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影評
《肖申克的救贖》毫無疑問是一部好片子,沒有動作,沒有特技,甚至沒有美人,卻依然能深深打動觀眾,並且歷經十幾年而魅力不減。它靠什麼吸引我們? 有人說是因為它反映出了「人性之韌」。確實,用一把小榔頭,近20年的時間,在人身控制極為嚴格的法西斯式監獄,挖出了一條逃生的小隧道(或許叫敲鑿出了一條小隧道更合適,那個榔頭實在太小了)。這難道不是體現了人的韌勁嗎? 不過我覺得這個情節明顯是戲劇化的,這只是導演在情節安排上的需要,這樣的結尾只是為了反映安迪的「自我救贖」最終成功了,否則整個情節和主題難以為繼。所以有人認為,《肖申克的救贖》反映的其實是「希望」對於人是多麼寶貴。是的,片中直接講到希望的地方就有很多。比如安迪在逃獄後給瑞德的信中所說的:「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或許這正是作品和導演想告訴我們的。「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這句話已成名言。 對我來說,《肖申克的救贖》打動我的地方不僅於此。 先說說我對影片中人物的看法。一個鯊堡監獄,裡面的囚犯和官員,似乎是我們這個社會的眾生相。 典獄長諾頓高高在上,平時道貌岸然,對聖經倒背如流,實際上攫取利益時不擇手段,殘酷、陰險而貪婪。獄警長海利和其他警員,兇狠殘暴,充當諾頓的打手,草菅囚犯的人命。他們是不是象極了我們現實中的掌權階層?我稱之為鯊堡這個「小社會」的統治者。 囚犯中也有不同。除了主人公安迪之外,瑞德(Morgan·Freeman)當然是關鍵人物,我認為他是整部影片的線索:其實,整部電影中對白不多,影片很多想展現的東西都是通過瑞德的獨白說出來的,其中多半都是瑞德對鯊堡生活的反思總結和他對安迪的解讀。 瑞德是一個睿智的人,他在鯊堡混得非常好,犯人們的需求「沒有他搞不到的」。他的智慧也洞悉了鯊堡生活的本質,他對安迪說:「在鯊堡,希望是一個危險的東西」,這是智者之言。放在我所處的環境中,人們一定會說「瑞德同志非常成熟老練」雲雲。但是,和現實中的那些所謂「智者」一樣,盡管瑞德看清看透了鯊堡的本質,但他沒想過去抗爭,更不用說是影響和改變別人,他只是順應鯊堡的規則以求自保。直到安迪出現,改變了他,並最終引導他走向了自由彼岸。 湯米,影片主要人物中最晚到鯊堡的,他和安迪一樣,對生活充滿希望,並在安迪的幫助下為之努力,可是他年輕幼稚不懂自保,結果在即將獲得成功的時候,因為知道了安迪被冤的真相而被諾頓和海利謀殺。 博格斯三姐妹,瑞德說他們是「禽獸」,是鯊堡這樣一個環境中「培養」出來的雞奸狂,我們可憐的主人公安迪數次慘遭其毒手。博格斯他們雖然不是鯊堡統治者的一分子,但他們是統治者威脅其他囚犯的工具。在湯米被諾頓和海利謀殺之後,安迪拒絕為諾頓洗黑錢,諾頓就曾以此威脅。但博格斯最終也是因為欺負安迪,影響了諾頓和海利們的貪污而被打成廢人。 當然還有圖書管理員布魯克斯,這是最讓我震撼的一個角色。老布的一生,深刻反映了「體制化」下人的一生。在鯊堡度過了大半輩子,終於被假釋,獲得了自由,可一旦離開了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他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有了身體的自由,但其實他的靈魂早已被鯊堡扼殺,屬於他自我的世界已經被壓縮到了最小。最終他只能選擇從這個已經完全不屬於自己的世界消失。為什麼要安排老布這樣一個人物呢?我覺得導演是想告訴我們,如果沒有安迪出現,老布就是瑞德和其他絕大多數囚犯們的未來。他是不是也象我們現實生活中許許多多人的未來呢? 而安迪(Tim·Robbins),我們的主人公,他是一個真正的人。「It takes a strong man to save himself,and a great man to save another。」