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殊途同歸長鏡頭里的《站台》
賈樟柯的《站台》把長鏡頭運用的淋漓盡致,有時候對著一面牆一個樓梯台階可能會有一分鍾的停留,當然,這一分鍾里除了畫面,還有其他高仿純信息,比如《新聞聯播》里的廣播員播稿,可能是閱兵式的聲音,也可能是一首港台流行戚咐歌曲或者崔健的搖滾,導大虧演用這種方式傳遞時間的概念甚至時代的轉折,抑或歌曲里表達的情感。
再比如崔明亮和尹瑞娟在城牆上的對話,在一個拐角處,兩個人一進一出,走到對面牆角下也是走進鏡頭里說話,這感覺起來很真實,時光就是這么慢、也這么的無可奈何。
最後兩個人還是結婚了,雖然他們各自都與命運做過抗爭,也都曾經以為前路不同,但是火車跑再遠,也要進站,那些在鐵道上追過火車的文藝青年和守在城裡按部就班的幹部子弟最終都逃不開命運的安排,張軍也好,鍾萍也好,還有三明,都是這樣。
《海上傳奇》 紀錄片,138分鍾,彩色,2010年
《二十四城記》 劇情片,152分鍾,彩色,2008年
《無用》 紀錄片,81分鍾,彩色,2007年
《三峽好人》 劇情片,108分鍾,彩色,2006年
《東》 紀錄片,70分鍾,彩色,2006年
《世界》 劇情片,120分鍾,彩色,2004年
《任逍遙》 劇情片,113分鍾,彩色,2002年
《站台》 劇情片,154分鍾,彩色,2000年
《小武》 劇情片,107分鍾,彩色,1997年
《小山回家》 錄像,58分鍾,彩色,1995年
2006年在拍攝紀錄片《東》時,他決定套拍故事片《三峽好人》,該片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一舉拿下金獅大獎。賈樟柯中國第六代導演領軍者的地位得以確立。
《小武》在國際廣受好評,得了8個獎,也成為國內小資青年的追逐對象,賈樟柯一舉成名。彼時,法國《電影手冊》評論:"《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志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則稱他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2006年,因《三峽好人》獲得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2007年,因《三峽好人》獲得首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
⑶ 電影中有哪些經典的長鏡頭
電影中經典的長鏡頭如下所示:
《站台》的二人世界:就我看來,《站台》是賈樟柯迄今為止最出色的一部電影,影片通過時代的變遷傳達出太多復雜的情緒,而賈樟柯的長鏡頭電影美學也在影片中得以完美的呈現。在那個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段落中。
長鏡頭沉穩地記錄著一切,城牆上的二人世界也不再是溫馨和甜蜜。尹瑞娟和崔明亮一人一句,一對一答,一出一進,呈現出一種情感上的疏離,也預示著兩人今後很難聚合在一起。
注意事項:
不同於其他勵志影片的形式,女主的一路艱辛並沒有所謂的上帝之手,面對千瘡百孔的生活,女主並未放棄希望,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於通過讀書闖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影片的句子有一定難度,但主人公常常有些帶有哲理性思考的語句,如果用來豐富自己的文章也一定會比較出彩。
⑷ 賈樟柯四部必看電影
1、《小武》
很現實的電影,一步錯,步步錯。在賈樟柯的影像之下有了穿越時間的感覺,並且總能在簡單的對話下讓人看的津津有味。很喜歡賈科長的電影,極端的紀實風格展現了生活在邊緣的人群,同時還喜歡他對於音樂的運用。他的電影總會讓人明白,什麼叫做藝術來源於生活並又高於生活。
⑸ 誰知道電影里使用經典長鏡頭和分鏡頭的各是哪些電影!有沒有什麼典型片子...
最喜歡運用長鏡頭的就是賈樟柯了,他《三峽好人》里有大量的長鏡頭。
⑹ 電影長鏡頭是什麼意思 長鏡頭 是什麼意思
看電影時,怎麼區分長鏡頭和短鏡頭
長鏡頭就是中間不帶剪輯的鏡頭,也就是像你人眼看的,一路掃過去。
短鏡頭是片段的,有很多的剪輯。
電影中的長鏡頭指的是什麼?
影視中的長鏡頭:時間長的鏡頭
攝影中的長鏡頭:距離遠的鏡頭
電影長鏡頭的定義究竟是怎樣的
在時間概念上,是指對一個運動畫面較長時間的連續不間斷地表現,保持運動著的畫面的整體性。在達意概念上,長鏡頭是相對於短鏡頭,用來描述在單個鏡頭內實現多個表意,提供豐富內容的鏡頭。實際上就是長時間拍攝的、不切割空間、保持時空完整性的一個鏡頭。此鏡頭在同一銀幕畫面內保持了空間、時間的連續性,統一性,能給人一種親切感、真實感;在節奏上比較緩慢,故抒情氣氛較濃。
電影中說得偽長鏡頭是什麼
特效+剪輯製造的「偽長鏡頭」
長鏡頭,因為難拍,電影史上那些經典的長鏡頭彌足珍貴。但如今,無孔不入的數字技術正在冒犯它、顛覆它……
電影里的長鏡頭專業的解釋是:一氣呵成的長時間不間斷鏡頭,所謂「一鏡到底」。
不過,現在這個定義恐怕要改了。偽長鏡頭的拍攝過程准確說來,是「拍攝+製作」的過程。許多人因此第一次知道,原來這個「長鏡頭」做了多項特效處理,而且是由若干個鏡頭剪接而成。
這是技術對藝術的又一次冒犯。關於察稿長鏡頭存在的意義,法國電影新浪潮的精神之父安德烈·巴贊有一著名論斷:用時空的真實性來體現電影的真實性。但如今,無所不能的技術正在將其顛覆。有業內人士稱,當長鏡頭可以借技術手段製造,也就意味著它的終結。
那些彌足珍貴的經典長鏡頭
曾經,長鏡頭被視為電影藝術手段的制高點——這里說的手段,為的是實現「一鏡到底」。導演胡雪樺說,一個短短三五分鍾的長鏡頭, *** 了演員表演、人物調度、鏡頭運動、燈光布控、場景轉換和行進線路等多個環節,需要調動攝影車、穩定器、滑軌、搖臂等各種設備,拍上一兩天是常事。由於不能剪接,長鏡頭須得嚴格計算、完美操控,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正因為難拍,所以能不能拍好長鏡頭,就成為測量導演功力的一張重要試紙。
2004年,杜琪峰憑借《大事件》的開場長鏡頭獲得了第4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這個時長近7分鍾的鏡頭里包含了兩次鏡頭升降和一次360度迴旋,警察、匪徒和記者在一條街上有序交錯,整個火拚場面復雜、炫目,卻不凌亂。為拍好這個長鏡頭,劇組先花1天時間演練,正式拍攝用了2天。
偽長鏡頭就是長鏡頭從原先的藝術手段蛻變成了敗正孝一種特效,內涵隨之完全改變。
當數字化可以製造出一切假象,這是電影技術的進步,卻是電影藝術的退步。為什麼我們需要長鏡頭?不錯,你可以把電影理解為造夢的藝術,清型但即使造夢也需要真實感,而長鏡頭正是為營造真實感而存在。按照安德烈·巴贊的理論,長鏡頭之不同於蒙太奇,就因為它保持了拍攝中時間、空間、過程、氣氛和表演的真實性,排除了作假和替身的可能;它強調導演自我的消除,避免了鏡頭切換帶來的主觀性,用畫面固有的原始力量打動觀眾,把對事物和事件的解釋權交給觀眾。而現在,無孔不入的數字技術卻要消解長鏡頭的意義。
最後介紹你一部剛剛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鳥人》裡面的偽長鏡頭非常多,給人很大一鏡到底的感覺,但都是後期處理的結果,該片也因為給人一氣呵成的感覺而奪得桂冠。
很多解釋都是從網上找的你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研究一下,出處 [tieba.]
