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微電影觀後感
微電影觀後感篇一:微電影《迷路的孩子》觀後感
看完微電影《迷路的孩子》,我有一些感受在這里說一說。
感一:感動
感動有兩。第一,被大山裡孩子們的純朴善良感動。孩子們從未見過花露水,當秋老師把花露水放在講台桌上忘記拿走時,孩子們抑制不住好奇心把它拿來一一聞過,一不小心打碎了。他們緊張得不得了,害怕的不行,現實生活已使他們明白留住一位老師不容易。打碎了老師的花露水,在他們眼中無異於是打碎了老師繼續留下來的熱情。孩子們馬上想辦法補救,他們能想到的最好辦法是湊錢重買一瓶。火根自告奮勇承擔了買花露水的重任,卻因路途太遠在夜晚回來的路上迷了路,回來後還把所有的責任都攬下來。一個小小的孩子,為了把老師挽留下來,他承擔了所有的一切。這份純朴善良和擔當,實在令人感動。如果不是同學們當眾說明,秋老師不會明白事情的真相,也是因為事先不知道,秋老師在明白時才會特別感動,才會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和選擇。第二:被秋老師選擇留下來感動。秋老師來這里支教的初心,是為了更方便考研。來這里不久便被大山的艱苦打倒了,她巴不得能馬上離開。考上研究生是她名正言順離開的理由,她也如願以償考上了。但就在這當口,火根的純朴打動了她,可愛的孩子們的純真讓她決定留下來。這樣的選擇意味著責任擔當和之前理想的犧牲,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熱情,特別是對一個剛大學畢業對未來充滿憧憬且對這里的艱苦已有所了解的女大學生來說是難能可貴的。所以說,秋老師的選擇讓人感動。
感二:不解
校長指責秋老師的言語舉動,我覺得有待商榷。影片里人物的言行舉止,反映的是導演想要展示給公眾的價值理念。校長的語言行為透露給公眾的理念是:支教,應該是純粹的奉獻,不該帶有個人的利益目的。能這樣當然很好,但真的只能這樣嗎?如果是,國家就不用出台相應的鼓勵政策,鼓勵大學生們去支教,通過支教獲得相應的優惠。秋老師支教,就是在優惠政策(方便考研)的吸引下去的,這不應受到指責。相反,她響應國家號召去支教,應該得到表揚。要求大學生們支教必須是純粹的奉獻,這要求恐怕也太高了。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們哪個不是對未來充滿華麗的憧憬?他們的未來景象里也許有過大山裡貧瘠的土地上幾十個基本沒受過教育的野孩子在望穿秋水等待老師來傳授知識的場面,但他們肯定沒想過這場面與自己有什麼關系或者是與自己有什麼長久的關系。他們涉世未深,還不可能擁有
純粹奉獻的靈魂高度。再說了,在物質喧囂甚上的社會中,有多少人能做到純粹的奉獻?為什麼他們不能因為支教更方便考研而來支教呢?校長傳達出的理念就是不能。筆者認為,大學生們在支教的同時考上研究生,兩全其美,有何不可?可是在校長眼中,為什麼秋老師不能去考研而且還沒有資格當老師?火根去買花露水徹夜沒回,秋老師並不知情啊,再說,也不是秋老師要求他那樣去做的呀,她如果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也不會讓孩子們那樣做的。知道孩子不見了後,秋老師也是心急如焚到處找,校長怎能說出那樣的話?難道在校長眼中,必須是純粹的紮根山村教學才能受到歌頌?否則就必須受到指責?如果這樣,還有哪個大學生敢去支教?校長憑什麼能搶走秋老師的錄取通知書?連國家都明文規定她可以邊支教邊考研,這說明通知書是合理合法的呀,是誰賦予校長那樣的權利?校長自己紮根於山村小學,為山村教育做貢獻,為孩子們操各種心,這值得贊美。但他憑什麼要求別人也必須像他一樣只能純粹奉獻,而不能在奉獻的同時還擁有積極追求其他的做法(影片里校長雖然沒有明說,但我覺得言外之意就是這意思)?校長的指責無厘頭,校長的要求很霸道。情節安排校長這樣的做法實在令我不解。
感三:迷路
影片中直接展示的是火根因買花露水迷路了,間接要表達的是秋老師的心靈迷路了。對於秋老師的心靈迷路之說,我不認同。如果說導演安排校長那樣做是為了給秋老師敲響警鍾指明方向,可我認為,秋老師並沒有迷路,她奔著容易考研的目標去支教,方向明確,無可厚非。雖然後來孩子們的純朴與善良讓她對人生、對教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而改變主意,那也只能說明她對自己的未來進行了第二次選擇,同樣也是方向明確。並不能就此論斷說之前為方便考研來支教就是心靈
