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好看電影 » 蘇聯電影熱血高清下載
擴展閱讀
小草微電影 2024-11-05 23:04:46
法國電影豆瓣榜 2024-11-05 22:54:06

蘇聯電影熱血高清下載

發布時間: 2024-08-07 06:18:31

⑴ 二戰蘇聯女狙擊手電筒影名叫什麼啊哪有的下載啊!

無名高地
這里有下:

⑵ 誰知道有關槍的電影,最好是狙擊的,謝謝

生死狙擊
有的翻譯成狙擊生死線
一部很不錯的電影 去年的大片哦~
這部片子還有花絮,我是買碟的~所以有
網上不知道有沒有,
如果你對狙擊搶感興趣的話~
你看完了電影去搜搜花絮

還有一部講二戰狙擊手的
兵臨城下 應該是算戰爭片~

⑶ 電影《熱血香檳》

一 新世紀伊始,素以常勝間諜「007」揚名立萬的動作明星皮艾爾·布魯斯南,突然拋棄走紅的高科技,改在《熱血香檳》中出演一位以簡單相機謀生,最終被地雷炸死的攝影記者,這種英雄退隱式的下崗轉業已經在世界影壇引起一片喝彩。 千年交替驀然回首,一向自信的人類突然開始懷疑自己追求了幾千年的生活方式,科學技術和人類天性到底哪個更重要
二 其實在此之前,布魯斯南這個「讓人看著都高興的男人」也扮演過充滿人性的簡單人物。在一部不知名的故事片中,布魯斯南扮演一位酷愛印第安文化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他用染料把滿頭金發染黑,隱姓埋名生活在印第安部落里。身穿印第安羽毛服裝,在冰面上行走如飛,用簡單的工具捕魚,在大森林裡保護水獺。盡管布魯斯南不藉助任何現代裝備,可由於各種動作很到位,影片獲得驚人的成功。不僅廣大觀眾對布魯斯南隱身印第安部落的演技真假難辨,就連他的親友也被他蒙騙過去。布魯斯南自稱「在脫掉光環以後你們還會愛我什麼?因為我現在的自由身份不是命運安排,而是我和命運抗爭的自由結果」。就在許多人仍迷戀在「007」的高科技神話里,布魯斯南早已金蟬脫殼,悄然潛入到又一個嶄新領域。作為世界上最聰明的動作派巨星,布魯斯南無疑是出演卡帕的最佳人選,可這不意味《熱血香檳》唾手可得。
因為這位「看著都讓人高興的男人」,將面對一位「聽著都讓人高興的男人」。 羅伯特·卡帕,原名安德烈(Endre Enno Friedman),是位出生入死的美國記者,1913年10月22日生於匈牙利。18歲入柏林大學政治系,後為躲避納粹黨遠走巴黎。窮困潦倒時靠一架「萊卡」拍照謀生,盡管拚死工作,收入僅勉強糊口。尷尬時分,一位名叫塔羅的迷人小妞兒從天而降,心甘情願地給流浪漢做搭檔。塔羅人小鬼大,自稱是子虛烏有的「美國攝影大師羅伯特·卡帕」的經紀人,而她那窮困潦倒的男朋友成了神秘的羅伯特·卡帕的暗房工。少年伉儷狼狽為好,照片卻以以往五倍的價格成批地拋售出去,而憑空杜撰出來的「羅伯特·卡帕」成了從未露面的神秘人物。 1936年,肅反後的蘇聯進入社會主義,「十月革命」與列寧並肩站在鐵甲列車上的托洛斯基突然變成「革命的叛徒」。托洛斯基形象被斯大林從照片上抹去,社會主義蘇聯開辟了用暗房技術隨意篡改歷史照片的先河。托洛斯基被驅逐到小亞細亞,輾轉北歐周遊列國,成為國際傳媒的焦點。可托洛斯基像討厭拔牙一樣憎恨攝影,全歐洲的攝影記者都無法拍到托氏尊容。歐洲最著名的《VU》雜志總編為此懸賞天下勇夫,並親自前往哥本哈根大學現場聆聽托兄侃山。講演即將結束,被繳了械的攝影記者們,徒恨殺龍有技,拍照無門,《VU》總編大失所望,就在這時,身著管子工破夾克、肩扛工具箱的安德烈鑽了進來,當眾裝模作樣地拆開了一段水管,又笨手笨腳往回裝。當夜,小妞兒塔羅一個電話打到《VU》總編輯的卧室:「老總,卡帕先生已經獨家拍得托洛斯基……」席夢思上的總編輯一躍而起:「嗨,小妞兒,別再跟我哩格兒棱了!快讓你那個寶貝兒來我這兒上班吧!」 三 臟兮兮的小夥子從此改名羅伯特·卡帕,挽著小鬼塔羅去了馬德里,以一幅《士兵之死》開始職業戰地記者生涯,成為海明威、斯坦伯格的生死朋友。小妞兒塔羅被坦克碾死,卡帕出版了《西班牙內戰》,扉頁上赫然一行黑字:「獻給塔羅,她參加了西班牙內戰,並永遠留了在那裡。」 卡帕曾因非法移民被移民局解遞出境,幸虧一位美國名模獻身結婚,這才成了美國公民。此後,卡帕跑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各個戰爭戰場,包括中國的緬甸遠征軍和台兒庄大戰。卡帕畢生迷信「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靠得不夠近」。諾曼底登陸時,他是300萬盟軍中最先在諾曼底猶他灘登陸的一員。第一次中東戰爭後,卡帕發現科學技術使現代戰爭愈來愈不適合攝影采訪:「戰爭就像女人,已經愈來愈老,失去魅力。」盡管如此,他對每場戰爭都要御駕親征:「如果沒能參加進攻,就像在美國星星監獄關了五年的囚徒,連艷星蓮娜瑞娜的幽會都沒有興趣。」於是告別優裕的上流生活,進入酷熱潮濕的越南叢林。

