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微電影觀後感
微電影觀後感篇一:微電影《迷路的孩子》觀後感
看完微電影《迷路的孩子》,我有一些感受在這里說一說。
感一:感動
感動有兩。第一,被大山裡孩子們的純朴善良感動。孩子們從未見過花露水,當秋老師把花露水放在講台桌上忘記拿走時,孩子們抑制不住好奇心把它拿來一一聞過,一不小心打碎了。他們緊張得不得了,害怕的不行,現實生活已使他們明白留住一位老師不容易。打碎了老師的花露水,在他們眼中無異於是打碎了老師繼續留下來的熱情。孩子們馬上想辦法補救,他們能想到的最好辦法是湊錢重買一瓶。火根自告奮勇承擔了買花露水的重任,卻因路途太遠在夜晚回來的路上迷了路,回來後還把所有的責任都攬下來。一個小小的孩子,為了把老師挽留下來,他承擔了所有的一切。這份純朴善良和擔當,實在令人感動。如果不是同學們當眾說明,秋老師不會明白事情的真相,也是因為事先不知道,秋老師在明白時才會特別感動,才會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和選擇。第二:被秋老師選擇留下來感動。秋老師來這里支教的初心,是為了更方便考研。來這里不久便被大山的艱苦打倒了,她巴不得能馬上離開。考上研究生是她名正言順離開的理由,她也如願以償考上了。但就在這當口,火根的純朴打動了她,可愛的孩子們的純真讓她決定留下來。這樣的選擇意味著責任擔當和之前理想的犧牲,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熱情,特別是對一個剛大學畢業對未來充滿憧憬且對這里的艱苦已有所了解的女大學生來說是難能可貴的。所以說,秋老師的選擇讓人感動。
感二:不解
校長指責秋老師的言語舉動,我覺得有待商榷。影片里人物的言行舉止,反映的是導演想要展示給公眾的價值理念。校長的語言行為透露給公眾的理念是:支教,應該是純粹的奉獻,不該帶有個人的利益目的。能這樣當然很好,但真的只能這樣嗎?如果是,國家就不用出台相應的鼓勵政策,鼓勵大學生們去支教,通過支教獲得相應的優惠。秋老師支教,就是在優惠政策(方便考研)的吸引下去的,這不應受到指責。相反,她響應國家號召去支教,應該得到表揚。要求大學生們支教必須是純粹的奉獻,這要求恐怕也太高了。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們哪個不是對未來充滿華麗的憧憬?他們的未來景象里也許有過大山裡貧瘠的土地上幾十個基本沒受過教育的野孩子在望穿秋水等待老師來傳授知識的場面,但他們肯定沒想過這場面與自己有什麼關系或者是與自己有什麼長久的關系。他們涉世未深,還不可能擁有
純粹奉獻的靈魂高度。再說了,在物質喧囂甚上的社會中,有多少人能做到純粹的奉獻?為什麼他們不能因為支教更方便考研而來支教呢?校長傳達出的理念就是不能。筆者認為,大學生們在支教的同時考上研究生,兩全其美,有何不可?可是在校長眼中,為什麼秋老師不能去考研而且還沒有資格當老師?火根去買花露水徹夜沒回,秋老師並不知情啊,再說,也不是秋老師要求他那樣去做的呀,她如果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也不會讓孩子們那樣做的。知道孩子不見了後,秋老師也是心急如焚到處找,校長怎能說出那樣的話?難道在校長眼中,必須是純粹的紮根山村教學才能受到歌頌?否則就必須受到指責?如果這樣,還有哪個大學生敢去支教?校長憑什麼能搶走秋老師的錄取通知書?連國家都明文規定她可以邊支教邊考研,這說明通知書是合理合法的呀,是誰賦予校長那樣的權利?校長自己紮根於山村小學,為山村教育做貢獻,為孩子們操各種心,這值得贊美。但他憑什麼要求別人也必須像他一樣只能純粹奉獻,而不能在奉獻的同時還擁有積極追求其他的做法(影片里校長雖然沒有明說,但我覺得言外之意就是這意思)?校長的指責無厘頭,校長的要求很霸道。情節安排校長這樣的做法實在令我不解。
感三:迷路