標簽:作文經典 上一篇:固執和信奉是什麼意思? 信奉是什麼意思? 下一篇:有關白色的花的詩詞 白色花的詩詞從頭到尾只用一個長鏡頭拍的電影是哪一部?
俄國大導演蘇古洛夫(AexanderSokurov)的《俄羅斯方舟》全片96分鍾只用一個鏡頭拍成,成了2002年世界各大影展的傳說,而且還創下影史上的兩個紀錄:一、最長的長鏡頭;二、第一部只用一個鏡頭的長片。
電影中幾秒以上算長鏡頭
我們老師講的是:沒有固定的標准
如果是一部抒情的,通篇鏡頭剪輯都很慢 平均都能在10秒左右(這個有點極端),那這樣的話10秒的肯定不算長鏡頭,估計三四十秒鍾才能算;
但是如果是一部風格伶俐平均鏡頭長度就很少,那樣的話十幾秒應該也能算得上長了。
不過就平時看電影來說,10秒也不算很長,即使真的有分界線也不該是10秒,但是樓上說的120也太長了點,可能三十秒左右比較合適...現在很多電影開頭或結尾都很喜歡用長鏡頭,比如《雲水瑤》開頭沒記錯的話做了個3、4分鍾的鏡頭,個人覺得如果真的導演有意留長鏡頭給觀眾看,必然能讓細心地觀眾看出來,還是比較好辨認的~~O(∩_∩)O~
世界電影中的十大經典長鏡頭
一、《站台》的二人世界: 就我看來,《站台》是賈樟柯迄今為止最出色的一部電影,影片通過時代的變遷傳達出太多復雜的情緒,而賈樟柯的長鏡頭電影美學也在影片中得以完美的呈現。在那個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段落中,長鏡頭沉穩地記錄著一切,城牆上的二人世界也不再是溫馨和甜蜜。尹瑞娟和崔明亮一人一句,一對一答,一出一進,呈現出一種情感上的疏離,也預示著兩人今後很難聚合在一起!
二、《冬蔭功》的打鬥: 長鏡頭並不是現實主義影片或者文藝電影的專利,在泰國商業大片《冬蔭功》中,導演巴猜平橋就令人驚訝地創造出一個四分鍾的打鬥長鏡頭,讓動作巨星托尼賈從樓下一直打到樓上,而且時常採用不同的方式來擊倒對手。這的確需要相當深厚的執導功底,各方面的准備工作都要考慮周全,因為稍有不慎就要NG,前面那一系列的拍攝努力都會付諸東流!
三、《大事件》的開頭: 從一個匪徒走上樓去同團伙會合,到樓下街道上重案組警員的守株待兔;從匪徒同巡警的小小糾紛,到重案組故意製造紛爭來引開巡警......直至最後的 *** 街頭火拚,《大事件》開頭的7分鍾長鏡頭運用了靈活異常的鏡頭內部場面調度,為我們記錄了同一時間段中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沒有任何奇觀式的動作展示,只有匪徒、警察兩大團體的各自活動和最後的動作交匯。拋棄了強制性的畫面剪接,長鏡頭的銀幕時空看起來更自然!
四、《愛情萬歲》的哭: 哭!又哭!還是哭!一個勁的哭!哭得沒完沒了!怎麼還再哭啊!該哭玩了吧!我想這大概就是觀眾在毫無心理准備的狀況下看《愛情萬歲》結尾時的感受。蔡明亮那長達七分多鍾的長鏡頭一動不動,將這個女人的感情宣洩殘忍地記錄了下來。無盡的淚水引誘我們進入她的世界,跟著她一起心碎,一起傷悲
五、《雨月物語》的超現實主義: 溝口健二的《雨月物語》中有一個震驚世界影壇的長鏡頭:男主人公源十郎從正門走進家中,發現裡面空無一人,於是一邊喊著妻子的名字一邊從側門走了出去。鏡頭從側門又重新搖回正門,我們可以從窗戶的縫隙間看到焦急尋找的源十郎,他轉了一圈重新從正門中走了進來。而這個時候,我們驚奇地發現,宮木已經安靜地坐在屋子中間圍著柴火燒飯了。該長鏡頭將超現實主義的色彩融入到高超的場面調度技巧中,盡顯東方電影之神韻!
六、《德州巴黎》的「獨白」: 文德斯的《德州巴黎》展現了時間的綿延,當男主人公塔維斯和曾經的妻子簡在那個 *** 小包間中再次相遇時,他背對著簡將自己這么多年來的內心感受和苦難經歷用一種舒緩的語調娓娓道來。演員哈里·斯坦頓的情感自然流露,完全沒有雕琢的痕跡,這也體現了長鏡頭一大優點,就是給演員的表演帶來充分的自由,有助於人物情緒的連貫,使重要的戲劇動作能完整而富有層次地表現出來!
七、《職業:記者》的結尾: 安東尼奧尼的《職業:記者》呈現出現代人身份的迷失和一種無法言說的荒謬感,結尾處那個顛覆傳統敘事手法的奇妙長鏡頭絕對是全片的精華所在。只見洛克躺在一個小旅館的床上,鏡頭從裝有鐵柵欄的窗子緩緩地向外推攝,在掃視整個廣場後又從外面的視角向屋內窺探(此間出現了不少看似無邏輯,其實卻對事件的發展起到主導作用的元素),而此時的場景則是洛克的死亡,警察的到來和妻子臉上的驚愕之情!
八、《不可撤銷》全片: 帶有實驗性質的《不可撤銷》,全片99分鍾的時間總共只有10個長鏡頭,於是每個鏡頭足足有10分鍾那麼長。從一開始同性戀俱樂部中晃得令人發暈的陰暗畫面到那個長達10分鍾的著名 *** 鏡頭再到最後陽光草地的和諧溫馨,導演加斯帕諾實在是有點膽大妄為,他讓銀幕時間的進程完全違背了物理學上的熵變定律!
