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家怎麼看郭敬明拍的電影反響都不太好
空有外表,華而不實,電影沒有內容,不過說實話,我挺喜歡看的。
甚至更有的一些偏激的,看都沒看過,直接就說「這就是一個爛片,因為一個作家根本不可能拍出好的電影來」,這種你就更沒辦法去說了,你就更沒辦法跟它交流了。其實有一句話說得很好,當你沒有站在一幅畫面前的時候,你是沒有評論它的資格的,你看再多的畫冊,你看再多的畫冊,看再多人家翻拍的照片、復製品,你都沒有資格去評論這個話,你只能活生生地站在藝術品的面前,你看到它了,你才有資格評論這個藝術品。大家覺得呢?
❷ 惡棍天使真的這么差嗎
主要是預告片太難看了,我當初看完預告片的兩個感覺:
1、決不去電影院看。
2、如果豆瓣打分我給一顆星。
後來,在電腦上看完整片以後,我感覺還不錯,個人可以給8分。一片惡評(豆瓣4分)的情況下,依然能獲得6.4億的票房,可見實際觀影者的口碑也是相當好的。
很多人沒有看完整片子,只看了預告片就給打分了吧。預告片的敗筆在於,沒有前後情境的代入,兩個人的出現和搞笑很傻很突兀,可見細節上還需要提升。
但比煎餅俠好看多了,煎餅俠真叫擺爛。本片中里營造的貧民窟的氣氛,明顯有模仿《功夫》的痕跡;而很多舊時的道具,也讓人產生追憶。但煎餅俠的預告片就是《屌絲男士》,風光無限美輪美奐。
就像《跑男大電影》預告片就是電視版跑男,口碑早就爆表了,扔出一坨來就有票房。把電視效果一樣的劇集拋出來當電影,馮小剛噴我必須支持。
惡棍天使輸在預告片上,發行商必須檢討一下。預告片效果不好,還不如不放呢。比如刷劇照、炒緋聞什麼的,也要強一點。
❸ 世界恐怖電影排行前十都有哪些
恐怖電影作為電影里口碑極為兩極化的一個種類,受到了很多膽大者的追捧,有許多人來藉此尋求刺激,當然還有相當大一部分人對此望而卻步。但即使是這樣,在電影史上,也是出現了很多部非常出色和經典的恐怖片,可以說是真的恐怖到了極致。以下可以說是十部最恐怖的電影:
《閃靈》—由斯坦利·庫布里克導演於1980年上映的恐怖片,這部劇主要講述了一個作家為了尋找靈感,不顧別人勸阻帶著妻子兒子住進了一家山間飯店,之後因為腦袋裡出現的恐怖幻像變得不再理智,最後被逼瘋。這部電影自問世以來就被許多人稱為世界恐怖片之最,雖然這部電影里並沒有大量的血腥以及暴力這些恐怖片里常見的元素,但是在這部電影卻很好地運用了氣氛的渲染和烘托,將不同視角和環境都做到了極致。這部電影恐怖之處不在於那些見到的場景,而在於人的主觀意識的可怕。可能這部電影初次看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但是,電影中許多細節之處真的是「細思極恐」,人性的思考成為這部影片最為精彩的部分。
除過以上這幾部電影還有幾部非常經典的恐怖片,比如:泰國電影《鬼影》,以及歐美恐怖電影《驅魔人》,還有《寂靜嶺》,《德州電鋸殺人狂》《異性》等
如今的恐怖電影也是非常多,視覺沖擊和心理暗示的各有千秋,還是有非常多經典的恐怖電影值得它的愛好者去看,膽小的人就不要輕易嘗試了。
❹ 影評:惡棍天使 爛到家 鄧超到底怎麼了
瘋傻二人轉
文/夢里詩書
《分手大師》在票房的成功,令鄧超自以「裝瘋賣傻」便是喜劇的精髓,如果說前者至少還是一部在正常三觀范圍內的喜劇話,那麼《惡棍天使》則已與現實全然脫軌,拉著孫儷一起夫唱婦隨的瘋傻二人轉,如隔鞋撓癢的尷尬充斥著這部生硬做作的電影。
從伊始那雪山上的高歌,便已然篤定了《惡棍天使》鬧劇的基色,但令人未嘗想到,這是一部從頭至尾都不曾在「正常」范圍內的電影,沒有邏輯的荒誕,誇張的服飾道具,這一切並沒有成為電影的標新立異之處,相反只是令人唯感這樣的氛圍營造已經脫離了一個基本的常識架構,所看到的只是俞白眉與鄧超二人沉醉在自我之中臆想化的荒誕世界,而支離破碎化的段子拼湊,為了營造喜點而搞怪的營造,雖然能以窮盡下限的作態博人歡顏,但這樣的鬧劇卻根本不具備喜劇真正的魅力,更將夢想情懷變的廉價不堪,令人徒生的只是惡趣的厭煩。
