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城南舊事影評,不是觀後感,急急500字,初一
城南舊事》以它那清新和雋永的散文敘事鏡語表現了一個時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敘事人,但由於她的年幼,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層語意慾望對象缺席的象徵意味,從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會行為承擔責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編導有意讓真正的敘事人即成年後的「小英子」(也可說是吳貽弓或者林海音)與被敘述的故事拉開時空距離,使影片的敘事風格籠罩了一段惆悵、朦朧的情感色彩。
在影片開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學著駱駝咀嚼的模樣,這不僅反襯了她內心的天真和童稚,更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敘事視點。全片大多數鏡頭是以小英子的低視角的主觀鏡頭拍攝的,這樣,隨著小英子那純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離我而去」的傷懷情緒顯得尤為真切,同時也顯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從影片的內容上看,故事中所講述的人物命運可以說是相當凄慘的,但語調還是相當溫婉。如秀貞發瘋了,是因為與她相好的大學生從事地下革命活動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導演是用秀貞那哀傷的畫外音講出來的,鏡頭在當年曾居住過這對戀人的房屋內緩緩地移動,那朱紅的被剝落的牆壁和窗戶彷彿烙下了他倆情感的印跡。這些都為影片提供了豐富的視聽想像空間,使觀眾沉浸在一種特定的情緒之中。
秀貞與那大學生的自由戀愛為宗族禮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卻作為恥辱扔到齊化門,直至母女倆相見後去火車站,以至最終慘死於火車巨輪之下,似乎是那個社會給她們安排的必然歸宿。影片為了表現這一悲慘的人物命運,精心拍攝了雨夜送別的場面,讓火車煙囪冒出的白煙吞沒了整個大遠景的鏡頭畫面,大雨中,給母女倆送行的小英子暈倒了。畫外傳來買報聲的叫喊:瞧一瞧,母女倆被火車壓死了。導演在這里沒有讓小英子幼小的心靈承受太多的打擊,也不想讓她純凈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塵,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了幕後,這種含蓄的表現手法是十分耐人尋味的。
相反,在表現年幼的妞兒和小英子相互關愛和體貼上,導演卻有意依仗各種視聽形象的延續和積累,來渲染內心情感氛圍的彌漫和擴散。通過四次拍攝藤箱里的小油雞和盪鞦韆的鏡語抒寫,刻畫了她倆內心的童真純朴、傷感失意、離愁別恨,以及辛酸孤獨的種種情愫,這種情感一直貫穿在影片那舒緩而又沉靜的節奏感中。正因為如此,小英子離別時的愁緒疊化在《驪歌》的旋律中,想戀著那盪悠悠的鞦韆,想戀著那毛茸茸的小雞。在她那回瞻留戀的目光里,輾轉出一種沉重的嘆息,滋生出一種纖美而又憂傷的詩意,正如影片中那屋檐下的夜雨,盪滌成水圈,成漣漪般的彌散開來。
如果說影片的上半段落,小英子還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殘酷的現實只是新奇,那麼到了下半段從小英子在病床上蘇醒開始,卻是一場夢魘的逃脫和突圍。從這以後,小英子開始成熟起來了,她也逐漸領會到了世間的復雜與苦楚。
世界對於天真純朴的小英子來講。本應象海跟天那般絢麗多彩。在影片中兩次出現吟誦《我們看海去》的片斷就鮮明地寄予導演的這一主觀願望。
在荒草園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藹而又憨厚的小偷。縈繞在他倆頭頂上的烏鴉的嘶鳴和聒雜訊似乎就昭示著一種宿命的悲劇氛圍。
從小英子和小偷的幾次交談中,我們知道小偷是好人,社會現實卻逼良為盜。傳統的文化教養和不堪負荷的生活壓力導致了他精神和行為的雙重分裂,使他在偷盜別人錢財的同時承受著巨大的精神苦難。
可在小英子那純潔善良的目光背後,她不經意間又害了小偷。她把一尊小佛像(這可喻指小偷尋求出路的內心需要)送給了一個搖撥浪鼓的便衣警察,卻成了小偷被抓的一個依據。在小英子含著淚花的眼裡,又一個朋友離她而去了。在她還來不及懺悔的心靈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傷痕。正為著名詩人北島在《觸電》中寫的那樣:我曾和一個無形的人握手/一聲慘叫我的手被燙傷/留下了烙印。
當善良的小英子內心逐漸浸染著人生的苦楚和憂傷時,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連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靜地離去,化作台灣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親的墓地里六次紅葉疊化的鏡頭,無疑將影片貫穿的離別主題推向了高潮,接著宋媽告別了小英子一家,騎上丈夫牽來的小毛驢兒回家鄉去了,留給這位善良女人的是失去兒女的落寞與孤獨。
這時的小英子趴在馬車後坐上,含著淚花無限依戀地揮別了她童年時的生活家園和精神巢穴。
小英子作為一個主要人物出現在影片中,當她發現大人們的良好願望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時,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靈就愈發顯得孱弱。纏繞在影片中那種無往不復的悲劇輪回也就更加令人觸目和深省,這也正是影片顯得豐富厚重的關鍵之筆。
