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可以提供兩篇名著的讀後感啊很急的!(500字到600字之間就行了)
這是我去年在網上搜集資料,並且加上自己的理解,刪改過的。希望你能滿意
《三國演義》讀後感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斗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這本書人物描寫栩栩如生,故事敘述有聲有色.有料事如神的諸葛亮, 氣量狹隘的周瑜,有陰險狡詐的曹操,還有英勇善戰的關羽和趙雲……
其中,我最喜歡,最佩服的人物是關羽。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他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我認為這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中對關羽的描寫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再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瓮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幹家,曾經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
諸葛亮是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空城計,七星燈,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書中描繪的諸葛亮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足智多謀給後人很深的印象.
總之,《三國演義》除了給人以閱讀的愉悅與歷史的啟迪以外,它更是給有志王天下者聽的英雄史詩.正因為如此,《三國演義》在雄渾悲壯的格調中彌漫與滲透著的是一種深沉的歷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讀紅樓,含笑的悲劇
——《紅樓夢》讀後感
《紅樓夢》,一部含笑的社會人生悲劇。曹雪芹不僅描寫了一個封建貴族家庭由榮華走向衰敗的生活,而且贊美了封建禮教下純真的愛情。一邊是木石前盟,一邊又是金玉良緣。一邊是封建社會下必須追求的功名光環,一邊是心馳神往的自由之身。
讀罷紅樓,心裡酸酸的。不知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榮寧二府的家破人亡?紅粉麗人的香消玉殞?還是投機分子的欺世盜名?好像每種都有一點。但總是覺得那不是全部。
說到這,紅樓夢里的愛情故事還是很經典的。首先力推的,就是寶黛的紅粉痴戀。在紅樓夢里要數這兩個人的愛情最純潔了。從兩小無猜,青梅竹馬,再大後的墜入愛河。它的出現是那麼的自然,幾乎沒有人懷疑過,它的出現是那麼純潔,纖塵不染。但是生不逢時的愛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詞。黛玉性格里獨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對世俗的不屑一顧,令她處處顯得特立獨行,卓爾不群。花前痴讀西廂,毫無避諱;不喜巧言令色,言隨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種種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獨放的芙蓉,執著著自己的那份清純,質本來還潔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個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賞的還是黛玉的詩情畫意,靈秀慧黠。黛玉每每與姐妹們飲酒賞花吟詩作對,總是才氣逼人,藝壓群芳。無論是少年聽雨歌樓上的詩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畫意;還是草木黃落雁南歸的凄涼,花氣溫柔能解語的幽情;無不體現出她娟雅脫俗的詩人氣質。最嘆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紅顏薄命。黛玉的身世,註定了她的孤獨無依,而她的性格,又註定了她的寥落憂傷。縱使大觀園里人來人往好不熱鬧,可是這里沒有她可以依靠的親人,沒有她可以傾訴的知己,只有風流多情的寶玉讓她芳心暗許,卻又總是患得患失。於是她無奈著 「天盡頭,何處有丘」,悲哀著「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套無情」,傷感著「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終落得「一縷香魂隨風散,三更不曾入夢來」的凄涼結局。
寶釵凡事穩重,識大體,詩詞賦會樣樣精通。看看寶釵的下場,不得不說黛玉是幸福的。我不由得同情她了。其實細想起來,她的悲劇也許比黛玉更令人嘆惜。如果賈府不倒,寶釵至少沒了丈夫還有富貴,但如今呢,賈府已經淪落到何等地步,做寶二奶奶還有何等意義呢?沒有幸福的生活,沒有丈夫的關愛,獨守空房,難道不是更大的悲劇嗎?
在這樣一個封建社會,大觀園中的男男女女們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才情萬種的紅樓兒女們散的散,去的去,曾經的繁華人生如一場夢!
《吶喊》讀後感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葯》,《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蘇醒,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
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於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後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凄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而《葯》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凶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裡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後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犧牲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脫離群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蘇醒,重振我中華
雄威!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歷史,從封建社會走向了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而邁進,這是經過我們許許多多的勞動人民,經過了幾代的國家領導,才走來來的,我們要繼續努力,為共產主義而奮斗!同學們,讓我們站起來,為我們的美好明天而奮斗吧!
