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微影 » 前蘇聯老電影為了生命
擴展閱讀
韓國電影尋找靈感 2025-02-02 09:46:07
韓國神仙顏值的電影 2025-02-02 09:34:43
日本扔父母的那個電影 2025-02-02 09:34:08

前蘇聯老電影為了生命

發布時間: 2025-01-29 21:46:14

⑴ 求一些二戰時期拍攝的電影

說起二戰經典電影,比起來,我更喜歡看歐洲的戰爭片,真實、復原,傷痛,總是把個人與戰爭聯繫到一起,最後讓人們痛惡戰爭和納粹。而蘇聯的戰爭電影要政治化和個人崇拜一些,但拍二戰電影還是蘇聯片好一些。
大衛里恩的《桂河大橋》是俘虜片,但是拍得真實和原態,並從戰爭把人性深入進去,使人與戰爭更加諧和和緊湊,所以,《桂河大橋》一直到現在也是經典,當然,大衛拍戰爭片另有一套,這在他的《阿拉伯的勞倫斯》中更有張揚,這里按下不表,待寫古裝戰爭片再說。
二戰片中,集中營電影是另一類型,《逃離蘇比堡》,《辛德勒的名單》,小時還看過一本小人書,電影《最後階段》,都是說的集中營的戰爭片,蘇比堡顯得人生的短暫和殘酷,最後以死亡終結生命,不管是勝者還是敗者,最後都是向死亡走去,逃離活著,其實就赴死!
辛德勒以活來與生命競爭,只要努力,一個戒指可以救六個人,一輛小轎車還可以救十來個,這是製造新神的導演,因為,這樣的新基督主義,實在是太少了,就像當年中國的劇孟大俠一樣,雖然生前身家過億,但死時連棺木都沒有

二戰經典《兵臨城下》,這部電影,恐怕是給100部也不換的超經典,這是一部相當經典的江湖似俠技電影,一個優秀的狙擊手,他靠自己的技藝掌控了一個城市,當然,也有高人與他較量,最後還是他得勝了。最打動人的是開場時,蘇聯軍隊驅兵殺敵,後退者斬,不熟悉戰爭的新兵把進攻的前面士兵無意槍殺,自己消耗了自己和力量,戰爭其實有時就是在殺自己,這是集體自殺的合法化,戰爭中,沒有人去研究他,但是,兵臨城下讓我們看到了這個故事。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謝謝

⑵ 蘇聯時期經典電影

1941年,一場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拉開了蘇德大戰的序幕,讓世界看到了俄羅斯人的血性和剛烈,70年後,俄羅斯人懷著既慘痛又自豪的微妙心情把這一戰役拍成了電影,在極致悲壯的氣氛中,帶觀眾回顧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戰斗,一幕幕槍炮與血肉的碰撞,演盡了戰爭的殘酷。

影片從一個紅軍樂隊小學員的視角,完整再現了一場令人為之窒息的戰爭,德軍在布列斯特突然發動進攻後,遭遇了蘇軍的頑強抵抗,炮火中血肉橫飛,在處於地獄邊緣的要塞,政委、團長、士兵及一些平民角色為了各自的使命和責任,在人數、武器和資源都相差懸殊的情況下,與德軍死磕到底,在生命被極端摧殘的情況下,捍衛了俄羅斯民族的尊嚴。

史詩般恢宏的《兵臨城下之決戰要》運用大量篇幅來呈現場驚險、火爆的戰爭場面,例如蘇德雙方肉搏血戰的場面,被導演賦予了類似「300勇士」般的暴力美學,彈如雨下的槍火設計也攻城場面也極具氣勢和震撼效果。還好影片並未執著於商業表演,而是牢牢植根於這場戰役的歷史意義和思考深度,在劇情方面很好的交待了保衛戰的前後因由,以及人物在戰爭降臨時所產生的怯懦、傷痛、憤怒和絕望,生動的表演、深入的塑造配合上扣人心弦的劇情推進,形成強烈的戰爭氛圍,即便因為人物繁多、進程復雜,難免有些角色顯得有些符號化,有些情景也過於的渲染氣氛和畫面效果,但在渾厚大氣的電影手法下,仍然堪稱是近些年來世界影壇風格最純正的戰爭片。
影片中的很多畫面都堪比經典,小男主角亞歷山大與安雅在河邊享受戰前最後的寧靜鄉村風光;騎兵騎在駿馬上追逐卡車的狂野不羈;突圍失敗後留在橋邊和山坡邊上的無數血肉殘肢,還有亞歷山大在喝邊喝水時看著靜靜沉在河水中屍體,太多讓人過目難忘的橋段和畫面。