⑷ 你知道有哪些熱血沸騰的現代戰爭片值得一看嗎可以推薦幾部嗎

1、《兄弟會》

在俄羅斯製作,於發布。好多年以前,蘇阿戰爭結束,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從阿富汗撤軍。然而,蘇聯將軍瓦西里耶夫的兒子亞歷山大在一次空難中被穆斯林游擊隊抓獲。因此,108摩托化步兵師仍然需要完成最後一項任務,然後才能返回其遙遠的家鄉:營救將軍的兒子。這部電影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了一段塵封已久的歷史,講述了蘇軍通過沙朗關英勇而悲慘的撤退,展現了戰爭中人性的恐懼、危險和復雜性。

4、《黑鷹墜落》

由哥倫比亞影片公司推出的一部戰爭類型影片,該片改編自同名小說《黑鷹墜落》,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喬什·哈奈特、伊萬·麥克格雷格、湯姆·塞茲摩爾主演;100美國大兵VS6000民兵,想想人數差就激動的不能行。

⑸ 哪裡下載前蘇聯電影《岸》{高分懸賞}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gwMTg3NzY=.html 這是優酷網上的在線視頻,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o181HRaAXQ/ 這是土豆網上的在線視頻,你可以在線觀看或者直接在土豆網和優酷網上下載。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讓您滿意,還有,下面是我找來的《岸》的一些資料,感覺是很詳細了,呵呵,希望對你有幫助!