的迷路,後來選擇留下來就是心靈的正道。她能選擇留下來助力山村教育當然值得贊美,她選擇去讀研也同樣值得尊重。如果她讀完研後擁有更大的力量來改變山村教育,給山村帶來更大的希望,不也是很好嗎?或者她畢業後在其他地方為社會做貢獻,也是不錯的。難道這些就不是心靈的正道嗎?選擇讀研與選擇留在山村,焉知哪個對社會的貢獻更大?焉知哪個選擇更為高尚?校長怎可一棍子打死?其實,真正迷路的是校長,他用自以為是的道德去綁架秋老師,這怎麼可以呢?人各有志,每個人都有合法選擇自己生活的自由,不受他人干涉。但校長的做法嚴重干涉了秋老師的選擇,強迫了她的思想,可見校長的思想迷路了。山村的教育需要改變,校長的思想同樣需要拯救。如果校長的思想不迷途知返,也許會阻斷了大學生們的支教路。
以上就是我觀影的感受。
微電影觀後感篇二: 《心牆》 觀後感
看了《心牆》微電影後,視頻開頭曾有一句史鐵生說過的話,「死是一件不必著急的事。」回過頭來想想,讓我頗有感觸,那就是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有多麼重要。
視頻中的曽念蕪所經歷的一切,雖然過程心酸,但結局也算完美。一個人的一生也就僅僅的幾十年,為什麼人們要因為不必要的事來浪費生命。話雖如此,但正處於人生有著大好年華的我們,卻未必理解深刻。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貧苦。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苦難。也正是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我們所不知的一切。過早的.經歷這些,也許會帶來你的困擾,但這些只是一時的,當你挺過它之後所收獲的,是你無法用金錢所換得的。這是屬於我們的財富,我們人生路上所積累的財富。我們就該經歷一切,讓我們健康成長。試想一下,倘若曽念蕪一開始就沒有堅持,而是選擇結束生命,那該留下多少的遺憾。正是應了那句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從這部電影中我明白了,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或許有些事情還沒有經歷,但只要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微電影觀後感篇三: 青澀而充滿激情的青春
何雙蘭
進入2014年歲末,非畢業年級的學生經過精心准備,認真編排,師生激情出演,終於在全校師生面前揭開其神秘面紗。復興中學第二屆微電影節拉開序幕,我和其他老師觀看了23部由各班學生自己創作的微電影,主要是關於夢想、責任、蛻變、青春等主題。各班有各班的創新,各班有各班的理念。出發點不同,視角不同,給我的感覺也不同!看著孩子們稚嫩的臉龐,看著他們真誠的笑臉,看著他們前進路上的糾葛、迷茫和苦悶,感受到他們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的成長的煩惱,感受他們的艱難的蛻變,情節雖然簡單點,但學生們領悟了自己的責任,放飛自己的夢想,對現實的蛻變讓他們活力四射。
責任,是一個人必須承擔的義務,我們在不同的地方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樣要承擔不同的責任和義務,相比之下,孩子們的世界是單純的,沒有成人的油滑和世故,自然容易產生碰撞。
初中部初二1班拍的《職責》還是受到大家的好評。小演員自然本色的表演還是很出彩,無論是演技還是主題無疑是略高一籌的。《職責》講述的是一位認真負責的班長由於過分嚴厲,因而得不到大多數同學的理解和支持,同學們的指責和不滿溢於言表,班長被迫「下台」,但後來班長積極處理與同學之間的矛盾並
改正自身的不足,化解了矛盾,贏得學生們的尊敬和支持。
