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宣部,鄰居對70年代老放影員有解決方案嗎
有。
1、中宣部《意見》指出,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從事電影放映的鄉鎮(公社)老放影員,常年堅守在電影放映一線,為我國農村電影事業的發展和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做出了貢獻。這批放影員年事已高,其生活待遇、社會保障等問題日益突出,妥善解決這些問題對於保障鄉鎮(公社)老放影員的基本生活權益,維護社會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按規定對符合條件的鄉鎮(公社)老放影員繳費給予補貼,對符合待遇領取條件的老放映員按月發放養老金。
2、地方政府還可以採取補助等多種形式,妥善解決好鄉鎮(公社)老放影員的保障和生活困難問題,具體辦法由當地政府結合實際情況研究制定。對喪失勞動能力,家庭生活確有困難的鄉鎮(公社)老放影員,各地政府應當通過城鄉低保、臨時救助等社會救助政策,幫助其解決基本生活困難。
❷ 70年代和80年代的那個時候,人們晚上是如何打發時光的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時,我還是十幾歲的光景,上小學和中學,對 社會 和未來充滿好奇。
那時候,沒有電視,沒有互聯網,晚上的時光只有家裡的小喇叭,可以定時聽聽新聞和樣板戲。有時候去看露天電影,算是很喜歡的 娛樂 活動了。
我家住在一個很大的家屬院里,平房,門前有一個幾十平方的院子,出太陽時,用於晾曬衣服,被子。
我和弟弟相差一歲多,不喜歡晚上到處瘋玩。就坐在院子里聊天。那時候,天空很藍,許多星星眨著眼睛,無邊無際的星空給童年的我們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
我們聊天的話題很寬泛,從日常小事到國際戰爭,什麼都聊,非常有興趣。
弟弟喜歡農業基礎知識課程,是因為他的老師給他們講了許多課程以外的生物知識,什麼三倍體,多倍體,基因,遺傳,變異等等,他講得興致勃勃,我聽得津津有味。我們正是吸收知識的年齡,對新知識非常感興趣。這個話題一直聊了很久,一些生物知識就是從這里開始了解的。
我雖然是個女孩,卻喜歡政治,父親的《參考消息》我每天都看,雖然看不太懂。我就給弟弟聊第二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的石油之爭。當時覺得戰爭好殘忍,就必須打仗嗎的話題還有爭執。
我們還聊電影,聊喜歡的明星,像王心剛,王丹鳳,田華,於洋等等,一起背誦電影中的台詞。一部好電影也能聊得非常開心。
弟弟學校的圖書館藏書很多,他借看完以後,我就迫不及待的接著看。這也是我們聊天的一部分話題。
一轉眼,幾十年過去了,現在回想那一段童年夜晚看著星星聊天的情景,多麼美好,多麼快樂!
70年代和80年代的那個時候,人們晚上是如何打發時光的?
我是68年生人,從我幼年知事到高中畢業,時間跨度剛好是70-80年代。你問這個問題,算是問對人了。
我父母是地質隊的,他們在野外工作,租住農村老鄉的房子,把我託付給房東大嬸照看。白天我和房東家孩子、村裡孩子一起玩,晚上爸媽回來了,我就回家了。
那時候,晚上都幹些什麼呢?爸爸經常去找同事們下下棋打打撲克,媽媽帶我在家,給我講故事。晚上外面很黑很靜,我們都呆家裡不出去的。都睡得很早,也起得很早,父母上班地方遠,不得不早起。每次起床,對我而言,都是千難萬難。
75年我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父母調回了隊部工作,住在隊部家屬區。父母晚上多了一項內容:去各自部門開會討論學習毛選(毛澤東選集),除開星期天,每天晚上七到八點,雷打不動,不能遲到早退。當時我的大妹妹才兩歲,我在家裡帶她玩,開著收音機,似懂非懂地聽播放的新聞。心裡煩得要死,盼父母早點回來。過了很久,這種晚間學習才沒有了。
縣城電影院的生意,一直是非常好的。票價五分錢一張,周末晚上看電影的人多,還常常買不到票,黃牛(票販子)們就有了賺錢的機會。有時候,學校還組織學生包場。
隊部這邊,每個月要在籃球場放一部電影的。白天銀幕掛出來,小夥伴們就去球場佔位置,早早地拿粉筆在地上畫方格,寫上「有人占」,這地方就歸你了,別人都自覺,不會侵佔。等吃了晚飯,直接帶凳子去就可以了。片子都是看了很多遍的《奇襲》、《閃閃的紅星》、《難忘的戰斗》、《智取華山》、《創業》等。但大家仍然很有興致。有電影看,已經很滿足了。電影院放的,也是這些,新片子不多。
後來,隊里招來了一批青年工人,住集體宿舍。這是精挑細選的一批知識青年,男男女女,個個都是漂亮有朝氣的,而且,能歌善舞,多才多藝。他們到來不久,就在隊部禮堂里搞了一台文藝晚會,台上 吹拉彈唱一個個節目精彩紛呈,台下人頭攢動激動萬分。我成了他們忠實的粉絲,經常往他們宿舍跑,看他們彈手風琴、吹笛子、吹黑管、拉二胡,心裡有說不出的艷羨。五一、國慶這些節日,他們都要搞文藝匯演。
直到八十年代初,電視機才出現。誰家裡買了一台12吋黑白電視機,就像放了一顆衛星一般轟動。左鄰右舍都跑來看,屋裡坐不下,電視機就擺在院子里一個高台上,下面坐了一大堆人,眼睛瞪得大大的,脖子伸得長長的。每個星期六晚上,我也在這群人當中。我看了《大西洋底來的人》、《敵營十八年》、《加里森敢死隊》。
八十年代中期,港台劇大量湧入,《霍元甲》、《陳真》、《射鵰英雄傳》等一部接一部上映,經常出現萬人空巷的盛況。
85年,我們家有了彩色電視機。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的夜間生活,才真正的開始豐富多彩起來。
想當年,為了買這台14吋的彩色電視機,我父母省吃儉用存了好幾年的錢。那可是實實在在的奢侈品。現在,電視機成了普普通通的家電,買一台46吋的大彩電,半個月的工資就足夠了。打開電視,幾百個頻道,無數的節目,你想看什麼就看什麼。更神奇的是,現在有互聯網,一個手機在手,你隨時可以上網刷新聞,看視頻,聊天購物。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撫今思昔,感慨萬分。我們是幸福的,享受到了改革開放 科技 進步的成果。吃水不忘挖井人。願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富強,願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我覺得我有發言權,我眼神不好,耳朵就靈敏。
我家又離公園近,我市現在的森林覆蓋率都佔百分之七十往上,那年代,別提了,公園全是小樹林。
我們小孩的夜晚,就是捉迷藏,年輕人的夜晚,嘿嘿嘿,鑽樹林。
我一隻眼睛天生弱視,捉迷藏,黑漆麻烏的,看不清啥,等我聽到身後傳來嘖嘖嘖的聲響,回頭看,准挨罵。 誰家 孩子,瞅啥,滾!
