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談到電影評價都會總是說到豆瓣評分豆瓣評分是什麼意義
因為大眾需要一套普遍適用的標准或者評分作為參考。豆瓣評分中的「豆瓣」是指「豆瓣電影」這個網站,評分是指這個網站對於各個電影的評分。豆瓣電影這個網站提供最新的電影介紹及評論,包括上映影片的影訊查詢及購票服務。
豆瓣常見的統計方法。
公式:總分=分a*分a佔百分比+分b*分b佔百分比+分c*分c佔百分比+…
如:100個人打了分,35個人(35%)打2分,65個人(65%)打4分,總分=2*35%+4*65%=3.3分。
(1)豆瓣電影評分是什麼擴展閱讀:
豆瓣評分不同的原因:
1、每部作品的作者、內容、題材都有自己的受眾群體,換句話說,書本身已經對讀者做了篩選。首先你往往是通過各種渠道,對這本書的題材內容作者有了初步的認同,才會選擇閱讀。
其次,如果不喜歡這本書,讀了幾頁就放棄了,沒讀完的書一般不會去評分。所以讀完本身,已經把大部分不認同這本書的讀者給篩選掉了,留下的往往是評分高的。
2、大多數人並沒有鑒賞能力。
㈡ 豆瓣電影評分模式是什麼可信么
豆瓣評分
簡單地說,沒有關系,我們也不想有關系。具體可以分現在的商務和將來的商務看。
豆瓣目前來源於電影行業的主要營收渠道是電影的宣傳廣告。形式是廣告banner,賣點是「讓更多人知道你的電影/電視劇」。經常需要電話里澄清「但是賣點不包括更高評分「,我覺得我的同事挺累的。這件事的收入也只是豆瓣整體收入的零頭,如果容易起誤會我們可以另作打算。
電影行業里更大的商業機會豆瓣會當仁不讓地去爭取,只要不會影響到公眾對豆瓣評分的信任。內部做到真正的獨立比較容易,可以用結構、制度和防火牆做到。稍難的是避免市場和公眾的認知被輕易誤導,或者說避嫌。只要新的模式依賴於豆瓣整體數據之上的宏觀判斷,而不是直接依賴評分,我們相信很多事可以做,也想很快開始做。
從管理和團隊一致性的角度看,我在公司各種內部場合、在幾百人的年會上講過和這篇問答大同小異的東西(要精簡一些,因為得站著講),所以我的同事大都知道和評分中立原則偏離是極端嚴重的錯誤。在和評分有關的事情上,到今天我個人沒有發現過一例本質的執行錯誤。更重要的是如果過去或將來有錯誤的話,豆瓣作為一個公司有誠意和意志保證發現後能馬上得到糾正。
八:你為什麼這個時候出來寫這個東西?
我們以前認為提供評分服務需要保持中立和獨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沒什麼好公開標榜的。碰到有意無意曲解豆瓣評分原則的,我們也很少出來辯護,我們覺得只要每個月有上億的人信任豆瓣就夠了。但影視行業最近的變化,讓我們直接感覺到低調在這個時候可能是不明智的。
但我確實看到行業中具體的個人,曾經都是有理想抱負的年輕人,所以除了溝通走樣和誤會的原因,我也猜測行業正在催生一些結構的問題。我直覺判斷,今天可能是一個岔路口,現在有必要把豆瓣的立場一次表達清楚,以免猜測和誤解引發的博弈把行業的一角推向我們最終都不喜歡的方向。
豆瓣一直是用戶的朋友,我們希望一直也是影視行業的朋友。我很想看到行業能一直健康地發展下去,相信一個滿懷誠意的、中立的評分服務對整個行業在結構上是長期有益的,也相信一個透明地傳達觀眾看法的地方對行業里個人的職業成長也有微薄但是長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