但這又不盡然,因為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舊事」已經不可能是原來的事情了。她有著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吳貽弓或者林海音想像中的「城南舊事」,是他們記憶中揮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們情感深處發酵過的一壇陳年老酒,所以他們用自己的心滋潤著孕育著那段「城南舊事」。
他們所描述的那個「大時代的小故事」,不再是以痛心疾首的懺悔意識來追憶,而是以一種豁達從容的祥和心態來體味。所以影片中許多的生活細節都洋溢著一種深深的眷戀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難得的溫馨:象學校的陣陣鍾聲和孩子們的陣陣歌聲,還有那轆轤井,那水車,以及在烈日下吐著舌頭的狗和那條幽靜而蟬聲如雨的小巷……經過他們的藝術渲染和升華便有了生命。
當我們隨著影片中的人物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各自命運時,你會驚喜地發現:隨著「一
《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影,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長篇小說,也可視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著英子溫暖和樂的一家。它透過主角英子童稚的雙眼,向世人展現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有一種不出來的天真,卻道盡人世復雜的情感。《城南舊事》曾被評選為亞洲周刊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八十年代還被搬上銀幕,還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大獎,感動了一代人。它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書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半個多世紀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這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著迷。會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夥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媽、沉痾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為何人世這般凄苦?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
50多年過去,如今遠離北京的遊子,對這一切依然情意繾綣。那一縷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記憶里,永不消退,也深深地打動著我。
讀《城南舊事》,心頭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緻的東西,因為她不刻意表達什麼,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說它自己。那樣地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那樣地純凈淡泊,彌久恆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貳』 《城南舊事》馬原主義理論影評
我所經歷過的許多大事,都淡忘了。而這些童年的瑣事,無論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卻永久、永久地刻印在我的心頭。
——題記
那漫長的駝鈴聲在童年的小路上飄盪,一次又一次喚醒我沉睡的記憶如蝶翼般輕顫。英子甜美又短暫的童年在回憶中愈顯出一種憂傷的幸福。還記得第一次看到《城南舊事》這本書,那名字很有種老奶奶說故事的感覺。那是千僖年的春天。關維興給書上畫上了很美的水粉插圖,英子的童年就栩栩如生地在眼前展開。
一年後,作者林海音逝世。那一年我十歲。每一次重讀她的故事,都像是童年再一次在心頭回放,流淌著淡淡的哀傷和不舍。
比起畫面,文字有時更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每個人看到的畫面都各不相同,文字便給我們心裡留下了一角供自由想像。
曾羨慕那些在古老的小城裡長大的孩子。純凈無邪的童年,有北方高大的針葉樹和土灰色的牆,還有蛋黃一樣的冬陽懶懶地掛在樹梢。孩子的臉凍得發紅,在簡陋的操場上奔跑叫喊,教學樓的牆上掛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格言,用漂亮的小楷書寫。像電影的畫面,鏡頭就慢慢拉向遠方的路,騎自行車的人,鋪了瓦片的平房,熱氣騰騰的蒸籠和包子……一種恬淡又市井的感覺便油然而生。那是英子的童年。各種各樣的人和事都在她純凈的心靈里過濾成動人的謎。
她有許多迷惑不解的事情,它們都將在時間里被一一消融。經過的卻是童年裡永遠無法重拾的記憶。
北京的氣息是特殊的。一種說不清的歷史沉澱給人一種歸屬感和安穩感。那是一個殘酷的時代,從一個小女孩天真澄澈的眼眸里望出去卻依舊不失甜美溫情。那是典型的老電影——濃郁又樸素的色彩,狹窄的街道,吆喝的人群和放學的孩子嬉鬧。我們在不斷的告別與相遇中成長,身後是再也回不來的童年時光。
爸爸的花兒落了,英子也被迫長大了。誰又敢說自己不是這樣地長大的呢?