九、《奪魂索》全片: 《奪魂索》根據著名案件改編,在影像上卻成了希區柯克的一次大膽實驗。影片中他把長鏡頭發揮到了極致,看上去幾乎不用剪輯,完全打破了蒙太奇的規則,沒有切換,沒有正反打,一個鏡頭從頭到尾,完整記錄了整個事件的發生過程。但實際上希區柯克還是採用了演員身體逐漸占滿整個畫面然後拉開等小技巧,使得鏡頭間的銜接在銀幕上呈現出天衣無縫的效果,於是整個攝影就感覺像是一氣呵成的模樣了!
十、《俄羅斯方舟》全片: 這是一部真正只用一個鏡頭完成拍攝的長片。整部影片在聖.彼得堡美術博物館中一氣呵成不間斷拍攝長達96分鍾,索科洛夫的攝影機穿過35個展廳及850人組成的空間,走了兩公里多的路程。從古裝到時裝,在一個個精雕細琢的畫面中演員所有的演出都依據事先設計做到精確無誤,美輪美奐,真正做到了拍攝時間和電影時間的同步。於是,一個長鏡頭掠過了俄羅斯300年的浩瀚歷史,也成就了電影史上的不朽奇跡。
什麼是長鏡頭?長鏡頭有什麼用?有什麼能被稱作影史上經典的長鏡頭?...
長鏡頭是一種拍攝手法,它相對於蒙太奇拍攝方法。
一、長鏡頭
(1)長鏡頭,是指用比較長的時間(有的長達10分鍾),對一個場景、一場戲進行連續地拍攝,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鏡頭段落。顧名思義,就是在一段持續時間內連續攝取的、佔用膠片較長的鏡頭。這樣命名主要是相對短鏡頭來對稱的。攝影機從一次開機到這次關機拍攝的內容為一個鏡頭,一般一個時間超過10秒的鏡頭稱為長鏡頭。長鏡頭能包容較多所需內容或成為一個蒙太奇句子(而不同於由若干短鏡頭切換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其長度並無明確的、統一的規定。是相對於『短鏡頭』的講法。
(2)這里的「長鏡頭」,指的不是實體鏡頭外觀的長短或是焦距,也不是攝影鏡頭距離拍攝物的遠近,而是拍攝之開機點與關機點的時間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長短。長鏡頭並沒有絕對的標准,是相對而言較長的單一鏡頭。通常用來表達導演的特定構想和審美情趣,例如文場戲的演員內心描寫、武打場面的真功夫等。
二、長鏡頭種類
1.固定長鏡頭:機位固定不動、連續拍攝一個場面所形成的鏡頭,稱固定長鏡頭。最早的電影拍攝的方法就是用固定長鏡頭來記錄現實或舞台演出過程的。盧米埃爾1897年初發行的358部影片,幾乎都是一個鏡頭拍完的。
2.景深長鏡頭:用拍攝大景深的技術手段拍攝,使處在縱深處不同位置上的景物(從前景到後景)都能看清,這樣的鏡頭稱景深長鏡頭。例拍火車呼嘯而來,用大景深鏡頭,可以使火車出現在遠處(相當於遠景)、逐漸駛近(相當於全景、中景、近景、特寫)都能看清。一個景深長鏡頭實際上相當於一組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鏡頭組合起來所表現的內容。
3.運動長鏡頭:用攝影機的推、拉、搖、移、跟等運動拍攝的方法形成多景別、多拍攝角度(方位、高度)變化長鏡頭,稱為運動長鏡頭。一個運動長鏡頭可以起到一組由不同景別、不同角度鏡頭構成的蒙太奇鏡頭的表現任務。
三、長鏡頭拍攝的特點
(1)所記錄的時空是連續的、實際的時空。長鏡頭不打斷時間的自然過程,保持了時間進程的不間斷性--與實際時間、過程一致,排除了蒙太奇通過鏡頭分切壓縮或延長實際時間的可能性。長鏡頭表現的空間是實際存在著的真實空間,在鏡頭的運動中實現空間的自然轉換,實現局部與整體的聯系,排除了蒙太奇鏡頭剪接拼湊新空間的可能性。
(2)所表現的事態的進展是連續的。用一個長鏡頭對一個場景、一場戲(一個過程)進行連續的不間斷的拍攝,再現了事件發展的真實過程和真實的現場氣氛。例如在《中國藝術團訪問拉美三國》中,表現朱逢博在蓋亞那演唱蓋亞那歌曲受到歡迎的段落,由於只能一次拍成,但又要表現演員、觀眾和現場情境,作者用了一個長鏡頭來表現,通過鏡頭的運動來完成分切鏡頭的表現任務。這個長鏡頭段落是這樣的,朱逢博的近景,演唱;唱完一小節後鏡頭漫漫拉開,成全景,停三秒,隨著音樂的節奏,鏡頭慢慢右搖,清楚地展現觀眾歡快的情景;然後鏡頭移動橫掃全場。移動中發現一位黑人觀眾特別聚精會神,象著了迷,鏡頭推成他的特寫,繞他轉180o。這時演唱已快結束,鏡頭隨即又從特寫邊拉邊移退到觀眾背後,全景透過觀眾拍台上演員,直到全場歡呼鼓掌,演員謝幕。一個長鏡頭共3分20秒,唱歌的聲音沒有間斷,鏡頭在運動中忽而突出細節、忽而強調氣氛,保持了整段內容的完整,產生了一種真實、自然、生動的效果。
(3)具有不容置疑的真實性。長鏡頭具有時間真、空間真、過程真、氣氛真、事實真,排除了一切作假、替身的可能性,具有不可置疑的真實性。
(4)與短鏡頭功能的區別。電影中長鏡頭和短鏡頭是兩種發揮著截然不同作用的鏡頭,二者之間的區別主要在於持續時間的長短。攝影機從開機到關機之間的時間長短決定了鏡頭的長短,即長鏡頭經常是持續時間比較長,而短鏡頭反之。長鏡頭大多應用在紀實的電影作品當中,因為長鏡頭不間斷的記錄一件事情,是觀眾感受到真實的過程,而短鏡頭由於持續時間短,編創人員有可能把沒有關系的鏡頭接在一起從而產生新的意義,因此短鏡頭適合於故事片敘事蒙太奇的創作。
四、長鏡頭理論學
(1)理論學派認為電影在藝術上的特徵就是照相的延伸,因此它的本質特徵就是「物質現實的復原」,「當影片紀錄和揭示物質現實時,它才成為名副其實的影片」。
(2)專家批評蒙太奇理論使電影喪失了真實。專家看來,蒙太奇在拍攝中把一定的事件分割為若乾片斷,當把它們重新組織起來的時候,不論個別鏡頭是如何現實主義的,但敘述的實質和思想主要是從這些片斷之間的(剪輯)關系中產生的,這個結果的本源在任何具體的因素中都是找不到的。
五、長鏡頭的美學觀
