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電影談人生作文
也許明白世界的意義,有價值的意義在於交流吧。因為人往往在談天說地,暢所欲言時,會說出自己的見解,從而延伸到人生哲理上,變的滿富蘊味。也許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能聯繫到人生。我認為小月是上天派給我的天使,因為她使我明白了太多太多的東西。我們兩人「臭味相投」,都喜歡談人生。我們總結了關於人的一些見解,我用問答的方式來說明。
人是為什麼而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是為了享受?體驗生命?感受真情......?其實著一切都可以歸納為一類,那就是為了滿足慾望。人就是為了追求嚮往美好的東西才生存在世界上,為了慾望而奮斗,為了慾望而努力。
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是什麼?是自私,是世界上沒有一個人,不是自私的,人本來就是自私的,不可能沒有自私的人,雖然在某些方面表現的無私,但站在個人的角度上來說,都有為自己著想的時候,人不可能一生都在奉獻。
對人。對己。對朋友都需要什麼?都需要一顆真誠的心,難道不是嗎?真誠無價,可真誠之心那裡有?多多少少其中也包含著謊言,但是別人多一份真誠,別人也會獻給你一份真誠,人本來就是如此,許多東西都是相通的。
人最容易忽視什麼?那就是珍惜,人總是在失去後才懂得珍惜,擁有時,忽視了自己置身在幸福的海洋中遨遊,但是擁有時卻沒有珍惜,失去後,知道自己是愚蠢的,總是忽視最重要的東西。
其實幸福和快樂就在你的身邊,他只不過蒙上了一層薄紗,你只需要用你的雙手輕輕撩開他,他便屬於你。
2. 電影《人生》觀後感
電影《人生》觀後感
記不清自己是第幾次觀賞路遙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人生》了,自從接手《影視鑒賞》的授課,我就從網上下載了這部拍攝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老電影,准備讓學生認真觀賞。昨天下午的影視鑒賞課上我在多媒體教室給前來上課的近二百名學生播放了電影《人生》,學生在看,我也在看。我不時被劇情所吸引,坐在播放設備旁緊盯著電腦中的影片畫面神情專注的程度就像是頭一次觀看這部優秀電影作品。善良、單純的巧珍,背著負心人罵名的有志青年高加林,朴實、慈善長者的德順爺、老實巴交、安守本分的高加林父親這個老農等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本片的劇情並不曲折復雜,以高加林的人生命運變化為主線,以它與劉巧珍、黃亞平的情感糾葛為副線給我們講述了一個發生在陝北黃土高原某地改革開放前的農村有志青年渴望改變個人命運最終失敗的故事。這部影片提出了一個很嚴肅的社會問題,那就是像高加林這樣有才華、有理想有志向和抱負的農民青年的出路在哪裡。涉及到的愛情問題,就是青年人如何正確處理好愛情婚姻問題。
我想在那個集體化年代,在社會大變革剛剛萌芽的時期,誰也難以幫助高加林實現個人的遠大理想。高加林最後命運的變化無疑促使我們思考社會體制當時存在的極大弊端,他的悲劇表面看起來是自己現任女朋友前男友他媽出於報復寫信揭發他走後門參加工作野銀造成的,但是實際不是,而是當時的社會用人體制和用人理念所致。若果放到現在,高加林絕對不會再回到那個貧窮落後的村落繼續與貧瘠的土地打交道的,他會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里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實現個人人生價值。影片的深刻意義在於它提出社會變革勢在必行,否則像高加林這樣的有志青年難以成就個人偉業的悲劇人物會難以計數。在處理愛情婚姻問題上,影片似乎在頌含宴引導青年人懂得「戀愛是一回事結婚又是另外一回事」道理。