有時候被好幾波搞對象的罵。我也火大,我要看清了啥,罵我也不屈,我啥也沒看見還挨罵,啥人嘛。
我出生在70年代初,那時候的農村的夜晚是很黑很安靜的,感覺分外的祥和。農村夏天的夜晚家家戶戶門前大都擺著乘涼的竹床,大人們聚在一起談天說笑,時不時傳來拍蚊子的聲音,小夥伴忙著抓螢火蟲,再大一點的孩子,就邀一起去田裡捉泥鰍,青蛙,反正那時候的農村沒有電視看,更沒有手機互聯網,但是70年代的人很純朴善良;80年代初我跟隨父親到異地一個偏僻的小鎮上學,父親在供銷合作社上班,父親的單位有一台黑白電視機,每天晚上有時間就跑到父親單位辦公室追劇,《陳真》《霍元甲》的主題曲當時街頭巷尾在連續播放,現在想起那個純真年代,雖然物質生活很匱乏,和現在不能比,但內心都是滿滿的美好回憶!
為什麼總有些人拿六、七、八十年代來無事找事?心存何意?是故意想加之貶低,還是另有其它企圖?告訴你們這些人,那時候 社會 風氣好的很,夜不閉戶。晚上左鄰右舍可以,實際也經常走往,不象現在鄰居是誰,都不知道。晚上學習讀報,上夜校,看露天電影和文工團,宣傳隊演節目,小孩子玩踢房,捉迷藏等多種自娛活動。天熱沒電扇,家家晚上拿竹床到外面納涼,熱鬧非凡。所以不同年代有不同的活動,不同的方式與情調。所以今與昔是無法對比的。誰又知道再過三十年後,晚上有啥活動,怎麼更加瀟灑打發?時代的發展, 社會 的進步必定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 娛樂 也自然豐富多采。
我是1975年下鄉 ,那個時候農村的文化生活十分枯燥 ,非常單一 ,除了幾個樣板戲 ,就是挨個村播放的電影《地道戰》,《地雷戰》、《平原游擊隊 》等幾部舊片子 ,有的時候到晚上 ,會徒步十幾里路, 到另一個村子看已播放過的電影 。
我下鄉的那個自然村,基本上屬於三無村莊,既:無電、無自來水、無燃氣。晚上照明用煤油燈,吃水自己到井裡挑,生火做飯燒的是柴禾。我們知青第一年 ,有一個農村大叔為我們做飯 ,到了第二年,第三年都是知青自己輪流著做飯 。業余時間除了貓在自己的屋裡 ,就是到小隊、大隊麥場的倉庫里 ,聚在一起聽農民伯伯講故事,侃大山 。
78年回城以後 ,我被分配到了建築公司木材加工廠工作, 我學的是建築內業木工 ,業余時間就跟著師傅們出去幫忙給別人打傢具 。沒事的時候,就在自己家裡學做傢具,我們結婚用的傢具,全部是我自己做的 。
到了82年12月26日結婚時,我自己花錢買了一個12寸的泰山牌黑白電視機 ,那個時候我已經從事機關管理工作了,也很少出去幫助別人打傢具了 ,晚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看電視上 ,這就是我一個出生在57年的人,70和80年代基本的業餘生活。
那個年代的各種條件與現在相比相差甚遠。電視是奢嗜品沒多少家買得起,即便買了頂多也是個十幾英寸的黑白電視。電腦一般百姓還聞所未聞。空調那是賓館專設 ,家家有個小電扇就美滋滋的了。電影院雖說票價不是很高,但能夠經常去光顧的人也不是很多,一是交通不便利,二是影院稀少,三是收入不支持。街道也不像現在車水馬龍,商阜林立,由於收入低逛街的人少,購買力低下,所以商店等都按部就班准時打烊關門謝客。街道巷裡因為路燈極少,一到西山落日後,漆黑一片早早就行人無跡。那時高樓廣廈極其稀有,大部分居民居住條件很差,冬怕屋裡那點熱氣跑掉,禁閉門窗早早入睡。夏暑炎炎怕蚊蟲進入叮咬難挨,所以也只能強忍炎熱鑽入蚊帳。所說的是普遍情況,但是也有的中老年人,他們不甘寂寞,太早閉門又難以入寐,因此就找上幾個鄰里或者約幾個同仁,小麻將一打小撲克一摔也就不管嚴寒酷暑了。還有的約上幾個朋友,或者鄰里,坐在一起海闊天空聊大天消遣度時光。文雅一點的就沏上一壺香茗,自斟自飲或者約幾個知音品茶論道。經濟條件好一些的人,也會叫上幾個朋友簡單弄幾個菜,小酒一喝拳令一劃美哉美哉,這可是那時有點錢的主啊!也不乏愛看書愛學習的青年和老者,吃完晚飯休息一會就不管冷還是熱,自己有滋有味的看書看報看雜志了。總之那時的業餘生活貧乏單調,夕陽落山大部分人也就恢復了老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今昔不可比,我輩當珍惜。華燈光熠熠,逛街玩手機。親友常相聚,壽與泰山齊。
許多方面遺漏,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請諒解為盼!
這是我的拙見,不妥處請批評指正。謝謝[作揖][作揖][握手][握手]
現在的年輕人是很難想像到那個年代的生活的,我們這些60年代出生的人,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時候,由於當時國家的經濟環境。生活過得很單純。不像現在的精神生活這么豐富,現在的生活吃穿用都很高級了,家裡的電器設備,還有網路發達,一個手機在手就足夠玩了,但是在我們那個年代,沒有這么多的物資生活,由於人活得單純,精神生活也就比較容易解決,因為我的媽媽是人民教師,我家也住在學校裡面,每天晚上就有很多老師的孩子一起在學校的操場上玩耍,那個年代,哪個家裡沒有幾個孩子啊!人多也好玩,在學校可以一起打球啊,還有捉迷藏,每天玩到差不多的時候,就會一起唱著歌拍著手回家,記得是這樣唱的「扁擔開花,各回各家」,那個時候家裡能有一個小的收音機就是很好的 娛樂 工具了,每天到了中午12點還是12點半,記得不是很清楚了,我兄弟三個就會躺在一個床上聽評書,
聽得最多的就是「岳飛傳」「楊家將」這些,其實人單純的時候,思想不是那麼復雜,一點東西就能解決大問題,還會玩得很快樂,現在經常回味那時候的快樂時光,現在還把兒時住在學校的一幫老師的孩子都弄了一個微信群,經常聊聊天,回憶當年的很多囧事。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看到題主這個問題,思緒不由得回到了70年代的童年時刻!
