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微影 » 1986年老電影瀟瀟影評
擴展閱讀
帶姬字的全部中國電影 2025-02-24 16:30:21
中國建設電影院影訊 2025-02-24 16:18:18
大年初二出去看電影 2025-02-24 16:17:29

1986年老電影瀟瀟影評

發布時間: 2025-02-09 08:17:19

❶ 求《十七歲的單車》影評。三百字左右。

先給一個關於《十七歲的單車》的影評,後面有一些國外關於這部電影的影評,可以自己選擇性的使用。
第一份:
《十七歲的單車》反映了兩種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城裡人和鄉下人;可他們也是同一種人——「下層人」,簡單的說這部戲就是一部「下層人」的悲歌。

十七歲的單車》故事敘述一個從外地到北京討生活的年輕人,好不容易找了一個快遞工作,但他沒有單車,只好由快遞公司提供,每個月扣錢;等到最後一個月扣錢全部結束,單車正式成為己有的那一天,單車被偷了。

年輕人遍尋不著,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他發現了單車,這輛單車被另一個年輕人從二手市場買得,快遞小子決定用最原始的辦法解決問題,將自己的單車偷回來;但另一個年輕人不甘心自己買的二手單車被偷走,找了大群朋友去討回單車,最後的結局更是令觀眾意料不到,印象深刻。

電影的故事其實非常簡單,但劇情發展引人入勝,賽前在柏林放映時,觀眾笑聲連連,反應相當不錯。有許多人會將義大利狄西嘉的新寫實經典《單車失竊記》,與《十七歲的單車》做比較,導演王小帥則表示,兩部電影同樣關注小人物在大社會中的命運,為了生存用盡全力奮斗,對當時的義大利或現在的中國都有其意義。

主演《十七歲的單車》的大陸青年演員李濱、崔林和高圓圓,年齡都不過從18歲到22歲。高圓圓人如其名,大眼睛、圓圓臉,微笑甜,活生生就像個洋娃娃,她現在已經是大陸的廣告天後,目前就讀於中國工運學院經濟學系三年級,22歲,在拍電影前,已經有不少廣告作品。她希望以後在攝影和廣告方面發展,至於拍電影,一年一部就好,她要有自己的時間做自己的事。

長得帥帥、有點日劇男主角味道的崔林是日裔,他的祖父母戰後在中國東北住了下來,父親取了中國女子。從東北來的他,在片中飾演快遞小子,而在真實的生活中,他是武術系的學生,對於電影十分有興趣;聽說他還有個舅公在台灣,目前正想辦法尋人中;他希望以後仍能繼續從事電影工作,如果台灣有人找他拍戲,崔林十分願意到台灣。

李濱長得個頭較小,但戲味十足,十分隨和但有自己看法,他表示自己沒有崇拜的偶像,也無所謂自己是否成為偶像,所以只要大家喜歡他的電影作品就心滿意足了。(森 甄寶琳)

影片中繁華忙亂的北京城、快節奏的音樂,襯托著一個鄉下的小夥子「阿貴」,他純朴、善良、有點兒木訥,從農村來到北京打工,找到了一份騎自行車送快遞,每單收費10元。等他掙夠了600塊錢,他就可以買下他特別喜歡的那輛公司借給他的銀色山地自行車。從此阿貴就騎著自行車在穿梭於北京的大街小巷,可是「城市」總與他格格不入。首先導演讓他看見了一個不斷換衣服的漂亮美眉,讓他見識到什麼是「城裡人」;然後讓他在都市四處受氣,見識下什麼是「城裡人」的氣派,再把他放到大酒店的門口,讓他「感受生活」,不停轉動的酒店大門代表著高速的都市生活,及先進的物質文明,跟著轉門彷徨旋轉的阿貴,卻代表著外來者對生活的不知所措的茫然!阿貴好不容易進入了酒店卻如同呆兒般被招呼去洗了個「文明澡」,誰不知這「澡」卻洗錯了,不但要找的「張先生」沒找到,還要被迫交納洗澡費,阿貴無助地喊著「我不是來洗澡的」「是你們讓我洗的」——一個不清楚城市生活「金錢」法則的阿貴,再次顯現出他與城市的不協調,他想逃可以說他是想逃離這一片令人窒息,與自己格格不入、夢魘般的土地,這里有太多的另人費解!