因為後來似乎有意在為高加林舍棄愛他的農村姑娘劉巧珍的負心漢行為辯護,強調男女要志同道合,要有共同語言,只有這樣他們的結合才可能是幸福的。高加林對劉巧珍的愛是很膚淺的,感激之情遠遠勝過了對他的愛。雖然他也給巧珍買過紅色的紗巾並且親手給她披在頭上,但和他對黃亞平的愛沒法相比。老簡他們有著高中同班同學的經歷,有著對文學的共同愛好,所以他很快就被開朗、直率、熱情、仰慕他才華的黃亞平所俘虜。可高加林最終也沒能和黃亞平去南京擁有和她的婚姻,原因是高加林的農民身份的恢復,他的.正式工作的丟失,是他倆的遙不可及的身份與社會地位的差距。
影片也在告訴觀眾婚姻結合離不開文化的背景,一個細節便是明證,劉巧珍從農村老家來縣委大院看望高加林,他們的交談已經表明劉高兩人話不投機,文化人關注的和沒文化關注的話題有著迥然不同。影片藉此情節再也暗示他們的分手是必然的。我想每個觀眾觀賞完影片後各自對影片所要表現的主題和人物形象塑造的意義與目的都會有著自己的見解,我寫本文陳述拙見旨在拋磚引玉,爭議之處願與網友商榷之。
3. 電影與人生的句子
1、用一生看電影,在電影中看一生。
2、電影是生命在熒幕上的流淌。
有的電影就是一個個生命的縮小版、減縮版,也有些每部電影所呈現的生命內容 不同而已,它們所展現的可能是人生中的一部分, 給人們不同的感想。
3、人生多像是電影,小時候的電影總是最精彩。
4、一部電影就是一段濃縮了的人生。
無論這個故事是關乎一個人還是一群人,他人生命的腳步中總有一步會與自己對應,觀看電影其實也是在潛意識里尋找生命的共鳴。
5、電影和人生,都是以餘味定輸贏。
6、電影是一種獨特的娛樂,在影院中我們所得到的快樂、滿足是在其他的屏幕前無法得到的。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盡管影像無所不在,但是我們同時經歷了一個時代,就是我們與現實之間似乎始終隔著某些屏幕,我們透過屏幕去看一切,就像今天我是在透過屏幕和大家相遇,大家可能在透過屏幕來觀看我。當我們看到、望向整個世界,似乎屏幕成為一個介質,在我們和世界廣泛相連的時候,請大家不要忽略一個事實:每一個屏幕都有一個框子。後面我們會說它是取景器邊緣,它是銀幕邊緣,它是屏幕邊緣,它是一個簡單的框子嗎?正是這個框子的存在,使得我們透過屏幕所看到的整個世界是經過篩選的。我也經常做一個語詞游戲,當我們說屏和幕的時候,請大家不要忘記屏可以是屏幕之屏,也可以是屏風之屏。所以當我們透過一個屏風看向世界的時候,大家也要意識到每一個屏幕其實也在把我們和世界隔開,它也在阻攔著我們。
正是在這樣一個事實之下,迄今為止,我有把握說電影成了一個特殊的屏幕,成了一個特殊的銀幕,因為在很多時候它更像是一個窗口,一個朝向世界的每一個方向、朝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的窗口。透過電影的窗口,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在很多時候其豐富度超過了我們僅僅通過似乎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的視頻網站所看到的世界,尤其是它打開了那些我們通過既有的技術手段和我們的肉身、我們的肉眼看不到的世界。當我說看不到的世界的時候——宇宙之寬廣或者微生物世界之細微,我們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通過鏡頭,比如說看到新冠病毒,而且好像在顯微鏡下新冠病毒還挺迷人,還挺漂亮,盡管它很恐怖——我在這兒不僅是講在技術的意義上、在我們的視覺能力的意義上,我們不可能看到的世界,我們可以通過電影去看到,我更強調的是被我們今天的世界所剔除的世界,被我們今天的畫框所框在外面的世界。