這個素材很有生活,這是現實中班幹部與同學之間矛盾的一個折射,它從初中生的角度寫出了孩子們眼裡的職責,作為一名班長既要做老師得力的小助手,又要和同學們搞好關系,還要扮演好一個監督的角色,這對於初涉人世的孩子著實不易。孩子們沒有成人的那種做事圓滑,也沒有成人會說的委婉措辭,也不會像成人那樣把心理的虛與委蛇,而是實實在在的展露出來,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小演員本色表現真實自然,毫無做作,非常自如地把一個小班長的直率干練與潑辣展現出來,看得很舒服。至於其他孩子的表演也很真實,初中部最好的微電影非《責任》莫屬。
欣賞學生們拍的微電影,感覺總體水平高中部要高一些,以各自的視角展示他們對人生的看法,其中 印象較深的是《我的音樂青春夢》和《蛻變》
高一3班《我的音樂青春夢》講述了一個男孩兒追逐夢想的過程。男主人公從小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尤其是在音樂方面很有天賦,他從小的夢想就是考上音樂學院。在毫無准備的前提下突然得知父親失業,如晴天霹靂,媽媽在重壓之下也向他提出不讓他再學音樂的要求,他失望又氣憤地離家出走,曾一度絕望至極,在朋友的開導下才逐漸重拾信心。在老師的策劃下,同學們開始准備幫助他實現自己的夢想。恰逢學校舉辦「校園歌手大賽」,同學們紛紛鼓勵他參加大賽。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他決定參加。獲得校園十佳歌手大賽獎狀的同時他更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經過孩子自己的堅持,家長的努力,終於圓了孩子的夢!
夢想,是人類奮斗的目標,種下一棵夢想的樹,用堅韌不變的信念,澆灌養護,終有一天它們將枝繁葉茂。只要你堅持自己的夢想,總有一天會實現。
蛻變,也是微電影的一個主旋律,夢想與現實的差距,追求進步與自己的惰性常常產生矛盾,這些眼高手低的孩子們常常在現實中沉淪,但對理想的嚮往和追求是人前進的動力,只有經過生活的磨礪才能漸漸成熟,它促使孩子們成長,使他們由內而外的發生變化。
高一8班的《蛻變》講述了一個不學無術的經常動不動就打架的壞學生,在一次上課時夢到自己高考僅考了100多分後,在驚嚇中醒過來,幡然悔悟,從此勵志學習,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在兩年後的高考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大學,並最後當了校長。雖然情節有點誇張,但他的蛻變告訴了我們有錯就要改正,現在努力為時不晚,一個有擔當的孩子 ,要知道在這個階段該做什麼該怎麼做,也知道花要開在當下,過了花期就有可能再也無法綻放最年輕最美麗的花朵了!
蛻變,過程是殘酷的,結局是溫暖的,背後,是心靈的成熟,是對人格的升華!蛻變常常伴隨著痛苦。樹的傷口因流汁才成就了堅硬的疤,鳥兒因不斷地試飛、不斷地摔跤才實現了它的夢想,
人走過無數次痛苦的經歷,成就了堅毅的性格和繁華的人生,人在痛苦的動盪中變得成熟並走向前進;生命就像一次次痛苦的蛻變,在蛻變中走向成長。
總之,這次微電影節給學生們以施展才華的空間,鍛煉了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及表演能力,豐富了學生們的業餘生活,也使得學生們明辨是非,知道美醜,在學生生涯里留下深刻的記憶,是一次很好的藝術實踐活動。
❷ 《微教育》與電影《千與千尋》有感
電影《千與千尋》是日本國寶巨匠宮崎駿的巔峰傑作,講述的是千尋和父母誤入一個靈異的世界,千尋父母擋不住美食誘惑變異為豬,處於被宰殺的危險境地,在湯婆婆的徒弟小白,鍋爐爺爺和小玲姐姐的幫助及她勇敢不懈努力之下,終於解救出了父母,一家人團聚的故事。從小千身上,我們看到了勇敢擔當、感恩孝順、積極善良、堅強有目標,這些優秀品質。
世間所有的愛都是指向團聚,唯有父母之愛是指向別離,別離之前我們該給到孩子什麼?
我們希望孩子勇敢擔當、感恩孝順、積極善良
、有目標。那怎麼去培養孩子以後能很好的步入社會,所應有的良好品質呢?這就是我們今天分享這本書的目的。
人人是老師,事事是教案,處處是學校
微教育無處不在,家長的一個微小的改變,就可以影響孩子一生
「微」字提醒我們,再小的地方都是教育!