瑞德可以說是一個「Strong man」,而安迪則是一個「Great man」,他救贖的不僅是自己,他也盡一切努力拯救囚犯們的靈魂。實際上整部影片關於他挖隧道逃生的情節是惜墨如金,以至於安迪逃走那一幕讓我感覺相當突兀,這說明神乎其神的逃獄並不是影片的主題。而且瑞德告訴了我們,安迪在挖好地道之後並沒有立刻逃走,他最終離開是因為湯米的死讓他看清了諾頓們的殘忍無情,看清了自己並沒有能力救贖其他的囚犯。也就是說,盡管安迪已經做好了逃獄的准備,他也沒有馬上逃走,雖然他有擁抱自由的極切渴望——在他逃出鯊堡之後站在小河裡擁抱風雨的那個俯視鏡頭相信觀者都會印象深刻——但他仍然留在鯊堡幫助那些「無希望的人」。影片主要就是在這方面進行描寫,我想這也是影片叫《肖申克的救贖》而不是《安迪·杜佛瑞的救贖》的原因。 安迪利用自己的特長為諾頓們洗錢,為囚徒們爭取著不多的權益和精神空間,比如當安迪頭一次利用理財特長為海利做事時,所要求的只是讓海利請難友們喝酒,他自己不喝,微笑著看著瑞德和赫伍他們喝,別人都不懂安迪為什麼這樣做,瑞德明白,因為那一刻安迪讓他自己和別人都享受到了自由的感覺。 再比如建設監獄圖書館、教湯米識字和幫助他考試等等。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利用監獄廣播為眾人播放《費加羅的婚禮》那一幕,那個情節非常恰當地體現出,安迪的救贖確實對鯊堡眾囚頗有意義,而安迪也是一個真正的救贖者。特別是,當諾頓和海利們站在門外向安迪發出警告的時候,安迪卻面帶微笑地把留聲機的音量調到了最高——可怕的懲罰就在門外,但是安迪沒有退縮。這是真正的勇者!一個偉大的人!以至於我有這種感覺,安迪來到鯊堡壓根就不是作為囚犯去的,而是作為救贖者去的。 寫到這,可以回答以下問題了:《肖申克的救贖》到底是什麼如此打動我?又為什麼如此打動我? 首先,是「institutionalizing」對人性的摧殘。片中多處對此有篇幅或長或短的提示。長的如老布這個角色,短的如瑞德的只言片語,他在假釋後,不用向誰報告請示就能WC了,但他甚至因此而不習慣,「一滴尿都擠不出來」。再有象其他犯人,對於安迪所做的事,比如讓海利甘心請犯人喝啤酒,放歌劇給犯人聽,甚至每一個和獄方對話的情景,都是其他犯人津津樂道的談資,他們覺得安迪的所作所為真是難以想像的。這樣的情節,讓人想起了魯迅先生的作品。 其次,我認為這部電影主要就是在回答「面對『institutionalizing』應該怎麼辦?」這個問題,而作者把所有我認為正確的答案集中在了安迪身上。有四點:
首先,對人生要保有希望,永遠不棄。前面說到了,安迪在逃獄後給瑞德的信中說:「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還有一個情節我也覺得說明了這一點,再進鯊堡的前幾年,安迪遭到莫格斯三姐妹的十幾次毒打和輪奸,但是在這樣的黑暗生活下安迪並沒有沉淪,他能做到,唯一的解釋就是,安迪心中獲得救贖嚮往自由的信念在不斷的給予著他希望。(連理想和希望都沒有的人,只是一堆行屍走肉,不管他富可敵國還是貧無立錐。)
其次,要有足夠的勇氣。安迪首次面對海利時;面對莫格斯們的侮辱時;特別是為犯人們播放歌劇時,做這些事中的每一件都面對著生死考驗,但他毫無懼色,沒有勇氣怎能做到!(有理想而無勇氣,那這理想幾乎等同於無。)
第三,要有堅持行動的毅力。用一把可以藏在書中的小榔頭,用近20年時間鑿出一個逃向自由的隧道,沒有毅力是絕對不行的。此外,堅持六年如一日的寫信給州議會爭取拔款,為犯人們建圖書館也是片中著墨較多的反映這一點的情節。(沒有毅力和恆心的人,最高的成就只能是夢想家。)
