㈠ 常香玉的老公是『常杏區聲公當過計厶官人他當過什麼官
陳憲章(1917.?.?——2000.07.09),豫劇編導,鄭州人。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的丈夫。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劇協理事,香玉杯藝術獎基金會副會長;曾任香玉劇校校長、香玉劇社副社長、河南豫劇院劇目組組長、河南省豫劇一團(承包)團長等職。
陳憲章 從事戲劇工作幾十年,是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長期的合作者
,曾共同創辦香玉劇校和香玉劇社,同時又是常香玉評論文藝的撰稿人,對「常派」(香玉)藝術的形成,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貢獻。這些劇目,已成為「常派」藝術的代表作。其中《花木蘭》參加全國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劇本獎和演出二等獎,《大祭樁》參加河南省首屆戲劇觀摩會演,獲演出一等獎,劇本二等獎。他對捐獻「香玉劇社號」飛機和香玉杯藝術獎的設立及基金的籌集等,均起了重要作用。
陳憲章還參與了不少劇目的導演和創作改編如《花木蘭》、《拷紅》、《白蛇傳》、《大祭樁》、《破洪州》、《五世請纓》、《跪韓鋪》、《司馬貌告狀》、《冰山春水》、《柳河灣》等。
㈡ 常香玉電視劇資源
電影九月十日才在美國公映,九月三十在香港公映,得過個把月才有資源
㈢ 老豫劇電影常香玉白蛇傳全場,有沒有,
壓縮包已經上傳到網路網盤了,
在你的提問里可以看得到附件
點擊下載就可以下載或轉存自己網盤里了,下載後直接解壓就可以了,
不需要解壓密碼的。
如果感覺好請採納為【滿意答案】
如果使用手機查看網頁,有可能看不到附件,請要用電腦查看下
㈣ 經典豫劇劇名
1、穆桂英掛帥
講的是北宋年間楊家將的事,唱的是報國忠君的大戲,那一年,楊家將屢次擊潰遼軍,保住了大宋朝的大好河山,天下太平二十餘載。怎奈昏君無道,聽信奸佞讒言,佘太君攜子孫辭官河東,這一去就是二十餘年。
不久,遼東安王起兵造反,率軍侵犯邊關,邊關告急,佘太君聽說後,曾派楊洪去探軍情。雖然此時的天波府沒有兵權,辭官回鄉,但是佘太君一直心系國家。楊洪回來之後,稟報軍情,佘太君聽說後心裡非常擔心,不知道是何人領兵作戰。
於是把楊宗保,穆桂英等人召集起來商討如何應對,眾人商議之後,決定派遣文廣、金花進入汴京城內打探。文廣、金花進入汴京城內,正看見張貼皇榜,校場比武點兵,兩人商量後便進入了校場。這時候主持點兵工作的正是堅持王強,他有自己的小算盤,想要他的兒子王倫做將軍。
2、對花槍
講的是隋朝末年,羅藝少年時,進京赴考,途中病在姜家集,被薑桂芝父親救回家中,並讓女兒薑桂芝向羅藝傳授姜家花槍,二人一同練習花槍,彼此愛慕,由姜父做主,結為夫妻,一年後,羅藝再次赴京應試時薑桂芝已身懷有孕。
離別後,音訊難通,薑桂芝父母亡故,攜子離開家鄉,流落在龍口村,隋朝戰亂四起,羅藝投奔瓦崗寨,又娶秦氏,生子羅成。四十年後,瓦崗寨史大奈,責於秦氏和兒子羅成,又怕在眾人面前有失自己長者尊嚴。
3、花木蘭
講的是北朝時番邦犯境,邊關告急。花木蘭的父親列名徵兵軍帖。木蘭慮及老父體弱,弟弟年幼,思之再三,決定女扮男裝,冒弟弟木力之名,代父從軍。木蘭辭別雙親,披星戴月,快馬加鞭,奔赴邊關。
途中,她還結識了幾個朋友,全是應征入伍的戰士,相伴同行。他們在接近前線時,忽聞戰鼓齊鳴,殺聲震天,魏軍正與敵兵交戰,突力子等三人夾戰魏軍賀元帥,木蘭一馬當先,殺退敵人。從此,她便得到賀元帥的賞識。