作者希望我們在閱讀這本書時能感受到教育,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並願意按自己認同的方式加以改善。
1.究竟什麼是微教育呢?微教育如同人體的微循環,看似渺小,卻無處不在,細微之處都是教育!
在餐桌上,父母主動為長輩們夾菜,言傳身教,這就是微教育。
帶孩子出去玩,讓孩子將自己的食物分享給回伴,這就是微教育。
鼓勵孩子自己主動題決問題,而不是等著父母包辦,這就是微教育。
和孩子分享人生觀點,「士可殺不可辱」或者「忍辱是一種修養」,這就是微教育。
陪著孩子讀一本書,一起探討書中表達的思想,這就是微教育。
與孩子一起看一部電影,探討電影的拍攝手法,這就是微教育。
回顧我們的一生,我們有沒有發現,對於小時候某位老師的一句表揚,我們記憶猶新?其實,這就是微教育,看似小,卻可以影響人的一生。
當我們帶著覺察,我們會發現,教育存在於分分秒秒,教育無處不在,教育從一點一滴開始,教育體現在一言一行之中!
2.教育是輸入和輸出。如果沒有往一個容器中倒入水,那如何能夠從這個容器中倒出水來?如果倒入的是牛奶或者是臟水,流淌出來的自然不會是清水。有怎樣的輸入,就會有怎樣的輸出!初生孩子就好比一個空壺,我們往裡面倒上鐵觀音,出來的就是鐵現音,我們往裡面倒上白開水,出來的就是白開水。我們在裡面倒上咖啡,出來的就是咖啡;我們往裡面倒上毒葯,出來的就是毒葯!
一天,一個朋友給我打來電話,很生氣,說她4歲的女兒,因為一點小事情就發脾氣,還拿東西砸媽媽,問我怎麼辦。很多時候,我們都想直接去解決孩子的問題,而忽略了問題出現的原因。我就問她:「女兒小的時候,你們家裡面有誰也很喜歡發脾氣?」朋友被這句話問住了,愣了一會兒說:「在孩子0—3歲的時候,我工作很不順心,經常發脾氣,有時候會沖著孩子吼!」我告訴她,這就是問題的根源,因為你給孩子「輸入」了壞脾氣,所以孩子「吸取」了壞脾氣,終究要「輸出」壞脾氣。作為父母,教育孩子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因為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每分每秒都在對孩子進行輸入。不光是父母,孩子接觸的一切,爺爺奶奶、電視媒體、餐桌、游樂場等,所有時間、所有地方所有事情,都在對孩子進行「輸入」。
所以,如果希望孩子未來能夠更好地「輸出」成為一個陽光、積極、孝順、感恩、善良的人,就需要把好「輸入」這道關,我們自己要先做好榜樣。
3.父母身教無處不在
父母和孩子所有在一起的時間都在做教育。父母的情緒,父母的行為帶動孩子的行為,父母的思想引領孩子的思想。
我喜歡邀請家長們來參加講座,有些家長每次都來,有些家長不願意來。據調查,不願意來的原因就是講座的內容都是自己知道的。當我們認為知道的東西就不用學習的時候,那我們還沒有搞明白智慧究竟是什麼!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停留在「知道」階段,因為知道的東西沒有用,只有做到的東西才能夠帶來真正的益處,而做到先要從覺知開始。聽講座、看書等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覺知的過程!
「言傳身教」這個詞大家一定不陌生,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但是覺察自己日常的行為,我們真的做到身教了嗎?我們經常和孩子們說道理,但是我們自己卻沒有按照道理去踐行,
當我們告訴孩子學習很重要的時候,孩子卻很少看到父母在學習。
當我們告訴孩子要對別人禮貌的時候,孩子卻發現父母會在餐廳里因為上菜慢了些對服務員大呼小叫。
當我們告訴孩子要懂得謙讓的時候,孩子卻發現父母因為一些小事和別人發生爭吵。
當我們痛恨於孩子玩游戲的時候,孩子卻發現父母抱著手機不放。
我曾經見到過一件事情,父親見自己的孩子回來了,和孩子說:「把門關上,快去寫作業,學習很重要。」回過頭來,父親搓著麻將和朋友說:「哥幾個,咱們繼續來一局,今晚輸得有些慘。」
我曾經問一些孩子:「你的願望是什麼?」孩子回答:「快點長大!」繼續問:「為什麼要快點長大?」「因為長大後,想看電視就可以看電視,想玩游戲就可以玩游戲,想不學習就可以不學習!」
父母說得再多,不如做給孩子看,因為孩子對行為的模仿,遠遠超過對道理的理解。公益廣告片洗腳,片中孩子的媽媽給孩子的奶奶倒水洗腳,孩子看見後也跑去打了一盆水,要給自己的媽媽洗腳,媽媽感動萬分!我曾經在敬老院看到一面牆上寫著: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所以,教育是一種傳承,需要父母用行動來影響孩子的行動!有意思的是,有些父母看了這個公益片,沒有反思自己需要提升的地方,而是轉過頭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看別人家小孩多懂事!」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句一字都是課本,時時刻刻影響著自己的孩子!