蘇聯電影《岸》
片名:《岸》
外文名稱:Bereg
國家:蘇聯、西德
編劇:Aleksandr Alov
小說:Yuri Bondarev
導演: Aleksandr Alov/Vladimir Naumov
主演:
Boris Shcherbakov
Natalya Belokhvostikova
Bernhard Wicki
上映: 1984 年
長度:141分鍾
色彩:彩色
語言: 俄語
製片國家/地區: Soviet Union / West Germany
內容:
《岸》是《德黑蘭43年》的兩位導演再度攜手合作的另一部經典巨作,同樣也是一部二戰反思主題的電影,同樣採用時空交錯回憶的手法,同樣是餘音繞梁的經典配樂,同樣是傷感浪漫的氛圍,印象中甚至比43年還要傷感沉痛,最後男主角揮舞著象徵和平的白手帕在慢鏡頭中中彈的鏡頭令人永難忘懷。男主角是一個蘇軍炮兵排的排長,本片就是講述這個炮兵排在戰爭中的經歷。女主角就是43年那個女演員,完全可以看作是《德黑蘭43年》的姐妹篇,《43年》有多經典就不用我多說了吧,而《岸》的份量甚至比《43年》有過之而無不及!
花絮:
試想一下,《43年》的大導演如果拍一部戰爭片,結果將是怎樣?結果就是《岸》!影片中出現了很多正面刻畫戰場的場景。最後攻打柏林的那段場景中出現了一輛真正的德軍豹式G型坦克!!!那漆黑的鋼鐵身軀真是帥啊~~~這是我第一次看見真正的德軍豹式坦克出現在一部電影里,也是唯一的一次,別說在蘇聯電影里,就是在任何好萊塢的二戰大片中都沒有見過。十幾年前電視台老放,比《德黑蘭43》更具藝術水準。

肯亞士克中尉太帥了。

意識流電影是受意識流小說影響而產生的一種獨特的影片樣式。20世紀20年代歐美作家將「意識流」運用於文學創作,50年代才進入電影創作之中.在世界電影史上被最早視為「意識流電影」的是瑞典著名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的《野草莓》(又名《楊梅樹下話當年》)。意識流電影的結構都是打破了傳統的戲劇式結構,是反情節化、反戲劇化、反傳統的舞台劇結構,也不要求有一個完整的戲劇事件在影片中貫串始終,而是打破時空順序、隨意跳躍、非理性怪誕、無邏輯的閃接

有同好的支持一下吧

這部電影算是我這么多年來最為震撼的作品,縈繞在心裡十數年揮之不去,原因之一:好看、深刻、講故事的方法迥然;原因之二:我是蘇聯文藝的發燒友,電影、音樂、文學,大學時代曾把學校圖書館里幾乎所有的蘇聯文學讀了一圈,特別鍾情於衛國戰爭題材,因此尤里·邦達列夫也是我最喜歡的蘇聯作家之一,我幾乎把他寫的書全部讀過了(已出版的中文書籍);原因之三:這部電影就像強烈的閃電一樣,把你震了、電了,然後卻又消逝得無影無蹤……曾經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完全沒有這部電影的任何信息。中國出版了那麼多的前蘇聯電影,唯獨找不到《岸》的影子。而人就是這樣,越是無法尋覓的東西越是縈繞心頭糾纏著你,這種感覺非常折磨人。

第一次看到這部電影的時候還是讀初中二年級吧,那時候才十三四歲,現在我已經三十五歲,二十年了!一部經典是能夠獲得永恆的,《岸》就是這樣一部經典中的經典,它所獲得的任何贊譽都是當之無愧的。很偶然地和《岸》相遇,完全沒想到它能夠牽扯我這么多年的思念,很像遇見一個一見鍾情的人然後又像風一樣無影無蹤無處尋覓。這部電影完全不同於我之前看過的任何一部電影,它不僅僅單純講述戰爭中的愛情,而是混合了東西冷戰時期的思維、還有俄羅斯獨特的宗教而成的一部味道雋永的作品,至今我每看一遍還是覺得有很多東西我沒有看明白,很多特別的電影語言和符號化的影像我至今還需要揣測它的深層含義。這樣具有深厚思想性的作品好萊塢是完全沒可能做到的,能夠做到的也只有前蘇聯,正因為這樣,所以他們的文學藝術總是能散發出很與眾不同的深沉的渾厚的詩意,而這也正是我所喜歡的。
因為第一次看這部電影不完整,在赫伯特太太和尼基金湖邊酒館聊天的那場戲後就中斷了,我沒能看到結尾如何,這之後便開始了瘋狂的尋找。年輕的時候曾經呆過幾個不同的城市,而每到一座城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街小巷找音像店,期望能找到《岸》,但每一次都是失望而歸,以至於後來我已經絕望了,恐怕這一生再也不能看到電影版的《岸》了。

