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不再讓你孤單、志明與春嬌、前任3:再見前任、山楂樹之戀、愛有來生、胭脂扣、傾城之淚、匆匆那年、如果,愛
㈡ 最愛 豆瓣影評
電影《最愛》嗎?
豆瓣上比較好的一篇
轉自豆瓣網頁
《 得意一天是一天,總歸都是人,總歸都是命。》
很久之前在影院看過這部電影的預告片,但當時預告片里完全沒有講到這個片子發生在一個艾滋病村,所以今天去看的時候開場我就被震住了。以下寫的觀後感會有劇透,不喜者請迴避。
可能是因為從小在醫院里長大,從小對疾病的了解為可能比同年齡的孩子清楚很多,有些人患了疾,有些人受了傷,有些人說沒就沒了。然而,眾所周知艾滋病=死。很久以前也聽說過這么一個村落,因為賣血全村大部分人都患上了艾滋,在河南的那個村落不可能再有什麼生機勃勃的勞作與淳樸的生活,村民們做的只是等著時日過去,然後互相葬掉彼此。
得意這個名字取得相當好,記得所有病人都呆在山頂學校時,得意說,「得意一天是一天」。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台詞。因為在這部影片中,我們很難看到患病者的恐慌,他們不是沒有意料到熱病的嚴重性,他們都知道自己會死。他們只是默默地在順從的接受,因為反抗毫無作用,沒有葯物,沒有人真正能幫助他們。他們都在認真地活下去,不怨念不悲憤。只是等著生命完結罷了。蔣雯麗飾演的糧房姐頭天追著偷吃她糧食的母豬滿街跑,活力超群,但是立馬就沒了。戲弄人生般地給她一段那麼歡樂的鏡頭只是預示她的迴光返照,人,說沒就沒了,就在一瞬間,還來不及回味。王寶強飾演的大嘴也如出一轍,為糧房姐送葬時,大嘴舉著自己愛不釋手的擴音喇叭說,「喇叭沒電了,我也快沒電了。」然後他笑著跑開,果真不出所料地他也隨之遠行。片中愛子如命的父親,極其自私又時而對家裡人著想的大哥。個個都是及其龐大的矛盾體,但個個都真實得讓人感覺不到任何紕漏。
當然故事的重頭戲還是男女主角的愛情。為了買一瓶城裡賣的洗發水去賣血患得艾滋病的琴琴,和一個想方設法要去賣血賺錢的得意,他們的感情展開讓人覺得荒誕又可敬。再患病後相繼被丈夫、妻子拋棄的他們毫無顧忌地在一起了。在生命都快沒有的時候能碰上彼此這樣一個「共患難」的愛人,絕對不是件壞事。人性就是這樣,你有病,我遠離你,我們倆都有病,不如我們在一起。敢問,如果其中一人是健康的,這段戀情難道還有展開的可能?
顧長衛在人性的殘忍面前做了一場浪漫的戲。影片中飽含人類的各種情愫,處處展露人性。有偉大的父愛,自私的求財,大難臨頭各自飛的」夫妻情「,豁達的人,畏懼的人,了無遺憾的離去,仇恨的威脅,不問結果與明天的陪伴,能一起吃苦卻沒榮幸一起享福的情侶,「娘」與「爹」的隱喻⋯⋯總歸都是人,總歸都是命。
不害羞地說,戲到末尾我哭了。在看到最後兩個絕症患者拿著喜糖和結婚證挨家串戶地開心相告時,那時是最難過的。商琴琴貪婪地,一遍又一遍地念著屬於她們的結婚證,念著念著淚就往下落,他們比誰都明白,為什麼他們能在一起,為什麼他們要在一起。我們都知道他們會死,很可能即刻就會死,所以他們的這種幸福是危險又短暫的,所謂,這么悲哀的快樂才讓人最難過。
得意說,「得意一天是一天」,這句話從他口中說出,可能因為無知,可能因為豁達,因為原因不重要了。最後琴琴先走一步,得意也不願意再得意了,本就離死不遠,何況最在乎都已經先去,不如果斷奔走相繼而去。砍傷自己,用血還了琴琴最後的願望,她曾說她死時要穿紅裙子,不穿壽衣。得意用最後的力氣用血給琴琴染了一條紅裙。這就是生命的完完全全的劇終。
我認為中文片名《最愛》不如英文片名來得巧妙, Love For Life,其實這里不光只有愛情。
人啊,得意一天是一天。總歸都是人,總歸都是命。
ps:我在這說說的只是這整部電影,是這整部電影的敘事告知我的,我領悟到的。
面對影片不去單獨討論導演風格,攝影手法,鏡頭調度,燈光手段,演員素質,美術設計,配樂……因為電影本來就不是一個人或是一個部門的活計,一部電影是一個團體,缺一不可。就這部片子製作來說我也沒有特別偏愛的一個工種。電影也永遠是遺憾的藝術,難以更改。觀眾們寬容一點,就這樣吧,挺好的。