影片中直接展示的是火根因買花露水迷路了,間接要表達的是秋老師的心靈迷路了。對於秋老師的心靈迷路之說,我不認同。如果說導演安排校長那樣做是為了給秋老師敲響警鍾指明方向,可我認為,秋老師並沒有迷路,她奔著容易考研的目標去支教,方向明確,無可厚非。雖然後來孩子們的純朴與善良讓她對人生、對教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而改變主意,那也只能說明她對自己的未來進行了第二次選擇,同樣也是方向明確。並不能就此論斷說之前為方便考研來支教就是心靈
的迷路,後來選擇留下來就是心靈的正道。她能選擇留下來助力山村教育當然值得贊美,她選擇去讀研也同樣值得尊重。如果她讀完研後擁有更大的力量來改變山村教育,給山村帶來更大的希望,不也是很好嗎?或者她畢業後在其他地方為社會做貢獻,也是不錯的。難道這些就不是心靈的正道嗎?選擇讀研與選擇留在山村,焉知哪個對社會的貢獻更大?焉知哪個選擇更為高尚?校長怎可一棍子打死?其實,真正迷路的是校長,他用自以為是的道德去綁架秋老師,這怎麼可以呢?人各有志,每個人都有合法選擇自己生活的自由,不受他人干涉。但校長的做法嚴重干涉了秋老師的選擇,強迫了她的思想,可見校長的思想迷路了。山村的教育需要改變,校長的思想同樣需要拯救。如果校長的思想不迷途知返,也許會阻斷了大學生們的支教路。
以上就是我觀影的感受。
微電影觀後感篇二: 《心牆》 觀後感
看了《心牆》微電影後,視頻開頭曾有一句史鐵生說過的話,「死是一件不必著急的事。」回過頭來想想,讓我頗有感觸,那就是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有多麼重要。
視頻中的曽念蕪所經歷的一切,雖然過程心酸,但結局也算完美。一個人的一生也就僅僅的幾十年,為什麼人們要因為不必要的事來浪費生命。話雖如此,但正處於人生有著大好年華的我們,卻未必理解深刻。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貧苦。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苦難。也正是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我們所不知的一切。過早的.經歷這些,也許會帶來你的困擾,但這些只是一時的,當你挺過它之後所收獲的,是你無法用金錢所換得的。這是屬於我們的財富,我們人生路上所積累的財富。我們就該經歷一切,讓我們健康成長。試想一下,倘若曽念蕪一開始就沒有堅持,而是選擇結束生命,那該留下多少的遺憾。正是應了那句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從這部電影中我明白了,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或許有些事情還沒有經歷,但只要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微電影觀後感篇三: 青澀而充滿激情的青春
何雙蘭
進入2014年歲末,非畢業年級的學生經過精心准備,認真編排,師生激情出演,終於在全校師生面前揭開其神秘面紗。復興中學第二屆微電影節拉開序幕,我和其他老師觀看了23部由各班學生自己創作的微電影,主要是關於夢想、責任、蛻變、青春等主題。各班有各班的創新,各班有各班的理念。出發點不同,視角不同,給我的感覺也不同!看著孩子們稚嫩的臉龐,看著他們真誠的笑臉,看著他們前進路上的糾葛、迷茫和苦悶,感受到他們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的成長的煩惱,感受他們的艱難的蛻變,情節雖然簡單點,但學生們領悟了自己的責任,放飛自己的夢想,對現實的蛻變讓他們活力四射。
責任,是一個人必須承擔的義務,我們在不同的地方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樣要承擔不同的責任和義務,相比之下,孩子們的世界是單純的,沒有成人的油滑和世故,自然容易產生碰撞。
初中部初二1班拍的《職責》還是受到大家的好評。小演員自然本色的表演還是很出彩,無論是演技還是主題無疑是略高一籌的。《職責》講述的是一位認真負責的班長由於過分嚴厲,因而得不到大多數同學的理解和支持,同學們的指責和不滿溢於言表,班長被迫「下台」,但後來班長積極處理與同學之間的矛盾並