第四,就是要有行動的智慧。這一點不必多說,相信看完全片,你會在心裡贊一聲安迪的才華和智慧。他的計劃宏大而完美,安迪之所以能完成救贖並處罰諾頓與海利們,靠的正是他的智慧。(有勇氣、有毅力,卻沒有智慧,那最終的結果往往並不是成功而是挫折和失敗。理想仍然可望不可及) 1994年的奧斯卡太強了,《低俗小說》、《四個婚禮一個葬禮》、《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如此之多的強片。《阿甘正傳》最終成為最佳影片,但如果讓我選擇得獎者,我更鍾意《肖》片。因為,我認為《阿》片固然好,但更多是體現了美國的社會特點和美國人的價值理念,換句話說,它更像一部美國的「主旋律」影片。而《肖》片,它所反映的「體制化」(institutionalizing)問題,對於中國社會更有意義。我對影片中的那段話,「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First you hate them,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Enough time passed,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That'sinstitutionalizing。」,極有共鳴——這個可怕的過程正是我一直以來極力避免的。我不是生活在監獄中的囚犯,但我是不是其他某種形式的囚犯呢?救贖對我而言,恐怕也不能只是說說而已。
『貳』 被譽為無冕之王,作為豆瓣評分最好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講述了什麼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非常著名的電影,它裡面主要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監獄裡面的故事。
但是讓典獄長不如清楚的是,就在對安迪放鬆的時候,安迪就偷偷的在自己的監獄牢房裡面挖了一條通往外面的隧道,在經過數年以後,這個隧道終於挖通了,就在一個雷雨交加的晚上安迪通過這個隧道成功的越獄了,越獄之後安迪就把監獄裡面的黑幕曝光了,結果監獄長和獄警全部都被抓了起來。
『叄』 總感覺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之劇情經不起推敲,為什麼還成了豆瓣電影評分Top1
此監獄,原先建立在某個礦區,犯人的工作是挖煤,那些年挖煤還是挺掙錢的,在這個礦區中有五座監獄,互不統屬。此監獄為了煤炭交易方便,成立了煤礦公司,也掙了不少錢,雖然政府從來不給監獄撥款,但是它自給自足,過的還不錯。但是後來不行了,煤炭不值錢了,挖一噸煤還掙不回來成本,所以就改行了。它用挖煤掙的錢,投資十個億,在另一座城市建了一座現代化監獄,智能電子系統控制,各種教育娛樂配套設施齊全。現在主要是做一些來料加工的生產工作,犯人基本都在用縫紉機做服裝。但是這一類工作勞動附加值很低,擔負不起監獄巨大的開支,所以現在每年虧損五千萬,犯人的伙食也就不是太好。我是受勞動保障部門的指派去給即將出獄的犯人做創業培訓,幫助他們將來回歸融入社會。監獄里的學員們總是跟我反應伙食太差。比如,根據伙食標準的規定,應當給每個犯人每天吃七錢油、二兩肉,而實際上呢,犯人也確實能吃到,但卻看不到。為什麼呢?因為是大鍋飯,每口大鍋里做一百個人的菜,肉要用絞肉機絞的比餃子餡還碎,放到鍋里和大白菜一塊煮,所以每個人都能吃到,但是看不到。
還有很多,等等……
有些知友評論說我的回答跟問題不搭邊,我的意思是,如果你能夠去監獄里體會一次這種生活的殘酷性,你就會知道電影中的主人公,被關進監獄中會有多麼絕望。但他一直在堅持,他給州政府寫信要經費買書,每周寫一封,堅持了六年,他不放棄任何希望。
想像一下,當你被關進四面高牆的囹圄,判了無期徒刑,還有希望嗎?看起來是沒有任何希望,但是他卻能從絕望中找到一絲希望,並最終把希望放大,把同一件事堅持做十九年,創造了奇跡。
這難道還不能給你啟發嗎?