鄧超在《烈日灼心》中令人所見其或許是一名優秀的演員,但他並非是一名真正的喜劇大師,而孫儷裝著兩顆齙牙扮少女,還調侃著自己的甄嬛梗,跟鄧超一起瘋傻的演繹,亦也是如此令人不忍直視,鄧超的喜劇從《分手大師》到《惡棍天使》,電影唯一不表的基調就是裝瘋賣傻,而這種令人尷尬的惡俗,與周星馳那種真正以小人物為沉澱,用喜劇手法呈現夢想的作品有著高下立斷的鮮明對比,如若將前者比作一個真正的巨匠,那麼鄧超的喜劇只是巧借喜劇之名,用明星噱頭做著濫竽充數的班門弄斧。
喜劇並不是愚弄觀眾的智商,更不是演員窮盡下限的來愚弄自己,自比喜劇大師的鄧超始終沒有明白裝瘋賣傻只是對無知的謬贊。
❺ 求一篇任何電影的影評
讓子彈飛 集黑色幽默 動作 感情等於一身 很好看
讓子彈飛》的一些暗線,隱喻,野心和吹捧。 姜文拍電影,也圖個被認同。他的四部風格各異的電影,都有強烈的自我表達慾望。每一個片中的「我」,包括夏雨演的,都是他內心的部分投射。其前三部電影表現出來的選本、選角的眼光,節奏、鏡頭的把握,講故事談思想的水平等硬實力,在吾等小青年心中已然封神入聖。但姜文不滿足,他追求更廣闊的認同。《鬼子來了》被禁,《太陽》票房不佳,這些不認同的聲音在姜文心裡絮絮叨叨揮之不去。
兩年多後,姜文射出來的,是經過精心構化,尋求破局的子彈。他的野心是得到同行,大眾,小青年,大神和官府共同的認同。一言以蔽之:
我姜文,「站著」也能把錢賺了。
我從沒見過國產導演有如此之大的野心,這野心聽起來又如此的不可實現。同行是冤家,小青年想脫離大眾,大神要高於小青年。 最重要的是,官府認同的,小青年和大神就不認同。大眾同行還算容易同時取悅。但小青年,大神和官府這三群,在態度上冰炭不容。
現實正是如此,在官府放行,喉舌大贊之後,電影自身素質迅速贏得了同行和大眾的青睞。 廣大小裝青年們在短暫的觀望後,看到寧財神同學的一句「姜文王朝來了!」後立即拜倒投誠。羅永浩,今何在等大神迫不及待地跟跳出來,「日,評價這么高,不至於吧。(這電影沒啥思想啊)」,「下次拍個更有追求的電影」,「你們到底為什麼激動啊」。 更極端一些的人開始咒罵,「姜文背叛了我們背叛了理想,腐化了拜金了追求票房了」。「站著,也能掙錢」這種事在他們眼裡是沒門的。 「你媚俗了大眾,讓大家都看的懂,你就已經跪下了。」「你媚俗了官府,不玩政治諷刺了,你就已經跪下了!」。
連我這個不合群的小裝青年,看完後也充滿了疑惑。前兩小時被導演帶著高速狂飆,爽透了,結尾的節奏變化卻讓我無所適從。張麻子打倒了黃四郎, 最後卻一無所得,兄弟女人也離他遠去。他騎著白馬緩緩離去的場景讓我十分落寞。雖然最後的那場「起義」傾向危險…但這就是姜文電影里想說的么?
子彈呼嘯而來,透體而過,我卻沒一點感覺,好像沒打中一樣。搞的我連影評都不想寫了。
姜文說:「讓子彈飛一會兒」。
電影的開頭,張麻子對著白馬開了一槍,這槍瞄準繩結,打中卻不打斷。白馬繼續跑,繩索已不能吃力。讓「子彈飛了一會」,繩索終於斷裂,白馬才四散跑開。電影的結尾,姜文對我開了一槍。 白馬在我腦中賓士一夜一天,繩索終於斷裂, 我才舒服了。
如果你看見了那思緒拖出來的暗線,就會明白寧財神說錯了。「姜文的王朝,永遠不會到來」
影評這么多,吐槽點最多的就是周潤發飾演的黃四郎了。這個地主惡霸,說單詞,玩「介錯」,還總要拽拽文,錢也多的離譜。這些特質可笑,不必要,也不合理。 但揭開暗線的線索,就在於這些「不合理」。 影片的暗線,幾乎都巧妙得埋在笑料之下。姜文專輯看《讓子彈飛》《鬼子來了》《太陽》的朋友可以到銳影網www.ruifilm.com在線高清觀看 。
問題1: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1920.