後來讀到林海音的散文,大多都流露出對老北平濃郁的思念。思念北平土話,思念乾燥的冬天,思念胡同里的吆喝聲……那是個尖銳的時代,學生出紅差,為了生計而成為小偷的人,賣子鬻女的窮人……然而英子卻說,人太多了,好人壞人,我分不清——就像分不清海跟天。
故事裡感人的又豈止是鄉愁,更是那對消逝的時光里人和事濃濃的思念。
秀貞和妞兒在大雨中消失之後,在人力車上爸爸說,過去的日子就過去了。
一切都恍惚得像一個夢,無處追尋卻又引人牽掛。古說「哀而不傷」,用在這種情緒上尤為恰當。如秀貞對英子說的,緣分,你明白嗎,緣分。
有人說,秀貞帶著妞兒逃走的夜晚,被火車軋死。然而我是許多年後才知道這個說法的——我一直以為,秀貞和妞兒會遠行他方。當她想起妞兒的父親,也許早已不在人世的北大學生,總會浮現出羞怯又嚮往的笑容……
提到童年,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覺和畫面浮現。而我們這一代人的童年已遠遠失去了鄉間的小溪和熱鬧的新年,那溫情歡快的童年往往寄託於一個符號,符號在歲月和時代的河裡已消隱不見。美好的時光支離破碎,直至只剩下回憶把它們的缺憾一一填補。
我是個沒有故鄉的人。便總把記憶里最嚮往認可的那一部分,認作故鄉。那是童年最溫柔甜美的一個夢,夢里米白色的小花被夏風一陣陣卷落,小凳子上的凹陷紋路我都還清楚。我坐在那裡讀絕句律詩,聲音忽高忽低地就走了神,看外婆依舊纖細柔軟的手撥弄她心愛的花花草草。——童年無聲地滑過,氤氳著雨後微濕的夢。玻璃窗上水霧迷濛。牆角剝落露出雪白的石灰,一塊一塊。江南是柔曼多情的風和剪不斷的絲雨如煙,如一幅輕緲的水墨畫,就這樣不經意地泅進我不眠的夢中。
就當我喚你為故鄉,在此後迷失的喧囂年華里它在生命中細碎地輕響。
夜裡烏蓬船的影子在光潔如鏡的水面上穿梭,船櫓忽地就搖碎了水中皎潔的明月,碎成一片銀光。我趴在船頭看,往往看著看著就睡著了。醒來已是晨光熹微的早上,外婆在床前梳頭。那滿頭的銀發流淌如一條奔騰的瀑布,想來她的青春年少也曾閃爍明亮。
而如今這若有若無的惆悵,被時光凝成一陣淡淡的氣息,如影隨行般提醒我是個沒有歸屬感的人。不解鄉愁,沒有烈酒般的思念,沒有字字珠璣聲聲血淚的痴情,卻戒不掉那煙雨迷濛的畫面,每一次回想時,都在夢里靜靜地回放,黑白而無聲。似一個前世的咒語,悄悄地將思念彌漫,纏繞了又纏繞。
記憶如一幅清秀空靈的山水畫,卻被一抹明艷而活潑的色彩沖開了一層若即若離的水氣。如小鹿撞進心裡,我突然想起那一道道熟悉的舊牆,班駁在池塘上的樹影婆裟。我在那裡等待月亮出來,尋找過路旁的含羞草;我傾聽過大地通過樹發出的每一絲呼吸。這些舊時友撞開我遲鈍的思緒,那時的心情便像英子悵惘地望著離去的人們,我們註定無法將時光扭轉再重來……
待到白發蒼蒼塵滿面鬢如霜,回憶起那永遠無法忘懷的時光,又會有怎樣的感傷和幸福。如今想起那過去的歲月和時光,感傷時,便恨不能將一刻鍾掰成兩刻過,讓我把這人世間幸福酸甜都深深銘記。——然而時光畢竟是無垠的呵,我們只是其中一員。
『叄』 城南舊事觀後感
英子在她的心中默念著,在她得到自己父親離去的時候。驪歌的樂音在耳畔縈回著,一縷哀愁淡淡,一抹相思沉沉……去了,「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太年輕的時候,為何卻早已體驗了「知交半零落」的愁苦? 惠安會館的瘋女秀貞,飽受養父虐待的夥伴妞兒,為供弟弟上學而偷竊的無名青年,從小在凄風苦雨中生長的蘭姨娘,朝夕相伴的奶娘宋媽和沉痾染身的慈父……涉世未深的小英子的思緒,久久縈繞在時光與命運的變遷之中。夾竹桃零落滿地,她在懵懂與靜默之中送別了自己的童年…… 讀《城南舊事》感動著我的,是這文字之間盪漾的一種淡泊與純凈。海音以兒童清澈的眼眸,用清新淡雅的文字,訴說她對城南舊事的情意繾綣。半個世紀的別離,城南的落花依舊,然而零落的,只是人們記憶的碎片。 「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海音寫道。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從容淡定之間,多少悲歡離合,掠過生命的軌跡。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愁苦又有何用?「一壺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童年去了,留下無窮思戀與懷想…… 驀然回首,滿地零落的花瓣兒,訴說著盛夏的情懷……落寞之後,驪歌那清越悠揚、古樸深婉的樂音仍在耳畔縈回著,淡淡的愁緒,沉沉的情思之中,少了一絲懵懂,多了一點緬懷。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落花下,一個女孩,在夕陽的余輝里靜默著,正如她衣襟上的那朵沉默的夾竹桃. 答案補充《城南舊事》以它那清新和雋永的散文敘事鏡語表現了一個時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敘事人,但由於她的年幼,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層語意慾望對象缺席的象徵意味,從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會行為承擔責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編導有意讓真正的敘事人即成年後的「小英子」(也可說是吳貽弓或者林海音)與被敘述的故事拉開時空距離,使影片的敘事風格籠罩了一段惆悵、朦朧的情感色彩。 在影片開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學著駱駝咀嚼的模樣,這不僅反襯了她內心的天真和童稚,更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敘事視點。