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微電影觀後感
微電影觀後感篇一:微電影《迷路的孩子》觀後感
看完微電影《迷路的孩子》,我有一些感受在這里說一說。
感一:感動
感動有兩。第一,被大山裡孩子們的純朴善良感動。孩子們從未見過花露水,當秋老師把花露水放在講台桌上忘記拿走時,孩子們抑制不住好奇心把它拿來一一聞過,一不小心打碎了。他們緊張得不得了,害怕的不行,現實生活已使他們明白留住一位老師不容易。打碎了老師的花露水,在他們眼中無異於是打碎了老師繼續留下來的熱情。孩子們馬上想辦法補救,他們能想到的最好辦法是湊錢重買一瓶。火根自告奮勇承擔了買花露水的重任,卻因路途太遠在夜晚回來的路上迷了路,回來後還把所有的責任都攬下來。一個小小的孩子,為了把老師挽留下來,他承擔了所有的一切。這份純朴善良和擔當,實在令人感動。如果不是同學們當眾說明,秋老師不會明白事情的真相,也是因為事先不知道,秋老師在明白時才會特別感動,才會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和選擇。第二:被秋老師選擇留下來感動。秋老師來這里支教的初心,是為了更方便考研。來這里不久便被大山的艱苦打倒了,她巴不得能馬上離開。考上研究生是她名正言順離開的理由,她也如願以償考上了。但就在這當口,火根的純朴打動了她,可愛的孩子們的純真讓她決定留下來。這樣的選擇意味著責任擔當和之前理想的犧牲,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熱情,特別是對一個剛大學畢業對未來充滿憧憬且對這里的艱苦已有所了解的女大學生來說是難能可貴的。所以說,秋老師的選擇讓人感動。
感二:不解
校長指責秋老師的言語舉動,我覺得有待商榷。影片里人物的言行舉止,反映的是導演想要展示給公眾的價值理念。校長的語言行為透露給公眾的理念是:支教,應該是純粹的奉獻,不該帶有個人的利益目的。能這樣當然很好,但真的只能這樣嗎?如果是,國家就不用出台相應的鼓勵政策,鼓勵大學生們去支教,通過支教獲得相應的優惠。秋老師支教,就是在優惠政策(方便考研)的吸引下去的,這不應受到指責。相反,她響應國家號召去支教,應該得到表揚。要求大學生們支教必須是純粹的奉獻,這要求恐怕也太高了。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們哪個不是對未來充滿華麗的憧憬?他們的未來景象里也許有過大山裡貧瘠的土地上幾十個基本沒受過教育的野孩子在望穿秋水等待老師來傳授知識的場面,但他們肯定沒想過這場面與自己有什麼關系或者是與自己有什麼長久的關系。他們涉世未深,還不可能擁有
純粹奉獻的靈魂高度。再說了,在物質喧囂甚上的社會中,有多少人能做到純粹的奉獻?為什麼他們不能因為支教更方便考研而來支教呢?校長傳達出的理念就是不能。筆者認為,大學生們在支教的同時考上研究生,兩全其美,有何不可?可是在校長眼中,為什麼秋老師不能去考研而且還沒有資格當老師?火根去買花露水徹夜沒回,秋老師並不知情啊,再說,也不是秋老師要求他那樣去做的呀,她如果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也不會讓孩子們那樣做的。知道孩子不見了後,秋老師也是心急如焚到處找,校長怎能說出那樣的話?難道在校長眼中,必須是純粹的紮根山村教學才能受到歌頌?否則就必須受到指責?如果這樣,還有哪個大學生敢去支教?校長憑什麼能搶走秋老師的錄取通知書?連國家都明文規定她可以邊支教邊考研,這說明通知書是合理合法的呀,是誰賦予校長那樣的權利?校長自己紮根於山村小學,為山村教育做貢獻,為孩子們操各種心,這值得贊美。但他憑什麼要求別人也必須像他一樣只能純粹奉獻,而不能在奉獻的同時還擁有積極追求其他的做法(影片里校長雖然沒有明說,但我覺得言外之意就是這意思)?校長的指責無厘頭,校長的要求很霸道。情節安排校長這樣的做法實在令我不解。
感三:迷路
影片中直接展示的是火根因買花露水迷路了,間接要表達的是秋老師的心靈迷路了。對於秋老師的心靈迷路之說,我不認同。如果說導演安排校長那樣做是為了給秋老師敲響警鍾指明方向,可我認為,秋老師並沒有迷路,她奔著容易考研的目標去支教,方向明確,無可厚非。雖然後來孩子們的純朴與善良讓她對人生、對教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而改變主意,那也只能說明她對自己的未來進行了第二次選擇,同樣也是方向明確。並不能就此論斷說之前為方便考研來支教就是心靈
