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狼牙》作為吳京首部執導的電影,都有哪些隱喻
曾被袁和平封為李連傑接班人的吳京,卻在香港那個紙醉金迷的世界,活的無比憋屈。
和金錢無關,和信仰有關,我一直相信吳京是有信仰的,他的這種信仰,又和一種動物有關,那就是「狼」。
2008年,距離《功夫小子闖情關》里的楊學文十三年,距離《太極宗師》里的楊昱乾十年,距離《小李飛刀》里的阿飛九年,而距離最近的《殺破狼》,那個無名小卒只有不到三年。
對阿布來說,它的守護神確實帶他去了天堂,只是那個天堂是:活下去!
阿布的全名叫「布同林」,他絕不同林,絕不合污,這就是吳京的信仰:狼!
一、驚遇《弗里達》
弗里達:一匹荒原上受傷的孤狼。一蓬怒放的向日葵。一隻用生命絕唱的荊棘鳥。
第59屆威尼斯電影節開幕影片《弗里達》是一部謳歌人性美的傑作。它展示了一個剛毅不屈的墨西哥女畫家弗里達愛與痛苦的一生。觀眾在弗里達的車禍、親情、愛情中觸摸到她無窮的辛酸與甜美,溫柔與傷悲。
一生的悲痛、一生的堅毅澆灌弗里達天才的生命畫。她飲盡苦痛,飲盡孤獨,用沉重的靈魂作畫,展現內心的壓抑和扭曲,快樂和溫暖,追求和失落。
弗里達天天像火一樣地燃燒自己。飲酒、吸煙是靈魂無眠的隱藏,畫是真靈魂的裸白。
影片對人性的剖析全面又深刻。性與愛的嘗試與掙扎,思想與信念的糾纏與斗爭,肉體與精神的死敵般對抗,都入木三分。
電影傳記式敘述地弗里達的一生,剪輯繁簡適宜。
墨西哥民間音樂嘶啞而悲愁,痛捶人心。
二、幻相下的真實
黑夜裡看完美國電影《黑暗中的舞者》,黯然涕下,不能自已。
電影敘述了這樣的悲劇:移民來美國、為兒子看眼病而瘋狂工作的捷克盲女沙蔓,因殺了偷她血汗錢的房主人比爾而被判死刑。
江面一樣平鋪伸展的故事下跳動著一顆在絕境中煎熬的心。一個堅毅的母親、一個移民來異國的女性、一個盲人、一個失去競爭力的弱者,在弱肉強食的現代文明社會中被無聲無息地吞噬,被消滅,就象一片枯葉落了地。
故事震人魂魄的地方,不是情節的跌宕,不是沉重而濃烈的母愛,不是激烈的殺人場面,不是審判的不公與非議,而是尖銳無可調和的對抗性——善良潔白的靈魂與34聲槍響,法庭辯護的沉默與臆想中的亦歌亦舞,上吊繩索與縱情絕唱,走向死亡之岸與狂愛生命之軀,絕境的生存狀態與攢錢醫好兒子眼病的母親的心。
苦難到了極端,愛子到極端,愛音樂劇到了極端,善良到了極點的一條弱小的生命被判死刑。
永不能忘懷的是那微弱的又令人不安的歌聲,那遲鈍的卻令人戰栗的舞姿。
臨刑前,一曲悲涼而濃烈的生命絕唱唱出了靈魂最後的尊嚴:
人,即便被剝奪了一切生存的權利,依然要詩意縱情地放歌。
三、留戀布拉格
《布拉格之戀》像一雙給我很多溫存卻又揮別輕搖的白皙的手,像那曲曼妙憂傷的福雷的《夢後》曲,讓我在感受美麗的同時感受冷酷,感受放鬆的同時感受壓抑,感受溫暖的同時感受孤獨,感受快樂的同時感受憂傷,感受擁有的同時又感受虛空,當它揮一揮衣袖離開我的時候,我發現自己已是淚流滿面了。
這是根據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改編的影片,故事發生在布拉格,德沃夏克的布拉格,深沉熾烈的布拉格,我心儀已久的布拉格。演員朱麗葉·比諾葉,是美與高貴的化身,演過《勇敢的心》中脫俗明慧的美皇後,這次是扮演醫生(男主人公)心愛貌美的、對生活憧憬又被現世粉碎的妻子(女主人公)。
貪戀於女性裸體美的醫生在蘇聯入侵布拉格之後,生活被踐踏了,他與妻子在反抗侵略的吶喊洪流慢慢枯竭之後,離開了布拉格;而妻子在政治自由的異鄉(瑞士的日內瓦)感受到了丈夫的性愛觀對自己的壓抑,她說出了那句長久在地球湖上盪漾的話——「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她回到了布拉格。
不久,為了追尋純得透明的愛,醫生又回到了妻子的身邊。禁錮的思想讓美麗的布拉格變得醜陋起來,有尊嚴的生存越發得艱難,他們先是被沒收了護照,然後被剝奪了行業資格,接著是無處不在的沉默和恐懼,兩人別無選擇地來到了鄉下過村婦農夫的生活。心愛的狗得病死了,兩人親手灑土埋葬。一次帶著對往昔生活的深深眷戀,兩人驅車在僅有的小鎮舞廳里狂歡度夜。清晨細雨綿綿,返回途中,車禍身亡。
兩條渴求有尊嚴有快樂的美的生命,輕煙雲霧似地散了。
人去花謝,自由與屈辱、性與愛、美與青春的主題,會徐徐退出他人生活的舞台,但卻滲透進我的心靈。
烙在我心頭的是深沉復雜的時代精神——憂慮。焦灼。
四、鳥會啄人嗎?
