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微影 » 老電影紅綉鞋
擴展閱讀
印度媽媽被欺負的電影 2024-10-31 09:07:28
美國電影寄生蟲在肚子里 2024-10-31 08:42:59
一些熱血動漫的電影國產 2024-10-31 08:41:55

老電影紅綉鞋

發布時間: 2024-10-31 04:53:40

❶ 高分求恐怖電影

鏈接:

提取碼:ucr1

《不請自來》是查爾斯·蓋德和托馬斯·蓋德執導的驚悚懸疑片,由艾米莉·布朗寧、阿莉爾·凱貝爾、伊麗莎白·班克斯、丹尼·布里斯托、馬修·布里斯托等主演。《不請自來》翻拍自韓國電影《薔花紅蓮》,該片主要講述一個少女由於母親的意外死亡,無法走出心理陰影的故事。

❷ 求一部國產老恐怖片,背景大概是民國時期

紅綉鞋,山村老屍

❸ 類似於禁忌驚魂夜的電影謝謝

好的,你的信息已經看到了,我們會幫你去找尋一下的,你放心好了

❹ 如何評價陳凱歌執導的電影《風月》

1996年的《風月》,這或許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也並不為大眾熟識。

陳凱歌執導,張國榮、鞏俐、何賽飛主演的文藝片,講的是民國時期江南的風月故事。

整體風格都是壓抑的,幾乎是一開場,我便能看到結局,這樣一場戲。

我很喜歡其中的細節,無疑是美的。反復出現的紅玫瑰,田田蓮葉,兩尾魚,華美的錦綉,昏暗的長廊,城市的燈,城市和鄉村的交替,光影變換,鏡頭語言講的無聲故事,每一幀都值得留存下來。

戲里冷暖色調的變換充滿了隱喻,五彩斑斕的夜上海,陰森幽暗的龐府,如意眼中暖色的忠良面孔,青紫色光線中的姐姐秀儀…這是這部戲的魅力所在。

整部影片都是含蓄的,人物台詞並不多,更多的是通過眼神、動作來表現人物的情緒,留給我們很多想像的空間,這也讓我在看完之後來細細斟酌這一幕幕場景。

我是近幾年才開始看張國榮的電影,年歲漸長,也才能看得懂他的一顰一笑。哥哥的演技我不贅述,但凡是看過的,都能體會到。

父母雙亡的少年,來到姐姐嫁入的龐家,寄人籬下身不由己,被迫與親姊亂倫,最終毒害了始作俑者——姐姐的丈夫。

自此十年流落他鄉,想去北京,卻被大大收留在上海,加入了拆白黨,騙取富太太的錢財,美的丑的,來者不拒。征服那些年長的富家女人彷彿讓他有一種揚眉吐氣的快感,藉以沖刷當年的心理陰影。

後來如意在舞廳與他的談話,忠良說,「我再也不是你們龐府的僕人了」——這句也是長大後的忠良常常重復的,大抵是拼盡全力只為擺脫那段為奴的經歷。他一揮手,散落的紙牌中回盪著他的話,「上海是男人的天下!」

❺ 明代民歌散評二

(四)偷情

有過相思的苦,經過閨怨的愁,有情人終得相聚會面,雖然不見得會有終成眷屬之結局,但既經相思,又歷閨怨,情人相聚自有一番動人情景,就如下面兩首「掛枝兒」所描述:

調情

嬌滴嫡玉人兒,我十分在意,恨不得一碗水吞你在肚裡。日日想,日日挨,終須不濟。大著膽,上前親個嘴。謝天謝地,他也不推辭。早知你不推辭也,何待今日方如此。

這是比較生分的,兩情尚未相悅,或者是兩情已相悅,還未通款曲,互相不知深淺,因此而有調情的過節。「恨不得一碗水吞你在肚裡」,俗盡管俗,卻將情急的心思活生生表露無遺。大膽前行,對方不推辭,那真是早知如此,何必等到今天呢?這就有點蠢了,如果不經過相思之苦和盼歸之切,怎會就如此輕易接受?

