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世紀人類全紀錄的目錄
科技&巫幻
前言
第一章哲學
哲學家的探索
1900年弗洛伊德主義的誕生
1900年狂人尼采與世長辭
1927年海德格爾挑戰思維模式
1950年人類精神的探索者
1957年巴爾特與符號學
1984年性哲學家——福柯
1980年列儂最後的冥思
流派與主義
1909年未來主義一派狂言
1916年工具主義教育法
1948牟新理性主義沖動
1957年喬姆斯基句法
1962年結構人類學問世
1907年生命力與性聯想
1909年到處在談精神分析
1951年媒介大師的「胡思亂想」
1953年維特根斯坦的天書
1968年《唐璜之訓》大弄玄虛
論爭
1903年英國:「野」女人呼喚平等
1912年榮格挑戰弗洛伊德
1943年關於被恐嚇的心理報告
1948年《男人的性行為》嚇壞人
1949年女人作為第二性
1961年「槍管裡面出健康」
1963年平庸罪惡論反響激烈
1967年意在言外,似是而非
1987年「M嬰兒」之爭
1987年靈魂閉塞的文明
第二章思想
思想與文明
1904年韋伯帶來新爭論
1905年愛因斯坦與狹義相對論
1910年數學作為哲學模型
1918年文明的宿命軌跡
女權主義
1920年女權主義大勝利
1928年女性開始研究女性
1963年讓女人走出廚房和卧室
1970年女人不做性的囚犯
1972年妻子的妻子
流行思潮
1920年性學家的「淫穢出版物」
1923年發生認識論奠基
1924年一個律師的三寸不爛之舌
1946年「親切的」兒童心理學問
1986年社會混題的關注者
第三章文學
傾聽大師
1901年托馬斯·曼初出茅廬
1902年康拉德探索《黑暗的心》
1902年煙囪堵塞害死左拉
1904年「我好久沒有喝香檳了」
1904年一個盲女大學生的誕生
1906年「思想性戲劇」之父去世
1910年文壇雙星隕落
1925年卡夫卡:一個局外人的焦慮
1928年哈代展示悲情世界
1929年一個南方天才在冒升
1931年批評家威爾遜嶄露頭角
1942年加繆一夜成名
1944年博爾赫斯踏足文壇
1953年托馬斯醉死街頭
1954年戈爾丁講述殘酷寓言
1974年索爾仁尼琴被逐出國
1979年昆德拉對抗遺忘
1979年卡爾維諾躋身名家之列
流派與風格
1903年完美文體結構的產生
1913年意識流巨著的開篇
1915年毛姆與後自然主義
1918年清算維多利亞之風
1918年美國自傳新模式
1920年「揭露派」揭開美國小城的面紗
1921年美國文壇流行黑色
1922年先鋒派的新刺激
1927年無政府主義的頌歌
1940年「神學小說」的極品
1943年存在主義者的反抗
1946年意象主義的新榮耀
1953年「哈萊姆」文學發新芽
1954年智慧生物與嬉皮士文化
1955年「垮掉一代」在《嚎叫》
1955年新小說《窺視者》
1957年「垮掉之旅」開始上路
1978年意第緒文字的殊榮
1922年意識流小說引起惶惑
1926年「迷惘的一代」亮相
經典閱讀
1900年鄉下小女人的肉慾呼喚
1901年英國孤兒的奇妙童話
1902年福爾摩斯死而復生
1903年擋不住的原始魅力
1913年戀母情結的典範之作
1920年大偵探波洛來了
1924年《印度之旅》詠嘆調
1925年美國夢破滅了嗎
1926年「小熊維尼」走紅
1928年黑色喜劇贏得掌聲
1929年《西線無戰事》轟動一時
1931年一頭「文明」的小象
1933年馬爾羅的宿命小說
1939年《憤怒的葡萄》一紙風行
1940年《土生子》震撼人心
1943年飛行童話——《小王子》
1948年《裸者與死者》引起轟動
1949年國家恐怖主義預言
1951年孤獨的少年形象
1952年一律黑色的《隱形人》
1953年間諜「007」之父
1955年「骯臟小說」《洛莉塔》
1961年《第22條軍規》
1963年《冷戰間諜》無處不在
1970年性暢銷書
1920年美嬌娘的俏皮話
1929年女人歷來來是貧窮的
1951年長腿女人與威士忌
詩的吟誦
1909年泰戈爾飲譽世界
1915年低吟淺唱話戰爭
1917年命運女神的沉思
1918年詩人阿波里奈爾故去
1923年關於死亡的吟唱
1925年龐德創作古怪《詩章》
1930年詩人奧登的登台