戎馬倥傯,十二年過去,身經百戰的木蘭已晉升為將軍。某夜,木蘭外出巡營,忽聽群鳥飛鳴,她料想必是敵兵前來偷襲,驚起宿鳥。便稟告元帥,建議四面埋伏,智擒敵酋。果然,敵軍中計,突力子被擒。
元帥擬為木蘭封官進爵,並把愛女許與將軍。木蘭不慕官爵,更不能與元帥之女成婚,只求賜與千里馬,回故鄉探親。木蘭返回桑梓,脫去戰時袍,換上舊時裝。朝廷冊封木蘭為尚書郎,元帥率領眾將,抬著禮物,親臨花家,請見花木力將軍。
木蘭出堂,相見之下,元帥驚訝不已。於是,木蘭細述從軍經過,元帥盛贊木蘭不愧是一位巾幗英雄。
4、三上轎
講的是明萬曆中期,首相張居正之子張秉仁見同窗李通妻崔氏貌美,心懷不良,邀李赴宴,將其毒死。李父鳴官,知府黃成玉畏張之勢,斷崔氏為張妾。
崔氏先索壓轎銀三千兩以養公婆。再約事三件,一請知府為媒,二要新人房中免去燈火,三要張秉仁披麻載孝為李送葬。張皆從之。
將上轎,不忍離公婆,幼子;上而復下者凡三,最後決別而去。夜入洞房刺殺張秉仁遂自刎身亡。《三上轎》正是崔秀英懷揣利刃,哭別李桐靈堂、公婆、嬌兒的場面。抓住「三哭三別」的剛烈不屈,唱腔表演愈發悲壯感人。
5、桃花庵
豫劇《桃花庵》是一部膾炙人口的傳統劇目,許多著名的豫劇表演藝術家都曾演唱過此劇。其中,尤以桑振君大師的演唱別具一格。該劇充分體現了桑派藝術「口伶齒利,字乖音巧」的演唱風格和閃、滑、搶、離的演唱技巧,成為桑派的優秀代表劇目之一。
講的是一段跨越十六年時間的悲歡離合故事。九盡春回之時,竇氏登門樓思念自己十餘年前離家的丈夫張才,恰逢知府蘇昆之子寶玉經過門前,竇氏因其酷似丈夫張才,便把他認為義子。時光荏苒。
四年後的一天,貧婆王桑氏長街叫賣衣衫,竇氏認出此衫乃是張才之物,一再逼問,王桑氏道出實情。原來舊衣來自虎丘山桃花庵女道姑陳妙善處。竇氏遂與小郎以燒香為名前往桃花庵中。在庵中,竇氏探問妙善,妙善極力隱瞞。
竇氏又設計與妙善結為金蘭,將她請至家中。在竇氏的旁敲側擊、一再追問下,妙善只得道出當年隱情。原來十餘年前,張才虎丘逛會偶遇妙善,兩情相悅,在桃花庵內成就魚水之歡。不料三月後,張才染病身亡,妙善也身懷有孕。
產下男嬰。妙善托貧婆王桑氏將男嬰送與他人,並且用張才的外衣包裹著嬰兒。道出實情後,竇氏與妙善盡棄前嫌,兩人又從王桑氏口中得知,知府之子便是當年她轉送的男嬰,也就是四年前竇氏認下的義子寶玉。此刻,寶玉高中狀元。
竇氏與妙善到蘇府認子,蘇夫人不允。三人爭執起來。寶玉深明大義,生養之恩皆不敢忘,於是一子認下三母,一家團圓,皆大歡喜。由於幾位主要演員的唱功和表演功底十分深厚,嗓音清脆、明亮、甜潤、俏麗,且隨著劇情時而婉轉、時而高亢。
時而緊張,時而松緩,或如泣如訴,或如珠玉落盤,清脆分明,擲地有聲。尤其是苗文華扮演的竇氏,扮相俊美,舉致優雅,持重大方,風格委婉俏麗,一亮相便贏得了大家的一致叫好。
她的演唱委婉細膩、字乖韻巧,以情傳聲,聲情並茂,使觀眾能隨著劇情的跌宕起伏而引起共鳴。再加上劇情的輾轉起伏,絲絲入扣,深深吸引著觀眾,精彩之處不時爆發陣陣掌聲。
㈤ 常香玉的具體資料
常香玉(1923年9月15日-2004年6月1日),原名張妙玲,出生於河南省鞏縣(今鞏義市),豫劇表演藝術家。
常香玉為第一、二、三、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是中國文聯榮譽委員,曾擔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河南省戲曲學校校長、沈陽音樂學院教授等職。
常香玉,唱腔字正腔圓,運氣酣暢,韻味淳厚,格調新穎,以聲繪情、以情帶聲;表演剛健清新、細膩大方,內涵深邃、性格鮮明。在表達人物內在的思想感情上,細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
代表作有《花木蘭》、《拷紅》、《斷橋》、《大祭樁》、《人歡馬叫》、《紅燈記》等。
