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孩子王的介紹
《孩子王》是西安電影製片廠於1987年出品的故事片。由陳凱歌導演,謝園主演。影片根據作家阿城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中國十年動亂時期,一個插隊7年的知青當教師期間發生的一些感人故事。電影於1987年在中國大陸上映。
2. 淺析電影《孩子王》中的教育
一、電影《孩子王》概述
《孩子王》是由 阿城 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講述了中國「十年動亂」時期,知青「老桿」被調到農場中學教書;他盡己所能教給學生真正有用的知識,最後卻因沒有按教學大綱及課本教課而被解僱的故事。所謂「孩子王」,指的即是「教師」這一職業。影片整體的意境不顯波瀾,卻展示了當時中國的一些槐衡教育問題,暗藏了深刻的主旨。本文將以其中傳達的教育觀念為切入點展開,並對其中一些細節進行探討。
二、《孩子王》中的教育觀鉛吵做
1、平等真誠、虛心求教
「講老實話,字,我倒是認識不少;書,沒教過,不知道該教你們什麼。你說說看,李老師是怎麼教的?」
老桿初來乍到,面對學生的質問,他沒有生氣,而是誠實地承認自己「確實不會教書」,並虛心地向學生請教平常教書的方法,這體現了老桿平等真誠的教育觀念。之後他讓學生一個個上台圈出黑板上的生字,又進一步拉近了他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老師和學生不應該是絕對的上與下的關系,而應是一種相對平等的教學相長的關系。長久以來的傳統教育都強調學生應「尊師重教」,這沒有錯,但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一些老師對「尊重學生」的忽略。平等、真誠的理念都基於對學生的尊重,對教育事業的敬畏。這也是良好師生關系建立的必要條件。
2、腳踏實地、學以致用
「我收拾著一應教具,覺得這兩節課尚有收獲,結結實實地教了幾個字,有如一天用鋤翻了幾分山地,計工員來量了,認認真真地記在賬上。」
在老桿來之前,學生上課即是抄書。在尚有許多生字存在的條件下,學生們並不能理解課文的含義,一味地抄書講解也就失去了意義。老桿放棄課文講述而專攻生字的決定,無疑是最利於學生自身發展的。幾個「結結實實」的漢字,勝與十萬高談闊論的文章——價值取決於是否內化於己。
山裡的孩子們並不會寫作,甚至一篇文章下來,不過一個「兔子尾巴」似的「走」字,老桿卻說這樣至少讓人明白「他不是跑來的,也不是飛來的,更不是叫人背來的,而是走來的」。「清楚」是老桿對這些孩子唯一的標准,也是最為實際的標准。語言文字的功能性在於傳情達意,而能夠「傳達」的首要條件,便是清楚。修飾性的語言只是輔助,如同房子中的牆飾、浮雕,這些是不能稱重的,真正承擔起房屋的架構的,仍是樸素的房梁支柱。
在作文章之外,「清楚」的首要性可延伸至為人處世的方方面面。不論做何事,都必須腳踏實地地做,不可做連字也不識,抄「社論」做文章之事。在自身能力有限時,至少保證「清楚明白」,內修而外致,方能屹立不倒。
3、就事論事、適時嚴厲
「我們說好是你昨天寫今天的勞動,你雖然作文是昨天寫的,但勞動也是昨天的。記錄一件事,永遠在事後,這個道理是扳不動的。」
影片中,王福是個刻苦努力的學生,他與老桿以字典為賭注,稱自己今天能完成明天勞動後的作文。在他提前完成了勞動與作文,並與第二天交於老桿後,老桿對他說了這段話。此時的老桿是嚴厲的,他沒有因為王福的努力,或是王福向來的「好學生」形象而遷就他,讓他贏得這個賭注,而是借刺深刻闡述了「記錄一件事,永遠在事後」的道理。「就事論事」的教育觀念是老生常談的,但能做到卻又是難能可貴的。
由於刻板印象造成的教育中區別對待的現象至今仍不鮮見。老師常常對「好學生」會稍顯寬容,而對「差學生」則更為嚴厲,這在教育中是不恰當的。教師對於學生的態度應當取決於學生處於事件的對錯,正確的事情應當贊賞,而錯誤的事情無論對象是誰都應該加以批評,闡明原委,這樣才能在學生中樹立正當的對錯觀與賞罰觀。