(1)長鏡頭的出現,被認為是「電影美學的革命」。在這之前,蒙太奇理論作為唯一的電影理論,基本上支配了電影藝術家們的思維活動。人們研究蒙太奇理論,很少涉及電影與照相的關系,也很少從這一角度去研究電影的特性。巴贊標新立異,把電影的特性歸結為照相性,並從這一特性出發,強調電影的逼真性、紀實性。巴贊的寫實主義的美學思想,以及他總結的景深鏡頭和長鏡頭的美學功能,極大地推動了電影語言的發展,帶來了電影表現手段的一次革命,造就了新的銀幕形態,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長鏡頭,就不會有現代電影。
(2)長鏡頭學派對蒙太奇絕對地排斥,認為蒙太奇是「最反電影手段」的。巴贊的理論片面地強調真實地再現生活的原來形態,把一切必要的藝術加工都斥為「不真實」,這種主張容易導致藝術作中的自然主義傾向。
(3)蒙太奇與長鏡頭是電影表現手段的兩大形態,它們雖然有某些對立,但絕非水火不相容,也就是說,我們既要認識電影的「照相本性」,也要看到它的「藝術」的本性,二者是辯證的統一。
六、長鏡頭附圖
電影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電影長鏡頭
1《贖罪》(記不太清了是不是這個電影了)裡面有一段很長的長鏡頭。表現行軍隊伍之長。有許多影評似乎都對此長鏡頭下過筆墨,然而我並沒有太大感受。
2 《埃倫娜》(同性電影),雙女主的吻戲是一個長鏡頭到底。嗯……個人認為非常非常精彩,長鏡頭運用也把這個吻表現的一氣呵成。不過如果你拒絕斷背山一類同志片,這個可掠過。
3 《大空港》。聽說這個導演三谷幸喜先生就是很喜歡用長鏡頭一鏡到底的人。但是我只看過這一部電影,就只推這一個。具體要了解其他的你可以網路他的電影。總之大空港就是全片沒切過鏡頭的。看得我捏一把汗。感覺就像看人在水底下憋氣多久不出水面一樣。
4 《死亡錄像》。說實在的,這個偽紀錄片到底算不算用了長鏡頭我也不太懂。因為它有的鏡頭雖然晃,但真的看不出切過。不禁對演員的表演佩服到五體投地。
5 …… 這個省略號的意思是,有很多電影里有長鏡頭,但是它們多多少少並不以此長鏡頭著名,所以就變成了電影中突然出現的驚艷一筆啦。
這個還看平時積累。如果你有把所有長鏡頭電影都記錄下的習慣,以後出匯總肯定很好玩。
(BTW,幫你搜了一下,[guyan.jia.] 這里也有幾個匯總。不過以上內容都是我手打的,請尊重原文。三Q)
有一種電影拍攝技術叫長鏡頭,長鏡頭到底是什麼意思,還有什麼叫蒙太奇?法國新浪潮又是什麼意思。
所謂「長鏡頭」,是指在一個鏡頭里不間斷的表現一個事件,或者一個段落,它通過連續的時空運動把真實的現實自然地呈現在屏幕上,形成一種獨特的紀實風格。
蒙太奇就是根據影片所要表達的內容,和觀眾的心理順序,將一部影片分別拍攝成許多鏡頭,然後再按照原定的構思組接起來。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鏡頭組接起來的手段。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將攝影機拍攝下來的鏡頭,按照生活邏輯,推理順序、作者的觀點傾向及其美學原則聯結起來的手段。首先,它是使用攝影機的手段,然後是使用剪輯的手段。當然,電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過導演、攝影師和剪輯師的再創造來實現的。電影的編劇為未來的電影設計藍圖,電影的導演在這個藍圖的基礎上運用蒙太奇進行再創造,最後由攝影師運用影片的造型表現力具體體現出來。
法國新浪潮電影指法國1958年末、1960年代初的新電影製作及創作傾向,其中不少新導演都是《電影筆記》雜志的影評人,包括重要的導演如尚盧高達、法蘭蘇瓦楚浮、克勞德夏布洛、賈克希維特等人,他們大都崇尚個人獨創性,表現出對電影歷史傳統的高度自覺,體現「作者論」的風格主張,不論在主題上或技法上都與傳統電影大相徑庭。代表作如亞蘭雷內的《廣島之戀》(1959)和尚盧高達的《斷了氣》(1960)等。
標簽:作文經典 上一篇:固執和信奉是什麼意思? 信奉是什麼意思? 下一篇:有關白色的花的詩詞 白色花的詩詞
⑺ 賈樟柯的電影從某種角度上講具有一種社會活化石的作用
賈樟柯的電影從某種角度上講具有一種社會活化石的作用,這句話正確。
賈樟柯的電影高早姿風格:
1.對底層邊緣群體始終如一的關注。賈樟柯的作品從類型上來說分故事片和紀錄片兩類,但是從電影的主題方面來說,賈戚絕樟柯的電影都有意把攝像機聚焦在底層的邊緣群體,試圖來探求生活在社會邊緣大眾的真實生存狀態,並賦予其極具個人化的表現手法。
2.紀實性的電影敘事手法。長鏡頭理論的運用被認為是記錄真實最好的手法,這一理論在歐洲得到很好地發揚。賈樟柯對長鏡頭的運用為其紀實性的影像記錄做出了完整的詮釋。
(7)賈樟柯電影經典的長鏡頭擴展閱讀:
歐洲電影有現實主義傳統,而賈樟柯的作品都無一例外地貫徹了冷靜的紀錄片拍攝的理念,在賈樟柯看來,紀錄片能教會導演怎樣看這個世界。
就是在毫無先驗的情況下,在一種即興的,充滿隨意性、可能性的場景里觀察一個過程。從歐洲諸多的圍繞電影記錄性的電影運動來看,賈樟柯的這種創作理念正好符合了歐洲電影節的藝術評判標准。
⑻ 賈樟柯主演的必看電影有哪些
有如下幾部:
1、《小武》是由賈樟柯執導,王宏偉、郝鴻建、左雯璐主演的劇情片,於1998年上映,豆瓣評分8.3。該片講述了慣偷小武在生活中的無奈以及親情、友情和愛情。
2、《站台》是賈樟柯執導,趙濤、王宏偉主演的劇情片,於2000年上映,豆瓣評分8.2。該片探討的是四位主演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軌跡,描寫之細膩,恐怕在中國再也找不出第二部片子了!
3、《天註定》是賈樟柯執導,趙濤、張嘉譯、王寶強、姜武主演的劇情片,於2013年上映,豆瓣評分8.0;電影赤裸裸地呈現了現今中國的諸多問題:官商勾結,貧富差距,血汗工廠,夜總會...精彩的暗喻和隱喻更是數不勝數!
