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青木原樹海為什麼會讓人迷失自己
青木原樹海位於富士山的西北側山麓,附近有多個湖泊,從名字就能知道這是一片美麗的大森林。這片本該十分適合藍精靈等可愛生物生活的原始森林是日本最著名的樹海,想必這里的人們也是活潑又聰明,勇敢又伶俐,可是萬萬沒想到,這里卻是自殺愛好者心目中的聖地,又稱為「自殺森林」。2015年,著名影星馬修·麥康納和渡邊謙聯袂出演電影《自殺森林》,又讓這片神秘的區域進一步提高了知名度。可惜的是,兩大影帝也似乎在這里撞了霉運,電影在戛納試映的時候就遭到罵聲一片。
我們再把目光拉回日本。日本人的敬業精神是全世界出名的,為公司和國家加班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整個就像一個大富士康,使得日本人自殺率一直居高不下。加之大和民族是愛美且愛清潔的,想死必須得挑個好地方,風景優美又不太容易被人打擾的青木原樹海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㈡ 雷探長青木原樹海碰到的屍體是真的嗎
是真的,白天那個肯定是真的。進過青木原樹海拍紀錄片的美國和日本都進去過,你可以搜搜看,的確是真的,那裡的警示牌還是發現的屍體跟雷探長發現的差不多,至於那個晚上的真假一半一半吧,不好判斷,但是從雷探長視頻中表現來看,是真的嚇到了。人真的嚇到後,想表演出來是不好表演的,看他跑的那幾個鏡頭絕對不是演的。
㈢ 求電影青木原樹海 網盤下載地址 要1080P的
我那邊有
㈣ 恐怖的日本自殺森林 青木原樹海每年搜出百具屍骨
一直以來日本都是個自殺率非常高的國家,而有個叫做日本自殺森林的地方,幾乎每年都有數百人在這里自殺。搭衡因為青木原樹海十分的茂密,許多人自殺後連屍骨都找不到,而政府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定期搜尋一次。且因為自殺的人太多,甚至積攢了許多的怨靈……
日本自殺森林:青木原樹海
在日本有個叫做青耐行木原樹海的地方,但是人們更喜歡把它稱作為”日本自殺森林“,雖說在此地能夠看見富士山的美景,是個絕佳的觀賞地,但讓此處出名的原因卻是因為自殺者昌枝嘩堆積如山。短短五十多年的時間內,已經有500多人選擇在這里結束自己的生命。
如果有人出於好奇走進去,就會發現日本自殺森林裡處處都寫著標語,以提醒人們珍愛生命。其實這里本是個景色美麗的地方, 可後來卻成為自殺者的聚集地。這種趨勢被認為始於日本作家松本清張的小說《蕭瑟樹海》,小說中的兩位主人公最終選擇了在青木原樹海自殺。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就是因為林中十分的茂密,即便是大中午,找到一塊完全被黑暗包圍的地方並非難事。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自殺森林還是被社會廣泛關注,日本政府開始每年對這片森林實施“大掃盪”,尋找自殺者的死屍。 上一頁 0 /2 下一頁
㈤ 青木原樹海的介紹
《青木原樹海》是導演格斯·范·桑特繼2007年的《迷幻公園》再次入圍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曾執筆過《活埋》的編劇克里斯·斯帕林操刀劇本,由美國和日本合拍,具體公映日期未定。
㈥ 青木原樹海的影片評價
戛納獨家影評
在獎項口碑雙豐收的《米爾克》之後,格斯·范·桑特就一直表現平平,2012年幾乎一上映就銷聲匿跡的環保題材作《應許之地》之後更是過了四年才推出這部《青木原樹海》,並重返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和《活埋》編劇合作,又是日本美國聯合製片,東瀛取景,影帝馬修·麥康納聯手渡邊謙和娜奧米·沃茨的強大卡司陣容,所有這一切元素結合起來,自然承載了眾影迷的期待。可惜片子劇本狗血,矛盾製造手段匱乏無力,一切都是意料之中,又誇大了西方對日本風景和文化的想像,可謂浪費了各位演員賣力的演出。前日戛納的媒體場更是出現了罕見的喝倒彩現象,堪稱格斯·范·桑特從影以來最黑暗的一天(甚至比當年莫名其妙的《驚魂記》翻拍還要讓人摸不著頭腦!)。
電影由攝影機跟隨隻身前往日本的亞瑟(馬修·麥康納)開場,一開始並未解釋他的目的地和所作所為,直到他進入青木原這片「自殺森林」。在他行走森林的過程中,影片穿插敘述了一些過去的事將角色說圓滿,這位科學家在三年 前辭職後專心學術,支持家庭的重任落到妻子瓊(娜奧米·沃茨)身上。看似般配幸福的兩人實則有著深深的不合,妻子酗酒無度,情緒不穩,丈夫收入偏低,兩人在這方面無法調和總是吵架。本來就略俗的設定之後,劇本竟然來了更狗血的幾次轉折,結果就是妻子離世,丈夫在悲痛和自責中決定去日本富士山下神秘又著名的「自殺森林」青木原森林結束自己的生命。而本該是空無一人的青木原(除了之前自殺者們的遺骸),卻橫空出現另一神秘的日本男子中村(渡邊謙)。
故事大部分都在森林中發生,導致矛盾製造方式捉襟見肘,除了讓兩位主演以各種方式摔下峭壁遭受身體折磨,似乎也沒有別的可寫,苦了二位面目猙獰賣力的表演;而過於明顯的角色描述側重,讓人看完小半就基本猜出結局。更讓人啞口無言的是,劇本設置了一個所謂「最大的伏筆」,竟是建立在觀眾不認識某兩個日文單詞之上。而假如你剛好認識那兩個字的話那幾本半程就被劇透了個乾乾凈凈!這一切都要怪主創太低估觀眾們對日本的認知,不論是日語,還是對日本的風景,這種「自殺森林」的概念,許多人早就有所耳聞了,沒有什麼新鮮神秘的。而電影把這些概念捧得玄乎其玄高高在上,實在欠妥。
影片在戛納場刊獲得了罕見低分0.6,上一次這么慘烈的低分可能還要追溯到2003年的《棕兔》吧。不知如此一部主流製作是如何選入主競賽的,可能有導演名氣,也有美國電影相對較少的原因。但或許,如果它只是正常作為一部獨立電影上映,可能並不會被批評成這樣。但正因為在戛納這樣一個電影最大的舞台上,這樣的錯誤是絕對不會被允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