1994年的時候我在書店找到了這部小說,毫不猶豫買回來看了一遍又一遍,不過對照小說和電影,顯然還是電影更加叫人回味,改編更為成功。

大約到了2004年左右,網路已經在我們生活中普及好幾年了,那時候我在博客上遇見了一個遠在美國的中國網友,因為他在他的博客中提到了這部電影《岸》!我簡直就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一樣找到他,給他發郵件,告訴他這部電影對我的意義。他說你是學蘇聯文學的嗎?我說不是;他說那你是學俄語的嗎?我說也不是,我就是喜歡這部電影,瘋狂地喜歡,僅此而已。他說這部電影他確實有,但是錄像帶版的(那個時侯國內的錄像機已經淘汰了),我說沒關系,我可以把它轉為光碟,多少錢都無所謂;他又說這是俄語的啊,連字幕都沒有,你看得懂嗎?我說沒關系,看過小說,大致情節早已瞭然於心了。他又說可是美國沒有轉光碟的業務啊,轉不了……最後,我乾脆叫他把錄像帶從大洋彼岸寄給我得了,他真的把錄像帶寄給我,而且一分錢沒要,至今這卷完整的錄像帶仍然在我的書櫥里靜置著,它是一段經歷的見證者。

我終於找到它了!這種感覺無異於和最愛的人久別重逢。最後我花了五十元人民幣把它轉成VCD,效果是如此的差,不僅畫面嚴重偏色、清晰度很差,而且配音和畫面無法同步,實在很糟糕。可就是這樣我依然很滿足,畢竟它能夠在我想看的時候拿出來品味一下。我這個人很怪,看自己喜歡的電影的時候卻不喜歡身邊有人陪著,我喜歡靜靜地被浸淫,這種感覺很好,可以完全置身其中,暫時忘了我是誰。時間很快到了2008年的冬天。我上網有個習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谷歌里搜索一下關於《岸》的消息,收集到的關於它的資料也越來越多,並且我在網上下載到了高清版的DVD,無論是色彩還是畫質都比我的錄像帶版有了質的飛躍!但遺憾的是不僅仍然是俄語無字幕版,畫面和聲音依舊無法同步,這點讓我非常苦惱,所以我用了很多辦法想要找到中文配音,但有如大海撈針。不過也正是在那段時間里,我找遍了網上《岸》的視頻,居然找到了一個中文版的,不是中文字幕,而是中文配音,而且完全是當年電影里的配音!我興奮極了,趕緊把這個中文配音的視頻完整下載下來,配音確實很好,但視頻的畫質太差。我便想到把視頻中的音頻提取出來,合成到我曾經下載的高清DVD原聲版上。這個想法一在腦子里出現,我就開始著手做這個工作。看了無數的資料,下載了無數軟體,最後獲得成功!!整個過程折磨了我多久都無所謂了,因為我真正獲得了一部完全滿意的電影《岸》,配音和畫面完全同步,甚至比俄語版的還好!