葛優演的馬縣長,在剛進鵝城不久就說:「不好,我們來晚了,前任縣長已經把稅預徵到90年後了,都到2010年了」。 原著中故事發生在193X年,是姜文特意改到1920年的。
問題2:黃四郎只是個地主惡霸么? 沒那麼簡單
黃四郎交給假麻子(胡軍)地雷時,說了很多:「北中國我不知道,但這種限量版地雷,整個南國只有兩個」;「第一個在辛亥革命時炸了第一響」;「驚天,動地,還泣鬼神」;「1910,made in U.S」
辛亥革命發生於1911年,這1910年才生產。 黃四郎不但知道辛亥革命的地雷是什麼型號,還擁有唯一一顆雙胞胎地雷。 請問,黃四郎在辛亥革命中,發揮了什麼作用?
黃四郎參與了在武昌起義的核心策劃,是辛亥革命的老資格革命黨!不信?下面還有佐證
問題3:張麻子只是個土匪么? 當然不是
電影里很明白的說了, 張牧之,早年追隨松坡將軍(蔡鍔),17歲時即為其麾下手槍隊長。是講武堂出來的(考慮到蔡鍔,應為1909年成立的雲南陸軍講武堂)。蔡鍔在日本死後(1916),張牧之回國,落草。
蔡鍔何人?梁啟超高徒,民國開國元勛,護國軍神。 1911年辛亥武昌起義後20日,蔡鍔就在雲南發動重九起義響應革命。1915年又發動護國討袁並取得勝利。張牧之早年即追隨他,也算是 辛亥革命黨對老資格。
張牧之和黃四郎還曾是革命戰友? 影片給出了明顯的線索
問題4:1900的一面之緣?
張牧之與馬邦德赴黃四郎的鴻門宴時, 黃四郎說。「20年前,我和張麻子曾有一面之緣」。從影片可以看出,黃四郎一開始就知道假縣長就是張牧之就是張麻子。這句一面之緣,是他刻意點開的敲山震虎。影片確鑿的發生在1920年。 20年前就是1900年。
黃四郎和張牧之在這一年見過面? 那一年發生了什麼? 我們繼續從張17歲當上蔡鍔手槍隊長入手。
問題是,張牧之現在多少歲,又是那一年遇上蔡鍔的呢?
蔡鍔1882年12月出生,1899年在時務學堂的老師唐才常德資助下赴日本留學,1904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 回國後先後在湖南廣西雲南等地練兵。
如果張是1904年後見到的蔡鍔,那麼1900年時張牧之不超過13歲。 這樣的孩子不應引起黃四郎的注意。且1920年時33歲,似乎又嫩了一些。蔡鍔活到此時也不過三十七歲。 1899年之前的蔡鍔不過是個16歲不到的學生,雖然已經聲名不弱,但也不至於配個手槍隊長吧。 張蔡相逢,應為1899-1904年蔡鍔留學時發生。17歲的張牧之,又為何會給一個留學生作手槍隊長呢?
