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好看電影 » 牛鈴之聲高清電影下載
擴展閱讀
一部銷售絲襪的日本電影 2025-02-10 10:38:24
看電影發微信的說說 2025-02-10 10:37:50
涇川縣東街小學微電影 2025-02-10 10:25:03

牛鈴之聲高清電影下載

發布時間: 2025-02-10 10:09:33

1. 深度觀察:《牛鈴之聲》——憂郁中重生

——「謹以此片獻給所有牛隻,

        和為養育兒女受盡苦難的父親。」

《牛鈴之聲》是由李忠烈執導、崔元均、李三順主演的紀錄片,於2009年1月15日在韓國上映,記錄了性格敦實的老農與相伴30多年的黃牛之間的故事,該片投資極小,卻獲得了1.2億美元的營收,是韓國為數不多的經典紀錄片。

據傳,這部紀錄片是導演李忠烈產生自殺念頭後拍攝的,藉由影片的上映,他重新找回了自我。

《牛鈴之聲》拍攝期間,原本被獸醫預估只剩一年壽命可活的老牛,竟硬生生活了三年,年滿40周歲——使製片成本爆增,投資者嚇退、攝影師跑路,最後僅剩下李忠烈一人身兼導演、錄音、攝影三職,終於完成歷時三年的拍攝。

老牛去世後,老農小心翼翼摘除陪伴老牛一生的鼻環和牛鈴,手握鼻環和牛鈴,沉默地坐在樹下一言不發,對著斜陽閉上眼睛——直到微風吹過,牛鈴叮當作響時,如碎鏡重圓般猛然睜眼——那混濁蒼老的眼睛折射著淚珠的晶瑩,猶如重磅炸彈直擊心底,直擊人心底最脆弱柔軟之處,令人久久不能暢懷……

其實,《牛鈴之聲》所揭示的絕非農夫與牛深厚情感,或者所謂「養育之恩」、「現代社會的冷感」、「夫妻」……這些陳詞濫調已經完全失去了「閱讀」記錄片的意義,導演李忠烈並非一個深刻的思想家,他只是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煽情了恰當的人群。

魯迅先生的書讀過很多,今天就以老先生的一些警句來剖析一番。

番一:

《娜拉(nuo)走後怎樣》,是魯迅先生《墳》里的一篇,娜拉滿足地生活在所謂幸福的家庭里後覺悟到: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們又是她的傀儡。她於是走了,只聽得關門聲,接著就是閉幕。魯迅先生敏銳地察覺到,當娜拉出走後有兩個結果:一是回來、二是餓死。

《牛鈴之聲》中老牛的結果也只有兩個一是被賣掉、二是繼續做老農的傀儡。

問個問題:您是牛還是老農?

其實在所有觀看紀錄片的人,都下意識將自己當成牛或老農,所以淚點不同感覺不同,只是自己沒有察覺而已。

譬如有人在老牛被摘下銅環時流淚,您覺得他或她把自己暗喻成了什麼?

《娜拉》的背後不只是魯迅的哲思,還有更深刻的一層,在人類社會何人不是傀儡或被傀儡?!很多人的悲哀來自於被傀儡,豈不知那個牽繩的人自己頭上也吊著一根弦兒!

在韓國,城鄉差距、生存壓力、時代變遷、道德傳統……這些冷酷的矛盾,與我們一般無二,問題是:您是不是娜拉?

誰又不是?

番二:

《論雷峰塔的倒掉》:「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在您欣賞這部記錄片時有沒有思考過:這紀錄片中有幾多虛偽?那些是擺拍?那些是設計好的台詞兒?

當老農的兒女們歡聚一堂,和老婦人一起建議老農把老牛賣掉時,您有沒有想過:假如是設計好的台詞兒,這是有多虛偽?假如是根本不在乎旁邊有人拍攝,這是有多冷漠?亦或兩者都有些吧,這是有多無奈?

很多年後,再重溫周星馳的《喜劇之王》,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哭著哭著就笑了,笑著笑著就哭了」這句話。

人生「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恩怨情仇生老病死」,十六個字走一遍,您和我的人生也就走到了盡頭:所以您根本不必在意,「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任何大勇大義之人必然是大徹大悟之人,等老了悟了,一切就通了。

悲劇喜劇有什麼區別?——根本就沒有啊!

番三:

魯迅先生在《自題小像》中說道:「文人作文,農人掘鋤,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際,文人偏要裝做粗人,玩什麼'荷鋤帶笠';農夫則在柳下捧一本書,裝作'深柳讀書圖'之類,就要令人肉麻。」

人的一生中,會有很多細膩的情感,您和我都一樣,在這一點上眾生平等。特別厭煩的是御用文人捧臭腳,弄出做作的偉大情懷,更反感明明一無是處的濫字到處題,真心覺得一切順其自然才好。