主要成就:
豫劇常派創始人
豫劇六大名旦之一
亞洲最佳藝人終身成就藝術獎
中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榮譽獎
常香玉 是著名的豫劇藝術大師。「戲比天大」是她從藝數十年最常說的一句話。9歲學戲,81歲溘然長逝。
從藝整整72年,她飽嘗了舊社會民間藝人的辛酸,經歷了抗美援朝炮火的洗禮,十年動亂期間被勒令禁止唱戲、受到批鬥,改革開放後又重放藝術的光彩。
在從藝的大半個世紀里她始終以對黨、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忠誠生命不息演唱不止,踐行了一位人民藝術家的神聖職責,在中國整個文化藝術界堪為表率。
(5)破洪州常香玉老電影擴展閱讀:
1951年,28歲的豫劇藝人常香玉,向正在朝鮮作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捐獻一架戰斗機。這架「香玉劇社號」米格-15戰斗機,作為歷史的見證,如今存放在北京郊區的中國航空博物館里。
1951年6月,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發了一條來自朝鮮前線的消息: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高地遭受百餘架敵機狂轟濫炸,全連戰士壯烈犧牲,舉國震驚。
常香玉事後回憶說,聽到這個消息後,她一夜沒睡,一大早就忍不住對丈夫陳憲章說:「我們武器裝備落後,志願軍在朝鮮打得太艱苦了,咱們捐架飛機,中不中?中咱就干。」陳憲章說:「中,干吧!」。
但常香玉只是西安城裡「香玉劇社」的社長,手裡並沒有多少錢。劇社裡有師傅對她說「你別做夢了,你這就是痴人說夢,你連一架機關槍都不一定捐得了,你還捐飛機大炮呢」。
但性格倔強的常香玉說:「我們進行義演,有人看戲這不就有錢了嗎?咱們半年不行就一年,一年不行就兩年,不信完不成。」1952年2月,「香玉劇社」圓滿完成了捐獻飛機義演,共演出178場,觀眾31.23萬人,演出的主要劇目16個,其中以《花木蘭》一劇演出場次最多,最受群眾歡迎。
義演捐款達到15.2億元舊幣,相當於現在的4000多萬元人民幣。常香玉捐獻飛機一事,也釋放出巨大的明星效應,一時成為全國關注的事件。眾多姑娘把自己嫁妝都捐了出來,有的老人把一生的積蓄獻了出來。據資料顯示,到1952年6月,全國人民總計共捐款55650.37萬元,可購戰斗機3710架。
㈥ 常香玉都有哪些作品呀
《拷紅》《白蛇傳》《花木蘭》《破洪州》《大祭樁》《五世請纓》
㈦ 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帶領香玉劇社的全體演職員通過義演募集資金,為抗美援朝捐獻香玉劇社號戰斗機。
豫劇《花木蘭》是當時的主要劇目,該劇是1951年常香玉為抗美援朝捐獻「香玉劇社號」戰斗機進行義演時的主要劇目。在1952年10月全國首屆戲曲觀摩演出中,常香玉演出此劇獲榮譽獎。1953年4月香玉劇社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演出。1956年10月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成戲曲藝術片。
常香玉:是戲曲界公認的豫劇大師。1938年獲得「豫劇皇後」之譽。1948年創辦香玉劇校,致力於培養青年演員,後改建為香玉劇社。1951年為支援「抗美援朝」,損獻「香玉劇團社號」戰斗機一架。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以《花木蘭》一劇獲榮譽獎。1987年12月,她設立「香玉杯藝術獎」以獎勵河南地方戲曲的優秀人才。代表作《花木蘭》、《拷紅》、《斷橋》、《大祭樁》等。
