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微影 » 老電影中華女兒在哪拍攝
擴展閱讀
天使惡魔爭斗的外國電影 2024-11-05 19:17:10
中國獨立電影發行商 2024-11-05 19:12:22

老電影中華女兒在哪拍攝

發布時間: 2024-08-27 02:09:58

㈠ 誰能介紹下中國電影的三次繁榮

1. 艱難的拓荒 (1905-1931 )
中國電影的拓荒期是漫長的。在將近30年的時間里,中國電影從放映外國影片起步到開始攝制自己的影片,從寄生於外國資本到開始自己獨立自主地製片,經歷了痛苦的蛻變。1905年秋,北京豐泰照相館的創辦人任景豐拍攝的京劇藝術紀錄片《定軍山》,開了中國人自己攝制影片之先河,《歌女紅牡丹》是中國第一部蠟盤配音有聲片,雖然有聲片在公演時,並未產生所期望的轟動效應,但是它們的大膽探索和努力實踐,畢竟揭開了中國電影歷史新的一頁。
2. 走向成熟(1931-1949)
中國電影發展到1931年,開始其劃時代的轉折。在觀念方面,突破早年的「影戲」說,使電影更趨電影化,並將早先著重娛樂、經營的思想轉向電影與時代、現實的結合,使中國電影與新文藝合流,表現出厚重的時代感與歷史感。觀念的轉變帶來了電影編劇的重大變化,促使了導表演藝術的飛躍和發展,中國電影正在走向成熟。這個時期的主要作品有 《狂流》、《漁光曲》、《馬路天使》、《桃李劫》、《船家女》、《神女》、《十字街頭》、《風雲兒女》、《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烏鴉和麻雀》、《三毛流浪記》等。
3. 曲折中的發展 (1949-1966)
中國電影發展到新中國17年,既經歷過艱難的曲折,又在曲折中堅韌地前進,仍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優良成就。一大批優秀的導演和表演藝術家的崛起,及其各具特色的審美追求與創造,將中國影壇點綴得搖曳多姿。這個時期的主要作品有《中華女兒》、《上甘嶺》、《祝福》、《李時珍》、《柳堡的故事》、《林家鋪子》、《風暴》、《紅旗譜》、《革命家庭》、《早春二月》等。
4. 停滯與倒退 (1966-1976)
中國電影發展到「文化大革命」時期,出現了嚴重的停滯和倒退。電影家被打倒,電影廠被關閉。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中國影壇顯現出令人窒悶的空白。後來雖然恢復了生產,但是在「根本任務」論、「三突出」論等嚴重框范下,影壇又成為「樣板戲」電影和陰謀電影的天下,現實主義電影只能曲折地伸展。從1970年開始, 「樣板戲」從舞台搬上銀幕,先後拍攝了《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海港》、《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
5. 在探索中前進(1979-1989)
十年動亂結束後,中國進入了新時期,中國電影也由此步入了自覺時代。在滾滾向前的歷史潮流中,有著70多年歷史的中國電影面對門戶開放後的八面來風和經濟改革中的多方挑戰,感受著當代思想理論和文學藝術的各種潮湧。電影藝術家們也開始解放思想,掙脫了長期束縛他們創作的「左」的枷鎖,不斷譜寫出中國電影史上絢麗璀璨的篇章,將中國電影的發展推向了第二個高潮。涌現了一大批的優秀作品:《牧馬人》、《巴山夜雨》、《芙蓉鎮》、黃土地》、《黑炮事件》、《霸王別姬》、《湘女蕭蕭》等就是他們中間的代表作品。
6. 蓬勃發展
進入90年代,中國電影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像《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紅粉》、《過年》、《陽光燦爛的日子》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㈡ 新中國第一位女導演是誰