當然,我們所要談的是抑鬱,總感覺抑鬱與矯揉造作有共通之處——背後同樣是虛榮、物慾、焦躁和恐懼。

言歸正傳:《牛鈴之聲》濫情無可質疑,畢竟所謂的「紀錄片」也是要賣的——從抑鬱到重生,導演李忠烈經歷了人生的劇烈變化——特別是經歷了事業的巨大成功。

於是,抑鬱被治癒,原來抑鬱是被物質世界治癒的——精神疾病與物質竟然緊密相關。

古往今來,最美的抑鬱美人兒是林黛玉,李清照寫的陰郁反而是個鐵血的女漢子;最帥的抑鬱青少年是潘安,隋煬帝恐怕得往後排排;最帥的抑鬱權貴必須是周瑜,被陰險的諸葛村夫嫉妒而弄死。

您看:原來抑鬱古已有之,今天看來不算啥啊!但是古人就沒那麼多講究,抑鬱的潘安不接果子一樣在家安逸的很,抑鬱的周瑜沒吐血之前也屢敗屢戰瀟灑的很……

其實,誰都知道現代社會壓力大,抑鬱這東西誰都或多或少有一點兒——問題是您和我都得弄明白一件事兒:咱們都是碳水化合物!真正需要補充的也就是碳水化合物!躺那塊地方就算您是陳摶老祖,也絕對不需要超過4平方!

抑鬱:源於您物質追求的完美度——

想明白了之後,您還覺得有什麼值得焦慮的嗎?

2. 一對老人,一頭老牛-----2012年韓國紀錄片《牛鈴之聲》

一對老人與一頭老牛,於無聲的歲月中,共同織就了一幅生命的畫卷。在這幅畫中,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對生活最真摯的熱愛與堅守。

故事從2012年的韓國影壇開始,一部名為《牛鈴之聲》的紀錄片悄然上映。影片聚焦於崔益鈞老人、妻子李三順及陪伴他們四十年的老黃牛,三人共同生活在一片土地上,生活簡單而又樸素。

崔益鈞老人在八歲時因腳疾,無法正常行走。即便如此,他仍每日清晨駕牛去耕田,傍晚再趕牛回家,無論風雨,他都將生命獻給了這片土地。老人的一生,彷彿緊緊地纏繞在這片土地上,吃飯、睡覺、耕地,成為了他生活的全部。

當地有一種說法,牛若不幹活,五年便會死去。然而,老人的想法很簡單,他希望與老黃牛共同生存,共同勞作。即使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他仍堅持要「死在田裡,繼續工作」。

在田間,老黃牛走在前面,艱難地深一腳淺一腳,老人則弓著背緊緊跟隨,雖然瘦骨嶙峋,但他依舊堅持著。他自嘲說,如果換成他,早已放棄。然而,老人深知,老黃牛是他的事業,唯有對它的深情,妻子李三順最懂。

老人固執地拒絕在田裡噴灑殺蟲劑,因為他堅信,那樣做會讓老黃牛活不成。老牛年老後,常受另一頭牛的欺負,但只要老人在身邊,它從未受過委屈。老人驕傲地說,這頭牛有靈性,即使走得慢,卻能躲開車輛。有一次,老人趕著牛車去拉柴,在車上睡著,醒來時,老牛已平安地將他和柴火帶回了家。

隨著時光流逝,老牛終於走不動了,老人也逐漸變得衰弱。在巨大的壓力下,老人最終將老牛牽至市場,然而,老牛的價值並不高。老人深知,只有這樣,老牛才能暫時留在自己身邊。當有人提出宰殺老牛時,老人堅定地拒絕,並倒上了它最愛的米酒,夫妻兩人靜靜地坐著,說不出話。

在老人心中,這頭老黃牛不僅是他的事業,更是另一個自己。它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彷彿看到了自己的結局,眼中流下了淚水。最終,瘦骨嶙峋的老牛離開了人世,被永遠埋葬在黃土之中。

兩位老人看著老牛被埋葬,老人自責地說:「我怎麼也無法讓它站起來。」他將老牛最愛的銅鈴倒在地上,與妻子一起呆坐在地上,陷入了沉默。

妻子李三順雖然嘴上抱怨老人對牛的過分寵愛,但她也深深懂得老人的固執與深情。她對老人說:「你若走了,我也會跟著你去。」當老人病重時,她坐在床邊,低聲安慰著老人。

老牛的去世,讓兩位老人感到無比的悲痛。她看著院子里堆積的柴火,感慨道:「沒有一頭牛能像他那樣,一輩子背負這么多柴。真的很感謝他,讓我的老頭兒有這么多柴可以用。」

在這個幾乎被遺忘的小山村,三個暮年的生命平靜地相依相守,他們之間的關系,彷彿是一個生命體的三個分身,共同等待死亡,同時認真地活著。

影片中透露的信息,讓人深思。相依為命的兩位老人,其實有九個子女。他們的子女們在家中享受著富裕的生活,卻忽略了父母的衰老與付出。老人守著老牛,老牛守著老兩口,他們之間的深情,或許才是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

《牛鈴之聲》的拍攝,不僅是對生命尊嚴的尊重,也是對生活意義的深刻探討。它教會我們,即使在生命的盡頭,也應堅守對生活的熱愛,珍惜與親人共度的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