⑶ 求教一部科幻老電影名字

天地大沖撞
影片介紹

影片名稱:天地大沖撞
外文片名:Deep Impact
更多中文片名:彗星撞地球 / 末日救地球 / 深度碰撞 / 末日救未來
更多外文片名:
Impact
Impacto Profundo.....Brazil / Portugal
Столкновение с бездной.....Russia
Dîpu Inpakuto.....Japan
Derin Darbe.....Turkey (Turkish title)
Drtivý dopad.....Czech Republic
Impact nimicitor.....Romania
Impacto profundo.....Argentina
L'impact.....Canada (French title)
Olethria sygrousi.....Greece
Zadnji udarec.....Slovenia
Dzien zaglady.....Poland
Veliki udar.....Serbia
導演:咪咪·萊德 Mimi Leder
編劇:

布魯斯·喬伊·羅賓 Bruce Joel Rubin ....(written by) and

邁克爾·托爾金 Michael Tolkin ....(written by)
主演:

羅伯特·杜瓦爾 Robert Duvall ....Capt. Spurgeon 'Fish' Tanner

伊利亞·伍德 Elijah Wood ....Leo Beiderman

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President Tom Beck
影片類型:驚悚 / 科幻
片長:120 min
國家/地區:美國
對白語言:英語
色彩:彩色
幅面: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混音:杜比數碼環繞聲 / 數字化影院系統 / SDDS
MPAA評級:Rated PG-13 for intense disaster related elements and brief language.
級別:UK:12/ Norway:11/ Germany:12/ Iceland:12/ Hong Kong:IIA/ New Zealand:M/Mexico:A/ South Korea:12/ Switzerland:12/ Belgium:KT/ Singapore:PG/ Portugal:M/12/Argentina:13/ Australia:M/ Chile:TE/ Netherlands:12/ USA:PG-13/ Finland:K-12/Sweden:11/ France:U/ Canada:PG(Alberta/British Columbia/Manitoba/Ontario) /Canada:G(Quebec) / Canada:14(Nova Scotia)
製作成本:$75,000,000 (estimated)
攝影機:Arriflex 535, Joe Dunton 2.35 Research Lenses
攝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anamorphic)[1]
編輯本段劇情簡介

在弗吉尼亞里奇蒙天文實驗室里,14歲的里奧.貝德曼無意中發現了一顆不知名的彗星,後來經過科學家沃爾夫證實這竟是一顆能給予地球毀滅性打擊的彗星。這顆彗星重約500兆噸,面積相當於紐約市大小。它正受太陽的引力而圍繞太陽運行,如果按照它所運行的軌道,大約一年後便會與地球相撞。
為了拯救地球,政府決定派遣由前宇航員坦納船長率領的小組駕駛由美、俄聯合製造的飛船「彌塞亞」號登陸彗星,試圖用核裝置引爆彗星或使彗星偏離原來的軌道以阻止這顆災難之星。然而由於對彗星結構分析的不夠,爆炸使彗星分成大小兩塊仍繼續飛向地球,「彌塞亞」號則在行動失敗後與地球失去了聯系。隨著彗星與地球的距離越來越近,人類已經無法阻止其前進,地球雖然不會因

為撞擊而消失,但撞擊所產生的海嘯與塵埃將會給地球所有的生命以致命的打擊。[2]
為了能夠使人類生存下去,政府不得不實行了最後的「方舟」計劃,即建立一處秘密庇護所,裡面存有種子、植物、動物和少數人類的精英以便在兩年後塵埃落定再出來完成自己的重任。撞擊的日子終於到來了,第一塊小彗星以超過聲音的速度撞進了大西洋,頃刻之間紐約、波士頓、費城等地被海嘯吞沒。幸運的是,「彌賽亞」號幾經波折又與地球取得了聯系,宇航員們毅然啟動核裝置,義無反顧地沖向隨後而來的大彗星塊……蒼穹劃過一片壯麗的流星雨,人類終於得救