4.種下一顆好的種子
原生家庭的影響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揮之不去,很多人花了一生的時間也很難讓原生家庭的不良印記完全消失。為了孩子的幸福,在他還小的時候,多種些好的種子,就會多給他此生的幸福。
中國有句俗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孩子的好壞和父母有著直接的關系。我們不從基因上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引入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原生家庭。
人一生有兩個家庭:一個是自己出生、成長的家庭,即父母的家庭,叫作原生家庭;另一個是進入婚姻生活後所建立的家,叫作新生家庭。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極大,很多影響進人孩子的潛意識層面。原生家庭父母之間的關系,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等對於孩子的發展,及孩子的新生家庭,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註定影響他的一生。
童年經歷過的一些非常強烈、痛苦的經驗感受,往往使當事人在不知不覺中做了影響一生的重大決定。
黃思蘭(化名)是一個非常漂亮、品學兼優的女孩子,找對象的時候卻總是找條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處一段時間,又因為很難勉強自己接受而分手。為什麼呢?原來,在她6歲的時候父母離異了。父親很優秀,卻拋棄了她的母親。母親獨自撫養她,為了養家,不得不做幾份工作。有一天晚上,母親還在工作,她一個人回到家,看到漆黑的房間,打開冰箱,裡面什麼吃的也沒有。那一刻,孤獨、凄傷的感受刻骨銘心。從此,她做了一個決定-—絕不要被人拋棄。所以她找對象的時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樣優秀的男孩子,因為害怕自己被拋棄!
這些潛意識中產生的「隱形的內在誓言」,常在當事人處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時對結果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原生家庭中,童年時期沒有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孩子,會歸屬感不強。 一些單親家庭的孩子,因為愛的缺失,不知道動如何去愛對方。女方帶大的女孩子特別容易出現這種問題,不知該如何與異性相處。原來這么多年來讓自己遭受那麼多辛苦、那麼多心酸的原因,早就在自己的原生家定中形成。可以這么說,我們成年後的所有的行為,幾乎都可以在原生家庭中找到影子,我們作為父母,我們現在的家庭,便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收獲一個美好的人生,請從自己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中走出來,不斷修行,給自己的新生家庭種下一粒粒善的種子,讓這個家庭中沒有爭吵,有的是理解;沒有埋怨,有的是鼓勵;沒有指責,有的是贊美,沒有溺愛,有的是原則!
5.誰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我是一切問題的根源,解決問題先從覺察自己開始,我們所有試圖妄想改變別人來遷就自己的方法,只會痛苦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6.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處理好心情,便帶著情緒去處理事情,繼而又產生更多麻煩的事情,甚至有些無法挽回的悲劇也由此產生!
7.心情第一位,事情第二位!
沖動是魔鬼,人在不理智的情況下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脾氣控制不住的時候,離開現場,去數數,從一開始數,心中想像美好的事情,直到情緒平復,再去處理事情。能做到這一點,相信很多壞事都不會發生。
8.不比較,做獨一無二的自己,
這個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更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每個人都有著自己不同的使命,我們要尊重多樣性,不要用一個標准框住了所有人,更不要總是拿自己和他人比較,從而失去本我。
9.靜心才能清醒教育。靜能夠吸引智慧,靜能夠明辨是非,靜能夠養心。心清澈了,才能夠清醒地教育!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智慧就會來敲門!