在70年代和80年代,廣大農村普遍貧瘠,生產力落後,物質和文化生活相對缺乏!但個人從遠久的記憶中感覺那時生活雖然貧困,但心情是快樂和滿足的!
70、80年代,農村電力是不足的,停電成為常態,每到夜晚,村子裡就會漆黑一片;每每晚飯後,玩伴們熱鬧的捉迷藏就會准時上演:草垛內、樹杈上、大門後、草叢中等便成了藏身之處,靜靜的等著夥伴來找,你追我躲、我藏你找,甚是熱鬧,孩子們的嬉戲聲此起彼伏,在漆黑的夜晚傳的很遠……
快樂時光總是感覺短暫,正在和小夥伴玩的盡興時,耳邊總會傳來大人們的呵斥聲:到點了,明天還要上學,趕緊回去睡覺!小夥伴們不得不無奈的各回各家,簡單洗漱一下,迅速躺在床上,很快就會進入夢鄉……
大人們雖然白天在田地勞累了一天,但晚飯後也不會早早上床休息:婦女們或洗衣服、或為男人和孩子們縫補衣裳、或坐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納鞋底…
男人們就會收拾和整修各種農具,雖然有時候沒有必要每晚收拾,但男人們總是習慣性的整理一遍:鐵掀和鋤頭擦的是否錚亮、鐮刀磨的是否鋒利、耬具擺放是否整齊……因為這是春種秋收的根本,也是一個家庭的希望!
農村的夜晚似乎漫長,偶爾鄰居也會互相串門,沏上廉價茶水,抽著旱煙,昏暗的小屋內,就會傳出彼此開玩笑的爽朗笑聲、互相交流種植經驗的交談聲……夜深了,在女人們的連續哈欠聲中,男人們才會結束彼此的高談闊論!晚上的時光就在忙忙碌碌或者鄰居串門侃大山中度過!
讓一個家庭最高興的就是村裡演電影,孩子們興奮的快速吃完晚飯,早早搬著凳子去占居好的位置,一家人坐在一起聚精會神的觀看電影,也從短暫的影片中了解了外面的不同世界,提高了人們的眼界……
夏天洗完澡後點上蚊煙,
扛著竹床,提著木椅。帶上
蒲扇,一家大小在露天場歇涼。
然後進屋睡覺。
冬天則一家人圍坐在火爐或
碳盆邊,孩子們邊烤火邊寫
作業,也不要大人輔導,做
完了作業就洗嗽睡覺。
這是指農村還沒通電的時期
的生活。
城市一般夏天有電風扇(台式
吊式都有),80後有人安空調
了。大多數冬天用電爐子取
暖。
❸ 你還記得70.80年代農村放電影的經歷嗎
夏天: 一地瓜子殼、腿腿蚊子包、人人自帶凳、足足幾村人、影幕正反看、老少眼直盯、青年軋熱鬧、趁機找對象、看到桃色境、心跳手不正、起鬨吹叫子、嚇跑大姑娘、中間暫休時、忙著找茅坑、小孩手中抱、頭無著落靠、大人只管己、繼續等下續、一部心酸淚、哭得噠噠涕、一部喜鬧劇、笑聲滿天飛……,電影結束,下次再回!!![笑哭]
我是1976年10月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農村的,那個時期的鄉下文化大多是電影。隔三差五的周邊的村莊都有放電影的,影片大多都是看過的,為了消磨時間,我們男女知青結伴而行。農村那時放電影就像過年一樣,有的連續放二三天,外村的來看電影,就像是走親戚。放電影前,早早就把凳子放在銀幕前,特別是孩子們的高興勁,很有意思。
那時的文化主要還是匱乏。
看一場露天電影,在農村人眼裡,遠遠勝過現在人看春晚,是那個時代人們的最高精神享受!
農村的電影生活是從知道要放電影時開始的,一個村要放電影了,都是提前通知的,從這時開始,村子裡就開始沸騰了,大人小孩奔走相告,無論是否已經得到消息都要告訴一番。大人們開始緊鑼密鼓地把自己家的活忙活完好靜心地看電影,孩子們開始設計准備自己看電影時吃的小食品,當然不是買而是自己到山裡采。
放電影當天,大隊要派一掛馬車到公社裡把放映設備和放映員接到村子裡,這時孩子們就成群地圍在放映地了,帶著好奇心看著這些設備;成年人就老早地幫著放映員架設銀幕,銀幕最初是窄的,後來變成寬銀幕了;待到黃昏時分,全村的男女老少、全家的老小,就紛紛的從四面八方向放映場聚集。不過,因為當時 社會 治安不好,家裡要留一個看家的,一般都是老年人。
那個時代電影片子少,還是黑白的,經常重復放映,那也百看不厭,甚至電影的台詞都能背下來。
那時農村放電影,是一個社交大平台,通過看電影,全村百姓在溝通交流,小夥伴們在加深感情,年輕人通過看電影談成戀愛的也不在少數。當然,因為擁擠了、擋視線了、踩腳了等等,口角的、打人甚至打群架的也時有發生,不過這也不影響人民對看電影的迷戀程度,因為很多人都是步行十里八村跟著放映員看電影的。
那個時候看電影不只是文化,更是一種生活,是過來人的一種永恆記憶,美好的!
回憶起少時看電影,那是非常興奮的事。當年我村有驗軍,又是公社駐地,看電影的次數各外多。當著到部隊的放影車駛來,那心情別提多高興了。經常不吃飯就直奔放影場,早早的等待著電影的播放。今天想來還存在時的感覺。
71年的,那時家裡都沒有電視 ,村裡放電影成了一件大事,喇叭通知時間,很早就搬個小凳子去佔地方,那時候村裡放電影真是熱鬧,幾乎全村的人都過來看電影,不愛看的也過來湊熱鬧,鄰村的年輕人也登著自行車 過來乘機看有沒有好姑娘。[笑]
那時候雖然落後,窮!但是人都很單純,過的很快樂,沒有現在的車貸,房貸的工作壓力,沒有現在的人心叵測……
現在的到底怎麼了,生活條件這么好,可是人每天都生活在忙忙碌碌之中,壓力、攀比、嘲笑是現在人都有的素質。吃的好東西比以前多了,用的也都是現代化了,但唯一就是病人比以前多了,也更年輕化,可怕的癌症卻成常態了!
