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影平台 » 骨瘦如柴電影豆瓣
擴展閱讀
日本電影好看的畫面 2025-01-16 01:27:32

骨瘦如柴電影豆瓣

發布時間: 2021-06-05 13:14:18

⑴ 近三年有哪些好看的良心劇

近三年好看的良心劇推薦《都挺好》、《香蜜沉沉燼如霜》、《東宮》、《陳情令》、《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

1、《都挺好》

《都挺好》是由簡川訸執導,姚晨、倪大紅領銜主演,郭京飛、楊祐寧、李念、高鑫、高露、張晨光、王東、彭昱暢主演的都市家庭情感劇。該劇改編自阿耐的同名小說,講述了職場金領蘇明玉從小不受家人待見,生長在家庭的邊緣,在孤獨扭曲的環境中長大成人的故事。

4、《陳情令》

《陳情令》是由鄭偉文、陳家霖聯合執導,肖戰、王一博、孟子義、宣璐、汪卓成、於斌、劉海寬,朱贊錦,王皓軒主演,李若彤、陸劍民、黃子騰、修慶特別出演,沈曉海友情客串的古裝仙俠劇。

該劇根據墨香銅臭小說《魔道祖師》改編,以五大家族為背景,講述了雲夢江氏故人之子魏無羨和姑蘇藍氏含光君藍忘機重遇,攜手探尋往年真相,守護百姓和平安樂的故事。

5、《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是由張永新執導,吳秀波、李晨、劉濤、於和偉、張鈞甯、唐藝昕、翟天臨、張芷溪、王勁松、王東、楊猛、 檀健次、肖順堯、來喜等聯合主演的歷史題材劇。

該劇從曹魏的全新視角切入,抒寫了魏國大軍師司馬懿跌宕起伏的傳奇一生,展現了波瀾壯闊的後三國時代。

⑵ 關於禁毒的作品

1839年6月3日林則徐在廣州虎門海灘寫下:

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

意義: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次斗爭的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虎門銷煙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民族決不屈服於侵略的決心。虎門銷煙,是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虎門銷煙,展示出中華民族無以倫比的偉大形象,是抗擊外來侵略的勝利;虎門銷煙是我國近代史上反帝斗爭中的光輝一頁。

(2)骨瘦如柴電影豆瓣擴展閱讀:

1839年,林則徐於廣東禁煙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將沒收鴉片於1839年6月3日在虎門銷毀。虎門銷煙使中英關系陷入極度緊張狀態,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入侵中國的借口。

盡管林則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對於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根據文獻記載,他至少略通英、葡兩種外語,且著力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

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為《海國圖志》,此書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啟發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則徐在普寧老縣城病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林則徐

⑶ 每年都有虛度的電視劇出來,有什麼良心劇值得推薦

紅樓不全,海棠無香

每年上映的電視劇非常多,卻如風過耳,大多數在觀眾心中沒有留下多深刻的印象。近三年上映當得起「良心劇」三個字的劇,我只推薦兩部:《天盛長歌》和《浴血重生》,個人認為屬於值得反復咀嚼品味的良心劇。

若說這兩部劇有什麼問題的話,那也是共通的。為過審《天盛長歌》從100集剪到70集,而在湖南衛視播出的版本只有56集。本劇屬於一個鏡頭看漏掉就可能沒發現重要的伏筆,而對情節的大量強行刪減,不但少了伏線千里的樂趣,那跳躍的劇情推進更造成了觀眾疑惑不解,這也是播出後口碑兩極分化的原因之一。而《浴血重生》因為譚振剛不是常規的「好人」男主,而是腹黑狠辣的復仇者,整個劇情不夠主流,強改情節九次,後期只能以靠配音和剪輯來勉強維持故事的完整性。

紅樓不全,海棠無香,或許殘缺也是一種遺憾之美

⑷ 《大江大河》將拍第二部,王凱原班人馬回歸,怎麼評價這部劇

今年為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獻禮的電視劇很多,目前為止《大江大河》是我最喜歡的,也是最看好問鼎「劇王」的。

目前只播出了2集(豆瓣顯示共47集,騰訊視頻顯示共45集),幾大主演登場的只有王凱和童瑤,現實中童瑤比王凱小3歲,都年過三十了,但劇中是演姐弟,從1978年雙雙考大學演起,有服道化的助力,再加上演技加持,還是hold住了人設,弟弟聰明、能吃苦、倔強,姐姐漂亮、堅強、有責任感,而且演出了年代感。

「姐姐放棄上大學的機會,含淚讓名額給弟弟」這樣的故事我們也曾在媒體報道里聽說過,但被童瑤和王凱演繹起來格外催淚,看得出來演員動了真情,所以也能打動觀眾。

前兩集節奏也很快,圍繞高考後的政審風波,帶出了時代背景和一個小鎮四口之家的家庭風貌,但是也沒忽略情緒鋪墊和細節對人物的塑造:例如弟弟在人民公社大院里背誦兩百多遍人民日報社論(記性好、倔、對上大學極其渴望);例如姐姐在寫自願放棄升學名額申請書時筆跡的停頓、明明心裡難受還請領導先瞞住弟弟、還笑著安慰父母(愛護弟弟、心思細膩、以家庭責任為重)。

但畢竟四十多集的戲,現在剛開始播,最終整體質量如何還需時間檢驗,但不管怎麼說,以目前的品相,該劇肯定值得追。後續酌情補更。

⑸ 誰有《看電影》中對《搏擊俱樂部》的影評不勝感激!

摘自《看電影》第256期午夜場

大衛·芬奇:如果我有一筆錢,能夠付給每個被這部電影冒犯的人一毛錢的話,我更願意用這筆錢從魯珀特·默多克里那裡買膠卷。我就是為了拍攝這部電影而生的,這部影片的愛情成分還不及道歉成分多,它在為一些壞的行為習慣道歉。

布拉德·彼特:這是一部令人驚奇的電影,它充滿煽動性,但是感謝上帝讓它充滿煽動性。人們渴望這樣的電影,能夠讓他們思考的電影。

愛德華·諾頓:我們無法相信哪個製片廠會給我們這么多錢拍攝這部電影——他們給了我們7000萬美元,讓我們拍攝一部他們會痛恨的電影。

海倫娜·邦漢·卡特:芬奇很有女性化的一面,很溫和。他溫柔,脆弱,是個非常好的人。他欺負每一個人,但他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欺凌弱小,而是告訴你:「來吧,哭吧寶貝們!再哭再哭再哭!」

對這位導演來說,更重要的問題是影片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映時觀眾的反映。「就像一場巨大的災難,觀眾似乎覺得很不舒服,等不及要離開電影院。我記得自己當時有點震驚,而愛德華、布拉德和海倫娜都醉醺醺的,嚷嚷著:『太好了,我們喜歡這樣!』而我卻在想,『真奇妙,你們真的注意到有600個人走出電影院,並准備誹謗我們嗎?』」

然後是票房。「當時我正在巴里島,然後知道該死的首周末票房收入,那真是個災難,人人都知道那是個災難。」他回憶道:「我一連沮喪了兩天,然後想到『要是當初知道現在會這樣,我會放棄嗎?』答案是否定的,不管怎樣我都會做的。」