希區柯克的動物災難片《鳥》,講述了人與動物怎樣相處的故事:把關在籠子里的鳥出售馴養逗樂的人類,被成群成批的烏鴉狠命報復,不得不逃離棲息之地。編劇儼然是鳥類群種的代言人,借一個小鎮被鳥類襲擊,警示人類當心動物的報復,從而加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余韻徐歇。我認為故事的警示還可以伸展:第一,人類不是能輕易服輸的動物,人類自身才是最能報復的物種,人類輸給烏鴉後能善罷甘休嗎?第二,烏鴉真能啄人嗎?事實是鳥類的物種每年在遞減,生存力一天天地弱化,焉有戰鬥力?他們的空間逐漸被人類強奪一空。第三,人類的最大災難一定是來自人類自身的互相殘殺,律師米切在逃離棲息地時,帶走了互懷敵意的母親和女友,同時也帶走了災難,真正的滅頂之災來自人類內心深處的不切實際的瘋狂的佔有欲。
《鳥》是鳥類們虛幻的勝利宣言。也是編劇給哲思的人們一個口頭警告。
從片中出來,你會感到虛驚一場,人類照做天地間無可匹敵的霸主。
五、《現代啟示錄》啟示了什麼?
反戰片《現代啟示錄》的敘述者是一個越戰上尉,他沿途目睹了戰爭留下血腥慘烈的場面,在殺與不殺的內心淤泥里撕裂掙扎,最後還是瘋狂地殺了前線的叛徒上校,留下一生的越戰烙印——恐懼。
啟示一:對英雄的顛覆。英雄成了叛徒,叛徒重又成了英雄,直面英雄時發現,英雄沉溺於對家人的思念、對殺戮無辜百姓的懺悔中,英雄首先是——人。
啟示二:人性的深刻揭示。勇敢與戰栗,瘋狂與冷峻,縱樂與慟哭,榮譽與良知,使命與正義,狂喜與恐懼,都像一把把尖刀撕裂著每一位士兵的靈與肉,每一個越戰人都分割成兩個對立的仇敵,在心臟依然跳動的肉身里驚心動魄地搏鬥。美麗悠長的海岸線與徐徐入侵的戰斗機的對立畫面,強化了人性的善美真與假惡丑斗爭的力度。
啟示三:反戰的主題沉重而深刻。對戰爭的真實體驗(痛苦、絕望、恐懼)的揭示,引發觀眾對戰爭與和平的深沉思考。然而是否該就此徹底杜絕嚴酷的戰爭?美國坦克在幾十年後開進伊拉克的領土是越戰的翻版嗎?是對還是錯?伊拉克人民究竟想選擇戰爭還是選擇專制?戰爭帶來的負面效應將把人類引向何方?
經典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影片的主題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而我們只在一頭眺望。
六、永恆的《日瓦戈醫生》
在前蘇聯政治主宰文學一手遮天的掌心裡,帕斯捷爾納克從指縫間依稀看見了正義與人性的藍天。影片《日瓦戈醫生》是根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氏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
男主人公日瓦戈是一個被父親拋棄的孤兒,一個救病治人的醫生,一根支撐家庭的樑柱,一個護士的情人,一個有小資情調的反革命,一個熱戀俄羅斯的憂傷詩人,一個能診斷時代瘋病的思想者。
女主人公拉那是一個被繼父誘騙的少女,一個令母親自殺的不孝女,一個革命狂人的妻子,一個戰爭年代扶傷的護士,一根憂傷詩人的愛的拐杖,一朵象徵堅毅與熱烈的沙漠花。
任何驚天動地的巨作都在思想和藝術上有獨特的價值。
故事發生在十月革命前後的動盪年代裡,影片通過日瓦戈醫生與拉那的聚散分離的無常,表達了偉大作家對自由靈魂的珍視、對傷亡生命的關懷、對生命意義的求索,對人性扭曲的鞭撻,對紅色革命的懷疑,以及對人民高於一切等空洞教條的全盤否定。
在藝術處理上,影片有三點妙處。一是把愛情與歷史緊密相連,把觸人靈魂的情愛與戕滅人性的革命戰爭勾留在一起,使日瓦戈與拉那靈犀相知的悲劇愛情具有沉重的歷史感,一般的情愛片只能望其項背。二是用雙線推進法,把主人公的命運按其邏輯緩緩推進,不著斧鑿痕跡;一線為日瓦戈醫生的一生,一線為拉那的一生,兩線在四個點上隨緣重合,在拉那的母親服毒的當晚,在日瓦戈醫生訂婚的舞會上,在硝煙的戰場上,在遠離莫斯科的小鎮玉亭鎮,構思奇巧。三是高潮來臨恰到好處,莫斯科被剝奪了生存的權利,日瓦戈就去老家生活,暫時逃離壓抑緊張的生活,可以噓出一口氣,在自然和情人的雙重撫慰下,日瓦戈詩意的生命得到了張揚,故事在層層鋪墊後達到了最高潮,感人至深。