受盡凌辱的阿貴終於在經理的「施捨」下免費離開了酒店,可是厄運再次降臨,他唯一的財產——單車,被盜了,他不知所措的四處尋找,影片中的阿貴象盲頭蒼蠅般奔跑於茫茫的車海中,配以彷徨失落的慢節奏的薩士風音樂,成分的表達出人在丟失「希望」(單車是阿貴在城裡賴以生活的工具,也是唯一的財產、相依為命的「親人」,單車是阿貴的唯一希望。)後的無助、焦慮與驚惶!——這就是城市的現實——殘酷的生活再次使阿貴陷入悲哀!最後演員看著丟車現場那空餘的車鎖鏈,眼中溢滿了旋而不滴的眼淚,無一不足以震人肺腑,這正是下層人民深度絕望、無奈的表現。

車丟了,工作沒了阿貴唯一的期望是找回單車,也找回希望,在尋車的過程中他遇上了阿建。阿建是一個家境貧寒的的中學生,與阿貴一樣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唯一不同的是:他是城裡人,他的爸爸總是寵著他繼母帶來的妹妹以至於從未兌現過給他買單車的承諾。義憤之下他偷了家裡500塊錢,去舊貨市場買了一輛單車,對阿建說來,單車也不僅是單車,它是 「本來就該他的東西」,是他的尊嚴,不想單車卻是阿貴丟失的那輛。阿貴發現後,他去偷回來,阿建搶回來;阿貴再要回去,阿健再追打著要搶回來,兩人就為了在這循環往復中糾纏,一個要回「希望」,一個要回「尊嚴」,在最後一次的搶奪中,阿貴哭了, 他拚命的抓住他的車,撕心裂肺的呼號著。這一聲又一聲的喊叫,可以說是對不公世道的發泄,也可以說是絕望中自我保衛的發作,現實已經把這下層的打工仔,逼得獸性畢露了,阿貴的嘶喊震驚了阿建和他的朋友,制止了他們的繼續搶奪,似乎從他們的靈魂深處喚醒了他們的良知。阿貴這樣的喊叫,讓人感覺他將要失去的不是一輛自行車,而是他的身體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17歲的阿建承受不住這樣的喊叫,可是單車也是他身體里最重要的東西,他也不能放手,他們只得讓步,「不給車可以,還錢吧!500沒有,400也行,實在不行300也忍了呢!」可在阿貴看來單車「這本來就是我的,我已經付過錢了」,但在阿建看來「我也付過錢了」,他們終於達成協議:一個人用一天!這個在成人看來荒謬的事情,在他們之間卻似乎是最好的解決辦法。這是身處下層社會兩個17歲人執著,是對生活最無奈的抉擇,但是也善良的。

單車把兩個17歲聯繫到一起,阿建伸出手與阿貴主動的那一「握」,更是意味深長,兩個下層的年輕人,在各自維護自身利益的過程中屈服在世上最不合理的「約定」下,承受著最不公平的待遇,這一握手可以說是這兩個深受命運迫害 17歲之間為同病相憐結成的友誼,悲慘的現實使「敵人」變成了「朋友」!

命運似乎把他們緊密栓連,最後阿健,用磚頭拍倒那個搶走他女朋友的「金毛」。回來報仇的人們把他和阿貴毒打一頓,連單車也被無情的砸爛。在影片的結尾,阿桂扛著殘破的單車,孤身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最後湮沒在茫茫的車海中,孤獨的身影、殘破的單車象徵著他——一個外來的下層打工仔,永遠也無法融入這個城市中。來的時候他擁有了「希望」(單車),現在「希望」被打破了,自然人也無法生存——這就是下層人的悲哀,註定被壓迫、被殘害!

影片在揭露下層人悲哀的同時,也揭示了現代年輕人的最明顯的特徵:沖動和迷茫,成長的挫折和錯誤,使人迷茫失去理智,進而產生沖動,影片所有的人物和矛盾都圍繞這樣一個單車兩個17歲的年輕人展開。單車是他們共同的迷茫,使他們產生一致的沖動,最後同時表現出現代社會現實壓迫下年輕一族的本質特徵。因為單車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所以可以幫助影片從一開始就讓人覺得真實可信.而後人物的對話,行為也都非常的真實,影片中幾乎沒有太多的語言,都是通過真實的動作,最樸素的表情,樸素到連一點表演的雕飾都不存在,給人一種親切自然的感覺。影片好,不是勝在演技,而是勝在自然真實!