1997年夏天,紐約市。一個戴著棒球帽的傢伙坐在一棟豪華公寓的外面,手裡抓著一份劇本。公寓保安走出來詢問這個不速之客的身份,「大衛·芬奇」是他得到的回答。一輛汽車在門前停下,布拉德·彼特走了出來,因為一天的[第六感生死緣]拍攝工作而精疲力盡。「我很累,芬奇。」他試圖避開可能會有的關於[搏擊俱樂部]的幾個小時的討論。「不,不,不,不,這不是一次長時間的談話,只要三分鍾就可以了。」芬奇如此回答他。「好吧。」明星無奈地回應,「我為什麼應該演這部電影?」「因為這會成為你參與的最好的電影之一,也可能是我拍過的最好的電影。」彼特慢慢點了點頭,「好吧,我們吃點批薩吧。」

選角

西恩·潘原本可能成為泰勒·德登,「我無法讓影片按照我想要的規模得以拍攝。」在談到這位[心理游戲]的明星為什麼沒有參與這次拍攝的時候,芬奇解釋說,「我喜歡最終演出這個角色的人變成了彼特,這是個諷刺。」潘原本可能成為敘述者,「但是他太精明,太世故,他還不夠坦率,無法成為敘述者。」潘原本也可能成為瑪拉……好吧,他不可能成為瑪拉,製片廠想要的人是薇諾娜·賴德。芬奇則想要詹妮安·吉勞法羅,但是她「對所有性愛場面感到不適。」坎特妮·拉芙也曾被列入考慮名單,但因為不明原因也拒絕了這個角色。在經紀人的白痴建議下,芬奇甚至想過把這個角色送給電視劇《歡樂單身派對》的女演員朱莉婭·路易斯德里福斯。「她根本不知道我是誰,我坐在那裡想著自己:『上帝呀,你是這樣一個該死的失敗者。』」

然後是莉絲·維瑟斯彭,「她是製片廠建議的另一個人選。」芬奇說,「我認為她有驚人的才華。我只是覺得她太年輕了。當你意識到泰勒根本不存在,是敘述者自己強暴了瑪拉,我們需要一個表現得不那麼明白的人,而不是知道有更好的事物存在的人。在布拉德家裡,他告訴我:『看看這個女演員,不要考慮電影,只看這個女演員。』他為我放了[鴿翼]最後的性愛場面,海倫娜在那個場景中有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悲傷。我覺得她有一種情感上的高雅。

1998年春天,洛杉磯,比佛利山。布拉德就像一個停不下來的能量球,四處研究排練室的傢具。戴著棒球帽的芬奇靠在椅子上,沒穿鞋子的雙腳架在撒滿劇本的桌子上。他把一個橄欖球拋給諾頓,後者又把它拋給彼特,回到芬奇手裡,給諾頓,回到彼特手裡,又給芬奇,諾頓,彼特……最後終於有人把它送回老家,拋進了籃子里:「得分!」在房間一邊,邦漢·卡特坐在一片煙霧中,看著這群大男孩取笑彼此。最後,她掐滅一根香煙,說:「嘿,我能出去一會兒嗎?」

爭議與影響

「拍攝結束的時候,我給了芬奇一張我的肺部的X光透視圖。」卡特笑著說,「我必須去照X光,因為就在短短六個月的拍攝期間,我得了支氣管炎——驚奇,驚奇!芬奇拍了太多次吸煙場面。他對繚繞的煙有一種痴迷,它們必須按照特定的方式飄動。因此我總是坐在一堆香煙屁股的墓地中。」

「很有意思。」芬奇說,「在四季賓館里,海倫娜被印花棉布包圍著,過著文明的生活。然後她要到福克斯製片廠工作,我們給她畫上黑眼圈,在她牙齒上抹上口紅,把她的頭發弄得亂七八糟,然後讓她不停地吸煙,喝陳咖啡……感覺就好像她來參觀,卻不得不降低身份拍攝所有這些可怕的性愛場面,然後再回到賓館,恢復彬彬有禮的文明生活。」

對於特技隊伍來說,這個性愛場面是一次特別的挑戰,因為芬奇的簡要命令是,讓演員們看起來好像「拉什摩山上的一個雕像和自由女神鵰像做愛。就好像你讓這兩個巨大的紀念碑做愛,而你坐著直升飛機繞著他們飛行似的。這個想法是受培根啟發產生的,就是讓肉體產生古怪的顛倒。」

然而這個場面的拍攝卻並沒這么性感。「這次經歷非常古怪。」卡特說,「因為我和布拉德實際上赤裸著身體過了一天,我猜還不算太壞,因為我們身上點了很多小點,就好像小粘紙似的東西。他的是白點,我的是黑點,我們必須在燈火通明的攝影棚里,在所有攝像機的包圍下擺出各種姿勢,而芬奇在旁邊指揮:『現在開始做愛!好,現在高潮!』感覺非常荒謬,不過布拉德非常仗義。」

隨後是幕後的音響效果。「其實就是卡特和我坐在一個房間里,叫得腸子都出來了。」彼特說,「悲哀的是,我們對此並沒有任何疑慮,也不講什麼體面優雅,也沒有絲毫的尷尬,就是叫!」

「對於劇本的內容,製片廠比較關注的一點是,我們如何處理瑪拉和泰勒之間的性愛場面。」芬奇說,他跟製片廠的交易決定了彼特的命運,製片廠要求這位明星在影片中脫幾次襯衫。他在影片中脫了兩次,其中一次就是跟瑪拉做完愛之後,戴著膠皮手套打開門。「我們把這個場景包裝好,送到福克斯公司,我們打的旗號是:『你看!他看上去多棒,他脫下了襯衫。』」芬奇大笑著說,「我從過去的經驗中了解到,想要控制別人,其中一個方式就是讓他們去擔心另外一些東西。如果你擔心某人過於恐懼,要麼你讓他們強壯起來,要麼就多給他們一些需要擔心的事情,這樣他們就沒功夫煩你。」

然而製片廠最擔心的事情既不是性愛場面,也不是暴力場面,而是一句台詞,當瑪拉跟泰勒一起躺在床上,說了一句甚至讓泰勒也顫栗不已的話,她說:「我要流掉你的孩子。」

「我一直覺得這是一句好台詞,它會令人感到不舒服。」芬奇說,「但是他們不想捲入跟宗教權利有關的事情。我的意思是說,這是一部需要喜愛電影的模範觀眾站崗放哨的電影。勞拉(福克斯公司總裁)都求我了,『請換成別的東西吧。』」芬奇表示同意,但條件是他不會再次改動了。結果勞拉聽到的更改版台詞是:「自從中學以來,我從沒被人這樣干過。」「你看過[外星人ET]嗎?就是ET脖子伸長那一段?」芬奇神情愉快地說,「勞拉的表現正相反,好象她脖子上的第一節脊椎變得很薄似的,因為她覺得抬不起頭來。」

地點轉換到紐約曼哈頓,愛德華·諾頓從現代西部片[谷中沉淪]的緊張製作中抽出兩個小時時間接受采訪。毫無疑問,諾頓非常清楚[搏擊俱樂部]的重要意義。不過出於他那著名的邊緣智慧——對影評人的抨擊,對尼采和戈雅的映射,對於影片如何抓住時代精神的准確分析——在他對影片的理解中,最壓倒性的感受是:[搏擊俱樂部]非常——有趣!