4、時時反思、常懷審視
「我每每點一支煙在旁邊望他抄。有時懷疑起來,是不是我害了學生?書究竟可以這樣教嗎?學也究竟可以這樣學嗎?初時將教書看得嚴重,現在又將學習搞得如此呆板,我於教書,到底要負怎樣的責任?」
這是老桿的自我懷疑與反思,也應當是每一位教師都應常常問自己的問題。教育是發展的,甚至教育應當走在時代之前,而非在時代的浪潮中被裹挾。所謂「正常」的教育模式,有時候已經成為限制孩子發展的枷鎖,如果我們陷入這種「潮流」,我們是否有勇氣去突破禁錮,去尋找更好的教育方碰圓式?我們所身負的教育責任,不僅僅是講授書中的文化知識,更是去培養一個個立體的人。因此,在從事教育事業時,我們必須時時反思,常懷審視的目光,承擔起下一代的責任。
三、《孩子王》中的細節反思
1、循環的故事
「老黑他們明白過來,極嚴肅地一齊吼道:『講的什麼呢?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廟里有個和尚講故事。講的什麼呢?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
影片里老黑一眾將這個循環的故事吼得極富節奏感,這個場景卻透著無法言說的荒誕與虛無。重復的情節還有老桿的兩次上山下山。這種重復循環的情節設置,既是前後的一次對比,同時也從結構上暗喻了影片循環的本質。而上山下山的重復,又如同西西弗斯神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而意義在何處尚看不見盡頭。這也透露著歷史循環於一代人的悲劇性。在這樣的歷史洪流中,怎樣的教育似乎都無濟於事。
王福的一個標志是「抄字典」,而「抄字典」行為本身也是重復。影片最後,老桿給王福的一句話是:「今後什麼都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這是在引導王福跳出循環,還是一聲無奈的嘆息,暗示著王福也無法跳出歷史、階級的層層圈套?答案尚未可知。
2、放牛娃的象徵
放牛娃在影片中是一個象徵性的人物,老桿曾四次與放牛娃相遇,他執著地詢問其是否要念書識字,得到的只有呆滯的凝視。放牛娃的身份經歷,影片中沒有展現,但僅從他迷濛的目光中,我們可以推測他對「讀書」並無概念,也不知讀書對改變命運的重要性,甚至連「改變現在的生活」的意識也沒有,只是機械地接受著生活現狀。當時中國又有多少這樣處於教育背面的孩子呢?老桿有心教授,卻空有表達,實乃心有餘而力不足。
3、紫色迷霧的隱喻
影片的最後,老桿被迫離開農場中學,他走進了一片紫色迷霧中,神色迷茫。這片迷霧即是以當時的視角,對中國未來教育發展的隱喻。老桿要回隊里勞作,孩子們繼續抄著講著階級斗爭的課文,他教孩子們識字寫作的這段日子,是否會如向一潭死水裡投的一顆石子,激起的波紋轉瞬即逝,老桿在迷茫,很多人也在迷茫。眾多的迷茫匯聚成紫色迷霧,仍只能隨時代前行,懷抱著教育的希冀,等待霧散雲開的那一天。
四、總結
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在電影《孩子王》中,我們看到了一位真誠平等,學以致用、不盲從時代的教師形象,也看到了中國當時教育制度,教育方式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對中國教育未來發展的憂慮。在當今時代,這些問題都得到了較大程度的解決與改善,但知青老桿傳達的教育觀念,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品味。
參考文獻
[1]陳琳.《孩子王》的影像寓言[J].視聽,2020(12):88-89.DOI:10.19395/j.cnki.1674-246x.2020.12.044
[2]邱晨晨,姜思羽.作為教師,我是誰?——來自電影《孩子王》的追問[J].中國教師,2019(05):119-121.