在電影當中,迄今為止,我們仍然可以捕捉到眾多的被主流的框框所框除所切割所放逐的世界。而正是因為這樣的豐富的世界、這樣的豐富的畫面使得電影藝術獨一無二,使得電影藝術在捕捉在呈現的同時,創造著豐富著獨特的美。
——戴錦華《讀電影,讀社會與人生》
4. 《看電影,就是看人生》
我認為電影對導演(製作方)來說就是想辦法把幾萬,十幾萬字的劇本演成一兩個小時的藝術視覺。
電影對觀眾(欣賞者)來說,就是反過來——從導演給的一兩個小時的視頻翻譯出屬於自己世界觀的一部電影劇本。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每個人所看到的劇本又是不一致的。
現在很多影評媒體,單純地為了流量話題、為了得到擁躉而去誇或去罵。這都很容易,難的是從心而發、有理有據;難的是如何引導電影愛好者以更加平和客觀的心態去對待中國的電影產業,如何讓大家真正地在電影中得到樂,收獲,成長。
而作為觀眾,其實,影評只是為你提供了一種意見和參考,而非什麼真理定論。我們要先聽從自己的內心的感受,然後再試著理性看待一部電影。不用擔心自己專不專業,也不用去煩惱自己喜歡的或討厭的電影和主流的聲音不一樣。
既不要盲從討伐,更沒必要違心稱贊,免得隨波逐流。畢竟一部電影帶給你的所有感受都落在你的心裡,別人無法剝奪也無法詆毀,你的愛恨,該由你自己珍藏,只與知己分享。
拿《肖申克的救贖》舉個例子吧,這部電影對我影響很大,但又說不出來各為什麼。尤其是我和朋友分享交流的時候,他們傾向於認為電影最大的亮點是最後出獄(結果)的那一部分。而我對影片的諸多細節(過程)很震撼,從主人公安迪里看到了自己,看到了社會,看到了些許人生的意義。我認為這部電影之所以偉大,最主要的不是因為越獄題材的新穎,也不是映射制度的黑暗,也不是什麼所謂的二十年的不懈堅持。而是講了——一個人的自我尋求。
下面這是我看到的一個專業影評人員寫的一點關於《肖申克的救贖》的看法,我看了很是贊同,切身體會,這說的不就是我嘛。小夥伴們有時間的話可以讀一讀,或許你也是這么認為呢?
————————分割線——————
我想要向大家傳達的是:即使在今天的中國,階級固化已然嚴重,我們也一定不要放棄追求三件事——
自由、知識和希望。
何為自由?
既然我的工作是寫影評,我就試圖用一部電影來解釋。
若論視聽藝術,《教父》與《美國往事》都可堪稱史詩。
但為什麼,在眾多排行網站上,《肖申克的救贖》能久居影史第一?
坦白說,我以前沒太看懂這部電影。
我曾天真地以為,《肖申克》全片的精華,只在於最後一幕。
經歷過19年的冤獄,安迪終於打破束縛。他忍辱負重,從下水道中奮力爬出。
他啟程奔向大海,盡情享受自由的光輝。
可後來,我發現《肖申克》沒那麼簡單。
這表面上的情節,實際掩藏著更深層的內核。
如果,獲取自由的方式,只是從監獄跑到外界,那老布又為何要在出獄後自殺?
難道,真的有人會不熱愛自由么?
不。
老布,其實從未擁有過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實際上是一種心靈的感受。
有了更深的理解後,影片最令我觸動之處,是這里——
安迪違規,鎖上典獄長的房門,播放音樂「費加羅的婚禮」,任憑典獄長威脅也無動於衷。
因此,在暗無天日的小黑屋裡,安迪被監獄長單獨關禁閉兩周。
獄友問他:就為了聽首歌,你值得嗎?
這兩周,你過得可爽?
安迪回答——
這是我最舒服的兩周
有莫扎特陪我
在腦中,在心底
音樂之美是奪不走的
你沒體會過嗎?
是的,心若是牢籠,處處是牢籠。
自由不在於外,而在於內心。
老布雖然出獄,可他的心仍被牢籠所困;安迪雖然身處監獄,但在許多時刻,他的心靈卻真正地處在自由之中。
換句話說,「自由」並不是外部的客觀條件,而是你內心的主觀信仰。
那自由的信仰,又是從何而來?