「我們看著彼此,都在想:『我們無法相信哪個製片廠會給我們這么多錢拍攝這部電影——他們給了我們7000萬美元,讓我們拍攝一部他們會痛恨的電影!』」諾頓放聲大笑,「從剛開始拿到小說的時候,我們都有同樣的反應,就像是半笑半驚掉下巴的樣子,難以想像有人會說出那些事情。我們覺得這就是為我們准備的東西。這並不是我們自己內部的說笑,而是它講述的其實就是我們的時代,我們有過類似的經歷。我們最後覺得如果很多人無法理解它,那我們很可能做得很正確。我經常把自己正在拍攝的影片劇本送給我們爸爸看。他是一個非常聰明,思路很廣的人。他喜歡[畢業生],而他對這個劇本的反應是:『該死的你到底為了什麼想要拍攝這部電影?』從某種方式上說,他的反應對我來說是一種解放,因為它讓我確信,對我來說這是一代人的聲明。」

那麼這個聲明是什麼?「其中有一部分是,[搏擊俱樂部]把矛頭轉向了嬰兒潮那一代,並對他們說:『因為你們創造的這個世界,去死吧你們!』當然,至少對某些人來說,這是很讓人生氣的。」基本上不會有人懷疑,[搏擊俱樂部]激怒了很多觀眾,如同彼特所說的:「它抨擊了一種生活方式,抨擊了人們40年來的生活現狀,他們現在無法翻身了。」

但是這部影片的確存在觀眾,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現在泰勒給它的名字——搏擊俱樂部——已經掛在很多人的唇角舌尖。「我們希望它能夠成為[駭客帝國],你知道我的意思嗎?」諾頓說,「但是它不能成為[駭客帝國],它應該成為本應成為的樣子。這部電影本身就好像電影當中那些人對搏擊俱樂部的體驗一樣,你不想要別人的理解,你不想讓其他人告訴你它很不錯,你想要自己找出答案,跟你的朋友談論它,這就是它傳播的方式。」

諾頓之所以發現影片傳播的廣泛程度,源於達斯汀·霍夫曼的一個電話。他請諾頓為他女兒的學校閱讀愛德華·阿爾比的《動物園的故事》。「那部戲劇很大程度上講述的是,交流障礙導致暴力可能成為獲得他人關注的唯一方式。」諾頓說,「在讀完故事後,那些孩子們馬上就開始拿它跟[搏擊俱樂部]比較。當時這部電影已經上映六個月,你能夠感覺到那些家長和老師們左顧右盼,竊竊私語:『這是什麼東西?』結果後來整個學校都開始討論,這部戲劇怎麼是那個時代的[搏擊俱樂部]。我馬上給芬奇打電話說:『聖塔莫尼卡有一整個學校12到17歲的學生,都非常迷這部電影,而他們的父母甚至不知道它是什麼!』那是我們對這部影片的體驗,它是那種慢熱型的作品。我去參加過幾個音樂會,退席之後,有兩位年輕人轉過來看著我說:『很高興看到你痊癒並能夠四處走動,先生。』而我只能說:『哦,伙計,這太奇怪了。』」

但是年長的一代人依然無法接受這部電影。「我覺得[搏擊俱樂部]跟我們父母那一代的[畢業生]一樣,表達了很多同樣的東西,只不過是通過不同的鏡頭進行探索而已。」諾頓評論道,「我覺得嬰兒潮那一代人比我們這一代更天真。[搏擊俱樂部]真的非常非常深入我們成長的這個世界的內部結構,以及那些獨特的流行文化/市場/冒險/唯物主義體驗形成的精神沖擊。我並不是說沒有45歲以上的人理解這部電影——很可笑,很多人非常非常欣賞這部電影。不過我覺得跟很多嬰兒潮出生的人不理解涅盤樂隊一樣,他們也無法理解[搏擊俱樂部]。我覺得很多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看著他們的孩子時,一定在想:『為什麼這么消極?』他們無法理解我們這一代人心中並存的正反感情。我們成長在更為廣闊的全球背景下,迫在眉睫的環境問題,經濟,世界政治,核戰,一切都用一種他們無法理解的速度灌輸到我們思想中。我們在非常小的年紀就能感覺到被世界制服,在企圖進入成人世界的過程中被制服,這無法跟他們產生共鳴。但是我認為[搏擊俱樂部]的核心來自一種被征服、被疏遠的感覺,無法感受到任何活著的真切感覺。如果你想要徹底探討這些負面情感的根源,並試圖建立一條出路,你會令很多人迷失。」

「我媽媽對這部影片的看法是正面的。」在談到這部影片反應的時代問題,彼特吃吃而笑,「因為我扮演的角色並不是真的,她晚上可以睡得很香,因為那些事情都是愛德華乾的。」

《看電影》256期:永恆的反骨——[搏擊俱樂部]回憶錄(下)
錘煉劇本

「[搏擊俱樂部]永遠不會說:『當心,不然這種事情就會發生!』」在談到這部影片最後炸掉摩天大樓的場面和9·11事件的聯系時,芬奇如此說,「這就好象[巨蟒]中夏普曼說的:『你們誰能老實說他一次也沒有給一些偉大的公共建築放過火?』對我來說,這部影片更大程度上是受[巨蟒]影響,而不是[奇幻核子戰],你知道,後者是一部非常不坦率的作品。(小說作者)查克·帕拉紐克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傢伙。」

「是的,」諾頓說,「我不覺得[搏擊俱樂部]中暴露的東西跟這樣的事件有什麼深入關聯,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當你談論到一種狂猛的沖動,想要撕碎這個現代消費世界的一些令人壓抑的東西時,它們的確又有一些聯系。你必須非常小心,因為在那些真實世界的行為中,並沒有任何證明的或者正確的內容,但其中可能有一些精神方面反映這種挫折感的內容,在這部影片中表達出來……」

俄勒岡,波特蘭,查克·帕拉紐克,一切的開端。「我一直在讀劇本。」彼特說,「過了一會兒之後,你開始看到跟劇中人同樣的東西,這時候不知從哪兒會傳來一個聲音,那是查克·帕拉紐克。」芬奇似乎對他的才華感到非常敬畏,「這部電影有百分之六七十齣自原作,我覺得在1999年的好萊塢,這已經是你能做到的最大程度了。」而帕拉紐克想要的似乎更多。「我實際上希望他們給這本書更多的特權,讓我更吃驚一點。」並不是說他不喜歡這部電影,「它提升了我的觀影標准,令我對大部分電影感到不快。」對於沃克以及羅傑·艾伯特(他稱這部影片「法西斯主義」)對這部影片的貶低,帕拉紐克也有自己的看法:「它能觸動年輕人的心弦,卻讓那些上了年紀的人感到恐懼。他們有權,但他們並不準備放棄。他們意識到這個世界將不再屬於他們,這令他們感到恐懼。」

在影片的改編過程中,帕拉紐克並沒有過於參與。「當他們選擇了我的小時,我的編輯告訴我說,不要太興奮,因為書裡面只有百分之二的內容會被拍成電影。我跟編劇吉姆·烏爾斯談了幾次,我覺得如果我想要控制劇本的話,會把一切搞糟。」但他卻經常造訪片場,並帶上幾位書中那些令人難忘的角色的原型人物。「我帶了幾個朋友到片場跟那些扮演他們的演員見面。泰勒·德登現在住在俄勒岡的本德。他是一個木匠,也是一個叛逆分子,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知道不要現在得到的東西。他想要跟一切搏鬥,因此他就參加搏擊……充滿了憤怒和焦慮。」