的迷路,後來選擇留下來就是心靈的正道。她能選擇留下來助力山村教育當然值得贊美,她選擇去讀研也同樣值得尊重。如果她讀完研後擁有更大的力量來改變山村教育,給山村帶來更大的希望,不也是很好嗎?或者她畢業後在其他地方為社會做貢獻,也是不錯的。難道這些就不是心靈的正道嗎?選擇讀研與選擇留在山村,焉知哪個對社會的貢獻更大?焉知哪個選擇更為高尚?校長怎可一棍子打死?其實,真正迷路的是校長,他用自以為是的道德去綁架秋老師,這怎麼可以呢?人各有志,每個人都有合法選擇自己生活的自由,不受他人干涉。但校長的做法嚴重干涉了秋老師的選擇,強迫了她的思想,可見校長的思想迷路了。山村的教育需要改變,校長的思想同樣需要拯救。如果校長的思想不迷途知返,也許會阻斷了大學生們的支教路。
以上就是我觀影的感受。
微電影觀後感篇二: 《心牆》 觀後感
看了《心牆》微電影後,視頻開頭曾有一句史鐵生說過的話,「死是一件不必著急的事。」回過頭來想想,讓我頗有感觸,那就是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有多麼重要。
視頻中的曽念蕪所經歷的一切,雖然過程心酸,但結局也算完美。一個人的一生也就僅僅的幾十年,為什麼人們要因為不必要的事來浪費生命。話雖如此,但正處於人生有著大好年華的我們,卻未必理解深刻。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貧苦。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苦難。也正是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我們所不知的一切。過早的.經歷這些,也許會帶來你的困擾,但這些只是一時的,當你挺過它之後所收獲的,是你無法用金錢所換得的。這是屬於我們的財富,我們人生路上所積累的財富。我們就該經歷一切,讓我們健康成長。試想一下,倘若曽念蕪一開始就沒有堅持,而是選擇結束生命,那該留下多少的遺憾。正是應了那句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從這部電影中我明白了,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或許有些事情還沒有經歷,但只要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微電影觀後感篇三: 青澀而充滿激情的青春
何雙蘭
進入2014年歲末,非畢業年級的學生經過精心准備,認真編排,師生激情出演,終於在全校師生面前揭開其神秘面紗。復興中學第二屆微電影節拉開序幕,我和其他老師觀看了23部由各班學生自己創作的微電影,主要是關於夢想、責任、蛻變、青春等主題。各班有各班的創新,各班有各班的理念。出發點不同,視角不同,給我的感覺也不同!看著孩子們稚嫩的臉龐,看著他們真誠的笑臉,看著他們前進路上的糾葛、迷茫和苦悶,感受到他們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的成長的煩惱,感受他們的艱難的蛻變,情節雖然簡單點,但學生們領悟了自己的責任,放飛自己的夢想,對現實的蛻變讓他們活力四射。
責任,是一個人必須承擔的義務,我們在不同的地方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樣要承擔不同的責任和義務,相比之下,孩子們的世界是單純的,沒有成人的油滑和世故,自然容易產生碰撞。
初中部初二1班拍的《職責》還是受到大家的好評。小演員自然本色的表演還是很出彩,無論是演技還是主題無疑是略高一籌的。《職責》講述的是一位認真負責的班長由於過分嚴厲,因而得不到大多數同學的理解和支持,同學們的指責和不滿溢於言表,班長被迫「下台」,但後來班長積極處理與同學之間的矛盾並
改正自身的不足,化解了矛盾,贏得學生們的尊敬和支持。