看影片的同時,也清晰地看見了帕氏憂傷而深邃的眼眸,穿過了蘇聯文藝陣線聯盟的封鎖線,看見了他冰冷的的手,伸出了時代鐵屋的柵欄,觸摸到了真理溫熱的心跳。
赤子帕斯捷爾納克譜寫了一曲低沉的歷史哀歌,獻給苦難深重的俄羅斯母親。
七、《四根羽毛》與一串項鏈
哈利,人人贊譽的勇士,無法直面蘇丹的侵略戰爭,做了逃兵,回到了英國。
女友和好友共四人送了四根象徵懦夫的羽毛給了哈利,受了刺激的哈利孤身來到蘇丹,尋找拯救靈魂的葯方。
他為了榮譽,力盡艱險,九死一生,奮力救出了三位戰敗落難的好友,最後親手殺死敵人,戰勝了恐懼,獨身回國。
送羽毛者,不是勇士。
救他們的哈利,孤身闖沙漠的哈利,成了真正的勇士。
榮譽是否值得用眼睛用生命去交換?勇士與懦夫的分野在哪裡?失落的自我要靠什麼來拯救?愛情究竟要怎樣的考驗才會堅固不移?一個男性追求的勇士稱號是不是莫泊桑眼中那條假項鏈?這是影片劃在每一位觀眾頭腦上的問號。
對哈利來說,勇士的名譽是一串假項鏈,戰勝恐懼才是最大的收獲,雖然以犧牲青春為沉重代價。也許,人的靈魂一旦失落,錯位,是需要勇氣和膽量,靠現世的磨礪來復位。
哈利同瑪蒂爾德一樣,在償還假項鏈的同時實現了靈魂自救。
苦難是一個鍛造場,戰勝苦難,自我確證,就收獲了一串人生的真項鏈。戴上這串真項鏈,人就賦予了生命以活著的意義。
影片《四根羽毛》把問題放在一個不同的價值體系下去折射,正義與非正義,榮譽與幸福,友情與愛情,傲氣與卑賤,都交織在一起,展現多元豐富的主題內涵,值得玩味。
八、解讀《鵝毛筆》
法國電影《鵝毛筆》塑造這樣一位主角:一個作家,為了對抗禁慾而偽善的制度,變態發狂以寫性書為天職,鞭撻摧殘美好人性的拿破崙時代,一生備受非人的凌辱。
影片還塑造了三位配角:一個是閱讀情色小說的洗衣女工,她從書中了解私慾縱橫、行色醜陋的各類嘴臉,卻依舊對愛保持著至純至美的嚮往,最終慘死於他人的色慾之手,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花蕾被掐了。一個是信奉天主的天真的神父,在愛情與信仰中備受煎熬,從受醫生誘騙、到痛失心上人、到割去作家的喉舌、到醒悟後發瘋,歷經人性被扭曲被踐踏被分裂的全過程,是折射時代最清晰的一面鏡子。一個是以宰殺鮮活生命為職的屠夫醫生,他是權利的化身,道貌岸然,秉承皇帝旨意去封殺自由呼喊的喉嚨,去鞭打如花嬌嫩的肉體,去迫害純潔善良的靈魂,去奴役底層愚昧的百姓,是一隻玩弄於眾多生命於掌心的惡魔之手。
悲劇的構思之巧莫過於人物悲慘命運的重蹈覆轍。人物是悲慘歷史的見證,從作家的瘋狂執筆到神父的瘋狂執筆是一個圈,是一個必然,是一個感嘆號,也是一個省略號。
影片《鵝毛筆》還從兩個角度解讀鵝毛筆產生的社會功能,深刻之至。手握鵝毛筆的作家的神聖使命是鞭撻偽善、呼喊正義、還原人性的本真,他選擇對性的畸形暴露為切入口,而性的瘋狂壓抑又導致人們對性的變態追求,因此,作家手中的情色作品是一把雙刃劍,既可做蘇醒人性的解毒劑,又可做迷亂人性的精神鴉片。
這位作家令我想起中國寫《金瓶梅》的蘭陵笑笑生。我讀懂了專制時代選擇「性」為題材的作家的真實用意,作家們自身隱藏著蝴蝶般美麗的摯愛,卻書寫性的變態來矯枉過正,因為瘋狂壓抑所以要變態釋放。讀這類作品時必須解讀隱藏在肉慾之下作家真實的價值判斷。
九、敲響《鐵皮鼓》
一部根據君特·格拉斯的名著《鐵皮鼓》改編的經典影片。
7歲的小奧斯卡只愛敲鼓,有一天意外發現了媽媽與舅舅楊的私情,發現成人世界的丑,他就拒絕長大。希特勒的獨裁統治抽幹了每個德國人的精血,社會乾涸得像沙漠。媽媽吃生魚而死,舅舅楊被誤為波蘭人而被槍殺,奧斯卡的第一個大情人被父親佔有為妻子,第二小情人在德軍撤退時被美軍炮彈擊中,父親在蘇聯人入侵時吞納粹徽章而死。廢墟般的生存環境,使少年奧斯卡無法長大。戰爭結束,20歲的奧斯卡才康復為四肢健全的正常人。