知識。
這個知識,不是單指某項專科,而是指你對於周遭事物的認真感知。
即使身處獄中,你仍有機會去享受莫扎特,仍能在圖書館里、在浩瀚的精神世界中暢游。
也只有知識,才能使你在逆境中達成自救。
影片中,安迪通讀了《基督山伯爵》,並巧妙搭配了法學、金融學、地質學等知識,靈活處理與看守的關系發展,才終於在長久的沉寂中爆發越獄。
希望,真是這世上最美的一個詞。
我們人類的大部分成就,都是由它而來。
我們只有拒絕麻木,時刻抱持希望,才能不斷吸收知識,提升並超越自己,然後獲得真正的自由。
今天的中國,即使階級再固化,也無法阻擋你成為一個精神貴族,對吧?
5. 求電影《人生》的觀後感
感觸頗深,高加林沒有把握好自己,錯過了巧珍,可惜。人生就是在選擇,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高加林最終沒有選擇巧珍,巧珍在傷心絕望之際嫁給了苦苦追求自己的馬栓。
不久高加林走後門的事情暴露被趕回家,而這時巧珍已經出嫁,高加林的心情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而孩子們的話「哥哥哥哥你不成材,賣了良心才回來」,聽到此歌聲高加林那個後悔啊,可惜已經沒有用了。
他自己放棄了深深愛他的人,這又能怪誰呢?人在年輕的時候,一定要好好把握住這份感情,人活一輩子,不容易,一定要珍惜愛自己的人,一旦錯過,或許就是永遠。
《人生》留給我們很多啟迪,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人生的無奈,無奈的人生!——電影《人生》觀後感
2010-01-02 14:30
路遙是我最喜歡的作家,毫無理由的喜歡.....時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想起路遙書中的人和事,想起平凡和不凡;想起高尚和卑微;想起人性的光輝的黑暗。我的空間名字也是源於路遙的大作——《平凡的世界》。最近心情比較雜亂,就看了《人生》——路遙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
片中高加林由最初被村委兒子頂替教學而成為地道的農民,現實的落差讓他難過、痛苦、無助。上街去賣饅頭結果喊也不敢喊,叫也不敢叫最後還是被巧珍「賣掉」了。巧珍是一個心地善良而又美麗的農村女人,深深地愛著加林卻又覺的配不上他因而直到高加林成為農民後才敢於表達對高加林的愛意。在高加林人生最黑暗的時候關心他、不顧一切毫無保留的愛他,讓高加林從新揚起對生活的信心。
估計這樣的女子在現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很少很少的吧。可是人生有無奈就有喜事在高加林二爸(二叔)從部隊轉業回家後。馬戰勝——一個馬屁精搞搞關系又讓加林去縣城當了記者,此時的高加林真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在新的生活起點上盡情的施展著自己的才華。也盡情的享受著一切的美好!而浪漫主義的黃亞萍在此刻對高加林的示愛,把高加林推向了懸崖邊緣——選擇只會說「家裡母豬生了10隻豬仔母豬壓死一隻還剩9隻....」的——巧珍;還是選擇有文學氣質且能在精神層次上和自己聊得來的——亞萍。這讓高加林很苦惱和難過畢竟人生都是肉長的。。。在我看到大橋上高加林拒絕巧珍而巧珍痛哭的時候。我的眼睛也濕潤了。。。人生的無奈就在你不知道的情況下發生,有人告發了高加林走後門就當記者的事情,而他二爸又是一個純粹的共產黨員,堅決的聽從組織。高加林又成為農民了,在黃亞萍說出要放棄現在的一切想和高加林回去當農民時,此時的高加林能想像的到一身浪漫主義色彩的黃亞萍真的跌進現實的生活中後會發生什麼。。。也告訴她——從感情角度他更愛巧珍。就這樣高加林失去了一切的一切又回到了農村。。。巧珍的它嫁是高加林一手造成的,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可是如果我們是高加林又會怎麼做????