查了一下,1900年時,唐才常策劃在武漢發動「自立軍起義」。 蔡鍔聞訊即回國響應老師。但唐看他年紀小,就派他去湖南送信。 後來唐才常被張之洞拍平, 蔡鍔身在湖南躲過此劫,又回了日本(其實這時候他才改名叫蔡鍔,才去學軍事)。我以為,張牧之當上蔡鍔手槍隊長,正是這一年。 估計是唐才常不放心蔡鍔一個人走,派了張牧之這個同齡毛頭小夥子,給他當的保鏢--」手槍隊長」(估計是光頭小隊長)。 這樣算,1920年影片發生時張牧之37歲,也很符合人物形象。
黃四郎會在1900年認識張牧之,兩種可能。1是黃也參與了自立軍起義,在武漢或者湖南見過蔡鍔與張牧之。 2是蔡鍔把這個手槍小戰士一起帶到了日本,然後在日本和黃有過一面之緣。
我更傾向於後者, 因為黃四郎和張牧之,顯然都在日本混過不短地時間。
問題5:張牧之黃四郎都混過日本? 應該是,他們都對介錯很熟
先來介紹一下介錯:
日本人不愛上吊愛切腹,他們覺得切死自己挺光榮的。 但切腹挺難操作,一刀捅進去,一時死不了還特別疼。身體倒得七扭八歪,掙紮起來滿地的血,死相難看,特別不體面。故很多時候切腹者會讓一個信賴的朋友當「介錯」。介錯人手持長刀站在其身後,在自殺者的短刀切腹的一瞬間砍下他的腦袋。
切腹大家都熟,但介錯就相對冷僻。 更別說在沒網路和電視的1920年, 如果不是對日本文化相當熟悉的人,根本說不出這倆字吧。
黃四郎在鴻門宴上說「要是這三個人供出我來,我就切腹,請兄台當我的介錯」。 張牧之說「你搞錯了,介錯人用的是長刀」。兩個人應該都在日本待過相當長的時間。 尤其是黃四郎,好端端的中國人沒事誰能扯到切腹去。張牧之要在日本混,只能是1900-1904年。因為1904年蔡鍔回國後就沒怎麼去日本(其實我也不熟,蒙的),作為蔡鍔的手槍隊長,張牧之也不能去日本。等1916年8月,蔡鍔病重去日本治病,當時張牧之一定跟著去了日本,但估計這段時間他可沒興趣研究什麼切腹。何況11月初蔡鍔就病逝了。
回答了這5個問題後, 我們重新看黃四郎這個人。 他留過西洋,也留過東洋。說話愛拽文,冒成語,國學功底算不錯。你若把他看作一個土財主,這些設定顯然有很蹩腳; 但若把他看作早期便追隨孫中山的革命黨, 那些設定就很恰當。
黃四郎,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土財主。 他是一個腐化的前革命者,現當權派。 在鵝城,他是「官府」的代言人。
我總結一下暗線:
1900年,張牧之追隨蔡鍔到日本,並與黃四郎有一面之緣。
1900-1911年,張牧之和黃四郎在同一個革命陣營,但無交集。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武昌起義,黃四郎為核心成員。 10月30日,蔡鍔在雲南發動重九起義,張牧之也算核心成員。
1911年-1920年. 辛亥勝利後,革命者黃四郎,開始利用手中的權利斂財。他投靠了實力軍閥張敬堯(還是張宗昌? 其實我沒聽清楚。 總不能是張孝准吧)這座靠山後,愈發肆無忌憚,橫征暴斂,更以故鄉鵝城為根本苦心經營,控制了民國小半的煙土交易,大發其財。
辛亥勝利後,革命者張牧之,不求權錢,繼續追隨蔡鍔。 1916年蔡鍔死於日本,此後張牧之對時局失望,乾脆落草為寇。
1920年, 張牧之馬邦德來到鵝城,電影開始。張黃鬥法,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鵝城起義,勝利後張牧之分文不得,心愛的女人和他的兄弟們一起走了。這場「革命」,正如當年的辛亥革命, 他什麼也沒得到,甚至失去了很多。 他坐的chair, 也被別的man抗走了。