⑼ 《三峽好人》影片分析
《三峽好人》影片分析
這部電影的題材並不新鮮,「尋找」的故事在影史上比比皆是。但賈樟柯聰明的是,選擇了 「三峽」拆遷這樣一個大背景,來講故事。如果影片不在三峽拍攝,比如換成在賈的故鄉,變成「汾陽好人」,也行的通, 但信息量會少很多。不可否認,「三峽」工程不僅在表現巨變中的中國形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典型性,而且作為故事發生的背景所提供的豐富視覺與社會信息,也令影片事半功倍。賈氏電影特有的動人細節、狀態描繪,鑲嵌於三峽搬遷的社會變動圖景中,虛構與真實紀錄的融會,令電影的震撼力倍增。
其次,選擇「尋找」的故事題材對於表達賈樟柯一貫的「變化」主題也是很恰切的。在《三峽好人》中,各種各樣的敘事要素圍繞著變化而展開,故里正在消失,婚姻、鄰里、親朋的關系也在變異,伴隨這個變化的主題或不確定性的主題的,就是對於不變或確定性的追尋。但到頭來,尋找到的東西也在變質,「找到」本身就成了自我否定,或者說,「找」就是自我否定的方式。於是,沈紅找到了丈夫,卻決定了結這段愛情和婚姻。而韓三明的非法婚姻卻因為尋找獲得了破鏡重圓的可能。
主題及意義:我們為什麼喜歡賈樟柯?
好些人提到賈樟柯的電影意義時,常說他發現了「縣城」。把這作為他的一種創舉。而我覺著賈樟柯影像更大的價值,在於他把目光投向了生活於社會邊緣,城市邊緣的人們。在中國,對底層、邊緣人物的書寫並不是從賈樟柯這開始的,但沒有誰用了他這么集中的目光。我們的電影里對底層人物的書寫,也往往要提煉,要升華其英雄性。如果他們有幸成為一部影片的主人公,是斷然不會以普通人的面目得以呈現的。而更多時候他們僅僅以配角的面目出現,在鏡頭前一晃而過,帶著統一的、程式化的表情,像是城市的一道配景。對他們的世界,我們全無了解,盡管那個世界就在都市繁華腳下,在盛世華章的背面,但許多人選擇了看不見,而看見的人,將接受來自內心的疼痛。捏著火炭,一言不發。誰也不說,說出來的人,我們不能不向他致敬。於是,我們看到,像小武般的小偷,在賈樟柯的鏡頭里也獲得了尊嚴。像尹瑞娟、崔明亮這些最普通不過的,甚至稱得上失敗的年輕人的愛恨都得以在銀幕上呈現。
不僅於此,賈樟柯是以一種詩意的方式呈現著他們的真實生活和狀態。這種詩意並非不真實的方式,而是指他發現了底層的、邊緣的人們那種被遺漏的打動人的細節。底層人物的生活被審美化了。在《三峽好人》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這樣的細節。比如一群赤裸著上身的砸牆工人討論著人民幣上的景色,以最樸素的語言,述說著我們日常毫不注意的美。錢的詩意化,或許只有在窮人那才有可能,而在富人那裡,錢不過是資本。再比如韓三明與他的前妻分吃一顆大白兔奶糖的鏡頭,賈樟柯濃墨重彩地書寫著這種物質匱乏狀態下的浪漫,令那些對著大魚大肉食之無味,閑著沒事干就整天吵架鬧離婚的所謂主流之人汗顏。賈樟柯鏡頭里的底層人、邊緣人,再不是那種臉譜化、程式化的呈現。他還原了他們本身的豐富性,狡黠、幽默、溫情、暴戾、堅忍、怯弱……對這樣的邊緣人群,賈樟柯給予了詩意的關懷和尊重。
曾經有篇對賈樟柯的訪談叫「黃金時代的尷尬好人」。指他絕然地讓《三峽好人》與《滿城盡帶黃金甲》同期上映,用行動向「大片霸權」示。這使我想到,我們之所以喜歡賈樟柯,或許更在於他的堅持讓我們體驗了另一種電影可能性。
優缺點評價:
(一):更從容的賈樟柯
從「故鄉三部曲」到《世界》、《三峽好人》,我們在賈樟柯電影中所看到的,幾乎全是人的基本生存狀態和感受。也正是對基本生存感的強調,使得賈樟柯的地方書寫獲得了超越地域限制的審美可能。這也正是他的電影之所以能引起那麼多國際共鳴的原因。
這種人的基本生存狀態和感受在賈樟柯的電影並不是雜亂無章地堆積起來的,有其內在的邏輯,那就是時代的變遷。如何用影像來表達個人在時代變遷中的體驗,什麼樣的節奏?什麼樣的角度?賈樟柯一直在探索,也經歷了一個逐漸成熟的過程。我想從《站台》與《三峽好人》的對照中來說明這一問題。
在《站台》中,飽含著賈樟柯的個人體驗,影片沒有太多的情節要素,更多的是一些細節的堆積,一些狀態,一些聲響,一些視覺上的景觀,是屬於80年代的回憶。關於人的生存狀態和感受的描述當然有其打動人的力量在,但我們也要注意到《站台》中的節奏是混亂的,那些代表性極強的歌曲、聲音、政治語言,以一種和畫面極不相稱的跳躍,通過極高的密度給人灌輸「時代」的概念,但是這些素材除了製造特定氛圍,沒有更深的進入情節,我們並不能看到社會變化和人物之間的互動聯系,甚至不能感受到時間的具體變遷。對於60、70年代生人來說,他們或許可以通過自身經歷來補充其中的線索。但對於那些沒有類似經歷的人,簡單呈現的符號恰恰導致疏離感。或許因為賈樟柯對這十年(同樣是他的成長歲月)有太多的感觸,我們從《站台》看到了了一個經歷了諸多沿途風景的人,他要訴說,有點急速,有點慌不擇言。但說故事的人,自己要先平靜,才能打動別人。
而在《三峽好人》中,我們感受到的正是這種平靜的控制力。賈樟柯變得從容起來。比如在鏡頭運用上,他不再執著於長鏡頭,同樣用了很多短切鏡頭。他的電影中也第一次有了超現實的元素。這部電影里同樣有很多時代符號,但並不是生硬地填充其中,而是與劇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比如影片中用到了很多老歌、流行歌曲。《老鼠愛大米》、《兩只蝴蝶》、《潮濕的心》、《酒剛倘賣無》等等,是跟劇中人物的心情聯系在一起的,形成了呼應的關系,參與了影片的敘事。以《潮濕的心》略作分析,三峽彩虹橋邊的舞池裡,人們在《潮濕的心》的旋律中起舞,三峽的天氣是潮濕的,沈紅的心也是潮濕的,即將破裂的婚姻像潮濕又悶熱的天氣,讓她焦躁不安,因此她手上總是拿著一個礦泉水瓶,不斷地喝水,不斷地擦汗,不斷地琢磨自己的婚姻何去何從。而在《站台》中,各種各樣的音樂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單純的環境音在使用。