這個素材很有生活,這是現實中班幹部與同學之間矛盾的一個折射,它從初中生的角度寫出了孩子們眼裡的職責,作為一名班長既要做老師得力的小助手,又要和同學們搞好關系,還要扮演好一個監督的角色,這對於初涉人世的孩子著實不易。孩子們沒有成人的那種做事圓滑,也沒有成人會說的委婉措辭,也不會像成人那樣把心理的虛與委蛇,而是實實在在的展露出來,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小演員本色表現真實自然,毫無做作,非常自如地把一個小班長的直率干練與潑辣展現出來,看得很舒服。至於其他孩子的表演也很真實,初中部最好的微電影非《責任》莫屬。
欣賞學生們拍的微電影,感覺總體水平高中部要高一些,以各自的視角展示他們對人生的看法,其中 印象較深的是《我的音樂青春夢》和《蛻變》
高一3班《我的音樂青春夢》講述了一個男孩兒追逐夢想的過程。男主人公從小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尤其是在音樂方面很有天賦,他從小的夢想就是考上音樂學院。在毫無准備的前提下突然得知父親失業,如晴天霹靂,媽媽在重壓之下也向他提出不讓他再學音樂的要求,他失望又氣憤地離家出走,曾一度絕望至極,在朋友的開導下才逐漸重拾信心。在老師的策劃下,同學們開始准備幫助他實現自己的夢想。恰逢學校舉辦「校園歌手大賽」,同學們紛紛鼓勵他參加大賽。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他決定參加。獲得校園十佳歌手大賽獎狀的同時他更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經過孩子自己的堅持,家長的努力,終於圓了孩子的夢!
夢想,是人類奮斗的目標,種下一棵夢想的樹,用堅韌不變的信念,澆灌養護,終有一天它們將枝繁葉茂。只要你堅持自己的夢想,總有一天會實現。
蛻變,也是微電影的一個主旋律,夢想與現實的差距,追求進步與自己的惰性常常產生矛盾,這些眼高手低的孩子們常常在現實中沉淪,但對理想的嚮往和追求是人前進的動力,只有經過生活的磨礪才能漸漸成熟,它促使孩子們成長,使他們由內而外的發生變化。
高一8班的《蛻變》講述了一個不學無術的經常動不動就打架的壞學生,在一次上課時夢到自己高考僅考了100多分後,在驚嚇中醒過來,幡然悔悟,從此勵志學習,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在兩年後的高考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大學,並最後當了校長。雖然情節有點誇張,但他的蛻變告訴了我們有錯就要改正,現在努力為時不晚,一個有擔當的孩子 ,要知道在這個階段該做什麼該怎麼做,也知道花要開在當下,過了花期就有可能再也無法綻放最年輕最美麗的花朵了!
蛻變,過程是殘酷的,結局是溫暖的,背後,是心靈的成熟,是對人格的升華!蛻變常常伴隨著痛苦。樹的傷口因流汁才成就了堅硬的疤,鳥兒因不斷地試飛、不斷地摔跤才實現了它的夢想,
人走過無數次痛苦的經歷,成就了堅毅的性格和繁華的人生,人在痛苦的動盪中變得成熟並走向前進;生命就像一次次痛苦的蛻變,在蛻變中走向成長。
總之,這次微電影節給學生們以施展才華的空間,鍛煉了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及表演能力,豐富了學生們的業餘生活,也使得學生們明辨是非,知道美醜,在學生生涯里留下深刻的記憶,是一次很好的藝術實踐活動。
② 獻給男士的16部勵志電影
獻給男士的16部勵志電影
1.精神——「憤怒的公牛」
有節奏感的步伐,被戰袍遮起的臉龐,強壯的身體,三根結實的纜繩圍起的是一個桀驁的靈魂,背景是蒙朧的閃光燈與觀眾的呼喊,悠揚的配樂,慢鏡頭,連續出拳。《憤怒的公牛》的以一種寫意的手法開頭,講述的卻是一個現實的不能再現實的故事。
“憤怒的公牛”就像是一部水墨畫,從誕生之日起就註定是經典。
推薦理由:看這部電影之前,最好先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調節。別誤會,這絕對不是什麼非常血腥和恐怖的電影,調節情緒是為了讓你在感受強大的男人精神磁場的同時,能充分的進入這部電影感受前世界中量級拳王傑克拉莫塔的精神世界,其實男人的精神世界,都與夢想有關,在馬丁。斯科塞斯的黑白膠片里,在羅伯特。德尼羅的演繹下,你會看到一個男人的小宇宙里最微妙的東西窄爆炸,那是屬於男人的精神。
