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日本諷刺動畫片《頭山》的介紹 以及一些影評
《頭山》——2002年出品,獲第75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提名的動畫,以日本傳統的「落語」單口作《頭山》為原型,講述了一個殘酷的古老寓言。
故事荒誕而冷酷,瘋狂而現實。
這是一部由一萬多張手繪畫製作出來的動畫,基本由山村浩二一個人承擔繪畫任務,以及片中旁白部分的三弦琴彈唱和配樂處理。在電腦繪畫為主流的今天,畫面顯現出獨特的視覺效果,簡約卻生動,有著微妙的節律。
這個古老的寓言其實非常容易分析——
頭先生因為貪婪而吃掉櫻桃核/垃圾,而長出了櫻花樹/禍根。
因為怕麻煩,於是他懶得去剪/姑息養奸。
於是他的腦袋變成了人們狂歡的地方/滋生更多垃圾和廢品的地方。
意識到情況不妙的頭先生拔掉了櫻花樹/鏟除禍端。
但是櫻花樹卻留下了一個樹坑/經歷變化的事物無法還原。
池塘也成為了禍患/傷疤成為滋生新問題的溫床。
無盡的騷擾使頭先生崩潰/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總會全面爆發的。
最後我們看到了真相:頭山上有頭山,頭山在頭山/無法遏制的惡性循環。
死了。
最後頭先生死於櫻桃核。有人說這片「無時無刻暗中突顯的日本民族的憂患意識」,其實又何止日本這一個民族呢。異曲同工的短篇作品還有《大炮之家》,都在詭異無厘頭的氛圍中創造了一個簡約的文明縮影。每當看到優秀的短篇作品,我總是驚嘆其表達能力之強,表達范圍之廣,文本信息量之多。
《頭山》中的人們冷漠、自私、展現了這個處處隱藏著惡意的世界。其中一個鏡頭,小孩子指著頭先生長樹苗的腦袋說:「媽媽,那個人的腦袋真奇怪。」然後媽媽冷笑說:「沒錯,的確很怪。」所有人都看到了頭先生腦袋上要發芽的樹苗,但是沒有一個人去提醒他,甚至開出櫻花樹的時候,他們歡呼雀躍的去賞花,肆無忌憚的糟蹋頭先生的腦袋;頭先生拔掉櫻花樹後,他們又在池塘里自顧嬉戲。
頭先生在集體的漠視中被孤立,隨後他悲哀的發現他頭上的池塘是無數個問題蔓延的一隅,死在自己的懷抱中。
不知道會不會有人把《頭山》當做不要貪圖小便宜的教科書,笑。也許我們不用如此復雜的看待片子,當你看完《頭山》後,覺得有些滑稽有些娛樂之後,記得櫻桃核不可適用即可,大笑。
[完]
附錄[轉]:
從前有一個節儉的男人
他把所有有用的東西都撿起來
他家裡被垃圾堆滿
秋天他到公園里撿櫻桃
回來一個個都吃掉
他把櫻桃核也吃掉
第二天頭頂上長出來樹苗
他剪掉了樹苗 把樹苗扔進瓶子
不要浪費是他的口頭禪
可是樹苗還是長出來
他還是剪
樹苗還是長出來 他還是剪
他不剪樹苗了
因為不要浪費時間想這件事情
後來樹苗長大
等火車通過的時候
人家都覺得他很怪
後來冬天下雪
樹苗上也堆滿了雪花
後來春天來了
樹上開滿了櫻花
那些工薪階層 他們都來賞花
那些女職員們 她們都來賞花
樹下鋪滿了檯布 有人喝酒有人搓麻
花瓣飄到臉上 還有他的面碗
他吞面的時候 樹下的人們一起震動
樹下的人們一起跳舞 他受到很大困擾
興奮的人們扔下煙頭 堆滿垃圾 還有人往樹根撒尿
往下滴 滴 滴
還有一隻鞋砸到他的面碗里 填滿了他的碗
他生氣了 不能再忍 拔出櫻樹
連同那隻鞋 扔進垃圾桶
夏天會下大雨
頭上的坑裡積滿了水
有人釣魚有人游泳
他生氣了 池塘里的水噴向天空
還有拿釣竿的 來不及拿游泳裝備的 游泳的人
也噴向了天空
他跑 跑 跑
跑到池塘邊
看見一個人 在看自己頭上的池塘里
的那一個人 在看自己頭上池塘里
的那一個人 在看自己頭上池塘里
的那一個人 在看自己頭上池塘里
的那一個人 在看自己頭上池塘里
的那一個人 在看自己頭上池塘里
的那一個人 在看自己頭上池塘里
的那一個人 在看自己頭上池塘里
……
最後,那個男人跳進了自己頭上的池塘里
他死了
⑵ 求幾篇帶有專業術語的影評
這是一部很真誠的電影,故事交待到位,詳略得當,****的設置一環扣一環,情節、情感、場景、道具等的細節之處隨處可見,每一秒鍾的發展都是圍繞著電影的核心部分服務的,所以整體一出來的效果我就深深的被吸引住,直到看完之後,已經深深地愛上了它。
只要細心的咀嚼一下,會發現電影《向日葵》設置了不少很細致的象徵細節:
1、電影名稱「向日葵」,代表著一種希望。這種希望從小時候家裡牆壁上的向日葵掛畫、到父親在胡同里種下的向日葵、最後結尾時向陽在自己門前看到的向日葵,在這個家庭里一直傳承了下來。
2、通過孩提時候生活的胡同渲染了一種真實的懷舊色環,同時還暗喻了一種舊式環境、觀念。尤其是後來父親自己一人住在將要面臨拆遷的舊胡同里,到處殘垣斷壁,父親的留戀之情更加明顯。
3、畫畫一直成為了父子之間的隔膜,當然也成為了一種橋梁。當初父子之仇從畫畫燃點的,到了最後,彼此的理解與感情的升華也是在畫展中完成的。
4、象棋象徵著父親與老劉之間的一種交流。幾十年的沉默,終於在象棋盤上化解了,以至於老劉臨死前還是擺放著一盤象棋。
5、醫院婦產科門前的「男賓止步」,見證著這對父子的****不斷。十年前,父親帶著自己的初戀情人於紅在這打掉了一個向陽在乎的孩子;十年後,向陽帶著妻子在這打掉了一個父親在乎的孩子。在這十年間,父親和向陽都在變,但不變的是他們的****。