《雷雨》讀後感
《雷雨》,「到底什麼才是公正」這個問題在我腦中徘徊了好久。為什麼故事的結局那個最該死、最該瘋的人安然無恙?為什麼那麼多無辜的人就死的死 ,瘋的瘋呢?
周朴園,故事的源頭,作為一個舊社會的資本家,言行所表現出來的都是商人唯利是圖和陰險狡詐。假如當初他沒有拋棄魯侍萍,那魯四鳳、繁漪就不會出現,那麼周萍的兩段戀情就不會發生,那麼慘劇也不會發生。可這只是個假設,事實上因為他的貪婪,他的無情,使他做出了一切,導致悲劇的發生,但是到了最後,魯四鳳、周沖、周萍死了,魯侍萍、繁漪瘋了,魯大海不見了,唯獨他完整無缺。可我們知道事實上他失去了一切……
那麼周朴園到底愛不愛魯侍萍呢?從一直隨身帶著的舊傢具一直保留著夏天關窗的習慣,到幾十年都一直穿著的舊襯衣,都可以看出,朴園對侍萍仍有感情,可事實朴園愛的是他印象中三十幾年前那個美麗溫柔的侍萍,而不是出現在他眼前的這個女人。周朴園所期望的是「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家庭,實際上它是一個醜陋的、混亂的家庭。妻子繁漪與他感情不和,處處與他針鋒相對,並且與大兒子周萍有私情。二兒子表面上對他畢恭畢敬,實際又敬又怕,不願與他多接觸,周朴園在這個家裡,空有家長的尊嚴卻享受不到夫妻、父子間的真情。所以當年那個侍萍自然成了他感情上的依託。他的所作所為,只是為了填補自己空虛的心,當他思念的侍萍出現在他面前時,他慌了陣腳,資本家的勢利、狡詐暴露無疑。他認為侍萍會來勒索他,害怕侍萍向他算舊帳,害怕自己的名譽和財產受到威脅。這樣,一前一後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便把他的嘴臉暴露了出來,鮮明的性格躍然紙上。
曹禹最喜歡繁漪這個角色,但他沒有刻意美化她。 她的發瘋是她唯一的下場,因為她的性格和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一個佔有欲如此強烈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後,她只能瘋。我也很可憐她,兩個男人都拋棄了她。而她只是在自以為是的愛情中毫無頭緒地磕碰,也許她只有這個下場,也是因為作者憐惜她,確實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可憐的女人!
《雷雨》讀後感
三十年的漫漫時光,三十年的愛恨糾葛,三十年的淚與鮮血鑄就了一場悲天慟地的雷雨.這雷雨下沖刷的,是中國封建舊社會吃人的禮教傳統,是劇中人痛苦與矛盾交織的情情仇讎,是命運之神獰笑的薄薄嘴角……一場雷雨,一場夢.夢醒之後,一切成空.
悲劇的初始,往往是一個並不動人的錯誤.富家少爺在空虛無聊的生活中與家中女僕墜入愛河,這樣的故事在那時的時代背景下不算少見.理所當然,富家長輩憤然反對二人"懸殊"的交往,在大年三十的夜晚將懷抱嬰兒的女僕趕走,還"用心良苦"的強要了他們的一個兒子,悲劇的雛形從這里開始醞釀出。
周朴園,作為劇中中心矛盾的焦點,無疑是情感沖突最激烈之存在.年輕時愛上侍萍的周朴園,或許還能說是仍有一絲純凈殘留.可自那個年三十之夜,他聽任家中長輩將梅侍萍趕走,隨後娶了門當戶對的闊小姐時起,他的心靈已徹徹底底成了利益至上的最佳寫照.在三十年後,他重新又認出侍萍的那一刻,他所表露出來的情感,不是久別重逢的喜悅,而是徹頭徹尾的猜忌,懷疑與恐懼.他想到的,是侍萍的到來也許會對他的地位,利益所造成威脅,是真相揭穿後自己將面臨的尷尬處境,而不是對侍萍悲慘遭遇的同情和憐愛.他口口聲聲的說他一直留著她喜歡的傢具,說他保留她的習慣,珍視那綉了梅花的舊襯衣,可說到底,這些都不是因為愛,都是因為要彰顯他那早就不存在的良心,告示天下的人——"看!我是個有情有義的君子!"其實哪裡有什麼情呢,即使曾經有過,那也在三十年的時光中消失殆盡,他如今一切的一切——包括給侍萍五千大洋,承諾包管她的生活開支,要她們永遠不再踏入周家的大門——全都,全都是為了他自己.對他而言,愛情早已是漫長生命中的一點佐料,可有可無,如夢一般不切實際.這個資本家的代表,早已在商界的"熏陶"下血肉模糊,面目全非,不成人形.