[3]萬思揚,蘇米爾.壓抑的年代與反叛的精神——再談電影《孩子王》的文化意涵[J].電影評介,2017(11):56-58.DOI:10.16583/j.cnki.52-1014/j.2017.11.016.
[4]阿城.《棋王樹王孩子王》
3. 有哪些好的可以用來教育孩子的電影推薦
第一部推薦的電影:《錄取通知》。這是一部理想主義的校園勵誌喜劇片,講述了高中畢業的巴特比迫於升學及社會和家庭的壓力,自己虛構了一所大學,並招收落榜生,開啟了顛覆傳統教育的荒誕又感人的大學生活。這樣的大學也許只存在於電影人的幻想中,影片對教育體制的明嘲暗諷以及對傳統社會認知的顛覆,掩蓋了劇情的合理性與可行性,雖然影片給人一種膚淺的感覺,但其青春喜感、天真趣味,大膽的設想與構思以及一顆堅定的理想主義之心,還是讓人充滿感動。
電影中有一段很經典的台詞:「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凈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4. 農村題材80年代老電影全部電影名稱
1、《紅高粱》是由西安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文藝片,由張藝謀執導,姜文、鞏俐、滕汝駿等主演,於1987年在中國上映。影片改編自莫言的同名小說,以抗戰時期的山東高密為背景,講述了男女主人公歷經曲折後一起經營一家高粱酒坊,但是在日軍侵略戰爭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計均因參與抵抗運動而被日本軍虐殺的故事
2、《稻草人》是由王童執導,張柏舟、卓勝利、吳炳南、文英、柯俊雄主演的劇情片,於1987年10月23日在中國台灣上映;1988年4月15日在中國香港上映。
3、《喜盈門》是上海電影製片廠1981年攝制的喜劇故事片,由趙煥章執導,王書勤、溫玉娟、王玉梅、於紹康等主演,於1981年6月在中國大陸上映。
4、《黃河謠》由西安電影製片廠於1989年攝制,葛優和巍子主演,滕文驥擔綱導演,蘆葦和朱曉平擔任編劇。1989年上映。
5、《野山》是西安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故事片,由顏學恕執導,杜源、岳紅主演,於1986年9月11日上映。
6、《孩子王》是西安電影製片廠攝制的劇情片,由陳凱歌執導,謝園主演,於1987年在中國內地上映。
7、《黃土地》,是改編自柯藍的小說《深谷回聲》的一部文藝題材的電影。由陳凱歌執導,王學圻、薛白主演。1985年上映。
8、《生財有道》是1983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由謝添執導,趙子岳、陳強等主演的一部喜劇電影。
9、《咱們的牛百歲》是由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趙煥章執導,梁慶剛,王馥荔,錢勇夫等人主演的劇情片,影片於1983年上映。
10、《快樂的單身漢》是宋崇執導的喜劇片,由龔雪主演,劉信義、鄭星、馬曉偉等人共同出演,於1983年上映。
5. 《孩子王》被誰改編成電影
陳凱歌吧
6. 關於農村題材的令人感動流淚的電影
章子怡和鄭昊主演根據鮑十小說《紀念》改編的愛情電影《我的父親母親》,這部劇自傳性質講述了對父母感人至深愛情回憶。影片懷舊色彩濃厚,對過去的歲月進行色彩斑斕、詩情畫意的描繪,是一部讓人感動落淚的作品,影片也很獲得了第六屆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
《櫻桃》
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2007年,劇本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從小失去雙親被同村的好心人葛望的母親收留的櫻桃,與患有小兒麻痹的葛望結為夫妻。善良的櫻桃偶然在路邊撿回一個小孩,不顧家境貧困收養了她。葛望將養女紅紅偷偷送給別人,櫻桃知道後傷心欲絕,挨家挨戶尋找紅紅並最終將其找回。紅紅上學後,因為母親的緣故常被同學嘲笑,因此對母親產生了反感,開始孤立母親。一次櫻桃因冒雨給紅紅摘櫻桃掉進了河中,紅紅終於體會到母親對自己的愛。為了報答母親,紅紅發奮讀書,最終考上了大學,並在大學畢業後回到了家鄉。
有很多,具體如下,僅供參考:
《那山那人那狗》
《天狗》