1931年賽珍珠譜寫「中國史詩」
1935年怪異詩人史蒂文斯
1949年美國詩人的自然禮贊
1980年波蘭語詩歌的榮光
1923年愛在愛中滿足了
藝術與生活
1920年失落的純真
1921年在肉慾旋渦中的女人
1929年望鄉
1930年懸念留給讀者
1930年自由之橋
1931年這里的文壇靜悄悄
1932年人類未來的黑色預言
1932年黃昏後,少年的消遣
1932年英雄頌歌震耳欲聾
1933年名女人的自我披露
1936年舊時美國南方各州的再現
1943年女性個人主義贊歌
1946年南部傳奇
1951年瓊斯的殘酷戰爭史詩
1958年「非洲碎片」異彩閃爍
1959年《鐵皮鼓》聲中是寓言
1959年自白者之王
1960年「兔子」跑上文壇
1961年個性諷刺者
1963年厄勒復興期
1966年在法庭上審判異己文人
1969年「反猶太的猶太人」
1973年一顆文學火箭
諾貝爾獎的榮耀
1919年神與魔鬼相融合
1923年葉芝獲諾貝爾獎
1926年鞭撻精神墮落者
1964年貝婁與「心之罪過」
1967年魔幻現實主義走向世界
1971年聶魯達終獲遲來之獎
1986年諾貝爾青睞黑人作家
1988年埃及作家拿到諾貝爾獎
1990年帕斯獲諾貝爾獎
1958年帕斯捷爾納克不肯領獎
第四章宗教
教皇的更替
1907年教皇揮舞「有力的一拳」
1933年希特勒討好神父們
1978年一年裡三換教皇
1979年主教回國
1981年教皇遇刺
改革與爭議
1902年神學走向貧民大眾
1923年「我一它一你」的調和
1932年神學再次革命
1949年一個老處女的思索
1951年德國新教徒的反思
1962年梵蒂岡跨入20世紀
1968年解放天主教義
1991年英國國教的新血液
1993年「聖戰」此起彼伏
宗教逸事
1926年往昔的宗教
1930年天主教徒的計劃生育
1942年基督教的捍衛者
1943年宗教政治家
1946年美國「聖人」
1950年傳教士成為傳媒明星
1950年治療心靈是賺錢生意
1952年最暢銷的書
1955年基督徒調解者
1968年天主教與避孕
1974年女牧師
1988年裹屍布的年代
1953年上帝把一切都搞得一團糟
煉金時代
前言
第一章壟斷與掠奪
經濟巨人的崛起與沉沒
1901年摩根組建鋼鐵托拉斯
1902年「殖民地鑽石王」病故
1907年石油巨頭合並
1913年超級富人慷慨解囊
1913年美國人的「香蕉國」
1916年美國購買了三個小島
1916年美國最富有的女人
1924年IBM雄起
1928年詹尼尼的義大利銀行
1928年克萊斯勒躋身巨人行列
1929年世界上最大的商業銀行
1933年老闆總是對的
1945年約翰遜建立出版王國
1955年麥當勞引來了加盟人
1957年貨幣,貨幣,還是貨幣
1958年怎樣醫治「富足社會」
1962年零售之王
1980年世界級傳媒大亨
1982年貝爾公司分裂
1987年倒霉的公司收購交易
1988年醜陋的「世紀交易」
1989年「典當之王」覆滅
1991年厚顏無恥的報業巨子
1991年封閉國際商業銀行
來自底層的抗爭
1900年縫紉工人聯合起來
1905年「中間派」貼上標簽
1916年8小時工作日
1916年關於童工的《基廷-歐文法案》
1917年鎮壓產業工人聯盟
1926年400萬人大罷工
1941年平等的工作權
1965年農場工人聯合起來
1980年波蘭團結工會合法化
1981年PATCO被取締
1981年團結工會曇花一現
新經濟足跡
1921年列寧轉向務實經濟
1929年前蘇聯「高壓工業化」全面啟動
1952年中國「五年計劃」實施
1958年中國「大躍進」運動熱火朝天
第二章繁榮與秩序
金融風暴襲擊全球
1907年華爾街金融風暴
1908年金融災難
1914年立法阻止弱肉強食
1929年「黑色星期四」股市崩潰
1930年失業風暴席捲全球
1931年奧地利最大的銀行坍塌了
1933年金本位體制遭到冷落
1933年羅斯福的「百天計劃」
1948年免費醫療普濟眾生
1971年建立匯率新體系
1975年紐約市財政告急
1979年通貨膨脹不斷加快
1980年裡根拋棄凱恩斯
1982年墨西哥:金融體系大崩潰
1987年股市「黑色星期一」
1987年巴西暫停償還外債
1989年南美洲:經濟困境和政治厄運
1989年航空公司關閉
