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劇情 » 恐怖題材電影論文摘要
擴展閱讀
韓國有什麼怪物電影資源 2025-01-06 21:34:01
香港黑幫老大回憶電影 2025-01-06 21:18:37
Judy2014電影迅雷下載 2025-01-06 21:18:29

恐怖題材電影論文摘要

發布時間: 2023-08-29 23:38:08

㈠ 西方電影欣賞《小島驚魂》論文

真正的恐怖片是心理恐怖,玩弄血腥鏡頭、故弄玄虛的配樂、一驚一乍的都沒太大意思,當時怕怕就過去了。而《THE OTHERS》則讓你看後越想越怕。時間已經過去了好幾天,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房間原本只開了一盞小小的台燈。想不到我越寫越怕,總是覺得後脊樑骨一陣陣發寒,總是要回過頭去看看後面有沒有人。後面當然沒有人,但是我卻可以看到梳妝台鏡子里的自己。嘿嘿。最後還是忍不住,把房間的燈全開了。

很久沒看過這么精彩的恐怖片了,它很考驗觀眾的智慧。故事從頭至尾都被一個強烈的懸念牽引著,我們的思維如同主人一家三口,被囚禁在一所大房子里,百思不得其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謎底一經揭曉,便如醍醐灌頂,竟然……這種結局,我想沒有人會料到。知道了謎底後再細細一想,發現原來自始至終導演都埋了伏筆,只是沒有人會把所有的細節聯系在一起,也沒有人想像力豐富到如此地步。導演靠創意、懸念和氣氛完全控制了觀眾的心理和情緒。

《THE OTHERS》國內譯為《小島驚魂》,另一種譯名是《神鬼第六感》,我認為都是失敗的譯名。個人感覺譯為「不速之客」才能真正體現出這部影片的內涵:從葛瑞絲一家的眼光來看,三個傭人和維多一家是不速之客;而從後兩者看來,其他人是不速之客。其實就是除了自己人之外的其他人都是不速之客,這正接近了「THE OTHERS」的原意。尼歌.基曼的氣質與這部電影配合的天衣無縫,本來尼歌就很冷艷,再加上欣長的身材、蒼白的臉頰、有些神經質的眼神和固執的性格,想有縫都難。

葛瑞絲在故事中一直處於非常緊張的狀態中,又帶點惶恐不安,她的眼神大部分的時候都神經兮兮,最先令我起疑的就是她。她愛子女,卻又對他們異常苛刻,她的丈夫因為戰爭多年未歸,三人長期生活在封閉的環境里,她的心理有些變異。我一開始就懷疑她是精神分裂,影片中也通過鏡子做過多次暗示:葛瑞絲每次對著鏡子看到自己,眼神就很奇怪,有點不可置信的感覺。鏡里鏡外的兩個葛瑞絲,一個是真實的,一個是虛幻的,恰好對應了她內心的二個自我。葛瑞絲殺死一對兒女,她是知道的,但由於她一直拒絕承認這個事實,於是潛意識造出了一個虛幻的「我」,這個「我」扮演了一個慈母的角色。這個「我」拒絕承認發生過的事實,也不承認自己已經死了,反而以「上帝給了我第二次機會」為逃避的借口,繼續生前的生活。她似乎已完全「忘」了自己身在何處,是什麼人,直到最終被招魂。

中間有很多細節頗有迷惑性,比如「要開第二扇門之前一定要確定第一扇門已經關了」。其實這個並沒有什麼玄妙,因為她的孩子得了一種怕光的病,關門是為了不讓光進來。那為什麼影片後段他們又不怕了?其實影片一開始他們就不怕,只是沒有嘗試的機會,因為一開始他們就已經是鬼了,生前的病就沒有了。這個邏輯從男僕人對葛瑞絲說的話「我的嫂子本來有風濕,可是有一天就不治而愈」推測出。他說的有一天就是指死亡。

三個僕人沒有惡意。但很多人一開始也會懷疑到他們有什麼陰謀。疑心從那封沒有發出去的信開始,而且老婦人的眼神總是閃閃爍爍,一問到關鍵的地方就躲躲閃閃。導演中間也安排一個細節來干擾人的注意力,就是老婦人總是拿葯逼葛瑞絲吃。其實他們原本是來告訴葛瑞絲真相的(即她們其實已經死了),但由於葛瑞絲太固執,在多次提示下一直不相信不承認,這讓他們終於「忍無可忍」。因此他們說「孩子好辦,主要是他們的母親,太固執了」。他們反復強調「是揭露真相的時候了」,其實就是沒有耐心耗下去,要點醒她的意思。他們在門外說的「人要學著和鬼和平相處」把葛瑞絲嚇得魂飛魄散,葛瑞絲當然的把自己理解成「人」,把他們理解成「鬼」。其實三個僕人的意思是「他們自己和葛瑞絲一家鬼,要和維多這家人和平共處」。因為所站的立場不同,所以產生了歧義。