講到這兒故事該結束了。但我還想好好談談這部電影。有人說1980年的《德黑蘭43年》已經是一部經典,但是假如你真的看過《岸》之後,你就會知道什麼是更加經典的。本片的導演亞歷山大·阿洛夫和弗拉基米爾·納烏莫夫是一對金牌組合,他們聯手編劇導演了很多著名電影,比如1973年版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6集,曾經在中央6套播過,精裝版的VCD我大約十年前在上海某個書店淘到,當時花了80元)、《德黑蘭43年》、《合法婚姻》等……

看過這部電影的人一定都記得尼基金童年時代的那個小女友,她的扮演者正是導演納烏莫夫和女主演娜塔莎(她的全名實在太長,記不住)的女兒,她的名字叫娜塔莎·納烏莫娃,生於1974年,她和媽媽一樣都叫娜塔莎。在電影中這個女孩給我的印象很深,愛極了她那雙深邃的藍眼睛,長大了可沒有小時候漂亮。

之所以選擇在這里發表這個帖子,也是我看到了版主六月梔子的言論才想到有感而發的。從前一直是潛水,從不想去說點兒什麼。但是存在心裡的東西久了還是釋放出來比較好。關於這部電影,我雖然已看過多遍,但還是有很多地方沒有徹底搞懂。
【其一】:尼基金到達漢堡之後,和赫伯特太太一起在雨中瞻仰戰士雕塑的時候,尼基金一回頭,鏡頭轉到了一個坐在雨中長凳中的侏儒身上,停留了好一陣,這個侏儒代表著什麼?
【其二】:尼基金和赫伯特太太他們在漢堡酒館的時候,總是會反復出現一個戴著醜陋木偶面具的瘦高個,他為什麼會反復出現?意味著什麼呢?
【其三】:在尼基金的回憶中,少年尼基金和船工的女兒在湖面玩耍,湖底的大鍾和牆面上的基督畫像又象徵著什麼?
【其四】:德國少女艾瑪在一對老婦人手中的鏡子里看見了自己的童年,拿鏡子的老夫妻正是男女主演所扮演;在漢堡的市集上,一對年輕的戀人回頭看著中年的尼基金和赫伯特太太微笑,而這對年輕的戀人也正是男女主演所扮演……這種具有時空交錯意味的片段,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本片所探討的完全不是愛情這么簡單的問題,它融合了戰爭、人性、東西方冷戰時期所造成的意識形態上的差異……總是,這是一部典型的、深沉的俄羅斯及蘇聯風格電影,非常值得珍藏。在蘇聯時代備受推崇的戰爭全景作家尤里·邦達列夫當然也為該片的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他的很多作品都曾在蘇聯時代被改編成電影,比如大家所熟悉的《熱血》、《解放》等。當然也包括這著名的三部曲作品《岸》、《戲》、《選擇》。順便提一下,這三部曲改編成電影之後,女主演全部是Natalya Belohvostikova,《岸》的男主演鮑里斯則再一次主演了《選擇》。