1980年拯救衰落中的製造業
1993年美國:爭議《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能源風波
1901年得克薩斯原油噴薄而出
1909年英國人染指石油業
1922年委內瑞拉油田
1951年伊朗:石油工業國有化
1960年石油輸出國組織誕生
1970年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力量
1973年石油禁運——全球經濟恐慌
1979年石油價格上漲
1980年汽油大戰
1984年天然氣來自西伯利亞
經濟政策
1918年自由公債
1925年英國回到金本位
1926年自由放任經濟理論終結
1926年梅隆減稅
1930年保護主義激化大蕭條
1935年羅斯福推行「第二新政」
1943年聯合國糧食會議
1944年戰後世貿格局形成
1949年經互會
1951年歐洲煤鋼共同體
1952年杜魯門管制鋼鐵廠
1955年勞聯一產聯合並
1957年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
1958年比荷盧經濟聯盟
1978年第13號提議
1979年單一貨幣
1988年美國對日貿易逆差擴大
1993年勉強通過《馬約》
1908年港口國有化
1909年收入稅
1911年英格蘭改革
1913年聯邦儲備形成
第三章淘金工場
工業的榮耀
1900年鐵路·汽車·空中飛行
1904年大鐵路橫貫西伯利亞
1907年帶大炮的商業巨輪
1908年通用汽車公司宣告成立
1913年流水工業廣為推行
1918年拖拉機引發農業革命
1922年地下酒吧王後
1924年米高梅電影公司
1929年林白航線
1946年展覽館有價值的椅子
1946年凱恩斯的逝世與成功
1980年巴西的淘金狂潮
信息時代
1903年偉大的科學預言
1956年寬闊的高速公路
1957年第一個太空時代的黎明
1959年從安大略湖直航大西洋
1962年第一顆商業通信衛星
1965年剝去汽車工業的光環
1965年大社會計劃
1985年電子時代的到來
第四章新消費主義
普通人的消費
1902年最暢銷的兒童讀物
1904年郵購營銷風行美國
1904年紐約市地鐵
1909年丘比娃娃與芭比娃娃
1910年開啟魅力的「紅門」
1912年運送橡膠的鐵路
1912年霓虹燈廣告牌
1913年洛杉磯有水了
1914年花生種植的推廣者
1919年好萊塢明星聯手創業
1925年耶穌基督是廣告商
1925年佛羅里達景象
1926年自動烤麵包機進入市場
1930年賣私酒者
1932年無線廣播時代
1934年蓋博與汗衫
1935年「企鵝」掀起買書浪潮
1936年微笑永駐的魅力
1937年購物手推車
1939年風靡全球的尼龍襪
1944年向飢荒開戰
1947年軍營式房屋暢銷一時
1948年米爾蒂大叔掀起購買電視狂潮
1960年信用卡帶來方便
1961年工業機器人的出現
1967年停刊的報紙
1985年可口可樂新嘗試的失敗
1994年為加薪而罷賽
銷金時代
1907年「世界上最壯觀的演出」
1908年婚床上的金錢與勛銜
1911年喬治五世炫耀之旅
1933年富裕的沙漠王國
1942年價值千金的玉腿
1952年古巴:尋歡作樂第一島
1956年世紀婚禮萬眾矚目
1968年最富有的博物館
1971年一次盛大的宴會
1987年沒人想做的生意
1990年游戲機風靡青少年
附錄
1900年的世界
1910年的世界
1920年的世界
1930年的世界
1940年的世界
1950年的世界
1960年的世界
1970年的世界
1980年的世界
1990年的世界
左傾VS右翼
國家重組
活著就是歡娛
鐵血
流行色
秩序的游戲
黑色敘事
❷ 里根是個電影演員嗎,
1911年2月6日,里根在美國伊利諾伊州坦皮科城出生,從此開始了他多姿多彩的一生。
里根早年的夢想是做一名演員,他最終成了一位相當優秀的明星。
可他的人生並沒有停步,上個世紀60年代,他開始涉足政界,競選加利福尼亞州州長,終於一舉成功。
他開始向總統寶座邁進,1980年,他終於成了美國第40任總統,就在擔任總統後不久,他遭遇了槍擊案,正是在病床上,他奠立了一代總統的風范。
美國總統布希說:「里根去世是美國生活中悲傷的時刻!」里根的確值得世人紀念。尤里卡學院演員之夢