第二份:
《十七歲的單車》,一聽這個名字我以為是一部很愉悅、很開心、很陽光的影片,沒想到看過給人一種失落、憂傷、陰沉的感覺。

《十七歲的單車》,這是一部以青少年為主的片子,戲中的主要人物有郭連貴、小堅、大歡等。影片講述一個農村少年 ——郭連貴,從農村來到北京打工,他找到了一份快遞公司的職業,騎自行車送快遞,一次10元,等賺到了足夠的錢,他就可以買下他特別喜歡的那輛公司借給他的銀色山地自行車。阿貴承受著客戶經常的抱怨,努力地工作著。就在他快要攢夠錢的時候,他的自行車丟了。他跑遍了整個北京城尋找他的自行車。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他發現了單車,這輛單車被另一個年輕人 ——小堅,從二手市場買得,阿貴決定用最原始的辦法解決問題,將自己的單車偷回來;但小堅不甘心自己買的二手單車被偷走,找了大群朋友去……阿貴在送快遞過程中丟車、找車,從而遭遇小堅、大歡等人而發生一連串故事。圍繞著一輛車而展開的一系列矛盾沖突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各種無奈與醜陋現象。在本片中,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人走在一起,組成三條線索交叉進行——小堅,阿貴,大歡。演繹出了一出充滿暴力、艱辛、無奈、痛苦、迷茫、盲目、虛榮、冷漠、苦悶和情感糾紛的片子,而在分分合合各種糾紛中,小堅和阿貴都是失敗者,尤其是阿貴,到最後,車沒了,生活的希望也就沒了,只能扛著那輛破車走在不屬於他的北京街頭上……

阿貴和阿堅之間本來並無利害關系,但當一個秘不現身的偷車賊更換了單車的「戶籍關系」,他們的恩恩怨怨就愈演愈烈,最終發展成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般的全武行格鬥,因為他們認為只有暴力沖突才能解決單車的歸屬糾紛……

眾多人物交織在一起不斷的發生各種矛盾沖突。

一種沉悶的家庭矛盾:小堅與父親,繼母和繼母的女兒之間沒有溝通,同在一個屋檐下,有的只是沉悶。父親不了解兒子,兒子不理解父親,兩代人之間也因此充滿了內心沖突的矛盾,最終因小堅偷拿錢去買車 ,而爆發父子間隱藏已久的戰爭,父子大吵起來……

一個目標的追求:阿貴的最大夢想就是擁有他現用的這輛山地車,因此他很努力地工作,每天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上,為生計而奔波,也為了使這部新車早點屬於他……相反的,小堅他想擁有一輛車,只好偷家裡的錢去買……

一種同齡人之間的沖突:小堅與阿貴因一輛單車而不斷地發生爭執;小堅與瀟瀟之間的感情糾紛;小堅與大歡因瀟瀟而發生的暴力沖動……

一種輕微的友誼:阿貴與小堅對兩人的車的最終協調是一人騎一天,大家輪流用,在每天的交接時,有點誠信與輕微的友誼交織在其中……

一種沉默的反抗:阿貴面對著被小堅一夥搶車的險境,在對方人多勢眾面前,採用沉默的方式,只堅持說一句:這車本來就是我的。

沉重的青春,傷感的少年,迷茫的年華……

這就是《17歲的單車》,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

國外影評:
Beijing Bicycle ranges from a light portrait of the kinetic poetry of a bicycle in motion to a raw examination of violence driven by envy and guilt. A beautiful, wrenching movie. --Bret Fetzer (editor)
《十七歲的單車》從對行駛中的單車動態詩般的輕快描繪,到對嫉妒與罪過引發出暴力的寫實洞察,是一部美妙但令人痛心的片子。

Both of them loved the same bike wholeheartedly. One needed it because it's his livelihood & the other person wanted it for his lifestyle. Can you imagine what would happen when both of their lives collided? Sparks and fireworks ensued, and the ending was a spectacular climax with quite an explosive ending. Furthermore, there were other subplots which displayed of us the mentality of people from different social stratas, and attitudes of mainland Chinese when push comes to shove. Personally, this movie is akin to a symphony or poetry in motion. It might be slow for some but their very reason of disliking it is the very reason of me liking it. ---- Ping Lim (Christchurch)
兩個人都全身心地愛著同一輛單車。一個為了生計而需要它,另一個就為一種生活方式。你能想像出他們兩個人的生命猛然碰撞時的後果么?火花和焰火一擦而起,結尾是那種爆炸式的絢爛高潮。另外,還有其它一些次情節,向我們展示了不同社會階層人們的心態,以及中國大陸人民在面對越來越緊迫的局勢時的態度。我個人認為,這部片接近交響樂或韻律詩。對有些人來說這片子顯得太慢,而我喜歡它的原因恰恰就是他們所不喜歡的這一點。