7、向陽畫展中的家庭畫像,標志著這個孩子的格格不入。電影接著對現代審美觀的表現,反映出作畫者對家庭的距離感與陌生感,無論是背景、色彩,還是空間布局等,畫中的孩子永遠也是游離在油畫之外。
8、電影在畫面上很追求色彩的涵義,通過畫面中顯眼的色彩暗示著充滿個性的****,同時也通過鮮艷的顏色表達著生氣與希望。我不太認真地發現電影很喜歡在畫面中加入一些很新鮮、很鮮艷等物品,例如在小時後的屋子裡會有一幅鮮艷的向日葵畫,在書桌上經常會擺放著一個新鮮的蘋果,在溜冰場上的於紅戴著一條鮮艷的紅圍巾,還有就是向陽的畫裡面也如此。
電影講述著幾十年的事情,雖然通過一個家庭作為窗口展開,除了打親情牌之外,主題還是相當豐富的。父親和向陽的****既是父與子的情感****,也是改革開放前後兩代人的觀念****,這種感情上愛恨交織著、觀念上新舊交替著的****與摩擦,導演的處理表現得非常有實力。
電影的背景橫跨了中國近三十多年來的社會發展,在展現著社會的前進、經濟的發展的同時,能感受到導演對正在不斷缺失的人文關懷的關注。父親決定教向陽學畫畫,圓了父親那個被文革糟蹋過的畫畫夢。只是最終你會發現,無論父親怎麼努力,但向陽對畫畫還是抱有抗拒;即使向陽不抱有抗拒心理,但他始終覺得那是父親硬塞給他的期望;即使他完成了這種期待,舉辦了自己的個人畫展,但父親的夢終究沒有放下,因為那已在文革中被糟蹋得盪然無存了;文革跟他最大的糟蹋又何止是那個畫畫夢呢?不能畫畫,他還可以把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可對好朋友老劉的過錯,父親怎麼也放不下,最終逼著老劉把心債帶進了棺材,也逼著自己把心債扛了一輩子,這三十多年,很明顯是一個人與人關系的缺失過程。
張楊導演對電影角色的把握主次得當,性格鮮明。但不得不提提母親,對一個正常家庭來說,母親這個角色是不可缺少的,可在《向日葵》中,母親這個角色被弱化了,因為觀念上來說,父親更加是舊觀念的權力聚焦,更加是一家之主,把****集中到父親身上,象徵意義與戲劇效果應該是更強烈的。
先給你些我寫影評所寫的材料吧,寫影評應以主題為中心,電影技巧元素為輔助
⑶ 電影《傲慢與偏見》精彩影評
《傲慢與偏見》這部小說無疑是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原著對男女之間微妙感情的適度把握令人嘆為觀止,因此自從1813年小說正式出版以來,擁躉無數,備受追捧,更是數次被改編成不同版本的影視作品。2005年,英國導演喬·懷特遵從著「原汁原味」的法則將這部經典名著再次搬上了大銀幕,用傳統的故事敘述和全新的視覺表現,將十八,十九世紀的英國勾勒成一幅流動著的社會風情畫。影片華麗的場景,美麗的田園風光和優美典雅的音樂,不僅將人們帶回了那個充滿典雅與高貴的純真年代,也讓我們領略到純英國文學衍生出的深厚魅力。 或許,現實中的生活本來就太過沉重,人人都想有個做夢的機會,而影片《傲慢與偏見》恰好給了我們這樣一個機會,讓智慧得以與美貌並重,使得平凡的我們在獲得一份輕松愉悅的心情同時,也能看到一點對情感的希望,從而更加努力地去找尋屬於自己的幸福。而只要人類存在,戀愛婚嫁就是永遠的主題,演不盡的,又何止是一版版的《傲慢與偏見》。相信我們還會對十年乃至五十年後的《傲慢與偏見》滿懷熱情和期待。
⑷ 請一篇電影《阿拉伯人的勞倫斯》的影評
我磨蹭了好久才開始寫這篇文章,因為一方面,這部電影已經有太多的人為它寫下文字,而電影的主角也早在他那個時代就已成為傳奇。但是另一方面,在花了3小時 45分鍾後看完這部電影(天曉得,這是我6歲以後第一次看一部有「intermission」中場休息的電影!),並查看了很多資料後,我又確實想寫些什 么。而耽誤我動筆的最大問題在於:這部篇幅宏大的電影述說的寵大故事,有太多太多可說,我又從何處說起?組織文章是件辛苦的事情,既然又沒有稿費拿,那麼 我乾脆就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想到哪裡講到哪裡吧。
關鍵詞1:史詩
據說在一次調查中,影迷們選出的最優秀史詩片就是《阿拉伯的勞倫斯》。看完這部電影我一點也不驚訝,實際上,從片頭那波瀾壯闊的音樂一響起我就清楚,這不會是一部名不副實的電影。對於一部拍攝於六十年代初的電影來說,《阿拉伯的勞倫斯》完美的讓人驚嘆,那些沙漠中的鏡頭,讓人感到漫漫黃沙,從眼前到天邊。在勞倫斯返程去找尋掉隊的同伴時,等待他的隨從向遠處眺望,在炙熱太陽的烘烤下,地平線都升騰著熱氣,一望無際都是沙子沙子沙子,直到一個極小極小的黑點出現……攝影師的功力只能用神乎其技來形容。另外,在幾個騎兵團 體作戰的場景中,影片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氣魄,在沙丘上冒出的一片片阿拉伯騎士,和馬踏蹄濺的陣陣漫天黃沙,讓我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這種氣魄並非現代電腦 技術做出的0和1可以比擬。
關鍵詞2:英雄