再看一遍的時候我發現影片中所有警示的話都可以多重理解,在看到結尾之前,都難以猜出它真正的含義。要注意的是外國的鬼和中國的鬼不太一樣,中國的鬼白天不可以出來,照鏡子也看不到影子,外國的可以。還有一個原則是鬼看見、動過的東西只是幻覺,如果碰巧他們動過的恰好是實物,這時候鬼和人都會驚呼「有鬼!」。有人認為影片從邏輯上解釋不通,但如果重新看一遍的話就會發現之所以不通全都是因為自己看得不夠細。現在就從頭梳理這些蛛絲馬跡,解讀幾個暗示和幾點疑問。

一、 整個故事從迷霧重重的一套大宅子開始,這是最大的暗示。葛瑞絲家的霧總是不散,傢具房間永遠是灰暗的,而真相大白後演到維多一家就晴天了。

二、 葛瑞絲第一個鏡頭就是從睡夢中尖叫著驚醒過來。她為什麼驚醒?因為她做了一個「噩夢」,「噩夢」的內容就是她殺了自己的兒女,然後自殺。她以為是個夢,其實都是真的,只不過出於自我保護心理和無法接受自己罪惡的行為,潛意識里把真實當做了夢,然後又把虛幻當作了真實。從夢到醒的過程其實就是由生到死的轉換,醒來後她已經不是「人」了。

三、 僕人為什麼一夜之間都走掉了?因為她們全家都死了,僕人自然都走掉了。

四、 葛瑞絲對新來的老婦人說「它改變了一切,但我要冷靜的處理這些(大意如此)」。「它」暗示的應該就是殺害兒女的事情,冷靜的處理就是拒絕相信發生的一切,把它當作一個夢。

五、 安在吃飯的時候對老婦人說「媽媽瘋了」,後來又說過一次「媽媽又瘋了,像那天一樣」。「瘋了」暗示的就是殺人,「那天」就是出事的那天。

六、 安為什麼能看見維多?因為維多一家在招魂,估計先招的是她,因此她能夠暫時進入人的世界,看到他們。

七、 年輕的女僕為什麼啞了?因為她當年也不相信自己已經死了,最後終於知道真相,嚇得再也說不出話來了。所以葛瑞絲暗示說「我們有相同的經驗」。

八、 葛瑞絲的丈夫究竟是人還是鬼?是鬼,是孤魂野鬼,在外面游盪,找不到回家的路,葛瑞絲出門碰巧遇見他了。他的丈夫和她們一樣臉色蒼白,沒有活力。另一個證明是,知道真相之後,孩子說「如果這樣,那麼爸爸是打仗死了?」只有死了,他們才能夠會面。

九、丈夫為什麼要走?在安被靈媒上身,後被葛瑞絲瘋狂糾纏之後,安到父親處哭訴。之後葛瑞絲走進去道歉,丈夫問「你為什麼那樣?」葛瑞絲先說「我以為有鬼……」她的丈夫更正「不是指這個,是指那天。」同時的鏡頭安對尼哥說「媽媽又瘋了」,尼哥問她「像那天一樣嗎?」安點頭,反問道「你還記得那天的事情嗎?」尼哥好似痛苦的緊閉了一下眼睛「不記得了」。那天的暗示同上。丈夫因為不肯原諒妻子殺害孩子的行為而離開。

十、片中好幾次出現「你不要那樣喘氣!」應該暗示的就是被葛瑞絲的枕頭壓著喘粗氣。

最後葛瑞絲上樓看到維多一家,所有的疑問和幻覺迎刃而解。真相撲面而來,葛瑞絲再也無法偽裝,說出了他們都不願意承認的事實「愛他們的媽媽用枕頭殺了兩個孩子,然後開槍自殺」其實他們三個人早就明白這些,但同時選擇了逃避。