回答完畢,謝謝

❷ 急急!關於電影《湘女瀟瀟》的評價

當光與影的傳奇展現在我的眼前時,老實說,自己不是沒有過動搖,一度懷疑自己對於書卷清香的信仰是否過於純粹,抑或只是沒找到一種更好的介質。在我把沈從文的《蕭蕭》同謝飛、烏蘭導演,娜仁花主演的電影《湘女蕭蕭》做了一個橫向的比照後,才意識到這兩種藝術門類之間的融通與悖逆。

在影片一開始,就表現了同原著不一樣的情節。電影中的橋段是蕭蕭迫於風俗習慣,而選擇在花轎中解手的場景,這是一種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鏡頭捕捉,這也掩蓋了原著中對於迎親場景概述的遺憾。

本人特別喜歡電影中關於蕭蕭裹胸布的場景。當然她婆婆處於湘西一個閉塞的環境中,處於被封建思想壓榨多年的民國初年的時代,處於七大姑的口、八大嬸的眼的「監督」之下……所以,婆婆絕對地站在一個曾經是「受害者」的角度,而選擇再度用一塊裹胸布,將蕭蕭裹成一個類似於自己的角色。裹胸布的涵義與裹腳布如出一轍,不過角度更新,著眼點更為獨到。遺憾的是,薄薄一片裹胸布,遮不住蕭蕭噴薄的激情,擋不了蕭蕭如火的青春。這是一種令文字汗顏的訴說。我承認在這一點上,影象把抽象的東西給具象化,使我收獲更為直觀的氣氛,這是文字無法企及的高度。

但是,在花狗和蕭蕭偷嘗禁果的那場戲上,我絲毫沒辦法領略影象所應帶給我的美感。或許,一切將含蓄赤裸化的結局都不盡如人意,留待我們參看原著中的那一筆——終於有一天,蕭蕭就給花狗變成了婦人了。只此一筆便足矣,因為它省略了花狗貪婪的眼神,因為它概括了蕭蕭的蒙昧,因為它將想像的主權賦予給了讀者自己。在這一點上,小說逾越了光影的表述,用寥寥數字,直扣我的心扉。

其實無非是一個挺老的故事,若非說花狗對蕭蕭有愛的話,那也是一份粗鄙的愛,而留給蕭蕭的則只是悵然悵然還是悵然;若非說蕭蕭希望去追求那種女學生的生活,那也只是一種狹隘的求索,而這才叫血淋淋的生活。

特別無奈的是蕭蕭的後代牛兒,在他十二歲的時候,同樣迎娶了年長數年的媳婦。可見兒媳婦便是蕭蕭的輪回,當然沈從文筆致從容,著墨不多,但我們仍可以依稀猜想,兒媳婦會不會重蹈蕭蕭的覆轍,甚至會否陷入更為悲苦的命運之中。許是她們都無法逃脫這社會與時代強加給她們的不幸,許是她們已彌足在那種宿命景象中了。

誠然,在電影中對湘西世界的刻畫,無疑給沈從文的《蕭蕭》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那裡的確相對閉塞,但又有誰可以否認那夜對孤燈、晨讀鳥聲的生涯是沈從文一生所珍惜並將摩挲不輟的過往。

在光影與書香中,沖突,贏了人的淚!

沒有你說的那麼詳細的影評,湊合著看看吧

❸ 介紹介紹侯孝賢同志

侯孝賢,廣東梅州人。1948年,不滿半歲的侯孝賢隨家人由廣東梅州遷居台灣花蓮。家人原想客居數年,不料因政治原因無法重歸故土,因此可以說侯孝賢長於台灣:「十二歲父親去世的隔年夏天,吃過午飯,少年侯孝賢照例赤著腳,通過後門來到縣長公館的前廳,坐在牆上偷摘芒果。牆外面就是馬路。通常小孩摘了芒果就跑,少年侯孝賢選擇鎮定地待在原地享受他的戰果。整個街道非常寂寥。遠遠傳來腳踏車吃力輪轉聲,聲音如此微弱,分不清腳踏車從哪裡來又要往哪裡去。樹下面是一個獨立世界,有人出來轉一圈,一會兒又不見。坐在樹上的少年侯孝賢清醒地感受到微熱的風,安靜的蟬聲,人的活動。他突然感到寂寞。好像時空整個凝結在那裡。這個印象一直到他長大開始創作,成為他作品最重要的基調:一個俯瞰人世的旁觀者。溫暖,但帶著距離,所以絕對的清醒。」

