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微影 » 最新電影中的黑白顛倒
擴展閱讀
韓國電影尋找靈感 2025-02-02 09:46:07
韓國神仙顏值的電影 2025-02-02 09:34:43
日本扔父母的那個電影 2025-02-02 09:34:08

最新電影中的黑白顛倒

發布時間: 2025-01-30 03:32:11

❶ 如何評價台灣電影《黑白》

我不清楚現實是否真的那麼赤裸裸,但是能夠拍的這么赤裸裸,而且情節相當不錯,確實很難得!

兩兄弟阿俊和阿平,一黑一白。兩個權貴的子女(議員的兒子,蕭副坐的女兒)一黑一白。法律與權利,黑白顛倒。黑生白,亦克白,反之,白亦如此。阿俊混的是黑社會,為了兄弟情義,誤殺議員兒子,吃了十年牢飯。理解父親的不易,未曾怨恨過父親親手抓他坐牢。

一直都很照顧弟弟,冒死去就弟弟。幫助內向的阿秀等等,他雖是黑道,可在他身上體現更多的是鐵血柔情。對惡勢力的抵抗,對家人的守護。黑與白都在他身上體現出。阿平,可能是純白的代表吧,正直的警察,嫉惡如仇。

可做事少了哥哥阿俊的一些血性,有一些循規蹈矩。一直想打壓惡勢力,可到最後他才知道,黑與白是沒有一條明確的界限的。議員兒子,阿俊說得沒錯,害死他的其實是他的議員爸爸。強奸殺人犯沒有受到法律的懲罰,還繼續做惡,死有餘辜。

副坐的女兒,蚊子姐,其實一開始我也覺得她是個壞女孩,跟男人開房賣淫被抓,街頭打男人刮女孩的耳刮子,滿大街收保護費。可那「被害者」們一點都不怨恨她,反而感謝她,她收的保護費是捐給慈善機構....這部劇的劇情的反轉真的做得挺好的。

一個人的好壞,善惡,黑白,有時候很難界定。你覺得他是黑的,可他也白。你覺得他是應該是善良的,可他確是大魔王(比如督都的反轉)上層建築有黑有白,黑白相生,相剋。絕對的白,絕對的黑,是不存在的,無論以前還是現在。

《黑白》是純台灣自製的正宗黑道電影,由夢田文創執行長蘇麗媚擔任總監制,戲劇圈資深名導游堅煜擔任總導演,王傳一、李妍瑾、張靜之、竇智孔、施名帥等主演。

因為殺人而入獄的哥哥(竇智孔飾演),在出獄後想要金盆洗手,卻奈何過往恩怨糾纏不放,當警察的弟弟(王傳一飾),在號令之下執行任務,卻將兄弟倆都卷進了黑白兩道之間的斗爭。

❷ 深度吐槽大漢奸電影《柳如是》

《柳如是》這部影片讓我的怒火再次升騰。一周前,我回看了一遍,那憤怒的聲音至今仍在我心中回響。我將這篇影評轉發,獻給讓我憤怒不已的電影,以表我的不滿。

我不是一個盲目理性的人,也從未參與過那些打砸搶的行動,但導演和編劇在影片中將赤裸裸的漢奸思維展露無遺,這讓我無法沉默。

影片的開篇還給人以舒適的感受,選角也尚可。如果僅到此為止,它或許只是一段江南煙雨樓台下的小故事,雖然平庸,卻也無害。

然而,隨著錢謙益的登場,導演與編劇開始了對漢奸思維的辯護,用偏頗的視角和論調愚弄觀眾。我對錢謙益的歷史評價並無偏見,甚至認為演員表現得不錯。但劇情和台詞令人感到無恥,黑白顛倒。

錢謙益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一個偉大的人物,無論是戀愛、才學還是人格,都近乎完美。他一生不受重用,一旦受到重用,便能忍辱負重地賣國,理由光輝無比。而堅持抗清斗爭的人物,在影片中或多或少都有污點,與錢謙益的光芒相比,顯得渺小。