人鬼之間的糾葛還未真正結束,因為還會有新的人搬進。雖然他們大喊「這是我們的房子」,也只能人鬼共處
了。不同的是,他們是「鬼」了。
補充一點:
葛瑞斯在半夜聽到的鋼琴聲應該是後來搬進的一家「人」彈的,這在最後葛瑞斯瘋狂撕扯桌上的紙,而「人」看到的卻是紙片在空中紛紛碎落的情節中得到了印證。所以說人和鬼彼此是看不到的,在葛瑞斯反復開關門的時候,應該是那家人把門關上的。
補充一點:
葛瑞斯在半夜聽到的鋼琴聲應該是後來搬進的一家「人」彈的,這在最後葛瑞斯瘋狂撕扯桌上的紙,而「人」看到的卻是紙片在空中紛紛碎落的情節中得到了印證。所以說人和鬼彼此是看不到的,在葛瑞斯反復開關門的時候,應該是那家人把門關上的。
補充一點:
關於grace為什麼要殺她的孩子,應該是和納粹有關系。grace跟她丈夫說過:「我們都投降了,全島淪陷了,我們能怎麼辦?」再聯系她逼孩子們都聖經的段落,關於投降和說謊的部分,她殺孩子的原因不難理解。納粹來了,小島淪陷了,也許快要闖進他們的庄園,她心底里認為不該向邪惡妥協,因此殺了自己的孩子後自殺了。因為僕人們沒有對這棟房子的熱愛,不像grace那樣寧願「守著這座監獄」(和米爾絲一家一樣),所以一夜之間都不見了,或許被納粹殺了,或許投降納粹活著,都有可能。補充一點

男主人(軍人)沒有死:

1)他的打扮是戰場退役軍人,暗示他受重傷後已經退下火線。如果KIA的話應該是戰場上最後戰死的裝扮;

2)他說自己一直在找回家的路,暗示當時他處於彌留的狀態,重傷快到死的邊緣,在鬼門關的邊沿,所以靈魂能回到家中。

3)他說自己一直在流血,證明並沒有完全死去,而是處於生死掙扎的關頭。

4)他看見Niko後驚呆了,沒有任何喜悅的表情,暗示他明白妻子已經在陰間了。

5)他看到孩子後那種毫無喜悅,傷心欲絕的表情,明白他們也死了。

6)他回到家一直躺在床上,再次暗示他的傷重

7)幾天後,他終於跨過鬼門關,被救活了。所以他說要重新回到前線。

8) 最後,他用一絲靈魂還在陰間的最後時刻和Niko完成了最後的ML.

㈡ 類型電影論文(2)

類型電影論文篇2
淺談中外災難類型電影比較

摘要:本文以好萊塢的類型電影為參照標准,結合國產電影創作實際,以近期的兩部災難片《唐山大地震》和《2012》為例,分別從敘事、女性主義、植入式廣告及意識形態四個方面對國產類型電影和美國類型電影加以比較,提出類型電影尤其是國產類型電影以後的發展趨勢及需要改進之處。

關鍵詞:類型電影;敘事;女性主義;植入式廣告;意識形態

一、類型電影的特點

類型電影作為高度模式化的影片,其存在是一個客觀的電影現象。電影“類”的誕生較早,但電影類型的內涵如何界定,大師們的看法並不相同,美國學者羅伯特・考克爾認為:“電影一旦發展出一種敘事結構,從僅僅展示事物(如火車離開站台或兩個接吻的人)轉向講述故事,就開始形成類型。故事一旦被講述,它們就立刻進入了一定的類型:浪漫型、情節劇型、追捕型、西部型、喜劇型。”而澳大利亞學者理查德・麥特白則認為:“觀眾、製片人和批評家在討論電影的時候都在用類型的概念,但是他們每一個人使用這些概念的含義可能大不相同……就像安德魯・都鐸(Andrew Tudor)所說的,類型‘是我們共同相信的一些東西’。當看一部驚悚片的時候,我們知道什麼是驚悚片。事實上,在我們看之前就知道什麼是驚悚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我們不需知道影片的內容,就能認出這些有著廣泛的文化共同點的類型電影。”