(二)更積極的主人公
為什麼《三峽好人》比「故鄉三部曲」,《世界》更打動我呢,是因為這些影片的書寫對象同樣是社會的底層、邊緣人物。但前面的電影中,那些主人公就像脫離了人類社會種種塑造性關系的茫然動物,他們永遠處在被動,等待的狀態,我們看不到他們更想要什麼,更渴望什麼。似乎他們沒有這些。
而在《三峽好人》中,這種情況有了變化。主人公不再是無助無力無望的消極典型,兩人面對生活的苦難或尷尬,皆堅強地選擇了尊嚴。韓三明在故事的結尾決定回山西辛苦工作以掙3萬塊錢為16年前買來的妻子贖身,而趙濤扮演的沈紅則在一支舞後告訴丈夫,自己有了別人。她選擇以這樣的方式來結束戀情,沒有哭泣,也沒有譴責。內心或許難過,但外表顯現的卻是平靜的決斷。用賈樟柯自己的話來說,片中的主人公是有行動力的人,他們懷著希望之心,他們都要尋找他們的幸福。相對於那種「我的心在等待,永遠在等待」的狀態,這或許是更值得我們提倡的人生態度。
(三)一點或許是苛求的批評
賈樟柯的非比尋常,在於他對底層或邊緣人物生存處境的細節把握之藝術敏銳外,不斷迂迴著一種宏大時代背景的舒緩呈現。它是難言的,卻是有力的。我們看到在好萊塢大片中,在中國的大多電影中,時代背景往往被抽離,被虛化。它們不是為觀照現實而拍的,它們只負責提供夢幻與麻醉。而在賈樟柯的影像中,是時代的變遷形塑著主人公們的生存狀態。這種時代不是抽象的,而是進行時的,是我們已經經歷過並且正在經歷的。
但或許正是因為形塑關系表達的復雜性,在賈的作品中,我們並不能清晰地感覺到人性與社會政治、道德、倫理的交鋒和形塑關系。時代的變遷作為背景被很好地呈現出來了,但這還不夠。我們不僅僅需要被煽動得熱淚盈眶,我們更需要感動之後的沉靜與反思。在《三峽好人》中,對於時代尖銳的與人相沖突的地方,賈樟柯隱隱約約地提及了,但隨即話鋒一轉。比如三峽移民,鏡頭很多次停留在他們身上,但並沒有深入他們內心的嘗試。就像一個法國影評人所說的: 「《三峽好人》一直是以曖昧和模糊的手法,觀察這個著名的遷徙……」
同樣是「小人物大時代」的模式,相較之下,我更喜歡《霸王別姬》那樣的表達,用個體遭遇來投影出時代,蘊含著對歷史的反思。而賈樟柯專注於表現時代影響在個體身上的結果,而不是過程。在賈導以後的作品中,我更希望看到主人公的命運是沉浮於時代之中,而不是游離其外。
(四)細節上的一些問題
賈樟柯在《三峽好人》中用了一些超現實的元素,寫實的電影里引入一些超現實的鏡頭,有時候的確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例如《甜蜜的生活》最後出現的怪魚,《毒太陽》里幾次出現的火球,都為影片、為主題加了分數。而賈樟柯在此片中的運用,手法比較毛糙,略顯做作。如在影片的66分鍾處,趙濤晾完衣服出畫之後,三峽移民紀念館突然像火箭一般飛升而去,我認為此處可以處理地更好,演員出畫後大樓突然飛升實在突兀,如果能處理成角色的幻覺就比較容易讓觀眾接受了,跟人物及情節的聯系就可以更緊密些了。再如在影片的82分鍾處,鏡頭跟隨韓三明的視線轉到三個穿戲服打游戲的人身上,雖然也挺有意思,但我覺得表現的重心錯了,如果鏡頭能再回到韓三明身上就好了。如果不回到韓三明身上,那麼鏡頭應該在三個唱戲的人身上停留的時間再長一點,最好能發生點什麼事,否則讓觀眾覺得是為拍而拍,而不是敘事或情感上的需要。
此外,可能因為准備時間過於倉促的原因。影片的一些對白我認為存在一些瑕疵。如第90分鍾,韓三明問麻幺妹孩子的下落,麻幺妹回答在「更南的南方。」這種文藝腔似乎不太符合一個農婦的身份。再如第46分鍾沈紅被一個路邊的孩子攔下,孩子問:「姐姐,你們那需不需要保姆,我已經整16歲了。」沈紅回答:「噢,才16歲啊。」轉而岔開話題說「天陰了。」便離開了。這有點不符合對話的邏輯。那怕再增加一句「你還太小了。」也會自然得多。當然如果從沈紅當時心亂如麻的狀態考慮,這種心不在焉的回答也有可能。
人物及表演分析:
一個成功的導演在選擇演員方面是有天分的,換言之,一部好電影離不開恰當的演員,就像李安選擇了湯唯,成全了《色戒》。而賈樟柯選擇了自己的表弟韓三明,也保證了《三峽好人》的真實質地。
韓三明常常是一言不發,矮小的他在廢墟中緩緩走著,一副木訥,無辜的表情,這種真實感並不是表演出來的,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礦工,就是一個勞苦大眾,在被人欺詐或是粗暴對待的時候,顯得溫和遲鈍,但對於自己所認定的目標,卻絲毫不肯動搖,眼神無辜卻堅定,有股子執拗在里頭。這也正是底層人民的生存智慧。
小馬哥的表演,活靈活現地呈現了一個街頭小混混的形象,他沉浸在對周潤發的敬仰和模仿中,他學《英雄本色》里的周潤發用紙點煙,用《上海灘》的插曲作為自己的手機鈴聲,學周潤發的話「現在的社會不適合我們了,因為我們太懷舊了」。這是《三峽好人》中唯一帶有喜劇性的人物,賈樟柯用他增加了影片的豐富性。在沉重的底色上增添了一絲幽默的顏色。
從《站台》開始,趙濤就成了賈樟柯電影的御用女主角。經過《站台》的尹瑞娟、《任逍遙》中的巧巧、《世界》中的趙小桃的歷練,趙濤已經稱得上非專業出身的專業演員了。在《三峽好人》中,趙濤的表演是到位的,那種痛苦之下的堅忍,被她陰郁但不失控的表情表現的恰到好處。但因為角色的限制,《三峽好人》中的趙濤也未能有爆發性的'展現空間,不像韓三明和小馬哥那樣出彩。
敘事結構與敘事技巧分析
敘事結構上,《三峽好人》採用的是板塊式結構,和王家衛的《重慶森林》類似。趙濤的故事插在韓三明的故事中間,兩者在影片里幾乎沒有交集,但在主題上是共同的,他們都在「尋找」。一個尋找16年不見的妻子和女兒,在奉節舊城穿梭,一個尋找兩年沒回家關系日益冷淡的丈夫,在奉節新城行走,能夠保留感情的是一個非法的婚姻,而那個開始於自由戀愛的婚姻反而什麼也留不下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意義。