⑹ 看看俄羅斯世界的電影五百字

俄國1908年始有電影,第一批藝術片出現於1916年,1919年列寧簽署電影國有化法令,這是蘇聯電影事業的開端。
國內戰爭年代占據蘇聯銀幕中心的是新聞紀錄片,主要反映紅軍的英勇戰斗和工農群眾的業績。
國內戰爭結束後蘇聯電影事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始拍攝反映革命歷史和蘇聯現實的新影片。1925年,謝.米.愛森斯坦(1898~1948)導演了無聲影片《戰艦波將金》,歌頌1905年革命。影片在世界電影歷史上首次採用了蒙太奇的剪輯手法,被稱為里程碑式作品,在1927年巴黎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20世紀20年代後半期的優秀影片有根據高爾基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母親》、《土地》等。 20世紀30年代有聲電影的出現是電影史上的轉折點,蘇聯的一批作家開始創作電影劇本,作曲家開始為電影譜曲,戲劇演員轉而從影。20年代電影方面的革新主要在剪輯、節奏和群眾場面上,30年代則轉向劇情安排、人物性格塑造以及運用語言、音樂、歌唱、音響等表現手法。蘇聯第一批有聲影片中較好的有《迎展計劃》和首次搬上銀幕的古典戲劇名著《大雷雨》等。1934年由瓦西里耶夫兄弟導演的根據富爾曼諾夫的長篇小說改編的影片《夏伯陽》,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優秀作品。繼該影片後出現了一系列較好的革命歷史影片,有《馬克辛三部曲》、《波羅的海代表》、《肖爾斯》、《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雅科夫.斯維爾德洛夫》等。
1937~1939年,列寧的形象連續出現在銀幕上,這是蘇聯電影藝術的一項重要成就。影片主要有《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和《帶槍的人》等。
20世紀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蘇聯電影在主題、體裁和風格方面趨於多樣化。有描寫歷史活動家的大型史詩影片《彼得大帝》、《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有反映當代生活的《政治委員》、《燦爛的生活》等。此外,還拍攝了一些動畫片、喜劇片、紀錄片和科普片。 衛國戰爭年代用以鼓舞戰鬥士氣的電影小型片居多。四年間共拍攝了489部新聞紀錄片,67部小型片和34部大型片。著名的藝術片有《區委書記》、《她在保衛祖國》、《虹》、《卓婭》等。戰爭年代還創造了文獻紀錄電影形式,紀錄下了從德國法西斯入侵到他們徹底失敗的許多重大事件。這類影片有《莫斯科城下大敗德軍》、《斯大林格勒》、《柏林》等。
戰後初年的影片有《青年近衛軍》、《易北河會師》、《鄉村女教師》、《西伯利亞交響曲》等,反映衛國戰爭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回顧重要的歷史事件,表達勝利的喜悅和對未來的嚮往。傳記片在戰後的蘇聯電影片中佔有一定的比例。主要有《米丘林》、《巴甫洛夫》、《穆索爾斯基》和《塔拉斯.舍甫琴科》。戰前蘇聯已有彩色片,戰後進一步提高了色彩技術,並在完善立體聲、環幕電影和全景電影技術方面取得進展,1955年蘇聯拍攝了第一批寬銀幕影片,立體影片。
50年代中期以來,蘇聯拍攝了不少以衛國戰爭為題材的影片,這些影片的思想藝術傾向幾經變化。50年代著重表現下級官兵的戰壕生活;戰爭中人們的悲劇性命運和表現戰時普通人的道德心理。如丘赫拉伊導演的《士兵之歌》,邦達爾丘克根據肖洛霍夫同名小說自導自演的《一個人的遭遇》,卡拉托佐夫導演的《雁南飛》等。60年代以後逐漸轉向表現蘇聯官兵的英雄行為,並把激烈的戰斗和前線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影片著力表現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在關鍵時刻人的心理和道德面貌,這也是70年代戰爭題材的影片的鮮明特性之一。這方面著名的影片有《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熱血》等。70年代戰爭片的另一特徵是展現戰爭全景,對反法西斯的歷史進程進行客觀的概述。奧澤羅夫導演的《解放》是全景式的5集史詩片,它從蘇、德兩軍統帥寫到普通戰士、從蘇軍開始反攻寫到德軍全軍覆滅,是一部反映二次世界大戰的文獻性故事片。