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微影 » 老電影明星抗戰時四大名旦
擴展閱讀
沒有過不去的年高清電影 2025-04-02 22:52:56

老電影明星抗戰時四大名旦

發布時間: 2025-04-02 15:26:22

Ⅰ 電影《宗師卜六》中白瑞霜的原型是誰

應該是白玉霜。

白玉霜(1907年-1942年),女,旦角。評劇表演藝術家,原名李桂珍,又名李慧敏。河北灤縣人。蓮花落藝人李景春之女。有評劇皇後之譽,白派藝術的創始人。20世紀30年代與劉翠霞、愛蓮君、喜彩蓮並稱評劇「四大名旦」。

白玉霜個人經歷

河北灤縣人,蓮花落藝人李景春之女,生於1907年。白玉霜自幼隨父親唱戲走江湖,11歲學京韻大鼓,14歲改學評劇,演出於青島、大連一帶。後拜師孫鳳鳴學習評劇,成為孫家戲班的主角。師父給取的名字叫桂珍,所以早年戲報用的是李桂珍的名字,成名後才改為白玉霜。白玉霜白玉霜唱紅後,她母親就拉班成立了玉順評劇團,挑大軸的自然是白玉霜。1928年白玉霜利用舊有劇團組建成華北戲社,活動於京、津一帶達數年之久。白玉霜戲唱紅了,人出名了,麻煩也接踵而至。1934年北平市長袁良請白玉霜吃飯,白玉霜則婉言謝絕了,市長覺的沒面子,便借口白玉霜的戲內容不健康,有傷風化,而把她驅逐出境。白玉霜便來到上海,這一時期她的藝術才華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1934年白玉霜在上海與鈺靈芝、愛蓮君合演《花為媒》、《空谷蘭》、《桃花庵》、《馬震華哀史》、《珍珠衫》,與京劇演員趙如泉合演京評兩腔的《潘金蓮》及電影《海棠紅》等劇,受到上海文化界重視,白玉霜也聲譽日隆。白玉霜的演唱藝術不僅折服了上海的觀眾,也使文藝界對她刮目相看。《時事新報》上刊登了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洪深、田漢的文章,贊譽白玉霜為評劇皇後,也有報紙稱她為評劇坤角泰斗。1936年,明星公司推出了白玉霜主演的電影《海棠紅》轟動了大江南北,不僅提高了白玉霜知名度,也擴大了評劇的影響。1937年後長期在北平演出,使年輕的評劇日臻成熟。白玉霜藝術特色白玉霜唱腔低回婉轉,富於抒情性,形成評劇「白派」表演藝術。白玉霜藝術傳承養女小白玉霜(李再雯)繼承並發展了這一表演藝術風格。由於「四人幫」的迫害,小白玉霜含冤死去,時年45歲。白玉霜個人能力白玉霜是評劇史上的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女演員。她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點,她的嗓音比較低,鼻音共鳴好,中低音寬厚圓潤,音色純正。白玉霜為了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大膽革新,創造了低弦低唱的演唱方法。她並不以高音高嗓去迎合觀眾,而是通過表演來打動觀眾,白玉霜的表演火辣、細膩、真切、傳神。她為了細膩的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利用她寬厚甜潤的好嗓子,把過去口語化的唱腔,發展成為歌唱性、抒情性的音樂,加強了唱腔旋律,形成了寬厚洪亮,低回婉轉,韻味醇厚,傳神真摯的白派藝術。她的唱腔平穩中蘊含著激情和力量,給人一種深沉悲愴的感受。在伴奏器樂中加進二胡,在化妝、服裝上也有許多創新。

白玉霜主要作品

編輯代表劇目:《秦香蓮》、《秦雪梅弔孝》、《桃花庵》、《空谷蘭》、《珍珠衫》、《李香蓮賣畫》、《花魁從良》、《馬寡婦開店》、《雙蝴蝶》、《玉堂春》、《瀟湘夜雨》、《老媽開磅》、《豆汁記》、《趙芸娘》、《花為媒》、《馬震華哀史》等。詞條標簽:藝術家,人物