2.勇氣——「勇敢的心」
推薦理由:也許英雄並不是無所不能的神明,但英雄一定是無所畏懼的勇士。在你站在霓虹閃爍的街頭,當你面對卑鄙委瑣的笑臉,你又想起了那個讓你汗顏的華萊士,這時你收起臉上慣帶的笑容,默默地向梅爾。吉布森致敬,從來沒有這么莊重。因為他讓我們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英雄。“freedom!”華萊士臨死前的一聲吶喊,把你的血也點燃了。
3.顛覆——「搏擊俱樂部」
推薦理由:如果說《美國美人》掘開了美國中年中產階級靈魂的墳墓,那麼《搏擊俱樂部》則直指他們的下一代。它通過顛覆性的主題,揭示了世紀末社會文化交叉點上的尷尬與矛盾,它是世紀末新生一代的精神圖騰。正好像男人需要顛覆,需要在在靈與肉的搏擊中自我毀滅才能覺得自己在做一件偉大的事一樣,我想這就是雄性激素的作用吧。其實有的時候毀滅才等於新生,而這樣過程便是顛覆。
4.超越——「阿甘正傳」
推薦理由:每次想起阿甘在美國東西海岸之間的奔跑,心裡都會止不住的傷感和振奮。你會相信一個智障兒的成功嗎?你相信這世上得到最多的人正是那些不計得失的人嗎?你會相信永遠不斷的嘗試新的巧克力才會知道有別的味道的理論嗎?其實他不會刻意的去表達,但是他卻懂得超越的真正價值,那就是不斷地去嘗試,不斷地去跑,不斷地去做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另外,《阿甘正傳》還會教給你一個男人必須具備的一種素質——困境中的幽默感。
5.人生——「美國往事」
推薦理由:《美國往事》包含了一個男人在這個世界上所能遇到的一切。友情、愛情、幻想、責任、沖突。它更像是一場讓人不願醒來的夢,當面條躺在床上,在溫暖的燈光和迷離的電話鈴聲中回到那些逝去了的歲月,這場夢便開始了,直到最後,面條終於露出笑容,我們才回到自己的人生,去繼續那些不盡的故事。()什麼幫派,什麼仇殺,原來都不重要,印象中只有一個毛躁的少年,偷看一個美麗女孩兒跳舞;只有一個負罪的兄弟,每天早早地上床睡覺;只有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面對背叛了的友誼,語調平和,不動聲色。《美國往事》帶著你作了一個3小時45分鍾的夢。
6.責任——「辛德勒名單」
推薦理由:對於辛德勒來說,救助落難的猶太人是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的責任。而把那段歷史搬上銀幕,則是斯皮爾伯格作為一個猶太藝術家的責任。《辛德勒的名單》包含著對受難者的祭奠,對拯救者的敬意和對光明一定到來的信念。
7.幽默——「低俗小說」
推薦理由:機智幽默的對話和出神入化的表演也都是《低俗小說》取得巨大成功的必要條件。昆汀所編寫的對話獨具風格,不但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而且都蘊藏著底層文化及樸素的哲理,所謂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幽默之心和黑色暴力,一定是一個成熟的男人說具備的典型特質,如果你還缺少這樣的特質,那麼就趕快再看一遍《低俗小說》吧,重新練習一下那一段聖經語錄,相信你會收獲幽默,找到快感。
8.痛苦——「現代啟示錄」
推薦理由:戰爭是一種秩序的破壞,世界上最可悲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戰爭,最痛苦的戰爭電影莫過《現代啟示錄》,《現代啟示錄》講的是人性的倒退,秩序的破壞,但文明的進程卻沒有人能夠阻擋得住。當痛苦已經泯滅到人性,那麼必定這個世界正在走向毀滅,而痛苦在其中,提醒著男人們,只有懂得痛苦了,才會到達一種新的境界。
9.情色+征服——「本能」
推薦理由:沙朗斯通在本能的表現,絕對是開啟男性性啟蒙的最關鍵的一部情色電影。她的性感像她的冰錐一樣咄咄逼人,刺進了男人的心房。當她兩腿交叉,當她提著高跟鞋踏著雨水顯露性感迷惑魅力之時,很難有男人會抵擋得住,學習怎麼品女人吧,懂得如何掌握一門情調是一門情色的藝術,很多頂級男人都善於此道你難道不想去征服嗎?