《美麗的大腳》
《孩子王》
《秋菊打官司》
《一個都不能少》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說中國土地改革的,獲得了很多金雞獎、百花獎等等。
《天雲山傳奇》講知識青年下鄉,文化大革命
《喜盈門》喜劇
《被愛情遺忘的角落》
《鄉音》
《老井》張藝謀演的
《黃土地》
《野山》
《九香》
《喜蓮》
《湘女瀟瀟》
《鳳凰琴》說農村教育事業的
7. 電影孩子王結局是什麼意思
電影《孩子們》的結局:兇手一直逍遙法外。《孩子們》是由李圭滿執導,朴勇宇、柳承龍、成東鎰、金汝珍等主演的犯罪驚悚電影,於2011年2月17日在韓國上映。
劇情簡介:1991年3月26日,韓國大邱。就讀於城西小學的5個男孩子結伴上山,從此一去不回。該事件引起軒然大波,雖然警方出動上萬搜查人員,卻始終一無所獲,孩子們的下落成為一個難以破解的謎團。
4年後的一天,風光無限的電視製作人姜志勝因涉嫌造假而被總部流放至偏遠的大邱,孤高氣傲的他發現當地的人們依然關注那起已為很多人遺忘的「青蛙少年失蹤案」。為了早日翻身,姜志勝與一直關注此案的黃教授攜手,沉珂多年的案件似乎有了新的轉機。
角色介紹
姜至奐演員朴勇宇,電視台製作人。欲以追蹤整個命案破獲過程,並將其製作為一部驚心動魄的紀錄片。然而,隨著案件一步步陷入僵局,以及面對絕望的受害者家屬,他的內心受到了巨大的沖擊。
黃祐赫演員柳承龍,指認兇犯的某科技大學教授。作為大學知名的心理學博士,黃佑赫也認為孩子們的失蹤不同尋常,一定會有犯人的蹤跡。
朴京植演員成東鎰,對調查耿耿於懷的主管刑警。認為即使過了公訴期,調查也沒有結束,絕不放棄調查。
朴鍾浩父親演員成志婁,受害者的父親。出事前他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而孩子失聯後生活一夕改變,他為尋獲孩子甚至放棄了一切。
朴鍾浩母親演員金汝珍,受害者的母親。因為有人認為孩子死去了而感到非常痛苦,無法正常生活。
8. 人間再無「孩子王」
近日,電影演員、曾在茄春北京電影學院長期任教的謝園因突發心臟病去世,終年61歲。作為老一輩電影工作者,他為觀眾貢獻了一大批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他的許多學生都是我國影視工作者。回顧他的一生,不禁讓人為他的突然離開扼腕嘆息。
謝園
梁天(左)和葛優、謝園(右)三人被稱為中國內地「喜劇三劍客」。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
《孩子王》海報
中國內地「喜劇三劍客」
謝園和梁天、葛優三人合作的影視劇風格多以喜劇為主,因此被稱為中國內地「喜劇三劍客」。上世紀80年代末,他們三人曾一同創辦影視公司,合作拍戲、出演小品。1993年,在英達導演的情景喜劇《我愛我家》中,三人均奉獻了精彩的表演。《我愛我家》是中國情景喜劇的巔峰之作,它以家庭生活為主的布景方式,後來被很多國產情景喜劇所效仿。該劇諷刺辛辣、情節巧妙,往往幾句輕描淡寫的插科打諢就舉重若輕地拋出包袱,成為一代人的喜劇記憶。梁天在該劇中扮演痞里痞氣、玩世不恭的二兒子,葛優和謝園雖然只是客串,但葛優在該劇中的「葛優躺」直到現在還是網路熱詞。在《雙鬼拍門》這集中,謝園飾演「寶財哥」,他一口濃郁的陝西方言把一個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演繹得惟妙惟肖,這個人物的單純與狡黠讓人忍俊不禁。
謝園的喜劇風格特點在於他善於模仿。如今,在網路上還有大量他在綜藝節目中模仿其他影視明星的片段,其喜劇天賦從中可見一斑。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的,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模仿是人的天性,模仿的藝術能夠給人帶來快感。謝園的表演就像老派的武林高手,看似招式簡單,實則功力深厚。他在模仿人物時總是聲情並茂、表情生動,盡管有些許誇張,但令人印象深刻、過目不忘。
「第五代」的回響
當然,謝園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喜劇演員,他還參演過大量的嚴肅影視劇。曾被老師評價為「形象一般,沒有演技」的謝園,卻幸運地接連出演了兩部第五代導演的開山之作:張軍釗的《一個和八個》和陳凱歌的《孩子王》。張藝謀是《一個和八個》的攝影。謝園去世後,張藝謀、陳凱歌這兩位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也紛紛發文表示哀悼。