在火龍一樣吞噬個體的畸形年代裡,小奧斯卡靠犀利的雙眼和震碎玻璃的奇異功能,僥幸逃出劫數,活出了自我。看此片一定要讀出小奧斯卡兩個古怪行為的象徵意義,一是敲鼓,第二是尖叫。小奧斯卡把敲鼓作為生活唯一的意義。鼓象徵真理,愛,善,一切美好的化身,敲鼓是一種追求,是對自己信念的守衛。不停的敲鼓是對己對人的驚駭警世。奧斯卡的尖叫可以震碎玻璃,尖叫是需要膽量的,當社會籠罩在一片混沌和黑暗中,誰敢發出自己的聲音?奧斯卡的尖叫能穿透黑暗,像把利劍,向邪惡向獨裁向無知毫不留情地刺去,是一個人對無道社會的抗議。奧斯卡用盡自己的力量與充斥假惡丑的世界作堅決的斗爭,心靈發出了「與成人說不、與社會說不」的微弱而可貴的聲音。
小奧斯卡的偉大就在他無畏地發出了自己的聲音。看完影片,我驚奇地發現,屈原是奧斯卡,魯迅是奧斯卡,顧準是奧斯卡,正義史的每一步艱難的進程都是一個一個奧斯卡的尖叫、敲鼓的結果。
歷史已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們心中的鼓聲還能響起嗎,我們將為什麼而敲?
十、用音樂營建愛的天堂
昨夜與瑞士電影《其實在天堂》相遇,影片暢寫了一個指揮家用音樂營建愛的天堂的動人故事。
著名指揮家在童年時期埋下了強者欺凌弱者的可怕情結,他一生漂泊在外,直至病魔扣響他晚年的門,他才如夢方醒,離開了盡現藝術才華的音樂廳,帶著虛弱的身體,回到惡夢中的故鄉。
他不是去尋找報復那個欺凌他的同鄉,相反,他要用音樂完成他的愛的夢想。他在故鄉成立了一個唱詩班,村子裡的眾多老弱病殘者都是唱詩班的成員,成員之間素有間隙,甚至彼此有仇。在音樂的感化下,唱詩班成員一個又一個拉開了塵封的心門,拍掉了灰塵和蛛絲,心如明鏡,笑臉開始燦爛。指揮家讓音樂變成了一把綠色的梯子,一個寬敞的通道,讓久在自我罪惡的深淵里翻滾的人們,從折磨自我的心靈中走出,通過溝通,消解恨,走上愛的大道,讓生活明朗起來,陽光起來。
最後指揮家在眾生大合唱的和諧歌聲中靜靜地死去。
看完影片,我們開始相信起音樂無與倫比的神力:音樂能讓每顆心靈敞開,自覺自醒地愛著、存在著、相互攙扶著,沒有膽怯、沒有仇恨、沒有苦難、沒有心理障礙,沒有抑鬱情結,人人能借音樂的力量發現自我;音樂能對抗死亡;音樂能營建大同世界。
看完影片,我們開始羨慕起音樂家修成正果的大幸福:求大愛而得大愛,靈魂可以安息。
看完影片,驚覺——從未在自我的聲音里沉醉,從未在合唱的聲音里沉醉。
看完影片,驚覺——其實我們都不在天堂。
之所以要推薦外國經典電影,是因為中國電影離此經典境界遙兮遠兮。
『叄』 求一本想無敵升級一樣的小說,而且還要超級YY系列 越YY越好,100分~!
召喚電腦
易軒帶著一部電腦一起穿越,電腦在穿越過程中發生了十分奇異的變化,竟然能夠將電腦里的電影、動畫片或者游戲中的各種物品具現出。
而且易軒還能通過電腦內的電影等影像學習各種能力!
T病毒,萬能膠囊,完美血液,乃至各種法寶……
KOF—庫拉,食靈—黃泉,大劍—迪妮莎……各個動畫或是電影中的或是嬌艷或是惹人憐惜的女孩出現在易軒身邊,穿著黃金聖衣,為了傳說中的『幸福和自由』戰斗著……
異界職業玩家
帶著自己宗師級的生活技能穿越了,本來靠著游戲中生活技能活得風生水起的林辰,發現在這個世界不是你能夠賺錢就能得到敬仰的,反而會招來致命的麻煩。
在自己的世界以錢為尊,但是穿越到了這塊大陸卻是強者為尊,所以,為了自己的小命著想,林辰不得不拿起手中的長劍,開始了升級之旅。
『肆』 陸毅出演的電視劇有哪些
陸毅是內地知名演員,也是2000年之後內地四小生之一。隨著他與鮑蕾結婚之後,他將重心回歸了家庭生活,在影視作品產量上有一些減少。而後那部空前火爆的《人民名義》,他再一次回歸到了大家的視線,帶給我們別樣的驚喜。
陸毅出演的電視劇有很多,其中1999年的《永不瞑目》是陸毅比較經典作品,也是憑著這部劇而在圈內走紅。
接下來的2018年,陸毅又加盟了《親·愛的味道》、《天衣無縫》、《風再起時》等片子,劇中我們都可以見到他多年來磨練精湛的演技。希望未來陸毅能夠給我們帶來更多精彩的作品!