這是現在人共同的話題,回憶以前很有感觸,但是只能在記憶當中!
我是古稀老人,親歷五十年前的農村文化生活,如果有電影看,就是特別快樂!
那時候的人民公社,除了廣播站讓農村家家都有廣播音箱之外,還有電影院或者放影隊。電影院看電影,大部分是免費的,節假日全天輪番播放最新的影片,就需要花兩毛錢買電影票入場。其他時間只有夜晚放一兩場電影看看。
放影隊,就是去各個建設工程的工地或者生產大隊放電影,全部都是免費的。例如,大型水庫建設工程,一般都是幾萬人,按照人民公社為施工團,分別駐扎在周圍山頭上,每天晚上,各個公社的放影隊播放各種電影,那可是非常熱鬧的地方!
再例如,電影隊輪流到各個生產大隊放電影,都是免費的,一般都是當時的熱播片。播放正片之前,首先播放半小時左右的科普宣傳政策講解的節目。
還例如,駐軍營地,普遍都有電影隊或者電影院,經常免費為人民播放電影;周圍的各個人民公社電影隊,也去駐軍營地慰問放電影,就是當地軍民聯歡晚會;
還有大型的國防施工現場,一般都是施工工期很長,人員很多的五湖四海的民兵,周圍的各縣電影隊輪流來放電影慰問一下 ,幾乎天天看電影。
特別慶幸的是,看過電影《洪湖赤衛隊》之後,湖北省歌舞團《洪湖赤衛隊》劇團來到我們這里,現場演出《洪湖赤衛隊》,他們都是明星啊!
電影院
小時候家在三線廠,每個月一次的電影放映給大家帶來了許多的歡樂!放映前都會提前通知,最興奮的就是孩子,每個人都從家裡抱著小板凳,甚至拿著塊磚頭到影院前的空地上佔位子,廠醫院的一側院牆就是放映的幕布,每次放映完,大家都意猶未盡,興高采烈的討論著回家去[呲牙][呲牙][呲牙]
我七十年代在新疆托克遜縣伊拉湖鄉(原稱前進公社)下鄉當知青時,條件差看一場電影要跨一至三個大隊,路途遠,我就到老鄉家借用毛驢(關系好才給借)騎著毛驢去看電影(看電影人多沒有座的椅子,我就騎著驢看)電影基本上都是樣板戲和抗日、援朝的老電影……
❹ 七十年代私人可以放電影嗎
那個年代是不可以私人放的。
七八十年代的農村,經濟落後,農民們過著勤勞朴實的生活,物質上的滿足和精神層面的享受是顯得那麼奢侈。在這樣的年代裡,農村電影放映員成為了人們眼中的香餑餑。他們不僅擁有固定工資,每月約30元,而且還能接私活,為村裡辦喜事放映電影。私人是沒有放映電影的權利的,只能請放映員播放。
❺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你最難忘的是什麼
記得七十年代可以看到的電影非常少,我居住的附近就一個電影院。由於父親的單位是一大形的軍工企業,一般來說都是單位工會發票。有時候小學校組織我們學生包場觀看,影片發行放映日期短的時候我們只能乾瞪眼看不上了。就要等待父親單位如果能有多餘的電影票,我可以有幸獲得觀看。
由於文革時期感情影片基本沒有,只有《地道戰》《南征北戰》這些革命影片。朝鮮電影故事片《賣花姑娘》批准在國內放映,渴望精神食糧的人們盼來了希望,這一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由於就放映10場,電影票是每個人都可望得到的,誰有一張電影票那可是天大的美事。有的人乾脆就到電影院的後台牆外聽著實況。聽到那電影插曲「賣花姑娘」沉醉在無限的快樂之中。每天電影院門口站著很多找機會混進去的人,工廠出動了工人民兵預備役人員看住電影院大門,維持秩序防止發生意外。
就在人們觀看無望的時候,工廠工會經研究請示有關部門,同意在廣場晚間6點30分露天放映一場,這好消息一出大家非常高興。我吃完晚飯去觀看時大道上人們臉上透著濃濃的笑容。在人山人海的廣場看台上一塊放映幕早已經掛好,一台解放牌 汽車 停在中間上面架著一台放映機。電影開映前放著新聞簡報,一會兒正式放映開始人們鴉雀無聲專心觀看。每個人的心情隨著劇情發展而變化著,看到激動時痛哭流涕,後來聽說有的人把兜里的襪子誤以為手帕擦著鼻涕眼淚 留下笑談。這是我有生以來經歷的最多人一起觀看露天電影的經歷,真的使人難忘。
在文化生活缺乏的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看露天電影就是最好的精神享受。每當聽說今晚村裡要放映電影,我就高興得不得了,整天精神都很亢奮,甚至忘了飢餓和一切不愉快。
看露天電影最讓我難忘的有下列幾點:
一,若村裡當晚有露天電影,幾乎家家都吃「蕃薯飯配豆乾壓韮菜」。
在我們潮汕普寧縣,「蕃薯飯配豆乾壓韮菜」在物質匱乏的時代是頂級 美食 。就是用大米加上蕃薯絲煮成干飯,配上普寧豆乾炒韮菜。這道菜平時少吃,在有露天電影這喜事的當天晚飯是一定要吃的。一來是喜慶時刻慶賀一下;一來不用看電影半途擠出來拉尿而錯過精彩鏡頭,不像平時老吃稀飯尿多。
二,早早就拿著家裡破草席去佔位,生怕去晚了占不到居中並靠前的好位。因搶佔好位而吵架是經常的,嚴重者甚至大打出手。
三,一部老電影放了又放,戰斗片最受歡迎。
放映頻率較高的戰斗片有:《奇襲》、《偵察兵》、《三進山城》、《小兵張嘎》、《渡江偵察記》、《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地下游擊隊》、《平原游擊隊》、《南征北戰》等。
四,幾乎每次都在電影間隙開批鬥大會。
挨批鬥者有盜竊者、投機倒把者、逃港者、五類分子等。