1969年,侯孝賢從軍中退役,並且以第一志願進入了當時的國立藝專電影科就讀(現已改製成國立藝術學院)。1972年,侯孝賢順利從學校畢業,這一年,他25歲。畢業後的侯孝賢,在游晃了一年之後,終於在1973年參與了李行導演的《心有千千結》的拍攝作,這是他第一次正式接觸電影的製作,他是場記。 1975年後編寫了電影劇本《桃花女斗周公》、《早安台北》等。1979年後擔任《我踏浪而來》等影片的編劇和副導演。 從此便開始踏入電影圈,最初是以編劇開始逐漸讓台灣民眾接觸並喜歡的,從1979年的《秋蓮》、1980年的《天涼好個秋》直到1985年的《青梅竹馬》和《童年往事》。其中1933的《小畢的故事》曾獲得第二十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和最佳改編劇本獎。

1981年侯孝賢拍出第一部長片《就是溜溜的她》,他獨樹一幟,大膽運用長鏡頭而造就出的獨特視覺風格,後來成了侯孝賢電影的標記。1982年他又拍出了《在那河畔青草青》。1983年的他拍攝技術日臻完善,作品《風櫃來的人》所呈現的是一個平靜、悠閑的漁村景象,主人公阿清和同伴們成天無所事事,他們看白戲、賭博、逞勇鬥狠。終於有一次,他們因為鬧事鬧得太厲害,被警方懲戒,於是結伴離開風櫃——這個澎湖列島中的一個小島,他們棲息的家,來到了光怪陸離的高雄,一切都變了,他們對這個城市感到芒然,陌生,焦慮和恐懼。在兩種生活狀態的切換中,侯孝賢的想傳達的心緒是不言而喻的。同年他拍攝了《兒子的大玩偶》,這是我最初接觸侯孝賢導演的電影,是的,不是《悲情城市》,不是《戀戀風塵》,而是這部悄然揭示父愛的電影:小鄉鎮失業青年坤樹為了養家糊口,替電影院做「三明治廣告人」。他化裝成小丑,身前身後掛著厚厚的廣告牌,在烈日酷暑的街頭遊走、宣傳。可是當坤樹去掉化裝的油彩時,小兒子竟不認識父親了,被嚇得哭鬧起來。他無奈只好再化裝成小丑,以贏得兒子的歡心。當周圍的人會意微笑時,我卻不得不拭去彌漫在眼前的淚霧,想起了自己那曾被我當馬騎的父親。《風櫃來的人》和《兒子的大玩偶》也奠定了侯孝賢的敘事風格:就像是一個旁觀者,偶爾娓娓道來,偶爾沉默不語,平靜的用他的長鏡頭展開充滿著中國山水畫留白的無盡畫面,而畫面里的台灣小城鎮,衣著樸素的青澀少年,年邁老朽的台灣阿公...一切的一切都讓觀眾在靜觀在這種簡約的鏡頭下,深深地感到一種情感和意象的延伸。

1985年,侯孝賢籌劃拍攝了半自傳體的電影《童年往事》,這部電影被影評人認為是其早期作品的代表作,而在大多數的看眾眼裡,它所傳遞的那種悠悠的成長之旅實在是賺人熱淚。電影的一開始就是他自己的聲音,講述著家族的遷徙,從梅縣到台灣鳳山,靜謐的固定鏡頭,拍著他幼時的家,和家的中心—父親。而後鏡頭帶到老奶奶用她溫柔的聲音喊著「阿孝咕!」——就是侯孝賢,打字幕的時候,忽然發現它的英文片名「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這大概就是《童年往事》所表達的意念吧!所有人都對電影中的三個記錄死亡的鏡頭印象深刻:記從父親死亡時全家人的傷痛,到母親死亡時的兒子肅穆沉默,最後老奶奶的死亡,已變成僅有旁白的自述。在《童年往事》的尾段,侯孝賢用了旁白去憶述婆婆之死:「看到婆婆的手有螞蟻在爬,才發現她可能死去多時……」,彷彿惋惜多於悲愴的旁白讓整個畫面忽然彌漫開一種淡淡的離愁,有人說,侯孝賢作品是浪漫的,詩化的。那麼《童年往事》恰是這種說法最自然的注角。