摟抱

俏冤家,想殺我,今日方來到。喜孜孜,連衣兒摟抱著,你渾身上下都堆俏。摟一摟愁都散,抱一抱悶都消,便不得共枕同床也,我跟前站站兒也是好。

此一對不比前一對,此一對人兒是早有舊情在,昔日曾相歡,經過了離別現時又重逢,自是歡喜無限,摟抱一下,多日的愁悶都消散。不得同床共枕,只要見見面也足可慰多日不見的相思情。這是大白話,也是不帶虛情假意的大實話。



結識私情隔條浜,彎彎走轉兩三更。小阿奴奴要拔只金釵銀釵造條私情路,咦怕私情弗久長。

與情人阻隔在河兩邊,遙相遠望或可依稀見,但無橋相通,彎轉走去卻要兩三更。兩三更用小時計算就是五六小時,那確是夠長的路途、夠長的時間。小女子突發奇想,要從頭上拔下金釵銀釵來造條直通路。這奇想顯然得自於天上嫦娥七七相會雲雀橋,天上嫦娥雖每年只一晚相會,其情卻久遠。人間的小女子奇想歸奇想,卻不天真,她擔心的是私情不久長。

幾番盼不到黃昏後

幾番盼不到黃昏後,盼到黃昏又害羞。將身藏在燈兒後,燈兒後,故意又把秋波漏。暗漏秋波,不肯抬頭。不抬頭,銀牙咬定羅衫袖,見他來半推半露半將就。

盼是心思的急切,害羞是臨場的表現,卻不是真害羞,真害羞會卻步,所以人盡管躲燈後,卻又把秋波漏。這是一回合的曲折,後面又接一回合,不抬頭和咬牙在羅衫袖,不抬頭而成半推就,咬牙則決絕,結果是半露和半將就。如此反復回轉,才顯含蓄和蘊藉,方能曲盡其中的心思和奧妙,獲得情致和美感。其中,「銀牙咬定羅衫袖」是一個極具舞台造型感的經典動作,可入戲亦可入畫。

粗俚的《山歌》則要直截得多,沒有這多麻煩,完全直抒胸臆、訴諸動作:

半夜

姐道我郎呀,爾若半夜來時沒要捉個後門敲,只好捉我場上雞來拔子毛,假做子黃鼠狼偷雞引得角角哩叫,好教我穿子單裙出來趕野貓。

情郎半夜來,不能把後門敲,因為左鄰右舍會聽到。如何發信號?教情郎好辦法,可去雞窩拔雞毛,假做黃鼠狼兒來偷雞,如此情人開門出來瞧,就可進入悄悄。最末一句「出來趕野貓」,前言不搭後語,顯是為合韻,狼非貓,要說有野貓,那也是迎入家門的野貓了。

瞞人

搭識子私情雪裡來,屋邊頭個腳跡有人猜。三個銅錢買雙草鞋我里情哥郎顛倒著,只猜去子弗猜來。

與假做黃鼠狼偷雞同樣,這也是偷情小巧計,但比前者更費心,前者暗渡陳倉、掩人耳目,這卻是故布疑陣、欺人以方,明明是來,腳印為去,穿顛倒鞋來做顛倒事,也合適。

由於是民歌,由於是下層民眾,因此過去以民眾崇拜為依歸的評價總無視其「偷」而專注於「情」,這些民歌就是受壓制的民間愛情,是追求愛情的贊歌,是嚮往戀愛自主自由的青年男女的心聲。下面兩首,就受到了正經文學史青睞而被作為範例:



結識私情弗要慌,捉著子姦情奴自去當。拼得到官雙膝饅頭跪子從實說,咬釘嚼鐵我偷郎。

甘認

乞娘打子好心焦,寫封情書寄在我郎標,有舍徒流、遷配、碎剮、凌遲,天大罪名阿奴自去認,教郎千萬再來遭!

這,真的是追求自由愛情的心聲?誠然,民歌中有愛情的贊頌,但更多的恐怕是別一類的,也就是即便今天也難於認可的婚外情。如果說有些民歌是否偷情還難於辯識,底下這一首卻說得明明白白:

偷情

情人進房床邊坐,你要如何。冰冷的手兒,將奴的咂咂摸,唬奴一哆唆。摸的奴,渾身上酸麻實難過,不顧針線活。問情人膽戰心驚怕那一個,你忒疑心多。上無有公婆,又無有兄弟,就是那鄰舍,也管不著你我,誰來把奸捉。我那當家的,倘若是碰見了,你就說俺娘家兩姨哥,特來瞧瞧我。

請情人放心,請情人放膽,即便丈夫回家來撞上,也可假說是娘家兄弟。自己也明白,若是半途撞上了,那就是捉姦。了解了這一層,這些偷情民歌是否多少有點變味?這是其時世態、民間實相,我們無須苛責,但似乎也不必過分溢美,濫加贊賞了。

在一首名為「撇清」的民歌後,編選者評注文字中保存了這樣一首:

郎道姐兒呀,世間宜假不宜真,薄薄里推來又一層。盤古以來也是有數個三貞並九烈,近來能有幾個得身清?