這就是姜文在此電影里內藏的政治隱喻。 誰會投入革命?蔡鍔這樣的英雄會,袁世凱這樣的梟雄會,但最後得權的一定是袁世凱;張牧之這樣的爺們會,黃四郎這樣的投機者會,但最後得利的一定是黃四郎。 當張牧之再次掀起鵝城革命,他不為財也不為權,不為女人也不為大眾。他對黃四郎說:「沒有你,對我很重要」。
如果你們覺得這個隱喻還不夠過癮, 鴻門宴上還有句台詞。「彼時彼刻?」 「恰如此時此刻」(謝絕聯想,請勿跨省)。
問題6:姜文要干什麼? 「讓子彈飛一會」
解決了前5個問題,我們就明白姜文如何同時取悅小裝,大神和官府三個群體了。 那就是打時間差。這是一部讓子彈飛一會兒才能被解讀出的電影,子彈中的火葯藏在喜劇和商業的外殼之下,躲過了官府的剪刀手。 他若明白無誤的指出黃四郎是由XX手段走上統治階級的惡棍,配合最後的「鵝城運動」,那這片死的絕對比寧浩的《無人區》還慘烈。等子彈飛完,官府醒過神兒來,影片都下映了。
從技術手段來說,姜文為追求這個飛一會兒才明白的效果,刻意的將每一條重要的線索後埋一個包袱以轉移注意力。 比如張牧之剛剛自陳身份,說自己跟松坡將軍混過。 觀眾還沒轉過筋想清楚松坡是誰,葛優就跳出來插科打諢:「那一年,我十七歲,她也十七歲...」。在逗笑大家之餘,將觀眾的注意力從「松坡」,「十七歲」這樣的線索上轉移開。避免影片立刻被看懂。
姜文的電影愛悄悄的牽扯些政治,但要把子彈對著官府打,未免自討死路。他准備打向誰? 這就是本文最後要討論的問題,也是姜文更大的野心所在。 看官們可以把他野心想的特別不怕死,但我可不敢胡寫。我覺得他把槍口對准時下電影界,對准某位電影界的官府代言人。
讓我們再回顧一下姜文那句「我姜文站著,也能把錢掙了」。這點野心,觀眾都看的出來,也不難理解這句有點揶揄悶頭掙錢的馮小剛。馮導豈是在於這點揶揄的人?還主動客串了湯師爺,和葛優聯袂出演賺錢眾。(馮導不但拍片賺錢發揮穩定,客串也是穩定的頭五分鍾就死。)湯師爺落水而死, 葛優演的馬邦德為求活命,一直在冒充湯師爺。 可以說,在電影里,葛優代表了馮小剛。馬邦德說的,就是湯師爺說的。也是馮小剛說的。
湯師爺要賺錢,他向誰跪? 官府代言人「黃四爺」。 他怎麼著掙錢? 黃四爺帶頭出錢,其他人就得跟著出錢,回頭把錢還給黃四爺,得利三七開。
張牧之要站著掙錢,也得在湯師爺的配合下,先忽悠「黃四爺」先出了一百八十萬兩銀子才行。
關鍵問題來了,湯師爺想賺錢得跪官府代言人黃四爺,馮導演想賺錢得跪那位爺?
時下電影圈裡, 有沒有一個「爺」,是公認的官府代言人呢。這位爺,如果像黃四爺一樣惡劣,已成中國電影的毒瘤,就夠好了。這位爺,如果像黃四爺一樣發家,先投身於「導」,一步步的向官府靠攏,終究成「爺」,就再好不過了。
有沒有這樣的一位爺,讓姜文這種爺們電影人覺得。「X爺,沒有你,對我很重要」。線索還在電影里
理解子彈的政治隱喻,突破點在於姜文相對於原著,對故事發生時間的改動。
理解子彈的現實所指,突破點在於姜文相對於原著,對角色姓名的改動。
在原著里,黃財主的原名叫黃天榜,」黃天棒」. 在電影里,叫作黃四郎,「黃四爺」。
韓三爺,您得多麼的無畏,才敢於把自己的名字,放在這片兒的出品人上? 您給這電影投了多少錢來著, 別是一千八百萬
(原著師爺姓陳,沒縣長這人。 電影里分別安上湯,馬二名。將將是個「馮」字,有點附會,放括弧里圖個好玩吧)
在電影後半, 張麻子對著黃四爺派出來的馬車,虛射一槍,「讓子彈飛一會」。 片刻,槍聲四起。
《讓子彈飛》上映一會後,終會成燎原之勢。其它手裡有槍的導演,編劇,演員,雜志,評論家們,都會迫不及待的把肚子里藏了多年的子彈打出去。
姜文必將瓦解一個「三爺的王朝」,「剪刀手的王朝」。讓黑馬們倒下,白馬們得以掙脫沉重的束縛。但」姜文的王朝」,永遠不會來臨。他會從容的從椅子上站起來,讓別人搬走。自己騎上白馬,悠然的離開我們的視線,化為一個傳說。
讓子彈飛一會兒吧!