此外,不管演員們是否還記得,帕拉紐克還對演員起了很大幫助。「我跟查克交談過。」卡特說,「我對瑪拉著個角色的原型人物有了一種了解,我對這本書讀了又讀。」卡梅隆·克勞對這部影片的劇本也有一些令人意外的重要影響,「我跟卡梅隆談過。」芬奇說,「因為我們在處理泰勒時遇到了問題,他對我說:『很簡單,泰勒唯一的問題就在於,他知道答案,你要剔除所有跟泰勒知道答案有關的內容,因此每次當有人對他說「我的生活一團混亂,我該怎麼辦?」的時候,不要讓他說「你該怎麼做」,而是要變成:「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你的情況,我甚至不認識你,但是如果我是你,我會嘗試這個,盡管可能會很痛苦,但至少你會學到一些東西」。』」安德魯·凱文·沃克([七宗罪]編劇)也參與了劇本的改編工作——根據芬奇推測,他對吉姆·烏爾斯的的劇本進行了大約百分之二十的變動,但是作家工會拒絕讓他冠名,因此試圖抓住敘述者的三個偵探的名字分別被冠以「偵探安德魯」、「偵探凱文」和「偵探沃克」。

1998年秋天,洛杉磯,比佛利山。彼特已經幾次把諾頓的替身扔下了樓梯。最後芬奇所用的還是第一次拍攝的內容,但現在,他們正在進行第12次拍攝。彼特抓住這個傢伙,扔下他,在空中飛——飛——飛,結果錯過了第一層台階,砰!的一聲,就好象一大塊肉落到了菜板上,落在了第一層樓梯的平台上。芬奇倒抽一口冷氣,長時間的沉默,大家都在等。這位導演把手從嘴上放下,猶疑地說:「啊,卡?」

作者: 若若lulu 封 2005-6-21 14:24 回復此發言 刪除此發言

--------------------------------------------------------------------------------

2 《看電影》256期:永恆的反骨——[搏擊俱樂部]回憶錄(下)

平行與差異

「芬奇拍攝了那麼多粗暴的東西,但是在輪到拍攝血腥和傷害上面時,他卻表現得像個小姑娘。」諾頓大笑著說,「在電影中有一個鏡頭,布拉德把我扔過一個停車場的收費亭,我在一輛汽車下面爬行。這是一個非常精緻的場面,芬奇想要一氣呵成,因此我們拍了很多很多遍。好像是在拍第20次或者25次時,我記得自己當時腦子中的念頭是:『TMD,他想要多少次我就拍多少次,我已經無路可退。』最後布拉德感到不舒服了,大約在第33或者34次的時候,他說:『你看,說真的,不要再拍了,他真的受不了了。』芬奇卻回答說:『最後一次,我發誓!最後一次!』因此我再次在汽車底下拚命爬行,我太累了,無法趴得很低,我使勁把頭朝向攝像機,幾乎在尖叫了,他跳起來說:『就用這次的!』」

「是的,很多人受了傷。」芬奇回憶說,「有人手指脫臼,有人肋骨斷了。我們不想要身強體壯的特技人員,我們想讓他們看上去是骨瘦如柴的實習廚師、看門人和守鍾人。但他們看上去都很像侍者,真諷刺。」

不過對兩位主演來說,最古怪的經驗是,他們的受傷都是相對應的。「太古怪了。」諾頓說,「我嚴重擠傷了大拇指,隨後布拉德也擠傷了拇指,然後他的肋骨嚴重受傷,我記得自己還想:『哦,我希望自己別受這樣的傷。』結果大約一個星期之後,我摔倒時正好傷了肋骨。布拉德看到我的傷處,也大叫:『不會吧!』」受傷不是這兩位演員唯一相似的地方,他們還做很多「有意思的事情」——這兩個人都學會了做湯,而且在淘氣的芬奇的建議下,還雇了同一輛卡車。同時諾頓選擇為扮演敘述者減肥,而彼特則選擇增肥。「芬奇和我都覺得[搏擊俱樂部]有點像對毒品的隱喻。」諾頓說。「敘述者說話時就像一個癮君子。他的人格分裂得越厲害,在他的頭腦中,泰勒就變得越來越理想化。我不記得當時我和布拉德和芬奇之間有沒有進行過有意識的交談,但我知道隨著拍攝的進行,布拉德變得越來越強壯,而我變得越來越小,感覺越來越差,我認為這樣子很對。看上去就好象正確的發展過程,因為敘述者花了很長時間才意識到葯已經無法再給他力量,他變成了一個遍體鱗傷的骨頭架子,而我努力盡我所能做到這一點。」

這種差異不僅僅是形體上的,明星的表演風格也形成鮮明的對比。「愛德華的力量在於,他總是知道在整個故事的結構中,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狀態。」彼特說,「這種方式的缺點在於,有時候他想要讓自己暗淡一點,從理論上可行,但是這個傢伙太優秀了,他永遠無法達成這個目標。而我跟他正相反,我根據當天發生的事情決定自己的狀態,因此對我來說更多是要麼成功,要麼失敗這兩種情況。我的缺點是,當我不在狀態時,我是真的不行,我沒有退路。」

「布拉德顯得更無政府主義。」卡特說,「他更本能、直覺、好玩,為了拿出一些有意思的東西,願意變得特別壞。我覺得一個願意陷入深谷的人是最令人興奮、最難以預測的。而愛德華具有令人驚異嫻熟技巧,而且他非常有智慧。但他們兩個人都令人印象深刻。」

輪到芬奇評價這兩位演員之間的個性和風格的不同了,「他們都不是木偶,你知道嗎?」他回憶說,「不管你怎麼鞭策他們,都無法讓他們的嘴皮動一動。一支舞應該有兩個人,當你跟一架攝像機共舞,這支舞就變成了五個人,顯得太擁擠了。」

不過每個人對導演都充滿贊譽之情,如果面對面的話,這種稱贊一定會讓他感到很不好意思。「從技術上說,跟我曾經合作的所有導演相比,他擁有最多的網路全書一般的知識。」卡特如是說——盡管考慮到他喜歡讓演員們一遍又一遍地重復演出,令她又加了一句:「在攝像機轉動期間,不要急著表演,等到拍第12次的時候再說。」

諾頓則表示:「我記得當芬奇送給我那本書的時候,我剛看完[七宗罪],當時我就想:『拍這部電影的是個很棒的傢伙,因為對於拋出問題但拒絕提供答案這種事情,他並不會覺得不舒服。』這正是製作[搏擊俱樂部]所需要的勇氣 。我的意思是,這是很高的恭維,因為他不會人雲亦雲,真的不會。他是一個人,但是絕對不會假裝跟我們一樣容易傷感,會因為影片沒有造成影響而感到失望,他根本不在乎。他的領導讓每個人都有勇氣說:『我們要一直這么做下去。』」

1999年秋天,義大利,威尼斯。參加首映的觀眾們憎恨這部電影。沒關系,當銀幕開始出演員表,放映廳燈光點亮,彼特微笑著轉向諾頓:「這是我參與過的最好的電影。」人群散去,一些人憤怒地叫喊著:「法西斯分子,法西斯分子!」諾頓沖彼特點點頭:「對我來說也一樣。」

