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影平台 » 帽子王電影網
擴展閱讀
白蓮邪教電影國語 2025-04-16 15:22:14
美國電影颶風營救簡介 2025-04-16 15:16:45
最新上線電影在線觀看 2025-04-16 15:12:13

帽子王電影網

發布時間: 2025-04-14 17:43:39

1. 清朝世襲罔替的12位鐵帽子王

郭德綱有段相聲,調侃於謙祖上是大清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之一

——什麼王?

——綠帽子王!

相聲歸相聲,咱們這回就來聊聊清朝的12位鐵帽子王。

清朝和明朝不一樣,明朝皇子一生下來就封王,清代宗室的等級制度十分嚴格,親王、郡王、貝勒、鎮輔國公,而且往並不世襲,所謂後代繼承爵位時要遞降(這是學漢武帝的推恩令)。比如說親王的第二代繼承人只封為郡王,第三代最高就只能是貝勒了,一代一代地遞減下去,但是並不是減到最後變成平頭老百姓,還是有個最後的體面的,是為不入八分鎮國公,其後代世襲該爵位,而且授爵之前要考騎馬、射箭、國語(滿語)。成績優秀者授予其應有爵位,平者降一等封爵,劣者降兩等。郡王以下的宗室子弟也比照這一規則遞降授爵。

但是,清朝的王爵分封還是有那麼幾個牛人,享受最高待遇——「世襲罔替」,其子孫世世代代繼承王爵,並不降等。如果王爺犯法,則只判其人,不削其爵,由旁支承襲。

這種待遇被老百姓形象地稱之為「鐵帽子王」。

不過,清朝對於蒙古族王爺卻並不實行爵位降襲制度,個個都是「鐵帽子」,這與清朝世代優渥籠絡蒙古貴族的國策有關。

所以這次我們說的「鐵帽子王」並不包括蒙古王公。

第一代禮親王叫代善,此人是努爾哈赤次子。四大貝勒之首,不但在統一女真各部、征蒙古、攻大明戰斗中表現卓越,最重要的功績是擁立皇太極登基,被封為「和碩兄禮親王」。後代世襲罔替。

該封號曾先後改為巽親王、康親王,到乾隆年間又恢復禮親王的封號。

禮親王前後共封襲13位,是清朝地位最尊高的王爵,朝會時立於宗室諸王之首。

第一代親王名為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的第六子,崇德元年因譽前征蒙古、攻朝鮮、攻明等軍功獲封,順治元年加封號為「信義輔政叔王」。其後代封號改為簡親王,乾隆四十三年復稱鄭親王,共封襲17位。

咸豐帝死後,鄭親王端華為顧命八大臣之一,就是在老電影《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中老站在肅順旁邊,慈禧與恭親王發動「祺祥(同治帝最初所定的年號)政變」後被賜自盡。

第一代王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崇德元年因征蒙古、攻明等軍功獲封。順治元年攝政,順治八年因謀逆大罪而削去爵號、掘墓斬首、挫骨揚灰。

他就是多爾袞!

多爾袞沒有兒子,以弟弟多鐸的兒子多爾博為嗣子。其後代先後降封為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乾隆四十三年恢復睿親王爵位,並賜予世襲罔替的待遇,共封襲7位。

第四位——豫(意為雄壯的)親王

第一代王爺就是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多爾袞的弟弟——多鐸。

多鐸在征蒙古、攻大明以及後來的奪取天下的作戰中屢獲軍功而受封。

因與多爾袞有牽連,後代降為信郡王(享受世襲罔替待遇),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恢復豫親王封爵,共封襲13位。

第一代王——豪格,是皇太極長子,作為皇太極的大兒子,曾是皇位的有力爭奪者,當時皇太極駕崩,豪格與多爾袞兩派因為誰更有資格繼位爭得不可開交,最後反而讓皇太極的小兒子福臨撿了個漏,是為順治。

順治上位,多爾袞攝政,豪格的命運可想而知。其爵位被兩次革爵、兩次降封、三次復爵,順治八年,順治反攻倒算後才被追封為親王,並且封其子為顯親王,世襲罔替。乾隆四十三年恢復封號為肅親王,共封襲10位。

第一代——碩塞,皇太極第五子,順治五年封為親王,後降為郡王。順治八年以參與征討李自成、滅南明、征喀爾喀蒙古、鎮壓大同姜瓖之變等軍功而再封親王。其子博果鐸襲爵後封號改為庄親王(後因無子,以康熙帝第十六子允祿為嗣),共封襲11位。光緒末年庄親王載勛因支持義和團被賜自盡。

第一代——岳托是禮親王代善長子,先被皇太極封為成親王,隨後獲罪削爵,死後追封為克勤郡王。其後代的封號先後改為衍僖郡王、平郡王(平郡王福彭的母親是曹雪芹的姑母),乾隆時期封號改回克勤郡王,共封襲17位。

第八位——順承郡王

第一代——勒克德渾,禮親王代善三子薩哈璘的次子,順治五年以軍功封為郡王,世襲罔替,共封襲15位。

清朝初年僅慶扒清僅封了以上八位鐵帽子王,直此扮到乾隆、同治、光緒三朝,又有四位親王因種種原因被賜予世襲罔替待遇,稱為「特封」。這四位王爺分別為:

怡親王允祥,康熙帝第十三子,為皇四子(雍正帝)即位前之親信。就是在連續劇《雍正王朝》里緊跟四阿哥,為他受圈禁,後來又忙公務累死的那個老十三。

在雍正朝負責督理河工水利、辦理西北兩路軍機,立下了很大功勞。允祥為人「謹慎忠誠」,因此死後受到雍正帝的優待,除了恢復原名胤祥、配享太廟外,還令其第四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