『伍』 陸毅演過哪些電視劇
陸毅迄今共出演四十多部電視劇,其中主演三十多部,之中有不少精品,數創收視高峰。1995年,主演反法西斯題材電視劇《血色童心》,是他主演的第一部電視劇;1999年,主演禁毒題材電視劇《永不瞑目》,火遍大江南北,並憑借這部劇摘得金鷹視帝;2013年,主演人性情感題材電視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演技廣受好評,該劇摘得白玉蘭最佳電視劇金獎;2017年,主演反腐題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再創收視高峰,收視率歷經兩年仍未被突破。現將陸毅主演電視劇年表歸納如下:
一、初露鋒芒
1.《血色童心》,1995年,飾謝廖沙。這是陸毅主演的第一部電視劇,由葉大鷹、楊亞洲執導,在俄羅斯拍攝,反響很好。這部劇講述了二戰期間一群少年承受的戰爭創傷,他們不屈、抗爭與成長。那時的陸毅美好純凈,把謝廖沙從青春飛揚、明艷快樂的美少年成長為堅定公正而又不失善良的少年軍官的過程詮釋的很到位,表現可以說不事雕琢、天資自然。2015年該劇獲得俄羅斯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獎章。可見,陸毅的起點是非常高的。
2.《天下第一情》,1996年,飾袁方,是一部青春題材、展示父母與子女兩代人關系的電視劇。
3.《夏日戀語錄》,2000年,飾班君,是一部青春題材愛情劇。
『陸』 全世界最優秀的十部電影
一、驚遇《弗里達》
弗里達:一匹荒原上受傷的孤狼。一蓬怒放的向日葵。一隻用生命絕唱的荊棘鳥。
第59屆威尼斯電影節開幕影片《弗里達》是一部謳歌人性美的傑作。它展示了一個剛毅不屈的墨西哥女畫家弗里達愛與痛苦的一生。觀眾在弗里達的車禍、親情、愛情中觸摸到她無窮的辛酸與甜美,溫柔與傷悲。
一生的悲痛、一生的堅毅澆灌弗里達天才的生命畫。她飲盡苦痛,飲盡孤獨,用沉重的靈魂作畫,展現內心的壓抑和扭曲,快樂和溫暖,追求和失落。
弗里達天天像火一樣地燃燒自己。飲酒、吸煙是靈魂無眠的隱藏,畫是真靈魂的裸白。
影片對人性的剖析全面又深刻。性與愛的嘗試與掙扎,思想與信念的糾纏與斗爭,肉體與精神的死敵般對抗,都入木三分。
電影傳記式敘述地弗里達的一生,剪輯繁簡適宜。
墨西哥民間音樂嘶啞而悲愁,痛捶人心。
二、幻相下的真實
黑夜裡看完美國電影《黑暗中的舞者》,黯然涕下,不能自已。
電影敘述了這樣的悲劇:移民來美國、為兒子看眼病而瘋狂工作的捷克盲女沙蔓,因殺了偷她血汗錢的房主人比爾而被判死刑。
江面一樣平鋪伸展的故事下跳動著一顆在絕境中煎熬的心。一個堅毅的母親、一個移民來異國的女性、一個盲人、一個失去競爭力的弱者,在弱肉強食的現代文明社會中被無聲無息地吞噬,被消滅,就象一片枯葉落了地。
故事震人魂魄的地方,不是情節的跌宕,不是沉重而濃烈的母愛,不是激烈的殺人場面,不是審判的不公與非議,而是尖銳無可調和的對抗性——善良潔白的靈魂與34聲槍響,法庭辯護的沉默與臆想中的亦歌亦舞,上吊繩索與縱情絕唱,走向死亡之岸與狂愛生命之軀,絕境的生存狀態與攢錢醫好兒子眼病的母親的心。
苦難到了極端,愛子到極端,愛音樂劇到了極端,善良到了極點的一條弱小的生命被判死刑。
永不能忘懷的是那微弱的又令人不安的歌聲,那遲鈍的卻令人戰栗的舞姿。
臨刑前,一曲悲涼而濃烈的生命絕唱唱出了靈魂最後的尊嚴:
人,即便被剝奪了一切生存的權利,依然要詩意縱情地放歌。
三、留戀布拉格
《布拉格之戀》像一雙給我很多溫存卻又揮別輕搖的白皙的手,像那曲曼妙憂傷的福雷的《夢後》曲,讓我在感受美麗的同時感受冷酷,感受放鬆的同時感受壓抑,感受溫暖的同時感受孤獨,感受快樂的同時感受憂傷,感受擁有的同時又感受虛空,當它揮一揮衣袖離開我的時候,我發現自己已是淚流滿面了。