10.二八定律和金字塔尖
什麼是二八定律?就是社會上20%的人佔有社會上80%的財富。這種看上去的不公平恰恰也是一種公平。曾經有個預測:如果將世界上目前的財富進行平均分配,等到20年之後,依然會恢復到20:80的局面。為何?因為貧富只是一個結果罷了,關鍵出在原因上。成功的人掌握了財富的秘訣,當他們運用這些秘訣的時候,就算沒有錢也能掙到錢;而那些不知道掙錢秘訣的人,即使擁有了錢,最後也會變得身無分文!
父母想必都希望孩子可以成為20%的人,希望孩子可以站在金字塔的高處。那我們一起來找尋一下成為20%的人的秘訣,20%的人和80%的人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20%的人在問題中找答案,80%的人在答案中找問題;
20%的人放眼長遠,80%的人只顧眼前;
20%的人做簡單的事情,80%的人不願意做簡單的事情;
20%的人常常贊美、鼓勵,80%的人常常謾罵、批評;
20%的人敢於面對困難,80%的人逃避現實;
20%的人會堅持,80%的人常放棄;
20%的人計劃未來,80%的人早上起來才想今天幹嘛;
20%的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80%的人今天的事情明天做;
20%的人認為他們應該滿足以上的80%,80%的人覺得上面說的我有20%就好。
原因不同,結果自然就不同。這些道理很多人知道,卻很少人做到。
所以知道還要做到,做到還要堅持,才能由量變演變成質變!
想過高標準的生活,就要有高標準的要求。這個標准不是苛刻,而是一種高能量的智慧!
按照「二八定律」推斷,只有20%的父母能夠培養出20%的卓越人才,使他們走向金字塔尖。相信你一定是其中的那一位,只要你可以,知道、做到,並且堅持做!
11.能力究竟是怎麼獲得的?
如果我們每天喊著提高能力,但是不去挑戰問題,我們的能力就不會提升;如果我們面對壓力選擇逃避,我們的能力就不會提升……所以能力的提升都伴隨著壓力的突破和問題的解決。
原來我們所有的壓力都來自能力不足。
對待壓力,我們該怎麼辦呢?
當我們遇到帶給我們壓力的事情時,如果我們迎難而上,去找解決的辦法,去請教別人,去參加學習,去突破自己……當我們通過一系列的努力,最終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就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我們的能力已經和這樣的問題相匹配了!
原來一個人的能力是在解決一件又一件事情中提升的。
孩子們也只有自己去解決一件又一件事情,能力才會提升。
我們期待孩子的能力提升,就讓孩子從一件件事情開始積累,哪怕有一些壓力,也讓孩子面對和承擔,因為這是能力提升的必經之路!12.心性教育從家務習慣培養開始
13.不著急,超越昨天的自己
14.不嫉妒,祝福別人活好自己
15.成就感是持續學習的推動力
16.幫助他人是高效的學習方法
生活中小的事情可以修煉孩子們的心性,當一件簡單的事情不斷重復做的時候,心性就會得到修煉!看軍隊訓練和武術訓練就知道了。都是從整理床鋪蹲馬步這些簡單重復訓練開始。
看一個家族的興敗,看三個地方:
第一看:看子孫睡到幾點,假如睡到太陽都已經升得很高的時候才起來,那代表這個家族會慢慢懈怠下來;
第二看:看子孫有沒有做家務,因為勤勞、勞動的習慣影響一個人一輩子;
第三看:看後代子孫有沒有在讀聖賢的經典,「人不學,不知義」。
要保持勤勞,勤學,勤運動的好習慣!
教育無處不在,在細微的地方都是教育,讓我們在生活中踐行微教育,積累微資本,讓幸福之花開在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角落!