無疑,這是偷情者的自我辯說、自我解脫,只不知,明代江南一帶男女關系是否真的如此開放?

(五)性事

以下這一組民歌,本可歸為前一類「偷情」,但由於現代有更細致分類,有所謂愛情、色情和淫穢之區別,這里也就依此作一粗線條分類,基本不關色淫的歸於「偷情」,字詞間多少涉及色淫的歸為「性事」。

明清民歌中,這一類色淫情歌佔了相當大比例。這不奇怪。食、色,關乎人類最基本生存狀況,也是最主要生活內容。食,當下的生存之本,色,未來的傳承之道。當人類尚掙扎於生存之時,或者用更時新標准言,當性與生育尚未分離之時,自然,「民以食為天」,以性為地,民眾就在這天地之間苟活與苟樂,只能以最本色最赤裸的食色為快樂之源了。

這類民歌的色淫描寫,有深淺、巧拙、隱曲和直露之別,多種多樣,其態度卻是一概的坦盪,帶有一股活生生的野性和粗率。

姐兒生得

姐兒生得好個白胸膛,情郎摸摸也無妨。石橋上走馬有得啥記認,水面砍刀無損傷。

「摸摸」之類,用現代語言講,叫「前戲」。這里,演唱者顯然是「出外快」、「撈便宜」心理,教唆「摸摸」就如水面砍刀不會有損傷,不聲張他人看不出。若行其他,就不會這么兩相便宜了。

老公小

老公小,弗風流,只同羅帳弗同頭。搭宅基一塊好田只吃你弗會種,年年花利別人收。

盡管說的是紅杏出牆,卻不涉色淫,只是比喻和諷刺。

又從今後

從今後,鸞鳳交,切莫把燈來照。你就明白了。昨夜晚,小丫環,他在窗戶外面瞧。被他瞧見了,今早起,對著我,指手劃腳的笑,鬼頭又鬼腦。他說姑爺會騎馬,姑娘把小腳翹,翹的那樣高。羞得我面通紅,又好氣來又好惱,罵了聲小浪騷。

這是直接描述了,是一首頗為新奇的敘事歌。新奇不在男女之事,這種事說到底也就是有限的幾個動作罷了,新奇在,用的是述說、述說中的轉引對話,事件中的動作情態是第三者的丫頭眼中所見。

寄柬

張生扶著紅娘背,推入羅幃。未曾說話,笑臉相陪,魂散魄飛。好姐姐,趁此無人求一會,同歡一會。那紅娘,搖頭賣俏連聲啐,假皺蛾眉。一轉腰兒,用手去推,不要累墜。罵秀才,要求雲雨須下跪,不算難為,要求雲雨須下跪,兩不吃虧。

這首是演繹西廂故事。從唐至明,西廂在幾百年內,已演變成中國民間最著名男女愛情故事之一,在文人和民間藝人手中口中,敷衍出了各色不同的版本。這首民歌雖止於「前戲」,但寫下去,不用猜也一目瞭然的。宋元特別是明清小說戲曲,採用傳統故事二次創作是主要手段之一,民歌中卻極為少見,選在這里聊備一格。

磨子

磨子兒,兩塊兒合成了一塊。虧殺那鐵樁兒拴住了中垓。兩下里戰不休,全沒勝敗。一個在上頭,不住將身擺。一個在下頭,對定了不肯開。正是上邊的費盡了精神也,下邊的忒自在。

粽子

五月端午是我生辰到,身穿著一領綠羅襖,小腳兒裹得尖尖翹。解開香羅帶,剝得赤條條,插上一根梢兒也,把奴渾身上下來咬。

這兩首用的是傳統「比興」,比是比喻,以此事物比彼事物,興是感興,由所比之事物而生感慨而發詠嘆。兩首民歌談不上什麼「興」,「比」到這一地步,「興」有所限,格調也不會高。不過,單看「比」,兩首民歌還是比較高明的,作比是最尋常不過的日常事物,按常理,作比與所比之物兩者之間是絕難有什麼聯系的,可一句句道來,卻不怪誕離奇,反見合符合節,微妙微肖。編選者在其後評點說:「字字肖題,卻又自然,詠物中最為難得。」