——完

⑹ 有哪些電影一定要趁年輕看

每一個人都曾經年輕過,在年輕的階段對於愛情的領悟各有不同,所以在看一些愛情電影的同時,確實能夠讓我們重新建立了愛情觀,在面對感情出現的時候取捨也能夠有一個更好的把握,夏雨曾經主演過一部作品,獨自等待,就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愛情片,很適合大家趁著年輕去觀看。


所以這部影片的最終夏雨也是選擇自己身邊那個默默愛他,等待他多年的女人,也正如這部影片的名字獨自等待一樣,每一個人都在獨自等待他心目當中的完美愛情,夏雨等待著李冰冰,而同樣有一個女孩,她也在等待著夏雨。因此我們在愛情追逐的路上,也應該審視一下自己身邊是否有一段最為真摯的情感,需要我們去經營維護。

⑺ 近三年好看的良心劇都有哪些

截止2020年2月8日,近三年好看的良心劇有:《在遠方》、《天衣無縫》、《偉大的轉折》、《新世界》、《我在未來等你》。

在遠方:

1、《在遠方》是由陳昆暉執導,劉燁、馬伊琍領銜主演,梅婷、保劍鋒、曾黎、鄭奇、程煜、薛皓文主演的都市創業劇。該劇以姚遠為主線,講述了他在快遞與互聯網的創業浪潮中百折不撓,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

5、《我在未來等你》:

《我在未來等你》是由薛凌執導的青春校園情感劇,由李光潔、費啟鳴、孫千、辛雲來、徐婕、張植綠主演,朱丹特別主演,佟麗婭友情出演,徐懷鈺客串演出。該劇根據劉同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37歲的大學老師郝回歸誤打誤撞成為17歲時自己的高中班主任的故事。

⑻ 電影明天影評700字

其一:
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吸毒在全世界日趨泛濫,毒品走私日益嚴重。面對這一嚴禁形式,1987年6月12日至26日,聯合國在維也納召開了有138個國家的3000多名代表參加的麻醉品濫用和非法販運問題部長級會議。會議提出了「愛生命,不吸毒」的口號,與會代表一致同意將每年6月26日定為「國際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國對毒品問題的重視,號召全球人民共同來抵禦毒品的危害,

今年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國際禁毒日」,今年是開展禁毒斗爭的第17個年頭了,今年禁毒的主題是:「抵制毒品,參與禁毒」。讓我們攜起手來,一起向毒品宣戰。

為了迎接「6.26禁毒日」我們學校專門開了一個報告會,特意邀請了戒毒所的一名教官和學員來為我們獻身說法。

那名學員是一位正處在花季的少女,但她已經被毒品摧殘的體無完膚了,她每天都在與可怕的毒魔作斗爭,而她那雙腿也在毒魔的侵襲之下變得千瘡百孔。當她每次看見與她同齡的少女們穿著漂亮的裙子,自信的走在大街上的時候,她都感到非常難過,因為她那雙被毒魔「親吻」過的腿已經不可能示人了。而她自己也再也無法像正常的人們一樣生活,當她自己走在大街上時,她都覺得自己是異類,而這一切一切的痛苦都是因為她接受了毒魔的邀請。

在她的自述中,我們知道了她是多麼悔恨自己當初的無知,她希望可以用她的親身經歷來告誡我們,讓我們知道毒品的危害,也讓我們明白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親情之外所有其他的東西都要付出代價。

同學們想想,一位花季少女,遠離學堂和親人,第二次進了戒毒所,在四面高牆中獨自忍受著身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還失去了自由……,那是我們無法去想像的地獄生活,所以我們要遠離這個可惡至極的毒魔,珍愛自己的生命。

而在最後,我真心的希望這位女孩可以戒掉毒癮,能夠重新開始,回到那個原本屬於她的家庭和生活,我想她一定會迎來自由的那一天的。

讓我們共同「抵制毒品,參與禁毒,讓我們攜起手來,一起向毒品宣戰」吧!

禁毒作文
在人生中,我們會被各種各樣的善與惡包圍著,我們必須分清哪些是善,哪些是惡,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壞人。當壞人千方百計誘惑你時,不要被一時的假象蒙騙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1840年,鴉片和大麻首先來到了中國。鴉片戰爭從此爆發。鴉片是由提煉纓素而成,可作葯用,但含有大量麻醉性毒素,一抽上癮,人就變得瘦柴如骨,精神萎縮。中國人吃了鴉片後,屢戰屢敗,使鴉片成為了洋鬼子一大功」。毒品害處多,吸毒就等於自毀前程。1985年,全國中學生運動會上勇奪兩金一銀的健將阿惠因吸毒變得骨瘦如柴,形如『老嫗』。碩士研究生江濤因吸毒傾家盪產,變成了社會上的一個廢物……許多例子告訴我們毒品是可怕的,是一個害人的壞蛋。新中國成立後,海洛因又到來了,弄得走私案一樁又一樁,中國人民痛苦不堪。盡管中國建立了許多座戒毒所,但是吸毒者和販毒分子就更聰明了,更隱秘了。
在這些信息中我們知道:吸毒是不好的,有些人也想戒毒,可沾染容易戒時難啊,大家都在電視里看過,只要毒癮一來,如果沒有在吸毒品,那種痛苦將生不如死,痛不欲生,多少意志堅強的人都忍受不了。我在各種禁毒宣傳畫上看到,甚至有的人用各種方法來分散注意力,有的用刀割自己的,有用頭撞牆的,有把牙刷望鼻孔里塞的等等。難道他們不痛嗎?他們也是沒辦法的,有的人就索性不去忍受,去向父母或親戚騙錢。騙不到了就去偷、搶、去殺人。有些人吸毒不是故意的而是在毒品販子的煽風點火下,或是在朋友的推薦下:「你就試一下而已,再說你意志力不是很強嗎?沒事的。」這樣就會有人也這么想結果就去試一試。就是因為這么一試出大事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所以我們應該杜絕毒品。
其二:
150年前的英吉利人,帶著貪婪的慾望,用鴉片敲開了中國的大門,既而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揭開了中國近代史屈辱的一頁。一日數次,從不間斷,不然涕淚齊下,渾身癱軟,最後在痛苦的煎熬中耗費掉所有的家財,落魄地死去。曾經以五千年的文明而自豪的中華民族,居然在這東西的作用變得國弱民衰,任人宰割,落得個「東亞病夫」的恥辱稱號。有識之士如林則徐者,禁煙,繳煙,銷煙,終在歷史的舞台上留下應有的尊嚴。不亦快哉!不亦快哉!
曾經在新中國的建立後消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的毒品「貿易」,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下,如幽靈般地重新回來。成千上萬倍的利潤,令不少想快速致福而動了歪心的人趨之若騖,鋌而走險,海洛因,大麻,搖頭丸,越來越多的花款被走私進了中國;又有多少先福起來的人為了追求所謂的新鮮刺激,所謂的潮流,又或者過分相信自己的意志力,從而走上了家破人亡的不歸路!?
靈魂在吶喊,耳邊卻只剩下魔鬼的聲音在回響;意志在掙扎,身心卻早被噩靈所摧殘!多麼可悲的現實!一旦被魔鬼所纏上,將靈魂交給了魔鬼,便幾乎永無翻身之日;活生生的一個人,竟然成了行屍走肉般的傀儡,身不由己,為了滿足到自己一旦發作的慾望可以做到拋妻棄子,六親不認,為了籌集昂貴的毒資,可以打家劫舍,偷訛拐騙,無惡不作。
嗚呼!嗚呼!前車可鑒!前車可鑒!君豈能在金錢的誘惑下忘記到歷史的悲劇?君豈能為片刻的無盡歡愉而忽略長期的痛苦?禁毒之舉,刻不容緩,宜重宜嚴啊!以史為鏡,可知興替。歷史的車輪在不斷前進,但我們絕不能忘記歷史的教訓,重蹈覆轍。這可不是小問題,而是關乎到整個中華民族未來的興衰啊!在我們走在看得見曙光的光明大道上的時候,可不能被魔鬼的呼喚所吸引,走上亡家亡國的不歸路啊!禁毒之舉,利在當世,功在春秋啊!
魔鬼是會化了裝出現的。當美好的外表,新奇的噱頭吸引著我們的視線,鼓勵著我們去嘗試的時候,多一個心眼,自覺抵制魔鬼的誘惑,否則隨時會為自己的好奇心付出慘重的代價啊!
在金三角,在哥倫比亞,有朝一日當一大片一大片靚麗的嬰粟花被其他植物所取代,魔鬼不再著附其身,離我們而遠去的時候,世界定必會變得更美好……