10.毅力+智慧——「刺激1995」
推薦理由:“有一種鳥兒是永遠也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一個人能夠在15年痛苦的牢獄生活里,不放棄對自由的嚮往,不妥協於命運給與的安排。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力量?所以他成功了,成功奪回了自由。《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這樣一句話:體制化是這樣一種東西,一開始你排斥它,後來你習慣它,直到最後你離不開它。想想看,我們的身體已經有多大一部分被體制化了?
11.健碩+性感——「燃情歲月」
推薦理由:很難相信一張桀驁不馴的臉上居然孕育出如此的的甜美微笑,沒有被文明和喧囂所侵染的性情彌足珍貴,硬朗中不乏俊美的西部英雄形象讓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當那身穿藍色襯衫,騎著馬兒從草深處隱約乍現的男人,第一次看見自己兄弟的未婚妻時,可以從他的眼神中聽到毫不掩飾的野心話語:“小妞,你跟錯人了”,其實對於女人來說,沒有女人可以反駁這個比熊更勇猛的男人了。是的,歲月帶走了青春,隨著硬漢們一個接著一個老去死去,樹立的經典硬漢形象永遠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而健碩性感的陽剛形象永遠是男人最迷人的表徵。
12.陰柔+權術——「教父系列」
推薦理由:當一個形象被無限放大,當陰柔和權術扯上關系,當一個黑【道家族中有了新接班人,深邃迷人的他靜靜的端坐在大理石圓桌前,黑色的西裝三件套剪裁合體,頭發整齊而油光可見,緊鎖的`雙眉還是泄露了他眼睛的秘密,殺戮即將開始。回首往昔,熱血青年已不再是當年的黃毛小子,手掌上玩弄的【左】輪【手】槍已經告訴這個中年人,要做第一把交椅的教父,就必須比別人懂得更多的陰柔和權術,於是在很多年間,他成為了審判生死的法律,他成為了西西里島最受人崇敬的教父。
13.中年危機——「美國美人」
推薦理由:[美國美人]中那個中產男人不知你可曾記得?他以一個“玫瑰夢”留名青史,在中年來臨之時,將自己未有的沖動和理想統統回歸,但卻被現實的枷鎖給強行迫害,以至於當那個幾近全裸的女孩被玫瑰花瓣包圍著的時候,所有的男人都難以掩飾已經被挑動起來的慌亂,在竭力壓制與沉淪之間,那一聲槍響擊毀了所有的慾念,其實這就是男人的危機,關於自我救贖的意淫,永遠是男性中年危機的前兆,如果你不在意,可能下一個受到迫害得人就是你。
14.浪盪+承諾——「伊莎貝拉」
推薦理由:每個男人的心中都會留有一個最深的名字,伊莎貝拉或另外。那是他們最初的愛,也是愛得過深而留下的傷口。年少時的那段愛情已然逝去,在燈紅酒綠的頹靡中深埋心底,一個又一個女伴遊走於樓梯口,高跟鞋激起的慾望已被遺忘。直到他遇見她——曖昧閃爍的燈光,糜亂的音樂,一片昏黃中各種慾望暗地糾纏。一個不算高大,不算英俊的男人用看似嚴肅的態度和最老套拙劣的技法,向一個陌生的女孩搭訕。他說:“你的眼睛,好像我第一個女朋友。”看似無意,卻已在不知不覺中挑動了他心中最深的傷,Isabella,西班牙語意“上帝的承諾。”這是一年前,他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相遇。