類似的影片還有《圍困》(原著恰科夫斯基、導演葉爾紹夫)。80年代初問世的戰爭片,如《勝利》、《岸》(原著邦達列夫,導演阿洛夫、納烏莫夫)具有更加強烈的政治色彩。他們把過去的戰爭同當代蘇聯的對外政策聯系起來,涉及到諸如戰爭與和平、東西方緩和等重大國際政治問題。另外,根據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他們為祖國而戰》(導演邦達爾丘克)也取得很大成功。 表現當代生活的影片題材廣闊、形式多樣,道德題材影片有《湖畔》、《熱愛人》、《紅莓》、《稻草人》、《懷戀的冬夜》、《合法婚姻》等,70年代的故事片《紅莓》展現了一個刑滿釋放人員重新做人卻遭黑社會殺害的經歷,在蘇聯評論界引起了長時間的討論。根據舞台劇改編的電影《辦公室的故事》、《兩個人的車站》受到觀眾的歡迎。其中1964年舒克申自編自導的影片《有這樣一個青年》獲全蘇電影節嘉獎和第16屆威尼斯電影節「聖馬克金獅獎」。80年代初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曾獲奧斯卡金像獎。生產題材的影片有《最熱的一個月》、《獎金》等。
蘇聯的電影工作者注重將國內外的文學名著搬上銀幕。蘇聯銀幕上的文學名著優秀影片有科靜采夫導演的《哈姆雷特》、尤特凱維奇導演的《奧賽羅》、羅沙里導演的《苦難的歷程》、謝.阿.格拉西莫夫導演的《靜靜的頓河》、扎希爾導演的《安娜.卡列尼娜》、伊.亞.培利耶夫導演的《白痴》和《卡拉馬佐夫兄弟》、庫利讓諾夫導演的《罪與罰》等。
戈爾巴喬夫時期放寬了文化限制,電影界發生巨大變化,主要表現在:⑴出現反對斯大林的影片。1986年11月上映的喬治亞電影製片廠攝制、堅吉茲.阿布拉澤導演的影片《懺悔》和1987年12月上映的電視紀錄片《再揭露》。⑵重新審查過去發行的影片。蘇聯影協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調查近20年來禁止放映的影片25部,公映了克利莫夫導演的《垂死掙扎》等影片。在赫魯曉夫時期曾轟動一時,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被禁演的影片《晴朗的天空》,於1987年在中央電視台播映。1971年攝制的影片《途中考驗》(根據尤.格爾曼的小說《「祝賀新年」行動》改編,阿.格爾曼導演),1986年開禁。同時,蘇聯政府以個別情節「嚴重失實」為由,把《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等其他9部電影列為禁片,不得在影院、電視台播映。⑶放寬進口電影的標准,過去被嚴格禁止的流亡西方的蘇聯導演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的作品《鄉愁》和《犧牲》也在莫斯科上映。
除開禁了許多影片外,隨著國家對電影監控的取消,出產影片數量增加,且主要是描繪社會的陰暗面並充斥著暴力與色情。這類影片有《克萊采奏鳴曲》(1987,施維策爾導演),《小維拉》(1988, B.B.皮丘爾導演),《僕人》(1989,阿布德拉希托夫導演),《衰弱綜合症》(1989,穆拉托娃導演),《星空下的房子》(1991,C.A.索洛維約夫導演)以及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出產的影片《深坑》(1992,B.德霍維奇內導演),《太陽灼人》(1994,米哈爾科夫導演),《高加索的俘虜》(1996,C.博德羅夫導演)。
蘇聯有電影從業人員30萬人,電影製片廠39個,其中拍攝故事片的製片廠19個。蘇聯設有國家電影委員會,負責領導電影事業。1965年成立的蘇聯電影工作者協會是電影藝術工作者的專業聯合組織。蘇聯從1958年起以舉辦全蘇電影節的形式展映所有製片廠的影片。 蘇聯電影從《戰艦波將金》開始登上國際影壇,30年代以後經常參加戛納、卡洛維伐利、威尼斯等國際電影節,屢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蘇聯電影在134個國家上映,在世界影壇上享有盛譽。從1959年開始隔年舉行一次莫斯科電影節,放映來自五六十個國家的幾百部影片。80年代,蘇聯每年攝制故事片約150部,電視片約100多部,科普片約1000多部,動畫片約130部。