這類極見巧思的比興之作極多,一個刊本中就有三五十首,幾乎任何事物都可扯到此事上,而且絕不勉強。真不由人不佩服不慨嘆,中國民間有關性事的想像力豐富多彩,幾乎無窮無盡矣。

當然,比物詠興的不全如此,還有其他的,如下面兩首:

扇子

扇子兒,我看你骨格兒清俊,會揩磨,能遮掩,收放隨心,搖搖擺擺多風韻。你一面兒對著我,一面兒又對著人,為你有這個風聲也,氣得我手腳俱冰冷。

骨格兒清俊,能遮掩,收放隨心等等,固然是扇子秉性,一面對己、一面對人又何嘗不是扇子特點?真是一副負心風流郎寫照。搖搖擺擺多風韻,令人痴迷,可結局只能是氣得人手腳冰冷。

紐扣

紐扣兒,湊就的姻緣好。你搭上我,我搭上你,兩下摟得堅牢。生成一對相依靠,系定同心結,綰下刎頸交。一會兒分開也,一會兒又攏了。

紐扣似姻緣,當然是好姻緣,這才會「摟得堅牢」,真似紐扣那樣「系定同心結,綰下刎頸交」。縱使夫妻吵架拌嘴,那也無甚事,因為「一會兒分開也,一會兒又攏了」。紐扣實在是好東西,可生發出各種好比附。現代有一則也以紐扣為題的謎語:「你摸我的,我摸你的,打開你的,放進我的。」看謎面,任誰也要往歪處想,可謎底就是紐扣。這個底不色而面帶色的謎語,常使人上當而誤入歧途。



郎姓齊,姐姓齊,贈嫁個丫頭也姓齊。齊家囡兒嫁來齊家去,半夜裡番身齊對齊。

郎姓毛,姐姓毛,贈嫁個丫頭也姓毛。毛家囡兒嫁來毛家去,半夜裡番身毛對毛。

令人發噱。這首上下兩闕、字詞整齊的小調,色淫倒沒什麼,只有點下流,更多的是好玩。玩笑開到了姓氏上,有點過分,事情不必實有,想像自可自由,中國人禮俗,一般同姓之間不通婚,更談不上隨嫁丫頭也上床了。

野渡無人

來時正是淺黃昏,吃郎君做到二更深。芙蓉脂肉,貼體伴君,翻來復去,任郎了情。姐道,情郎哥弄個急水裡撐篙真手段,小阿奴奴做個野渡無人舟自橫。

為有源頭

郎多容貌中奴懷,抱住子中間腳便開。擘開花瓣,輕籠慢挨,酥胸汗濕,春意滿懷。郎道,姐呀,你好像石皮上青衣那介能樣滑?為有源頭活水來。

上面兩首曲調名「夾竹桃」,所有「夾竹桃」最末一句均現成襲取《千家詩》中任一首七絕詩的尾句。這兩首也同樣,前一首劉禹錫,後一首朱熹。無論前後,兩首都色淫,後者更勝於前。前首,盡管說的是性事,卻沒有直露描寫,最後兩句「比興」,也多少沖淡了意味。後一首則稱得上淫穢,全套動作,依序寫來,不稍隱晦,最後二句男女問答,所引詩句不能說不巧妙,卻要氣死理學家的。朱老夫子自稱,理直氣壯只為心中有浩然正氣,此曲卻給他這一名句作了如此下作的移用,簡直給老夫子當頭淋了盆糞水。民間有所謂「色膽包天」,由此也可看作一解。

(六)前後承傳

明代民歌,可以說既是源也是流,既前承又後啟,一身而兩任。正統文學史,往往只注重前者,對後者略而不提,民歌只是雅文學吸收養分的來源。至於俗文學以及民歌如何演變,自然不在其視野之內。不過,我們若從民歌本位考察,那明代民歌同樣有自己的源流傳承,在此,僅舉幾例加以說明。

明代接續宋元,宋詞元曲對其影響明顯,尤其表現在一些文人的「擬民歌」中,如下面這首:

春風起吹透香閨

春風起,吹透香閨。芳心撩亂,卷珠廉,輕移蓮步,獨自向廳前。細聽那燕語鶯啼,百囀千聲,繞遍垂楊如線。雅妝翠黛,眉尖上幽恨向誰傳?卻教我一縷柔腸,系不住薄悻人留戀在天涯。縱有那嬌紅嫩蕊,開放林間,任憑那痴心粉蝶,尋花捉對,舞翅蹁躚。此一番,對著春光看見春光面。