女主角的抗清思想被定義為幼稚,她的理想在錢謙益的忍辱負重和深明大義下顯得虛無縹緲。錢謙益,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漢奸之一,身為大明重臣卻獻城投敵,進入清廷為官,並在江南士子中起了剃頭的帶頭作用。

導演和編劇或許想為錢謙益翻案,或者講述他的難言之隱,甚至抹黑各種抗清鬥士的形象。但這已無關緊要。真正讓我憤怒的是,他們藉由錢謙益之口侮辱了史可法,這一行為突破了做人的底線。

他們讓一個普通民眾說出對滿清和大明改變毫不關心,這種言論毫無道德可言。滿清八旗軍攻破揚州,史可法殉國,揚州十日血流成河,屠殺人數超過日軍侵華戰爭中的南京大屠殺。這樣的屠殺之後,影片中的錢謙益卻評價責任首先在史可法身上,其次是揚州城全城軍民,最後才是滿清八旗軍。

錢謙益認為,因為揚州軍民的抵抗,八旗軍才會在城破後投降。這樣的邏輯將屠殺合理化,顛倒黑白,將責任歸咎於抗爭者,而將滿清視為受害者。

影片在各個細節上給予錢謙益的觀點以支持,特別是女主角柳如是的表現。柳如是被刻畫為幼稚和不成熟,以此襯托錢謙益的深明大義和忍辱負重。導演和編劇試圖從不同角度論證錢謙益這種思維的合理性,甚至讓普通民眾表達對投降滿清的支持態度。

影片中,錢謙益的學生大木計劃堅持抗清斗爭,卻在女主角面前表現出欲與師母私奔的傾向,最終在街頭與男主角的兒子打架後灰溜溜離開。女主角在得知戀人陳子龍死於抗清斗爭後,決定尋找抗清斗爭中的故人。

影片通過這些情節,試圖展示抗清斗爭的幼稚和不成熟,暗示如果抗爭者不抗爭,日子將更加安穩,清軍也將更容易接管。

導演和編劇的邏輯是,動盪和不安穩是抗清義軍造成的,如果他們不抗爭,日子將更加平靜,清軍也將更容易和平接管。他們將抗爭者描繪為多事且幼稚的偽君子,與錢謙益的光輝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這部影片試圖論證漢奸的正當性,並通過錢謙益的光輝形象和對堅持抗爭者的貶低,為滿清的行為辯護。影片在邏輯上將錢謙益塑造成偉光正的形象,而堅持抗爭者則被描繪為幼稚、偽君子,暗示抗爭者的行為多事且自私。

影片對歷史的解讀令人擔憂,導演和編劇試圖從多個角度論證當漢奸並且投敵的合理性質,以及抵抗者的幼稚程度。這種邏輯挑戰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底線,讓人無法接受。

影片中的漢奸形象被描繪為深明大義、忍辱負重、普度眾生,而堅持抗爭者則被描繪為幼稚、多事、偽君子,貪圖名聲,好色。導演和編劇試圖通過劇情將抗爭者的形象貶低,以突出漢奸形象的正面價值。

影片的製作和劇情設計旨在展現導演和編劇對歷史的解讀,其中對漢奸的正當性進行了論證。然而,這種解讀與歷史事實相去甚遠,令人深感憂慮。

歷史上的真相確實難以考證,錢謙益或許有其難言之隱,但影片中的邏輯表達卻突破了道德底線。導演和編劇借錢謙益之口,對史可法的侮辱與對普通民眾的言論,挑戰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底線。

這部影片通過錢謙益的光輝形象與對堅持抗爭者的貶低,試圖論證漢奸的正當性,並為滿清的行為辯護。這種邏輯在道德上令人無法接受,也對歷史的正確認知構成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