改正自身的不足,化解了矛盾,贏得學生們的尊敬和支持。
這個素材很有生活,這是現實中班幹部與同學之間矛盾的一個折射,它從初中生的角度寫出了孩子們眼裡的職責,作為一名班長既要做老師得力的小助手,又要和同學們搞好關系,還要扮演好一個監督的角色,這對於初涉人世的孩子著實不易。孩子們沒有成人的那種做事圓滑,也沒有成人會說的委婉措辭,也不會像成人那樣把心理的虛與委蛇,而是實實在在的展露出來,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小演員本色表現真實自然,毫無做作,非常自如地把一個小班長的直率干練與潑辣展現出來,看得很舒服。至於其他孩子的表演也很真實,初中部最好的微電影非《責任》莫屬。
欣賞學生們拍的微電影,感覺總體水平高中部要高一些,以各自的視角展示他們對人生的看法,其中 印象較深的是《我的音樂青春夢》和《蛻變》
高一3班《我的音樂青春夢》講述了一個男孩兒追逐夢想的過程。男主人公從小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尤其是在音樂方面很有天賦,他從小的夢想就是考上音樂學院。在毫無准備的前提下突然得知父親失業,如晴天霹靂,媽媽在重壓之下也向他提出不讓他再學音樂的要求,他失望又氣憤地離家出走,曾一度絕望至極,在朋友的開導下才逐漸重拾信心。在老師的策劃下,同學們開始准備幫助他實現自己的夢想。恰逢學校舉辦「校園歌手大賽」,同學們紛紛鼓勵他參加大賽。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他決定參加。獲得校園十佳歌手大賽獎狀的同時他更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經過孩子自己的堅持,家長的努力,終於圓了孩子的夢!
夢想,是人類奮斗的目標,種下一棵夢想的樹,用堅韌不變的信念,澆灌養護,終有一天它們將枝繁葉茂。只要你堅持自己的夢想,總有一天會實現。
蛻變,也是微電影的一個主旋律,夢想與現實的差距,追求進步與自己的惰性常常產生矛盾,這些眼高手低的孩子們常常在現實中沉淪,但對理想的嚮往和追求是人前進的動力,只有經過生活的磨礪才能漸漸成熟,它促使孩子們成長,使他們由內而外的發生變化。
高一8班的《蛻變》講述了一個不學無術的經常動不動就打架的壞學生,在一次上課時夢到自己高考僅考了100多分後,在驚嚇中醒過來,幡然悔悟,從此勵志學習,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在兩年後的高考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大學,並最後當了校長。雖然情節有點誇張,但他的蛻變告訴了我們有錯就要改正,現在努力為時不晚,一個有擔當的孩子 ,要知道在這個階段該做什麼該怎麼做,也知道花要開在當下,過了花期就有可能再也無法綻放最年輕最美麗的花朵了!
蛻變,過程是殘酷的,結局是溫暖的,背後,是心靈的成熟,是對人格的升華!蛻變常常伴隨著痛苦。樹的傷口因流汁才成就了堅硬的疤,鳥兒因不斷地試飛、不斷地摔跤才實現了它的夢想,
人走過無數次痛苦的經歷,成就了堅毅的性格和繁華的人生,人在痛苦的動盪中變得成熟並走向前進;生命就像一次次痛苦的蛻變,在蛻變中走向成長。
總之,這次微電影節給學生們以施展才華的空間,鍛煉了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及表演能力,豐富了學生們的業餘生活,也使得學生們明辨是非,知道美醜,在學生生涯里留下深刻的記憶,是一次很好的藝術實踐活動。
『貳』 微電影無路可逃觀後感
今天,我在室友的陪伴下,觀看了《選擇》這部微電影,電影講述的是在藝術考試臨近時期,考前賄賂有可能成為考官的方老師,而方老師忠於自己的職業忠於自己的學生,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從而拒絕了一系列違規的事情!