災難電影作為類型電影的一種,除有其共性之外,還有其獨特之處。每一種類型電影都具有相對固定的題材和人物類型、特定的故事空間與造型語言、剪輯風格和音樂特色。如歌舞片中的舞台、歌舞明星,科幻片中虛擬的未來世界、外星人,戰爭片中的兩軍對抗、戰地英雄,警匪片中的強盜、警察、地下組織等。災難電影的故事和主題,時常順應時代的變遷和觀念的更新而變化。《2012》是建立在瑪雅預言的基礎之上而創作的影片,該片上映時間是2009年,離2012年很近。與此相似,《唐山大地震》的拍攝也在汶川地震之後,群眾尚未從地震的陰影中恢復過來,汶川大地震讓人想起數十年前的唐山大地震。

其次,類型電影一般都迎合觀眾的某些感官和情感的需要,以滿足觀眾內心深處的娛樂心理。每一種類型電影雖呈現娛樂的方式不同,但營造娛樂情景並最終希望實現娛樂功能上是相同的。類型電影的娛樂性,一方面是刺激和滿足人們的種種情感,另一方面是通過把奇觀融入情節,讓觀眾在賞心悅目中獲得審美的快感。災難電影尤其是好萊塢的災難片首先用宏大的災難場景給人以視覺的沖擊力,故事情節環環相扣,扣人心弦,觀眾的心情隨著影片情節的進展時而緊張時而放鬆,有如身臨其境一般,刺激而愉悅。中國的災難片場面明顯要遜色許多,敘事相對比較溫和,注重內容的情感部分,以情動人。

最後,類型電影還具有商業性特徵。不同的類型電影滿足各類不同愛好的觀眾的消費需求。如果市場對某種類型電影有良好的反應,有觀眾捧場,片廠便會繼續製作這類電影,否則,便會停止生產。《2012》上映後反響比較激烈,票房收入也相當可觀,之後不久國產的災難片《唐山大地震》上映,許多觀眾是因為對《2012》的意猶未盡而走進電影院觀看這部所謂國產災難片的。《唐山大地震》被作為災難片宣傳也是商業運作的一個手段。

二、敘事及其手法

《2012》講述一個關於世界末日的故事。影片最大的亮點在於災難發生時極致視覺特效,這種強大的沖擊力讓觀眾震驚。但看完電影之後,腦海里只存留了片中各種不可思議的災難元素:地球板塊移動、火山、地震、海嘯、洪水集體肆虐,全球各種標志性建築全被毀滅,給人一種恐怖震撼的末日來臨之感。但這容易讓觀眾忽視其劇情,也難以啟人深思。此外,《2012》還被一些記者稱為寫給中國的情書,裡面加入了很多中國元素。或許是導演被汶川地震發生時中國人民的精神所感動,故把中國描寫成人類的救贖之地,片尾拯救人類的諾亞方舟也是中國製造的。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比較有爭議的災難類型電影。准確的說,它應是一部典型的中國親情劇。片中的災難場景被一筆帶過,更多的是敘述一個四口之家悲歡離合的故事,而把影片命名為《唐山大地震》只是一種炒作手段。影片宣揚了超越一切的親情,正像馮導所期望的那樣“內容大於形式”:“災難片元素是《唐山大地震》的基礎,而倫理片元素則是影片的靈魂。”

三、女性主義的折射體現

好萊塢類型電影中的女性角色多處於被動和附屬的地位,或是作為家庭生活的象徵。西蒙・波伏娃說:“所有男人寫的關於女人的書都應加以懷疑,因為男人的身份就如訴訟案中,既是法官又是訴訟人。”《2012》中有一個細節,傑克遜開車來接孩子們去度假的時候,妻子給丈夫一包尿不濕,告訴丈夫七歲的女兒到現在還在尿床,每天晚上睡覺前要穿這個,丈夫看到這個東西後滿懷質疑:還穿?顯然丈夫之前並不知道女兒還尿床的事情,這一細節充分體現了其“大男子主義”,女人才是這個家生活的主宰。在災難類型電影中,女性多處於危險境地,需要被保護。當海嘯和地震發生時,鏡頭會立即轉向女性們的反應:尖叫、恐慌、無助地四處逃竄。

而男性在遇到災難時則會思考:“what the hell was that?”同時,在西方電影中,女性又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她們之於男性的附屬地位是相對的。《2012》中的勞拉是一個聰明而有智慧的女孩兒,是獨立女性的代表。面對災難的時候,勞拉表現出來的沉穩、堅強、鎮定完全不遜色於男性。當地球將要毀滅,傑克遜帶著全家逃亡的時候,他似乎是全家命運的主宰,妻子和兒女都必須在其保護之下才能逃生。但如果妻子完全依靠丈夫的保護而喪失了自我,她和兒女們同樣不能自保。輪船幾乎要沉入大海,全家人都被困入浸滿海水的船中,他們被迫與傑克遜走散,這時,阿曼達飾演的妻子就不得不承擔起保護孩子生命的責任。導演在此處對情節的描寫集中體現了在災難中女性也有不可阻擋的堅強,與前面的表現女性面對災難時的恐慌形成鮮明對比。