另外雍正還加封允祥的第三子弘晈為寧郡王,也享受世襲罔替待遇(後來在乾隆朝改為遞降)。

咸豐帝死前指定怡親王載垣為八位顧命大臣之一,「祺祥政變」之後被慈禧勒令自盡,怡親王爵位由寧郡王弘晈的玄孫載敦承襲。

第一代——奕欣,道光帝第六子,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奉命留京辦事,後與慈安、慈禧兩宮太後聯手發動「祺祥政變」,推翻顧命大臣肅順等人的勢力,在同治元年被兩宮太後授予「議政王」之銜,成為軍機領班。

太後還賜予其世襲罔替的待遇,被他固辭。同治三年兩宮太後再度令恭親王世襲罔替,並賜親王雙俸。後來奕欣因事遭到慈禧太後猜忌,「議政王」頭銜被削去,王爵被降為郡王,世襲罔替待遇也一度被取消。

奕欣死後,王爵傳到其孫溥偉。1936年溥偉在偽滿去世,三年後溥儀將其第七子毓嶦(毓君固,即溥儀《我的前半生》中所稱的「小固」)封為「恭親王」,這也是清代王爵名號的最後一次封襲,此時距清朝滅亡已有二十餘年了。所謂「冊封」也沒有按照清朝的典章賜其金冊,只是把毓嶦叫到偽皇宮的緝熙樓口頭冊封,讓其磕頭謝恩而已。此外還把溥偉死後上交給偽「宮內府」的三件寶物——一條皇帝大閱用的黃絛帶子、一張咸豐出逃熱河前命恭親王為欽差全權大臣的朱筆上諭、一口道光帝賜給恭親王的白虹刀賜給了毓嶦,作為封王爵的「信物」。

第一代——奕譞,道光帝第七子,同治十三年(1874年)因次子載湉繼皇位而被授予世襲罔替待遇。但是奕譞因自己的兒子需在慈禧掌中過活,不得不一生謹小慎微,戰戰兢兢地服侍慈禧,買她的歡心。醇王府在晚清先後出了兩位皇帝,可謂絕無僅有。

初代慶親王是乾隆的第十七子永璘,原封惠郡王,後來改為慶郡王。嘉慶二十五年病危時,被前來探視的嘉慶帝晉升為慶親王,後世的慶親王稱其為「祖太王爺」。永璘之子綿慜降襲慶郡王,後因無子,奉旨過繼儀親王永璇(乾隆第八子)之孫奕彩為嗣。道光二十二年奕彩在服孝期間納妾,事發奪爵;此後永璘第六子輔國公綿性覬覦郡王爵位,向有關人員行賄,事發後也被流放盛京(沈陽),而以其子奕劻過繼給綿慜為後嗣。光緒二十年奕劻被封為慶親王,光緒三十四年授予世襲罔替待遇,這也是清朝最晚出現的一家「鐵帽子王」。

慶親王奕劻是所有鐵帽子王里最會斂財的王爺。他為慈禧辦事多年,老奸巨猾,見多識廣,受到慈禧的重用,清朝末年還與袁世凱、徐世昌、那桐等人沆瀣一氣,互相利用。

奕劻先後擔任過鑲紅、鑲白等旗蒙古都統,鑲白、正黃、正藍各旗滿洲都統,宗人府宗正,並且前後五次得到崇文門監督這一肥缺。清朝創辦海軍後,奕劻奉命會同醇親王辦理海軍事務;陸軍方面的武備院、神機營、火器營、八旗驍騎營、練兵處等重要職務,他也曾以大臣的身份領任過。光緒十年奕劻奉命掌管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並晉爵為慶郡王,此後擔任過外務大臣、軍機大臣、清末「皇族內閣」的總理大臣。關於他的故事可以參見昨天的文章。

有人這樣評價奕劻:「以理內政,則內政無不荒,以理外交,則外交無不敗⋯⋯奕劻於皇族中,固斷送滿清之第一罪人矣。」

正是:世襲罔替鐵帽子王——一代不如一代。

文 | 雲間大彭

歡迎點擊關注,點贊評論

2. 《武狀元蘇乞兒》中很威風的僧格林沁親王是鐵帽子王嗎

我很喜歡周星馳、吳孟達主演的喜劇電影《武狀元蘇乞兒》,到目前為止總共看了不下10次。有意思的是,我每次觀看,都會發現不一樣的東西。

《武狀元蘇乞兒》中有這么一幕:周星馳扮演的八旗子弟蘇察哈爾燦向來飛揚跋扈。一次,他在妓院與別人發生爭執時,他的父親、吳孟達扮演的廣州將軍氣勢洶洶地帶兵前來替兒子出氣。可是,當對方亮出自己的身份——鐵帽子王僧格林沁(在電影里叫僧格林參)時,廣州將軍竟然被嚇得體如篩糠、魂飛魄散。



不過,僧格林沁親王雖然不屬於鐵帽子王,卻享受世襲罔替的待遇。

1865年6月12日,僧格林沁親王在追擊捻軍時,被捻軍誘入包圍圈,在突圍時中傷墜馬,被捻軍張皮綆斬殺於麥田之中,終年55歲。僧格林沁親王死後,親王爵位傳襲給長子伯彥訥謨祜。

1891年11月16日,伯彥訥謨祜病逝後,由於伯彥訥謨祜兩個兒子早逝,親王爵位便傳襲給僧格林沁親王的曾孫阿穆爾靈圭。

阿穆爾靈圭是僧格林沁家族最後一代鐵帽子王。

【參考資料:《清史稿》《武狀元蘇乞兒》《鐵帽子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