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影平台 » 丹澤爾華盛頓電影豆瓣
擴展閱讀
美國白機器人電影完整版 2024-11-23 05:41:05
外國電影克隆了五個妻子 2024-11-23 05:24:11

丹澤爾華盛頓電影豆瓣

發布時間: 2024-11-07 23:08:59

『壹』 「激辯風雲」向你展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黑人辯論家,國內的辯論簡直弱爆了!

自奧巴馬成為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後,每年的奧斯卡提名影片也從此前矯枉過正的「白化」,開始漸漸「黑化」。自2013年那部對美國黑人解放歷史進行深層解讀的影片「為奴十二載」問鼎後,今年的第89屆奧斯卡上,好幾部為「政治正確」而存在的黑人陣容電影也都包攬了若干項提名,講述黑人小男孩成長的影片「月光男孩」最終憑借獨特的氣質拿下小金人。

以黑人平等與解放為題材的影片並不少見,但基本來靠「嘴」維護公正進而改變周圍社會環境的影片估計要屬這部「激辯風雲」(又名「偉大的辯手」)了。影片豆瓣評分8.4,一遍看下來會讓你有一種迫切想要鍛煉口才的慾望。

「激辯風雲」是被譽為好萊塢黑人男星「一哥」的丹澤爾·華盛頓(DenzelWashington)的一部自導自演作品,在影片中飾演建立辯論隊的教授馬文·托爾森。片中充滿威嚴與正氣的演繹,恐怕連一度稱為"好萊塢票房之王"的威爾·史密斯也望塵莫及。

事實上,丹澤爾·華盛頓本身在影視業的奮斗史,也算的上一個身為黑人的美國公民爭取權利的抗爭史了。此外,片中的幾位年輕演員都有著完美的表現,如今也各自在演藝界混得有聲有色。

影片取材於上世紀30年代美國德州的真人真事,由於政府繼續實行種族隔離法律,使得美國黑人遭到了就業、司法、婚姻、學校等各方面不公眾待遇,甚至像奴隸一樣完全沒有生命保障。

於是在一所德州黑人高校中擔任教授的馬文·托爾森,開始不斷挑戰著當時傳統的游戲規則。用反叛的精神領導同胞維護權利,並在學校沖破層層禁錮成立了一支精心選拔的辯論隊,用自己高人一等的語言天賦言傳身教,希望有朝一日能為自己的同胞闖出一片「新天地」。

影片則以這只由四名黑人組成的辯論隊作為主線,通過對成員中14歲小男孩辯手的一系列親情和對同隊女辯手的愛慕之情進行了細膩的刻畫。並在親眼目睹一些極端種族歧視時間後,最終克服心中的恐懼與不自信,在與哈佛大學高材生的辯論對決中,贏得了在場所有「白人」的掌聲。

影片最振奮人心的部分,無疑就是最後一場與哈佛大學代表隊的辯論賽了,論題為:非暴力不合作是否是道德的。正方的哈佛代表隊引用了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影響下,印度反抗英國統治直至英國政府妥協,以及希特勒獨裁統治等史實,來反向證明採取暴力反擊行動的正確性。

隨後,這個目睹父親面對白人敲詐後只能低頭,目睹黑人被當做牲口卻只能忍辱接受的14歲小男孩,用精彩的反方結辯陳詞將影片推向高潮。這段陳詞沒有引用大量歷史數據,而是將黑人被醫院學校歧視,以及還沒審判就被處死等種種比歷史更為深刻的現實作為依據,最後的反問更是聽的毒毒心潮澎湃。(辯論賽現場視頻,可關注公眾號「金融毒舌女」查看)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看完影片,毒毒頓時發現國內的一些以「惡俗」為導向的演講辯論簡直扯蛋,並不單純的講求以理服人,而是用一番慷慨激昂的吼來相互攻擊+鬼扯。很沒風度不說,到最後甚至還有點低俗,要不是現場觀眾圍觀恨不得都能拿刀插死對方辯手。

就拿一度被捧上天的「馬佳佳演講視頻」來說,若是把她的演講詞同傳給美國人,估計下場會跟趙本山表演賣拐效果差不多。也正是這種像沒有接受過教育一樣的「文盲演講」模式,使得國內一些大學生在辯論的邏輯與方式上逐漸走向「網紅型」,甚至迷途不知返。

而美國的辯論演講培訓則是從小學就被當做一門必修課來抓,不管是儀態還是用詞的專業性,都能自始至終印證著良好教育的結果。就像影片中小男孩最後的辯論表現,在如此不公平的背景下,你甚至可以從某些用詞中聽出他內心深處充斥的壓抑與憤怒,但在語言與態度上卻依舊能始終保持平和與清醒。