五,每部電影都有電影放映員進行解說。
解說員解說生動有趣、語言詼諧,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六,每部電影都要換好幾次片(拷貝),尤其是小型機。中型機和大型機少些,並且銀幕比較寬大,小型機銀幕很小,有人笑稱像手帕。有個別電影是寬銀幕的,比較好。
七,大部分電影是黑白的,彩色的少。
八,電影機經常出故障。
每當出故障時很掃興,我們經常喝倒彩。學著街巷的叫貨子的叫賣聲:「銅鐵換糖塊喲!」意思是電影機可以當廢鐵去換糖塊吃了。這時大隊的民兵會拿著竹枝來打我們,叫我們住口坐下。
最難忘小夥伴們哪種天真浪漫、風雨無阻、執著追隨、廢寢忘食勁頭。
那時候,村村都有小學,學生人數眾多,二三百是有的,喧囂熱鬧非凡。同學們居家分布方圓好幾里旮旯角落,信息靈通,隔村鄰隊哪裡要放電影,早就打探清楚。(那時每個區鄉都有電影隊,按鄉村序列逐一播放,有時間按排和規律可追尋)。在上學的來迴路上,課間 娛樂 操場,稍有丁點消息,迅速傳遍整個學堂。一聽說某個地方放電影,個個興奮得像過年,心裡象吃了蜜糖一樣快活。
一放學,即像離弦之箭一樣向家奔去。毛里毛燥忙完家長交待的農活,也顧不得換衣就飯,即刻拉開嗓門,吆喝起左鄰右舍、同灣同隊小夥伴,向電影播放里急切進發。幾里、十幾里山路,那怕刮風下雨、坡陡路滑,統統都不在話下。牽浪打群、翻山越嶺,瞎火黑燈,打著個光腳板,從不叫苦喊累,更莫說打退堂鼓。那一路的嘰嘰喳喳、一路的嘣嘣跳跳,一路的嘻笑打鬧,還帶著時不時來一句口號:「沖啊!」。那吶喊聲、那勁仗,那氣勢,用興高彩烈、滿心歡喜、心滿意足、滿載而歸等字眼來形容,一點都不誇張。
有了電影的耳濡目染,家裡泥巴牆、籬笆壁、門框、小格窗上貼的畫像《董存瑞》、《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雷鋒》、《沙家濱》等英雄事跡圖片,連環畫等等小人書,塞滿了各種破書包、布口袋、爛桌櫃,這不僅是青少年追捧、模仿、崇敬的偶像,更是陪伴我們年輪增長的忠心朋友、精神大餐。誰家的畫多,便有了在其他發小面前炫耀的底氣。誰要是把家裡當個兵的帽子或軍衣或軍鞋兜起,盡管大得出奇,一點不合身,只要在同伴中亮個相,旋一圈,那驕傲自豪表情,用一句四川方言,港得狠哦!真的不擺啰!直讓人高看幾眼,饞慕三天。
有道是:
少小樂趣純天然,電影畫圖枕耳邊。田間地頭追風跑,樹梢懸岩敢登攀。嘻逐打鬧沖鋒喊,爭扮豪傑斗敵玩。自古英雄出少年,誰當叛徒要挨鞭。
在那個 娛樂 活動匱乏的年代,露天電影的存在,成了幾代人心中揮之不去的情愫!最難忘白色的幕布前,那一張張充滿笑意的臉,彷彿定格在了腦海里,成了一張發黃的老照片,喚醒著塵封的往事……
電影帶子轉動著,一束光照在白色的幕布上,故事片就這么開始了……《新龍門客棧》、《鐵砂掌》、《黃天霸》、《霸王花》、《鷹爪鐵布衫》、《十兄弟》、《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中南海保鏢》……
70年代那時候物質匱乏,80年以後才有電視。
記得小時候農村除啦牆上的小喇叭,那就是每月兩場電影了,媽媽早早把飯做好催趕我們快吃,拾掇完趕緊叫哥哥扛起板凳占個好位置,我們到的時候人早滿了找到哥哥趕緊坐好,焦急的等待。電影一開演立刻鴉雀無聲,先開始《祖國新貌》《閃閃紅星》《英雄兒女》《紅牡丹》《小花》《上甘嶺》《柳堡的故事》《鐵道游擊隊》《董存瑞》《戴手銬的旅客》……兒時滿滿的回味[再見][再見]
哈哈哈,上世紀60年代,還是在丹江口市上小學,一天找老娘要了5分錢在露天電影院看電影,不知道什麼時候在水泥橙子上睡著了,半夜醒了一看,就自己一個人在那裡,幸虧露天電影院沒有鎖門,趕快回家去了。(因為不知道時間,也不知道幾點鍾)。[大笑][大笑][大笑]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你最難忘的是什麼。
小時候那時不僅物質匱乏,文化生活也是很匱乏的,看電影在當時絕對是一件所有人開心的一件大事。
廠區的廣播總是提前通知今天會有電影,甚至今天什麼電影,幾點開始放映都通知的明明白白。
爸爸媽媽趕緊的抓緊時間把飯就做好,我和姐姐快速吃完飯後趕緊的抱起小板凳去佔位置。
那時電影院都是露天電影院,位置絕對的不能太靠前,否則只能仰著頭看電影了,但也不能靠後,靠後會被會被被前面的人擋住視線,只有前面靠後一點的地方是最好的。我和姐姐總能佔到前面靠後一點的位置。
其實那時放什麼電影,對於還是小孩子的我並不重要,只是喜歡那種熱鬧的氣氛,哪怕有時刮著風,下著雪,即使腳都被凍僵了,也樂此不疲。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部電影就是《畫皮》有的小朋友直接嚇哭,我也被嚇的鑽進爸爸的懷里,再也沒敢看。
後來廠子里就專門蓋了電影院了,即使刮風下雨也吹不到淋不到了。
如今雖然電影院里的環境已經非常的好了,我卻很少去看電影了,露天電影就像一段塵封已久的往事,記載著我兒時許許多多美好的回憶。
露天電影也是幾代人美好生活的回憶,看過露天電影的人多少都有一段難忘的記憶。
