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美國情人沒看懂,求解
諾亞鮑姆巴赫的影片總是有著充滿智慧又異常親切的幽默,他所塑造的角色往往都是在隨性地聊天,他會用最自然的筆觸去刻畫來自於不同地方的新紐約人漂泊在異鄉的幸福和惆悵。他們或許像弗蘭西哈一樣年輕充滿活力,又傻得天真缺乏歷練。又或許像年輕時候本斯蒂勒夫婦嚴肅缺乏個性又覬覦成功。這次的角色布魯克也是這樣一個追夢者,她是一位室內設計師,卻又身兼多職,全為了在布魯克林威廉斯堡開一家小餐廳,突然有一天,一個女大學生闖入了她的生活。
格蕾塔葛韋格是鮑姆巴赫的繆斯,她聯合編劇的劇本總是具有自傳體的成分。惆悵的弗蘭西斯哈回到了自己的老家薩克拉門托尋求避風港,這可能來自薩克拉門託人格蕾塔自己初到紐約的生活閱歷。所以在這些格蕾塔參與編劇的劇本中,一切非常接近真實,每個人都有骨感的野心和追求。這次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叫崔西的女大學生,她是伯納德學院的大一新生,沒有朋友,沒有親人的陪伴,也不喜歡學習。後來終於有個哥倫比亞的男生陪她聊天,推薦他給文學社團寫東西,不幸的是,她最後發現這哥們有個女朋友,還是個吃醋的女朋友,氣得崔西把手機屏幕都給摔壞了。格蕾塔正是畢業於伯納德學院,她在大學期間的所見所聞成為了角色性格描寫的有力元素。孤獨青春期少女急需知己,在這自然而然的動機之下,格蕾塔飾演的布魯克出現了,她從時代廣場紅色的階梯下以一種明星亮相的方式走了下來,她性格直爽,敢罵敢恨,就像標題美國女主人一樣,以一種大姐大的身份呵護著崔西,成為崔西的靠山,甚至偶像。這種故事的動機在傳統的描述青春期少女的電影中還是比較常見的。
然而就布魯克的性格,《紐約時報》的影評人史蒂芬霍爾頓指出,讓布魯克在紐約大眾中與眾不同的是她這種任性和天真。她說話就如滔滔黃河水一分鍾能灌出好幾百個單詞。在酒吧碰見老情敵時,直接上法克碧池等高端詞彙,這種直率十分有趣,觀眾們時時刻刻都被格蕾塔葛韋格巨大的氣場所吸引。同時,布魯克帶著崔西遊走紐約的大街小巷,這可能也是該影片最具有紐約情懷的地方。
之後,布魯克想開一家餐廳,她召集一匹人,包括崔西,那個哥大的男生,男生吃醋的女友,去找自己富有的男朋友。之後整個故事的戲劇沖突完全局限於一個封閉的房屋內。你一言我一語,嘰嘰喳喳吵個不停,電影後半段的風格猶如波蘭斯基的《殺戮》。AVClub的影評人AADowd在論述這部分的時候,認為「該片不僅深扎入20歲90後這批年輕人的內心掙扎,也同樣顯露了紐約客存在的一種自戀主義特徵。在諾亞鮑姆巴赫其他的影片,這樣的自戀也是常見的,尤其是那對《年輕時候》中不按紀錄片原則做事,隨意演繹篡改真實的紀錄片導演,在本斯蒂勒與其的爭論中卻反爾笑其愚蠢。可見這名46歲的誕生於布魯克林的導演早已洞悉紐約這座城市的個性和缺陷,這也是他電影中的一貫主題。
不得不說,這種電影就觀賞性來說是精彩的,耐人尋味的。角色之間的爭吵也是相當火爆。雖然與神作《弗蘭西斯哈》還有一定差距。不過他的電影就像紐約這座城市,文化思想的大熔爐,以及掩蓋不住的最單純的夢想。
轉自:豆瓣
② 如何評價電影《情人》
《情人》這部片子是根據法國的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自傳小說《情人》改編而成的同名電影。其實片子本來是一部很文藝和詩意的作品,但是在宣傳的時候過多突出情色方面,這讓這部電影還沒看就有些掉價,但是一部值得觀看的電影。
這部電影雖未在中國公映過,但是他和大部分法國電影一樣,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無論是畫面還是對白、旁白,直接進入觀眾的內心深處。看的時候會不自覺的隨著情節發展,沉浸下去,沒有雜念。電影也許沒有小說來的詳盡,但是依然具有細節性,不論是拍攝手法,人物的外貌,感情,表情都會讓人產生共鳴,任何一部電影都不只是表述單方面的東西。《情人》這部片子除了講述男女之間的感情,還有家庭,社會,人性,種族問題。在電影中,這些東西一覽無余。
在相遇,溝通,縱情之後,兩位主人公之間的邂逅與現實碰撞後產生裂紋。(好像有句話是:愛的本質是洞穿)。到此,主人公們發現原來並不可以為所欲為,我們還是被社會規則,被家庭所禁錮。在這些客觀因素下,造成了隨後的情節發展,一個是崇尚物質否定自己的真是感情,一個崇尚自我,去不得不向世俗低頭。
後來他們的人生依舊照樣發展,如同數億的普通人一樣,在她已經白發蒼蒼時,她接到一個電話,陌生蒼老的聲音說,他從來沒有忘記過愛她。他並不是一部瓊瑤一樣的愛情故事,結局圓滿。他是具有社會性的,有人性和時代性的。雖然結局傷感但卻襯托出兩人的深情。
③ 情人電影
《情人》是由讓·雅克·阿諾執導,珍·瑪奇、梁家輝主演的愛情片,於1992年1月22日在法國上映。