前一段,學校組織我們看禁毒宣傳片,那一幅幅不堪入目,血淋淋的圖片令人心驚膽戰,毛骨聳然.從一幅幅圖片里,我知道了許多觸目驚心的事實.有人因吸毒而導致家破人亡,有人因吸毒而瘋狂地殺害了自己的母親,為了有錢買毒品,他們偷,搶,甚至殺,嚴重地危害了社會治安。我看見吸毒的人個個在生死邊緣掙扎,他們骨瘦如柴,像狗似的蜷縮在地上,生不如死,他們的慘象是多麼可怕啊!

看了這些宣傳片,我感觸很大,有很多青少年因一時的無知、好奇,在所謂的「朋友」誘惑下,吸上了毒品,誤入歧途,以至越陷越深,不可自拔。毒品,就像一隻無形的魔手,甚至比任何猛獸更可怕。它不斷摧殘人們的身心、摧毀人們的意志,為了不受毒發之苦,他們去偷、去搶、甚至去殺人,走上犯罪道路,斷送了美好的一生,這值得嗎?毒品不但使吸毒者受到傷害,還令他身邊的家人朋友為他傷心。難道毒品的危害還不夠大嗎?我知道的阿麗姐姐,她很美麗,但因為一次好奇,吸上了毒品,從此過著毒品賜給的行屍走肉的生活。父母的傷心、也沒有使她回頭。是社會的關懷使她毅然走入戒毒所,重新迎接她新的生活。誤入歧途的朋友們,趕快離開這個可怕的旋渦吧,靠自己的堅強的意志,相信自己,一定能行的。
為了我們的明天,請珍惜生命,拒絕毒品,不要貪圖一時痛快,毀掉終身幸福!

各位青少年朋友,我們是祖國未來的棟梁,不要做罪惡的犧牲品,讓我們斬斷魔爪,迎接光輝燦爛的明天吧!這奼紫嫣紅的,就是罌粟花。葯學家從它的果實中提煉出嗎啡、海洛因,是因為它們能為人類解除病痛。

陽光下也會有陰影。造福於人類的科學成果,在居心險惡者手中,也可能成為殘害人類的禍種。正如這組從鮮花演變到骷髏的造型。

毒品,通常指鴉片、海洛因、冰毒、嗎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國家規定管制的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前面提到的鴉片、海洛因、冰毒、大麻、可卡因等,是毒品;而某些醫療應用葯物,如嗎啡、杜冷丁,當它們被非法濫用時,也成為毒品。請大家看展板和展櫃里的實物。

毒品為什麼能夠害人呢?為什麼一旦沾染上就難以戒掉呢?

任何人,只要沾染上毒品,都會產生雙重依賴。

一是身體依賴。毒品,比如被濫用的阿片類葯物,進入人體後,會使人的機體發生適應性改變,建立起新的葯物作用下的平衡。一旦停止用葯,生理功能就會發生紊亂,出現一系列嚴重反應:不安、焦慮、忽冷忽熱、起雞皮疙瘩、流淚、流涕、出汗、惡心、嘔吐、腹疼、腹瀉等症狀,痛苦萬分。吸毒者為了緩解痛苦,就必須定時攝取毒品,並不斷加大劑量。吸毒者因此再也離不開毒品。

二是精神依賴。正常人腦內和體內的一些器官里,存在著內源性阿片肽和阿片受體。當人體攝取毒品後,內源性阿片肽受到抑制,阿片受體只能靠不斷攝取阿片類毒品才能調節精神平衡。毒品作用於人的神經系統,還會出現一種精神效應,使人對毒品產生強烈的渴求。

人體一旦出現身體和精神依賴,就是通常所說吸毒成癮了。即使經過脫毒治療,要完全康復原有生理功能,至少需要幾個月到幾年的時間。更為嚴重的是,要消除對毒品的精神依賴十分困難。許多吸毒者經戒毒治療後仍一而再、再而三地復吸,就是這個原因。這也是目前世界醫葯學界尚待解決的一個難題。

毒品對人的摧殘,觸目驚心。它會對人體的免疫功能造成損害。這是吸毒者大腦、肺部發生病變的情況;這是一組把吸毒者變成行屍走肉的真實寫照。

靜脈注射、肌肉或皮下注射的吸毒方式,最容易傳染各種皮膚病、性病,甚至艾滋病。據統計,吸毒者因使用不潔注射器而被感染乙肝或丙肝的,感染率高達22%和68%;截至1998年3月,我國檢測發現9970例艾滋病感染者,其中66%是使用不潔注射器的吸毒者。

大家看,這是一個感染艾滋病毒的吸毒者的雙腳,他的皮肉一層層地脫落,眼睛裡流出的是渾濁的膿液,小腿爛得像流淌的火山熔岩。

她叫張福娟,曾在電視片《中華之劍》中露過面的吸毒者。《中華之劍》拍攝時,她是惟一同意把自己毒癮發作的慘狀暴露在攝像機鏡頭前的人,目的是為警示他人,千萬不可沾染毒品。這張圖片是她注射毒品感染後,全身潰爛;那時,長春電影製片廠來昆明選演員,她是候選人之一。

一些吸毒成癮又搞不到毒品的人,在「白色魔鬼」驅使下,用切手指、砍胳膊、煙頭燙等自殘方式來緩解毒癮。這位姓郭的男青年,吸光了20萬元存款及全部家產後,熬不過毒癮,用切腹方式自殺,被發現後送醫院縫了18針。這些是用上吊、撞牆、跳樓、牙刷插鼻孔等方式自殺的吸毒者。一個吸毒人員追悔道:「敲開了毒品的門,挖好了自己的墳!」