至於魯侍萍,悲劇的核心承受者,她的命運無疑是坎坷苦難的,但何嘗又不是可悲的.回想三十年前的那場愛情,她也是錯誤締造者之一.可女人啊女人,你為何糾纏一場無疾而終的情愛三十年,三十年以後還仍拘泥於自己所受的委屈與災難 愛也好,恨也好,難道最終受傷的不是自己么 既然如此為何又苦苦沉溺,深陷其間 你將這一生的苦難歸於命運,歸於看不見莫不著的生命之線,念叨著如何苦如何凄慘,緊緊抓住那血紅色的恨意,執拗的不願放手.難道這就是你生命價值的所在么 堂堂正正的對峙,隨後瀟瀟灑灑的揚頭離去,總比自行降自己於他人身下要舒暢,不是么
這不僅僅是一個故事.這是一個時代所鑄造的暴風驟雨.風雨之下,世間一切罪惡醜陋原形畢露,無處藏身.沒有什麼愛能穿越這無限悠長的時間,沒有什麼事能真正達到永恆.人生如夢,夢里淚雨滂沱.夢醒之後,自己的人生還是要自己勇敢的走.
《歐也妮•葛朗台》讀後感
書中的人物都有著自己的個性,但是從他們身上也可以找到當時社會的影子。貴族階級日趨衰落,「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全都破壞了」,代之而起的是飛揚跋扈的資產階級暴發戶和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金錢勢力。以及柔弱的婦女,她們安於現狀。讀完此書我不得不感嘆資本家的發家史,是一本糅合著血淚的屈辱史。
在《歐也妮•葛朗台》中,巴爾扎克用生動的文字塑造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守財奴——葛朗台先生。我很難想像在現實社會中會存在像葛朗台先生這樣的人,他耗盡畢生的精力去賺錢,但他卻並不打算用這些辛辛苦苦賺來的錢犒勞自己,而是將數不盡的金幣囤積在倉庫里,自己省吃儉用的同時也命令家人嚴守清貧的生活方式。
《歐也妮•葛朗台》的主人公歐也妮是葛朗台先生的獨生女,巴爾扎克用唯美甚至浪漫的文字,向我們展示了歐也妮如何從一個單純善良的少女一步步墮落成一個和他父親一樣刻板的人的過程。而更讓人揪心的是,數十年的耳濡目染並未玷污歐也妮的純潔靈魂,讓她成為像他父親那樣的人,一段令她心碎的戀情卻最終耗盡了她的天真本性。當得知自己深愛的人背叛自己之後,她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就從多情善良的女孩變身為勢利而又冷漠的女人,令人惋惜。
《歐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太太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她就像一隻溫順謙卑的羊羔,用最大限度的寬容去面對丈夫的無情、狡詐和貪婪。她毫無怨言地忍受著平淡的生活,彷彿她來到這世上就是為了忍耐痛苦。「我可憐的女兒,總有一天你會知道,在進入天堂之前,我們要一直忍受痛苦」,這是她臨死前對女兒說的最後一句話,字字飽蘸對女兒的憐憫,讓人潸然淚下。說實話我並不看好像葛朗台太太那樣的人,因為她太過於死守宗教教條,對任何降臨到她頭上的苦難都逆來順受,已喪失了判斷力和尊嚴。
讀完《歐也妮•葛朗台》之後,我情緒低落了一陣子。因為它不僅僅揭露了現實社會的殘酷和人性的陰暗面,它還告訴你,即使是有信仰的人、至善的人,也不能脫離醜陋的世態,甚至不得不屈服於罪惡。還有什麼比這更悲哀呢?