⑷ 驚艷一個時代的10部電影,可惜!拍出它們的3個國家,已不存在了

2005年6月,央視《電影傳奇》欄目,請來了一批特殊的「國際客人」。
其中最受關注的,是一位銀發老者,名叫韋利米爾·巴塔·日沃伊諾維奇。
他在中國還有個更為親切的名字「戰神瓦爾特」。
因為《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等影片,演員巴塔火遍整個中國,「瓦爾特」這個名字更是家喻戶曉。
他第一次來中國訪問時,途經上海,「彷彿看到數百萬人走上街頭,就為了看清我的模樣。」
而在自己國家裡,巴塔也是當之無愧的功勛演員,一生參演過的電影超250部。
只可惜隨著時代巨變,南斯拉夫陷入動盪,這批老派電影人的境遇,也近乎凄涼。
當年和他演戲的一些朋友,能夠在中國錄節目後一醉方休。
但行程結束後,他們只能各回各國,因為政治緊張,也沒法再往來。
面對鏡頭,巴塔一邊回憶往事,一邊感嘆自己國家的命運,眼神里的情緒復雜。
果然,這次錄制一年後,黑山共和國宣布獨立,原本繼承南斯拉夫體系的「塞黑」徹底解體。
幾十年來,蘇聯、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其實也都遭遇過類似的命運。
這些國家,雖然現在已不在了,但它們留下了許多享譽世界的經典電影。
其中有不少電影,都被引進到國內,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今天皮哥就來和大家聊聊,來自這些消失國家的10部經典影片,看看有哪些是你難忘的銀幕記憶——
一、蘇聯第一部:《普通一兵》
中國第一部譯製片,裡面卻都是濃濃的東北味,當「你不害臊嗎?」台詞一出,我笑了
這部拍攝於1948年的影片,雖然年代久遠,卻一直被人提及。
故事以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為背景,講述了紅軍戰士馬特洛索夫為了戰斗勝利,用自己的身體堵住敵人的子彈,英勇犧牲的故事。
影片引進國內後引發了強烈反響,善良勇敢的馬特洛索夫一時間成為人人仰慕的戰斗英雄,成為無數青年人的偶像。
在這些馬特洛索夫的「崇拜者」中,就包括抗美援朝英雄黃繼光。
當時身在抗美援朝前線的黃繼光和戰友們一起觀看了《普通一兵》,馬特洛索夫用身體堵住槍眼的行為,對他產生了強烈的震撼。
不久後的上甘嶺戰役中,黃繼光同樣用胸膛堵住敵人的火力點,用自己的犧牲激勵著部隊迅速佔領了陣地。
而作為新中國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的譯制過程也充滿波折和艱辛。
因為在此之前,國內觀眾看外國電影都是通過幻燈字幕或者放映員來講解;
用中國話給外國電影配音這種形式,還沒有出現過。
因此作為引進方的東北電影製片廠,對於如何對《普通一兵》進行中文配音,起初也是摸著石頭過河。
他們先用秒錶記錄每句台詞的速度,還要根據片中演員的口型說中文台詞,最重要的是台詞的感情表達一定要准確。
由於缺乏經驗,整個錄制過程,也遭遇了不少棘手的問題。
比如在錄制一個士兵跳出戰壕大喊「烏拉」的場景時,眾人對如何翻譯這倆字犯了難。
「烏拉」在俄文意思是「萬歲」,但直接翻譯過來不太符合中文的表達語境。
就在一籌莫展之際,有人提議要不要翻譯成「沖啊」。
這樣的話口型吻合,符合片中戰爭的情境,也適合中國觀眾的觀看習慣。
有意思的是,因為配音演員們都是東北人,因此賦予了這部蘇聯電影濃郁的東北風味。
「你不害臊嗎?」、「我jiao著可以」、「我先跟你嘮嘮家常話」;
一句句接地氣的東北話配音,讓當時的觀眾倍感親切,到現在也在被當代的觀眾當作趣談。
第二部:《雁南飛》
蘇聯電影的「異類」,女主角「薇羅尼卡」沿著河岸奔跑,至今扎心
1957年,一部《雁南飛》在戛納電影節大放異彩,並拿下最高獎金棕櫚大獎。
在這個唯美浪漫的片名背後,有著一個讓人心碎的愛情故事。
鮑里斯和薇羅尼卡青梅竹馬。
但戰爭突發,鮑里斯上了前線,薇羅尼卡也在戰火中失去了父母。
