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影視評論員是真的嗎
假的。這個我清楚,qq里較多,要入職他會讓你復制廣告消息發到10個群。試想,哪有那麼多的新微電影或新電影供你評論,是什麼視頻網站,問他,他能說出來嗎,小心防騙喲。
② 再見愛麗絲的劇情評價
這部電影的劇情非常簡單,簡單到我想用童話故事這個名詞做解釋。童話故事大多都是很簡單的一是一、二是二,它講什麼你就順著這個思路延伸,不能帶著理性思維,當然童話是給小朋友看的,相信大多數小朋友並不具備怎麼樣的理性思維,否則你肯定不能忍受什麼河裡流動著牛奶,樹上掛著肉,麵包取之不盡、果子食之不竭,就連房子都可以是巧克力和糖果做成的,簡而言之童話就是幻想加虛構出來的。童話有一種特性或特權叫荒誕美,而「愛麗絲」正是此種題材的佼佼者和典型代表,諸如喝了特製葯水就變小,吃了特殊蛋糕就長大,柴郡貓——擁有能憑空出現或消失的能力,甚至在它消失以後,它的笑容還掛在半空中等等都是荒誕的表現,除此之外在此部電影中瘋帽匠和紅桃皇後的造型到頗有些意思,這部分留到下面在說。所以,我認為這種電影最核心的精神一定是荒誕的、童話的,而且人物的性格和特質都被導演成熟化的表達著,裡面還包含了一些正面意義,看到最後怎麼樣也能從愛麗絲身上發現勇敢、富有冒險精神和自主的判斷力是可貴的品質了,也許在浮誇的童話故事之外這才是感染觀眾的重要環節,如果電影不能讓觀影者產生某種想法或覺得與自己有某種聯系那導演肯定是非常自我、電影也一定是相當晦澀的,也正因大多的電影都能引發觀者的情緒,所以故事本身才是能與觀影者交流的媒介把。
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 A Warm Sad Singing. 再見愛麗絲,一首溫暖的悲歌。 《再見愛麗絲》講述了寡婦愛麗絲帶著她的兒子一起游歷,決定開始新的生活,去追尋她為了婚姻而放棄的成為歌手的夢想。她帶著兒子去了鳳凰城,在小酒吧當駐唱歌手,她在那裡遇到了本,不料本是一個外表迷人卻十分暴力的已婚男人。她發現自己被騙之後迅速離開了這個小鎮,去到亞利桑那州的一家餐廳當服務員,她在那裡她與離婚的農場主大衛墜入愛河,可最終因為無法接受大衛對兒子的管教而選擇獨自和兒子生活在這個小鎮。 最開始,我是被電影的名字所吸引。當我聽到「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這個名字,嗯……意味深長的故事,有一點點的悲傷。其實「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最初是另外一個劇集的名字,它根據1933年的一首同名歌曲改寫。而《再見愛麗絲》也正是講述一個寡婦歌者的故事。 馬丁·斯科塞斯對於音樂的品位讓我十分著迷。當愛麗絲的丈夫下葬之後,愛麗絲回到家,坐在木風琴前,平靜地彈唱起愛麗絲·費伊(Alice Faye)那首《你永遠不會知道》(You』ll never know)。陽光灑在她身上,她的兒子在窗外的花園里悄悄地聆聽。「You'll never know just how much I miss you/ You'll never know just how much I care/ And if I tried/ I still couldn't hide my love for you/ You went away and my heart went with you…」這段歌唱對於我是整部電影里最感人的部分,它展現了一個女人可以多麼勇敢和溫柔。 馬丁的腦海里總是有一堆的音樂存儲量,而且他恰如其分地使用它們。馬丁說「對我來說,每一段曲子都有關於它的一段聯想。」 在馬丁的綁匪片里,他常常使用布魯斯和搖滾樂去襯托男子的粗獷氣概;在浪漫情景時,馬丁善用爵士去製造男女間曖昧的感官氣氛。 最讓我難忘的是他常常在暴力場面運用恢宏的古典音樂,如此巧妙地製造暴力的美感和張力。比如在《憤怒的公牛》開場和《計程車司機》結尾都有體現。得心應手地運用配樂也是使馬丁電影成功的得力助手,而這一出色的能力也和他的天賦和年少起廣泛的涉獵密切相關。 《再見愛麗絲》是一個關於母親的故事,一個仍然懷有夢想的母親擁有一顆勇敢的心。但是她仍然需要來自男人的關懷,這也是她為何總是陷入麻煩。《再見愛麗絲》是馬丁的第四部作品。 傳記作家克利斯蒂 (Christie)還是認為「之於馬丁自傳式它是男性主導的電影,這是馬丁的一次完全的起飛。」馬丁認為他們是故意設計了愛麗絲的丈夫死於車禍,於是愛麗絲所謂的「獨立」不過是出於沒有其他選擇的無奈,馬丁並不認為他拍了一部女權主義電影。克利斯蒂評論說「這部電影有關自我責任和人是怎樣一次又一次犯同樣的錯誤」,《芝加哥太陽時報》 (Chicago Sun-Times)評論員艾伯特(Ebert)認為「它是最有見解,最有趣,一不小心痛苦地刻畫了美國女性的電影之一。」對於本片是否女權的討論有很多,關鍵還是在於觀眾自己的角度。我認為它還是包含了一些女權主義元素的。它表現了來自男性對於女性的暴力傷害,然後去展現女人如何去應對命運之中必須要承受的不幸,卻一直沒有放棄去追求快樂和獨立。這並不是說女權主義題材電影里的女性角色必須通過獨立去獲得快樂,而是意味著女性不屈服於男權,而始終堅持她的信仰和去追求她所期望成為的。到底,這是女權骨子裡對平等的堅持和追求。艾伯特用 「undefeated」(不被擊敗的)這個詞去形容愛麗絲這個三十五歲的女人,她想要成為一名歌手,並且跟隨她的夢。當愛麗絲在那個遇到本的小酒吧歌唱的時候,導演使用了一個360度的環繞鏡頭,這一刻,她是如此的美麗,而且你能感覺到她自己才是她生命的中心。不過,整體來說,《再見愛麗絲》的前半部分比後半部分更女權一些。在前半部分,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拉扯著兒子的單身母親盡其所能地與困難抗爭,她和兒子之間的故事也十分有趣和純粹。但是當她遭遇了男人,故事好似陷入了肥皂劇的危險:墜入愛河,爭吵,然後分開。也許是因為大多數關系的確都是這樣的,也可能因為馬丁太了解男女了。 馬丁給我們上了一課,教我們女人在有夢想的時候是那麼美麗動人,而且女人足夠勇敢去追她的夢。他也了刻畫了一個對兒子極度負責任的母親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這也表達了馬丁對母親的愛的感激。
③ 電影《大師兄》主要講了什麼
電影《大師兄》主要講述:一位一板一眼的學校老師梁穎心,在陳俠的影響下領悟到了另一種愛護關心「問題學生」的方式方法,並且一起對抗校園暴力的故事。
昨天看完電影電影《大師兄》,我認為裡面的配樂不得不表揚一下,歡快有節奏。而學生們為了證明甄子丹是一位好老師,也是挑燈夜讀,考了一個好的成績,保住了德智中學。
總的來說,這部電影感覺有點像《終極一班》+《GTO麻辣教師》+《起跑線》,有感動,有對親情,友情,夢想和教育方法的思考。這算是甄子丹轉型之作,有點不太習慣甄子丹的老師形象,電影也是平平穩穩的,沒多少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