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初的《流浪地球》的大熱,許多不看科幻片的觀眾都對科幻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下面就來盤點下豆瓣評分9.0以上的科幻片。
豆瓣評分9.0以上科幻片
1:《盜夢空間》 豆瓣評分9.3分
2:《星際穿越》 豆瓣評分9.2分
3:《蝙蝠俠:黑暗騎士》 豆瓣評分9.1分
4:《機器人總動員》 豆瓣評分9.3分
5:《楚門的世界》 豆瓣評分9.2分
6.《頭號玩家》 豆瓣評分9.1分
科幻片電影排行榜前十名推薦
1:《盜夢空間》
豆瓣評分9.3分
劇情跌宕起伏,在夢境與現實之間不斷轉換,分不清虛幻和真實!影片設想了六層意識時空(底層是迷失域),主角和他的團隊在這些時空中穿梭,完成兩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兩條敘事線)。講述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扮演的造夢師,帶領約瑟夫高登-萊維特、艾倫佩吉扮演的特工團隊,進入他人夢境,從他人的潛意識中盜取機密,並重塑他人夢境的故事。
2:《星際穿越》
豆瓣評分9.2分
這電影不像一般的談及未來的電影,全片沒有涉及未來是什麼樣子,但是有五維和四維空間等,見識到時間的神奇,開頭跟後面劇情連接,解密神秘現象竟然是未來的自己,主要講述了一隊探險家利用他們針對蟲洞的新發現,超越人類對於太空旅行的極限,從而開始在廣袤的宇宙中進行星際航行的故事。
3:《蝙蝠俠:黑暗騎士》
豆瓣評分9.1分
是一部合格的超級英雄的商業片,沒有迫不得已的時候,誰不想正義凜然?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你。主要講述了一個從親眼目睹父母被殺,經過千辛萬苦從陰影中走出來的蝙蝠俠,以現實主義警匪片的手法包裝了一個極度寫實的超級英雄故事。該劇成功地挖掘出角色的深層性格和故事蘊含的人性哲理,將漫畫電影提升到一個嶄新的層次,是一部非常值得觀看的優秀電影。
4:《機器人總動員》
豆瓣評分9.3分
這么多年過去了,機器人總動員里的機器人演技還是比流量小生們生動細膩走心,是可愛且感人的一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地球上的清掃型機器人瓦力偶遇並愛上了機器人伊娃後,追隨她進入太空歷險的一系列故事!
5:《楚門的世界》
豆瓣評分9.2分
電影用"烏托邦"的完美世界寓意"籠中鳥"式的生存悲哀,意味深長之處在於楚門的出走面對的是黑漆漆的未知門道。該劇是一部集聚創新性題材和想像力豐富的科幻電影,首映票房就有3千萬美元,可以說夠我們普通人去揮霍一生了。
6.《頭號玩家》
豆瓣評分9.1分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歲月和年齡只是數字,只要你願意學習和接納,永遠可以與時俱進。影片故事發生在2045年,遭遇能源危機的世界處於崩潰邊緣,人類選擇在名為綠洲的VR游戲中尋找慰藉。但游戲創始人的遺囑打破了世外桃源的寧靜:只要玩家尋獲他設置的彩蛋,就能接手"綠洲"成為新的世界首富。吸引全世界參與的大冒險就此展開,男主角韋德沃茲(Wade Watts)也投身其中,但等待他的奪寶之旅不僅神秘凶險,還裹挾巨大陰謀。
7.《黑客帝國》
豆瓣評分8.9分
故事的設定太具有吸引力了,講述部分也非常有趣,視覺沖擊更是無與倫比。作為1999年的電影,在那個互聯網計算機還不發達的年代,黑客帝國絕對是千禧之年的先鋒之作。很多經典的電影場景,包括AI,也是20年後的今天熱門實現的,向經典致敬,像人類的智慧致敬!