『肆』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的影評
在我們自己的現實中,我們註定是自己劇中的主角,而電影給我們一個局外人的機會,所以我們經常喜歡以一個局外人角色從影片中尋找自己、審視自己,總喜歡從電影中尋找生活、審視現實。這一次我看到最多的是體制下的自由和永不熄滅的希望、壓抑下的友誼以及善惡的歸宿。
片中瑞德關於監獄高牆的一番話語發人深省:「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的,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監獄就是如此的將一個人徹底改造,獄中計算時間的單位不是日月年,而是以十年為一個計量單位。當看到忽然間歲月已逝,生命的旅程只能以時間為刻度的時候,任何人的希望都會消失殆盡。瑞德曾經告誡安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它是精神苦悶的根源。」然而倔強的安迪始終堅信著希望,沒有一刻不在構築著自己的希望,而且他一直試圖用圖書和音樂重新點燃獄友們的希望。
肖申克就如現實社會的一個縮影,那裡有最廣大的「遵紀守法」的市民,有橫行街市的惡霸,有濫用職權的當道者,有巧取豪奪的投機者,當然有潛伏伺機而發的智者。肖申克中生存體制又如當今社會體制,「痛改前非」的人一次次被重新投入黑暗之中,當權者干著骯臟的勾當卻會在公眾面前宣講「拯救之道」,似乎只有當性格沒有稜角,思想失去火花,被「體制化」的人們習慣逆來順受的時候才可以平安生存。影片中當瑞得「因沒有報告而撒不出一滴尿」時,伴我的不是發笑而是顫栗:體制可怕啊!老布在光明到來時因無法承受陽光的照耀而選擇死亡,那一幕,我看到的不是老布懸掛著的身軀,而是個性與思想的死亡。
「制度化」這三個字最大的含義,或許不是真正的體制,而是我們所依賴的生活習慣。平時,我們依靠習慣生活,也在超越著習慣,但最多可以有限度地實現個人的自由,就象安迪一樣拯救了自己,卻也拯救不了集體。瑞德一直在努力「改過自新」,卻又無助習慣性地生活著,最終在最後的每十年一次的假釋審查時,留給我們一段經典的台詞:
「我沒有一天不在後悔,但並非受懲罰才後悔。我回首前塵往事,那個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談談,我試圖講道理,讓他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但是我辦不到,那個少年早就不見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軀。」
我想瑞德絕不是對審查者說這番說,而是說給我們芸芸眾生。是啊,生在人世間的你我凡人,在不知不覺中,便會在習慣性的生活狀態中耗費掉自己的生命。很多時候,我們會說:如果能夠回到過去,能夠糾正那些走錯的路、做錯的事、說錯的話,該有多好!如此,我們會面對那些愛錯或沒有愛錯的人,會用所有的激情和真誠再博一次。可是,世上沒有如果,我們無法回到過去。
再次經歷了140分鍾聽覺與視覺的洗禮,沒想到這次依然被感動的差點熱淚盈眶,影片中真摯的情感讓我想起來了社會上流行的「四大鐵」,我想鐵窗肯定應該也算「同過窗的」吧!
《肖申克的救贖》無疑是一部勵志的傑作,影片的一切似乎都在表明:日常生活埋葬著所有的希望和夢想,以及對幸福、自由、友誼和愛情的感知能力。面對挫折、艱難、失敗,是消沉還是奮進,是堅持還是棄守,是偃旗息鼓還是勵精圖治,《肖申克的救贖》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
『伍』 肖申克的救贖是不是豆瓣評分最高的電影
肖申克的救贖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
導演: 弗蘭克·德拉邦特
編劇: 弗蘭克·德拉邦特 / 斯蒂芬·金
主演: 蒂姆·羅賓斯 / 摩根·弗里曼 / 鮑勃·岡頓 / 威廉姆·賽德勒 / 克蘭西·布朗 / 更多...