Ⅱ 舒綉文的生平經歷是怎樣的臨終時有什麼放不下的事


其二:從舒綉文對其他人的態度來說

對於背叛自己,出賣自己的父母,舒綉文沒有心存怨恨,她剛剛在上海站住腳就把父母妹妹都接到上海的家裡。面對殘忍的父母,舒綉文的心裡只有包容和感恩。

對於自己的丈夫,哪怕後來他卸下來富家公子的外衣,僅僅作為一個普通底層人,舒綉文也從來沒有嫌棄過他。

不管自己的事業怎麼上升紅火,還是十幾年來如一日的愛他,哪怕最終兩人情斷分離,悲痛欲絕的舒綉文也從來沒有怨恨過他。

對於養子舒兆元,舒綉文工作再忙也從來沒有缺失過對他的陪伴,始終以母愛和親情滋養養子長大。這樣一個嚴於律己、善良包容的人,說她是偉人也不為過,又談何而來的自作自受呢?

回顧舒綉文的一生,可以說是無愧於任何人。雖然命運不公,使她坎坷一生,嘗盡人間疾苦,但她始終以飽滿的熱情與愛去面對身邊的人和事。舒綉文一生留下了數不盡的優秀作品,供後人欣賞,而她最催人淚下的一部作品,正是她以愛和血淚譜寫的人生。

Ⅲ 張石川熱捧明星

在明星公司的初創階段,張石川為了競爭需要,施展各種策略,成功捧紅了四大耀眼的明星:王漢倫、楊耐梅、張織雲和宣景琳。王漢倫因《孤兒救祖記》嶄露頭角,張石川根據她的演藝特點,讓她主演了《玉梨魂》、《苦兒弱女》和《一個小工人》,使她成為四大名旦中的佼佼者。楊耐梅憑借《玉梨魂》嶄露鋒芒,其代表作《良心復活》改編自托爾斯泰的《復活》,她在片中飾演的綠娃(瑪斯洛娃的中文名)角色轉變深刻,幕間休息時的演唱更是吸引了眾多觀眾。1925年,張織雲主演的《空谷蘭》在電影博覽會上大受歡迎,她因此榮獲電影皇後稱號,為「明星」贏得了榮譽。宣景琳在公司期間參與了二十多部影片的拍攝,她認為《姊妹花》等作品尤為出色。


除了「四大名旦」,張石川還自豪地引進了1927年從天一影片公司挖來的「台柱」胡蝶。胡蝶在「明星」期間成就顯著,1933年成為「影後」,長期保持高人氣,成為公司的主要收益來源。然而,張石川在引進胡蝶的同時,卻失去了阮玲玉。1926年阮玲玉加入「明星」,因未得到重視而離開,轉投聯華影業,在孫瑜等人的培養下成為一代巨星,這讓張石川深感遺憾。


抗戰結束後,張石川在「國華」時期繼續發掘新星,周璇和周曼華成為「國華」的主要支柱,白雲則憑借獨特的魅力成為一時的「風流小生」。他的努力持續推動了電影行業的發展,塑造了多位傑出的演藝人才。
(3)老電影明星抗戰時四大名旦擴展閱讀

張石川(1890—1953),原名偉通,字蝕川,浙江寧波人,他少年隨舅父經潤三到上海經商,先後供職於華洋公司、美化洋行;是中國電影的開拓者之一,中國第一代電影導演的中堅,一生共導演150多部電影。他的主要作品有《三笑》、《夜深沉》、《金粉世家》、《空谷蘭》、《啼笑因緣》等,故事性強,通俗易懂。1928年導演的神怪武俠片《火燒紅蓮寺》,在上海電影界引起競拍神怪武俠片的潮流;1931年他導演了以蠟盤配音的中國第一部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張石川憑著良好的英文功底,專攻西洋影戲導演技巧,在早期電影藝術上的探索功不可沒。

Ⅳ 誰能詳細介紹一下中國電影早期的大明星,例如阮玲玉等等

問碧空星光幾度 尋心中百年夢影

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繁華與蕭條交織的時代;每個人都是一部寫也寫不完的傳奇;他們是膠片的情人、銀幕的伴侶;他們的面孔,濃墨重彩地浮現在過去100年的電影菲林中,並且在未來能夠想見的100年裡,仍將顛倒眾生——他們,就是百年銀河星漢中最耀眼的百顆星,讀者心中最完美見證百年光影的名字。