搞不到毒品是一條死路,搞到了毒品是死路一條。許多吸毒者不得不靠一次比一次大的劑量來緩解毒癮發作帶來的痛苦,哪還顧得上過量吸毒會導致死亡。

她叫梁蓓麗,染上毒癮後,靠賣淫維持吸毒,終因吸毒過量而死於街頭,死時才21歲。

看過電影《長大成人》的觀眾朋友一定認得出,她就是該片女主角之一的扮演者朱潔。朱潔與著名演員江珊、徐帆、陳小藝等是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的同班同學,她的血管里流淌著愛新覺羅氏的皇族血統。在《長大成人》中,朱潔扮演了一個有吸毒經歷的人。誰也說不清,是為尋找角色的感覺,還是因為好奇,總之,她真的吸上毒了。結果沒等到電影公映,她已因吸毒過量而死亡。據導演介紹,《長大成人》的本意,是抨擊演藝圈內包括吸毒在內的頹廢現象。朱潔本該對導演意圖有更深的領悟,卻莫名其妙地用自己的生命做了反證。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而毒品則是毀滅家庭的炸葯。

五十多年前,遭受鴉片禍害的武漢地區流傳著一副對聯:竹槍一枝,打得妻離子散,未聞炮聲震地;銅燈半盞,燒盡田地房廊,不見煙火沖天。

遼寧省鞍山市王寶岩、高靜夫婦,1991年開始吸毒,三年中,吸光了包括兩幢樓房、一輛計程車在內的百萬家財,為吸毒又借了80多萬元的債。這是他們年邁的老母親帶著輟學的孫子流落街頭。

圖片中被燒毀的是湖南長沙市府後街的一處住宅,一家三口吸毒,因不堪忍受毒癮發作,一起縱火自焚。

這是一隻10歲女孩的眼睛,眼角垂掛著欲滴未滴的淚珠。透過這只淚眼,我們彷彿讀出了這個女孩茫然的哀痛、悲憫和疑問。

僅僅幾年前,她還生活在一個殷實富裕的家境中。父母經營飯館、服裝,腰纏萬貫。作為掌上明珠的她,被父母呵護得無微不至。然而,暴富之後的失衡心態,使父母沾染上了毒品,幾乎一夜之間,曾經擁有的一切,都在縷縷輕煙中化為烏有。父親進了戒毒所,母親為尋覓毒品不知去向,只剩下這個孤零零的女孩,不知所措地站在家徒四壁的房間里,一日三餐也要靠好心鄰居的接濟。面對攝像鏡頭和記者的詢問,她茫然無語,許久許久,早已噙滿淚水的眼裡溢出了第一滴淚。

吸毒,不僅耗盡錢財,更扭曲人的天性。1997年夏天的一個下午,北京市公安局的民警根據110報警電話,在和平里地區一套公寓中抓獲了兩名毒品持有者。當民警們搜查堆滿大量吸毒用的吸管、錫紙的一個角落時,意外地發現了一個年僅3歲的男孩。他全身赤裸,雙手被綁,遍體燙痕,已經奄奄一息了。民警馬上把孩子送進醫院。

據兩名毒品持有者供稱,孩子的母親姓郭,外省人,在北京賣淫、吸毒多年。因沒錢償還欠下的毒品債,把親生兒子「丟丟」送來作抵押。近一個月的時間里,只要這二人毒癮上來,就把丟丟當作發泄對象,捆綁、踢打、煙頭燙、打火機燒……

經醫生檢查,丟丟全身大面積1度至2度燒傷並感染,門牙掉了兩顆,鼻子缺損,顱腦外傷,患有重度貧血和佝僂病,還伴有潰瘍性口腔炎。

《法制日報》女記者居楊將她拍攝的一組照片發表在《南方周末》上,許多北京市民和青年學生聞訊後帶著營養品和衣物趕來看望。

因非法吸毒和賣淫正被羈押的丟丟的母親也被民警帶到丟丟床前,看著遍身是傷的親骨肉,她冷冷地說:「我不認識他。」

三歲的丟丟看在眼裡,一聲未吭。母親離去後,他才對在一邊的記者說,他想要那張有媽媽的照片。

在兒童醫院特護病房裡住了三個星期,丟丟開始康復了。但醫院已經減半的5000元醫葯費卻沒有了著落。丟丟是民警送來的,住院卡上監護人填的也是民警,於是民警們又要為籌措醫葯費四處奔波。

丟丟出院時,來自民警及各地各界的捐助已近2萬元。許多善心的家庭表示願意收養這個失去母愛又飽受摧殘的孩子,負責監護他的北京市公安局卻無權對此作出決定。丟丟只好暫由北京一家敬老院里的爺爺奶奶們抱去。

民政部門終於作出決定,由丟丟母親戶口所在地民政局的一位幹部領養了這個孩子,並安排他進了當地最好的幼兒園。

廣西南寧市一位婦女,懷孕期間仍吸毒。孩子出世後忽而窒息,忽而痙攣。此後半年,母親哺乳前,必須先吸毒嬰兒才肯進食,否則孩子哭鬧不止。

吸毒耗資巨大,許多吸毒者在毒癮的驅使下走上刑事犯罪的道路。因吸毒而貪污,因吸毒而詐騙,因吸毒而盜竊,因吸毒而搶劫,因吸毒而敲詐,因吸毒而殺人……

劉瀾斌,雲南一家銀行的工作人員,染上毒癮後,利用職務之便,貪污公款74萬元,被判處無期徒刑。

在他之前,「共和國第一大案」的主犯劉青山,也是因為吸毒走上犯罪道路的。

這幅蒲松齡畫像,是畫家秦惠浪先生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時的作品,秦惠浪由此跨上個人事業的頂峰。然而,僅僅數十天後,1994年11月25日,他及他的一家四口,就被兩名破門而入的吸毒者殺害了。

這兩名吸毒者與秦家無冤無仇,甚至素不相識,他們深夜持刀闖入秦家,僅僅因為耐不住毒癮煎熬才鋌而走險。吸毒者在毒癮的驅使下,可能做出任何瘋狂的舉動,製造出一個又一個飛來的橫禍。

1995年4月11日,兩名殺害秦惠浪一家的罪犯周西民、白俊傑被依法判處死刑。臨刑前,這兩名罪犯彷彿剛從「迷狂」中清醒過來,他們分別懺悔道:「但願人們千萬別學我這樣」;「吸毒一口,掉入虎口!」

黑龍江大學孫景軍教授在銀行取款後被害,就是另一例證。

重慶市的這位母親,做夢也不會想到,在她頭上連砍28刀並且刀刀致命的兇犯,竟是自己不到19歲的親骨肉。19年來,母親天天用這把菜刀給兒子做飯,其間融入了多少母親的心血和期待?