㈢ 好看的韓國電影愛情豆瓣高分近年
我從小就很喜歡看愛情劇,特別是像韓國的愛情劇,我覺得演的可能更真實一些吧,所以這些年我也在看。
㈣ 電影愛在太空 劇情很深奧啊 有沒有高手 或者資深影評 給解答一下 謝謝
引用網路
《愛:天使與電波》的後半段類似於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導演想交待人與宇宙之間的關系,這種哲學思考僅僅通過抽象的電影語言隱諱表達,過於考驗觀眾的智商了,好在這位導演比庫大師人道,不斷通過生存故事的旁白,詮釋對於生命的理解。這類寂寞的電影,雖然很枯燥,但看一次,是不會全部看懂的。
作為太空空間站唯一的宇航員也是整個地球最後的一個人,他在星空上孤獨地度過了4年。他以為是空間站的故障讓休斯敦和倫敦失去了聯系,後來才明白是人類社會毀滅了。這樣的4年等待未免太長了,維持希望太久了,讓孤獨如此無助和痛苦。
在生命維持系統即將耗盡之前,宇航員選擇了面向地球的縱身一躍,不管生存的意義究竟是互相傾聽的交流還是彼此的體溫安慰,在孤獨閉塞的空間站,宇航員已經將空間站從一個井井有條的生存設施徹底進化為原始的洞穴,他本人也從一名健碩並且生活有規律的人進化為慵懶的全身塗滿文飾與文字的野蠻人,他看著文明之光在地球漸漸熄滅,那一次次類似於核爆炸的光點最終摧毀了地球的夜空,雖然地球還是蔚藍,但此刻,他就是天地之間唯一的人。
他所能聽到的看到的文字或圖象保存全部是錯亂的字元,並且他在空間站找到了南北戰爭期間一名士兵留下的筆記,關於戰爭的回憶,關於所有的戰友全部犧牲之後的獨存是否還有意義的思考,關於他應指揮官要求去峽谷查看落地的不明外星飛行物後的震撼……而中間穿插的是,有個老頭關於生存的概要提煉,有個普通人在生死之間徘徊的某次駕駛感受,有個退伍士兵在接受生死考驗之後對家庭和人生的理解,這些圖象如同光觸媒一樣的原點構成了人類社會,宇航員在讀完日記之後迫切想知道答案,比如生存的意義,比如死亡的歸宿,比如生死之間如何穿越。每個人都想過這些問題,但每個人都如此茫然,即使戰爭無比殘酷,人類不斷進行戰爭,即使人際交流如此必要,但人際的交流永遠充滿不信任,生存的意義到底是無動於衷地活著還是清醒地痛苦著尋找答案。
導演的想法很簡單,但如同墨汁一樣,想法化開了又顯得交待太多。於是影片結尾,這個宇航員作為人類社會的最後一個人在冀望擁抱大地的時候看到了宇宙,人與宇宙合為一體,宇宙如同光觸媒原點的集成,當射線通過宇航員的身體並在前後銜接成動線,導演的思維接近於中國古老哲學的「天人合一」。
是不是人的本身就是一個假想,是宇宙原點的符號,它作為某一個存在的最大意義,在於它是無數原點中的一個。象當今科學家瘋狂地尋找上帝粒子,所有的物質緣於粒子,那麼人也是一樣,如從物質的角度,人的生存並不具備更高的意義,如果作為精神,那麼人類社會無休止地戰爭、流血、爭吵以及人際、國家、民族之間互不信任的現實顯得多麼的荒謬。
宇宙沒有時間的概念,時間僅僅是人類用來驗證自身存在的參照。「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人類社會所有的弊端來自於宇宙的永恆和作為個體的人令人忽略到是否存在的微瞬壽命之間的矛盾。永恆的,不在乎粒子的變化,再大的變化也可以忽略不計,比如地球毀滅,相對於宇宙就是忽略不計的原點變化;微瞬的,反而更想把握一刻的永恆,因此,宇宙間最渺小的人,常常想扮演上帝的角色。
導演藉助於影片客串者關於生存片段的自我詮釋思考了這個大矛盾。
這是一部哲學思考的電影——《愛:天使與電波》,是美國攝影師威廉·尤班克的導演處女作。但不是看的,更象用來讀的一本書,最好是讓那些政治家去讀——奧巴馬、普京、巴沙爾,等等。
㈤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在豆瓣上看電影