1928年秋天,17歲的里根來到在伊利諾伊州的尤里卡學院。大學一年級那年,學校感恩節放假,女友瑪格麗特的父母帶著他們去看一個巡迴演出團演出的《旅途終點》。這是一個悲劇,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歷史背景的,劇中主要描寫了斯坦厄普上尉,一個因受過感情挫傷而厭世的軍官以及他的感情生活。那天晚上,這出劇像磁石一般地緊緊吸引了里根,他為一個演員能使觀眾相信他是另外一個人的魔力而感到驚奇。
上帝彷彿為他安排好了一切,尤里卡學院聘用了一位有演劇天才的英語教授,她叫埃倫·瑪麗·約翰遜,她接手負責課余舞台藝術活動後,增加了學生演出的劇目的數量。里根開始嘗試每一個劇目的演出,其中一個劇目就是約翰遜小姐導演的《旅途終點》。當里根爭得扮演斯坦厄普上尉的角色後,他高興極了。
有一年,尤里卡學院被邀請參加在西北大學舉行的頗有影響的獨幕劇比賽。為了參加比賽,約翰遜小姐選擇了獨幕劇《阿里亞·達卡波》。這個劇目是以古希臘為背景的,具有反戰主題,里根在劇中扮演了一個在全劇結束前被扼死的牧羊人。對演員來說,演死戲總是一件樂事,里根也的確演得很成功。比賽結束後,他成為獲得個人表演獎的三個人之一。比賽的發起人西北大學民族語言系主任還把他叫到辦公室,問里根是否考慮過要以演劇為職業。里根回答說:「沒有考慮過」。主任對他說:「你應該對此有所考慮。」此事令正在選擇今後發展方向的里根激動不已。從那時起,他對演戲的迷戀與日俱增。
初登熒屏《愛在空中飄盪》
好萊塢距離里根實在太遙遠,在大學畢業後,里根成了一家廣播公司的體育播音員。
然而,里根始終沒有忘記他的演員之夢,1937年,他來到洛杉機,事情有了轉機。他經人介紹認識華納兄弟公司的角色選配導演馬克思·阿諾。里根的聲音打動了他,阿諾同意給里根試一次鏡頭。
試鏡時間很短,卻很成功。幾天後,里根便收到了一份電報,上面寫著:「華納兄弟公司願與你簽訂為期7年的合同……」里根的夢想實現了。
里根第一次拍片是飾演一個電台播音員,這對里根來說簡直就是照套生活原型。這部片子最初起名為《內幕》,以後改名為《愛在空中飄盪》。這是一部典型的乙類片,攝制倉促,平淡無味,但里根對它的印象卻很深刻,他後來回憶那段情景時說:
「當我步入華納兄弟公司的第8攝影棚時,感到非常緊張。
『孩子,別擔心。』一個要和我一起上場的老演員說,『放心好了,一切都會順利的。』
他們給我臉上化了裝,導演尼克·格林德說:『攝影機———開始!』
突然之間,我的緊張不翼而飛。當一聽到導演的口令,我就把攝影機、燈光及攝制人員都忘掉了,專心致志地表演。
幾分鍾後,導演說:『停。』他對我的初次表現感到滿意。接著,他開始拍攝下一個鏡頭。那個鏡頭是:我坐在一張人們在拍攝現場常能看到的帆布椅子上,自言自語地說:『你要知道,我在這兒可能成功。』」
4個月以後,《愛在空中飄盪》公演了。對影片的評論大部分是友善的。《好萊塢新聞報》說:「《愛在空中飄盪》給我們介紹了一個生來就是演主角的男演員———羅納德·里根。」
遭遇南希一見鍾情
1949年,里根和南希初次相遇。當時,還沒有什麼名氣的南希·戴維斯發現自己的名字上了同情共產主義者的名單,於是,她向好萊塢很有影響的導演及她的密友梅文·里洛伊抱怨此事。里洛伊建議南希去找擔任電影演員協會主席羅納德·里根反映情況(後來證實,名單上的那個人和南希重名)。當時,里根剛剛與影星簡·維曼離婚。
南希看過里根演的很多電影,早就想結識這位長得很帥的影星,所以她非常高興地採納了里洛伊的建議。同一天,里根給南希打電話,約她出來。他們走進一家影星們常去的餐館。用完餐後,里根對南希說,索菲·圖克將在西羅劇院演出。南希於是順水推舟:「我從來沒有看過索菲的表演。」里根說:「好吧,我們為什麼不去看首場演出呢?」結果他們一連看了兩場,兩人一見鍾情,初次見面便誰也不願離開誰了。
與南希約會兩年後,里根終於向她求婚。1952年3月4日,他們終於喜結連理。
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帕蒂出生後,南希不再工作。她雖然喜歡表演,但她親眼看到很多忙裡又忙外的女影星的婚姻以失敗告終,她寧願犧牲事業,也要保住家庭,因為在她眼裡,里根就是她的整個生命,她不想讓他們的婚姻冒任何風險。