15.暴力+反叛——「發條橘子」
推薦理由:整個社會都被暴力和反叛所顛覆。在馬來語中人被稱為“Orang”,發條橘子的真實的意義被稱為機械控制下橫沖直撞的人。這部電影讓男人們看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劣根,看到了在暴力下反叛的情緒其實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在沒有任何社會背景,人與人之間變得利用與互相利用,這是一個多麼現實的世界,從更深一一來看他更是一個屬於男人的世界。這部庫布里克的電影,值得每個男人去觀看,不是因為他帶給了你多美好的憧憬和嚮往,而是他更能讓我們看清楚地球其實就是一個暴力和反叛的垃圾場,任何親情、愛情、友情都不可靠,如果你這樣想的話,那麼就真的要像阿歷克斯一樣接受一下厭惡療法了。
16.成長——「陽光燦爛的日子」
推薦理由:對許多人來說,“文革”是一段黑暗的日子,在那個時代里,是非混淆、黑白顛倒……然而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在時代刻畫和敘事觀點上卻獨具一格,它沒有表現出慣有的沉痛,而是以與政治上的瘋狂相對而言較為平靜的軍屬大院為背景,描繪了一群被危險激情燃燒的少年的生存狀態——當整個國家的人民在投入革命的時候,他們卻被其他烈火困擾著。他們就這樣在耀眼的陽光與遍地的紅旗中間度過自己的青春,有沖動、有愛情、有性、有幼稚、有失敗、有冒險,也有成長。
;③ 看不懂微電影《石頭》和《晚報》,求解釋
喜歡微電影可以上「微圖秀」網,網路一下「微圖秀」
1.微電影《石頭》:一條名叫石頭的小狗的生死故事。 住在棚戶區的主人和小狗石頭,由於棚戶區拆遷而搬進市裡;然而,住在城市的石頭患上了尿道炎而不願撒尿,健康狀況越來越差。同時,主人為了給石頭治病,經常耽誤工作,而被保險公司開除;最終,由於治病無效,石頭的病似乎無力回天,主人決定將石頭拋棄在過去居住的棚戶區廢墟里,但石頭在主人沒注意的時候,突然奔跑起來,主人則不停地在後邊追趕,他們穿越一片片的棚戶區,最後石頭跑到了過去經常撒尿的小楊樹下,痛快淋漓的撒了一潑尿,明白過來的主人愣在當場... 宣傳語:當我們漸漸走遠,迷戀沉淪,舍棄稚嫩,我們只能祈禱,祈禱有一份天真與自然,引領迷失的靈魂,回歸久違的故地。
2.微電影《晚報》:Mr.A無意間得到一份明天的晚報,上面有很多明天將要發生的事情。在貪婪之心的作用下,Mr.A想根據晚報上面銀行失竊的內容策劃一次完美的搶劫行動。男子開始策劃從銀行回到家的逃跑路線。男子變瘋狂,人性開始扭曲,對錢的渴望達到一種極致,貪婪布滿了男子的整個嘴臉…
④ 求電影《我是路人甲》簡短影評,800字左右,不要復制粘貼!
電影《我是路人甲》開播以來在網上呼聲很高但票房走地,引發很多網友熱議。呼聲很高的原因是大多數觀眾認為此影片是勵志電影,成功塑造了一批橫漂族堅持夢想不懈奮斗,為了實現演員夢長期堅持在群演一線的人。而也有人認為這部電影台詞木訥,毫無演技,全是一群群演,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一部給平庸的人潑冷水的警示片。拋開這些觀點不說,先看看電影的內容吧!