乍一看,宋詞?元曲?都不是,這是一首「西調」曲式民歌,收在馮夢龍采編的《霓裳續譜》中。此《譜》中多為類似作品,襲取和模仿宋詞元曲的意境情調語詞,顯然出於文人之手。但不客氣地說,這類偽民歌,其意趣和表現手法,比真率質朴的民歌差遠了。

前文已提到,其時另有一部民歌集《夾竹桃》,匯集「夾竹桃」曲牌民歌。集中所有民歌的共同特點是,最末一句均移用《千家詩》中七絕詩最末一句。《千家詩》有唐有宋,有寫景有詠物,題材不一,《夾竹桃》多為情歌,要妥切安放好最末一句,以收結尾之效,是件頗為煩難的事。下面,就是其中兩首較好的:

直欲魚樵

求神問卜弗見郎轉程,算來必定為功名。想漁家翁嫗,村醪共斟;想漁家夫婦,山蔬共羹。姐道,郎呀,小阿奴奴就博子鳳冠霞帔無啥大快活,直欲漁樵過此生。

賞心從此

空庭落葉暮秋時,姐見子郎來笑嘻嘻。離情滿抱,今番訴伊,開懷暢飲,黃花滿籬。姐道,郎呀,小阿奴奴一寸柔腸化做子丈二軟麻繩子,將郎來縛住,賞心從此莫相違。

還有一種也是因襲前人,卻不是完整引用,而是在原意原詞句上的改寫。如一首「馬頭調」民歌

詩經注

關關雎鳩今何在,在河之洲。各自分開,好一個,窈窕淑女人人愛。只落的,君子好逑把相思害。輾轉反側,悠哉悠哉,好叫我左右流之無其奈。怎能夠,鍾鼓樂之把花堂拜。

「關雎」篇屬風類,《詩經》中的風,可以說是最早的民歌,「關雎」詠男女之情,改之成民歌也算合宜。說是改寫,其實只是稀釋化處理,詩改為曲,最後的蛇足,更弄得韻味全無。如此作「注」,實在未見高明,唯一可取的,就是將已入廟堂的經典老民歌,使之重新走入了民間。

泥人

泥人兒,好一似咱兩個。捻一個你,塑一個我,看兩下里如何。將他來揉和了重做,重捻一個你,重塑一個我。我身上有你也,你身上有了我。

鎖南枝

傻俊角,我的哥!和塊黃泥捏咱兩個。捏一個兒你,捏一個兒我,捏的來一似活托,捏的來同在床上歇卧。將泥人兒摔破,著水兒重和過,再捏一個你,再捏一個我,哥哥身上也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

兩首民歌基本相同,只是曲牌不同,前為「掛枝兒」,後為「汴省時曲」。從字面看,前者簡潔,後者俚俗,完全口語化。兩首均脫自趙孟頫贈管夫人語「我泥里有你,你泥里有我」,由兩句話生發,不比前面「詩經注」俗化,此生發卻成為兩首面目一新的情歌。正如編者所言:「改身上二字,可謂青出於藍矣。」「增添數字,便成絕調。」

以上是承前,從前人拮取意旨、語句和詞彙,化而為當世民歌。另一方面則是啟後,對後世的影響。

月子彎彎

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家飄散在他洲。

這首民歌,出自《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篇。《京本通俗小說》中有幾篇可推斷為宋人所作,游國恩等五人主編的文學史徑將「月子彎彎」收錄為宋代民歌加以解說。其實,斷其為宋是有問題的。

「馮玉梅團圓」開篇有首詞:

簾卷水樓,一曲新腔唱打油。宿雨眠雲年少夢,休謳,且盡生前酒一甌。明日又登舟,卻指今宵舊游。同是他鄉淪落客,休愁,月子彎彎照九州。

據《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五「委巷叢談」,這首詞為明人瞿佑所作。如果詞以及小說是明人所作,「月子彎彎」也就不太可能是宋代民歌。小說緊接這首詞後有雲:「這首詞末句,乃是借用吳歌成語。」江南吳地一帶民歌小調繁盛,也只是在明中葉以後,顯然「月子彎彎」更可能是明代民歌。如果確是明代民歌,瞿佑詞可能就是這首民歌的最早濫觴了。

