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孽子的影片評價
電影《孽子》在當時的台灣社會引起不同的回響,毀譽皆有,並榮獲台灣電影金馬獎1項提名。
在紐約首映場上,全體觀眾起立鼓掌,歷久不衰,廣被媒體報導。同時被選為「洛杉磯第一屆同性戀影展」的開幕片、加拿大蒙特婁影展觀摩片、紐約影展觀摩片。
本片沒有原著中濃重陰暗的悲情與畸零,也沒有電視版郁悶低調的抒情、寫實氛圍,和一群外型水晶般亮麗的偶像男孩們助陣,而將關注的焦點鎖定在一群受社會排擠的局外人(outsiders)與他們的流離家庭敘事。就八零年代的台灣電影史而言,它不僅打造了亮麗的票房成績,成功地突破了主流禁忌並引領社會風氣前進;而片中隨劇情發展,搭配了大量商業流行歌曲(原聲帶由孫越與虞戡平導演等人主唱),此種影音產業策略結盟的手法,亦是當時台灣電影曾一度光輝燦爛的獨特文化印記,可供現今觀眾回味那八零年代的懷舊氣氛。
香港電影在最輝煌的時候,拍攝了多經典電影,其中也有很多優秀的鬼片,下面推薦幾部好看的香港鬼片。第一部《三更之回家》,該片由陳可辛、金知雲與NonzeeNimibutr三個導演的三部短片《回家》、《失憶》與《輪回》組成。陳可辛導演的《回家》備受贊譽,震撼無以復加,在恐怖片的外衣下講述人情的故事。
第二部《雙瞳》,第55屆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一種關注大獎提名。劇情豐滿,敘事沉穩,可以媲美好萊塢懸疑驚悚片的高水準,非常的經典。
第三部《異度空間》,張國榮的最後一部作品,也是傳聞這部電影以後,張國榮才患上了抑鬱症。
第四部《鬼皮》,故事講述風流儒雅的楊公子在野外救了一隻白狐,白狐為了報恩化作一美女與楊公子重逢相會。一部很老的電影。
3. 如何評價電影《菊豆》
一曲封建荼毒下「子弒父」的沉痛得令人發指的悲劇。作為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提名的中國電影,《菊豆》的意義非凡。但同時也是一部讓人看得非常揪心、郁悶的電影。
張藝謀的色彩敘事著實美妙,青藍與紅色對比,隱喻新舊勢力的角力。趙季平的配樂恰到好處,對情慾的側面描寫很有表現力。扒一點八卦,據說當年張導演是連看了50多部變態片才拍出《菊豆》,今天重新寫以上文字時才發現,原來這部電影有日本投資,難怪有一些比較講究的「H」鏡頭,但是被張導演拍得很美很隱晦。
4. 少兒不宜的電影(禁止未成年觀看)
電影作為一種流行文化藝術形式,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娛樂、放鬆、學習的重要途徑。但是,有些電影因為其過於暴力、色情、恐怖等內容,被認為是少兒不宜的電影,禁止未成年觀看。在這里,我們將介紹一些少兒不宜的電影,以及如何避免未成年人觀看這些電影。
什麼是少兒不宜的電影?
少兒不宜的電影,是指電影中存在過於暴力、色情、恐怖等內容,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可能造成不良影響,因此禁止未成年人觀看。這些電影往往被定為限制級或成人級別。
如何避免未成年人觀看少兒不宜的電影?
1.父母監管。父母應該了解電影的內容,判斷是否適合孩子觀看。如果電影的內容過於暴力、色情或恐怖,應該禁止孩子觀看。同時,父母也應該引導孩子正確看待電影,不要輕信電影中的一切。
2.電影分類制度。電影分類制度是指根據電影的內容、情節、語言、暴力、性等因素,將電影分為不同的級別。在中國,電影分為普通片、保護片、限製片和禁止片四類。在購買電影票時,應該注意電影的分類級別,避免未成年人觀看限制級或成人級別的電影。
3.電影院管理。電影院應該對未成年人購票進行嚴格管理,要求未成年人必須在成年人陪同下觀看限制級或成人級別的電影。同時,電影院也應該對電影的內容進行審核,避免播放少兒不宜的電影。
一些少兒不宜的電影
1.《鬼子來了》
這是一部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電影,其中的暴力場面和描寫極為殘酷,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可能造成不良影響。
2.《色,戒》
這是一部由李安導演的電影,其中的色情場面和描寫較為露骨,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可能造成不良影響。
3.《孽子》
這是一部以家庭倫理為背景的電影,其中的暴力、色情場面和描寫較為嚴重,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可能造成不良影響。
5. 電影《孽子》哪裡有下啊謝謝!
孽子不是電影,是電視劇,一共20集!迅雷有下!
6. 孽子的影片花絮
1986年,虞戡平導演把白先勇的小說《孽子》搬上銀幕時,台灣還在戒嚴時期,民風保守,同志議題還是只能在社會的底層滾動,更遑論拍成電影。尤其是當時被冠以「二十世紀的黑死病」的AIDS爆發未久,又與男同性戀劃上等號,在舊道德標准下,被形容成上帝對同性戀者的天譴。在影視作品探討同志議題猶如洪水猛獸,電影中的同志情慾只能閃閃縮縮、點到為止。當時電檢尺度甚嚴,不只政治審查,連對社會道德帶來沖擊的電影亦不會被許可。同志情節很難逃過委員的剪刀,剪得越多,不但創意受損,投資金更難回收,所以《孽子》拍攝重點控制極嚴。焦點以主角的反叛性格及一名年老同志與女性友人的情誼轉移視線,盡量減少身體親昵的接觸畫面,內容修改得令人尷尬,使得書中的同志情慾、情愛糾葛毫無現身空間,只能以不停飛翔的白鷺鷥隱喻同性戀者被社會放逐的孤寂心境,龍子軍人世家的背景也只含蓄點出。當初劇本改編時多方的考量與新聞局的嚴苛標准相差那麼多,送交電檢處時,審查人的鈴聲按個不停,新聞局以兩次禁演作為回報,第三次送審時,電影公司為求上片逼不得已同意由電檢單位修剪二十一處,並將修下的拷貝含底片繳交後,才以「限制級」上片,完整版從此無緣面世。除了政治上的道德意識檢查外,電影版本的另一個挑戰便是文字跨越影像的障礙:如何在約一百分鍾的有限篇幅內,將數百頁的復雜原著架構與人物關系有條不紊且深入人心地敘說。角色改編的方面,編劇將書中三個要角:用攝影紀錄青春鳥身影的郭老、八面玲瓏的楊教頭、因喪子而立願守護新公園孽子們的傅老爺子,濃縮在孫越所飾演的楊教頭身上,使其成為供新公園無依孤鳥棲身的巢窩,以期能較純凈地呈現出包容、體諒的人性特質,此改編手法雖省略了其他亦具情感深度的故事支線,但也讓角色形象與敘事主軸更加清楚鮮明;情節與主題部份,虞導從溫情、人性出發的寬容角度,鎖定三段故事:李青與各配角的悲慘童年與家庭故事、新公園青春孤鳥與楊教頭間的深厚情誼、以及龍子和李青間的命運交會,描寫這群同志少年叛逃、被逐出家庭後,對原生家庭的愛恨矛盾及回歸渴望,並且如何在友誼扶持、身份認同的凝聚下,重構出另一個溫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