勞倫斯在他自己的時代就已經是一個英雄,影片中的記者本特利,其實就是歷史上的美國旅行家兼記者洛維爾·托馬斯(Lowell Thomas),他所寫關於勞倫斯策動的阿拉伯起義(The Arab Revolt)的轟動一時的報告文學,還有勞倫斯的自傳體記錄《智慧的七柱》, 都是他成名的原因。在我看來,勞倫斯身上的閃光點有兩處,其一是敢於創造奇跡,其二,他是個真正崇尚自由的人。不向命運屈服這一點已經被無數人寫過,在勞 倫斯折回沙漠中,孤身一人尋找迷失同伴,他不相信阿里所說的「命運已定註定」,他要向阿拉伯人證明,他能夠改寫命運,他能夠創造奇跡,他冒險嘗試,他成功 了,他把同伴救出沙漠的那一刻,才真正的成為「阿拉伯的勞倫斯」,阿拉伯人才真正的接納、信任他。當然,後來他奇襲阿卡巴,又運用游擊戰術,襲擊鐵路,大 大牽制了奧斯曼帝國的軍事力量,並且憑借高超的外交能力,斡旋於阿拉伯各部落間,使得阿拉伯人空前的團結起來,這些赫赫功勛,不但使其真正成為一個英雄,更被希特勒所敬佩。
至於為什麼我說,勞倫斯是個真正的自由主義者,原因就在於,他能夠幫助一個弱小的民族抵抗強權,爭取自由。餘光中說過「有兩個人幫助弱小的民族抵抗強大的奧 斯曼帝國,一個失敗了,一個成功了,他們都畢業於著名學府,他們又都英年早逝,前一個是拜倫,後一個是阿拉伯的勞倫斯。」拜倫的自由精神,看看我BLOG 簡介裡面的詩就明白,而勞倫斯的自由精神,在於他無分等級,無分國界的為人們爭取自由。威廉·華萊士為自己人民的自由而戰,可謂無畏,可謂榮耀;而勞倫斯 為了異國他鄉人民的自由,向自己的政府討價還價,嘔心瀝血,可謂無私,可謂偉大,可謂人傑!在開羅的將軍們承諾「英國不想統治阿拉伯」「大馬士革可以作為 阿拉伯議會所在地」的時候,勞倫斯真的相信他們會把自由還給阿拉伯人嗎?這位牛津的畢業生,真的認為他的祖國以及協約國會讓阿拉伯人統一、建國?我認為不,這就是他星夜行軍,想要他的阿拉伯部隊率先攻下大馬士革的原因。他心裡其實明白,讓英國和法國舍棄自己的殖民地,舍棄自己的戰利品,靠他一己之力,雖然他已經是個舉世聞名的英雄,卻是絕對辦不到的。果然,他失敗了,敗在祖國狡猾的將軍們手裡,更敗在他殫精竭力想要解放的人民手裡——阿拉伯人的不團結, 毀了他們的自由。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向任何人,任何權利挑戰,為了自己的信念,這就是勞倫斯最光輝的一面。
由於感覺自己爭取阿拉伯獨立的事業被政治家出賣,勞倫斯在戰後拒絕出任總督等職位,而是選擇隱居生活。
關鍵詞3:平凡人
在電影中,勞倫斯被俘後受盡折磨,終於回到開羅,而他的長官卻又要叫他執行任務,這時勞倫斯已經接近崩潰,他說道:Leave me alone!(這句話其實隱含著更加深刻的暗示,一會再說)勞倫斯希望他是個平凡人,他是個同性戀,而且,用現在的話來說,還是個受虐狂(合上你那張大的嘴巴,我們一會再說),他脆弱而敏感,從秘密和缺點上來看,他是個平凡人,但是從能力上來看,他又是個卓越的人。這樣活著,確實痛苦。
對於勞倫斯其人,片中有兩句話非常值得注意,一句出自費瑟王子之口:With major Lawrence mercy is a passion, with me it』s merely good manners.另一句出自勞倫斯本人,意思是他殺了一個人,但是卻發現自己enjoy it.導演想表達什麼暗示什麼在這里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這部電影從神壇上捧下了勞倫斯的塑像,讓他變成一個活生生的人,有缺點的人。
當然,順便提一下,電影中對於勞倫斯的塑造也有不實之處,此處還甚為讓人不快,我引用Wiki 上的文字:
The real Lawrence actually shunned the limelight, as evidenced by his attempts after the war to hide under various assumed names. Even ring the war, Lowell Thomas wrote (in With Lawrence in Arabia) that he could only take pictures of Lawrence by tricking him (though he did later agree to pose for several pictures for Thomas' stage show). Thomas's famous comment that Lawrence "had a genius for backing into the limelight" referred to the fact that his extraordinary actions prevented him from being as private as he would have liked to have been, not anything to do with self-promotion or egotism at all.