戲的背景是:《花木蘭》是常香玉的愛人陳憲章編寫的,兩口子為了抗美援朝捐獻一架戰斗機陳憲章先寫報告後又決定排一出愛國主義題材劇目巡迴演出,用演出的利潤買一架飛機捐獻給國家,《花木蘭》就是在時侯有陳憲章一邊寫一邊改終於排演了優秀劇目《花木蘭》為了捐獻飛機他們的劇社在全國各地整整跑了兩年,為捐獻飛機整整攢了15億人民幣舊幣。還不清楚去看詳情《常香玉和陳憲章》
㈧ 桑振君與常香玉誰的藝術水平更高
遙想一年前,我們曾經期望用鏡頭來記錄一代宗師的風采,製作一個系列。走訪了許多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他們大多身體狀況不佳不能前來。常老當時正在北京住院,她最終答應前來,或許許多人還記得那期節目中她的神采飛揚,以及那件把她映照的分外燦爛的桃紅色的襯衫。其實,那時她的身體狀況已經很不樂觀,所有的劇組成員都知道,常老做客節目一方面是為了不讓幾次三番邀請她的編導為難,同時也為了把生命中最後的美好留給觀眾,傳授她的人生經驗。四個小時的錄制,老人絲毫沒有露出半點疲憊感,幾次提醒老人停下來歇歇,老人都不願麻煩大家,耽誤時間。那晚,老人猶如在舞台,精神飽滿,回憶了71年的演藝生涯以及伴隨其中的激情與浪漫。我們和老人結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緣,也深深地為她的人格魅力所感動,祈禱她能夠平安。
2004年的元旦,當我們正在為元旦特別節目「溫暖2003」籌備忙碌尋找嘉賓的時候,我們又一次想到了常老。上次節目之後,她一直在北京治療,據說老人家每天還在練功,真正達到了「曲不離口」的境界。再次見面,常老已經遠沒有半年前那般精神,但是她依然欣然答應要參與節目,與大家共享「溫暖」。錄制的前一天,她的病情突變,身體的狀況容不得老人家再次顛簸與長時間地座談。於是面對面的夢想擱淺。但是我們依然拍攝了老人在家中養病的畫面,她的言語中依然是奮力堅持和從容不改。
兩次相聚,老人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再次翻看影像,我們依然會淚留滿面,不僅僅是因為感動,還因為一種跨年齡的情感,我們體味到了她的可親與可愛。但是她已經悄然離去,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再次打開記憶的閘門,來翻看她的藝術之旅,領悟她的人生經驗。
九歲入行 執著一生
常香玉出生於一個藝人家庭,9歲隨生父張福仙搭班學戲,拜翟燕身、周海水為師並隨義父姓改名為常香玉。八九歲的時候正是出嫁做童養媳的年齡,為了躲避舊社會女人的悲慘命運,父親選擇讓她進入戲曲行當。但是,在舊社會唱戲被歸為三教九流之列,演戲的人也被侮辱地稱為「戲子」意為下賤。常香玉卻對豫劇樂此不疲,一開始就表現出了強烈的熱愛。她說父親是她的啟蒙老師,常派唱腔就是父親為自己改制的,他的教育原則是「戲是苦蟲,不打不成」,「成」了的常香玉贊賞父親的卓識和遠見。
10歲登台,13歲主演6部《西廂》,那時的常香玉已經名滿開封,用她自己的話說:「那時候我就有身價了,一個月就能掙八塊大洋了。」但是,她決不向權貴和惡勢力低頭。她舉了個例子,一次,有個幫頭娶小老婆,要她去唱堂會。沒辦法只能去,在現場唱的是一出悲劇《孔雀東南飛》,流氓大怒,要動手打她,她跳到桌子上,把手裡的兩枚戒指吞到肚子里用自殺來表示憤怒,進行抵抗,幸好後來被搶救。