許多電影觀眾對於第五代導演的印象是模糊而遙遠的。1988年,張藝謀的《紅高粱》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1993年,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榮獲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那一代電影人取得的成績成為中國電影的高光時刻。
不過,可惜的是,《孩子王》這部作品並未獲得有分量的獎項。這部影片意識流的敘述方式、後現代的表達手法,讓許多普通觀眾很難理解。當年,《孩子王》與《紅高粱》都參加了世界頂級電影節,張藝謀的《紅高粱》在柏林國際電影節奪魁,陳凱歌的《孩子王》卻在戛納敗北。也許對於西方電影評委而言,他們很難理解那個年代的中國人對教育的極度渴望。
從影視圈到象牙塔
謝園猝然離世後,許多電影人紛紛發聲哀悼,他們的悼念更像是對一個時代的懷念。謝園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成為恢復高考後第一屆表演系本科生,1982年畢業留校任教至2019年6月。參與拍攝《孩子王》後,他又接連拍了《棋王》《大喘氣》等多部電影。在他飾演的眾多角色中,能夠清晰感受到他在影視劇中的真誠表達。
在電影產業族嘩不斷商業化後,我國許多導演都先後投入大手筆的商業片,成為聚光燈下的焦點。葛優也在與馮小剛賀歲片的深度合作中,成為國民喜劇明星。不過,這些喧囂都與謝園無關。經歷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紅大紫之後,他迅速隱退,近20年來都在象牙塔里當老師,只是偶爾出來客串一些小角色,因此許多年輕觀眾對他並不熟悉。
在上世紀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謝園等老一輩演員們充滿了對影視行業的熱愛與激情。後來,他們在風起雲涌的時代逐漸被「後浪」所超越,不再獨領風騷,逐漸歸於沉寂。謝園去世後,葛優發聲表示:「觀眾會永遠記住謝園對中國電影、兆納行電視劇所作出的努力和貢獻。」梁天說:「所有和謝園合作過的業內人士,都會懷念他曾經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和感動,願他的靈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此天堂不再寂寞。」(嚴鑫超)
謝園
1959年出生於北京,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他塑造了許多經典角色,代表作品有電影《棋王》《寡婦村》《瘋狂的代價》等。
謝園多次獲得國內重要電影節表演類獎項:1980年榮獲第9屆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第二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獎,此後又榮獲第三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獎、第10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男配角獎、第12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最佳男配角獎和第18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等獎項。(徐輯)
9. 【合集】關於知青的電影哪部最經典,【免費高清】在線觀看百度網盤資源
牧馬人: 鏈接:https://pan..com/s/1qThxWlEVaDNQfTX3tk42Hg
山楂樹之戀: 鏈接:https://pan..com/s/1PZbIEnTgs39SHabm9LB6bw
天山行1982: 鏈接:https://pan..com/s/1tJqvkxVJdHlZOHFe6hq9xQ
青春祭: 鏈接:https://pan..com/s/1RpsJLepuc45hNF0p_-yig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