❻ 給我推薦一部你認為很好看的電影。
《電鋸驚魂》
劇情簡介
一覺醒來的亞當(雷•沃納爾 Leigh Whannell飾)發現自己被困在一個廢棄的廁所里。他的對面是同樣命運的勞倫斯(加利•艾爾維斯 Cary Elwes 飾)——他們被人用鐵鏈綁住了腿,並吃驚發現二人中間橫亘著一個恐怖的死人。死人鮮血淋漓,左手拿錄放機右手拿槍。
亞當兜里被人放進來一盤磁帶,他趕緊放到錄放機里。磁帶里說,羅倫斯必須在今晚6點前殺死亞當,否則二人將同歸於盡,勞倫斯的家人也不能倖免。而面前死人流出來的血,劇毒無比。
一個血腥的死亡游戲開始了。在剩下不多的時間里,他們必須找到線索,逃出地獄。在最後關頭,當他們以為重見天日的時候,新一輪的噩夢才剛剛開始。
❼ 《小丑》豆瓣評分9.4分,它用什麼征服了觀眾的認同
《小丑》豆瓣評分9.4分征服了觀眾的原因是:這部電影我認為其實是對人們的一種批判。講述的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丑,為了生計,維持著一份微薄薪水的工作,又因為一次意外,工作的時候因為別人搶奪自己的工作牌,最終丟掉工作的事情。
其實這部電影中,小丑的老闆不分青紅皂白就開除小丑,表現出人們的自私和無視。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種事情一直都存在,我們可能受到欺壓,也收到過傷害,但是因為自己對與事情的判斷,在失意的時候又想著能被曾經冷嘲熱諷自己的人瞧得起自己。
你想讓別人理解你,知道你內心在想什麼。為什麼《小丑》這部劇的評分高,其實最有魅力的便是他給予我們全新的力量去判斷別人惡意。
在2015年至2016年的大事件《達克賽德戰爭》的結局中,坐在莫比烏斯之椅上的蝙蝠俠被告知一共存在3個小丑。而這一事件將在《末日鍾聲》中繼續被提及。小丑常年穩居美媒票選的TOP100漫畫反派角色第一名的位置,IGN評選的史上最偉大漫畫反派角色中,小丑排名第一。
(7)電影惡棍豆瓣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40年《蝙蝠俠》的作者——比爾·芬格、鮑勃·凱恩和傑瑞·羅賓遜共同創造了小丑(The Joker)。起初,傑瑞·羅賓遜想創造一個可以匹敵蝙蝠俠的超級惡棍形象,這將是一個可以持續不斷為蝙蝠俠製造麻煩的存在,一個惡魔般的邪惡而同時滑稽的小人。
傑瑞·羅賓遜從手邊的撲克牌上找到了靈感,為角色取名為「小丑」(The Joker),並設計出了一張帶有小丑頭像的撲克牌作為概念圖。比爾·芬格認為,僅僅讓小丑擁有反常的思維,這個角色的形象是不夠完整的。
他參考康拉德·維德在1928年電影《笑面人》中的劇照完善了小丑的外貌,賦予了小丑可怕的笑容,隨後寫出了小丑登場的第一個劇本,鮑勃·凱恩和傑瑞·羅賓遜一同完成了作畫。就這樣,小丑誕生了。
❽ 請一篇電影《憤怒的公牛》的影評
影片根據前世界中量級拳王傑克拉莫塔的真實經歷改編。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區的義大利裔拳擊手傑克拉莫塔身體結實、出手敏捷,在拳壇被稱作「憤怒的公牛」。
在說這部電影以前,有必要說說羅伯特?德尼羅:
他是教父、拳王、士兵、工人……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惡棍。
惡棍就是那些粗暴的人,因憤怒而粗暴;卑賤的人,不論是地位還是人格的卑賤;自私的人,往往由於太過自戀。總而言之,惡棍就是會折磨人的人,也許是折磨別人,也許是折磨自己。
有很多導演都想幹掉他,特里·吉列姆就是其中一個。出於對這個惡棍的迷戀,特里邀請他出演《妙想天開》,後來的英國電影學院獎並不能讓特里心平氣和,他說:「我們曾經很敬重德尼羅,但《妙想天開》的拍攝讓我們的態度完全改變,我們恨不得殺了他。」拍攝時,別人拍一場戲NG三四次,德尼羅要30次,因為他對自己不放心。
這不是折磨人的唯一方法。當他對搭檔不滿時,會破口大罵:「我要打爆你的腦袋。」他討厭任何導演告訴他下一步該怎麼演,誰要這么做了,准會被他難看的臉色氣死。
當然他更會折磨自己,為了在外形上更貼近角色,他可以買下幾千件戲服與道具,他可以跑到鋼廠去打工,還可以練出一身肌肉後,立即用暴食毀掉這身肌肉。