侯孝賢早期作品,不僅成功地在美學上營造出一種「視覺真實感」,同時也透過人物角色與空間的選擇、情節故事的安排等等,記錄台灣的「成長過程」。前者是美學感受,後者則是在特定歷史時空下人民生活的處境與社會關系;前者訴諸於觀眾的注視,後者則是突顯觀眾所處的社會位置。在長鏡頭的鋪設下,觀眾遙遠的關注著這個社會,卻分明近距離的感受到了一種濃重的情感積淀——畫面上樸素的村莊、生動的田野和規矩的人們在一種早已預設好了的生活軌道上點綴著時空,而故事往往就發生在這樣的歲月和地點。我們在侯孝賢的電影里,看到的是自己幼年時候玩耍過的游戲,蹲在門口等大人回來的經驗,吃到一根雪糕的喜悅……這些瑣碎的、平淡的,似乎只會吸引小孩子的情節累積起來,偏偏構成了一部一部感動了整個電影院的作品。如果說侯孝賢試圖通過鏡頭說服看眾的感動,或者說,不是侯孝賢打動了看眾的心,真正打動我們的正是我們自己。

1987年的《尼羅河的女兒》讓侯孝賢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評:鏡頭長度比《在那河畔青草青》長了許多,而且不用分鏡,改用數個靜止長鏡頭,這讓很多曾經欣賞長鏡頭風格的人對這庸長得讓人一頭霧水的「侯式」鏡頭表示懷疑,盡管在這部電影中,侯孝賢試圖表現的是隱藏在台北霓虹燈下種種不健康的都市文化的憂思,但過分長鏡頭的鋪設讓人產生郁悶,無聊的感受。在《尼羅河女兒》中,角色被槍殺,是突如其來的一槍,然後死亡,事前絕無任何鋪排,絕無用任何方法令觀眾的情緒慢慢醞釀,盡管侯孝賢認為刻意安排正代表了欠缺自然,然而卻無法讓人承受。對於眾人善意或挑釁的批評聲,侯孝賢照單全收,然而他卻比平常更沉默了。同年的《戀戀風塵》卻一掃《尼羅河女兒》里晦澀難懂的鏡頭含意,出現在觀眾視線里的是一個平凡真實的愛情故事,一段平添自然的人生歷程。男主角到金門當兵,發生兵變,女主角與每天來送信的郵差結婚。這本來可以一句話就說完的事,卻實實在在揪著看眾的心長達102分鍾。每個人都試圖通過電影找尋當年自己的影子,每個人都知道這段愛情的結束不是誰的過錯,可依然會在阿遠回鄉時,跟隨他的目光眺望遠方的山,然後不知不覺的發現自己已經淚落沾巾。

沉寂了2年之後,他終於向世人展示了他超才華的顛峰之作——《悲情城市》。他成功的完成了從關注台灣民生成長過程到關注社會歷史問題的一個自然的淡入淡出。但是,「人」,依然是侯孝賢永遠關注的。說到《悲情城市》,我相信有太多的人用他們自己的方式欣賞它和品味它,電影中的許多鏡頭已經成為耳熟能詳的經典。《悲情城市》的優美及苦澀讓所有看過的人都無法釋懷。這是一部以歷史事件為背景的大製作,依舊是把攝影機不遠不近不離不棄的擺在畫面的一側,依舊是漫不經心事不關己的畫外音,依舊是溫情脈脈柔和生動的光暈,太熟悉了,每個人都在心底說,還是侯孝賢啊!《悲情城市》里的悲情來自於電影里文清和寬美在時空邊緣苦苦維系的愛情,來自於寬容和大家情緒激昂,慷慨高歌《流亡三部曲》,也來自於「你們要尊嚴的活著,父親雖死於獄中,但請相信,父親無罪。」的遺書,來自於一切一切在歷史背景下被踐踏,被忽略的人性尊嚴。《悲情城市》為台灣人長期心中的禁忌與恐懼,作了最傷痛的回憶,片中無論是陳儀所代表的官方敘事,還是寬美的日記,都是讓觀眾看到所謂台灣光復的歷史敘事原來是如此的充滿斷裂,充滿悲情。而侯孝賢自己在接受采訪時則說:「這部電影想要抓住的感覺,與其說是嘗試要為這幾十年來的台灣歷史進行註解,其實是更像把一首台語老歌給唱出來,歌詞簡單,情感直接,但唱的人和聽的人都會在歌聲中找到自己寄託的空間、非關逃避,而只見人的韌性。」。