這可說是俗及於雅。還有俗及於俗的,如下面這首:

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賞子紅段子,幾家打得血流流。只有我里官人考得好,也無歡樂也無愁。

據編選者說:這是「一秀才歲考三等,其仆作歌嘲之雲」。「賞子」的「子」和「我里」的「里」,是吳語中無意義語氣詞,今天吳地一帶方言中仍是如此。秀才歲考,「也無歡樂也無愁」,橫豎無所謂,難怪身邊的僕人作歌譏諷。



天上星多月弗明,池裡魚多水弗清。朝里官多亂子法,阿姐郎多亂子心。

這首民歌明代即有多種版本,不同的只在後兩句。這首民歌,今天中年以上的人應該不會陌生,電影《劉三姐》的插曲。「劉三姐」的社會地理背景在廣西桂林,以至有人以為這是首源自壯族的民歌,其實卻是一首已有幾百年歷史的江南吳地的民歌。後兩句中「亂子」的「子」,同樣是吳語中無意義的語氣詞。

送郎送到大路西

送君送在大路西,手拉著手舍不的,懶怠分離。老天下大雨,左手與郎撐起傘,右手與他拽拽衣,恐怕濺上泥,誰來與你洗。身上冷,多穿幾件衣。在外的人兒要小心,誰來疼顧你,那一個照看你。

如果讀第一句就感到熟悉,那也是因為電影,大陸上世紀六十年代電影《怒潮》中的「送君」歌第一句與其相仿,「送君送到大路旁」。「送君」歌如同許多電影插曲那樣被反復傳唱,成為了通俗歌曲。

最後再引一首描寫等侯情人痴迷狀的「馬頭調」情歌:

摘頭換鞋

摘頭換鞋等侯著郎來。斜倚靠枕,手兒托著腮。一陣陣的那昏迷,一陣陣獃獃呆,陣陣發糊塗,陣陣想不開。小耗子上燈台偷油吃,他可下不來,蹬翻了銀燈蹌啷啷的響,驚醒了奴的鴛鴦夢赴陽台。翻身才要打,閃下牙床來。扭了腰,岔了氣,摔了奴的胳膊,摔掉了紅綉鞋。貓兒那裡去,花花怎不來?說著說著我的貓兒來了,花兒來了。貓兒呷,花兒呷,你在那個背背背燈影里等等波,小老鼠就出來。

這一首極具動態的情歌,令人想不到的是,其中「小耗子上燈台」幾句,今天竟被剝離出來,單獨成了一首幾乎兒童人人會唱的兒歌。這也是一個有意思的民歌傳承中的個例。

修改於2013/12/27

❻ 豫劇簡介

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豫劇形成以後,由於語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福調」;以商邱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豫劇音樂豐富多采,唱腔屬板腔體。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可分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飛板四大板類。豫劇的伴奏樂器分文武場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稱之為老三手或仨弦手。

後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場常用的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又名堂鑼或手鑼)、手鑔、梆子、手板等。

豫劇傳統劇目約有七百餘出。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等。建國以後,經過推陳出新,出現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如《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普遍受到人們的歡迎;

同時還有改編演出的歷史劇《花木蘭》,神話劇《白蛇傳》,創作演出的現代戲《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

由於音樂工作者的創新與出新,譜寫出了一批膾炙人口的音樂唱腔,從而使豫劇成為全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一種戲曲形式。

豫劇的行當和班社,俗話說:「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即一鼓二鑼仨弦手,梆子手鑔共八口)倆箱倌」。

四生是大紅臉(又叫紅凈、戲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正因為是男八女四的行當,把四生四花臉叫做外八角,以男角為主的戲叫做「外八角戲」。

豫劇歷史上有名的演員,據鄒少和先生回憶:「宣統間,小旦李劍雲者,陽武人,天賦佳喉,清脆圓潤,高下疾徐,婉轉曲折,璣珠走盤,無不如意,又復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劇風為之一變,優伶界中感嘆為空前絕後之才」。

比較著名的須生有張小乾、張同慶、澎海豹、許樹雲。名小生有黃儒秀(黃娃、黃馬褂)、王金玉(筱火鞭)。紅臉王唐玉成,武曹彥章等。自從出現女演員後,著名的演員有:王玉枝、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等。解放後的著名演員有:魏雲、王善朴、高潔、陳新理、馬琳、柳蘭芳等。