這就是人戲不分的羅伯特·德尼羅。最不可思議的是,他居然甘於毀掉自己的名聲,接拍一大堆爛片,並且在其中作出爛得不可思議的表演。但越是這樣,我們就越是熱切地等待著他——這個已經飢不擇食的惡棍——下一次的表演。
影片的片頭也十分帥,德尼羅穿著斗篷,斗篷上不知道是汗水還是雨水,在灰暗的燈光下是那麼的讓人興奮,在拳擊台上做准備活動,台下隱隱約約可看到觀眾,迎面是拳擊台的三根很粗的橫繩,把德尼羅圍在裡面,德尼羅的動作用高速拍攝,於是,這個畫面看起來便有一種明確的隱喻性,德·尼羅就像一隻被圍觀的籠中野獸一樣,他活動,咆哮,但無濟於事,馬丁的電影就是那種虛假的對立面。
《憤怒的公牛》中拉默塔的四句話我覺得可以概括他那一次選擇,一次成功,一次失敗,又一次開始的人生。
「我不想表現的太明顯」-這是他和自己的弟弟喬伊去酒吧,因為他要擺脫那個整天在他所居住的義大利居住區,整天對他破口大罵的妻子(也許本身就是他的錯),他去酒吧是去追求一個叫維琪的姑娘,他不想表現的太明顯,那是他當時的心態,他剛剛成名,他是個地層的義大利人,所以他在追求的過程中表現的那麼遲鈍,那麼的不知所措,便讓弟弟去說,弟弟去說了,姑娘被約出來,傑克把姑娘帶上車,一隻手假裝自然地伸到姑娘背後,但又覺得不合適,於是停住了,兩人去公園打柱球,姑娘一打,球不見了,德尼羅與姑娘在地上爬來爬去地找,球終於神秘地消失了,兩人倍覺無聊,然後,德尼羅把姑娘帶回家,先是打開冰箱,問姑娘想吃什麼,姑娘說不想吃,他就關上冰箱,兩人坐到一張桌子旁,對面坐著,由於無話可說,就只能相互干看,德尼羅讓姑娘靠近一點,姑娘就坐到與他相對90度的側面,然後,又是沒話說,德·尼羅示意讓姑娘坐他腿上,姑娘照辦了,但他仍不知與姑娘說什麼,兩人很狼狽,但都不動聲色,於是他們站起來,德·尼羅帶姑娘看卧室,兩人進入卧室,坐到床邊,德·尼羅剛把手伸到姑娘背後,姑娘卻正巧站起來,來到距床不遠的衣物櫃前,上面放著德·尼羅與弟弟的照片,德·尼羅本人百無聊賴,只好跟過去,站姑娘背後,乾巴巴地先親一下姑娘,再親一下姑娘——這個場面拍得十分尷尬,一句過渡與貧嘴的話也沒有,事實上,用以活躍氣氛的話,拳擊手一句也說不出來,他本來就是一個粗人,這場親密戲把拳擊手的性格表現得十分充分,而姑娘所代表的那種下層漂亮姑娘的逆來順受也令人感動,戲是如此地與眾不同,使人感到那不是電影,而是現實。
「嗨!羅賓森,你沒有打到我,你永遠都不會打到我」-這是拉默塔在自己保持了兩年的中量級拳王後,這也是他最為輝煌的兩年,馬丁·斯科賽斯的選擇了一段家用膠片機拍攝的彩色的記錄生活(也是整部影片唯一的彩色)的片段配以舒緩的輕歌劇間奏曲,記錄了這兩年,同時這兩年是他老年發福以後在脫口秀主持觀眾最為感興趣的兩年,但卻是他最不去在眾人面前去提起的兩年,他在影片最後對著鏡子說:」我是老大…..」就是一個很好的驗證,他敗在幾年前被自己打到的拳手的拳頭中,可是他沒有倒下,無論拳頭想雨一樣擊打在他的臉上,他是一個不屈的靈魂,在拳台上,雖然任何人都要面對失敗,關鍵是我們怎樣去面對失敗,面對失敗我們是怎樣的態度,失去了金腰帶,可是他沒有失去在拳擊台上的尊嚴,男人的尊嚴,雖然對手的藐視的笑,可是他還是靠近他的臉,直視他的眼,很明確的告訴他:」你沒有打到我,永遠不會」看到這,我覺得我們生活中的人在面對失敗的時候又有幾個人能有這樣的勇氣或者是精神呢?
「你有沒有和喬伊ZA?」拳王拉默塔用滿懷神經質的語氣,一次又一次詢問妻子,這個時候,無敵的拳王已經垮了。
後來拉默塔沖進弟弟喬伊的家,差點打死自己的親弟弟,就只為了開始那個莫須有的疑問。《憤怒的公牛》事實上並非傳奇拳王拉默塔的傳記片,盡管故事的確是拉默塔的傳記。在這部電影里,忌妒、多疑、自卑和暴躁完美地被展示出來,這些東西對心靈的破壞力,對肉體的破壞力,對生活的破壞力,表現得同樣完美。甚至這部電影也不是在講這些,羅伯特·德尼羅和導演馬丁·斯科西斯一起,努力尋找著這一切產生的根源——人生中看似無因的憤怒。
「你們都說我是畜生,可是我沒有那麼懷」,這是因為拉默塔容留14歲的女孩去他的酒吧而被拘留,可是他卻籌不到1萬元的保釋金,(雖然他回家敲碎了展示榮耀的玻璃櫃從中取出那根「拳王金腰帶」拿去變賣。可是他只取上面的寶石,還是沒有將腰帶拿走,這是一個諷刺還是他還在保留自己最後的信念,我相信是後者)在牢房裡用自己的頭撞牆時說的,他一直其實是一個孤獨的靈魂,無助的靈魂,他在權利和慾望的高峰的時候他懷疑一切,可是那能全部都怪他嗎?不是一個卑鄙而自私的傢伙,他只是一隻「狂妄的公牛」!