我簡略說一下,大意就是勞倫斯是個非常不喜歡「炒作」自己的人,但是電影中的勞倫斯經常在鏡頭前擺pose,還被記者稱為是「愛現王」,這點不知道編劇是怎麼想的。
關鍵詞4:同性戀的暗示
關於勞倫斯是同性戀的問題,很多歷史學家、傳記作家已經考證已久,但依然是個迷。說實話,我看到這部電影的時候,第一印象就是:哇,好超前,60年代的片子就已經在同性戀上做文章了!果然一查,電影中有很多同性戀的暗示,比如勞倫斯女性化的舉止和瘦弱的體態,碧藍色的溫柔眼神和多愁善感、不注重軍人禮節等等,尤其是勞倫斯身邊的兩位阿拉伯校帥哥,非常明顯的在暗示什麼,最明顯的暗示在那一句「Leave me alone!」要知道將軍當時就說:「說出這句話也太柔弱了。」何止是柔弱,一個軍人在這種時刻說出這樣的話,簡直就是纖細敏感到極點。(莫非其勞倫斯還是小受……)
對此,Wiki上是這樣說的:
勞倫斯作品中的一些章節,以及他在軍中同事的回憶,反映出他有性受虐狂傾向,喜歡鞭打和肉體的痛苦。1917年12 月,勞倫斯曾在漢志鐵路沿線的德拉被土軍抓獲並遭強奸和鞭打。勞倫斯另一個引人爭議的話題是其性取向。《智慧的七柱》一書署明「致S.A.」的序言,被認 為是寫給一個叫達霍姆(Dahoum全名為謝赫·艾哈邁德,Sheikh Ahmed)的14歲阿拉伯男孩的情詩(見引文)。達霍姆曾於1914年和勞倫斯一起在卡赫美士考古工地工作,兩人關系密切,勞倫斯拒絕澄清兩人有肉體關 系的傳言,並在返回英國時將達霍姆帶回國與其同居。1916年,勞倫斯將達霍姆派往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阿拉伯北部聯系阿拉伯民族主義分子,1917年,達霍姆因斑疹傷寒去世。勞倫斯後來在《智慧的七柱》中說,他的夢想——為阿拉伯人民贏得政治自由——本意就是想作為一份禮物送給達霍姆的。
Wiki上還說:
In Seven Pillars, Lawrence claims that while reconnoitering Deraa in Arab disguise he was captured and tortured. Many critics have read this account as describing homosexual rape, and have used this to suggest that Lawrence was homosexual.
Reports from a man whom Lawrence hired to give him beatings make it clear that he had unconventional tastes, notably masochism.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ose who attest that T.E. Lawrence was possibly a homosexual are primarily biographers and researchers who had never even encountered him.
說了半天等於什麼都沒有說,不過對於此點,電影中確實有非常多的暗示,比如那個勞倫斯帶進英軍酒吧的阿拉伯青年,原形應該就是Dahoum。1913年左右在一次南土耳其的考古挖掘中兩人相遇,勞倫斯教他攝影,讀寫,Dahoum成為了他的助手。後來兩人搬到一起住,勞倫斯為他塑了一尊裸體像並放到了兩人房子的頂上。Dahoum還是一名摔交手(wrestler)。戰爭爆發時,勞倫斯遠在英國,兩人再未能會 面,Dahoum1918年死於斑疹傷寒(另一位著名的同性戀亞歷山大大帝也是死於此病),終於天人永隔。
電影中還有一處著名的暗示,就是勞倫斯被俘時,到底發生了什麼,那位土耳其省長捏掐勞倫斯的白皙肌膚時,還有那位土耳其士兵行刑時,臉上都浮現出無比猥褻的表情,而勞倫斯被從囚室扔到街上時,第一個動作是把臉轉過去,深深地埋進泥水中。這些都暗示了勞倫斯曾被輪奸,上面的資料中也提到了這一點,但我認為這段不幸的經歷和同性戀沒有關系,因為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性取向是先天性的。
關鍵字5:死亡
電影吧勞倫斯的死亡放在片頭,死亡的過程和葬禮都符合史實。勞倫斯死亡的過程如下(Wiki):
He was mortally injured in a Brough Superior motorcycle accident in Dorset, at the age of 46, close to his cottage, Clouds Hill near Wareham (now run by the National Trust and open to the public). The accident occured because of a dip in the road that obstructed his view of two boys on their pedal cycles; he swerved in an effort to avoid hitting them, lost control, and was thrown over the handlebars of his motorcycle. He died six days later.