1993年的侯孝賢悄然的推出了他的新作《戲夢人生》,這是一部記實性的電影,紀錄了台灣處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布袋戲藝術大師李天祿坎坷的一生;侯孝賢在通過當事人的親身憶述及導演重塑的處理場面,造成一個時空穿梭交替、多重視點的李天祿回憶錄;再度呈現了被歷史無情壓抑的人的悲哀。為貼切地呈現這位根植台灣本土的藝術家半生的生活經歷,侯孝賢獨放棄特寫效果,就是要避免蒙太奇對觀眾視角的蓄意操縱,而試圖把觀眾推在任何一個特定的視角之外,使觀眾與人物的內心世界相隔離,以平實靜觀的態度來捕獲一個個非戲劇性的日常活動片斷。「生活本身就是歷史」這就是侯孝賢信奉的觀念。這部電影的配樂也也非常特別,採用了台灣本土的月琴取代了傳統的吉它,月琴一撥,那些來自鄉野民間的歌謠就通過那些質朴的嗓子吟哦出來,然而轉瞬間,又飄散在喧嚷的人潮或帶著泥土味的空氣里。像極了侯孝賢的電影風格——不管有多少的痛楚與感懷,鏡頭一轉便是滿目的綠水青山。

1995年,侯孝賢延續了他的長鏡頭風格,但放棄了靜止鏡頭的泰然自若,取而帶之了上下搖晃的動感效果,在當時讓很多熟悉他的影迷都大覺意外。《好男好女》所描述的愛情也分明被打上了時代的烙印:當少女蔣碧玉認識鍾浩東的時候才十六七歲,那時蔣是個少女護士,鍾則因為用功過度而犯了輕微的神經質住院,他們常在一起說話,那時的鍾港東有強烈的國家意識,還說他是要革命的人,不能結婚,蔣碧玉總是聽著他說,對他宏大的理想,浪漫的祖國意識,都存著模糊的尊敬,心裡想著即使不結婚也好,默默的決定跟著他。這一跟就是一輩子的事...《好男好女》、《戲夢人生》和《悲情城市》,這三部連續推出,反映不同時代背景的電影,成為了台灣的「悲情三部曲」。也是侯孝賢中期創作的顯著特色:直接與台灣過去的歷史對話,敘事的時間軸不再單一,採用不同時空交錯處理。

1998年的《海上花》是一部華麗而頹廢的作品,據說整個妓院在台灣建景拍成,美工為了找能體現生活痕跡的「沒用的東西」還特別煞費苦心。《海上花》,上海花,是一朵朵在上海英租界討生活的名妓花,只可惜,她們被深鎖在花房,只能白白地等待最美的花期過了,盡管是招來迎往、萬般寵愛,卻還是一身孑然;華麗,但頹廢。實在是無法想像,台灣的侯孝賢拍起老上海的故事,竟可以這么平穩而內斂。又據說,侯孝賢在回答記者關於《海上花》時空局限時的回答是:「…… 用冷靜客觀的角度去看那些妓女們的生活,所以我故意不拍外景,因為她們困頓在這一個situation裡面,跑不掉。其實每個人都是,他們出生來到這個社會就跑不掉。」這樣的斷言,實在是很酷。

聽說侯孝賢又在籌劃他的新電影《千禧曼波》:全片分為「五百萬的戀情」、「愛到昨天停止」等7段劇情,每段將剪輯3分鍾片段在網上先行播放,讓網友提出回應與質疑,並以此為題材繼續發展新的故事,如此的枝幹綿延將可無限延展,傳統電影的框架因此將被徹底打破。想到侯孝賢也可以這樣前衛,笑容早就掛在了嘴角。

在台灣,我對電影和人都喜歡的就只有他;而且,我很敬重他,(你知道不像尊敬長輩,因為那有點勉強意味。)而是發自內心真正的敬重。 他為人處世的態度,很像他在電影方面的表現,總能在自然中表達出他的大氣魄。(吳念真)

——朋友侯孝賢

就在我沉迷在對侯孝賢電影的追憶和憧憬時,卻發現記錄片里的侯孝賢已施施然跟好朋友唱卡拉OK了,剩下吳念真出來現身說法,抱怨他感天動地的初戀故事《戀戀風塵》如何被侯孝賢「蹂躪」「摧殘」;朱天文如何把他童年的記憶寫成《冬冬的假期》。

當初,吳念真與羅大佑合寫《一樣的月光》的時候,還未曾想過他會成為侯孝賢最好的拍檔。吳念真的電影『多桑』兩字,是『父親』的日語叫法。深受侯孝賢電影風格的影響,吳念真的電影,在呈現了父權的影響外,同時訴說了一段難分對錯,令人動容的父子情。《戀戀風塵》講述的是吳念真自己的初戀愛,《戀戀風塵》海報以男女主角穿著高中制服,散步在火車鐵軌上為主要畫面,少年時期純情甜美的愛躍然紙上,每次看到這張收藏多年的海報時,總是心存感激,感謝侯孝賢和吳念真的合作,讓所有的人墜入電影里的昏黃畫面,掉入那初戀時青澀淡淡的哀愁之中。朱天文則是典型的女性代表,她習慣了在小說中描述的都會頹廢或戲劇性的情感交迭,作為和讀者精神上的約會。然而沒想到她的作品被演繹成侯孝賢影像里的一個個靜止的長鏡頭時,會是那麼感人,侯孝賢電影敘事的不連續性與不相關性,在《冬冬的假期》里得當了充分的體現,而朱天文用一段段的小故事,堆疊出整部影片,讓觀眾自然而然的融入電影之中,這部電影的大獲好評價,確定了朱天文和侯孝賢的老友關系。正如朱天文說的:「不苦相、不憤世,只是一心去做一件自己很願意做的事。常常會跌倒,一會兒又爬起,興高采烈地上路。」而她,他和他就會在這路上緊緊相隨。