在方老師的家中住著一位比較貧困但是天賦極其優秀的學生,方老師一直的鼓勵使她最後考入理想的院校,而她也從方老師生活中的點滴學到了做人的真諦,要做一個正直、有自己原則的人。
其實,人生的道路有千萬條,做出的選擇也有很多種,不論你選擇哪一條,路上伴隨你的有優美的風光,但同時也會有岔道和沼澤地,關鍵在於你選擇時的態度。所以說,人的一生就是一個選擇的過程。因為每個人無論是對生活還是事業,都有著自己的想法,當人們為了實現心中所想而採取行動的時候,無論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都只有一種選擇。
『叄』 微電影無路可逃觀後感
觀後感大體上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由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讀了什麼書,有什麼感想。一般來說,這一部分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是什麼?簡單但明確,不含糊,這樣就可以了!不必展開來說。
第二部分,具體談感受是什麼。我們讀書看報閱讀文章都有一個過程,都需要一段時間,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這段時間內一點一點產生的,感受由淺到深,感受由心而發、發自內心,因此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不要無病呻吟,虛假不實,這樣才能感人,打動讀者。
寫法上,可採用夾敘夾議的形式,「敘」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節或人物形象或詞句敘述出來,「議」就是抒發自己的感受,要有層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頂點,得到升華。
敘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要照抄原文,但可以引用原文句子,不過不能太長,否則就有湊字數的嫌疑,再者,這樣也影響文章的結構。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系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因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就毫無意義了。具體說來,就是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和文章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較與對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樹立學習的榜樣。
第四部分,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
『肆』 微電影陽光路上觀後感
我喜歡自己的家鄉,因為,那是一個載著我童年的地方,那是一個伴我成長的地方,那是一個充滿生機、充滿快樂、充滿溫暖的地方,我最喜歡家鄉那平平淡淡、普普通通,但卻隱藏著無窮無盡美麗的地方- - - -濱河路。 春天的濱河路,柳樹抽出了新芽,長出了嫩芽,桃花綻紅了笑臉,粉色的花瓣,黃色的花蕊,一見讓人就生愛慕之情,小草也慌慌忙忙的換上新裝,從地里探出頭來,杏花也換上靚裝一朵朵、一團團、一簇簇、紅色的花蒂,雪白的花瓣,黃色的花蕊,漂亮極了,河對面的油菜花,也朵朵開放,遠遠望去滿目金黃,,一片燦爛。 夏天的濱河路,柳樹的葉子長茂盛了,桃樹也長出了綠色的小果,小草已經變成深綠色了。晚上濱河路可熱鬧了,音樂漫漫、霓虹閃爍、人影婆娑。人們在榕樹下散步、聊天、跳舞等,健身場地上,小孩子、老人,都在鍛煉身體!池塘里還有許多荷花,粉紅的,像觀音的蓮座! 秋天的濱河路,柳樹的葉子變黃了,幾天後便落了,有些葉子落在水裡,小魚把它當遮陽傘,還像一隻只小船,准備去旅行!有些葉子落在地上,小螞蟻把它當跑場,還給濱河路添加了更美的風采,一陣陣桂香飄來,桂花的香味真是十里飄香,一路都迷在桂花香里,菊花也開了,菊花的形狀真是千奇百怪,酒杯形、卷發形、拳頭形、碗形等競相媲美。 冬天的濱河路,柳樹的葉子落光了,人已經稀疏了,可是對面的火鍋店,真是人身鼎沸,在嚴寒的冬季,只有,梅花傲然挺立,過路的人不免誇獎梅花,斗嚴寒、傲霜雪、不居功自傲的品質。 家鄉的濱河笭戶蒂鞠酈角墊攜叮毛路,一年四季其樂融融、美不勝收。我愛自己的家鄉,更愛家鄉的濱河路!