類型: 劇情 / 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1994-09-10(多倫多電影節) / 1994-10-14(美國)
片長: 142 分鍾
又名: 月黑高飛(港) / 刺激1995(台) / 地獄諾言 / 鐵窗歲月 / 消香克的救贖
I40年代末,小有成就的青年銀行家安迪(蒂姆·羅賓斯 Tim Robbins 飾)因涉嫌殺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而鋃鐺入獄。在這座名為肖申克的監獄內,希望似乎虛無縹緲,終身監禁的懲罰無疑註定了安迪接下來灰暗絕望的人生。未過多久,安迪嘗試接近囚犯中頗有聲望的瑞德(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飾),請求對方幫自己搞來小錘子。以此為契機,二人逐漸熟稔,安迪也彷彿在魚龍混雜、罪惡橫生、黑白混淆的牢獄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求生之道。他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幫助監獄管理層逃稅、洗黑錢,同時憑借與瑞德的交往在犯人中間也漸漸受到禮遇。表面看來,他已如瑞德那樣對那堵高牆從憎恨轉變為處之泰然,但是對自由的渴望仍促使他朝著心中的希望和目標前進。而關於其罪行的真相,似乎更使這一切朝前推進了一步……
『陸』 《肖申克的救贖》為什麼豆瓣評分那麼高
因為這部電影讓我們知道,雖然我們沒有身處牢獄,卻如在牢獄般一樣。能不能救贖就看你自己的心了。
這部電影的評分高,因為這部電影不做作,沒有直白的告訴你什麼大道理,只是通過監獄里的人們作為媒介,給我們表達了它的想法。讓我們都明白,我們都是處在牢籠中的人吧。可能正是因為大家都是牢中人,所以,對這部電影的感情比較深厚吧。
『柒』 《肖申克的救贖》評分在豆瓣常年占據榜首,他上映當年有多火
其實《申肖克的救贖》在它當年上映的時候票房可以說是十分慘淡,都是過了好幾年後人們才偶然的把的價值挖掘出來,從而推上影史排行第一的寶座,可以說是非常坎坷了。
本片給人一種無形的力量,它讓我們知道人的一生所擁有最寶貴的東西。就要珍惜你現在還擁有它的機會。我們常常擁有了某樣東西後就會慢慢的變得不再珍惜,等到失去後才來後悔。最後這部電影的主題曲「希望」可以說是畫龍點睛之筆,跌宕起伏都恰到好處。歌名取名為「希望」而希望意味著力量。使可以為了獲取想要的自由和掙脫眼前的束縛可以傾盡所有隻為得到想要的身心自由。一種積極的能夠催人發憤圖強的精神力量,更是一種前方還有路,還能繼續不斷前進,認為自己還能夠達成目標的心理狀態。
『捌』 肖申克的救贖影評 高分
長期以來,該片為眾多影人所推崇,許多資深影人更把它列為有史以來最佳影片的前三名。但我當年第一次觀片時卻沒有受到太大的震撼,許多年後再次觀摩也未品味出什麼令人非常震撼的東西,我其實是很期望自己能被強烈的震撼了、感染了的,這種陶醉是一種高級享受。失望之餘我的分析如下:
那些推崇此片的人大概沒有同時讀過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和托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記》,後部作品更給人震撼。我想《救贖》的拍攝肯定受到過上述兩本著作的巨大影響。比較這兩本書中反映的人性光輝來講,《救贖》中的人性光輝有些虛假。Andy放歌劇唱片給犯人聽這一幕就給人很虛的感覺,如果一個500個犯人的監獄里頭有1、2個犯人聽得津津有味,我不反對,但如果這500個犯人人人聽得入神,我表示強烈懷疑。犯人的欣賞層次似乎還到不了能喜歡歌劇的地步,跟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美國人接觸接觸,你會發現他們的品味嗜好其實跟我們的農民工兄弟是沒有多少差別的。當然,農民工也有欣賞音樂的權利,但他們的偏好肯定跟鋼琴家不一樣,歌劇對於他們也許跟噪音沒什麼區別。這也許只是Andy的一廂情願而已。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我寧願看到是這樣一個場景:犯人們三五成群,竊竊私語,表現出對Andy處境的擔憂和一些恐懼心理。而不是一種陶醉或者享受的表情,你不覺得如果人們遇到如此意外的事情,還有心情去品味音樂豈不是很不合理?擴充圖書館是可以做的,但犯人們對知識的渴望和學習的熱情被誇大到了有點不真實的程度了。
另外,為了表現獄官的兇殘,影片中有個情節,獄官在大廈頂上當眾欲把Andy推下摔死,雖然只是威脅,但我覺得在那麼多警務人員和犯人面前,即便是在那個時代的美國,我覺得也有些離譜。試想,如果Andy回答稍有閃失,難道獄官真敢把他推下去嗎?即便在中國舊社會,獄吏也不敢當眾故意殺害犯人。 如果大家都知道獄官當眾不敢殺死Andy, 那他這樣的威脅豈不是很可笑,如果獄官還有點腦子的話,是不會用這種愚蠢的方式的。總之,整個故事有些嘩眾。
有些人認為:「只有當囚犯有直接途徑可以檢舉告發,並且其人身安全得到保障的時候,「獄吏故意殺害犯人」與「不敢當眾」才有直接聯系。」——但難道你沒有看到Andy是如何得到擴建圖書館的資金的嗎?他可以寫信給州長!這說明他們與外面的溝通是沒有問題的。典獄長為什麼殺死知道Andy案情內幕的那個小青年?因為他知道Andy肯定會讓外界知道這件事的隱情,並據此要求重審案件。由此可以推斷,30年代的美國還是個法制社會,影片中連記者招待會都有!關鍵是證據,所以典獄長消滅了那個證據,而Andy僅憑一疊財務帳本就告倒了典獄長,並迫使其自殺,這也是對當時美國社會的法制狀況的一個說明,若以你對美國社會的理解,一疊財務帳本,連人證也沒有(Andy不敢做人證)根本無足輕重,這也是影片中前後矛盾的一個Bug. 所以,看守長如何敢在廣庭大眾下留下濫殺犯人的人證和物證?而Andy僅僅是上前提出他的建議而已,你不覺得看守長反應過激了嗎?
說起那疊財務帳本,我又想起了一個疑問,新聞報紙如何敢在沒有實地調查的情況下就憑一本私人財務帳本和一面之詞(出自一個越獄犯之口)而登報揭露這個內幕?我敢說報紙沒有采訪過典獄長,因為影片中典獄長顯然直到事發、看了報紙才知道被曝光了,沒有做任何准備和抵賴就自殺了,至少在憲兵來抓捕典獄長之前,典獄長的上司應該找他談過話,弄清事實才對啊。這個情節很可笑也很幼稚。另外,僅憑這種私人帳本,沒有人證,用的是一個虛擬的人的身份登記的銀行賬戶,而不是典獄長的名字登記的,而且銀行里的錢又被Andy在光天化日之下取走了(有人證物證),怎麼可能把老奸巨滑的典獄長逼入死境呢?這也不符合典獄長的性格呀。如果這樣,豈不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編造一本假帳本去陷害某個清廉的政府官員了?,總之,該片中自相矛盾之處比比皆是。受到該片的激勵啟發是件好事,但影評不應該因此而有所偏頗。