分享今年的目標,
1.晚上10之後不用手機,早睡早起好身體!睡前看點書,讀書可以讓我們和各種思想碰撞,與他人的生命連接,同時用別人的智慧豐富我們的智慧。
2.堅持練字和瑜伽
3.每天堅持練太極虎背靠山功和站樁,運動是保持健康最好的方式。久坐不動的人,體內生態系統猶如一潭死水,毫無生機。而時常運動的人,體內生態系統則更像是一汪清泉,干凈澄澈,不帶一絲濁氣。
4.適當無為讓孩子達到有為,家庭目標清晰,各人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5.讓孩子多試錯多擔當,捨得用孩子。
❸ 請問有那些比較好反映孩子與父母思想沖突的的微電影
《不一樣的爸爸》
《飛吧,爸爸》
《兒子》
《漂亮媽媽》
《大魚》
《我的天才寶貝》
《海洋天堂》
《想飛的鋼琴少年》
❹ 微電影與小學教育教學研究論文
一、微電影適合引入小學教育教學中
小學生在感知、思維、性格等方面有一些不同於中學生和成年人的特點,因此,小學生的教材、教學方法等也有其特色。微電影的「微」特徵和互動特性使其更適合引入小學教育教學中。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微電影直觀的影視鏡頭、視聽綜合更符合小學生的感性認知,更能夠讓小學生產生興趣。小學生的注意力通常不穩定、不持久,低年級的學生尤其明顯,因此,微電影短小精簡讓學生更樂於接受,能夠在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段內就完成視頻的整體「閱讀」,從而得到初步的理解。現代社會信息量較大,信息幾乎囊括了人類社會各種各樣的信息種類,而且有效信息的佔比很小,影視信息同樣如此。微電影在有限的篇幅中選取有效內容,才能讓小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接受到更多的知識。
二、微電影在小學教育教學中所起的作用
微電影除了觀看欣賞,還可以恰當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還可以組織學生創作自己的微電影作品,微電影在小學教學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寫作能力的形成,可以通過很多途徑,但是利用微電影資源也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由於微電影能利用視、聽綜合形象將學生引入具體寫作意境之中,可以為作文提供豐富的素材和廣泛的實踐機會,讓學生有話可寫,有法可寫,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培養寫作能力。首先,觀看微電影作品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學生觀看的過程就是觀察的過程。學生觀察人物的外貌、動作、表情等,觀察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學會選擇觀察對象,確定觀察重點,有目的地進行觀察,不斷提高觀察質量。
2.發揮校園微電影德育功能
校園微電影是「學生化」的影視,內容思想接近學生口味,容易引起學生思想共鳴,積極發動學生參與到校園微電影節目中,可以實現自我教育。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幫助學生主動關心身邊同學以及學校一個階段熱點問題,適時開辦專題節目,訪談節目,讓學生藉助微電影平台,開展討論、辯論,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如,針對就餐浪費的現象,製作「食堂里的浪費」,節目播出後,學生容易被觸目驚心的浪費畫面所震動,為自己習以為常的浪費感到羞愧,又如,針對春節以後,部分學生收到的「壓歲錢」比較多,個別學生大手大腳亂花「壓歲錢」現象,製作「壓歲錢大家談」,通過家長、老師、同學的訪談了解對壓歲錢的正確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用學生的眼睛發現身邊的問題,借校園微電影平台給學生一個解決問題的機會,用自己的方式實現自我教育。
3.優化學科教學
影視中的一個鏡頭、一件道具、一句台詞、一段音樂,有時都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在語文教學中藉助微電影,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文本創作背景;在品德課上,蘊含著正確淺近哲理的微電影故事,常常能成為小學生行為規范的指南;在數學課中,直觀、形象的微電影素材則能較好地啟發學生的思維;在音樂課中,微電影則可活化音樂作品的內涵,幫助學生把握音樂情感主線,使微電影成為輔助課堂教學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微電影與各學科教學的優化整合,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
4.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生活及與他人協作的能力