《唐山大地震》對女性主義的表現在某種程度上與《2012》相似,影片對母愛的描寫顯然更為深刻。但相比西方類型電影中的女性主義,國產電影仍有傳統的保守主義傾向。片中元妮喪夫後,面對另一個男人的追求毫不動容,堅持一個人度過餘生,因為她知道,丈夫是為保護自己在地震中死去,沒有哪個男人會像丈夫那樣用生命來愛自己。但細想一下,元妮的這種做法受到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馮小剛在影片以女性形象為中心塑造了一部催人淚下的親情劇。元妮喪夫之後,一個人撫養兒子的艱辛,也體現了丈夫在一個家庭中的重要性,男人是家的頂樑柱,如果活著,她的生活就不會這么苦,顯然這並沒脫離中國家庭以男性為主的傳統觀念。從社會角度看,女性是滄桑時代的見證,是命運多舛的個體:災難留下的痛苦只有在脆弱的女性身上才能得到很好的體現,並讓人同情。

四、植入式廣告在影片中的運用

隨著廣告業的發展,植入式廣告越來越多的受到廣告 主的重視。“植入式廣告,又叫急性廣告,是指廣告傳播一改往日單純依靠說教和推銷的營銷策略,將產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視覺性符號甚至服務性內容策略性地帶入電影、電視劇或其他電視節目及其他傳播內容中(隱藏於載體並與載體融為一體),使觀眾在接受傳播內容的同時,不自覺地接受到商品或品牌信息,繼而達到廣告主所期望的傳播目的。”上述兩片的植入性廣告分以下類型:

1、置景道具植入型:這是最傳統的植入式廣告形式,主要指品牌視覺符號或商品本身作為影視作品的置景道具出現。“視覺形式的形象性對於以說服為目的的傳播具有特殊意義。”如在影片《2012》中男主人公開的汽車標志便是其中之一。《唐山大地震》中,元妮在和家人一起吃飯的時候,飯桌上擺的劍南春酒是最明顯的植入性廣告標志,此外還有汽車、電視、銀行、運動品牌等。

2、對白植入型:就是在電影中通過人物的對話,巧妙地將產品、品牌、服務植入其中,成為電影中的台詞,以此來達到廣告效應。如《2012》中,男主人公匆匆忙忙地開車回家帶兒女們去度假,在給愛人打電話的過程中,就提到“黃石公園”這個名字,這也是植入式廣告的形式。《唐山大地震》中中國人壽保險的廣告方式也屬於此類:方達作為旅遊公司的老總,當員工過來詢問這次旅遊保險用哪家時,方達說:“就選中國人壽吧,踏實。”

3、場景植入型:即是把品牌信息嵌入到影視作品的環境中去,品牌視覺符號或商品本身作為故事發生的場景或場景的一部分出現。如{2012}拍攝的場景中出現的海灘樓房以及主人公帶孩子們度假的公園等,都注入了一定的廣告元素。

國產類型電影與好萊塢大片在植入式廣告方面相差甚遠,好萊塢電影可不動聲色地把廣告植入其中,既能有效地為廣告主服務,又不影響觀眾對影片的欣賞。但國產電影在這方面做得有點兒欠妥。植入式廣告要尊重影片的故事情節,使其顯得順其自然,不影響影片的觀賞效果。《2012》就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但看過《唐山大地震》之後,觀眾對片中的植入式廣告批評聲不斷。植入式廣告應有效地給觀眾一種暗示效應,遵循內容第一,廣告第二的原則,避免片中突兀地出現廣告詞和任何不合理的廣告場景,不能盲目的把任何廣告都嵌入影片中。在進行植入式廣告之前,要分析產品及其品牌適不適合在該影片中表現,能不能達到廣告主想要的宣傳效果等因素。

五、結語

中西災難類型電影的差異折射出中西文化的差異,體現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傳統,我們不能苛求中國的災難片完全符合西方的審美需要,但成功的作品肯定是把深邃的思想內涵,巧妙的藝術處理與大眾的觀賞熱點結合起來。首先,中西方類型電影最大的交集就是商業性,它們未來努力的方向也離不開使其更具有商業價值,觀眾花錢去電影院看電影,買的大多是娛樂享受,所以,電影的商業性和娛樂性是分不開的。