全片大多數鏡頭是以小英子的低視角的主觀鏡頭拍攝的,這樣,隨著小英子那純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離我而去」的傷懷情緒顯得尤為真切,同時也顯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答案補充從影片的內容上看,故事中所講述的人物命運可以說是相當凄慘的,但語調還是相當溫婉。如秀貞發瘋了,是因為與她相好的大學生從事地下革命活動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導演是用秀貞那哀傷的畫外音講出來的,鏡頭在當年曾居住過這對戀人的房屋內緩緩地移動,那朱紅的被剝落的牆壁和窗戶彷彿烙下了他倆情感的印跡。這些都為影片提供了豐富的視聽想像空間,使觀眾沉浸在一種特定的情緒之中。 秀貞與那大學生的自由戀愛為宗族禮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卻作為恥辱扔到齊化門,直至母女倆相見後去火車站,以至最終慘死於火車巨輪之下,似乎是那個社會給她們安排的必然歸宿。影片為了表現這一悲慘的人物命運,精心拍攝了雨夜送別的場面,讓火車煙囪冒出的白煙吞沒了整個大遠景的鏡頭畫面,大雨中,給 答案補充母女倆送行的小英子暈倒了。畫外傳來買報聲的叫喊:瞧一瞧,母女倆被火車壓死了。導演在這里沒有讓小英子幼小的心靈承受太多的打擊,也不想讓她純凈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塵,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了幕後,這種含蓄的表現手法是十分耐人尋味的。 相反,在表現年幼的妞兒和小英子相互關愛和體貼上,導演卻有意依仗各種視聽形象的延續和積累,來渲染內心情感氛圍的彌漫和擴散。通過四次拍攝藤箱里的小油雞和盪鞦韆的鏡語抒寫,刻畫了她倆內心的童真純朴、傷感失意、離愁別恨,以及辛酸孤獨的種種情愫,這種情感一直貫穿在影片那舒緩而又沉靜的節奏感
『肆』 《城南舊事》基本的情節怎麼寫
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痴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
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後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
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
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裡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裡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伍』 求電影城南舊事的觀後感
城南舊事》以它那清新和雋永的散文敘事鏡語表現了一個時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敘事人,但由於她的年幼,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層語意慾望對象缺席的象徵意味,從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會行為承擔責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編導有意讓真正的敘事人即成年後的「小英子」(也可說是吳貽弓或者林海音)與被敘述的故事拉開時空距離,使影片的敘事風格籠罩了一段惆悵、朦朧的情感色彩。
在影片開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學著駱駝咀嚼的模樣,這不僅反襯了她內心的天真和童稚,更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敘事視點。全片大多數鏡頭是以小英子的低視角的主觀鏡頭拍攝的,這樣,隨著小英子那純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離我而去」的傷懷情緒顯得尤為真切,同時也顯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從影片的內容上看,故事中所講述的人物命運可以說是相當凄慘的,但語調還是相當溫婉。如秀貞發瘋了,是因為與她相好的大學生從事地下革命活動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導演是用秀貞那哀傷的畫外音講出來的,鏡頭在當年曾居住過這對戀人的房屋內緩緩地移動,那朱紅的被剝落的牆壁和窗戶彷彿烙下了他倆情感的印跡。這些都為影片提供了豐富的視聽想像空間,使觀眾沉浸在一種特定的情緒之中。
秀貞與那大學生的自由戀愛為宗族禮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卻作為恥辱扔到齊化門,直至母女倆相見後去火車站,以至最終慘死於火車巨輪之下,似乎是那個社會給她們安排的必然歸宿。影片為了表現這一悲慘的人物命運,精心拍攝了雨夜送別的場面,讓火車煙囪冒出的白煙吞沒了整個大遠景的鏡頭畫面,大雨中,給母女倆送行的小英子暈倒了。畫外傳來買報聲的叫喊:瞧一瞧,母女倆被火車壓死了。導演在這里沒有讓小英子幼小的心靈承受太多的打擊,也不想讓她純凈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塵,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了幕後,這種含蓄的表現手法是十分耐人尋味的。