無奈下,她借住到鮑里斯家,卻被鮑里斯的弟弟姦汙。
即使經歷了種種冷眼與苛責,薇羅尼卡依舊堅強地活著,她要等待愛人歸來。
可她不知道,鮑里斯已經死在了戰場。
時至今日,皮哥仍對片中那一幕無法忘懷:
當從戰場歸來的士兵與戀人們激動地擁吻,只有薇羅尼卡抱著鮮花,流著眼淚穿過洶涌的人潮。
作為導演卡拉托佐夫的重要作品,《雁南飛》在當時的蘇聯影壇算得上「異類」。
拍攝本片時,蘇聯電影正處於「解凍時期」:在經過長期的禁錮後,蘇聯電影終於迎來了久違的春天。
在此之前,蘇聯的戰爭片都講究氣勢恢宏,主打對英雄人物的歌頌,久而久之形式早已固定僵化。
《雁南飛》的出現,打破了當時戰爭片的那種固態模式。
它沒有去歌頌英雄,反而是在講青年人的美好愛情,講戰爭對於美好生活的破壞。
當得知愛人死訊的薇羅尼卡沿著河岸瘋狂奔跑,那種痛苦與絕望的心情讓人十分揪心。
影片在1958年引入中國後,在此後幾十年影響了幾代國人。
比如對於張藝謀、陳凱歌、賈樟柯等導演來說,《雁南飛》給他們最大的震撼就是充滿詩意的拍攝手法。
特別是鮑里斯犧牲時在白樺林的經典鏡頭,白樺林在瀕死之際的鮑里斯眼中不停旋轉,與幻想中的婚禮疊印在一起,讓人不禁落淚。
對於大眾來說,對於這部電影最大的感受還是「新鮮感」。
看慣了《南征北戰》《上甘嶺》等大場面的戰爭片,像《雁南飛》這種風格的戰爭片讓很多人覺得眼前一亮,有著獨特的感染力。
影片至今仍然保持著8.8的高分,可見這部經典並沒有被時間埋沒,仍然感染著新一代的觀眾。
第三部:《運虎記》
赫魯曉夫一句話,有了這部電影
無論在哪個時代哪個國家,喜劇電影都是「剛需」。
《運虎記》正是六十年代蘇聯喜劇的代表。
1961年,影片在蘇聯上映後廣受好評,成為當年最賣座的電影。
即便以現在的標准來看,《運虎記》的故事聽起來也十分有趣:
在一艘運送動物的貨輪上,一隻黑猩猩逃出了籠子,還順道把老虎、獅子等一眾「動物兄弟」給放了出來。
船上頓時亂作一團,以黑猩猩為首的動物集團,成為貨輪的「統治者」,整個貨輪成為一個混亂而危險的野生動物園。
整個故事更像是一出大型的馬戲表演,尤其是飾演馴獸女郎的女演員,美麗動人的形象讓人過目難忘。
這位女演員其實是蘇聯赫赫有名的「馬戲公主」瑪格麗特·娜扎羅娃,這部電影實際上正是為她量身打造。
娜扎羅娃的丈夫是一名專業馴虎師,婚後他將馴虎技能悉數教給了妻子,娜扎羅娃由此成為蘇聯第一位與老虎一同演出的女演員。
1957年,娜扎羅娃在世界青年大會上的表演得到全場喝彩,連時任蘇聯國家最高領導人的赫魯曉夫也說:
「這樣一位美麗勇敢的女性,應該去拍電影!」
就這樣,《運虎記》應運而生,並得到無數觀眾的喜愛。
影片引進國內時正值春節,這個熱鬧歡脫的故事非常契合節日氛圍,引發了全國性的觀影熱潮。
特別是畢克、趙慎之等老一代譯製片大神的配音,把每個角色的情緒都拿捏得十分到位,讓觀眾深深投入到故事當中。
這部歡快而又刺激的喜鬧劇也成為無數80後的童年回憶,直至現在影片有時還會在電影頻道重播。
第四部:《義大利人在俄羅斯的奇遇》
你知道嗎?這部令人爆笑的喜劇,幕後卻有一個讓人扼腕的悲劇
和《運虎記》相似,這部電影的重要情節也與動物有關。
一群生活在底層的小人物為了一筆寶藏,千里迢迢從義大利飛往俄羅斯尋寶。
在一番折騰後,眾人從動物園的獅籠下找到了寶藏,拿到財寶後的他們卻被逃出動物園的獅子追蹤。
對很多觀眾來說,整部影片給人印象最深的無疑是那頭獅子。
與片中角色的近距離接觸,在大街上追著主人公的車奔跑等情節,讓當時的觀眾無不膽戰心驚;
而獅子在大街上「紅燈停、綠燈行」的一幕,又瞬間將喜劇效果拉滿,可見導演深厚的喜劇功底。
本片出自蘇聯喜劇大師梁贊諾夫之手,像《辦公室的故事》《兩個人的車站》等我們非常熟悉的喜劇都是來自這位導演。
1987年本片引入國內後,成為當年最受歡迎的譯製片之一。
到後來央視台每逢寒暑假就會重播,每次仍能吸引不少觀眾駐足收看。