他的銅像,被擺放在聖保羅大教堂,與最偉大的那些人一起,供後世瞻仰。
下圖為他最愛的摩托車Brough Superior,他喜歡追求速度,曾說「對速度的追求是人類的第二獸性。」他死於追求中,如同所有傳奇。
最後,用勞倫斯眾多名人朋友中的一個給他的評語來結束吧。
I deem him one of the greatest beings alive in our time... We shall never see his like again. His name will live in history. It will live in the annals of war... It will live in the legends of Arabia.
— Winston Churchill
豆瓣評分高的電視劇有《琅琊榜》,《戰長沙》,《北平無戰事》,《父母愛情》,《十月圍城》,《最好的我們》,《鬼吹燈之精絕古城》,《風騷律師》。推薦《風騷律師》。
吉米是一個浪子回頭的小混混憑借自己的努力和執著通過法考成為了一名小律師,但是因為他非法本野雞大學培訓班出身且有不良履歷,導致沒有律所願意錄用他。於是吉米作為—個沒有案源的小律師在案源為王的世界中苦苦掙扎。
⑹ 長城電影影評鏡頭分析感情思想
饕餮產生於兩千年前,六十年前進化了,變得詭計多端,但並沒有改變它依然是饕餮、依然是吃人的惡獸的本質。影片中說饕餮的產生源自人類在兩千年前的貪婪暴行,其實說的就是商紂王等暴君,尤其是秦始皇開始中央高度集權之後無法避免地形成腐敗、暴政,這里饕餮是貪婪的人類以及造成貪婪橫行的制度的化身,張導又藉助饕餮映射現實世界。饕餮在六十年前進化了,懂得使用陰謀詭計了,其實你想一下它兩千年以來沒進化,為什麼偏偏就在六十年前進化了呢?這里批判的就是某種制度,它兩千年以來都是赤裸裸的剝削,但是六十年前制度進化了,變得虛偽狡詐了,它會打著為群(R)眾(M)服務的旗號施行暴政。饕餮食人兩百萬,但是以影片中那種兇狠殘暴的程度,何止能食人兩百萬,這里估計是張導對饕餮之王有某種現實的映射,在現實中有能夠與這兩百萬對號入座的人。張導布置巧妙的亮點還在於兩個西方人,他們從與契丹人的戰爭中來到中國,這里的西方人與契丹人的戰爭長得頗像「中東戰爭」。西方人為生存和金錢而戰,我朝景甜教化他們說我們為更高尚的精神而戰,我們團結一致,我們互相信任,尤其還特別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讓達蒙綁起繩索跳下長城,但是達蒙坦言他不是不敢,而是對這種信任有點懷疑,最後送別的時候,景甜對達蒙說也許我們是一樣的,張導想藉此表達什麼意思,應該不言而喻了吧。西方人自西而來原本是為了竊取中國的黑火葯,但是看到中國深陷饕餮之災決定出手相救,到後來那個美國人可以選擇拿到黑火葯或者帶他的同伴回去,最後選擇的是放棄黑火葯,帶著同伴回國。張導想說的其實就是西方民主國家能夠救中國,並不會對中國造成實質性傷害,也不會在「出手相救」之後賴在中國不走非要得到利益。
影片中與饕餮決戰的場景,有很多高高的塔樓,上面的彩色玻璃讓人印象深刻,與張導的另一部片《金陵十三釵》「不謀而合」,個人認為這是已經成型的張導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表達某種他認為的政治意味。
電影描述了成千上萬的人除饕餮無果,最後還是重要的幾個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狠狠地諷刺了一把群體英雄主義,凸顯了個人的奮斗精神,整個電影的感情基調也不是弘揚千千萬萬的人與饕餮戰,張導就是想表達他就是站在某黨派的對立面,就是不承認以群眾之名能幹成什麼好事,影片里主角的比重越大越是能凸顯這種諷刺。張導也不在乎做過頭了,引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一片罵聲,更有人才早已看穿了一切,把海報P得滿是景甜。
電影中能說話的細節還有很多,不再敖述,自行體會。