小時候,物質文化生活不豐富,看個電影像過年一樣,有時候要跑幾十里地,也不嫌累,看完電影回家 睡一會,天就亮了。
記得那時候的電影片子也不多,反反復復就是那幾部,《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賣花姑娘》,都是黑白片窄熒幕的,情節簡單,畫質也不好。前面還有加演。「中國的新聞簡報,朝鮮的哭哭笑笑,越南的飛機大炮」。
最難忘的是看《賣花姑娘》,跟一夥同學走了很遠的路,到了放電影的地方 ,人都站滿了,沒地方了,只好擠在熒幕的後面,湊合看著。畫面里的人物及圖像都是反的,津津有味的看著,跟著劇情一會哭一會笑,那時也沒有餐巾紙,用袖子擦眼淚。
看完回家要過一個小河,河上有一座木橋,先過去的人使壞,把橋板拆了,後面的人不知道,掉進河裡好幾個,後來有人把橋板搭上了,我們才過去,大冬天凍的鼻涕眼淚的。
現在生活條件太好了,家門口幾個電影院,十幾年也不看一次電影。上次單位包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拿住電影票也沒好好看是那個電影院,去了找不到,打電話問同事,人家說了地方,一看票面,跑錯地方了。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最讓我難忘的就是一部叫阿福的電影,故事講敘了一個小男孩在美國入侵越南的時候,堅決抗擊侵略者的故事,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我最難忘的是銀幕用兩根桿子掛在中間,放映時兩面都能看到電影的內容。
❻ 七八十年代晚上農村放電影,為什麼必須留下一個人看家呢
記得小時候農村那時村裡沒有電,到了晚上小孩子也沒什麼娛樂活動,大多吃完飯到村裡空曠的地方跳馬、捉迷藏,不到大人喊著回家是不會走的,要數最熱鬧的就是晚上放電影,一個發電機、一個大布幕、兩個帶窟窿眼的圓盤膠帶、一個白熾燈泡,村裡人只要有一人知道哪裡放映電影,整個村子的人都會知道,晚上比白天趕集還熱鬧,誰都不想呆在家裡,但是那個年代小偷也多,家裡必須留人,我家一般都是我母親。
綜上,七八十年代農村放映電影,基本都是全家出動,我家基本都是母親看家,露天電影是我難忘的回憶。
❼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你最難忘的是什麼
記得七十年代可以看到的電影非常少,我居住的附近就一個電影院。由於父親的單位是一大形的軍工企業,一般來說都是單位工會發票。有時候小學校組織我們學生包場觀看,影片發行放映日期短的時候我們只能乾瞪眼看不上了。就要等待父親單位如果能有多餘的電影票,我可以有幸獲得觀看。
由於文革時期感情影片基本沒有,只有《地道戰》《南征北戰》這些革命影片。朝鮮電影故事片《賣花姑娘》批准在國內放映,渴望精神食糧的人們盼來了希望,這一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由於就放映10場,電影票是每個人都可望得到的,誰有一張電影票那可是天大的美事。有的人乾脆就到電影院的後台牆外聽著實況。聽到那電影插曲「賣花姑娘」沉醉在無限的快樂之中。每天電影院門口站著很多找機會混進去的人,工廠出動了工人民兵預備役人員看住電影院大門,維持秩序防止發生意外。
就在人們觀看無望的時候,工廠工會經研究請示有關部門,同意在廣場晚間6點30分露天放映一場,這好消息一出大家非常高興。我吃完晚飯去觀看時大道上人們臉上透著濃濃的笑容。在人山人海的廣場看台上一塊放映幕早已經掛好,一台解放牌 汽車 停在中間上面架著一台放映機。電影開映前放著新聞簡報,一會兒正式放映開始人們鴉雀無聲專心觀看。每個人的心情隨著劇情發展而變化著,看到激動時痛哭流涕,後來聽說有的人把兜里的襪子誤以為手帕擦著鼻涕眼淚 留下笑談。這是我有生以來經歷的最多人一起觀看露天電影的經歷,真的使人難忘。
在文化生活缺乏的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看露天電影就是最好的精神享受。每當聽說今晚村裡要放映電影,我就高興得不得了,整天精神都很亢奮,甚至忘了飢餓和一切不愉快。
看露天電影最讓我難忘的有下列幾點:
一,若村裡當晚有露天電影,幾乎家家都吃「蕃薯飯配豆乾壓韮菜」。
在我們潮汕普寧縣,「蕃薯飯配豆乾壓韮菜」在物質匱乏的時代是頂級 美食 。就是用大米加上蕃薯絲煮成干飯,配上普寧豆乾炒韮菜。這道菜平時少吃,在有露天電影這喜事的當天晚飯是一定要吃的。一來是喜慶時刻慶賀一下;一來不用看電影半途擠出來拉尿而錯過精彩鏡頭,不像平時老吃稀飯尿多。
二,早早就拿著家裡破草席去佔位,生怕去晚了占不到居中並靠前的好位。因搶佔好位而吵架是經常的,嚴重者甚至大打出手。
三,一部老電影放了又放,戰斗片最受歡迎。
放映頻率較高的戰斗片有:《奇襲》、《偵察兵》、《三進山城》、《小兵張嘎》、《渡江偵察記》、《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地下游擊隊》、《平原游擊隊》、《南征北戰》等。
四,幾乎每次都在電影間隙開批鬥大會。
挨批鬥者有盜竊者、投機倒把者、逃港者、五類分子等。
五,每部電影都有電影放映員進行解說。