『伍』 禁毒微電影《岔路口》觀後感450字
今天,在黨組織的號召下,我觀看了2016年湖北省法治微電影的系列獲獎作品,其中讓我最有感觸的是中建三局集團有限公司製作的微電影《岔路口》。這部影片講述的是某建築國企商務部新調入的招標主管張明在會見完競標商後接到了弟弟打來的電話,被告知母親重病急需手術費,同時改電話業被競標商王老闆聽到。面對巨額手術費,張明經濟能力有限,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接受了王老闆的自主。知道真相後,張明主動向單位主任坦白,願意接受責罰。在情感與職責,誘惑與法律的岔路口上,張明最終選擇了正確的方向,堅守住法律的底線。
弗羅斯特的《未選擇的路》一書中有一句話我很喜歡,「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事去涉足。」其實,這句話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我覺得他寫的很真實,很能引起共鳴。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常常站在岔路口上徘徊,猶豫該選哪條路。電影主人公張明也不例外,在得知王老闆自主了自己兩萬塊時,他也在猶豫,是神不知鬼不覺的接受了還是坦白一切,做一個清白的員工。幸而他最終選擇了正確的道路。在生活中,我們也常面臨這樣的岔路口。是作弊拿高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還是全靠自己問心無愧?是遵守紀律誠實守信還是滿口謊言不擇手段?在這些種種岔路口面前,我們應當站在正義的一邊才是正確的選擇。要在法治的監督下清白做人。
主人公張明最後的一段話說的很對:「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有困難,有誘惑。每一次的選擇都是一次考驗,每一次的考驗都決定著我們的前途和命運」。這樣的考驗每個人都會遇到,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會做出同樣的選擇。現今社會法制教育雖然已經深入開展,但是任然有許多人枉顧法律作出有害社會有害他人之事。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們應當加強自身法制建設,身體力行,在約束好自身的同事,也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和影響其他人。如此法治教育才能發揮更大效力,社會才能更加和諧。
人生道路上岔路口何其之多,在各種困難和誘惑面前,要想少走彎路、不選錯路,唯有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僕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守法不受外物所擾,浩然正氣方可長存於天地之間。
『陸』 微電影《路過》觀後感
[路過
觀後感]微電影,對於我來說,是個新東西,路過
觀後感。雖自稱「電影愛好者」。但對於這個新鮮事物,接觸甚少。
《路過》是一部講述親情的微電影。從影片開始,到光影黯淡,聲音漸滅。一共7分12秒。從翠綠的花葉,粉紅的花瓣,以及噴壺噴出的細細水流,還有盆中瓷盆中五條永遠游不出去的小金魚,都在告訴觀眾,這是一個孤單老人的故事,電話驟響,聽筒中兒子的聲音,讓老太太頓時從安靜從容的狀態,一下子激動起來,開心不已,(整個電影的「慢節奏」立刻被「歡快的聲音及畫面」所取代)得知兒子可以「短暫路過」。老太太更是開心地去市場,准備食材(其間還從菜販子那免費要了一個蔥),要給路過的兒子做最愛吃的「拿手菜」。然後騎著自行車,「跋山涉水」地來到站台上,「工作繁忙且事業心極強」的兒子面對媽媽准備的一玻璃瓶子「豇豆炒牛肉」,奚落,冷漠,接電話時,不慎甚至是故意將瓶子掉到地上,摔個粉碎,觀後感《路過
觀後感》。導演不惜用長達13秒的時間,用高速拍攝的攝影機,將瓶子破碎的畫面特寫鏡頭拍得細膩且殘酷。在高速發展的中國,親情遠沒有金錢和利益更重要。電影真正的結尾是兒子怨恨地看著「有點莫名其妙的絮叨,麻煩」的母親幾眼後,登上列車,揚長而去。導演和編劇不忍這樣的畫面出現,於是選擇了老套的「時間倒流」方式,展示給觀眾們「溫情」的畫面:「兒子坐在列車上,吃著母親做的菜,感嘆母親的孤獨,淚流滿面,不惜放下工作,回到老媽媽身邊,去追尋那份久違的親情。」但這個畫面畢竟是假的,虛幻的,就如電影本身就是虛幻的光影世界一樣。烏鴉,不辭辛苦,哺育後代,等到烏鴉老了的時候,小烏鴉們尚且懂得尋找食物,飛回舊巢,喂給「父母」,讓他們不必孤獨,不必餓死。每個人都有老的時候,當你躺在搖椅上,昏昏欲睡,思念兒女,承受孤單的時刻,是不是想到了,當年,你自己有沒有做到?篤信因果,總是沒有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