人生的無奈,無奈的人生讓我們一起飽受著煎熬。。。可是還要為了一萬個理由活下去。在漫長的人生的路上,人難免要做出選擇很多時候我們也根本不知道做出的選擇是對還是錯。。。我們能做的就是珍惜我們各自生命中那個有金子般心腸的——「巧珍」。不要錯過生命中的真心愛我們的人和我們真心愛的人。。。珍惜一切。。。
電影《人生》觀後感
《人生》留給我深深的思考。
對於高加林的態度,我一直是很矛盾的。一方面,當他負了巧珍的一片心意時,我是痛恨他的,但另一方面,當我在看過電影後仔細冷靜回想的時候,我是同情他的,甚至還偏向於支持他的做法。
因為我覺得高加林與巧珍之間真正的問題不是出在城市農村,距離遠近上,而是根源於兩人文化上,精神上,生活方式與人生追求上。熱愛尼採的高加林也只有與黃亞萍在一起時,才能找到知音,知己,才可以找到共鳴。高的一顆總要飛得更遠的心,是永遠無法與巧那種生了幾只豬仔又死了幾只這般平淡的生活絲絲入扣的(引用)。我不怪高,如果我是高,我也會選擇亞萍的。因為我覺得愛情需要物質基礎,但若想尋得共度一生的人,真正需要的是「精神伴侶」,有共同語言和共同的人生追求的人。
但高的一生是一個悲劇,這不僅是他一個人的悲劇,也是那個時代所有農村青年的悲劇,使我們整個時代的悲劇。
當高窮困潦倒的時候,黃與張雖嘴上不說,但心裡對他是十分鄙視的。而當高進城工作後,黃見這份感情可以物質愛情雙豐收時,她開始了主動進攻。當我們在鄙視黃的時候,她又何嘗不是悲劇的,她與張雖然在物質背景上相同,但是也面臨著與高一樣的問題,她與張缺乏「精神共鳴」。
巧是不幸的,她對高的愛情沒能得到一絲回報。而她的悲劇是整個社會輿論造成的,是那個年代封閉的觀念造成的。雖然我知道輿論會對巧帶來多大的精神壓力,但我依然不支持她嫁給馬的做法,雖然馬對巧最後說的那句「我一輩子就是當牛做馬,也不能委屈了你,咱村裡人能享多少福,我都叫你享上。。。」讓我十分感動,但我不得不問巧能幸福嗎?沒有愛情的婚姻能幸福嗎?
那個時代就是那樣的社會狀況,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巧處於的80年代是夾在封建與解放之間的矛盾地位。她追求高是開放,嫁給馬是封建的。
我還是個思想簡單,初經認識的孩子,也許我不該妄加評論他和她的事情。但在這我需要闡明我的愛情觀,那就是「愛情+物質基礎」,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婚姻伊始,愛情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到最後愛情是需要物質基礎來保鮮的,吃鹹菜的兩人愛情能走到最後?也許等我再大些,我會認為是「物質基礎+些許熟悉」,這些都是社會現實賦予我的,我知道它有這個能力,因為在孩童時代,我認為愛情就是單純的愛情,就是通話里的那句「王子與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我從未考慮過當你不是王子與公主而是普通的平民百姓時,婚後的生活該怎樣打理。現在我的愛情觀已經從理想主義蛻變為略現實主義了,以後我也許會徹底淪為現實主義。其實,這是我十分抗拒的事情,但也是我最不可能抗拒的事情,因為這是時間和現實對我的「洗禮」。
我曾看過《雲水謠》,片中的王碧雲終生未嫁只為等待愛人陳秋水。我當時特崇拜王碧雲,我認為那是對愛情的忠貞的表現。不過現在我覺得一個人生活應該很難吧,人是需要有個家的,當父母終將離你遠去的時候,人是需要有一個伴侶,一些後代來陪自己走下去的。但我另一方面又在排斥愛情,我覺得親情和友情是我現在生活的全部,不想想太多。
總而言之,《人生》就是體現城市文化差異對農村青年的傷害。而更深層討論的是人的追求,理想與信念。受年齡局限,也只能想到這些了,真不知道十年後,二十年後,五十年後我是怎麼想的,我的觀點又會被改造成什麼樣的,我是否還在堅持我年少時所堅持的。
就將一切交付時間吧。
the end......