解說員解說生動有趣、語言詼諧,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六,每部電影都要換好幾次片(拷貝),尤其是小型機。中型機和大型機少些,並且銀幕比較寬大,小型機銀幕很小,有人笑稱像手帕。有個別電影是寬慎旦穗銀幕的,比較好。
七,大部分電影是黑白的,彩色的少。
八,電影機經常出故障。
每當出故障時很掃興,我們經常喝倒彩。學著街巷的叫貨子的叫賣聲:「銅鐵換糖塊喲!」意思是電影機可以當廢鐵去換糖塊吃了。這時大隊的民兵會拿著竹枝來打我們,叫我們住口坐下。
那時候的我還太小,看不懂電影演了什麼,但我和小夥伴們卻能「看懂」大人們在看電影時發生的各種偷偷摸摸的事,因此發生了很多有趣並且驚險的事。
我的家鄉通電比較晚,那個時候人們的 娛樂 活動少得可憐,除了遲旅逢年過節「打花鼓子」(花鼓戲)外,就剩下農閑時為數不多的幾場露天電影了,老家人叫「演電影子」。
所以,只要聽說有哪個村晚上會「演電影子」,村裡人奔走相告寬卜,早早做好晚飯,一吃完碗都顧不上洗就拿著小板凳往那邊趕。有時要翻山越嶺,老人們還會備上火把,年輕人則把家裡所有的一號電池都找出來,一節一節試哪個還有電,然後將三四節接在一起,拼成一個超長號手電筒。
我們小孩子則聚在一起,根據聽說的電影名字,討論「打的凶不凶」(激烈武打場面),打得凶的,我們跑得比大人還快,打得不凶,我們就磨磨唧唧不想去,或者乾脆聚在村裡不願去的人家,免得大人走了在家害怕。
後來不知道哪一天,一個大孩子告訴我們,他在電影開始之後看到有人「親嘴」,開始我們還以為他說電影情節,都覺得甚是無聊,那是大人們才喜歡看的畫面,我們毫無興趣。
但那傢伙卻敢用全家人來賭咒,說不是電影,是某某和某某某,這下我們都來了興趣:這不是那誰的媽媽和誰的爸爸嗎?他們兩個咋親嘴了呢?於是我們發現了比看電影還有趣刺激的事情,每次者積極地跑在大人前面。
跟著那個大孩子觀察幾次皇,我們知道他的確沒有撒謊,雖然沒有再看到他說的某某和某某,但每場電影真的都會有一些大人「親嘴」的事情在黑暗中發生。
慢慢地,我們從露天觀看的位置上就能發現秘密:
每場電影,永遠積極搶點第一排位置的人,基本上都是每個村裡平時能說會道、說話喜歡大聲大氣的人,大部分都是小夥子和比我們大的孩子,因為他們回村後會負責直到下次電影開場前的「講電影」工作,經常在一起干農活或者乘涼歇息時看到很多人熱火朝天地和他們討論有趣的電影情節的場面。
中間位置,基本上就是大致按照先到先得的順序,補七大姑八大姨五叔六嬸這類人佔了,有些聽說鄰村某個親戚今晚會來看電影的人家,還在小凳子擺有零食吃的,佔一片地方早早地等著。
我們這些看不懂電影的孩子,就不停在放映場地四周奔跑呼叫,興奮無比地期待著電影開場。個高一些的孩子,會跑到銀幕前比比劃劃搞怪,在空白的銀幕上留下影影綽綽的樣子。
放映的電影有些是已經放過很多次的老電影,但每次放映場地也是人滿為患,大家看電影熱情依舊不減。
而最讓大家興奮、舉村拖家帶口去看的則是那些剛剛流傳過來的「新片子」,特別是聽說「打得特別凶」的那種。這時候放映員也特別忙,一個村挨著一個村趕場,有些村子為了早點迎來放映員,還送禮請客。
我印象中有好幾次就是這樣,放映員在熱情的村民家裡喝多了,沒來得及「洗電影片子」,類似於我們現在說的「倒帶」——把上一次放過的膠片卷到另一個盤子上倒回去。於是經常有放映員在電影開場前在場地片「洗電影片子」。
這是我們所有孩子最興奮的時刻,能最近距離看到神奇的電影片子,有時洗斷了,還能看到放映員把片子接上。
也有放映員完全忘了「洗電影片子」的情況,我們就曾經和大人看過一場「倒著演」的電影,裡面的人和車都是往後退,武打片中本來飛上樓頂的人,會從樓頂上「摔下來」,耳光從臉上「飛」起來,子彈從腦袋上飛回槍裡面……看電影的男女老少都興奮得像自己演電影了一樣,鬨笑聲淹沒了放映員「不要吵,不要吵,馬上就洗完了」的大喊。
對於我們這些躲在人群背後的小孩子們而言,真正的「電影開場」是在銀幕上的電影演到關鍵時——通常是剛過1/3或者過半,所有人全神貫注瞪著銀幕、甚至有人忍不住站起來的時候。
這時,坐在後面那些「懷著某種目的」的人,就開始動作了:我們經常看到有小夥子偷偷拉起旁邊姑娘的手或者姑娘偷偷塞給小夥子一個什麼東西,然後兩個人一起低下頭。任憑人群吵鬧,銀幕上如何熱鬧,他們都毫不在意,就那麼偷偷拉著,偷偷看對方一下,可能偷偷在笑或者臉紅。
而像某某和某某那類型的人,就比小夥子大姑娘們大膽的多。我們經常看到他們在看電影時靠得很近,邊看邊不時地你碰我一下,我拍你一下,電影還沒演到一半,他們就開始四下張望,然後自語一句「呀門忘了鎖」「火可能沒熄」之類的,往人群外面黑暗處走,另外一個隔一小會也偷偷摸摸跟著去了。
這個時候我們這些看不到也看不懂的小孩子,就激動得眼睛發亮,偷偷跟著他們看他們幹嘛去。但經常他們去的地方太黑了,我們都害怕不敢去。只有幾次,可能他們太著急還是怎麼了,被我們模模糊糊看到,我們就興奮地相互叫到「哇抱住了」「快看親嘴了」,其實每個跟來的孩子都能看到,但我們總是忍不住想相互通知。
聽到聲音的大人會像被蛇咬到了一樣突然跳開,對著我們罵一句「哪來的小雜種瞎扯!」然後一前一後去了其它地方,這時他們都會走得很快,我們經常就跟丟了
只有一次,我們特別幸運!
