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韓國電影《高跟鞋》的結局是什麼
《粉紅色高跟鞋》結局:
那些人都是女主角殺的,她是最早接觸鞋的,比那兩高中生早。中了oki(60年前的鞋主人玉兒)的咒,內容就是誰拿高跟鞋誰就得死。
最後地鐵上那個弔死鬼是那個搶紅鞋並且砍斷玉兒雙腳的日本女人壽成敬子keiko。那女鬼對女主角說:「搶走鞋子的人都得死。你就是玉兒,我是敬子。他們都是你殺的,我也是被你殺的。」所以oki是附身殺人的鬼,而keiko是oki的終結者。
影片評價
《粉紅色高跟鞋》在2005年的恐怖片中屬於上乘之作,影片先借一個恐怖的事物高跟鞋來展開劇情,這樣的手法有些像《午夜凶鈴》、《鬼來電》等日本恐怖片,藉助一個符號來營造恐怖氛圍,而這個符號必然有其來歷,之後影片又穿插進入了一個60年前的故事,這樣的橋段又有些像電影《山村老屍》。
該片是多種恐怖手段組合在一起的優秀作品,有能引發恐怖感覺的事物,有跨時空的宿怨以及驚悚血腥的場面,當然還有一波三折的故事。而該片所以是一部上乘之作,則是因為影片的結尾,對於喜歡恐怖片的觀眾來說,雖然這個結尾能讓人想起很多影片,但最後將主人公發現邪惡是產生於自身的套路加在這里,又是很少有人能想到的。
該片既集合了眾多恐怖片中的因素,又有出人意料的結尾,使影片的恐怖效果非常強烈,也使其在2005年秋季檔電影格外引人關注。
⑵ 有部電影男主家來了個弔死鬼女鬼!叫三聲姑就發財什麼電影
《閃靈》是由華納兄弟出品的恐怖片,由斯坦利·庫布里克執導,傑克·尼克爾森、謝莉·杜瓦爾和丹尼·勞埃德參加演出,該片於1980年5月23日上映。
該片講述了作家傑克·托蘭斯為了尋找靈感帶著他的妻兒接受了一份旅店冬天看門工作,卻被幻象逼瘋的故事。
⑶ 誰知道這個關於女弔死鬼的恐怖電影叫什麼名字
看看是不是美版見鬼,裡面有個女孩因為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不被人群接受所以上弔死了,女主換的她的眼角膜繼承了這個功能。。。。
⑷ 為什麼說,10歲以下的小孩,千萬別看鬼片
若要問起哪種文化在我國有著最廣泛的群眾基礎,答案非恐怖文化莫屬。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黃口小兒,哪個對鬼啊怪的不是張嘴就來?別的不說,就說一句耳熟能詳的「大馬猴抓你來了」,便不知有多少人瞬間被喚起了可怕的童年回憶。
嚴格來說,「大馬猴抓你來了」並非一個完整的句子,它只是強調後果的後半句,前半句則包括很多種場景,比如:
「再不睡覺,大馬猴抓你來了!」
「不好好吃飯,大馬猴抓你來了!」
「還頂嘴?大馬猴抓你來了!」
……
實際上,大馬猴它從未來過一回。它到底是個啥,長成啥樣,誰也不知道。但這絲毫不妨礙它在小朋友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一提到大馬猴,立刻束手就擒,唯恐一個不注意就會被大馬猴抓走。而一張張驚恐的小臉背後,往往是大人們得意的笑,驕傲的潛台詞:「我還治不了你!」
鐵打的大馬猴,流水的一代代人。大馬猴的長盛不衰,正是由於家長們對「嚇唬孩子」的熱衷。殊不知這代代相傳的舉動,其實反映了大人們對於恐怖文化的追捧,以及對孩子心理發育健康的忽視。
恐怖文化知多少?