相反,在表現年幼的妞兒和小英子相互關愛和體貼上,導演卻有意依仗各種視聽形象的延續和積累,來渲染內心情感氛圍的彌漫和擴散。通過四次拍攝藤箱里的小油雞和盪鞦韆的鏡語抒寫,刻畫了她倆內心的童真純朴、傷感失意、離愁別恨,以及辛酸孤獨的種種情愫,這種情感一直貫穿在影片那舒緩而又沉靜的節奏感中。正因為如此,小英子離別時的愁緒疊化在《驪歌》的旋律中,想戀著那盪悠悠的鞦韆,想戀著那毛茸茸的小雞。在她那回瞻留戀的目光里,輾轉出一種沉重的嘆息,滋生出一種纖美而又憂傷的詩意,正如影片中那屋檐下的夜雨,盪滌成水圈,成漣漪般的彌散開來。
如果說影片的上半段落,小英子還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殘酷的現實只是新奇,那麼到了下半段從小英子在病床上蘇醒開始,卻是一場夢魘的逃脫和突圍。從這以後,小英子開始成熟起來了,她也逐漸領會到了世間的復雜與苦楚。
世界對於天真純朴的小英子來講。本應象海跟天那般絢麗多彩。在影片中兩次出現吟誦《我們看海去》的片斷就鮮明地寄予導演的這一主觀願望。
在荒草園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藹而又憨厚的小偷。縈繞在他倆頭頂上的烏鴉的嘶鳴和聒雜訊似乎就昭示著一種宿命的悲劇氛圍。
從小英子和小偷的幾次交談中,我們知道小偷是好人,社會現實卻逼良為盜。傳統的文化教養和不堪負荷的生活壓力導致了他精神和行為的雙重分裂,使他在偷盜別人錢財的同時承受著巨大的精神苦難。
可在小英子那純潔善良的目光背後,她不經意間又害了小偷。她把一尊小佛像(這可喻指小偷尋求出路的內心需要)送給了一個搖撥浪鼓的便衣警察,卻成了小偷被抓的一個依據。在小英子含著淚花的眼裡,又一個朋友離她而去了。在她還來不及懺悔的心靈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傷痕。正為著名詩人北島在《觸電》中寫的那樣:我曾和一個無形的人握手/一聲慘叫我的手被燙傷/留下了烙印。
當善良的小英子內心逐漸浸染著人生的苦楚和憂傷時,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連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靜地離去,化作台灣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親的墓地里六次紅葉疊化的鏡頭,無疑將影片貫穿的離別主題推向了高潮,接著宋媽告別了小英子一家,騎上丈夫牽來的小毛驢兒回家鄉去了,留給這位善良女人的是失去兒女的落寞與孤獨。
這時的小英子趴在馬車後坐上,含著淚花無限依戀地揮別了她童年時的生活家園和精神巢穴。
小英子作為一個主要人物出現在影片中,當她發現大人們的良好願望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時,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靈就愈發顯得孱弱。纏繞在影片中那種無往不復的悲劇輪回也就更加令人觸目和深省,這也正是影片顯得豐富厚重的關鍵之筆。
但這又不盡然,因為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舊事」已經不可能是原來的事情了。她有著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吳貽弓或者林海音想像中的「城南舊事」,是他們記憶中揮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們情感深處發酵過的一壇陳年老酒,所以他們用自己的心滋潤著孕育著那段「城南舊事」。
他們所描述的那個「大時代的小故事」,不再是以痛心疾首的懺悔意識來追憶,而是以一種豁達從容的祥和心態來體味。所以影片中許多的生活細節都洋溢著一種深深的眷戀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難得的溫馨:象學校的陣陣鍾聲和孩子們的陣陣歌聲,還有那轆轤井,那水車,以及在烈日下吐著舌頭的狗和那條幽靜而蟬聲如雨的小巷……經過他們的藝術渲染和升華便有了生命。
當我們隨著影片中的人物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各自命運時,你會驚喜地發現:隨著「一
『陸』 城南舊事電影的影評論文
擬人把物當做人寫,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作用: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如: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誇張對事物的性質,特徵等故意地誇張或縮小。作用:提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類別特點例句擴大誇張對事物形狀
『柒』 《城南舊事》影評1000字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看了第一句詞相信很多人就可以哼出那熟悉的旋律,雖然未必知道這是奧德維的名曲。歌名叫《送別》,但我更願意叫它《驪歌》。同是李叔同填的詞,不知道為什麼和我們小時候唱的《送別》不同,但《城南舊事》的開頭就是抱笙加豎琴的《驪歌》……