據說影片在國內上映後,全國各地動物園的遊客激增,不少人都帶著一種獵奇心去看獅虎山,想看看這里有沒有埋什麼寶藏。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部喜劇的背後有著令人扼腕的悲劇。
片中的獅子是一個建築師私人豢養的寵物,脾氣非常溫馴,進入劇組後也成為所有人的「團寵」。
但在莫斯科拍攝時,獅子被臨時關在一所無人的學校中,沒想到一個大學生為了找狗翻牆進入學校,正巧撞上這頭巨獸。
平日溫和的獅子此時突然獸性大發,撲在大學生身上撕咬,緊接著聞訊趕來的警察將獅子擊斃,這位倒霉的大學生也身負重傷被緊急送醫。
如此扣人心弦的喜劇故事,在戲外卻以悲劇收尾,也讓這部影片蒙上了一層悲傷的傳奇色彩。
第五部:《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喀秋莎,還站在俊俏的岸上嗎?那個17歲的嘉麗婭,你還記得嗎?
即便過去這么多年,回想起這部影片時,仍會讓人感覺心痛。
五個正處於花樣年華的女兵,在最美好的年紀被迫進入戰場,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為了強調她們命運的轉折,導演羅斯托茨基專門設計了兩種色彩進行區分。
在彩色的場景中,她們不再是軍人,而是幾個對未來滿懷憧憬的女孩。
在軍營中的嬉笑,在晚會上的舞蹈,每個女孩臉上洋溢著青春與活力的氣息,也感染著周圍的人們。
而在黑白的場景中,她們置身於殘酷的戰場,手中拿著武器隨時准備與敵人戰斗。
當還不滿十七歲的嘉麗婭驚恐地喊著「媽媽」,被敵人一槍打死時,這個女孩對於世界的不舍,對於死亡的恐懼,都讓人為之憤怒和心痛。
片中那首婉轉悠揚的《喀秋莎》,也深化著這種悲劇的氛圍,成為回盪在幾代國人心中的經典旋律。
從原作小說來看,小說中的幾位主人公原本都是男性,但在電影中改成了女性。
女性的加入無疑強化了故事的悲劇氣質,也讓人加深了對戰爭的反思。
影片上映後產生了深遠影響,多年後甚至還推出了新版,但反響遠不如老版熱烈。
二、南斯拉夫第六部:《橋》
老朋友再見,老朋友再見吧……可惜國內引進時,刪除了一段經典
在南斯拉夫電影史上,《橋》絕對是一部無法繞開的作品。
故事情節圍繞一座橋展開:為了阻擋德國納粹,少校「老虎」帶著幾名游擊隊員要在七天內完成「炸橋」任務,納粹布下的重重防守成為他們最大的阻礙······
對於60年代的觀眾來說,《橋》就是那一年代的大片代表。
不僅有激烈的槍戰戲讓人看得熱血沸騰,年輕戰士班比諾的犧牲更是全片最讓人心碎的淚點。
這段充滿傳奇性的故事,其實在歷史上確有其事。
1942年,南斯拉夫游擊隊為了切斷納粹的補給,冒著生命危險將位於黑山北部的塔拉河峽谷大橋炸毀,有一位工程師在執行任務過程中犧牲。
雖然按照現在的眼光看,這部當時的大片在製作上難免粗糙;
但對當年的中國觀眾來說,絕對不亞於我們剛看到《阿凡達》時的震撼。
有些遺憾的是,由於時代的原因,影片在譯制過來時刪去了游擊隊員狄希談戀愛的情節,這也導致影片成為一部「殘缺的經典」。
《橋》之所以被一代代中國觀眾銘記,一部分原因也是片中那首令人心潮澎湃的《啊!朋友再見!》。
在口琴的伴奏聲中,憂傷而又豪邁的旋律感染著每一個人,讓人不由自主跟著音樂哼唱。
這首歌至今仍廣為流傳,在《站台》《老炮兒》等電影中也作為重要的背景音樂出現。
第七部:《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瓦爾特保衛了薩拉熱窩,卻終究保衛不了「南斯拉夫」,男主晚年,在不如意中,離世
對於60年代的觀眾來說,一提到南斯拉夫電影必定會想到這兩部:
一部是《橋》,另一部一定是《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這兩部電影都是出自導演克爾瓦瓦茨之手,這位受到好萊塢類型片影響的導演,非常善於借用好萊塢的手法講故事。
比如這部影片,就借鑒了好萊塢西部片的手法,片中的動作戲非常乾脆利落,那場清真寺屋頂的槍戰更是拍得扣人心弦。
影片引進中國後立刻成為大街小巷的焦點,飾演瓦爾特的巴塔也成為全民偶像。