恐怖文化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聊齋志異的各種狐,封神、西遊的各種精怪,民間傳說的黃大仙、美女蛇等,外形多樣,變化無窮;恐怖小說和電影里,更有各種僵屍、弔死鬼輪番嚇人;隨著中外文化交流日深,吸血鬼、喪屍、幽靈則組團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從民間傳說,到文學影視作品,恐怖文化幾乎無處不在。恐怖文化似乎對人類有著天然的吸引力,越是害怕,就越是想一探究竟。然而,恐怖文化真的適合孩子嗎?
記得我小時候,林正英的僵屍系列正火,大人小孩都看得津津有味。我本鼠膽,偶然一次在電視上和僵屍先生四目相對,幾乎嚇到吐血;接下來的幾天,僵屍彷彿無處不在;這個陰影,幾乎追隨了我小半年的時間。正因為有了這樣的體驗,我十分、特別、尤其不願意自己的孩子過早接觸恐怖片。
恐怖文化,少兒不宜
有的家長認為,帶孩子看恐怖片可以鍛煉孩子的勇氣,可以讓孩子更加勇敢。這種想法毫無依據,做法更不可取。專家建議,10歲以下孩子切不可看恐怖片,原因如下:
1.孩子年紀太小,無法區分現實生活和電影有什麼區別。看過恐怖電影後,會覺得四面八方都被鬼怪包圍,不敢獨自在家,晚上不敢上廁所,或是被惡夢驚醒,繼而輾轉難眠,老是害怕窗簾後面蹦出個鬼……
2.孩子的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這一點尤其重要。此時如果受到了較大的情緒刺激,將很有可能會影響腦神經的發育。在他成年後,或許會引發焦慮、抑鬱、情緒不穩定,甚至情緒異常。
看鬼片一時爽,看完之後知上當。恐怖文化的後續影響,可比恐怖片本身恐怖多了!
已被嚇到,如何補救?
一旦娃已經受了鬼片荼毒,家長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冷靜地引導孩子:
1.往反方向講故事
孩子怕鬼不要緊。若是讓孩子知道,其實鬼也有軟肋,並不是無所不能的,就會相應削弱孩子對鬼的恐懼。比如可以告訴孩子,這個鬼外強中干,看起來厲害,其實最怕它的鬼老婆。孩子破涕一笑後,內心的恐懼就會減少許多。當年星爺的鬼片風靡一時,也是因為它既製造恐懼,同時又用幽默來消解,使觀眾的緊張情緒適時得到舒緩,觀影感受也就很好。
2.直面恐懼不躲藏
簡單說來,就是「哪裡有鬼看哪裡」。若是孩子怕床底下或者衣櫃里有鬼,那麼家長可以帶他一起去看看這些地方。看看,這里沒有鬼吧?這樣做,會沖淡他對鬼的恐懼感。就像所羅門的寶瓶,關在瓶子里的妖靈和圍繞它的傳說永遠是最嚇人的,真到打開瓶子看過之後,人們的感受反倒可能是:原來不過如此嘛。
3.把鬼可愛化
破除掉鬼怪張牙舞爪的形象,給孩子買些柔和點的魔鬼玩偶,孩子見到鬼怪軟萌可愛的一面,就會發現所謂的什麼鬼都是假的,不但不可怕,甚至還有點萌——誰會再怕一個萌萌噠的鬼呢?這方面我比較喜歡美國的萬聖節,妖魔鬼怪出沒,巫師滿街遊行,孩子們也參與表演秀,生生把恐怖事物變成了好玩的游戲。
今天是中元節,朋友圈裡有上班族互相告誡:今天不熬夜,今天不加班。哈哈,其實中元節的本意,是因為秋天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用新米祭供,向祖先報告收成,所以要家家上墳掃墓,祭拜祖先。正因為涉及掃墓祭祖,一來二去,中元節就被披上了一層恐怖的面紗,流傳著各種鬼節傳說、靈異故事。
作為過來人,我們再也不能讓孩子被嚇得戰戰兢兢、魂不守舍了,應該教孩子剝除光怪陸離的恐怖外殼,助孩子遠離恐怖文化,向大馬猴說再見,讓妖魔鬼怪齊退散,打造真正適合孩子成長的「舒適圈」。畢竟,陽光、溫暖和愛,才是孩子身心需要的最佳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