音樂是有穿透力的,一段插曲把「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點染開去,翻開一張發舊、珍貴而無法重拍的老照片。僻巷的駝鈴、挑擔剃頭的情景,沿街的賣唱,井台的打水,小學生放學的畫面,絲絲入扣,一路下來使人陷入無言的哀傷。影片尋著林海音的心裡情緒,以舒緩的節奏,象徵、含蓄、對比、重復等藝術手法創造出一種近乎中國水墨畫般的寧靜、淡泊、簡約的意境,勾畫出淡淡的的並不面目猙獰的悲劇場景。黑沉沉、霧蒙蒙的城門樓下,緩緩前行的駝隊,單調而復沓的街口的井槽,幽靜而蟬聲如雨的小巷,在悲劇氛圍中彌散著纖美的憂傷與詩意。
故事的終結,所有的人物都離小英子而去,包括父親,英子也不再是小孩子。如同我們的成長一樣,一再地失去東西,不管是朋友、玩伴、記憶、時間或親人。原以為痛心不過如此!可是,當我漫步在林海音論壇上,看到88年她回國時大喊的那一聲:「我的城牆呢!」不由得再次陪她心碎,陪她落淚。失去的痛仍然迷漫在我們這代人的心上……
永遠不要因為一時的淺見做美的破壞者,那是不可原諒的。
《城南舊事》,一個小女孩用清澈的眼眸看世界,不得不讓心沉浸在她心靈的童年裡,也一直沉浸在自己心靈中的童年中……喚醒了那五光十色、朦朧而又耀眼的斑斕。
凌夢說:總以為自己是個不愛回憶的人,沒有保留舊物的習慣,也沒有知心的老友可以敘敘舊,況且,二十幾歲的生命,紛紛擾擾,有知覺的歲月何其得少,回憶,要它來作什麼?--直到《城南舊事》。
總以為混沌中的童年,沒有外祖母的歌謠,沒有門前的小溪,沒有月夜籬下的蛙聲,沒有夏日老槐樹的蔭蔽,甚至沒有呼朋引伴采蝶去,應該是忘卻了吧。--直到《城南舊事》。
以為忘卻的東西,以為忘卻的那些事那些人,卻原來一直潛藏在心的某個角落裡,此刻竟像潮水一般慢慢涌來。以為了無印象的童年,以為早已消褪殆盡的那些童年玩伴的臉,此刻竟又鮮活起來,彷彿就在眼前。其實每個人記性都一樣好,只是芸芸如我們,總是不經意間失落了那把鑰匙,無從開啟罷了。--慶幸有《城南舊事》。
是,直到《城南舊事》。
『捌』 請對《城南舊事》這部影視作品,認真欣賞,寫一下影評
剪風 2007-07-20 20:21:23
很喜歡小英子,就是《城南舊事》的林英子。2001年林海音逝世的時候,才去買了《城南舊事》珍藏版,而吳貽弓導演的同名影片,是如今看的。那是部老片子,2001年時還未上大學,也沒有網路,比較難找。在我沒有出生前,小英子清澈的眼神早已映進了許多人心裡,影片在國內與國外得了大獎。
還有那首李叔同作詞的《送別》,也是自電影《城南舊事》起盛行,電影的《城南舊事》與《送別》是不能分離的,無論從主題或是畫面攝影上。這首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盛極一時的著名校園歌曲里,真正能感懷別離的,莫過於逐漸告別青春而成長的學子,最美好的青春與天真漸行漸遠,帶著淡的哀愁,與童年作別,帶著淺的憂傷,與青春作別。
什麼時候我們越懂事了,就越難忘記小英子。因為長大的我們無法再像小英子一樣,睜大眼睛,稚氣而極認真地對詢問名字的人說:「我叫英子!林英子!」那認真的神情,是天下頂頂有趣的事和最自我的肯定。一個人的成長割捨不開童年的經歷,當你開始懂得人世,與己渾然一體的世界漸被拆開,苦難或幸福被劃分開,我們必須顧及生活的一切細枝末節,而無暇再用簡單的快樂去想像著拼湊故事。
影片一開始小英子模仿著駱駝咀嚼草料的樣子,相信可以讓很多人回憶起兒時也曾對著簡單的事物好奇地玩味半天的情形。到底,成長是怎樣地叫人漸失了童真呢?英子從中快樂著的,皆不是什麼愉快的結局,惠安館瘋子和進步學生的凄慘愛情和骨肉離散;妞兒受盡打罵的孤苦生活;社會壓迫下走向犯罪的小偷叔叔;失去兒女卻深愛他人孩子的宋媽。大人眼裡愛聽事兒的小英子有時覺得委屈:「哼,你們說什麼我可都知道!」想起兒時的自己也常這么想,我就可理解英子了!可不是,明明都知道,可就是分不清,為什麼大人偏說小孩子不懂事兒,可小英子,就只是想幫秀貞找到小桂子,幫妞兒找著她親爹媽,讓宋媽把栓子和丫頭子都帶在自己身邊,還有和「小偷」叔叔去荒地說話。這一切,到了大人眼裡怎麼就成了聲聲嘆息。待到小英子分清海和天的顏色,分清好人和壞人的時候,已要和這童年天真無邪的歲月作別了。
雖然對內心的刻畫沒有如今一些電影來得細膩與細節化,但是我至今認為,這部二十多年前就拍攝的電影,是描寫童心最為動人的一部。不思量,自難忘。從電影開場,便是叫人浸在一切回憶里的。片頭吱扭的水車,片尾香山的紅葉,老北京的城牆,都從幾十年後遠居台灣的英子回憶里走來,近了陣陣駝鈴,又遠去了這清脆的鈴聲,遠去了「曾經有我」,真真切切的城市的變遷。
想起七月離別,歲歲年年,多少校園里還會唱起「長亭外,古道邊」,多少人會唱起離歌,祭奠逐漸遠離了我們的青春歲月。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玖』 求!誰能幫我,我急要電影《城南舊事》的影評!
原著:林海音
導演:吳貽弓、吳永剛
編劇:伊明
演員:沈潔
張豐毅
嚴翔
張閩
鄭振瑤
出品:上海電影製片廠1982年攝制
要寫好影評,就必須對下列各項作出解釋和評價:
1。影片的主題
2。技術質量
3。影片的思想質量和性質
4。影片的思想正當性
5。個人的貢獻(如表演)
6。影片和同一導演的其他作品的關系
零零散散也不記不得自己曾經寫過多少影評。一般寫的時候都是出於應付考試,這是第一次打破上面提到的常規這樣去寫影評。在我看來有點象小時候分析語文課本時老師讓我們分段,然後再劃分段意。如果要讓我給〈〈城南往事〉〉也影評我會這樣去寫。〈〈城南舊事〉〉可以分為四個段落。
第一個段落惠安會館門口站著一個瘋女人,她的家人被帶走去過堂了,她的孩子一生下就被仍了,別人都不理她。只有英子願意跟她玩,妞兒是英子的夥伴,她不是她父母親生的,所以經常挨打。妞兒發誓要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英子沒料到她們後來會慘死在火車輪下。
第二個段落英子搬了新家,她開始上學了,並交了一個朋友,她不知道那人為了送弟弟上學,當了小偷後來被捉去了。