俄羅斯的電影產業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在莫斯科有「莫斯科電影製片廠」、「高爾基兒童與青年中心電影製片廠」、「聯盟木偶電影製片廠」、「中央科學電影製片廠」。在聖彼得堡的有「列寧電影製片廠」、「文獻和科普電影製片廠」、在葉卡捷琳堡和其他一些城市也有電影製片廠。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電影業陷入了困境。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的10多年間,俄羅斯電影業發展十分不均衡。1991年拍攝430部電影,而1996年產量僅為26部。近年來影片產量有所回升。進口影片,尤其是美國影片占據著俄羅斯的市場。以1995年為例,俄羅斯全年上映影片共286部,其中,美國電影就佔了111部。
近幾年來,俄羅斯大力加強對國產電影的扶植,通過了《電影法》,為發展「民族電影」鋪平了道路。從政府組織機構上也進行了調整:撤銷了主管電影的電影委員會,電影歸文化部管理;政府設專項電影基金;製片廠設備得到更新;電影院逐步改建,採用最新的放映設備;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改為一年一次,並且由政府撥款資助。俄羅斯電影正在逐漸走出困境。
近兩年最新拍攝的《戰爭》、《小狗與流浪兒》、《他妻子的日記》、《布穀鳥》、《情人》、《致艾麗斯的信》等影片基本代表當代俄羅斯電影的發展水準,反映俄羅斯現代社會和民俗風情。
《西伯利亞理發師》以1885~1905年沙皇俄國時期的社會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凄婉美麗的浪漫故事,受到俄羅斯各界觀眾的喜愛。該片導演尼.米哈爾科夫拍攝的《太陽灼人》獲19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謝爾蓋.索洛維約夫(1944~)1968年畢業於莫斯科電影學院導演系。主要作品有:《童年過後一百天》(1973年,獲第2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救生員》(1979年,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溫柔年華》(2001年)以蘇聯解體前後15年的生活為背景,展示主人公的種種際遇。
近年來,俄羅斯私營電影公司發展迅速,私人資本投資於電影業,完全進行商業化運作,投拍了一批新影片。如《羅曼諾夫王朝》(1997年,潘菲羅夫導演)、《小偷》(1997年,巴維爾.朱赫萊導演)、《聾者之國》(1998年,瓦.塔達洛夫斯基導演)、《伏羅希洛夫的槍手》(1999年,斯.加沃羅辛導演)、《寶馬》(2003年,彼.布斯洛夫導演)等。
動作片的數量在增加。《兄弟》(2000年)的主人公達尼拉從部隊復員後來到聖彼得堡投奔自己的朋友──職業殺手,故事在俄美兩國展開,以當代為背景。這是俄羅斯第一部完全按照動作片模式拍攝的電影。
阿.羅果什金從1995年到2000年這五年中,連續拍了三部以俄羅斯民俗為背景的喜劇片──《民族狩獵的特點》(1995年)、《民族捕魚的特點》(1998年)、《冬日民族狩獵的特徵》(2000年)。
2003年,俄羅斯年輕導演安德烈.茲維亞金采夫的導演處女作《回歸》奪得第60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回歸》描寫的是一對兄弟如何面對10年未曾謀面的父親突然歸來的故事。這部影片的獲獎對俄羅斯電影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這是40年來俄羅斯電影首次獲此殊榮。此前,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伊萬的童年》和尼.米哈爾科夫的《庫倫》分別於1962年和1991年贏得威尼斯電影節大獎。
近年來,戰爭題材的影片不僅把鏡頭對准50年前的那場大戰,譬如阿.羅果什金的《布穀鳥》(2002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展示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影片中的三個主人公語言不通,最後卻能相互理解。 故事片《哨卡》(1998年,阿.羅果什金導演)、《戰爭》(2002年,阿.巴蘭巴諾夫導演)以最近的車臣戰爭為背景,直接反映了內戰給人民生活帶來的不幸。
歷史題材的《小牛犢》(2001年,亞.索庫洛夫導演)描述列寧逝世前一年的生活,對列寧的形象進行了全新的詮釋。
故事片《寡頭》(2002年,巴.魯金導演)反映俄羅斯近20年暴富起來的人及其為此付出的高昂代價。
總體而言,近年來隨著經濟情況的改善,俄羅斯電影的數量與質量在不斷提高,電影業正在逐步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