雖然該片獲得了全美錄像帶出租冠軍,但以我的經驗,票房冠軍或錄像帶出租冠軍也許正代表了一部影片的藝術層面不會很高, 中國有典故:曲高和寡。
整個監獄里大部分的犯人被刻畫得都快成好人了,尤其是Andy的黑人好朋友,簡直是個正直的大好人。我當時看的時候覺得這應該不是一個普通監獄,而是渣滓洞或白公館之類的政治監獄,即監獄里關的是一群革命群眾,而監獄外的都是妖魔,而事實上肖申克關的都是些殺人犯、搶劫犯、強奸殺人犯等最重、刑期最長的犯人。相比之下《監獄風雲》的細節描寫也許更真實些。這種誇大同時反映到對Andy人性光輝的刻畫上來,使他幾乎變成了聖人,從而消弱了他的真實性。當然這使得Andy這個人物更具有偶像價值而倍受推崇。至於監獄長和獄官則更是簡單地被刻畫成惡人,與《死屋手記》中悲天憐人的人道主義精神似乎差了一個層次。
《救贖》中最吸引人的莫過兩個情節,一是越獄,自《基督山伯爵》創立該越獄手法以來,該情節已經被抄襲爛了,甚至包括中國的古龍小說里都有。所以對於愛讀書的人來講,該情節無甚稀奇之處,自然引不起共鳴。
二是,關於金色羽毛的那段獨白,確實很煽動人,塑造了一個偶像,吸引了不少崇拜者。但整個人物形象好像虛的影子,像完美的聖人,沒有血肉。另外,整部影片實在是太淺白了,也許該給觀眾留些想像的空間才好。古人雲,繞梁三月不絕。而該片,初品是熱騰騰的白開水,再品,溫白開水,三品、四品終只是涼白開。
大部分人喜歡這部影片多是因為越獄這一情節,但說實話,它實在沒什麼創新之處,如果史蒂芬.金的小說中也有此情節的話,我不會感到驚訝的,我至少在6本以上的小說中看到過類似的這種艱苦卓絕的越獄手法的描述,它們都模仿自《基督山伯爵》。當然,第一次遇到這種情節難免會驚訝和贊嘆。另外,你有沒有發現如果把Andy換成耶穌也沒什麼不可以。這個人物的品質行為思想都太臻於完美,太偶像化了。片中人物我唯看好那個自殺了的圖書館老頭,比較有血有肉且不乏個性。這是部勵志的好片子,缺點是太故意煽情了,有一股濃濃的好萊塢商業片味道,而忽略了細節的真實性和人物的立體性。我不否認它是部優秀影片,但以我看來,該片是進不了前30名的,前100倒可以考慮考慮。
《救贖》從哲學層面來講無非想表達兩個思想:
1。平等和自由
2。堅韌不拔,理想堅定。
該思想並無新奇偉大之處,地球上的讀書人都知道。
你若每天對著你的兒子講:要平等和自由、要堅韌不拔,要理想堅定,你兒子肯定見你就煩。
你若對著你的每個朋友的耳朵大聲喊,要平等和自由、要堅韌不拔,要理想堅定,你朋友肯定見你就避。
書架上的哲學叢書落滿了灰塵,為什麼小說書被人翻爛?哲學書中的思想不比小說中的思想更深刻?更博大? 更精確?更值得我們去探討?
為什麼?您知道嗎?因為每一個哪怕最平凡的思想在經過藝術的手段加工、 再現、詮釋以後才更能打動人,而打動人的程度往往取決於它的藝術詮釋的能力,即我們所評價的它的藝術價值的高低。這就是藝術之偉大之處。
我不否認《救贖》所反映的思想是高尚的(但也是平凡的),而我指責的是它的藝術詮釋能力不夠高超,藝術價值被歷來的影評抬地過高了。一部優秀影片不僅僅格調高思想好就可以了,若沒有優秀的表現方式和高超的演繹技巧,思想格調再高也只能算是唱高調而已。
當國人第一次看到電影《火燒紅瓦寺》里俠客們在飛檐走壁、 空中飛翔等鏡頭時,都如痴如狂,推崇倍至。但您現在打開電視機看到俠女們飛來飛去還激動不已嗎?
當我已經多次遇到這種用無比的耐心和毅力鑿開通向自由之門的越獄描寫來反映主人公對自由的渴望和堅韌不拔時,(剛才不禁笑了,因為突然想起連《紅岩》中都有該情節來表現許X黨員的堅韌不拔)你說,面對這樣平凡沒有創意的藝術詮釋手法,讓我如何能被打動?