(6)老電影紅綉鞋擴展閱讀

在中國地方戲大家族中,有許多源遠流長、魅力獨具的劇種,崑曲、越劇、黃梅戲、川劇、豫劇等,可以列出一串很長的名字。但有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這些劇種大都只在一個固定的空間內流傳,「變臉」雖奇但不出川,崑曲雖美但不過江,黃梅戲雖俏但只存在於一定的區域。

唯有豫劇不同,它雖是河南的地方戲劇種,但它的影響早已超出了河南。有案可查,豫劇在最興盛時期,流傳到包括台灣在內的20多個省市區,從三秦大地到「天府之國」,從青藏高原到東海之濱,皆有豫劇的專業院團和固定的觀眾群體。

就是在戲曲不很景氣的今天,豫劇還仍然在全國13個省市保留著167個專業劇團、1300多個業余劇團的十萬從業人員。僅就這一點而言,全國其他任何一個地方戲劇種都只能望其項背。可以說,豫劇雖然姓「豫」,但豫劇不是河南豫劇,而是中國豫劇,是「大豫劇」。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深厚的文化傳承上。一種曲調,一種聲腔,一種語言,其實都是一種文化載體,它承載著一種文化基因,延續著一種文化傳統。豫劇產生於河南,它的母體是中原文化,而中原文化又是中華文化的核心。

豫劇經過300多年的發展,不僅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地方戲劇種,更成為一枝傳承中原文化的藝術奇葩,中原文化中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戀家念祖的故土情結、有容乃大的天下意識、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始終是豫劇表現的主要內容。這種深厚的文化滋養,使豫劇有了一種先天的文化優勢。

我們在欣賞古希臘悲劇時,總會感受到一種仰視而見的威嚴崇高,一種無法抗拒的精神力量,為什麼?就是因為古希臘悲劇的文化母體是產生於人類軸心時代的古希臘文明,它喚醒的是一種人類的共同記憶。

同樣,我們在欣賞其他地方戲時,可能只喚醒對局部文化某一個階段的記憶,但欣賞豫劇時則不同,那種家國情懷,那種鄉土氣息,那種酣暢淋漓會撲面而來,中華民族的堅忍不拔、錚錚鐵骨、大義擔當,會立即喚醒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整體記憶。

正是承載了這種深藏於一代又一代人血液里、靈魂中的文化基因,豫劇被賦予了一種巨大的生命氣場。不論何時何地,只要一聽到豫劇,哪怕是不經意之間,就會從心底迸發出一種家國意識,升騰起一種民族自豪,從而實現精神的回歸。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超強的傳播能力上。一個劇種的產生發展,必然依賴於一定的文化土壤,一旦離開了這種文化土壤,這個劇種就很難生存下去。如越劇也曾在全國20多個省市有專業劇團,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最後又回到了它的原生地。

但豫劇不同,它走到哪裡就會在哪裡落地生根,具有超強的傳播能力和頑強的適應性。很難想像,半個多世紀之前一個小小的豫劇隊到達台灣,在兩岸長期隔絕的情況下,它竟然能頑強地生存下來,並成為台灣與京劇並列的兩個公辦劇團之一。豫劇之所以能夠傳播到全國20多個省市區,原因在於它是與中原文化一起向外傳播的。

試想,當年台灣如果沒有50萬河南籍老兵,也就不可能成就台灣豫劇團。因為在兩岸隔絕的狀態下,聽豫劇就是台灣老兵排遣鄉愁的文化寄託,就是他們思鄉的文化想像。

豫劇在全國其他省份的發展大概也如此,如果沒有當年數萬河南戍邊將士,沒有當年無數河南支邊知青,沒有當年大批河南人向外遷徙,就不可能有新疆、青海、甘肅、四川等省豫劇團的出現。

可以說,河南人出現在哪裡就會把中原文化帶到哪裡,當然承載著中原文化基因的豫劇也就會被帶到哪裡。正是中原文化「根」文化的特性和兼容並蓄的品格,為豫劇的傳播提供了動力,並最終成就了中國豫劇。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取得的豐碩成果上。作品是一個藝術家的立身之本,同時也是一個劇種繁榮的標志。衡量一個劇種是否有創新的活力,最關鍵的是看它能否不斷地創作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作品。在這一點上,豫劇恰好作出了最生動的說明。