《哈姆雷特》讀後感
《哈姆雷特》是一部非常出色、優美的作品,震撼人心,使人流連忘懷、回味無窮。裡面不單有著優美的詞句、哲深的對白和曲折動盪的故事情景,更是它對人世、人性、死亡的思考。雖然是一部悲劇,但在其中讓我們感受到文學的優美,或許這是一種凄涼之美,有人說「美麗總是憂愁的」,但在悲慘的背後,讓我們看到了美妙的感受,乃是它給我們人類精神的撞擊和心靈的悲憐。
在《哈姆雷特》的戲劇裡面,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世代在故事當中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人心志敗壞、道德淪喪,人與人之間充滿著勾心鬥角、陰謀詭計的畫面。篡奪王位的克勞狄斯用詭計殺害了自己的兄弟,喪夫不到二個月的王後喬特魯德就改嫁於克勞狄斯,她的行為是美德被踐踏;原本以為叔父只讓自己在他國調節心情,孰不知叔父要用毒辣的計謀想讓自己首級分離;最後一場與雷歐提斯的比賽,卻是一個充滿陰險毒辣的計謀……這真是一個悲觀的世界。
由此,也讓我們看到人類歷史的眾多不幸:在古時該隱殺死了親生兄弟亞伯。在新約時代,被施洗約翰譴責的希律王,不合理的娶了兄弟的妻子希羅底。在中國有「本為同跟生,相煎何太急」的兄弟之逼。在《現實一種》裡面有兄弟之間和家庭之間的互相殺害,等等。讓人體會到這個世界的陰涼、恐懼!
在哈姆雷特的對話中,也讓我們呼吸到這種世界氣息的寒冷,在《哈姆雷特》的故事裡面,充滿著死亡的陰影,故事開始就以死亡出現,哈姆雷特的父親因被兄弟毒死而陰魂不散,游盪夜間。故事又以死亡結局,在毒葯下,死神拘捕了他們的生命。在故事的發展中,讓我們看到接踵而至的禍患和悲劇。皇上的臣子波洛涅斯在帷帳後面,被哈姆雷特誤以為國王而殺死;其女奧菲利亞因父親身亡招致癲瘋,後又淹死在池塘里,其實是自殺;國王的兩個親卒在趕往他國中,莫名其妙、陰差陽錯地被處死;王後又因不知情之下,喝了毒葯,離開了人世;雷歐提斯本想以毒劍刺死哈姆雷特,結果卻在混亂之中斷送在自己的毒劍上;國王又在毒劍之下遭到了報應;哈姆雷特也在復仇完畢後,閉上了雙眼。
那時正處於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非常活躍,「他們幻想用人的王國取代神父們所宣揚的神在人間的王國」;在《哈姆雷特》的戲劇里,也讓我們看到他們對人類的推崇和贊歌:「人類是多麼了不得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因此當人有了這種思想的時候,世界就會帶來混亂,帶來災害。《哈姆雷特》戲劇裡面所表達的就是這樣的混亂和亂倫,克勞狄斯用毒葯害死了兄弟,又娶了嫂子,「罪惡的匆促,」,「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這就是一切悲劇的原因。
《老人與海》讀後感
「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著一面雖然飽經風雨剝蝕卻依舊艷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著雲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超越極限!」作者海明威是這樣評價他的作品《老人與海》的。
《老人與海》塑造了一個經典的硬漢形象。古巴的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48天之後釣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的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的一條大魚。魚的勁也大,拖著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中經歷了從未經受的艱難考驗,終於把大魚刺死,拴在船頭。然而這時卻遇上了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結果大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後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
為什麼海明威並沒有給予老人成功,卻賦予老人在壓力下優雅而堅韌的形象? 用小說中老人的話來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這就是《老人與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認,只要是人就都會有缺陷。當一個人承認了這個缺陷並努力去戰勝它而不是去屈從它的時候,無論最後是捕到一條完整的馬林魚還是一副空骨架,這都已經無所謂了,因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已在那追捕馬林魚的過程中充分地體現了。曾經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過、奮斗過,難道他不是一個勝利者嗎?老漁夫就是敢於挑戰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從世俗勝利觀的角度看,老漁夫不是最後的勝利者,因為盡管開始他戰勝了大馬林魚,但是最終大馬林魚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是帶著大馬林魚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說,鯊魚才是勝利者。可是,在理想主義者眼裡,老漁夫就是勝利者,因為他始終沒有向大海沒有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和投降。就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強悍的,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為有了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戰,超越它們,這個限度才一次次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了人類面前。在這個意義上,老漁夫桑地亞哥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 因為,他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為高貴的自信!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他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邊城》讀後感