敘事視點上,賈導選擇了以兩個外來者的身份來講述這個故事,而不是從一個生長於此的人的視角展開,對他來說是個新的突破,兩個外來人眼中的三峽庫區,也是觀眾(他者)眼中三峽庫區的景象,觀眾不再只是劇中人故事的觀望者,而與劇中人一起成了中國變遷社會的觀望者,有如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視聽語言分析
鏡頭方面,《三峽好人》跟賈導以前的作品一樣,用了很多的長鏡頭,但有一個明顯的變化是,長鏡頭也運動起來了,固定機位的長鏡頭少了,拿《站台》的開頭與《三峽好人》的開頭進行對照就能明顯看出這種變化。《站台》的第一個鏡頭是站台一堵破牆下,一大群人站著,只能聽見他們嘈雜的聲音,看不清他們臉上的表情。而《三峽好人》開片,鏡頭緩緩移過一艘長江客輪上的乘客們,他們各異的表情、動作、聲音,盡收觀眾眼底。三分鍾後鏡頭才落到坐在船尾的主人公韓三明身上。
《三峽好人》中也有很多的遠景,空鏡頭,應當是天氣的緣故,一拍遠景,便是灰濛蒙的一片,看不真切。這朦朧的山水之間,給人蒼茫的感覺。山蒼蒼,水茫茫,宏闊的背景又使得人物在畫面上很渺小,往往置於邊緣。而且背後往往是正在消亡的城市和船舶漂停的長江水面。在這樣的環境中,不免發出有限對無限的唏噓吧。鏡頭把人幾乎逼進長江和消失的城鎮之中,人卻沒有任何選擇的「空間」。 這同樣也加深了觀眾的在場感。
在鏡頭的轉接上,顯得粗糙而生猛,沒有什麼設計,這使得《三峽好人》雖然講述了故事,但故事性並不強,因為觀眾時刻會被打斷,在沒有過場的鏡頭間游離出來。這種突兀的剪接方法,是一貫的賈氏風格,或許就像賈樟柯自己所解釋的:「因為現實里沒有平滑的過場啊!」
對聲音的重視也是賈導一貫的風格,《三峽好人》中聲音的運用是很巧妙的,並不是同期錄音,但影片中的環境音卻很具體,很有表現力,錄音師錄制了大量的現實的聲音,把音效采樣回來以後,像作曲一樣,重新編排,有5、6個段落都像是用音效來作曲,包括砸牆的聲音、波浪的聲音、風的聲音、小孩的喊叫、很低沉的人的喘氣聲,像音樂一樣組合了起來。
對流行音樂的運用已經在優缺點里分析過了,就不啰嗦了。
段落、場面和細節分析
之一:開片鏡頭分析:
《三峽好人》開片是一個長達3分多鍾的長鏡頭,最開始只聽到行船經過的浪聲,而後船上面目模糊的人出現,鏡頭逐漸由虛轉實,緩緩移過船上的乘客,打牌的,談笑風生的,抽煙的,喝酒的……形形色色的面孔,生動而真實。以近景鏡頭描摹了幾十個人之後,鏡頭才緩緩落到坐在船尾的韓三明身上,他手裡摟著一個軍綠色旅行包,面色凝重。但和別的乘客並無多大差別。隨後他擦了擦臉上的汗,脫下了外套,轉過頭,目光移向前方,鏡頭里出現一座高架橋,橫跨兩岸崇山。故事便由此開始了。
解讀:這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常用的手法,他們的故事常常從大街上的人群開始,鏡頭靜默地注視著來往、喧鬧的人流,描摹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數分鍾過後,鏡頭才緩緩地似乎是不經意地落到主人公身上。主人公並無什麼特別之處,他只是普通人的一員,隨時會淹沒在人群里。這正是導演們想特別強調的,主人公的故事是普通人的故事。在他身上發生的一切,也可能在人群中的任何人身上降臨。
之二:結尾段落分析:
三明和老鬼等工友一起吃菜喝酒。三明告訴工友他明天就要回去好好掙錢了,工友們舉杯送行。老鬼問三明能不能幫忙找活路,三明說可以下黑煤窯,工友們聽說一天可以掙200元,比起拆房子一天四五十元高多了,都願意跟著三明走。三明說下煤窯很危險隨時都有生命危險。「每年要死十幾個人,早上下午不知道下午還上不上得來。」大家沉默了,默默的吸煙,吃菜、碰杯喝酒。次日清晨,三明和工友們帶著行李出發了。韓三明轉過頭發現,一邊是工人掄著大錘繼續敲打著樓磚,一邊是一個拿著平衡桿的人在兩座廢墟間的高空走鋼絲。隨即《林沖夜奔》的唱曲響起。三明和工友消失在鏡頭之外。劇終。
解讀:
在中國所有導演中,用鏡頭表現平靜下面的潛流暗涌,賈樟柯絕對稱得上是最牛的一個。太多的壓迫,太多的天災人禍,太多的生存壓力已使底層人民看似麻木了。賈樟柯的鏡頭,從來都是如此平靜而安詳。當小武被銬在大街上的電線柱上時,當彬彬拿著乙肝通知單面對從軍夢破滅時,當《站台》中的三明面對煤窯的生死契約時,當《世界》中的三明來處理二姑娘的喪事時,當沈紅決定與丈夫離婚時,當工友們聽說下煤窯其實就是提著腦袋幹活時,所有人毫不例外選擇了平靜和沉默。但隱忍的外表之下,內心的波瀾壯闊或許一點也不遜於呼天搶地歇斯底里。正如過去的長江三峽,它的險峻之美就在於看起來風平浪靜,江面下卻是暗涌滔滔。賈樟柯鏡頭下人物平靜的心湖下同樣是波濤洶涌的,這需要我們用一顆悲憫之心去感同身受。正是這種克制這種反差造成了對我們心靈的沖擊力,也造就了影片的感染力。
拆房的工人和回山西挖煤的三明,就像走鋼絲的人一樣,同樣的前途未卜。人物的命運和不確定的未來都凝聚在那個場面中了。背景音樂是川劇《林沖夜奔》里的唱詞:「望家鄉山遙水遙/但則見白雲飄渺/老萱堂恐喪了/哎呀呀劬勞/嬌妻兒無依靠/哎呀呀悲嚎!/嘆英雄/嘆英雄氣恨怎消?」天意從來高難問,轉身回首已經沒有了家鄉。沒有英雄的時代,英雄末路的時代,普通的人們,仍然在夜奔。誰知道他們會奔向哪裡,前方有沒有一個企盼。蒼茫的歌聲中,一股悲壯之情充溢其中。我們身處其中,我們百感交集。
之三:煙酒茶糖的細節分析。
「煙酒糖茶」分別作為字幕卡出現在銀幕的右下方,是賈樟柯在《三峽好人》中標示情節段落的標志。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件,往往被忽略了。就像人民幣背面的景色一樣,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東西,我們反而常常忽視它們的存在。而在《三峽好人》中,鏡頭多次定格在這些東西上面,呈現出了深層次的啟發含義。