那次我們跟著兩個人,到了一片玉米地邊,他們就在地頭草叢那裡被我們看到「親嘴」了,我們激動得剛喊了出來,就看到那個男的向我們這邊扔了什麼。我們都以為要被打死了,撒腿就跑,但幾個沒反映過來的孩子彎腰找到扔過來的東西,發現是糖!我們激動瘋了,就一起像小狗一樣爬在地上摸找起來……等我們找得差不多時,那兩個人已經從玉米地裡面出來了,路過我們身邊時,還「嘻嘻」笑著。
也大概就一兩年光景吧,我們村通電了。
村裡慢慢有黑白電視機,人們都開始晚飯後聚在有電視的人家看電視劇。露天電影漸漸沒人看了,再好的片子,現場也經常沒幾個人了,還都是老頭老太太,再也沒了我們這些小孩子的樂趣了。
再慢慢地,又有了彩色電視機,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了,連聚在一起的熱鬧場面也沒有了。
村裡的夜,變得像白天一樣平淡無奇和沒有樂趣了。
最難忘小夥伴們哪種天真浪漫、風雨無阻、執著追隨、廢寢忘食勁頭。
那時候,村村都有小學,學生人數眾多,二三百是有的,喧囂熱鬧非凡。同學們居家分布方圓好幾里旮旯角落,信息靈通,隔村鄰隊哪裡要放電影,早就打探清楚。(那時每個區鄉都有電影隊,按鄉村序列逐一播放,有時間按排和規律可追尋)。在上學的來迴路上,課間 娛樂 操場,稍有丁點消息,迅速傳遍整個學堂。一聽說某個地方放電影,個個興奮得像過年,心裡象吃了蜜糖一樣快活。
一放學,即像離弦之箭一樣向家奔去。毛里毛燥忙完家長交待的農活,也顧不得換衣就飯,即刻拉開嗓門,吆喝起左鄰右舍、同灣同隊小夥伴,向電影播放里急切進發。幾里、十幾里山路,那怕刮風下雨、坡陡路滑,統統都不在話下。牽浪打群、翻山越嶺,瞎火黑燈,打著個光腳板,從不叫苦喊累,更莫說打退堂鼓。那一路的嘰嘰喳喳、一路的嘣嘣跳跳,一路的嘻笑打鬧,還帶著時不時來一句口號:「沖啊!」。那吶喊聲、那勁仗,那氣勢,用興高彩烈、滿心歡喜、心滿意足、滿載而歸等字眼來形容,一點都不誇張。
有了電影的耳濡目染,家裡泥巴牆、籬笆壁、門框、小格窗上貼的畫像《董存瑞》、《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雷鋒》、《沙家濱》等英雄事跡圖片,連環畫地道戰>地雷戰>雙槍老太婆>等等小人書,塞滿了各種破書包、布口袋、爛桌櫃,這不僅是青少年追捧、模仿、崇敬的偶像,更是陪伴我們年輪增長的忠心朋友、精神大餐。誰家的畫多,便有了在其他發小面前炫耀的底氣。誰要是把家裡當個兵的帽子或軍衣或軍鞋兜起,盡管大得出奇,一點不合身,只要在同伴中亮個相,旋一圈,那驕傲自豪表情,用一句四川方言,港得狠哦!真的不擺啰!直讓人高看幾眼,饞慕三天。
有道是:
少小樂趣純天然,電影畫圖枕耳邊。田間地頭追風跑,樹梢懸岩敢登攀。嘻逐打鬧沖鋒喊,爭扮豪傑斗敵玩。自古英雄出少年,誰當叛徒要挨鞭。
在那個 娛樂 活動匱乏的年代,露天電影的存在,成了幾代人心中揮之不去的情愫!最難忘白色的幕布前,那一張張充滿笑意的臉,彷彿定格在了腦海里,成了一張發黃的老照片,喚醒著塵封的往事……
電影帶子轉動著,一束光照在白色的幕布上,故事片就這么開始了……《新龍門客棧》、《鐵砂掌》、《黃天霸》、《霸王花》、《鷹爪鐵布衫》、《十兄弟》、《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中南海保鏢》……
70年代那時候物質匱乏,80年以後才有電視。
記得小時候農村除啦牆上的小喇叭,那就是每月兩場電影了,媽媽早早把飯做好催趕我們快吃,拾掇完趕緊叫哥哥扛起板凳占個好位置,我們到的時候人早滿了找到哥哥趕緊坐好,焦急的等待。電影一開演立刻鴉雀無聲,先開始《祖國新貌》《閃閃紅星》《英雄兒女》《紅牡丹》《小花》《上甘嶺》《柳堡的故事》《鐵道游擊隊》《董存瑞》《戴手銬的旅客》……兒時滿滿的回味[再見][再見]
哈哈哈,上世紀60年代,還是在丹江口市上小學,一天找老娘要了5分錢在露天電影院看電影,不知道什麼時候在水泥橙子上睡著了,半夜醒了一看,就自己一個人在那裡,幸虧露天電影院沒有鎖門,趕快回家去了。(因為不知道時間,也不知道幾點鍾)。[大笑][大笑][大笑]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你最難忘的是什麼。
小時候那時不僅物質匱乏,文化生活也是很匱乏的,看電影在當時絕對是一件所有人開心的一件大事。
廠區的廣播總是提前通知今天會有電影,甚至今天什麼電影,幾點開始放映都通知的明明白白。
爸爸媽媽趕緊的抓緊時間把飯就做好,我和姐姐快速吃完飯後趕緊的抱起小板凳去佔位置。
那時電影院都是露天電影院,位置絕對的不能太靠前,否則只能仰著頭看電影了,但也不能靠後,靠後會被會被被前面的人擋住視線,只有前面靠後一點的地方是最好的。我和姐姐總能佔到前面靠後一點的位置。
其實那時放什麼電影,對於還是小孩子的我並不重要,只是喜歡那種熱鬧的氣氛,哪怕有時刮著風,下著雪,即使腳都被凍僵了,也樂此不疲。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部電影就是《畫皮》有的小朋友直接嚇哭,我也被嚇的鑽進爸爸的懷里,再也沒敢看。
後來廠子里就專門蓋了電影院了,即使刮風下雨也吹不到淋不到了。
如今雖然電影院里的環境已經非常的好了,我卻很少去看電影了,露天電影就像一段塵封已久的往事,記載著我兒時許許多多美好的回憶。
露天電影也是幾代人美好生活的回憶,看過露天電影的人多少都有一段難忘的記憶。
小時候,物質文化生活不豐富,看個電影像過年一樣,有時候要跑幾十里地,也不嫌累,看完電影回家 睡一會,天就亮了。
記得那時候的電影片子也不多,反反復復就是那幾部,《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賣花姑娘》,都是黑白片窄熒幕的,情節簡單,畫質也不好。前面還有加演。「中國的新聞簡報,朝鮮的哭哭笑笑,越南的飛機大炮」。
最難忘的是看《賣花姑娘》,跟一夥同學走了很遠的路,到了放電影的地方 ,人都站滿了,沒地方了,只好擠在熒幕的後面,湊合看著。畫面里的人物及圖像都是反的,津津有味的看著,跟著劇情一會哭一會笑,那時也沒有餐巾紙,用袖子擦眼淚。
看完回家要過一個小河,河上有一座木橋,先過去的人使壞,把橋板拆了,後面的人不知道,掉進河裡好幾個,後來有人把橋板搭上了,我們才過去,大冬天凍的鼻涕眼淚的。
現在生活條件太好了,家門口幾個電影院,十幾年也不看一次電影。上次單位包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拿住電影票也沒好好看是那個電影院,去了找不到,打電話問同事,人家說了地方,一看票面,跑錯地方了。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最讓我難忘的就是一部叫阿福的電影,故事講敘了一個小男孩在美國入侵越南的時候,堅決抗擊侵略者的故事,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