當年還是《青梅竹馬》男主角的侯孝賢則是由於面如滿月,故得藝名曰「侯大餅」, Pizza Hou。

——大餅侯孝賢

在一個介紹侯孝賢的地方,看到了上面這句話,忍俊不禁。想起他在記錄片里會沒緣故的摸摸孩童的頭,笑容可掬,那張臉果然很是大餅。繼而看到他和高捷在 KTV里放聲高歌,誰能想像這樣一個可愛的人,會拍出《悲情城市》這樣有著無盡壓抑,處處悲情的電影,據說當初《悲情城市》創作沖動最早就是來自一曲名為《港都夜雨》的音樂里的薩克斯克斯風節奏,心中很有感觸,「想把台灣歌那種江湖氣、艷情、浪漫,帶點土流氓和日本味,又充滿血氣方剛的味道拍出來。」(侯孝賢語),更沒想到的是侯孝賢也有渾厚蒼勁的嗓音,唱起電影《多桑》的主題歌,陶醉和投入的迷起眼睛的感覺很溫馨。但別以為他會是個超級懷舊派,他最近堂而皇之的做起了網站——戲弄電影網,大凡去過該網站的都會有新奇的感覺,網站上大塊的布局、鮮艷的色調、前衛的敘述,精緻的短文...都讓人愛不釋手。然而侯孝賢德跟網路第一次親密接觸,是98年《海上花》有了網站,他才開始有了那麼一點點概念,想不到兩年時間,他已經深諳此道了。無怪乎擅長長鏡頭製作的他現在聲稱:「電影需要近距離地去觀察!」

2000年的春末,我獨自窩在狹小的工作室里,看一部記錄片——《侯孝賢畫像》(HHH: Portrait of Hou Hsiao Hsien,台/法,1997)。當看到侯孝賢自在自得的嚼檳榔、吃地攤、喝老人茶唱卡拉OK的同時,我隨著侯孝賢在片尾不由自主的大喊一聲——「爽」!

侯孝賢作品年表:

演員作品

Cinéaste de notre temps: HHH, Un portrait de Hou Hsiao-Hsien (1997)

Sunless Days (1990)

老娘夠騷 Lao niang gou sao (1986)

青梅竹馬 Qingmei Zhuma (1985)

福德正神 (1986)

青梅竹馬 (1985) ……阿隆

導演作品

最好的時光 The best of our times (2005)

咖啡時光 Coffee jikou (2003)

兒子的大玩偶 Sandwich Man, The (2003)

風櫃來的人 The Boys from Fengkuei (2002)

千禧曼波之薔薇的名字 Millennium Mambo (2001)

在那河畔青草青 Zai na hepan qingcao qing (1999)

南國再見,南國 Nanguo zaijan, nanguo (1999)

海上花 Flowers of Shanghai (1998)

好男好女 Haonan haonu (1995)

戲夢人生 Hsimeng jensheng (1993)

悲情城市 City of Sadness (1989)

戀戀風塵 Lianlian fengchen (1987)

尼羅河女兒 Niluohe nuer (1987)

童年往事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 The (1986)

冬冬的假期 Dongdong de jiaqi (1984)

編劇作品

最好的時光 The best of our times (2005)

咖啡時光 Coffee jikou (2003)

小畢的故事 Hsiao pi te ku shih (2003)

在那河畔青草青 Zai na hepan qingcao qing (1999)

去年冬天 Qunian dongtian (1995)

童年往事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 The (1986)

最想念的季節 Zhui xiang nian de ji jie (1985)

青梅竹馬 Qingmei Zhuma (1985)

油麻菜籽 You ma tsai zai (1983)

早安台北 (1979)

副導演:

1.昨日雨瀟瀟 (1979)

2.翠湖寒 (1978)

3.男孩與女孩的戰爭 (1978)

監制:

1.只要為你活一天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