「煙」,最先出現在影片中,是韓三明用來與麻幺妹家人套近乎的工具。在與小馬哥交談時,他掏出來的寫著麻幺妹地址的紙,是一張芒果煙盒,他說,那是16年前的好煙。影片中重復出現的掏煙,點煙,吸煙的動作,也無不折射出他復雜的心理活動。這個木納沉默的山西男人,那吐出的變幻上升的煙圈正是他無聲的語言。
「酒」,韓三明用來再次與麻幺妹家人套近乎。之後也是在喝酒中韓三明與小馬哥結下了兄弟情誼,在喝酒中大夥做出無奈的抉擇——以生命為賭注,與韓三明去山西挖煤。
煙和酒,似乎讓人更親近,也讓人更添豪氣更有勇氣。而糖與茶的功能又與煙酒不同。
「糖」,是生活幸福感的象徵,在物質匱乏的狀態下更是如此。這個最讓人想到幸福的東西,在影片中卻讓我們看到了生活的殘酷。第一個與糖有關的情景是是三明去上工,遇上小馬哥提著一袋大白兔奶糖,他一邊遞給三明一顆糖,一邊告訴他「兄弟,我們今天去雲陽擺平一個人,老闆每個人給50塊吶。」帶著誇張的語氣,彷彿50塊是一筆巨款。然後他挨個給那些兄弟發糖。爾後,他們便嚼著糖去擺平人了。而正是這50塊直接使得小馬哥喪失了他的生命,糖在這起到了反襯的作用。第二個與糖有關的情景是韓三明與麻幺妹一顆糖兩個人分著吃,而且是蹲著吃的,這種物質匱乏狀態下的浪漫,讓人心酸,也令人汗顏。一方面,這顆糖透露著麻幺妹對韓三明的依賴感和關愛,也包含了韓三明對麻幺妹的許諾和責任感。為了一家團圓,他決定回山西繼續下黑煤礦以給她贖身。16年後,他們已不再年輕,也明了了生活的沉重,明白了自己當初的決定或許是錯誤的。於是選擇重續16年前的那份孽緣。、這里頭有一種窮人的悲哀,但這同樣有一股子底層人的韌性和智慧。雖然貧窮沒有留給他們的生活多少選擇的餘地,但他們都在毅然地面對和承受。
「茶」是在沈紅尋夫的段落里出現的,沈紅在丈夫舊日物件里發現了一袋巫山雲霧茶,包裝新亮如初。而後,在船上,當沈紅喝盡了瓶中最後一滴水,想起了郭斌,想起了那飄渺如雲霧的茶,如同虛幻的愛情一樣。她將茶葉倒入了杯中,最後卻沒有沖水去喝。兩年了,茶可能已經變質,而人不也一樣么?在這里,茶和前三者的作用又是不一樣的,它是感情的象徵物。而且它更多的是針對中產階級而言的,像郭斌、沈紅這樣有固定收入的人。對於底層百姓來說,可能並沒有品茶的需求,一杯白開水便已足夠。對於麻幺妹來說,生活只留給了她活下去的空間,而對沈紅來說,生活留給她的選擇空間大的多,她的渴求也多得多,愛情不在了, 她可以選擇結束婚姻。麻幺妹沒能獲得這種權利,她被買來賣去。但我們並不能說沈紅的痛苦要比麻幺妹少,會比她幸福。賈樟柯曾說:「我覺得,中國的變化已經結束,最大的變化已經結束,剩下的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現實,做一個決定。」每個人面對的現實不一樣,每個人要做的決定也不一樣,他們內心的波瀾起伏並不能給以度量。但一樣的是我們都同樣需要面對的勇氣與決心,在劫難逃。
;⑽ 三峽好人鏡頭分析
賈氏電影中,固定長鏡頭的攝影機位、鏡頭光軸和焦距都固定不變,鏡頭大都平視,與觀眾視線相符,帶給觀眾的視覺體驗是一種靜觀生活,有利於客觀地記錄和反應靜態環境中被攝主體的狀態和:變化。
一部影片,幾乎全是長鏡頭的拍攝,所以,一直以為,賈樟柯的電影是記錄片式的電影。影片一開頭,就用了一個驚艷的長鏡頭,從船頭一直拍到船尾,將船上底層人民的生活表現的淋漓盡致,臟,亂,粗鄙,庸俗,自娛自樂,直到男主人公的出現。
長鏡頭是一個美學方法,它帶給我的影響是一個對文化的反思,是對我自身所處的文化環境、文化習慣、文化經驗的反思,不是一個技術層面或者具體處理層面的改變,而是一種大的文化意識層面的梳理。
《三峽好人》 故事的發生、發展在長鏡頭段落里表現出生命的自由,以自覺的寫實化風格呈現時代變遷中人的命運和力量。我們相信,以底層視角和人文關懷為核心精神的影片定會因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刻的文化內涵而或埋猜打動越來越多的觀眾,產生更廣泛的思想上的共鳴。
(10)賈樟柯電影經典的長鏡頭擴展閱讀:
三峽建設工作正在進行中的重慶奉節縣城,迎來一男一女兩個山西人。男人韓三明(韓三明飾)來自汾陽,是名忠厚老實的煤礦工人,來奉節為尋十六年未見的前妻。前妻是他當年用錢買來的,生完孩子後跑回了奉節。尋前妻過程中波折不斷,韓三明決定留下來做苦力一直等到前妻出現。
女人沈紅(趙濤飾)來自太原,是衫型名沉默寡言的護士,為尋多日不曾與自己聯系的丈夫而來奉節。丈夫與她液運的夫妻關系早已是有名無實,這點她雖然深知,仍想讓丈夫當面給她個說法。趙紅的找尋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丈夫在有意無意地躲著她。
韓三明和沈紅雖不認識,卻因為要做相對意義上的「拿起」與「舍棄」抉擇,在冥冥之中有了某種神秘的聯系。
該片放映完後,賈樟柯導演在百年講壇上講述了《三峽好人》的創作靈感和艱辛,同時也跟北大學生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互動。賈樟柯在談到拍攝影片的初衷和該片主演、他的表弟韓三明時,更是兩度落淚。
談到這份兄弟情,賈樟柯回憶到,「我們倆兄弟少年的時候非常親密,18、19歲以後離開了家,他到了煤礦工作,逐漸就疏遠了。
但是我知道他內心涌動著所有的感情,每次回家的時候我們話非常少,非常疏遠,非常陌生,就這樣看著偶爾笑一下,想到這個電影的時候,我就想到他的面孔,我就每次看到他的面孔,不說什麼我就知道。」
賈樟柯表示這也是自己為什麼要一直拍這樣的電影,為什麼十年的時間里不願意把攝影機從這樣那樣的面孔里挪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