《英雄》多人不同的敘事手法如果是第一次被採用的,我敢說該片可以獲得地球上任何一個電影大獎。可惜沒有。 為什麼? 為什麼《羅門生》能獲得歷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作品中的最優秀獎:獅王之王大獎,而成為該獎歷史上的最佳作品? 話又說回來了,放著《羅門生》《低俗小說》《紅》等無數優秀影片,《救贖》這部漏洞百出的影片要想躋身第一梯隊豈不是有點不可思議?
一個故事的主體可以是浪漫和荒誕不經,但其普通細節及人物性格絕對不可以虛假,因為它們是支撐起一個故事的靈魂。如果我給您編一個故事荒誕不經,並且人物虛假,細節明顯在說謊,邏輯漏洞百出的故事,您會相信嗎? 反過來,如果我告訴您您的某位朋友昨天晚上遇鬼了,並且詳細向您描述了當時的情景,及你朋友的反應,由於你對你朋友的性格非常熟悉,並且對故事發生的地點環境也非常熟悉,所以你會很容易相信我編的鬼故事。這是人類思維模式的一個缺陷,即當你對80%的細節證據求證分析得出肯定的判斷後,會很容易相信故事剩下的20%也是正確的。很多文學、電影創作正是利用了這種思維缺陷,通過真實的人物性格描述和逼真的環境描述、細節描述,來使你相信一件不同尋常的事,甚至是荒誕不可思議的事。這種手法尤其在浪漫主義故事中用得最多,所以,我們才有了科幻、神話、荒誕等題材的藝術作品。細微之處才見真功夫,而《救贖》是一部經不起推敲的商業片。對於能進入史上前幾名的電影,哪一部會經不起推敲呢?哪一部不是越琢磨越有味道? 而《救贖》給人的感覺就像品一壺美酒,當你品出里頭摻水了,而該酒卻仍被店主推為極品並且價格也很極品,你是什麼滋味?
我認為評價一部電影與小說一樣需從三個關鍵要素出發:
1。故事情節:在任何一部電影里頭,它都是一個最大公約數。《救贖》故事情節老套,無創新,存在許多細節錯誤和邏輯漏洞。
2。人物性格:是一部電影的靈魂。《救贖》主人公人物性格扁平化,偶像化,聖人化。其他人物性格單一,缺少多面性。尤其是很多犯人身上看不到在犯人身上常見的那些壞習氣,似乎太正直了。
3。故事背景:能把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給觀眾的震撼進一步放大的因素。《救贖》的監獄生活背景平平無奇,沒有起到多少烘托放大作用。
所以,我看不出為什麼那麼多人這么推崇它。不知是他們的欣賞層次太高了還是我的欣賞層次太低,如果是我的欣賞層次太低的話,從錄像帶出租冠軍來看,我的欣賞層次大概還不如民工了。
該片流露出的人性的光輝遠不如《死屋手記》,而其故事情節也沒有《基督山伯爵》驚險,難免讓我抱了太高的期望終成了失望。反而覺得《救贖》只是在簡單地抄襲這兩部名著而已,或者說史蒂芬.金抄襲了上述兩部作品,然後該抄襲之作又被改編成電影而已。《救贖》在奧斯卡上不敵《阿甘》而落敗,看來是合理的,阿甘和Andy同樣被刻畫成公眾的偶像,相比之下,《阿甘》的故事情節不落俗套,阿甘這個人物也刻畫得更真實些,更貼近美國公眾普通人能夠相信的英雄形象。但無論如何,《救贖》仍不失為一部優秀的影片,但推為前三甲似是過了。
『玖』 肖申克的救贖 豆瓣
樓主你好在《小看影》這綱站有。
小象是被鏈子綁住,而大象則是被習慣綁住。
「先生,」這人說:「我沒錢、沒家、沒住宅,只得睡在這長凳上,不過,每天晚上我都夢到住進了那所旅館。」
如春水依依,如夏雨潺潺,如秋紅脈脈, 如冬雪純純。
『拾』 《肖申克的救贖》評分為豆瓣第一,為什麼它的評價這么高
是的,在不同的榜單裡面,《肖申克的救贖》都有一個很高的名次。說意外也不意外,因為它配得上這樣的名次。
生活就是這樣
要麼忙著生
要麼忙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