網上很多持差評的人,說張藝謀又一次拍了爛片,但是人張導會比你無知嗎?會比你想得少嗎?藝術從來都是一種表達思想情感的工具,電影就是張導說話的工具,張導要這樣拍必定有他的深層原因,不了解某些歷史、不了解某黨派在國際上的聲譽的人,拘泥於歷史事實合理性的人,是不會理解的,更是看不懂這部電影,就堅持以自己的眼光說拍了一部爛片,也不想想為什麼此片會在北美受歡迎,別人家的審美也不比你差。其實網上的差評越多對張導越有利,張導賺到了票房還顯得「政治正確」。因此不得不承認張導拍了一部「爛片」。
⑺ 歌劇魅影觀後感
Gerard扮演的非但不醜,配上白色的面具或唐璜的面罩簡直帥的過分,尤其是他出場的唱腔,邪惡中充滿力量,自信中帶著妒忌,神秘又蠱惑.領著Chrisitine走過火把搖曳的地下通道時,背影簡直帥的沒法形容了。。
然而對於一個這么有魅力的 人,Chrisitine還是選擇和平淡的勞爾在一起了。她愛過魅影嗎?勞爾和她青梅竹馬,勞爾執著勇敢,但他完全被魅影的魅力這改掉了,這足矣作為她選 擇他的理由嗎?而Chrisitine著迷沉醉於魅影帶給她的音樂世界,沉迷於他們靈魂的交流,依賴著他對她的守候。「克麗絲汀歷經百般滋味,居然從愛恨交纏的情孽中升騰到原初的清透,四目相對就是地老天荒。」唱唐璜的時候,Chrisitine撕下了他的面具,但已不再是害怕,眼神里明明充滿了溫情。
於是有人告訴了我一個答案,「面具不面具沒有關系,她要的是一個可以溫善地指引她靈魂的人。當魅影歇斯底里的時候,勞爾的『我會給你自由』反倒佔了上風,她倒向他並不是一種改變,而是基於自己不變的心理需要——被保護,被指引,而不是迷失,不是黑暗。」
魅影的世界讓她迷醉也讓她害怕。魅影的愛對於她來說變得瘋狂又粗暴了。
結尾Chrisitine吻了他,也許那時的她不再害怕,想要了解他,感化他,用這 種方式解救他的靈魂。可我的陰暗面又告訴我那是帶有一些利用味道的吻,給他一個滿足,就可以擺脫他的陰暗,因為她還是要和他走的,她只是想說她不愛他。無 論如何,一個吻那麼輕易的感化了他。一個傻子,這么容易就被搞定。。嘆。因為感覺到了溫暖,感覺到了他渴望卻不可求的美好,於是被融化,選擇了孤寂。。並 且別無所求。
靈魂被扭曲?因為只有你。
放掉你後,流著淚說我愛你。
打碎了所有鏡子,說看到了光明,聲稱要走出黑暗,只是因為看到你幸福就是他的光明吧。
這樣,在孤獨的時候可以騙騙自己,告訴自己,已經得到了光明,不至於再帶著恨,而是很美好的把你、把融化他的溫暖留在記憶。。默默地守護。。
不過從開頭勞爾說那個音樂盒和她描述的一模一樣就可以知道,Chrisitine註定不會忘了魅影,相反,一定常常提起他想念他吧。
嗯。別無所求。
下面是轉的喜歡的影評^^
看完安德魯?韋伯同名歌劇改編的《歌劇魅影》,恐怕很多人都會犯疑:克里斯汀到底愛誰。盡管艾米? 羅森的表演起初就讓人感到這位美麗的女主角不僅單純,而且幼稚,呆滯,毫無思考和防備能力,此外,她總終選擇並與之高飛的年輕子爵,又缺乏大腦和吸引力,我們還是在這充滿激情又早知結局的影片中獲得了音樂和視覺震撼,一同參與了這個驚心動魄的三角戀。
雖然克里斯汀常常緊張地呢喃自己逃不出「他」的手心,她有多麼害怕「他」,可這個丑面的幽靈依舊是她的「音樂天使」,他致命的吸引力依舊像磁石一樣對她一呼即應……克里斯汀是個幼年即被帶到歌劇院長大的孤女——請注意,她這身世和幽靈很相似,因而他們的生活視野也相同,甚至將他們帶入此地的是同一位善良女士。她對雙親的回憶,僅停留在父親臨終所言:走後將帶給她一個「音樂天使」。而這個天使,正如她虔誠相信的,真的降臨了,像父親一般陪伴她成長。她美麗,孤獨,又脆弱,唯一能與她心靈交映的,就是這個可以在她頭腦里一直歌唱的看不見的「天使」。那聲音充滿男性魅力和野性誘惑,教會了她歌唱,滿足了她戀父情結的釋放,也控制了她的思維。而她對「天使」的幻想如此美好,神秘,信任,毫無防備,近乎愛戀。當幽靈第一次現身,她獃獃著跟隨他,幾乎是被他的音樂催眠到那個夜之音樂的王國去的——幽靈也只是普通人類,沒有魔法,因此那種催眠必須有少女本人的參與才可能完成。這陌生男人溫柔的觸摸讓她像貓一般順從和迷醉……當她醒來看到那個正在寫作音樂的男人,她本能地——只有跟他在一起,她不用考慮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溫柔地撫摸他的臉,直到她的好奇打開了潘多拉魔盒——那遮蓋丑臉的面具……一 切幻想破滅了,她的眼裡充滿恐懼,憐憫,淚水,和情感,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梅什金公爵看見那個被侮辱的納斯塔西婭的面容,而這僅僅是一段註定之悲劇的開 始。此時她已意識到,這個醜陋男人的聲音能直達她的靈魂,讓甜美悠揚的音樂使她靈魂飛翔,白日里,睡夢中,無時無刻伴隨著她……