這是根據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改編的影片,故事發生在布拉格,德沃夏克的布拉格,深沉熾烈的布拉格,我心儀已久的布拉格。演員朱麗葉·比諾葉,是美與高貴的化身,演過《勇敢的心》中脫俗明慧的美皇後,這次是扮演醫生(男主人公)心愛貌美的、對生活憧憬又被現世粉碎的妻子(女主人公)。
貪戀於女性裸體美的醫生在蘇聯入侵布拉格之後,生活被踐踏了,他與妻子在反抗侵略的吶喊洪流慢慢枯竭之後,離開了布拉格;而妻子在政治自由的異鄉(瑞士的日內瓦)感受到了丈夫的性愛觀對自己的壓抑,她說出了那句長久在地球湖上盪漾的話——「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她回到了布拉格。
不久,為了追尋純得透明的愛,醫生又回到了妻子的身邊。禁錮的思想讓美麗的布拉格變得醜陋起來,有尊嚴的生存越發得艱難,他們先是被沒收了護照,然後被剝奪了行業資格,接著是無處不在的沉默和恐懼,兩人別無選擇地來到了鄉下過村婦農夫的生活。心愛的狗得病死了,兩人親手灑土埋葬。一次帶著對往昔生活的深深眷戀,兩人驅車在僅有的小鎮舞廳里狂歡度夜。清晨細雨綿綿,返回途中,車禍身亡。
兩條渴求有尊嚴有快樂的美的生命,輕煙雲霧似地散了。
人去花謝,自由與屈辱、性與愛、美與青春的主題,會徐徐退出他人生活的舞台,但卻滲透進我的心靈。
烙在我心頭的是深沉復雜的時代精神——憂慮。焦灼。
四、鳥會啄人嗎?
希區柯克的動物災難片《鳥》,講述了人與動物怎樣相處的故事:把關在籠子里的鳥出售馴養逗樂的人類,被成群成批的烏鴉狠命報復,不得不逃離棲息之地。編劇儼然是鳥類群種的代言人,借一個小鎮被鳥類襲擊,警示人類當心動物的報復,從而加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余韻徐歇。我認為故事的警示還可以伸展:第一,人類不是能輕易服輸的動物,人類自身才是最能報復的物種,人類輸給烏鴉後能善罷甘休嗎?第二,烏鴉真能啄人嗎?事實是鳥類的物種每年在遞減,生存力一天天地弱化,焉有戰鬥力?他們的空間逐漸被人類強奪一空。第三,人類的最大災難一定是來自人類自身的互相殘殺,律師米切在逃離棲息地時,帶走了互懷敵意的母親和女友,同時也帶走了災難,真正的滅頂之災來自人類內心深處的不切實際的瘋狂的佔有欲。
《鳥》是鳥類們虛幻的勝利宣言。也是編劇給哲思的人們一個口頭警告。
從片中出來,你會感到虛驚一場,人類照做天地間無可匹敵的霸主。
五、《現代啟示錄》啟示了什麼?
反戰片《現代啟示錄》的敘述者是一個越戰上尉,他沿途目睹了戰爭留下血腥慘烈的場面,在殺與不殺的內心淤泥里撕裂掙扎,最後還是瘋狂地殺了前線的叛徒上校,留下一生的越戰烙印——恐懼。
啟示一:對英雄的顛覆。英雄成了叛徒,叛徒重又成了英雄,直面英雄時發現,英雄沉溺於對家人的思念、對殺戮無辜百姓的懺悔中,英雄首先是——人。
啟示二:人性的深刻揭示。勇敢與戰栗,瘋狂與冷峻,縱樂與慟哭,榮譽與良知,使命與正義,狂喜與恐懼,都像一把把尖刀撕裂著每一位士兵的靈與肉,每一個越戰人都分割成兩個對立的仇敵,在心臟依然跳動的肉身里驚心動魄地搏鬥。美麗悠長的海岸線與徐徐入侵的戰斗機的對立畫面,強化了人性的善美真與假惡丑斗爭的力度。
啟示三:反戰的主題沉重而深刻。對戰爭的真實體驗(痛苦、絕望、恐懼)的揭示,引發觀眾對戰爭與和平的深沉思考。然而是否該就此徹底杜絕嚴酷的戰爭?美國坦克在幾十年後開進伊拉克的領土是越戰的翻版嗎?是對還是錯?伊拉克人民究竟想選擇戰爭還是選擇專制?戰爭帶來的負面效應將把人類引向何方?