話又說回來,國內辯論賽的視野格局也與國外有著明顯差別,美國更多的是針對諸如「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這種跟歷史、哲學、政治相關的命題展開辯論。再來看近幾年「國際大專辯論賽」國內部分的辯論題,大多是人造美女可以參加選美比賽,家長不可以查看未成年子女的個人信息,男生比女生更適合創業等拒談國事且娛樂性十足的題目,而很少從本質上或是深層次角度出發命題。

這種柴米油鹽、雲山霧繞的話題,顯然也不存在什麼對國家命運以及對政治的思考,更不需要大量閱讀素材文庫或是徹夜准備。單單靠一些所謂對金錢與愛情的思考,外加釋放過多荷爾蒙來展現所謂的激情便可。而這種命題本身,也間接造成了在辯論賽場上出現的鬼扯、情緒失控等一系列看起來有些病態的陳述方式。

你們應該慶幸,我選擇了後者

毒毒對小男孩的最後一句辯論詞印象很深「不公正的法律就不能算是法律,我有權利,甚至有責任去反抗,是用暴力,還是用消極抵抗?你們應該慶幸,我選擇了後者!」 這段精彩的辯論無疑給了那些像男孩父親一樣精通6門外語卻因被歧視太久而覺得自己豬狗不如的黑人極大的信心,致使他們內心深處追求平等與自由的願望開始復甦。

影片中的事件可以說是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其實歷史上不公正的事情屢見不鮮,但解決爭端還是需要理性合法的手段。尤其像面對種族問題這么嚴重的不公正問題時,通過暴力以牙還牙,以暴制暴的辦法顯然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從古至今的戰爭都只是一項害人害己的手段,而真正解決問題的往往還是靠戰後的談判。

強者文化與弱者文化

美國雖然一直被詬病歷史短沒什麼文化沉澱,但卻從開始建國起就推崇著強者文化。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美國對頂尖的人才向來有著很大的包容性,不論來自哪個國家都一樣會給予最好的待遇。對佼佼者展現突出的一面時,甚至會給予真誠的掌聲和公正的評論。

尤其是種族歧視如此嚴重的上世紀30年代,其實白人評委完全可以抱著嘲笑的態度吹黑哨,壓制或是忽視這個未來很有可能被點燃的「火葯桶」。但是,影片中辯論賽現場的白人聽眾依舊會集體起身為黑人小男孩的精彩發言鼓掌,作為培養白人政治精英的哈佛大學甚至將獎杯頒發給了主張不合作的黑人對手。

中國強調的是一種弱者文化,一些不幸或者生活悲慘的弱者用「辛酸感」來賺取旁人的憐憫與欽佩。而一些有錢、有能力甚至長相姣好的人,反而會因太過於「強大」而被黑的很慘。這種價值觀導向所帶來的的「潛規則」也致使國內的事業變得相當難做,時間久了自然而然形成一種「旁大款」的氛圍。就好比現在的投資圈,想的不是自己如何強大,而是先把錢搞到手。

毒毒不想談太多政治問題,但至少影片中的這場辯論賽改變了幾個孩子的人生,進而也成了改變社會的轉折點。而我們的大學生辯論賽,當那些辭藻華麗,題目炫目的「表演」結束後,又有多少證詞可以成為國家啟蒙的一部分,亦或是間接改變現有的生活呢?

『貳』 費城故事豆瓣評分

截至2023年8月21日,《費城故事》豆瓣評分8.7分。

《費城故事》是由喬納森·戴米執導,湯姆·漢克斯、丹澤爾·華盛頓、安東尼奧·班德拉斯主演的劇情片,於1993年12月23日在美國上映。《費城故事》被稱為好萊塢直面艾滋病的影片,至今在豆瓣仍保持著8.7分的好分數。

《費城故事》講述了安德魯因為染上艾滋病而被老闆解僱,後來他在喬的幫助下為艾滋病人爭取權益的故事。這部電影標志著好萊塢不再逃避社會現實。

1994年,湯姆·漢克斯憑借該片獲得第4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男演員獎以及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演員。1995年,該片獲得第37屆格萊美最佳影視歌曲獎。

《費城故事》影片評價

在《費城故事》中,導演用客觀、嚴肅、冷靜的敘事風格向觀眾展示了一個艾滋病人的尊嚴以及他對生命的渴望。

《費城故事》不是一部教條主義的電影,影片沒有通過喊出來的方式要求大眾去尊重艾滋病患者,而是通過片中的劇情來展現艾滋病人爭取個人權益的過程。該片也不是一部煽情的電影,影片中對於安德魯之死的表現顯出了一種超然的寧靜,但是又飽含著深沉的愛。

該片的故事及其結局並不復雜,但它卻向世人提出了一個與艾滋病人有關的道德問題。主人公的扮演者湯姆·漢克斯在片中的表現很出色,他逼真的形象令觀眾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