在 這段關系的另一面,我們想想這個生來連母親都懼怕、厭惡他的醜陋孩子,他受盡凌辱,奮起反抗殺死惡人,藏身到歌劇院地下室,在孤獨、痛苦、絕望、仇恨中獨 自成長,直到他聽到一個同樣孤寂的小女孩的聲音,他的音樂天才被激發了,他找到了代替自己的形體,找到了能讓他的音樂飛揚的歌聲,在黑暗中悄悄盼望著的美 終於有了依託,她也是他的「音樂天使」, 是他在世上所擁有的唯一美好的東西。克里斯汀與別人戀愛後,背叛感,失落感和對人間的積怨令他發狂。仇恨本就能使人爆發出巨大的毀滅力量,更何況一個生命 力超強的天才。除了耳聽歌劇他沒受過別的教育,也沒在任何瑣事中拋撒過天才,對這個幾乎是自然物的人而言,道德和社會的約束毫無效力,而童年的慘痛和絕妙 的悟性造就了他諳熟人性的聰慧和冷酷,絕望和強力又造就了他的佔有欲。音樂曾是他表達原始力量的唯一途徑,他對美和生活強烈的渴望,從他所作的莫扎特式的 喜歌劇和震撼人心的《唐璜》可窺見一斑。一旦人性的面具被打破,他與生俱來的狂野生命力轉化成給他人及整個歌劇院帶來災難的瘋狂力量。他的歌聲激越高亢, 略帶沙啞,完全是靈魂色彩的直接投射。越絕望的人越是瘋狂,黑暗的地獄里唯一光明的離去是他無法忍受的,而他更無法忍受的是現實的諷刺:他教給了她飛揚的 歌聲,這一勝利卻征服了另一個男人的心,換句話說,是他自己造就了他們的愛。
這 個所謂第三者是什麼樣的人?英俊,富有,有地位,有人緣,天真無知(因為他的生活不需要費心機),幾乎擁有為世俗世界所艷羨、幽靈卻沒有的一切。這位子爵 的歌聲從頭到尾都四平八穩,倒是頗能安撫一顆充滿恐懼又被不合理激情所擾亂的單純少女心。對克里斯汀而言,他就是白天,是夏日的陽光(演員的柔亮金發很符 合角色性格),如他所承諾的,是避難所。而這個天下無數女人都會選擇的理想丈夫,也同許多好丈夫一樣,其實並不懂得也不真的關心愛人內心深處的慾望,靈 性,原始生命。缺乏想像力的他,起初居然對她不停害怕的幽靈——也是音樂天使毫不相信,以為只是小姑娘的幻想,更以他騎士精神的盲目自大幻想能保護愛人——在知道那危險到底是什麼之前。雖沒有幽靈那般強烈,他同樣願意並欣然要求克里斯汀同他思維一致,這在他首次邀請她約會時就已暴露,無怪乎幽靈說他是「傲慢小子」,「無知蠢貨」。
而這首次約會自然會被幽靈破壞成前文已描繪過的自己的首次約會,克里斯汀對青年的約會請求不知拒絕還是接受,居然要請示她父親般的天使,相反,這脆弱的靈魂對天使的任何一次邀請都毫無招架之力。這個三角戀的內在沖突與激烈也正在於此。她無論戀愛還是訂婚,都有背叛感——無 愛,何來背叛?她感到迷惘時,只能獨自走向父親的墓前尋求不可能存在的安慰,她口裡唱著要怎樣忘記過去,其實是不知如何忘記天使,面對新生活。她恐懼的 人,正是她認為可以趕走這種恐懼的保護人,真夠矛盾的,父親的遺言使她相信這天使的存在應是她的至福,父親與天使合為了一體,也使她對自己匪夷所思的愛感 到一絲心安。然而愛情就是愛情,是抑制不了的力量——「我的頭腦在拒絕你,靈魂卻順從你」。劇中也幾次出現,他倆對視時,那種激情即將爆發的戰栗——就像《呼嘯山莊》里凱瑟琳與希斯克里夫的對視。
劇中多次出現三人鼎立之局,最有表現力的,當然是最後兩場高潮,讓觀眾過足戲癮的同時,觸摸到他們的內心。首先是克里斯汀在舞台上等待「唐璜」出 場,憑多年的共處,她應該從他唱的第一個音符就聽出,來者是她的音樂天使,所以之後在大庭廣眾下投入的歌唱和表演,就很難說不是內心在正當理由下肆無忌憚 的展現。天使的歌聲調動起她靈魂深處的性感和渴望,完成了他對她的歌唱藝術最後的點撥,她的聲音和動作也前所未有地充滿野性,他的觸摸也依然使她忘乎所以 地迷醉,那一刻,他們真的「跨越了無歸路的起點」,她完全忘記了未婚夫的存在,而他正在側台默默注視著一切,眼裡閃著淚光……克里斯汀是清醒的,否則不會突然撕去他的面具,嚇壞了已陶醉得寂靜無聲的人群,自己卻無比憐愛地看著他。