8.《十二隻猴子》
豆瓣評分8.1分
強調宿命與輪回的科幻電影,其內核《前目的地》相似是祖父悖論。是我改變了歷史,還是時間順其自然造就了我,消極接受有沒有用,積極反抗有沒有用,一切早有預定在穿越時空的思想上做的挺緊密的,故事也很讓人動情,劇情挺棒。很多電影迷都引薦這一部電影。
9.《異次元駭客》
豆瓣評分8.3分
導演沒有在電影的世界觀架構上設懸疑,前三分之一就幾乎已經要那些喇叭對觀眾大喊:這個世界是虛擬的。真正吸引人的是如此架構下的哲學思考,有關人性、有關存在、有關愛情,最讓我驚喜的是這樣的一部科幻片也能描繪出如此浪漫的愛情,原來羅曼蒂克即使在冷冰冰的機器中也是不會消亡的。
10.《少數派報告》
豆瓣評分7.8分
影片鏡頭的顆粒感和未來感讓人很舒服,影片的核心在於人們在已知未來的情況下能否改變未來,而改變的關鍵就在於自由意志的選擇。深刻探討人是否具有自由意志的一部科幻片,不能從表象去看,如果只看女神的華麗,追捕者們的動作,那這部片子也就是三星。深刻思考未來的社會結構與科技掌握人類一切的悲哀,腦後插管時代的畏懼皆是來源於此。
2. 楊勃的創辦網站
然而,匿名的同時也減少了豆瓣用戶的參與程度以及用戶之間的互動。從楊勃提供的數據來看,豆瓣當前的固定用戶有700萬,但是注冊用戶只有136到137萬左右,許多用戶上豆瓣只為看別人的評論,或者是排行榜,而從來沒有參與。之外,評論人士認為所謂的「曬客」一族是否願意在誰都不認識的社區填寫數以萬計的評論。
楊勃認為豆瓣網最大的殺手鐧在於3年裡資料庫的積累和核心用戶。以書評為例,據和訊IT了解,通過3年的時間,豆瓣網共累積了兩百多萬本書的書評。人數多並不一定能出好評論,但楊勃覺得有能力寫出好評論的人已經成為了豆瓣的用戶,並且是活躍用戶和忠實用戶。這個社區,有些像中國的VeryCD,VeryCD擁有非常豐富的高質量內容,並且形成了從加工製造到流通的地下產業鏈。豆瓣的書評或者影評的作者同樣形成了他們自己的鏈條和關系。對比其他SNS網站的競爭壓力,楊勃懷疑這些有了電影頻道的SNS,即便能使用戶的停留時間更長,但可能並不會給這個網站帶來新的用戶。
值得反思的是,互聯網上從來沒有絕對的忠誠用戶,楊勃對豆瓣網用戶的期待不免有些樂觀。還記得在Web1.0時代走向Web2.0的那場博客大戰中,一開始沖勁十足的博客中國,最終敗倒在了門戶網站的名人博客和日誌搬家功能上。門戶網站有著雄厚的資金和資源,當資金下放到研發部門,當資源覆蓋到有巨大號召力的公眾人物,新興網站就難以與之抗衡了,因為它缺乏認同和品牌,以及成熟的盈利模式作為資本支持。 不過,這些個功能的上線曾在豆瓣團隊內引起了很大的爭議,豆瓣的定位到底是什麼,團隊應該向哪個方向發展,對此豆瓣內部卻是分歧嚴重。反對派主張豆瓣要專注於自己的擅長領域,把書、電影、音樂做深做透,而不去整合別的網站的優勢功能。楊勃自己站在了「整合派」這方,他認為用戶之間的交流很重要,他能更好地幫助用戶發現更多的好書、好電影、好音樂,這和豆瓣作為「發現的平台」定位是一致的。因為,作為「發現的平台」,豆瓣還沒有對手。楊勃自己發現的就是一個全新的市場。他認為,對於豆瓣的現狀,用戶間的交流很重要,覺得sns網站什麼好用,就應該拿過來用。在「拿來主義」的道路上,楊勃堅定的站在了「實用主義」的立場。經過激烈的爭論,以楊勃為首的一派勝出。4月份,豆瓣推出了一個更有sns網站特徵的功能——日記。它的意義除了加強用戶間的交流外,還給用戶一個發表意見的平台。楊勃的理想狀態,也許是讓豆瓣用戶的評論形成一種話語權,從而形成影響力。
日記功能上線幾天,就有上萬篇日記誕生。豆瓣已經不會出現很多用戶寫完文章卻不知道往哪裡放的尷尬局面:一篇名為《尊敬的薩伊德先生,您穿秋褲嗎?》的隨筆,主要內容是說國內外人們穿秋褲的不同習慣,這篇文章卻作為書評放在了內容毫不想乾的《東方學》下;另有用戶建一個只有自己能發帖的小組,以此作為自己的豆瓣博客。