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19歲那年的一場新戲表演中,陳憲章與常香玉邂逅。演出結束後,大家紛紛發表意見。陳憲章見解獨特且頗具幽默感,常香玉對這個才華橫溢的青年有了好感。但是,此時的陳憲章已經有了家室,相見只能恨晚。但是,常香玉並不介意陳憲章的身份,陳憲章也按奈不住內心的喜歡,於是兩人開始了戀愛。常老羞澀地講述兩人第一次親密接觸的情景,他以給她剪指甲為由牽了她的手,誰知道這一牽就是一生。
兩人的婚姻受到了常香玉父母以及各方面的阻礙,但是常香玉卻堅持自己的選擇。婚前,常香玉與陳憲章約法三章,一是她不嫁當官的人,二是不給別人當小老婆,三是不能因為她是個唱戲的就看不起她。陳憲章一一答應,與前妻離婚,並且解甲歸田,專心為常香玉的事業奔波,甚至包攬了整個家務。同時,他開始教妻子識字讀書,為妻子寫作劇本,《花木蘭》為其中最著名的代表。
幾年前,陳老去世。子女們回憶父親重病住院的日子說,那是他們見過的世間最動人的愛情。那段時間,常老每天都要去醫院陪伴老伴,每每離別他們總是用深深的吻來表白內心的憐愛與不舍。老伴去世許久她還常常會念叨:「你爸那麼聰明的一個人,他怎麼就不發明一種葯,讓我們倆同時一天死?」陳老先生在彌留之際也交待子女要照顧好母親,那是他走後最大的擔憂。
子承母業艱難與遺憾
常老在節目中感嘆自己此生有兩大遺憾,一是沒能夠盡所能照顧家庭,照顧孩子和丈夫,女兒也在節目中說母親讓他們感覺陌生;其二是子女沒能夠將常派豫劇傳承下去,而眼看著自己就要面對生命的盡頭和藝術的盡頭。小女兒在母親看來是天生唱戲的料,但是她偏偏不喜歡,於是採用了逃避的戰術,逃避到了國外。為此,母女產生很多矛盾和不解。如今,女兒歸來,已經為人母的小女感悟到:「母親從九歲開始做的事情是她的生命,繼承她的事業比為她端茶倒水更能夠讓她溫暖。」金發碧眼的小孫女在現場唱了一出《花木蘭》,頗有姥姥的強調和神采。女兒用實際行動來解除母親的遺憾和擔憂,但是無人能夠完整地傳承常派唱腔依舊是她的遺憾。
先天下之憂而憂
每每到國家危難的時候常香玉總是能夠挺身而出,捐錢捐物。1951年為支援抗美援朝,她率劇社巡迴西北、中南、華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獻「香玉劇社號」戰斗機一架,有「愛國藝人」之稱。如今,這一事跡已被小學課本收錄,文章的名稱為《「香玉劇社」號飛機》。去年非典時期,她又拿出幾萬積蓄捐給醫務工作者,表達她的「急國家之所急」的熱情。但是,身邊熟悉的人都知道,常老一生以清苦的生活為伴,沒有享受過物質上的極大豐富。她的衣服都是補了又補,縫了又縫的舊衣服。她的學生也說,老師家裡至今都是石灰牆,刷的綠漆,水泥地面。冬天的時候,就吃白菜、蘿卜。即便是已經仙逝,也告誡子女身後事從簡,不要驚動更多的人。
與最愛的人團圓
老人一生「戲比天大」,致力於豫劇事業,留下了諸多經典:《花木蘭》、《拷紅》、《白蛇傳》、《斷橋》、《大祭樁》、《破洪州》、《五世請纓》和現代戲《漳河灣》、《母親》、《人歡馬叫》、《紅燈記》、《杜鵑山》、《柳河灣》。戲幕合上,老人悄悄離開,悲傷之餘我們默默地為她祝福,因為那將是她與戀戀不舍的愛人的重逢…… 文/周敏
㈨ 常香玉弟子
http://ke..com/view/21906.htm(她的 資料)
http://ke..com/view/21906.htm(弟子)
http://yule.sohu.com/20050520/n225639708.shtml(弟子)
小香玉原名陳百玲,出生在河南鄭州的一個豫劇世家。1982年,17歲的陳百玲因出演《花木蘭》一夜成名。常香玉夫婦發現陳百玲是一個唱豫劇的好苗子,於是為陳百玲正式改名為「小香玉」,收其做了親傳弟子。常香玉把陳百玲接到自己家來住著,在大師的密切指導下,小香玉的名氣越來越大,演藝事業如日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