本報年度特別策劃,囊括中國電影100年的大型專題報道「誰有資格代表中國電影百年」,今日塵埃落定。以下是我們嚴格按照票選結果,統計出的讀者心目中最能代表中國電影百年的100名電影人。

1、鄭正秋:

中國電影事業的拓荒者,最早的電影編劇和導演之一。

他是中國第一部故事片的編導者,最早倡導電影應成為改良社會、教化民眾的工具。他編導的影片,開拓了一種以通俗家庭情節劇為核心的中國社會片模式。

2、黎民偉:

長期以來被忽視的中國電影之父。

黎民偉是香港電影集編、導、演於一身的第一人,被視為「香港電影之父」。他拍攝的《莊子試妻》不僅是最早的香港電影,還成為首部出口海外的中國影片,開創了電影輸出的先河。

3、孫瑜:

系統接受西方電影教育的「中國第一人」。

孫瑜曾被譽為「電影詩人」,是中國早期電影中罕見的一位作者型導演。他拍攝的《故都春夢》、《野草閑花》等多部影片,為中國電影提供了新的審美方式,使中國電影開始引起知識界的注意。

4、阮玲玉:

中國默片時代的無冕「影後」。

《野草閑花》中,她唱出中國電影第一聲;她的《神女》成為中國默片時代最高峰;「全能演員」、「中國的嘉寶」,這些美譽都屬於她。阮玲玉已成為一個象徵,凝固了一個有關藝人尤其是女星與坊間流言的永恆話題。

5、金焰:

中國最早的「電影皇帝」。

上世紀30年代,「電影皇帝」金焰是市民眼中的完美偶像。與當時影壇上「油頭滑腦」的酸小生形象完全不同,金焰在銀幕上塑造的青年才俊,堪稱當時青年人心目中的理想。

6、費穆:

被長久遺忘的電影大師,「人文電影」的開拓者。

費穆是導演中的學者,最早提出「中國電影只能表現自己的民族風格」。從《城市之夜》到《小城之春》,費穆以其中國式的電影思維方式和觀念手法,為人文電影的後繼者勾畫出一張明晰的藍圖。

7、胡蝶:

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後,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女明星。

從默片到有聲片,由普通話片到粵語片,胡蝶成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最優秀的女演員之一。她主演了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第一部左翼電影《狂流》。她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明星制的正式形成。

8、袁牧之:

中國電影史上最具天賦的「千面人」。

作為戲劇明星,他曾被譽為「舞台千面人」;作為電影藝術家,他集編、導、演於一身,創造了中國電影史上多個「第一」;他還曾出任新中國第一個電影廠——東北電影製片廠的廠長,是新中國電影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9、王人美:

中國第一代現代歌舞演員。

她是中國第一代現代歌舞演員。一部《漁光曲》讓觀眾記住了飾演漁家女「小貓」的女演員王人美,健康活潑、青春煥發的形象一反當時充斥銀幕的「病態美」。

10、趙丹:

最早集明星與演員於一身的表演大師,代表了中國男演員的高峰。

趙丹是中國電影的一張經典面孔,真正的演技派大家。在表演上,他強調個人體驗,借用戲曲、國畫等傳統文化觀念表現角色,反對教條地學習挪用西方表演理論,為中國表演理論提供了大量可借鑒的依據。

11、周璇:

舊上海的文化商標,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娛樂巨星,罕見的傳奇偶像。

短暫的一生中,周璇出演過數十部影片,錄制了200多首歌曲,堪稱橫跨歌影兩界的天後。她算不上演技超凡的大師級人物,卻以其自身特有的氣質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觀眾,也為銀幕上的中國女性形象提供了一個審美上的經典範本。

12、吳楚帆:

華南影帝,方法演技派大師。

由1935年從影,至50年代拍粵語片,吳楚帆在每個時代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堪稱方法演技派大師。

13、白光:

電影史上的「一代妖姬」,第一代華語流行歌壇的代表人物。

白光擅演風騷妖媚的壞女人,號稱「一代妖姬」、「傳奇女子」。她還是第一代華語流行歌壇的代表人物,與眾不同的低音歌喉,在燕語鶯聲的三四十年代恰似萬綠叢中一點紅,奪目而迷人。

14、上官雲珠:

中國第一位性格演員。

「情於中,形於外」,上官雲珠戲路寬廣,敢於嘗試各種角色,還都演得准確傳神。

15、舒綉文:

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配音演員。

從配音小角色摸爬滾打到「四大名旦」之一,似乎她甫一出現在銀幕上,就反射了太強烈的性格光彩。性格之美、風韻之美、愉悅之美……人們評點那個年代的舒綉文用盡了華美之辭。

16、陶金:

第一個飾演周萍的演員。

陶金一生,在表演和導演領域中均取得了較高的成就。他導演的戲曲片富有特色和新意,尤以《十五貫》最負盛名,該劇曾以「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而名揚全國。

17、白楊:

戰後中國影壇最有聲望的女星之一。

在中國電影史上,白楊一直是具有傳統美德的中國賢妻良母式婦女形象的典型。除了演電影,她還是40年代中國話劇界的「四大名旦」之一。她表演生命的最高峰,當是在由魯迅作品改編的電影《祝福》中飾演的祥林嫂。

18、秦怡:

銀幕上東方女性美的典型代表。

素有「東方維納斯」之譽的秦怡,上世紀30年代就被稱為抗戰大後方話劇舞台上的「四大名旦」,走上銀幕後又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形象,成為單調年代裡動人的亮色。

19、王丹鳳:

50年代引領社會風潮的美麗「護士」。

初登銀幕,便人稱「小周璇」,她曾是40年代上海灘風光一時的女明星。1957年她又留下了經典的《護士日記》,只因這個名叫簡素華的護士太美麗,一度令不少男士以護士為擇妻的第一選擇。

20、英若誠:

20世紀後半葉中國戲劇表演藝術的一個品牌和瑰寶。

表演藝術家,戲劇理論家,翻譯家,文化官員—英若誠堪稱一位「奇才奇藝」的藝術家。在電影《白求恩》中飾演的翻譯大獲成功,他一生塑造了無數個人物,其中許多已成為我國戲劇表演史上的典範;此外,他在戲劇翻譯領域更取得了無可替代的成就。

21、於是之:

北京人藝藝術風格和具有中國氣派的表演藝術的傑出代表。

於是之被公認為一位自然本色、含蓄深沉而又富有詩意的平民藝術家。以他為首的北京人藝同仁參與拍攝的話劇電影《茶館》等,在世界劇壇為中國的表演藝術贏得了極高的聲譽。

22、石揮:

最有君王氣質的表演「鬼才」。

中國電影百年的歷史上,並不缺少循規蹈矩的好好先生,而像石揮這樣「離經叛道」的鬼才卻屈指可數。曾是叱吒舞台的「話劇皇帝」,他自導、自演的根據老舍小說改編的影片《我這一輩子》,更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被稱做「平民史詩」。

23、崔嵬:

獨具中國「血性」和豪邁之氣的電影人,中國電影史上一員巨匠。

作為演員,老舍贊他是與金山、趙丹齊名的中國最優秀男演員。作為導演,他是大氣磅礴的巨匠,在「北影四大帥」中也獨占鰲頭。

24、任劍輝:

有「戲迷情人」之稱的粵劇名伶,香港懷舊文化中不斷被重復塑造的人物。

作為香港20世紀最獨特的文化符號之一,任劍輝20歲便女扮男裝反串文武生,比真男子更來得風流倜儻,口口聲聲稱她為「戲迷情人」的幾乎全是痴迷的女人。

她不只稱雄舞台,還稱雄銀幕,一生參演粵劇電影300部,前後40年無人能及,成為香港有史以來主演影片最多的女演員。

25、於洋:

鐵打鋼鑄的中國硬漢的銀幕代言人,影迷心目中永遠的的「虎膽英雄」。

從演員到導演,從劇團團長到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從演電影到拍電影,從拍電影到審電影,於洋的一生可以說是新中國電影史的縮影。

26、於藍:

中國電影中革命婦女形象序列的締造者。

於藍所塑造的中國革命婦女形象,成為中國電影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個人物序列。尤其是對「江姐」的演繹讓她達到了表演事業的頂峰,從某種意義上說,於藍就是江姐的代名詞。

27、田華:

新中國主旋律電影的縮影。

在50年代人的心目中,田華和白毛女已經成為一種記憶的符號,深刻地印在了腦海中。她藝術的高峰期,也是「十七年」「主旋律」電影從觀念到實踐的一個縮影。

28、葛存壯:

北影「反一號」,中國電影史上「五大壞蛋」之一。

葛存壯演了一輩子反派戲,演技已臻爐火純青,卻從沒獲得過任何獎項。他與陳強、陳述、方化和劉江被戲稱為中國影壇的「五大壞蛋」,堪稱無冕之王,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

29、張瑞芳:

為新中國電影奉獻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喜劇形象——「李雙雙」。

張瑞芳曾是話劇舞台上聞名遐邇的四大名旦之一,從舞台到銀幕,她塑造了一系列鮮活生動的形象。1962年的快嘴「李雙雙」,讓她達到電影演藝事業巔峰。

30、馮(吉吉):

50年代人心中深埋的時代偶像。他天生就有一種儒雅和倜儻,一種別人無法模仿的瀟灑氣質,是一代人心中深埋的偶像。他出演的角色中,《南征北戰》中的高營長、《羊城暗哨》中的偵察員王練、《桃花扇》中的侯朝宗,尤其深入人心。

31、謝晉:

中國電影的一面旗幟,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集大成者。

謝晉的電影,曾製造了一個「當代中國人集體審美」的輝煌歷程。自《女籃五號》開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被視為一個時期的電影標志。雖然在整個中國電影史的代際序列上,謝晉被歸為「第三代」,但實際上他已完成了對時代的超越。

32、孫道臨:

影壇常青樹,中國配音史上成就最高的演員之一。

有人說他是一位詩人,有人說他是一位文武兼備的演員,也有人說他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導演,還有人稱他為詩歌朗誦家和配音演員,而更多的人稱他為藝壇上的一棵常青樹。

33、王心剛:

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軍人」。

王心剛在銀幕上詮釋了一個又一個完美的中國軍人,「第一軍人」的地位至今無人逾越。「男看王心剛,女看王曉棠」,曾經是中國大地上流傳甚廣的口頭禪。在人們對男人這個概念還很籠統的年代,他就已經提供了最佳的範本。

34、程之:

獨一無二的「南方特務」。

從藝五十年,他以善演反派角色著稱,被觀眾戲稱作「南方特務」;他還是一位優秀的配音演員,許多經典名片都留下了他極富魅力的聲音;他的相聲水平和京劇功底,也是有口皆碑。

35、王曉棠:

中國電影界惟一一位女將軍,60年代的中國女性美的標志。

她曾任八一電影製片廠廠長,也是我國電影界惟一的一位女將軍。她曾給當年的影壇帶去一種揉合著剛強、靈秀、野性而率直的美,在那個年代,王曉棠就是中國女性美的象徵。

36、謝芳:

第一代知性女性的銀幕代言人。

她是60年代氣質特殊的一位女演員,雖然扮演的都是革命英雄人物,但濃濃的書卷氣和小資情調卻難以掩飾。《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舞台姐妹》,謝芳為我們留下了那個年代裡最經典的三部影片。

37、李默然:

新中國第一代話劇大師,電影史上有限的幾位能自成一體,且成就卓越的表演藝術家。

在銀幕與舞台上,李默然扮演的幾乎全是清一色的英雄,尤以鄧世昌著稱。他的表演自成一格,兼收並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某些原則和中國傳統戲曲表演的特長,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的深厚內在美。

38、龐學勤:

60年代的「長影」頭牌小生。

明月皎夜光,中國影壇上曾經有個龐學勤。他曾是為數不多的幾位英俊小生之一,英姿勃發,銳氣逼人,當之無愧的「22大明星」之一,風度翩翩的明星照遍及全國。

39、李翰祥:

奠定香港電影觀念的大師級人物。

在香港電影史中,李翰祥是一個不知從何說起的人物。他和朱石麟、胡金銓等一批內地到港的電影人一道,為香港傳統電影觀念奠定了堅實基礎。他一生開拓多個電影類型,黃梅調電影、清宮片、風月片、喜劇片。他在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發行股票,一生奔走於內地、香港、台灣之間,無意中促進了三地之間電影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

40、夏夢:

普通話片罕見的全能演員,東方的奧黛麗·赫本。

夏夢號稱「長城大公主」,有「上帝的傑作」之美譽,是普通話片罕見的全能演員。其氣質神韻獨步影壇,後繼乏人,在老一輩影迷心中,夏夢是香港惟一可與奧黛麗·赫本相比的女星,息影多年仍讓人贊嘆不已。

41、黃宗洛:

中國演藝界的龍套大師。

粉墨一生,龍套為本。黃宗洛是藝壇黃氏三傑中最年輕的一位,是影視戲三棲表演藝術家。他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已有一百個,自詡為「百丑圖」。他以演配角為樂事,有「小角色之王」、「龍套大師」的美稱。

42、林黛:

迄今為止、惟一的四屆亞洲影後。

她曾經創下蟬聯四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的紀錄,至今無人能及。她的電影在港台和海外具有深遠影響,如今香港仍每年舉辦林黛電影周。她的氣質高貴大方,被稱為香港電影永遠的女神。

43、胡金銓:

新武俠電影宗師,開創了文人式武俠電影類型。

在中國電影的百年歷史中,像胡金銓這樣高度風格化類型的電影大家,屈指可數。他是第一個把武俠電影當作藝術來做的導演,其作品重現了中國山水畫中的抒情意境,開創出具有強烈詩化韻味的作者式、文人式武俠電影類型。

44、張徹:

第一個將中國電影貼上「雄性」標簽的導演,開創暴力美學及陽剛派武俠電影。

張氏作品是當之無愧的雄性電影始祖,1967年,正是他導演的《獨臂刀》,帶來了武俠電影史上的第二個黃金年代,以陽剛風格一舉挽救了香港電影的陰柔局面。「張家班」的出現,更使他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最早「結幫組派」的電影人。

45、凌波:

戲曲片第一反串影後。

在華語片歷史上,凌波絕對稱得上傳奇人物。她是香港黃梅調電影史上最重要的名字,戲曲片第一反串影後。當年凌波以一部《梁山伯與祝英台》訪台,萬人空巷,三十里人潮夾道相迎,造就了轟動一時的影界盛事。

46、盧燕:

第一代圓夢好萊塢的華裔女影星,中美電影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盧燕的身上,沉澱著中西方文化的深厚底蘊。她的表演能夠抓住人物性格的本質,有生活、有深度,被公認為是好萊塢最具藝術修養的華裔演員。

47、狄龍:

香港功夫片巨星,大名鼎鼎的「三條龍」之一。

他所樹立的大俠「味道」與「風范」,至今無人能出其右。人稱「標准大俠」的狄龍,六七十年代曾是邵氏首席小生、一代武俠紅星,「邵氏」的盛世也是狄龍的黃金期;八十年代成功轉型後,他的俠義豪情更成為香港江湖片的一張標簽。

48、李小龍:

叩開西方大門的第一位武者,中國武術和精神的象徵。

李小龍是一個開始,也是一個絕響。他像彗星一樣開啟了真功夫的電影時代,真正將中國武術的神話帶到了世界影壇,不會再有第二個集哲人、武者、畫師、明星於一身的卓然不群的李小龍了。他的電影打破了導演中心制,形成了以明星中心制訂制劇本、配合宣傳、動員票房的電影生產模式。

49、甄珍:

台灣第一代玉女明星,70年代文藝片首席女星。

甄珍自1973年起出演了一系列瓊瑤劇,成功架構起第一代瓊瑤女郎柔弱優美的角色氣質,紅遍東南亞,成為1970年代文藝片首席女星。

50、達式常:

銀幕上的儒雅之星,70年代的大眾情人。

在銀幕上,達式常留給人們的總是親和的笑容、從容的風度。看膩了濃眉大眼、虎背熊腰的「高、大、全」式人物,人們開始欣賞起達式常所代表的溫文爾雅、書生瀟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