楊勃一貫的創新理念是:從最簡單的開始。當前日記功能只能有文字,但是這並沒有給豆瓣帶來流量上的飛躍。未來豆瓣還會慢慢添加日記貼圖等功能。楊勃的豆瓣,也是需要有心人慢慢發現。 豆瓣網創始人楊勃
06年開始,豆瓣的規模每年都增長四倍。早年豆瓣用戶的相似度很高,大家推薦出來的書、電影、音樂都符合彼此的口味。但是現用戶的構成太多元了,一些人十分推薦的書,另一些人可能並不喜歡,好比在一本在物理界受到極高榮譽的書,在一個歷史學家眼裡並沒有太大價值。豆瓣審視了自己「最核心的內容是圍繞個人產生的」的原則,決定逐步採取「去中心化」決定,弱化豆瓣網的媒體特徵。 至於具體的做法,楊勃會去掉一些公共內容,比如首頁推薦。去掉這些內容後,網民想要了解好看的書、電影,好聽的音樂,就必須注冊為豆瓣用戶,並提供自己的興趣點。然後豆瓣根據用戶提供的信息經過周密的演算法後,向他們推薦書、電影、音樂。與此同時,「去中心化」更為豆瓣的二次融資提供了一筆巨大的財富:用戶數量的提升和用戶信息的提供。豆瓣去掉首頁推薦後,許多網民就失去了「只看不注冊」的這頓免費午餐。這么一來,游離於豆瓣外的500多萬固定網民有望注冊成為豆瓣的正式用戶。用戶提供自己興趣點後,在得到豆瓣推薦的文藝產品的同時,也為豆瓣完成廣告精準投放提供了必要條件。
豆瓣網在06年收到了IDGVC200萬的天使投資後再無資金入駐。06年豆瓣和千橡互動交換股權一事,經楊勃證實為謠言。楊勃認為,融資的數量應該和網站的規模相稱,豆瓣規模大了,正在准備新一輪的融資。「去中心化」給豆瓣帶來的海量用戶量和全面的用戶信息,為融資提供了最好的准備。但是,「去中心化」帶來的強制性用戶注冊和強制性信息提供,必然引起用戶的流失,只是數量多少的問題。數量大,則對豆瓣來說是一個顛覆性的災難。
「去中心化」所帶來的,是一筆財富,還是一個災難?只能交給時間去驗證。 對於經營,楊勃沒有太大的野心,不過他過去以無廣告頁面廣受好評的豆瓣網,也許就要正式引入廣告商業模式。豆瓣網的傳統盈利模式是:在每本書下懸掛不同的購書網站的logo和價錢。每次有用戶通過豆瓣網的鏈接進入當當、卓越這樣的大型網上商城購物,雙方就會按照事先約定的比例進行利潤分成。這樣的盈利模式滿足一個小作坊的運營不成問題。但是當豆瓣規模做大了,團隊擴張,成本膨脹後,如此單一的收入渠道未必能夠滿足它的運營成本。加強商業化,是豆瓣擴張的內在沖動。
豆瓣傳統的渠道收入日益縮減。壓力首先來自網民的閱讀習慣的改變,越來越多的網民習慣於下載電子書,新浪、騰訊等門戶網站開辟了免費在線看書的頻道後,更多網民失去了對高價格的紙質書籍的購買慾望。網友閱讀習慣由紙書向電子書的過渡,弱化了圖書分成這種商業模式。其次各種返利網站對豆瓣網的盈利也造成了影響,許多「狡猾」的用戶在豆瓣網看完翔實具有價值的書籍推薦後,通過返利網站進入網上書城,返利商城便可以得到一定百分比的提成。這些都削弱了豆瓣傳統的盈利能力。楊勃已經找到了一條解決途徑。他認為未來豆瓣會大部分靠精準的廣告投放來盈利。圖書比價功能對用戶來說很方便,它的收入只是水到渠成的收入,未來將不是主要的收入來源。
豆瓣已經開始嘗試廣告投放。例如《達芬奇密碼》頁面的右邊就出現了「合作出版社推薦」《大象的眼淚》圖文。豆瓣的廣告是通過演算法做到的精準投放。就如《大象的眼淚》新書廣告絕不會出現在所有書籍的旁邊,因為豆瓣事先通過演算法算出《大象的眼淚》的愛好者和《達芬奇密碼》愛好者的重疊度是最高的,然後將《大象的眼淚》廣告投放到《達芬奇密碼》頁面上。 廣告營收的前提是廣告投放流量要足夠的大,豆瓣網下,書、電影、音樂的頻道在豆瓣中的流量並沒有期望中的大。反過來影響了精準投放的效果。如何將人氣變為盈利從而收回成本,不僅涉及豆瓣的經營,同時也在影響豆瓣的定位。