歷史上,河南曾創作出《花木蘭》《穆桂英掛帥》《朝陽溝》《倒霉大叔的婚事》等眾多豫劇經典劇目,一個《朝陽溝》就傳承了三代人,演出了5000餘場,為中國戲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

同時,還產生了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唐喜成、牛得草等一大批聞名全國的豫劇名家,他們如璀璨的明星,閃耀在新中國的藝術天空。

新世紀以來,豫劇更是厚積薄發,突飛猛進,《程嬰救孤》《鍘刀下的紅梅》《清風亭上》《香魂女》《常香玉》《村官李天成》《蘇武牧羊》《焦裕祿》等,接連獲得「文華」獎、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國家級大獎,數量雄居全國地方戲劇種之冠,展示了豫劇繁榮發展的強勁活力。

正如一些專家所言,新世紀中國戲曲發展的一個重要現象就是河南戲劇的崛起,而河南戲劇的崛起主要是豫劇的崛起,形成了全國戲劇看河南、河南戲劇看豫劇的大好局面,標志著豫劇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期。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敢與人類一切優秀文明的交流爭鋒上。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任何一種民族文化都應該有拿到世界上去交流的勇氣與構想,因為,只有在與人類一切優秀文明的交流碰撞中,才能夠去了解世界,才能夠去認識自己。在這一點,豫劇也進行了很好的實踐與嘗試。

自2008年起,豫劇《清風亭上》赴巴黎參加中國戲曲節,赴土耳其參加第14屆黑海國際戲劇節;

《大祭樁》赴義大利參加阿維利諾國際戲劇節,到奧地利維也納大學交流演出;

《畫皮》赴比利時參加第九屆那慕爾國際藝術節;豫劇電影《香魂塘畔的香魂女》榮獲第48屆休斯敦國際電影節兩項大獎;

河南豫劇團還與台灣豫劇團合作,在新加坡舉辦「亞洲豫劇論壇」。

此外,在配合「中非合作論壇」「歡樂春節」「中韓文化交流年」「中泰文化交流年」「中巴文化交流年」等國家重大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都有豫劇人的身影。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豫劇《程嬰救孤》先後赴義大利、法國、美國、泰國、巴基斯坦交流演出,並登上紐約百老匯舞台,而且完全按照百老匯的游戲規則,採用市場化的商業運作模式,開創了中國地方戲首登百老匯舞台的先河。

戲曲電影《程嬰救孤》榮獲第15屆洛杉磯國際家庭電影節最佳外語戲曲片獎,刷新了中國戲曲電影在該領域里的空白。日前,該劇組又接到國外有關機構邀請,今年將第三次赴美到百老匯、好萊塢演出,並到加拿大開展文化交流。

豫劇代表著中華文化,站在了中華文明與人類文明對話的最前沿,不僅提振了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為民族文化參與人類跨文化交流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

豫劇之「大」體現在全國豫劇交流合作的大格局上。長期以來,由於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全國豫劇院團一直缺乏深入的交流,更談不上卓有成效的合作。但這種局面現在終於被打破。

2013年7月,河南豫劇院成立之後,以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李樹建為核心的領導班子,心繫全國豫劇的發展,既管好腳下又兼顧天下,上任伊始就多次到外省調研豫劇在當地的生存狀況,並盡最大努力對他們進行幫扶,如邀請新疆石河子豫劇團到河南參加黃河戲劇節,並在河南巡演;派專人到河北沙河市,幫助組建沙河市豫劇團。

為加快全國豫劇人才的培養,促進全國豫劇院團的交流合作,2015年又先後舉辦了「首屆全國豫劇高級表演人才培訓班」「全國豫劇院團交流工作會」。

為展示全國豫劇的藝術風采,由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文化廳、(河南)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主辦,河南豫劇院、恆品文化·戲緣承辦的「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已於3月12日在北京拉開帷幕,來自全國6個省市13個豫劇院團的23台優秀劇目輪番上演。

這是全國豫劇首次聯合在北京展演,其時間之長、劇目之多、陣容之大,在豫劇發展史上尚屬首次,在全國地方戲中也首開先河,標志著全國豫劇交流合作、協同發展的大格局已經形成,必將促進豫劇在全國的繁榮發展。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黨和國家大力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大豫劇」奏起的是中國戲曲的盛世交響,展現的是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同時也吹響了豫劇進軍全國和世界的集結號。「大豫劇」的旗幟將更多地飄揚在世界各地,成為「中國夢」中最動人的華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