不久後巴塔受邀到中國訪問,所到之處都是「瓦爾特」的粉絲,中國人民的熱情讓巴塔激動不已,直言自己成了一位「中國明星」。
時過境遷,當年的南斯拉夫早已成為歷史,影片主創也早已不在人世。
曾經星光璀璨的「戰神」巴塔,晚年競選過總統,又不幸遭遇中風,生活並不如意,最終在2016年離世。
拍完本片的二十年後,66歲的克爾瓦瓦茨在波黑戰爭中因為缺乏葯物,心臟病突發去世。
曾拍攝《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的導演,在薩拉熱窩遭到圍困中離世,如此奇妙的巧合不得不讓人感慨。
第八部:《逃離索比堡》
二戰史上的「奇跡」,600人集體越獄
嚴格意義上來說,《逃離索比堡》是南斯拉夫與英國的一部合拍片。
由於以歷史事件為藍本,這個關於「逃生與自由」的故事,更多了幾分真實和傳記色彩。
納粹集中營里,時刻面臨死亡威脅的囚犯們,開始謀劃一場看似不可能的越獄行動。
想要逃到外面,首先要穿過布滿死亡陷阱的地雷區;
一旦被納粹抓回來,不僅要自己死,還要找一個人陪葬。
但活下來的人並沒有放棄逃跑的想法,強烈的求生欲讓他們決定鋌而走險,突破納粹設下的死亡禁區。
600多人逃跑,大約一半的人順利逃出集中營,這在二戰歷史上堪稱一個奇跡。
影片用了很多豐富的細節展現集中營的殘酷,比如納粹讓逃跑的囚犯找人陪葬的那場戲讓人心塞不已。
一位上了年紀的父親不得不選擇自己的兒子陪葬,老人顫抖的雙手和痛苦的眼神,讓人感受著這種無可奈何的絕望。
這場史上最大規模的集體越獄,在經過電影的演繹後,成為反抗強權追求自由的重要象徵。
80年代末,影片被引進到國內,後來又在中央電視台反復播放,成為很多80、90兩代人最初的電影記憶。
第九部:《地下》
一部至今難以逾越的「史詩神作」
庫斯圖里卡,可以說是南斯拉夫藝術電影最具代表的人物。
一方面他的電影充滿想像力,各種天馬行空的情節場面讓人瞠目結舌;
另一方面他的電影又如此貼近南斯拉夫的歷史和現實,是對南斯拉夫這個國家最好的記錄。
《地下》正是如此。
作為庫斯圖里卡的代表作,他用一種癲狂荒誕的風格講述著南斯拉夫半個世紀的滄桑變化。
從聯邦國家的建立到最終解體,影片通過小黑、馬高、娜塔莉三個人物的命運講述著國家的動盪,人物的生活史亦是國家的變遷史。
而猩猩開坦克、倒地的基督像、水下眾人的相聚等超現實的橋段,又暗含著對某一歷史時期的指涉。
不僅是《地下》,庫斯圖里卡的《黑貓白貓》《流浪者之歌》等影片同樣是用荒腔走板的形式講述歷史和現實。
也難怪有人說,想了解南斯拉夫,不如好好品一品庫斯圖里卡的所有電影。
三、捷克斯洛伐克第十部:《好兵帥克》
可惜,原著作者英年早逝
和很多戰爭片不同,《好兵帥克》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
片中的很多情節都來自原小說作者哈謝克的親身經歷,他目睹了戰爭的殘酷黑暗,以及軍隊內部的種種齷齪。
憤世嫉俗的他,在1921年開始了《好兵帥克》的創作,將自己對國家的熱愛、憤怒都凝聚在憨厚呆萌的帥克身上。
身材胖胖的帥克為人樂觀熱情,做起事來有時候會犯迷糊,一旦開了話匣子就收不住。
這樣一個人和危機四伏的戰場,怎麼看都格格不入,也難怪這些軍官一看到帥克就皺眉頭:
這個帥克,怎麼看也沒有點兒士兵的樣子!
特立獨行的帥克,如同觀察戰爭與周圍人們的一面放大鏡,批判著戰爭的虛偽,諷刺著那些裝腔作勢的軍官們。
可惜的是,哈謝克在創作小說的最後一卷時因病早早離世,年僅四十歲,這也成為這部經典小說的最大遺憾。
以上這些作品,都曾在某一時期影響了一代觀眾,至今仍在散發余熱。
希望那些經典作品可以繼續傳承,讓更多新一代的觀眾認識這些優秀的影片!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阿志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⑸ 搜索一部反映二戰的老電影