是什麼使這位曾被母親百般呵護的兒子變得如此殘忍?如此喪心病狂?是毒品。

這是我國南方的一個農村,人,個個東倒西歪;地,片片荒蕪貧瘠。導演這幕人間悲劇的,同樣是毒品。

17世紀以來,一些西方國家強行在中國進行罪惡的鴉片貿易,使無數中國人墮入苦難的毒海。鴉片戰爭以後,這些毫無廉恥的列強,竟依仗著洋槍洋炮,血淋淋地將中國瓜分,迫使中國一而再、再而三地割地賠款。這樣的奇恥大辱,我們民族背負了一百多年。

毒品不除,民不聊生;毒品不除,國無寧日

⑼ 一直想拜讀楊絳的<我們仨>,不知道哪個版本好,適合看完後收藏的

《我們仨》是錢鍾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1998年,錢鍾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楊絳在92歲高齡的時候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楊絳散文》中的《我們仨》
我們第一次到倫敦時,鍾書的堂弟鍾韓帶我們參觀大英博物館和幾個有名的畫廊以及蠟人館等處。這個暑假他一人騎了一輛自行車旅遊德國和北歐,並到工廠實習。鍾書只有佩服的份兒。他絕沒這等本領,也沒有這樣的興趣。他只會可憐巴巴地和我一起「探險」:從寓所到海德公園,又到托特納姆路的舊書店;從動物園到植物園;從闊綽的西頭到東頭的貧民窟;也會見了一些同學。
巴黎的同學更多。不記得是在倫敦還是在巴黎,鍾書接到政府當局打來的電報,派他做一九三六年「世界青年大會」的代表,到瑞士日內瓦開會。代表共三人,鍾書和其他兩人不熟。我們在巴黎時,不記得經何人介紹,一位住在巴黎的中國共產黨員王海經請我們吃中國館子。他請我當「世界青年大會」的共產黨代表。我很得意。我和鍾書同到瑞士去,有我自己的身份,不是跟去的。
鍾書和我隨著一群共產黨的代表一起行動。我們開會前夕,乘夜車到日內瓦。我們倆和陶行知同一個車廂,三人一夜談到天亮。陶行知還帶我走出車廂,在火車過道里,對著車外的天空,教我怎樣用科學方法,指點天上的星星。
「世界青年大會」開會期間,我們兩位大代表遇到可溜的會,一概逃會。我們在高低不平、窄狹難走的山路上,「探險」到萊蒙湖邊,妄想繞湖一周。但愈走得遠,湖面愈廣,沒法兒走一圈。
重要的會,我們並不溜。例如中國青年向世界青年致辭的會,我們都到會。上台發言的,是共產黨方面的代表;英文的講稿,是錢鍾書寫的。發言的反應還不錯。
我們從瑞士回巴黎,又在巴黎玩了一兩星期。
當時我們有幾位老同學和朋友在巴黎大學(Sorbonne)上學,如盛澄華就是我在清華同班上法文課的。據說我們如要在巴黎大學攻讀學位,需有兩年學歷。巴黎大學不像牛津大學有「吃飯制」保證住校,不妨趁早注冊入學。所以我們在返回牛津之前,就托盛澄華為我們代辦注冊入學手續。一九三六年秋季始業,我們雖然身在牛津,卻已是巴黎大學的學生了。
達蕾女士這次租給我們的一套房間比上次的像樣。我們的澡房有新式大澡盆,不再用那套古老的盤旋管兒。不過熱水是電熱的,一個月後,我們方知電賬驚人,趕忙節約用熱水。
我們這一暑假,算是遠遊了一趟;返回牛津,我懷上孩子了。成了家的人一般都盼個孩子,我們也不例外。好在我當時是閑人,等孩子出世,帶到法國,可以托出去。我們知道許多在巴黎上學的女學生有了孩子都托出去,或送托兒所,或寄養鄉間。
鍾書諄諄囑咐我:「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我對於「像我」並不滿意。我要一個像鍾書的女兒。女兒,又像鍾書,不知是何模樣,很費想像。我們的女兒確實像鍾書,不過,這是後話了。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
——楊絳《我們仨》
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他發願說:「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楊絳《我們仨》

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楊絳《我們仨》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於是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楊絳《我們仨》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我們仨》

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態龍鍾。他沒有力量說話,還強睜著眼睛招待我……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楊絳《我們仨》

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楊絳《我們仨》

「嚶其鳴兮,求其友聲。」友聲可遠在千里之外,可遠在數十百年之後。鍾書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學問也是冷門。他曾和我說:「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們希望有幾個知已,不求有名有聲。
《我們仨》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遇的傷心事,悲苦得不知怎麼好,只會慟哭,哭個沒完。鍾書百計勸慰,我就狠命忍住。我至今還記得當時的悲苦。但是我沒有意識到,悲苦能任情啼哭,還有鍾書百般勸慰,我那時候是多麼幸福。
神仙煮白石,吃了久遠不餓,多沒趣呀,他不羨慕。但他作詩卻說「憂卿煙火熏顏色,欲覓仙人辟方」。他在另一首詩里說:「鵝求四足鱉雙裙」,我們卻是從未吃過鵝和鱉。鍾書笑我死心眼兒,作詩只是作詩而已。
《我們仨》

我們如要逃跑,不是無路可走。可是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逃跑,只是不願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
《我們仨》

鍾書這段時期只一個人過日子,每天到產院探望,常苦著臉說:「我做壞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我說,「不要緊,我會洗。」「墨水呀!」「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後他又做壞事了,把台燈砸了。我問明是怎樣的燈,我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此間省略若干)
我說「不要緊」,他真的就放心了。因為他很相信我說的「不要緊」。
我住產院時他做的種種「壞事」,我回寓後,真的全都修好。
鍾書叫了汽車接妻女出院,回到寓所,他燉了雞湯,還剝了碧綠的嫩蠶豆瓣,煮在湯里,盛在碗里,端給我吃。錢家的人若知道他們的「大阿官」能這般伺候產婦,不知該多麼驚奇。
——楊絳《我們仨》

兩年不見,她好像已經不認識了。她看見爸爸帶回的行李放在媽媽床邊,很不放心,猜疑地監視著,晚飯後,圓圓對爸爸發話了。
「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她要趕爸爸走。
鍾書很窩囊地笑說:「我倒問問你,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
「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
《我們仨》

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
——楊絳《我們仨》

我和圓圓走在路上,一定攙著手;上了電車,總讓她坐在我身上。圓圓已三四歲了,總說沒坐過電車,我以為她不懂事。一次我抱她上了電車,坐下了,我說:「這不是電車嗎?」她坐在我身上,勾著我脖子在我耳邊悄悄地央求:「屁股坐。」她要自己貼身坐在車座上,那樣才是坐電車。我這才明白她為什麼從沒坐過電車。

⑽ 沒等到我不是葯神2,卻等來了另一部大片,究竟是哪部大片呢

我不是葯神的口碑再次提升了寧浩的作品水平,這部電影之後,觀眾們一直期待著我不是葯神2正式上線的消息,只是風神口碑劇的後期製作沒有等,而是等了官方的回應,我不是葯神2的網路新聞全是假新聞,不過,雖然我不是葯神2隻是泡影,觀眾卻在等待寧浩出品的另一部大片,從題材內容來看,熱帶往事的風格其實還是蠻復古的,從海報風格也可以看出,至於兇案的具體細節和人性的展現,觀眾只能等電影上映後才能知道,然而,熱帶往事的製作團隊和演員幾乎已經預定上市,在娛樂圈,彭於晏絕命三郎的能量可以說是相當出圈了。

熱帶往事的編劇團隊共有4名導演,從陣容上看,他們其實都是新編劇,劇本創作能力也是未知數,熱帶往事,表明該劇不僅在題材上受到寧浩的青睞,也獲得了國際權威獎項的認可,總而言之,熱帶往事的口碑和票房成績值得期待,當然,導演和編劇都是新人,也是這部電影最大的不確定因素,畢竟,缺乏經驗的導演在把握影片的敘事節奏上極有可能出現偏差,紙上談兵也是新人導演最常見的問題,目前還很難通過預告片和海報來判斷影片的水平,只希望熱帶往事能拿出規模化生產的水平不要辜負寧浩等眾多知名製作人的橄欖枝,不要讓實力派演員的名聲因為電影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