一個功能很類似網路貼吧的「小組」頻道,它的流量就佔領了豆瓣總流量的三分之一。螞蟻網總裁麥田在《豆瓣的真相》一文中估計豆瓣的小組流量甚至高達全站的70%以上。豆瓣網人氣旺的萬人小組的許多主題均是明星、養生、美容、服裝等。豆瓣網的傳播經理vivi小姐說,過去媒體對豆瓣的關注點集中在書、電影、音樂,如今媒體的焦點更多地集中在了小組上,還有一個媒體專門做了一個「豆瓣國貨化妝品小組」的報道。這些話題和書、電影、音樂沒有太大的關系,小組里的火熱討論並不能反哺書、電影、音樂的流量。
理論上說,可以將這些熱門話題涉及的產品提煉出條目,然後走書、電影、音樂的的商業模式。但是楊勃沒有打算這些熱門產品自立出類似書籍的條目,他認為這些東西種類太少了,並沒有誰會從來沒聽說過某個手機的品牌。
因而對於網路貼吧引入了廣告的做法,豆瓣還沒有將這種商業模式引入小組中。因為它和豆瓣網「發現」的定位不一致。然而豆瓣要謀求發展必須解決融資的問題,因此第二次融資已經提上日程。
小團隊基因
總裁楊勃
小團隊作戰是豆瓣的特色,豆瓣成立1年後只有2個人,成立2年後只有5個人。楊勃認為一個web2.0的網站不需要人來產生內容,團隊人數和功能相稱就可以了,他們就是搭一個舞台,用戶在上面表演,並不是自己要跳上去表演。 豆瓣已上線第三年,團隊里的人數有25個左右。只在一年冬天,楊勃到高校開招聘會,擴充了不少他自己滿意的人才。對於剛剛搬動新辦公室的豆瓣網,最多隻能容納50人。雖然隊伍還在擴大中,但他不希望再搬一次家。
困境與成長的代價
豆瓣在未來面臨著兩個瓶頸問題。瓶頸之一,曾擔任過聯眾、和訊、雅虎CEO的謝文先生在點評豆瓣網的時候說,以書會友很雅,但是不現實:現實生活中女大學生見了面就談化妝品啊,男朋友啊,很少會討論到書。書、電影、音樂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這是豆瓣要大眾化的局限性。楊勃卻認為豆瓣上會友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通過小組,不一定通過書。所有和生活有關的問題在豆瓣小組都會有討論。但是楊勃並沒有打算把化妝品、手機、服裝這些熱門產品歸納出類似書籍的條目。
楊勃很愛看書,豆瓣的員工每周都有一筆經費,為自己想買的書買單。對於一個有著濃郁書卷氣的總裁來說,是否願意下狠心將網站草根化對他自己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綜觀中國互聯網,每個網路產品多少都帶有國外成功先例的影子。騰訊QQ之於ICQ;網路搜索之於Google;校內網之於Facebook;淘寶之於ebay,……唯獨豆瓣是一個例外。豆瓣剛開始沒有抄襲其他網站,完全按照楊勃的構想來搭建框架,然而這也給正是豆瓣的第二個瓶頸所在。
一個完全創新的網站在競爭中處於絕對優勢,可能它沒有對手。但是這也意味了它的無助,沒有對比,則難以看到自己的不足;遇到困難沒有前科可以借鑒,只能自己摸索、自己尋求解決的辦法,並且,它無法預測每一個細微的變動將給未來帶來怎樣的影響。就如06年的時候豆瓣嘗試過旅遊版的開放。開放後卻發現,它的發展軌道背離了豆瓣的初衷。豆瓣意在推薦中國新增的2萬多個景點,但是實際上,豆瓣發現只有一些重度旅行愛好者會去關注這些不為人知的景點。另外,旅行這件事情最大的價值是在於咨詢,比如交通、住宿而不是發現。所以旅遊頻道的開發就停滯下來了,已經隱藏在豆瓣網的一個角落。豆瓣一直在不斷地創新,不斷地嘗試一些新的東西。
但是創新得太快也要付出代價,有些網友反映,過幾天不上豆瓣就忘了某個按鈕放在哪了。楊勃表示,豆瓣當下的重點任務就是框架的完善和結構的調整,希望在調整期把所遇到的問題盡快解決完。