近年來豆瓣已經成為了一個電影推薦評論和分析為一體的平台,很多人在看電影之前都會在豆瓣上尋找電影,從而再進行觀看,為什麼很多人會喜歡在豆瓣上看電影,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第一個是專業人士多,分析理解評論非常的深刻。第2個是有更多前言最新的電影資源。有非常專業的評分等級能夠很好的分析電影。
一、是專業人士多,分析理解評論非常的深刻在豆瓣上存在著非常多的專業人士,他們會對某一部電影進行分析,去更加深刻的挖掘電影本身的內涵,無論是從技法,質量和內容上都能夠全面的分析到位,這是其他的網站所做不到的。並且因為集中有很多的人願意去分享自己的體悟和感言,能夠及百家之長,吸收到更多更好的電影感悟。
㈥ 豆瓣評分前十愛情電影有哪些
《泰坦尼克號》,9.3分。
著名台詞:我一生最幸運的事就是贏得了這張船票,他讓我遇見了你,我很感激。
㈦ 豆瓣8.9分的愛情片,一部能把暗戀拍出極致的電影
暗戀,在中文語境下代表著一種隱晦的情緒表達。有人說它是純凈古典的內斂情感,於寂靜無聲中萌芽生長,是一種單純、無私,而又深刻的愛。
關於「暗戀」的電影我們看過不少,雋永如朱塞佩·托納多雷的《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純真如羅伯·萊納的《怦然心動》,青春如伍仕賢的《獨自等待》,溫暖如理查德·柯蒂斯的《真愛至上》……
但能把這一題材拍成極致的影片,我能想到的,首先便是岩井俊二的純愛經典——《情書》
電影《情書》介紹《情書》一片改編自岩井俊二的同名長篇小說,作者兼導演同為一人。因此,它才能做到文字和影像的高度契合。小說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均在電影中得以呈現解讀。
本片上映於1995年,至今已有26個年頭。當前,豆瓣71萬名觀眾為它打出8.9分,好於98%愛情電影,位居「豆瓣電影Top250」第74名,是一部經受了時間考驗、且具備大量觀眾基礎的經典佳片,含金量十足,值得一看。
《情書》有著日式純愛電影的典型特徵,或者說是特質——輕柔、治癒、溫和、哀婉、不動聲色,卻能引人共鳴。
影片故事自一場祭奠開始——神戶的飄雪冬日,渡邊博子剛剛參加完未婚夫的三周年祭奠,正沉浸在悲傷與思念中難以自拔。
渡邊博子三年前的今天,渡邊博子的未婚夫——藤井樹在一場山難中不幸遇難。眼看兩人即將步入婚禮殿堂,卻因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陰陽兩隔。
翻看著藤井樹的畢業紀念冊,萬千情緒湧入渡邊博子的心頭。照片上的這個英俊男子,如今已經離開了她三年。博子難以接受,卻又無法改變現實,終日沉浸在悲傷之中。
在這部《情書》里,岩井俊二用細膩的筆觸與溫柔的影像告訴我們——什麼是暗戀的極致,什麼又是極致的暗戀。
㈧ 豆瓣電影排行榜超過8分的愛情片悲劇的又虐的
《戀空》
《情書》
《淚光閃閃》
《只是愛著你》
《在世界中心呼喚愛》
《一公升眼淚》
《親愛的朋友》
《戀極星》
《等待,只為與你相遇》
《紅線》
《妹妹戀人》
《魚鱒之河》
《轉校生:再見了親愛的》
這是我看過的覺得可以的日本電影,樓主可以借鑒一下
㈨ 豆瓣電影 親愛的 影評 600字
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題材,現實中,每天都在發生這樣的事情,多得是,田文軍和魯曉娟這樣的父母。
孩子並非一個超大版的錢包,而是你身體的一部分、你的延續,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他們活下去的意義所在。
我們都無法體會那種丟失帶來的巨大空洞感和絕望感。
只是你可以嘗試去感受一下,從演員們精湛的演技里,觸摸到丟失孩子為人父母的疼痛和絕望。
但是從一開始,我就知道,這不是一部講失蹤兒童父母痛苦或宣傳打拐的電影,導演的立足點應是在倫理和法律的沖突上。
事實上,這是一個很討巧的點,也是在打拐背後隱藏的更大更深的關注點。