這部影片中主要刻畫了三對情侶,他們都有自己的演員夢,但是將自己的演員夢與愛情捆綁時,卻呈現出了令人深思的結局。
第一對是林晨和魏星。林晨能演小宮女,在片中是屬於能有小部分台詞的特約,而且擅長交際,務實又洞察各種人情世故,能幫男朋友魏星接戲。而魏星來橫店的時間長,有一定的演技。曾經擔任過微電影的男主角,同時又由此心態大變:他不滿足路人甚至是特約,總是希望自己能夠快速轉型為角色、配角直至演員,因此還在戲中改台詞,和導演發生沖突,他還有一個去北影訓練班迅速轉型的打算,但是卻沒有實踐。
而林晨一直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維持他的夢想,不斷地鼓勵他,開導他,希望他能務實一點,一步步走出去。直至最後發現,自己所愛的這個男人只不過是一個有夢想又挑剔、空有志向卻懶得實踐的懦夫:他挑角色、不演場次少的戲、自視甚高有不去實踐、還為此抱怨老婆不理解。魏星在劇中是大部分眼高手低的演員代表,他有成為行業巔峰的可能,包括天賦運氣等,但是他急於求成不夠務實,以及生活在自我生活中狹隘自大。他的理想是大而不實的,他還沒有成為明星就有了明星的驕傲,認為自己的夢想凌駕於一切之上,最終封閉了自我,辜負了愛人的一片好意,一拍兩散。
第二對是沈凱和徐小琴。徐小琴是一個可以和袁詠儀最下來聊天的特約演員,也是路人演員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但是她來橫店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圓丈夫沈凱的演員夢。為此她還專門給花錢開了一家餐館,供丈夫招待各路的狐朋狗友拉關系,肖尖腦袋王圈子裡混。
徐小琴也在用自己的努力供養著丈夫的明星夢,無怨無悔直至自己懷孕發生沖突。她覺得他們應該退出演藝圈,告別這樣的生活,而丈夫則認為她毀了自己的夢想。一番爭執,她對丈夫只想著自己夢想從不關心家庭幸福而心灰意冷。一拍兩散之後丈夫也沒能夠把握好唯一一次有可能出頭的出演大臣的機會,他在現場在導演朋友的幫助下還多次忘詞,最終被撤換。因此還得了失心瘋,背著自己一直說不好的台詞在家裡在大街上游盪。
沈凱為藝術瘋癲為藝術痴狂,因為入戲太深而把生活與戲混為一談。和魏星比起來,沈凱更圓滑更務實,也更積極入世。但是他和魏星一樣將自己的夢想至於至高無上的位置以至於妻子懷孕還認為這是對他事業的嚴重挑釁,認為他妻子的所有付出理所應當,他認為自己時刻都在准備著,這次難得的機會不可能放過,為此最終拋棄了妻子家庭。而離開了這些之後的他卻成了無源之水。
第三組是電影的主線,純真而美好,現實而殘酷。東北男孩萬國鵬給自己一年的時間去橫店闖盪,再那裡偶遇在橫店已經一年多而且失去一段戀情的王婷。患難之交最終成就了這段戀情。聰明好學,踏實而肯干,態度認真的萬國鵬在橫店大打拚一年之後,被麥朝輝庄文強看中,給了他成為角色的機會。正當他准備給王婷描述自己的夢想時,王婷卻提出來反對意見。她早已經看透了橫漂的本質,不認為這樣的機會有多大的意義。當這個男人還沉浸在自己的演員夢的時候,她問了一句話「你的夢想里又問我嗎?」
這部電影的高潮就在他的回答里,「你就是我的夢想,為了你我才這么努力的呀!」回答簡單表達青澀卻感人至深。
裡面有很多感動的細節。例如他們在酒店裡討論來橫店的目的,討論自己的夢想;挖煤的那個人心地善良,三番五次幫助王召,用自己的生活經歷和自己客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感化身邊的而每一個人;「人長得不帥就要把戲演好,書讀得不多就要把事做好。」本來一個愛偷奸耍滑的人,硬是在他的帶動下一步步改變;這裡面更有始終如一的萬國鵬,對影視的態度,對夢想的追求,是否能從中看出每一曾經的你逐夢的身影呢?
就整個電影的主旨來看,無非就是通過對新一代橫漂青年追逐夢想,堅持奮斗的經歷描寫,刻畫每一個橫漂人逐夢的辛酸與不易,從而揭露現實生活中這個社會底層階級的艱難。另一方面也深刻地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群演這個群體他們追逐夢想而不可得,大多數人在自己的夢想中迷茫、沉淪、漸至自甘墮落,永遠地困在自己的戲中的悲哀!
整個電影對我觸動動很大,無論是誰,他都有夢想的權利,誰都可以而且應該為自己的夢想不懈努力的義務。但是生活畢竟是生活,如果將其和戲混為一談,那將是多麼悲哀啊!就會想劇中的沈凱一樣,分不清戲與現實,分不清孰輕孰重,自己的人性與愛都被自己所謂的『夢想』磨滅掉,最終夫妻反目。而自己只得在自己所謂的夢想中痴狂瘋癲,永遠地被困在自己的夢想里無法自拔。這樣的夢想是自私的,是狹隘的,是磨滅人性的,是害人害己的,這樣的夢想我們不要!