影片中還有很多讓我們過目不忘,震撼人心,隱喻影射的鏡頭,語言和動作,每個人都能看見老馬這部最偉大的影片(雖然我們都認為他不需要得到奧斯卡的承認)光芒四射的一切,這一切反而又通過一個傳記片的類型,倒敘的手法,黑白的世界表現出來,力爭打造出一個充滿反思的冷靜的氛圍
這部電影是德尼羅的巔峰,是方法派表演的豐碑,也是所有惡棍的勝利。不是嗎,讓惡棍受到歡呼與迷戀,還有什麼勝利更為偉大。
❾ 豆瓣評分到底准不準,為什麼
豆瓣評分是誰定的?
很多評獎的場合有「專家評審團」和「大眾評審團」。豆瓣沒有專家評審,但有一個一億多人的大眾評審團。
豆瓣的注冊用戶看完一部電影,心情好的話會來打個一到五星的分(有時候心情不好也會來)。比方說一部電影有42萬用戶打分。我們的程序把這42萬個一到五星換算成零到十分,加起來除以42萬,就得到了豆瓣評分。這個評分會自動出現在豆瓣各處,中間沒有審核,平時也沒有編輯盯著看。每過若干分鍾,程序會自動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見包括進來。
那42萬用戶里可能包括資深電影評論家,可能包括你、你的親戚、你的小學同學、早晨賣你油條的那個人,也可能包括阿北我個人。但每個人都是一票。這個是「大眾評審團」應該的含義:不是說團里的人全都大眾,而是說和大眾一樣一人一票。
豆瓣的工作人員偶然收到「我明明給這個片子打了五星,為什麼評分一點沒變」的投訴的時候,除了心裡嘀咕一下「哎,你拿這些紅人/獨生子女/八零後/九零後/零零後/數學不好的人怎麼辦」以外,會(或者應該)這樣耐心解釋:評分實際是變了,只是在小數點後四位,被四捨五入掉了,但如果有幾千個人和你一樣都打五星的時候,分數就會變。
「一人一票」唯一的例外,是豆瓣的程序判斷是「非正常打分」的帳號。這些打分會被排除在外。具體下面會說到。
豆瓣電影評分的主旨和原則,是「盡力還原普通觀影大眾對一部電影的平均看法」。這個主旨過去十年沒變過,將來也不想變。
它並不是專家、影視從業人員或者資深人士對電影的看法,雖然這些看法會被豆瓣算在「普通觀影大眾」之內。所以有次聽到「豆瓣電影評分不專業」的說法的時候,我的反應這是在說「大眾不專業」,應該怪語文才是。個人認為匯總專家意見會是另一個很有價值的服務,但這個確實不是豆瓣評分的宗旨。
——《豆瓣電影評分八問》
❿ 哪些演員演技很好,但是演電影卻一直是爛片
鄧超、孫儷、陳浩民
在娛樂圈,演技絕對是生存下去的根本,靠美貌和背景畢竟走不長久,沒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出局是遲早的事,所以說作為演員,演技才是最重要的,其次就是挑劇本的眼光,有時候劇本的選擇要大於演技本身。很多演技非常好的演員,因為劇本的問題,也出演過“爛片”,肯定有你認識的人。
他的活佛濟公好幾部,還串燒了當下的流行語,但是看的人一臉尷尬。另一部電影唐伯虎點秋香2019,這部劇的評分是2.8分,低到不能再低了,估計還有很多人是不願意評分的。真是不明白當年的英俊小生怎麼就變成了現在的“爛片之王”。
這么好的演技卻被劇本拖了後腿,看來好的劇本確實是一個人出名的底子,演技是翅膀,二者缺一不可,才能自由翱翔,
陳浩民當時在《天龍八部》中所飾演的段譽,白衣少年,帥到不行,現在卻一直游離在爛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