第三個段落宋媽是英子的奶媽,她的親生兒子被大水淹死了,女兒賣了所以她才來英子家當上了英子的奶媽。後來宋媽也被丈夫接走了。
第四個段落英子爸爸是位愛孩子的好老師,如今也長眠在台灣異地冰涼的地下。一切都遠去……。
為什麼要給這個電影分段呢?我是這樣想的。在我看完〈〈城南舊事〉〉以後我覺得它就好象一篇質朴清新的散文。具有散文化的敘事風格。影片一方面在更大程度上打破了故事情節的完整性和連貫性,形成一種具有較強段落感的敘事風格。另一方面它在真實自然的基礎上,更強調了整個影片藝術表現的情感化和主觀色彩,為影片創造了抒情散文的格調。導演吳貽弓將「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確定為影片的總基調,成功的再現了原作那種
充滿了「回憶感」和「往事感」的神韻。
《城南舊事》以它那清新和雋永的散文敘事鏡語表現了一個時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敘事人,但由於她的年幼,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層語意慾望對象缺席的象徵意味,從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會行為承擔責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編導有意讓真正的敘事人即成年後的「小英子」(也可說是吳貽弓或者林海音)與被敘述的故事拉開時空距離,使影片的敘事風格籠罩了一段惆悵、朦朧的情感色彩。
在影片開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學著駱駝咀嚼的模樣,這不僅反襯了她內心的天真和童稚,更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敘事視點。全片大多數鏡頭是以小英子的低視角的主觀鏡頭拍攝的,這樣,隨著小英子那純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離我而去」的傷懷情緒顯得尤為真切,同時也顯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從影片的內容上看,故事中所講述的人物命運可以說是相當凄慘的,但語調還是相當溫婉。如秀貞發瘋了,是因為與她相好的大學生從事地下革命活動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導演是用秀貞那哀傷的畫外音講出來的,鏡頭在當年曾居住過這對戀人的房屋內緩緩地移動,那朱紅的被剝落的牆壁和窗戶彷彿烙下了他倆情感的印跡。這些都為影片提供了豐富的視聽想像空間,使觀眾沉浸在一種特定的情緒之中。
秀貞與那大學生的自由戀愛為宗族禮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卻作為恥辱扔到齊化門,直至母女倆相見後去火車站,以至最終慘死於火車巨輪之下,似乎是那個社會給她們安排的必然歸宿。影片為了表現這一悲慘的人物命運,精心拍攝了雨夜送別的場面,讓火車煙囪冒出的白煙吞沒了整個大遠景的鏡頭畫面,大雨中,給母女倆送行的小英子暈倒了。畫外傳來買報聲的叫喊:瞧一瞧,母女倆被火車壓死了。導演在這里沒有讓小英子幼小的心靈承受太多的打擊,也不想讓她純凈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塵,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了幕後,這種含蓄的表現手法是十分耐人尋味的。
相反,在表現年幼的妞兒和小英子相互關愛和體貼上,導演卻有意依仗各種視聽形象的延續和積累,來渲染內心情感氛圍的彌漫和擴散。通過四次拍攝藤箱里的小油雞和盪鞦韆的鏡語抒寫,刻畫了她倆內心的童真純朴、傷感失意、離愁別恨,以及辛酸孤獨的種種情愫,這種情感一直貫穿在影片那舒緩而又沉靜的節奏感中。正因為如此,小英子離別時的愁緒疊化在《驪歌》的旋律中,想戀著那盪悠悠的鞦韆,想戀著那毛茸茸的小雞。在她那回瞻留戀的目光里,輾轉出一種沉重的嘆息,滋生出一種纖美而又憂傷的詩意,正如影片中那屋檐下的夜雨,盪滌成水圈,成漣漪般的彌散開來。
如果說影片的上半段落,小英子還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殘酷的現實只是新奇,那麼到了下半段從小英子在病床上蘇醒開始,卻是一場夢魘的逃脫和突圍。從這以後,小英子開始成熟起來了,她也逐漸領會到了世間的復雜與苦楚。
世界對於天真純朴的小英子來講。本應象海跟天那般絢麗多彩。在影片中兩次出現吟誦《我們看海去》的片斷就鮮明地寄予導演的這一主觀願望。
在荒草園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藹而又憨厚的小偷。縈繞在他倆頭頂上的烏鴉的嘶鳴和聒雜訊似乎就昭示著一種宿命的悲劇氛圍。
從小英子和小偷的幾次交談中,我們知道小偷是好人,社會現實卻逼良為盜。傳統的文化教養和不堪負荷的生活壓力導致了他精神和行為的雙重分裂,使他在偷盜別人錢財的同時承受著巨大的精神苦難。
可在小英子那純潔善良的目光背後,她不經意間又害了小偷。她把一尊小佛像(這可喻指小偷尋求出路的內心需要)送給了一個搖撥浪鼓的便衣警察,卻成了小偷被抓的一個依據。在小英子含著淚花的眼裡,又一個朋友離她而去了。在她還來不及懺悔的心靈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傷痕。正為著名詩人北島在《觸電》中寫的那樣:我曾和一個無形的人握手/一聲慘叫我的手被燙傷/留下了烙印。