⑤ 《薩利機長》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當一部電影不打算好好地線性敘事,理由估計有兩點,一個是故事本身乏善可陳,線性敘事估計沒人喜歡,比如昆汀的《低俗小說》;
另一個理由則是事件太大,太沉重,線性敘事只會顯得「偉光正」,而沒有其他的味道,所以它選擇多種敘事筆觸,比如伊斯特伍德最新的傳記電影——《薩利機長》。
近十幾年,每一兩年一部電影的速度,並沒有讓老爺子的作品品質不佳,相反,基本每一部都很耐看,有味道,而經常做真實事件改變電影的伊斯特伍德,更是喜歡在這類電影中加上淡淡的愁緒。
僅僅96分鍾的《薩利機長》試圖講述一個在2009年發生的危機事件,155名乘客全部安全生還,在機長薩利的沉著駕駛下,讓這次危機變成從未如此成功的飛機水上迫降事件。
和很多英雄傳記片或者真實事件改編電影不同,這部電影並不是在講述顯而易見的榮耀,而是剖析當代英雄的困頓。
夢境災難開始,輿論贊譽和行業內質疑夾雜,真正的飛機迫降事件,卻在電影開始後的第26分鍾才開始補敘,而影片在這塊地方處理,更是惜墨如命,僅僅十來分鍾便戛然而止。
之後雖然對後續事件又花了20分鍾來加以鋪展,但是並沒有深入下去,彷彿讓觀眾覺得這次災難相當普通,同樣在2009年的真實事件中,整個救援隊也只是花了二十多分鍾就將155人全部救出。
但是事件真是如此嗎?大大相反,伊斯特伍德這樣展示主體事件,為得就是讓觀眾,和質疑薩利行為的官員感同身受,因為人員全部救出,因為無人受重傷,因為救援發生迅速,所以我們就能覺得機長薩利的貢獻不值一提,甚至還可以質疑他行為失誤嗎?
片中多次表現審查人員的質疑理據:充分的電腦模擬、嚴謹的發動機數據、甚至還有片尾專業機長和副駕駛的實際操作,在他們看來,被公眾追捧的薩利機長其實可能是個騙子。
熟知伊斯特伍德生平的影迷都知道,他一開始的成名即是拍攝西部片,飾演西部牛仔,而之後他數部的導演作品也都有後西部電影的情懷,難以避免的是,本片在薩利數次的街跑,眺望城市時,他也成為了一個「城市牛仔」。
英雄老牛仔在現代科技下依然成立嗎?說到底,本片可能是在講述這個令人尷尬的論題。
一直跑步的漢克斯不再是勵志的阿甘了,他開始成為薄薄日暮下美國的老牌英雄,當一個信仰被科技隨時侵略的當下,伴隨信仰本身而來的「英雄」自然成為被窺視和質疑的對象。
片中出現了兩個事件外的片段,一個是薩利剛開始學飛行時的樣子,一個是他在駕駛戰斗機遭遇故障的時候,這些片段有何意義呢?
好片子和一般片子的區別是:好片子有餘味;好導演和平庸導演的區別是:好導演在拍「人」。而這部片子雖然講述的是薩利在2009年的一次迫降事件,但是它並沒有停留在此,而是延伸出去,試圖剖析薩利行為模式的原因。
片子最後在聽證會中自然結束,而整場聽證會,只要兩個部分,一個是審查方播放事先排練數次的模擬視頻,一個是薩利在說出「人」的因素後,審查方再次播放的兩段模擬。
貫穿全片的一個核心問題其實就是薩利內心的矛盾:自己到底是個英雄,還是一個不稱職的機長?而當第二段模擬播出之後,問題已經有了答案,所以他和副駕駛傑夫就激動的走出聽證會,去外面透透氣,這一刻,他真正的釋然了。
而片尾播出的幾段現實人物采訪,更像是一次舒心的回顧,當我們看完全片之後,可能才發現這部電影的獨特性,那就是它雖然講述了一次災難事件,但是和眾多災難電影不同的是,故事的結局並不是悲劇。
「復雜的情緒」應該是這個事件改編成電影最困難的地方,老爺子讓觀眾享受到得,也正是一次復雜的觀感,短短100分鍾不到的片子,我們看到了什麼?一個恪盡職責,沒有高帽子,只是守本分的白鬍子爺爺——薩利·薩倫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