新中國第一位女導演是王蘋

王蘋,原名王光珍,一九一六年出生於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這是一個教育世家,使得王蘋自幼便有機會接觸大量中外古今文藝作品。她酷愛文學藝術,充滿追求和幻想。特別是高爾基的《母親》、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蝕》等文藝作品,更使她張開了理想的翅膀。

解放後,王蘋進了東北電影製片廠,1950年調到電影處工作。次年春天,學院要組織一個諸兵種協同作戰的演習,領導上想到了王蘋。

拍攝前,王蘋埋頭學習了諸軍兵種聯合作戰的指揮藝術和軍事常識,取得了軍事考核合格的好成績。又同軍事顧問反復研究,擬定了完整的拍攝計劃,並做好了拍攝前的一切准備。

一年後,王蘋導演的我國第一部大型軍事教學片《河川進攻》完成了,並拍得很成功。八一電影製片廠成立時,她成了我國第一個電影女導演。

王蘋導演的作品

王蘋導演的第一部故事片,是1954年拍攝的《沖破黎明前的黑暗》,第二部故事片就是1957年拍攝的《柳堡的故事》,奠定了其清新、細膩、嚴謹、流暢的導演風格。

建國初期,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創作已形成了相對昂揚豪邁、陽剛激越的風格特徵,《中華女兒》《鋼鐵戰士》《南征北戰》《上甘嶺》《海魂》等,均反映戰爭年代革命英雄視死如歸的大無畏氣概和赤膽忠心的無私品質。王蘋導演的《柳堡的故事》則以一曲纏綿的情愛之歌,大膽地提供了戰爭歲月別一種溫柔的記憶。

㈢ 張錚個人履歷

張錚,原名張淑珍,1916年出生於江蘇丹陽,後在上海長大。抗日戰爭爆發後,她前往延安,因在影片《中華女兒》中扮演主角而嶄露頭角,該片在捷克斯洛伐克電影節上榮獲自由斗爭獎,成為新中國首部國際獲獎影片。在延安,她與音樂教員陳地結婚,共同參與了《黃河大合唱》的演出,張錚是小提琴手,陳地則演唱了「黃河頌」。

1947年的「延安保衛戰」中,張錚見證了黨中央的撤退和轉戰陝北。她隨後加入東北電影製片廠,參與了《中華女兒》等影片的拍攝,其中《中華女兒》以真實事件「八女投江」為背景,張錚飾演胡秀芝,該片在國際上獲得了「為爭取和平自由而斗爭」獎的銀質獎章。

在藝術生涯中,張錚先後在各地電影製片廠擔任導演,導演了《紅旗譜》、《駱駝祥子》等作品。在《小花》這部影片中,她的堅持和才華達到了高峰,影片以其創新內容和形式贏得了廣泛贊譽,鄧小平同志對此也表示了關注。張錚對電影藝術的熱愛和對演員挑選的嚴謹態度,都體現在了《小花》的製作過程中。

2007年,張錚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九十一歲,安葬於上海回民公墓。她的生命如同《小花》插曲《絨花》中的歌詞,象徵著不屈的中華女兒,為電影藝術和中華民族的繁榮做出了卓越貢獻。


(3)老電影中華女兒在哪拍攝擴展閱讀

張錚同名四人,一個是大陸演員,河北省石家莊市人,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2004級學生;第二個是香港藝人,於上海高中畢業後前往香港發展;第三個是電影演員、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原名張淑珍,1916年出生,原籍江蘇丹陽人;第四個是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兼首席研究員的男博士;第五個是陝西師范大學副教授。

㈣ 新中國經典的老電影

新中國時期的經典的老電影有《中華女兒》、《平原游擊隊》、《鐵道游擊隊》、《狼牙山五壯士》、《小兵張嘎》。

1、《中華女兒》

這部電影在1950年正式公映,是新中國建立後拍攝的第一部抗日題材影片和第一部獲國際獎的影片。運用實景拍攝,紀實的手法,原生態的風格,就連戰爭場面也是真槍實彈,非常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