策劃、製作一部完整的微電影作品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一部成功的'微電影也需要經過許多工序,經由許多人共同協作才能完成。初級階段,通常需要集體討論的形式來確定製作節目的主題,在討論中,參與學生會根據自己的觀點、看法、特長、愛好等提出不同的見解,如,有的學生想拍課本劇,有的想拍英語短劇,有的想拍MTV,還有的想拍一部講述小學生自己故事的紀錄片等等。當要做的節目主題已經確定下來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特長進行自由選擇,建立各製作小組,根據不同的製作內容會有導演、製片、編劇、劇務、策劃、記者、主持人、播音員、配樂等不同的分工。
在這里,無論參與的學生擅長什麼,或是對什麼感興趣,都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大家合作收集素材,一起對資料進行推敲,確定節目形式與風格,在拍攝現場,邊拍攝邊溝通,在後期,一起探討片頭、特技、配音、字幕等內容,協同工作。因此,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協作精神對於完成一部微電影來說是極其重要的。這就要求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學會與別人達成一致,學會分享共同成果。小記者的采訪活動,節目的製作、各項欄目的開播,使學生主動交往意識、交往能力、表演能力不斷增強,口頭表達能力不斷提高,隨機應變能力、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寫作能力不斷發展。而更多的是使學生在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創新等方面促進了發展,既磨煉了學生意志,又增長了學生才幹。
5.創辦微電影主題活動,使校園學習生活充滿生機活力
由學校每年定期開展校園影視活動節,並發動學生、老師、家長參與校園微電影、微視頻創作。校園影視活動節活動可以設計如下內容:
(1)開展微電影知識宣傳、微電影知識講座。
(2)每人觀看一部優秀微電影,學生可以自己觀看,也可以和家人一起觀看。
(3)徵集微電影小故事、小劇本,鼓勵學生個人完成創作,也允許學生和家人一起創作一個有趣的體現正能量影響力的小故事或小劇本。
(4)開展優秀微視頻展播,將優秀作品按主題統一編輯,加上片頭、字幕後在校園展播。
(5)從收集的小故事和小劇本中選擇合適內容進加工改編,由學生、家長、老師出演籌劃拍攝校園微電影。
6.開辦校園微電影沙龍,做正能量的向導
由於知識積累和鑒賞能力的局限,學校適當開展沙龍交流活動,教師要根據學生交流的內容和特點進行引導,糾正一些不當的方法和觀點。可以讓學生和教師在相互交流中了解微電影知識,交流自己體驗微電影魅力的心得,交流運用微電影手法創造文明美好童年生活的經驗,讓學生在交流活動中獲得正能量。
三、結語
當我們把微電影融入學校教育教學中去時,校園里將呈現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課間你會看到一個個小學生手拿相機、手機、DV在校園里尋找著拍攝的目標;三五成群的學生聚在一起談論著某部校園微電影的某一場景;作文課上教師定格在某一視頻畫面上讓學生發揮想像並用自己的語言延伸著銀幕上的電影故事;電影社團隊員們正在討論籌拍一部新的校園微電影;班會課上學生對著銀幕上出現的生活中不良現象的畫面進行激烈的討論;英語課上,學生正為一部模擬的英語短劇劇情進行英語配音。
❺ 家庭教育微電影慌觀後感
此片至今仍在回味,感觸頗深,同時也深受啟發。主要有以下感悟:
給孩子信任,就是在推動孩子朝好的一面發展,就是給孩子一個正面的暗示,就是在促進親子關系良性化發展。這好比兩個人陌生人路遇,誰先向對方微笑,誰就會得到友好的回報。用於家庭教育,用於親子關系,也是這樣。如果給了孩子信任,而孩子還是沒有按家長的期望發展,那麼,這一個家庭,這個家長,在教育方面,一定是「病」得不輕了,走入的泥沼太深了。
孩子不是盆景,我們不是在雕塑盆景。孩子是成長中的一顆樹,樹下邊,我們施肥,澆水,除蟲,甚至剪枝,是家長應做的事,但樹上邊,樹枝怎麼分,枝椏怎麼長,朝哪個方向伸展,還是不要去限制,要給他自由發展的空間。否則我們是在養「病梅」了。「聽話」,是成人加給給孩子的緊箍咒。太聽話的孩子,無形中失去了主動發展空間。
賞識是陽光。賞識孩子,孩子就是向日葵,向著陽光的方向生長。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扮演著什麼角色?應該是他的支持者,而不是他的反對者;應該是他的協助者,而不是他的指揮官;應該是的同盟軍,而不是他的敵對國。
反省一下自己,感覺作為一名教師的我,對孩子的教育也有很多欠佳的地方。感謝學校為家長提供了這樣一次學習的機會,使我在思想上有了一次深刻的認識。
❻ 兒童必看的教育電影有哪些
兒童必看的教育電影有《仙履奇緣》《地球上的星星》《樹上有個好地方》《父子變形記》《龍貓》。
1、《仙履奇緣》由克萊德·吉諾尼米、威爾弗雷德·傑克遜、漢密爾頓·盧斯科執導,艾琳·伍茲、威廉·菲普斯等人配音。該片於1950年2月15日在美國首映。
該片描繪的是一個名叫仙度瑞拉的女孩子,母親、父親相繼去世,繼母和其女兒們對她百般折磨,但因得到了神仙教母的幫助,成功的參加了由國王舉辦的選妃舞會,並成為王子心愛之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