競選州長出奇制勝
1962年,里根幫助尼克松競選加利福尼亞州長,同時他加入共和黨,成了一名共和黨人。他的演員生涯接近尾聲。1964年,里根拍攝了《殺人犯》。在他的53部戲中,里根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扮演了一個反面人物。此後,他告別了影壇。
1964年,在美國的總統選舉中,共和黨被林登·約翰遜擊敗,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分裂,這種分裂在加利福尼亞尤其嚴重。那年春天,加州一些人希望由里根出面,同民主黨人布朗競選1966年的州長。里根感到很突然,他說:「我是一名演員,不是政治家。」
然而,里根所受的壓力並沒有減退,要求他競選的人不斷來訪,他們說里根是擊敗布朗和團結加州共和黨人的惟一人選,他們說,他們是不會空手回去的。
里根和南希都感到難以安寢了,他責問自己:「如果他們的想法是正確的,共和黨江河日下,而我們卻袖手旁觀,我們睡得著嗎?」
最後,他讓步了,他同意參加競選,這是他人生一個重要的轉折。
競選過程要比決定競選更為艱難。布朗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物,他曾經擊敗過尼克松,這一次他所面對的是一個來自好萊塢的新手。他不斷攻擊里根:「我正和一名演員競選,他從未從政。卻要競選加州的最高權力。」這對里根確實很不利。里根決心避開在這一點上的糾纏。他決定反擊,反擊措施不是演說,他告訴同伴:「今後,對任何人的講話均以問答方式進行。」從那以後,不論有3個人的聽眾,還是有3000人的聽眾,里根總是先說上幾句話,然後就回答問題。
這個方式的確很好,那時加州問題成堆,最突出的一個問題是:公立大學的學生到處鬧事。里根每到一處,人們總是問:「你對校園里發生的事情會如何處理?」
里根回答,如果學生們不願遵守校規,那麼他們便不必呆在學校。聽到這些,聽眾們一片歡呼。而布朗卻在迴避這些實際問題,他一味攻擊里根是「好萊塢的化裝演員」。人們漸漸感到厭煩,於是,布朗失敗了。
這對里根卻是一個轉折點,他從此喜歡上競選,他要向總統寶座進軍。
遇刺之後樹立總統形象
1980年,里根競選成功,成為美國第40屆總統。
第二年3月30日下午,就職剛兩個多月的里根遭遇了一次槍擊事件,他在華盛頓勞聯———產聯建築工會的集會上講演後從希爾頓飯店走出來。人行道邊的防彈汽車已經發動了引擎,里根滿面笑容,向人群頻頻招手。
就在這一剎那,記者群中一個身穿棕褐色雨衣的金發青年,驀地拔出左輪手槍,對著里根連射兩槍。白宮的特工人員和現場警察向槍響的地方撲來,特工人員麥卡錫一個箭步撲在里根與開槍者的中間。「砰!砰!砰!砰!」又是四槍。里根背後的特工人員猛地把里根的頭壓低,又重重地推了里根一把,里根的腦袋在車門框上撞了一下後,倒在車座上,那特工人員也管不了那麼多了,全身一下子壓在里根身上,對司機吼著:「開車!快開車!」汽車一溜煙開走了。
這一切,都發生在幾秒鍾的時間內。里根試圖在座椅邊上坐起來,卻痛得幾乎暈過去。他伸直身體時,不由自主地猛烈咳嗽,他的手掌上全是猩紅的帶泡沫的血。醫生講,子彈距離心臟不到1英寸。
經過近3小時的手術,里根倖存下來,12天後出院。
在復原期間,他坐在白宮的日光浴室,給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寫了長達四頁的一封信,呼籲用他們都擁有的人性來緩和兩個國家的緊張關系。信寫得非常誠懇,情真意切,有點空想色彩。當他把信給幾名高級助手看時,助手們都反對將這樣的信寄出去,他們說,美國總統從未寫過發出這種呼籲的信。最後,他讓國務卿再寫封信,將兩封信都寄出去。
在信中,里根說:「這個世界上的人,盡管種族不同,但仍有許多共性的東西。他們希望擁有決定自己命運的尊嚴,他們希望憑自己的勞動為生,希望在和平的環境養兒育女,不傷害任何人,也不讓自己受傷害,政府是為他們的利益而存在。」
據說,看了這封信後,勃列日涅夫立即意識到,他面對的是一位不同風格的美國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