經典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影片的主題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而我們只在一頭眺望。
六、永恆的《日瓦戈醫生》
在前蘇聯政治主宰文學一手遮天的掌心裡,帕斯捷爾納克從指縫間依稀看見了正義與人性的藍天。影片《日瓦戈醫生》是根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氏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
男主人公日瓦戈是一個被父親拋棄的孤兒,一個救病治人的醫生,一根支撐家庭的樑柱,一個護士的情人,一個有小資情調的反革命,一個熱戀俄羅斯的憂傷詩人,一個能診斷時代瘋病的思想者。
女主人公拉那是一個被繼父誘騙的少女,一個令母親自殺的不孝女,一個革命狂人的妻子,一個戰爭年代扶傷的護士,一根憂傷詩人的愛的拐杖,一朵象徵堅毅與熱烈的沙漠花。
任何驚天動地的巨作都在思想和藝術上有獨特的價值。
故事發生在十月革命前後的動盪年代裡,影片通過日瓦戈醫生與拉那的聚散分離的無常,表達了偉大作家對自由靈魂的珍視、對傷亡生命的關懷、對生命意義的求索,對人性扭曲的鞭撻,對紅色革命的懷疑,以及對人民高於一切等空洞教條的全盤否定。
在藝術處理上,影片有三點妙處。一是把愛情與歷史緊密相連,把觸人靈魂的情愛與戕滅人性的革命戰爭勾留在一起,使日瓦戈與拉那靈犀相知的悲劇愛情具有沉重的歷史感,一般的情愛片只能望其項背。二是用雙線推進法,把主人公的命運按其邏輯緩緩推進,不著斧鑿痕跡;一線為日瓦戈醫生的一生,一線為拉那的一生,兩線在四個點上隨緣重合,在拉那的母親服毒的當晚,在日瓦戈醫生訂婚的舞會上,在硝煙的戰場上,在遠離莫斯科的小鎮玉亭鎮,構思奇巧。三是高潮來臨恰到好處,莫斯科被剝奪了生存的權利,日瓦戈就去老家生活,暫時逃離壓抑緊張的生活,可以噓出一口氣,在自然和情人的雙重撫慰下,日瓦戈詩意的生命得到了張揚,故事在層層鋪墊後達到了最高潮,感人至深。
看影片的同時,也清晰地看見了帕氏憂傷而深邃的眼眸,穿過了蘇聯文藝陣線聯盟的封鎖線,看見了他冰冷的的手,伸出了時代鐵屋的柵欄,觸摸到了真理溫熱的心跳。
赤子帕斯捷爾納克譜寫了一曲低沉的歷史哀歌,獻給苦難深重的俄羅斯母親。
七、《四根羽毛》與一串項鏈
哈利,人人贊譽的勇士,無法直面蘇丹的侵略戰爭,做了逃兵,回到了英國。
女友和好友共四人送了四根象徵懦夫的羽毛給了哈利,受了刺激的哈利孤身來到蘇丹,尋找拯救靈魂的葯方。
他為了榮譽,力盡艱險,九死一生,奮力救出了三位戰敗落難的好友,最後親手殺死敵人,戰勝了恐懼,獨身回國。
送羽毛者,不是勇士。
救他們的哈利,孤身闖沙漠的哈利,成了真正的勇士。
榮譽是否值得用眼睛用生命去交換?勇士與懦夫的分野在哪裡?失落的自我要靠什麼來拯救?愛情究竟要怎樣的考驗才會堅固不移?一個男性追求的勇士稱號是不是莫泊桑眼中那條假項鏈?這是影片劃在每一位觀眾頭腦上的問號。
對哈利來說,勇士的名譽是一串假項鏈,戰勝恐懼才是最大的收獲,雖然以犧牲青春為沉重代價。也許,人的靈魂一旦失落,錯位,是需要勇氣和膽量,靠現世的磨礪來復位。
哈利同瑪蒂爾德一樣,在償還假項鏈的同時實現了靈魂自救。
苦難是一個鍛造場,戰勝苦難,自我確證,就收獲了一串人生的真項鏈。戴上這串真項鏈,人就賦予了生命以活著的意義。
影片《四根羽毛》把問題放在一個不同的價值體系下去折射,正義與非正義,榮譽與幸福,友情與愛情,傲氣與卑賤,都交織在一起,展現多元豐富的主題內涵,值得玩味。
八、解讀《鵝毛筆》
法國電影《鵝毛筆》塑造這樣一位主角:一個作家,為了對抗禁慾而偽善的制度,變態發狂以寫性書為天職,鞭撻摧殘美好人性的拿破崙時代,一生備受非人的凌辱。
影片還塑造了三位配角:一個是閱讀情色小說的洗衣女工,她從書中了解私慾縱橫、行色醜陋的各類嘴臉,卻依舊對愛保持著至純至美的嚮往,最終慘死於他人的色慾之手,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花蕾被掐了。一個是信奉天主的天真的神父,在愛情與信仰中備受煎熬,從受醫生誘騙、到痛失心上人、到割去作家的喉舌、到醒悟後發瘋,歷經人性被扭曲被踐踏被分裂的全過程,是折射時代最清晰的一面鏡子。一個是以宰殺鮮活生命為職的屠夫醫生,他是權利的化身,道貌岸然,秉承皇帝旨意去封殺自由呼喊的喉嚨,去鞭打如花嬌嫩的肉體,去迫害純潔善良的靈魂,去奴役底層愚昧的百姓,是一隻玩弄於眾多生命於掌心的惡魔之手。