我靜靜等待時間的到來
最是水色輕淺,那灣流域卻在心底汩汩流動。。。。
《人生》是路遙的一部中篇小說,發表於1982年,它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敘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一直以來,我都比較喜歡看有故事情節的作品,而《人生》也就是以它那一波三折的故事吸引了我.小說的主人公高加林,一個才貌雙全,文武皆備的農村青年高中畢業後沒能跳進夢寐以求的城市,回到農村當上了民辦小學的教師.那時的他已經很滿足個既能體現他的才能而又對他充滿希望的職業,但是好景不長,他被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三星頂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當上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然而,心性極高的他又怎能安於現狀呢當機遇再次降臨到了高加林身上時,他義無反顧地抓住了這次機會,重新回到了城市,當上了縣里的通訊幹事,一個有頭有臉,風風光光的"記者",成了城裡引人矚目的人才.事實上,他確實也是相當出色的,他辛勤,朴實,他勇敢,自信,他熱愛生活,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他憑著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城裡大顯身手.但是終於有一天,高加林進城的背後原因被人告發了,他要面對的是重新回到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負如同過眼雲煙難以挽留了.他難以承受這份打擊更難以面對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減少了狂熱而又冷靜的反省,接受了德順爺爺的一翻話,而後一下子撲倒在黃土地上.人生變幻真是難以預料,誰又能知道自己今天以後會發生什麼呢對於高加林的才華我是佩服的,對於高加林工作旅程中的變遷我是同情的,對於高加林的理想和追求我也是理解的.然而,對於高加林的愛情我卻不知道該說什麼好.初戀是美麗,初戀也是激情彭湃的.正如小說中描述的,農村姑娘劉巧珍美麗,善良,她沒有文化,但是卻真心真意地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她的愛質朴純真,她以她的那種充滿激情而又實際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熾烈的愛.就在高加林離開講台,失意無奈的時候.她的愛給了高加林精神上的慰籍,但僅此而已.因為,這愛實在是太單純,太無助了.雖然,那時的劉巧珍是幸福的,她被自己傾慕以久的,多才多藝的,強壯標致的"先生"所愛著;那時的高加林也是幸福的,他被大馬河川里最俊的姑娘所愛著.但實際上呢,這愛的天平能平衡嗎不能.當高加林重新離開土地,走進城市,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學黃亞萍時,這天平就一下子傾斜了.與巧珍相比,黃亞萍無疑是位現代女性,她開朗活潑,卻又任性專橫,她對高加林的愛熾烈大膽又有一種征服欲.高加林的確與她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有相同的知識背景,又有許多感興趣的話題,當他們倆口若懸河,侃侃而談時,高加林已經進入了一種艱難的選擇之中.當高加林隱隱地有了這種想法時,他的念頭很快便被另一種感情壓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親切可愛的臉龐,想起了巧珍那種無私而溫柔的愛.當巧珍帶著狗皮褥子來看他時,他的那種難以言說的復雜的感情一下子表現了出來.在經過反復考慮後,他終於接受了黃亞萍的愛,無情地拒絕了深深愛著他的姑娘巧珍.更令人感傷的是,當高加林委婉地對巧珍表達了他的這種選擇後,巧珍沒有任何言語含淚接受了,她沒有過多地責怪高加林,反而更擔心高加林以後的生活,勸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淚水卻在臉上刷刷地淌著.我被這無私的愛而感動著,也被巧珍那堅強和豁達而感動著.但也僅僅是感動而已,我又能說什麼呢退一部想想,一字不識的農村姑娘巧珍能和才華橫溢,心性高遠的高加林生活到一起嗎 如果說高加林當時選擇了巧珍,以他躁動的個性又能安於現狀嗎兩個世界中的他和她,即使生活到了一起又能有共同的語言嗎我不敢回答.也許人生就是這樣吧!路遙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慢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我想,人生就如這段話一樣,讓我們慢慢去走,去體驗,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們老了,回首往事時能欣然一笑.直到有一天,我們老了,回首往事時嘴角能流淌出幾個小小的故事.不也無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