該片根據法國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的自傳小說改編而成,講述一法國少女與中國闊少在西貢發生的凄涼動人的愛情故事。
《情人》劇情不脫言情片俗套,值得欣賞的是懷舊浪漫情調,畫面優美,男女之間的情慾場面也拍出了火熱的挑逗感覺。批評者認為主角的塑造還不如配角,影片節奏拖沓,感情疏離,缺乏扣人心弦的扣。
該片註定一炮而紅,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社會,這是一部震撼和爭議並起的電影。並且是極其自然的,觀眾把興奮的焦點集中在了那些大尺度性愛呈現的段落。
④ 影片《情人》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有哪些看點
恩格斯說:群婚制的產生是為了解決勞動力的匱乏,而專偶制的產生是為了讓私有財富合法延續。所以如果我們覺得婚姻是愛情的正果,那麼有幸逃脫財產觀念為愛而產生的婚姻,其實倒是違反歷史規律的,所以電影中的愛情常常令人絕望。
《情人》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NO!無關愛,有關恨
第一重恨:源於貧窮
影片中的女孩生活在越南的一個白人家庭,理應是有錢的,卻因為母親投資失敗家道中落。小女孩自小就對這種表面體面其實窘迫的生活充滿怨恨。她的中國情人非常富有,女孩開始與他交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有錢。
兩個各懷目的的人就這樣走到了一起,他們約會的藍色小屋子顯然是一個愛情的符號,尤其是那一排臨街的百葉窗,不僅毫無阻隔地把市井之聲傳達進來,而且在日光的作用下,又把街市上影影綽綽的人影投射進來,這等於是把他們偷偷摸摸的相會置於公眾的監視之下,導演對這一場面的設計加強了這段不倫戀情的刺激感。越南潮濕的雨季讓這份愛更有質感,他們誰都沒有想到,愛情就在刺激和汗濕中滋生了出來。
⑤ 情人的介紹
《情人》是2002年上映的俄羅斯劇情電影,瓦·托多羅夫斯基 執導,奧列格·揚科夫斯基主演。《情人》講述了美麗的妻子在煮咖啡時心臟病突發死去,丈夫卻發現原來妻子一直另有情人,且是從兩人結婚時便開始一直持續了15年,得到真相後的拒絕相信、再度憤怒和再度悲傷,最後的絕望。
⑥ 法國電影《情人》好看嗎評價怎麼樣
首先以下是我對這部電影的簡評
根據法國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的自傳小說的改編,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的執導,那屬於法式浪漫特有的氣息,為《情人》添加了一份獨有的魅力,不同文明的交融滲透構築了電影時代的脈絡氣息,恬靜優雅的攝影風格更形成了電影迷人的基色,而大尺度的激情戲碼,實則是電影出色電影美學的表現,於此中關於愛的命題如此動人心弦,有些愛情雖註定無果,但卻能刻骨銘心,凄美的結局雖是一場悲劇,卻也同給人以對愛無限的遐想。
《情人》的另一大看點就在於這是一部充滿了獵奇色彩的電影,一個生活在當時法國殖民地越南的17歲少女愛上了華僑富翁的獨子,這段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註定不會擁有結果的愛情,卻成為了電影藉以去渲染浪漫最好的契機,電影雖然是一場悲劇,但愛的浪漫卻得以了淋漓盡致的呈現,
⑦ 電影情人開頭的特寫鏡頭表達什麼
從情感、色彩、細節3個方面對《情人》進行分析,表達了:
一、情感:親情、愛情、友情交織下的情感困境。
二、色彩:泛黃、灰暗、明媚,紛雜的色彩下的人物內心和命運走向。
三、細節:細膩的情節處理深入人心。
電影《情人》,由珍·瑪奇、梁家輝、讓娜·莫羅、梅爾維爾·珀波等主演。
影片講述了在越南的西貢,貧困的單親家庭中長大的法國女學生,陰郁的家庭環境讓她變得孤僻、叛逆,邂逅華人富家子之後火速在一起,她以為她愛的是錢和激情而不是他,等到她踏上返回巴黎的游輪時,她才知道她深愛著他,但卻再也回不去的故事。
《情人》是杜拉斯知名度最高的一部作品,具有自傳主義色彩的小說。
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1996)是法國當代最著名的女小說家、劇作家和電影藝術家。她於1914年4月4日出生於印度支那,父母都是小學教師。
她四歲喪父,童年的苦難和母親的悲慘命運影響了她的一生。 杜拉斯十八歲時來到巴黎求學,獲巴黎大學法學學士和政治學學士學位,從1935年到1941年在法國移民部擔任秘書,並與羅貝爾·安泰爾姆結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安泰爾姆曾被關進集中營,後來他娶莫尼克為妻,直到1990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