《戰爭第四年》(Shyol Chetvyortyy God Voyny, or Шел Четвертый Год Войны)

蘇聯電影,1983

簡介:

戰爭冒險題材經典。蘇聯導演格奧爾吉·尼古拉延科(Georgi Nikolayenko)代表作。根據蘇聯作家同名非小說作品改編。

「注意,請注意!所有聽到我廣播的蘇聯電台請注意,這里是莫洛茲大尉在報告!19日,非常准確的19日!蘇聯軍隊不要進入格魯赫森林地區!德軍將用水淹沒整個森林!蓄水的位置分別是……記住,19日,非常准確的19日!蘇聯軍隊不要進入格魯赫森林地區!德軍將用水淹沒整個森林!蓄水的位置分別是……」

烏克蘭方面軍進攻方向已定,但是前方森林中發現有德軍坦克活動。方面軍司令部先後派出幾個偵察小分隊,但都是一去不復返。情報處集中最優秀的偵察員組成最後一個偵察小分隊,偵察員們穿上德軍軍裝潛入森林。不久,指揮員斯畢林大尉身負重傷,由幾名隊員護送返回,但他們在歸途中遭遇德軍巡邏隊,護送隊員全部犧牲,斯畢林大尉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與此同時,斯畢林大尉的戀人娜捷日達大尉率領小分隊繼續深入敵後...然而德軍早已發現紅軍偵察隊的行蹤——事實上,他們一直在誘使偵察小分隊一步步走進包圍圈。最後,偵察員們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得到了德軍作戰計劃——德軍陰謀在蘇軍裝甲部隊經過森林低地時炸毀河堤。在隨身攜帶的無線電台被炸毀之後,偵察員們機智地截獲德軍無線電測向車,用明碼將情報發出。司令部在電波中聽到了小分隊最後的命運:一陣猛烈的沖鋒槍射擊聲之後,一切歸於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