是的,她已經不怕那張臉了,她不安的,是他殺人不眨眼的心,扭曲的靈魂,她理解並深深同情的靈魂——她從不曾試著去了解未婚夫的靈魂——這個自卑又驕傲的靈魂,在最後那場大戲里,其實已贏得了這場愛情戰爭,他要姑娘在她愛人的生命和愛自己之間做出選擇,青年絕望地說,如果你說愛他,我會心碎——若不知事實,又怎會心碎?流淚的姑娘在此刻依然喚他「音樂天使」,並吻了這個她的真心其實渴望已久的人,兩次,而且帶著半點微笑,這大概又是正當理由下的真心袒露。而她的吻,喚醒了幽靈內心深處的善、愛情的理智面,他笑著流淚,做出最痛苦的抉擇:放棄強迫克里斯汀跟自己待在永無天日的地窖與音樂度日的狂想——過去,或許他還能做個秘密情人,傾聽並幫助愛人歌唱他的音樂,而今,他已成眾矢之的,更無安身之處,而且無論怎樣,和他在一起,她永遠只屬於這個小小的音樂王國,失去自由,他無法給她任何意義的幸福,除了「真正的美」。最終,克里斯汀一邊回眸,一邊走向他所成全的幸福,而他,失去了能令他的音樂飛揚的唯一的聲音,只能在更深更寂靜的地下了此殘生。
再 來看克里斯汀的選擇。明知接受天使,自己並不會受傷害,那她怕的到底是什麼呢?如她所言,是永無休止地聽到他的音樂在心中唱響。音樂是所有原始藝術中最有 表現力,最能激發內心激情、靈魂渴望的藝術。幽靈對她而言,是夜晚,是非理性的力量,已超越了一般意義的肉或靈的吸引,是席捲一切的酒神狂熱。選擇他,就 是選擇淹沒在他強大的性格中,並永遠沉浸於藝術和激情這條「無歸路」。那是一種充滿毀滅感的愛。不是所有女人都像杜拉斯的人物那樣視毀滅為愛情的必修,她有權利選擇一段安全、世俗、正常的愛情,像絕大部分女人一樣。
若幽靈擁有常人一樣的臉和經歷,是否就一定能幸福?也許他除了「夜之歌」,還能寫「日之歌」,也許不再如此純粹地愛一個人……看看人間的天才,貝多芬的命運又如何?是否無人能匹配天使?
子 爵和夫人又是否過上了幸福生活?毫無疑問,她一定放棄了歌劇生涯,可每當她唱起歌來,難道不會想起那段舊日戀情?那父親般的音樂天使?影片給了我們很大的 想像空間。劇院已破敗,青年已成老叟,他得到幽靈的小猴音樂盒,並將其供奉在亡妻墓前,心願已了般輕嘆一口氣,這是他的心願,還是她的遺言?有一點可以肯 定,她從未忘記過她的天使,當丈夫看到墓邊居然停放著一朵綁著黑絲帶的紅玫瑰——那是幽靈愛情的信物,只是多套了枚幽靈曾打算送她的結婚鑽戒,丈夫並不感到特別吃驚,觀眾看到了他的成熟和對愛妻真正的理解。時光已老,玫瑰依然紅。
⑻ 有什麼精彩的講解電影的視頻推薦么
我也喜歡他的神吐槽,你要推薦的這個的目的是什麼?你要觀賞娛樂?如果是的話,那就簡單多了!娛樂吐槽的視頻很多,你可以搜索一下,在網路里搜索就可以找到。這里就不做推薦了,推薦這有廣告的嫌疑,你自己搜索神吐槽視頻就可以啦。不光油他的神吐槽,還有其他人的,你都可以看一下,如果真是為了娛樂的話,就沒有必要那麼糾結到底是誰的,只要開心快樂就好,逗得你哈哈大笑就好,這樣心情舒暢一天。你覺得這樣好不好?
影評人像老梁啊,其他的一些大神,都是可以做獨立節目的,老百姓也需要這樣的詼諧幽默的評論人,如果你是的話,祝你寫出好多優秀的影評。
⑼ 電影《傲慢與偏見》精彩影評如題 謝謝了
《傲慢與偏見》這部小說無疑是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原著對男女之間微妙感情的適度把握令人嘆為觀止,因此自從1813年小說正式出版以來,擁躉無數,備受追捧,更是數次被改編成不同版本的影視作品。2005年,英國導演喬·懷特遵從著「原汁原味」的法則將這部經典名著再次搬上了大銀幕,用傳統的故事敘述和全新的視覺表現,將十八,十九世紀的英國勾勒成一幅流動著的社會風情畫。影片華麗的場景,美麗的田園風光和優美典雅的音樂,不僅將人們帶回了那個充滿典雅與高貴的純真年代,也讓我們領略到純英國文學衍生出的深厚魅力。 或許,現實中的生活本來就太過沉重,人人都想有個做夢的機會,而影片《傲慢與偏見》恰好給了我們這樣一個機會,讓智慧得以與美貌並重,使得平凡的我們在獲得一份輕松愉悅的心情同時,也能看到一點對情感的希望,從而更加努力地去找尋屬於自己的幸福。而只要人類存在,戀愛婚嫁就是永遠的主題,演不盡的,又何止是一版版的《傲慢與偏見》。相信我們還會對十年乃至五十年後的《傲慢與偏見》滿懷熱情和期待。
麻煩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