離婚夫妻面對孩子丟失所引發兩個家庭的動盪,人販子的妻子是否有領養孤兒的權利,生二胎是否對丟失孩子的背叛,為生二胎給丟失小孩開死亡證明的法情沖突,丟失孩子對人販子養母的感情,找回孩子重新與親生父母建立感情和聯系,得不到法律援助的農村婦女,善鑽法律漏洞的律師與法律的沖突,無生殖能力的丈夫把責任推給妻子,司法的灰色地帶,人販子妻子的懷孕,以及埋的副線——教師母親和罪犯女兒,包括你看到的法庭跟一般想像中威嚴庄嚴的法庭也不太一樣。這些沖突所代表的社會意義和沖突本身都振聾發聵。
有法律問題(打拐法的不健全),也有倫理問題,更多的是法律和倫理的沖突,這個內核是非常多好萊塢電影的內核,所以我說這是一個討巧的點。而意義自不必說,陳可辛導演是個文化導演,他和他的編劇思考得很多也很深。我們也能看到這種思考產生的表達野心。
可惜的也在於此,太多想說的,反倒一個都說不好。
影片用了差不多一半篇幅講丟孩子和找孩子的事情,但正如導演所說,劇情真正開始其實是在找到孩子之後。作為電影來說,這裡面的沖突才是有意思和有力量的。但是塞進去的東西太多,顯得太倉促。所以在鏡頭結束在趙薇飾演的李紅琴在醫院里因為懷孕而痛哭時,大部分人的反應是:啊,結束了!而我的反應是:我以為剛開始。
我知道這個結束的意味,但不認可。
影片提出了非常多的問題,也試圖做了一點探索,但並沒有提供導演和編劇的思索。
只是泛泛帶過,然後終結在一種奇妙的荒謬感。
誠然,這個設計很精彩,但這樣一個主題的片子落點放在人販子老婆的懷孕上,無論如何都算是一種有意識的玩弄技巧。
哪怕是結束在孩子帶著一口安徽普通話開始新生活上也好啊。
畢竟,這是一部曾用名為「親愛的小孩」或者「打拐」的片子。
莫要為戲劇沖突走得太遠而忘記最初想表達的東西。
至於編劇,細節處自是動人。包括黃渤訴說後來發現有人騙也是好的,包括片頭在繁雜的網線里找紅繩找網線的特意設計,包括小孩子去看溜冰、那種小孩對另一個世界的渴望甚至貧富差距,包括小孩學方言的細節(之前郝蕾一直希望小孩講普通話,黃渤認為陝西人的小孩就該講陝西話,最後找回來的小孩卻講一口安徽普通話),包括張譯守在黃渤家門口,被黃渤發現時閉上眼睛裝睡、然後給黃渤發的那條簡訊。
而演員,我需要用更大的篇幅容納一些溢美之詞。
黃渤對郝蕾飾演的魯曉娟,有一句評價,「只是我認命,你不認命。」
太准確!郝蕾的美始終有一種不認命的決絕和凄婉。
我記得她下樓的時候,黃渤問她,「你說孩子被拐之後多久才叫她媽媽的呢?」她回頭看了一眼,千言萬語在這一眼,憤怒,悲傷,絕望,痛苦,怨憎,和無奈,終於她什麼也沒說地轉身下樓。
我記得她在那個互助大會上,面對張譯說,「請魯曉娟分享一下。」一陣沉默。沉默是最難演的,而且在片子的開頭,她是一個那麼渴望說話會爭論的女人,在這里她沉默了。很難得的一段留白,沒有周圍人多餘的面部特寫和台詞(雖然對於沒給特寫這一點也蠻奇怪的),但是空氣中存在的那種張力,直到郝蕾突然出聲而崩裂。她哭著說,「對不起,是我把孩子弄丟的。」能夠看到她嘴唇顫抖,緩慢地蹲下去。我理解這種內疚感,聯想到她之前在派出所打黃渤耳光的一場,能夠深深理解這種因為內疚而帶來的巨大折磨,這才是她不吃不喝拒絕丈夫性要求的真實原因,她無法原諒自己甚至無法直面自己的錯誤。而這一刻,她的爆發,才是她痛苦的真正爆發。
還有黃渤痛哭那場,她攔住想要上前的張譯,自然,無聲,瞭然地看了黃渤一眼,將心中的情緒都慢慢地壓了下去。
動人的,都是這些細節,感情,都在眉眼之間。看起來,舉動都平常,細細想,卻是大慟。
㈩ 豆瓣有哪些評分9.0以上的電影
推薦幾部不同時間段,且豆瓣評分9.0以上的佳作吧~
《控方證人》 1957年 9.6分
著名大師比利·懷爾德最著名的作品,電影講述的是一個聰明善良的律師幫人辯護的故事。
電影除了緊張的法庭氛圍外,還穿插了大量生活中的「小趣味」,使得電影的節奏張馳有度。
鑒於本世紀二十年代還有一年多的時間,所以我決定在2020年12月31號更新這十年以來我最愛的電影,到時候還會有人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