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邊城>>,即便是現在我還記得當時的心情,一種很莫明的悲傷.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邊城裡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濕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像是觸及到什麼,是童年某個太陽溫暖的下午,還是現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 靠東有一條官路。 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就是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隱忍著什麼.翠翠就是這座成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可以讓她連做夢都能被他的歌帶的很遠的人開始,她就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祖父在雷雨夜裡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舊無法擺脫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 「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我一直在想是什麼讓先生將這么一個善良的童話描畫的這么悲傷,先生出生在19世紀初, 在當時,中國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剛在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下結束了長達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統治,又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影響,一方 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動亂的年代裡,中華大地烽火連天,人民群眾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後,先生毅然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朴美麗的土地,這些溫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一片一片的輕聲述說著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著哀思的文字.
我總在想,取名邊城,在先生心裡就這么「遙遠」嗎,還是在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著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也許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城以隨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
尋我的邊城,尋心靈的那份寧靜,我想我是會有一座邊城的.
《家》讀後感
《家》以嫻熟的藝術手法,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血肉豐滿、個性鮮明、栩栩如生。
小說中的人物有七十來個,其中既有專橫,衰老的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馮樂山,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又有敢於向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溫順馴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鈺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嚮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其實,《家》一書是寫在中國社會劇烈大變革時期一代青年走過的歷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們出生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中。因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覺慧應該是巴金老先生筆下具有一個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個典型人物。巴金曾在他的這個第十版序中這樣寫到:「一個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裡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 」覺慧正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有著新思想,看到了社會的弊端,他反對舊禮教。同時,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於反抗,並且最終沖出了那個封建禮教的大家庭的束縛,乘著不停東流的綠水走入了他嚮往的新生活。
書中還有一個特別顯著的氣息:到處閃耀著青春的色彩。這種單純而自然的環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寫的那樣:「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
巴金老先生筆下的《家》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而《家》的那些子弟們正代表了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專橫、衰老、腐朽的最高統治者高老太爺。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機構中腐敗、貪婪的官員。那些官員仗著自己的官職,隨意支配人,在無形中,人們對他產生了怨恨,對他也產生了無形的威脅。還有像狡猾貪婪的四老爺克安的貪官,他們運用自己的小聰明,毫無顧忌地從公家手中「榨錢」,行賄受賄是樣樣不缺。社會中也有像腐化墮落的敗家子五老爺克定的青少年,他們整日沉迷於網路的虛擬世界,他們由於承受不了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自甘墮落。盡管有如此之多的「烏雲」,但它永遠遮擋不住「太陽」的光輝。
總之,《家》這部作品從思想內容上,對摧殘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受苦、掙扎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對那些為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斗的人們進行了大力的歌頌。
這個社會永遠都是在進步的,並不會因為有什麼不進步的羈絆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得了時代的潮流。在走過的途中,它會噴發出應由的水花,這就會形成一股股奔騰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勢,向著唯一的海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