當善良的小英子內心逐漸浸染著人生的苦楚和憂傷時,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連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靜地離去,化作台灣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親的墓地里六次紅葉疊化的鏡頭,無疑將影片貫穿的離別主題推向了高潮,接著宋媽告別了小英子一家,騎上丈夫牽來的小毛驢兒回家鄉去了,留給這位善良女人的是失去兒女的落寞與孤獨。
這時的小英子趴在馬車後坐上,含著淚花無限依戀地揮別了她童年時的生活家園和精神巢穴。
小英子作為一個主要人物出現在影片中,當她發現大人們的良好願望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時,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靈就愈發顯得孱弱。纏繞在影片中那種無往不復的悲劇輪回也就更加令人觸目和深省,這也正是影片顯得豐富厚重的關鍵之筆。
但這又不盡然,因為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舊事」已經不可能是原來的事情了。她有著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吳貽弓或者林海音想像中的「城南舊事」,是他們記憶中揮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們情感深處發酵過的一壇陳年老酒,所以他們用自己的心滋潤著孕育著那段「城南舊事」。
他們所描述的那個「大時代的小故事」,不再是以痛心疾首的懺悔意識來追憶,而是以一種豁達從容的祥和心態來體味。所以影片中許多的生活細節都洋溢著一種深深的眷戀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難得的溫馨:象學校的陣陣鍾聲和孩子們的陣陣歌聲,還有那轆轤井,那水車,以及在烈日下吐著舌頭的狗和那條幽靜而蟬聲如雨的小巷……經過他們的藝術渲染和升華便有了生命。
還有:
http://..com/question/4058037.html
http://bbs.oluojie.com/Dispbbs.asp?boardid=220&ID=96177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00894/
http://218.94.91.132/printpage.asp?ArticleID=133
『拾』 《城南舊事》影評800字
初中的時候,夏天夜裡,父母都已睡去,獨自坐在微涼的客廳,盤腿,胡亂地按著遙控器。那是種像小時候吃的紅色紙質包裝的「大板巧克力」一樣的遙控器,不好使的時候,還要用手用力拍打幾下。無意間播到電影頻道,是喜歡的老舊影片的色彩:微黃的畫面,靜默的敘事。然後,注意到屏幕一角印著淡白的字體:城南舊事。
再次看到《城南舊事》,已是冠冕堂皇的高三了。趁著周四上午最後一節是體育課的有利時機,假裝若無其事地下樓到運動場上課。然後,在走出像火柴盒堆疊成的教學樓之後,馬上與人流分道揚鑣,心安理得地從學校後門逃之夭夭。其實,逃的最遠的也不過是學校正門門口的那家書店。
走進去,上了歲數的女店主,依舊戴著老花鏡鎮定自若地翻看著當天的報紙。泛白的頭發在腦後結實地挽成一個綰,喜歡這樣守口如瓶的緘默,她不會明知故問你是否逃課,也不會像商店裡的服務員那樣身先士卒地殷勤介紹你不需要的東西。
我們彼此在乎的都是各自的心情。
書店不大,但仍然可以找到我們想要的漢字:八卦雜志、濫情小說、還有像板磚一樣厚重的參考習題。一個人,手指一本本地掠過書的稜角,在書架的倒數第二格看到了《城南舊事》。抽出來,黑色的封面,打開,裡面有插畫,是好看的水彩畫。書底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的照片和介紹。相片上的她笑得從容而慈祥。於是,毫不猶豫地買下了這本書。事後,在所有能想到的詞彙里,我為這次無傷大雅的逃脫找到四個字來作為它的結案陳詞——心滿意足。
書里的英子,是多麼可愛的一個孩子,電影和插畫中,英子那個齊劉海的發型我小時候也梳過。是父親給剪的。還記得那把剪刀,微銹,且鈍,碰到脖子時有麻酥酥的冰涼。剪頭的時候,總是擔心父親會剪到我的脖子,所以也總是一動不敢動的。這種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每次去理發店剪頭,仍會有細小的緊張,和微梗。
那老椿樹胡同口兒的雨夜裡,究竟故事的結局是怎樣的?蹲在草地里的那個人還會不會帶英子去看海?宋媽坐在黃板牙兒的毛驢上走了還來嗎?蘭姨娘呢?爸爸的石榴花呢?英子坐在馬車上側臉問的那個「什麼是將來的事呢?」的問題,我們誰又能准確無誤的回答出來呢?
「那從前的事呢?」
「從前的事都過去了,沒有意思了,英子都會慢慢忘記的。」
然而,我們終歸都是忘記不了的。她忘不了西廂房的小油雞,我忘不掉開春兒喂蘋果撐死了的刺蝟;她忘不了井窩子邊閃過來的小紅襖,我忘不掉穿的發黃的白布鞋;她忘不了妞兒笑時的淚坑,房檐下的缺蓋,跨院里的小屋,而我,也忘不掉鄰家欺行霸市的大姐掐過我的胳膊留下的紫印,從學校偷回來的彩色粉筆,和5毛錢的摻著色素與糖精的袋裝刨冰……
這些年久失修的記憶,像老北京的胡同兒,磚瓦之間,烙落下的都是一些年歲的雕刻。平淡之中,隱匿著那段老舊時光的微茫快樂和些許的悵然若失。
合起書頁的時候,突然想到比利時作家弗朗茲·海侖斯說:「人的童年提出了整個一生的問題,但找到問題的答案,卻需要等到成年。」兒時的快樂是哈哈鏡里的自己,直接、誇張而又充滿想像。而成長所剝奪走的就是這種天真到幼稚的純粹。就像銅鏡里的映襯,呆板、古怪,給人一種畫皮的驚悚。
童年是一座兵臨城下的城池,在兵荒馬亂的時光剪影里,舊舊的圍牆外頭,我們依舊心照不宣地醉卧沙場,但求,君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