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微影 » 回族微電影
擴展閱讀
小草微電影 2024-11-05 23:04:46
法國電影豆瓣榜 2024-11-05 22:54:06

回族微電影

發布時間: 2024-08-09 20:48:16

❶ 真情在文學中相遇

圖文/幸福

從文友轉來的簡訊得知,石彥偉攜散文集《泰斯比哈》臨夏讀者見面會,於是我專程去見他,就像是久違的老友。

在馬如基、馬志勇、阿麥、馬國山、吳春梅、哈默、馬進軍、王發茂等作家、詩人濟濟一堂的臨夏讀者見面會上,作家鍾翔笑著對石彥偉說:「幸福,是你的鐵桿粉絲。」我說:「鍾翔老師說的沒錯,那麼給我簽上兩本好吧。」而且我很想當面告訴石彥偉,幾年前看他的散文集《面朝活水》時,我們只是在文字中相識。那年冬天春節假期自西安回來,我從新到的幾本郵購圖書中,看到他從北京寄來的散文集《面朝活水》,心情大好。

讀完了莫言六部長篇小說後,再讀拖欠了一些時日堆放著的書,時間匆匆而過,到看石彥偉的散文集《面朝活水》時,已是炎熱的夏季,感覺倒像背著欠了債似的。趕在他參加全國多民族作家臨夏行采風活動前,我需要提前通讀他的文學作品。常常一篇讀到半截時,眼睛便停住了,要等後面的感覺跟上來,必須放慢節奏來看,盡管散文集30萬字規模,卻覺餘味厚重,分明讀出了淚。讀到每篇散文的結尾,比我預料的要精彩。

石彥偉的文學創作深受作家張承志的影響。不單是張承志先生為《面朝活水》題寫了書名,從石彥偉散文的運筆乃至慣用的氣勢中,睿智的思想與硬朗的文筆,可見作家的性格中,那種直爽與率真,全無矯揉造作之態度。如散文《推子爬過頭頂》,微電影《一夜梨花》等作品,對於人性深處的細微把握,細致入微的生動刻畫,感人至深。寫自己熟悉的生活和熟悉的人,自己的堅韌以及懦弱,有血有肉的書寫,心隨筆動,就像解剖自己的靈魂。對此,他並不掩飾。飲食文化南甜北辣的飲食偏好,成為生活中的一種文化時,很容易從人群中一眼分辨出人的性格。在散文集中用很多篇幅寫到飲食,寫父母和奶奶,出生在哈爾濱的一個回族家庭,有滋有味的生活,筆下滿滿的愛,融在食物里。

散文集《面朝活水》寧靜婉約的文字,深受中國現代文學的淘養。流暢如歌的行板,融於字里行間的深摯之情,通過張弛舒展的節奏,流露含蓄雋永的雀純韻致。喜歡他白描狀的書寫,若有所思的回味,感覺文字美感的傳遞,首先是他本人的親身經歷來完成的。在他執著的性格里,似乎帶著與生俱來的倔強。與他所喜歡的作家的經歷有著幾分神似。

「在民眾與山河中求知。」——在給讀者簽名的散文集《泰斯比哈》扉頁上,石彥偉這樣寫道。他的才氣、他的真情,叫人想起孩子般的童貞,純凈一如白紙,了無塊壘的胸次,不落塵埃的笑容,宛如鄰家的陽光男孩,立刻拉近了心的距離。相比起來,他寫到很多與他同年齡的人,對文學的不以為然,他不會勉為其難,反而與那些讀者,往往一見如故。讀他的文字,我感覺到自愧弗如,看不見作者的真情實感,更不懂什麼叫惜墨如金。

文學才情的高低,文學品位的高低,其實很難從字面上加以比較,或者能相提並論,作家和作家的區別在於真誠,信馬由韁的鴻篇巨頃姿咐制,冊肢天馬行空的漫步,是不是敢於面對自己,能不能把心交給讀者。絞盡腦汁的文學創作,只會愈感筆底枯澀,與文學相去甚遠的抒情,失去本真地書寫,不願聽從內心,有多麼可怕。置身於從俗如流的境地,堅持認定的道德信仰,源自心底的操守。一個人的文化尋根,精神回歸的全心投入,這本身便是傳奇。

多年行走在文學尋根的路上,石彥偉是孤獨的行吟者,艱辛跋涉在求知的路上。創作時間於2009年至2012年間的《面朝活水》中,有一輯「漂泊」——他從哈爾濱到河北泊頭,廓清了祖輩「闖關東」的遷徙足跡,勾勒出一幅大運河源頭的流徙圖景。我們能找到散文原有的意味,他繼承了「散文故鄉」情結中這一脈人文氣息——詩意的返鄉,在思想清純的質地上,幽默風趣的筆調中,有忍俊不禁的調侃。他最初的念想或許並不明朗,藉助文學想像力,遙望故鄉的前生今世,踏上一條返鄉的文化之旅。

石彥偉邊走邊寫,記錄下旅途見聞的經歷,喚醒每個人心底類似的經歷,勾起讀者久遠的回憶,他的文化散文,別具一格。他堅守的夢中的故鄉,來源一條根系發達的認同,植根於故鄉人文的回歸,毅然決然地堅持,其間付出了常人沒有的艱辛。斷斷續續地讀著石彥偉的博客文字,直到他將每天的心情日記,變成紙質的一本本散文集,品味成長的甘苦,別有滋味在心頭。我當時心裡只是好奇,一個二十歲出頭的作者,對人生有著如此深刻的把握與理解,帶著不無冷峻的沉思,還有憂患意味。讀他的書,我感受到石彥偉將心裡對文學的虔誠熱情,化作了常年孤獨的守望,付諸於他的文學創作活動中,賦予文字以靈感及才情,洋溢出以苦為樂的精神,使他的作品有別於常見的那樣,沒有流連兒女情長的抒情感懷,沒有閑情逸致的自我陶醉,有的是對歷史過往的追思,充滿了人文情懷的眷戀,對端莊文學的崇高敬仰。

對於性情使然的作家,不無文人的天真與直率,他寫道:「晤了面,又有幾句話可以談?」正如古人的「道不同,不相與謀」,我認同他曾說過的:「一個地方,出幾個出人頭地的人,是很容易的;他們應該從文化層面上回來,應該多做一些事情。」幾年過去,待我再次見到年過而立的他,對熱愛的文學依然初衷不改。我對石彥偉說:作家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名片,文學是一個族群的勛章。

「勇敢而誠實地進入生活。」幾乎是石彥偉的創作經歷,也是他的文學創作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石彥偉散文集《泰斯比哈》中,收錄了他寫於2014年以來他創作發表在《民族文學》《北方文學》《回族文學》等文學刊物上的作品,如《奶白的羊湯》《穿過流水的骨骼》《荒蕪藤橋墓》等二十多篇精選散文作品,文字更加嫻熟,感情豐沛飽滿,尤見作家的性情。

我相信,每個人氣質里藏著的閱歷,骨子裡帶著的氣場,是不同的。再次見到石彥偉,覺得他還是跟原來那樣,親切熱情,和讀者面對面交流創作體會和感想,談笑風生。他的散文集《泰斯比哈》,依然把心真誠地交給讀者,石彥偉深情的吟唱,書寫心底的實感,讓他的散文增添了思想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