3. 如何評價豆瓣創始人:阿北
謝邀~
不管你是否是豆瓣的用戶,但豆瓣這兩個字你肯定在熟悉不過了。豆瓣網的一半程序是在星巴克寫的,名字則來自他居住的豆瓣胡同。
而阿北就是豆瓣創始人楊勃在豆瓣上的網名。阿北是個低調的人,我們知道他是阿北,卻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實姓名,更是很少見他在媒體前露面。關於阿北,你可能知道的不多,不像很多互聯網公司的創始人那麼喜歡做個人品牌,阿北非常的低調,且跟豆瓣一樣,文藝又充滿理想主義。豆瓣評分最早的幾版代碼就是他一個人花了三個月時間寫的,豆瓣電影評分的大原則和策略,包括和商業獨立的原則最早也是阿北定下來的,且後來也一直沒有變過。
如今的互聯網界能真正沉下心做產品的人很少見。因為誘惑太多,因為求名的功利心,現實中有太多的快融資,快擴張,快上市,快死亡。而真正能做到 耐得住時間,耐得住浮躁,耐得住寂寞的人 已是件很不容易事。而豆瓣卻始終保持自己個性,在當今這個紛繁的互聯網時代保持著自己的一份特色,或者說是有點特立獨行、卓爾不群。
能夠做出這樣一個特色鮮明的豆瓣網,創始人阿北自然是一個與豆瓣相同的人。否則想要做文藝的文化網站,沒有阿北的能力和自我精神堅持,豆瓣一定會被資本吞噬。
其實從豆瓣我們就能看出阿北的特點,阿北是個有涵養的人,他喜歡音樂、電影、讀書,並樂此不疲地寫樂評、影評、書評。從豆瓣上看到他還曾經是一個樂此不疲的實踐者,有一牆碟、兩牆書、三大洲的車船票為記……還了解到他是蘋果的死忠……
當然阿北是個非常有創新思想的人,否則就不會有豆瓣了~
4. 豆瓣評分是從什麼地方得來的 評分多少分算好的
豆瓣評分是從什麼地方得來的 評分多少分算好的
很多用戶喜歡參考豆瓣對電影或電視劇的評分,那麼豆瓣對這些電視劇和電影的評分依賴於什麼呢?如何評分?多少分是好劇好影視?讓我們看看!
豆瓣評分是怎麼來的?
關於豆瓣評分機制,豆瓣創始人楊波解釋說:例如,一部電影有42萬用戶得分。我們的程序將這42萬個一到五星轉換為0到10分,除以42萬,豆瓣得分。
這個評分會自動出現在豆瓣各處,中間沒有審核,平時也沒有編輯盯著看。每隔幾分鍾,程序就會自動重跑,包括最新評分者的意見。
簡單地說,豆瓣評分機制將用戶的一到五星轉換為0-10分,豆瓣評分除以參與評分的用戶總數,因為這個過程來自程序計算,每個用戶只有一票權。
豆瓣評分多少分算好?
正常情況下,豆瓣評分一般可分為四個階層,即不及格、優秀、優秀。
豆瓣網上的滿分是10分,不到6分就不及格,得到這個分數的影視劇往往被觀眾評為爛片或爛劇。
豆瓣的得分一般在6分到8分之間。對於優秀作品,豆瓣的得分一般在8分到9分之間。可以稱之為優秀作品,豆瓣的得分基本在9.0分以上(含9.0分)
近年來,豆瓣網上總有一部甚至多部評分超過9.0的電視劇,如《山海情》、《覺醒時代》、《山女》等。然而,評分超過9.0的電影卻寥寥無幾。
豆瓣評分是否可觀
豆瓣上絕大多數熱門電視劇和熱門電影的分數仍然非常客觀。作為中國最專業的大眾影評網站,豆瓣聚集了眾多文清。看完電視劇或電影,這些文清會熱情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對於熱門電視劇和熱門電影,參與評分和表達的文清會很多。文清參與的越多,平均分就越公平。
但近年來豆瓣上有不少水軍在控評,豆瓣的評分也只是一種參考機制。
回到評分體系的本質,其實回到評分體系的本質上評分只是一個參考標准,與其迷信一個冰冷的分數,不如相信自己獨特的感受。
以上就是小編給大家解說的全部內容,更多專業的游戲資訊,游戲資源,盡在深空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