悲劇的構思之巧莫過於人物悲慘命運的重蹈覆轍。人物是悲慘歷史的見證,從作家的瘋狂執筆到神父的瘋狂執筆是一個圈,是一個必然,是一個感嘆號,也是一個省略號。
影片《鵝毛筆》還從兩個角度解讀鵝毛筆產生的社會功能,深刻之至。手握鵝毛筆的作家的神聖使命是鞭撻偽善、呼喊正義、還原人性的本真,他選擇對性的畸形暴露為切入口,而性的瘋狂壓抑又導致人們對性的變態追求,因此,作家手中的情色作品是一把雙刃劍,既可做蘇醒人性的解毒劑,又可做迷亂人性的精神鴉片。
這位作家令我想起中國寫《金瓶梅》的蘭陵笑笑生。我讀懂了專制時代選擇「性」為題材的作家的真實用意,作家們自身隱藏著蝴蝶般美麗的摯愛,卻書寫性的變態來矯枉過正,因為瘋狂壓抑所以要變態釋放。讀這類作品時必須解讀隱藏在肉慾之下作家真實的價值判斷。
九、敲響《鐵皮鼓》
一部根據君特·格拉斯的名著《鐵皮鼓》改編的經典影片。
7歲的小奧斯卡只愛敲鼓,有一天意外發現了媽媽與舅舅楊的私情,發現成人世界的丑,他就拒絕長大。希特勒的獨裁統治抽幹了每個德國人的精血,社會乾涸得像沙漠。媽媽吃生魚而死,舅舅楊被誤為波蘭人而被槍殺,奧斯卡的第一個大情人被父親佔有為妻子,第二小情人在德軍撤退時被美軍炮彈擊中,父親在蘇聯人入侵時吞納粹徽章而死。廢墟般的生存環境,使少年奧斯卡無法長大。戰爭結束,20歲的奧斯卡才康復為四肢健全的正常人。
在火龍一樣吞噬個體的畸形年代裡,小奧斯卡靠犀利的雙眼和震碎玻璃的奇異功能,僥幸逃出劫數,活出了自我。看此片一定要讀出小奧斯卡兩個古怪行為的象徵意義,一是敲鼓,第二是尖叫。小奧斯卡把敲鼓作為生活唯一的意義。鼓象徵真理,愛,善,一切美好的化身,敲鼓是一種追求,是對自己信念的守衛。不停的敲鼓是對己對人的驚駭警世。奧斯卡的尖叫可以震碎玻璃,尖叫是需要膽量的,當社會籠罩在一片混沌和黑暗中,誰敢發出自己的聲音?奧斯卡的尖叫能穿透黑暗,像把利劍,向邪惡向獨裁向無知毫不留情地刺去,是一個人對無道社會的抗議。奧斯卡用盡自己的力量與充斥假惡丑的世界作堅決的斗爭,心靈發出了「與成人說不、與社會說不」的微弱而可貴的聲音。
小奧斯卡的偉大就在他無畏地發出了自己的聲音。看完影片,我驚奇地發現,屈原是奧斯卡,魯迅是奧斯卡,顧準是奧斯卡,正義史的每一步艱難的進程都是一個一個奧斯卡的尖叫、敲鼓的結果。
歷史已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們心中的鼓聲還能響起嗎,我們將為什麼而敲?
十、用音樂營建愛的天堂
昨夜與瑞士電影《其實在天堂》相遇,影片暢寫了一個指揮家用音樂營建愛的天堂的動人故事。
著名指揮家在童年時期埋下了強者欺凌弱者的可怕情結,他一生漂泊在外,直至病魔扣響他晚年的門,他才如夢方醒,離開了盡現藝術才華的音樂廳,帶著虛弱的身體,回到惡夢中的故鄉。
他不是去尋找報復那個欺凌他的同鄉,相反,他要用音樂完成他的愛的夢想。他在故鄉成立了一個唱詩班,村子裡的眾多老弱病殘者都是唱詩班的成員,成員之間素有間隙,甚至彼此有仇。在音樂的感化下,唱詩班成員一個又一個拉開了塵封的心門,拍掉了灰塵和蛛絲,心如明鏡,笑臉開始燦爛。指揮家讓音樂變成了一把綠色的梯子,一個寬敞的通道,讓久在自我罪惡的深淵里翻滾的人們,從折磨自我的心靈中走出,通過溝通,消解恨,走上愛的大道,讓生活明朗起來,陽光起來。
最後指揮家在眾生大合唱的和諧歌聲中靜靜地死去。
看完影片,我們開始相信起音樂無與倫比的神力:音樂能讓每顆心靈敞開,自覺自醒地愛著、存在著、相互攙扶著,沒有膽怯、沒有仇恨、沒有苦難、沒有心理障礙,沒有抑鬱情結,人人能借音樂的力量發現自我;音樂能對抗死亡;音樂能營建大同世界。
看完影片,我們開始羨慕起音樂家修成正果的大幸福:求大愛而得大愛,靈魂可以安息。
看完影片,驚覺——從未在自我的聲音里沉醉,從未在合唱的聲音里沉醉。
看完影片,驚覺——其實我們都不在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