其次,中西方電影還要努力提高其講故事的水平。好萊塢電影重在場面的製作,掩蓋其情節的跌宕起伏,觀眾震撼之後難免會感覺少了點兒什麼。但中國電影講故事的過程多有漏洞,故事出來之後多有批評之聲。好萊塢類型電影在講述故事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再次,電影應該注重宣傳,激發觀眾的類型期待。從某種程度上講,類型電影是預先出售給觀眾,在開發每一部類型電影時,往往就有相對的觀眾定位。如果一部影片能得到適當的宣傳,從片名、廣告宣傳等每個運作環節將類型固著於觀眾的心靈,那麼,電影的春天就不會遠了。

最後,類型電影還應該注重整合生產和發行兩個環節。類型電影是在吸引更多消費者和賺取更多利潤的動機推動下向前發展的。好萊塢電影業總是力圖復制它最近的商業成功。在市場開發中,有意識地遮蓋其他方面來有選擇地突出某些方面,使觀眾更加註意那些製作商想要強調的方面。然而中國電影市場目前還處在半市場化狀態,院線體系雖已經逐步形成,但還要繼續完善院線發展模式。

注釋:

[1]唐晉先:《(唐山大地震):動人因親情,感人緣母親》,《電影文學》2011年第3期.

[2]任拯廷:《淺議植入式廣告》,《今傳媒》2006年第4期.

[3]梅薩里:《視覺說服――形象在廣告中的作用》,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頁.

[4]孫玉勝:《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版,第78頁.
猜你喜歡:
1. 關於電影論文範文

2. 電影鑒賞論文

3. 關於電影論文參考

4. 有關於電影論文

5. 關於電影的論文

㈢ 20世紀60年代美國哪些恐怖電影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的問題 具體談一談 最好能介紹介紹書籍 要寫這方面的論文

我就知道有個《精神病患者》是希區柯克的 他的作品比較反應社會

請大家深呼吸:現代恐怖電影誕生於此!

眾所周知,60年代是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人們的頭腦里充斥著性解放、大麻、反權威、無政府主義等不安定因素。而這一時代的恐怖電影就好像一面鏡子,映射出整個社會的景象。拋開50年代的變異巨獸和外星小綠人,恐怖電影在60年代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回歸——內心恐懼再度抬頭,曾經垂垂老矣的題材煥發出新的活力。
這一場變革得感謝懸念大師希區柯克,他用一場浴室驚魂為其後十年的恐怖電影指明了發展方向。1960年的《精神病患者》喚醒了沉睡已久的內心恐懼:手執利刃的連環殺手、怪異的異性裝扮、木乃伊般的干屍、瘋狂的精神分裂以及當紅女星珍妮特·利的美色與尖叫。希區柯克利用這些元素,將恐怖電影從50年代的蒼茫宇宙中拉回現實,並加了新的恐怖元素——精神分裂和蟄伏於家中的恐怖。
於是在60年代早期的恐怖片里到處都散播著精神錯亂的種子。這其中,既有類似《精神病患者》的影片(如《殺人狂》(Homicidal 1961)、《發狂》(Paranoiac,1963)、《殺人狂魔》(Maniac,1963)等),也有幾位大師級導演的經典之作,其中包括:羅伯特·阿爾德里奇的《嬰兒簡出了什麼事? 》(1962)、羅曼·波蘭斯基的《冷血驚魂》(1965)以及米切爾·鮑威爾的絕唱《偷窺狂》(1960),片中露骨的性和暴力惹惱了幾乎所有的影評人,整個電影界一片嘩然,最終導致這位大導演不為整個電影業所容,只得提前終止了電影生涯。甚至連以古典時代為背景的古裝恐怖片也染上了類似的精神疾病。在B級片大師羅傑·考曼的《厄榭府的倒塌》里(改編自愛倫·坡同名小說),文森特·普雷斯用他那藍絲絨般的嗓音將精神失常演繹得入木三分。
隨著時代的推進,銀幕上的瘋狂滲透入了60年代的生活。披頭士、垮掉的一代這林林總總的瘋狂之舉無一不在表達著對強權和傳統的反抗。這段時間里的恐怖電影並沒有什麼大的動作,似乎在為下一次的噴涌而出積聚能量。1968年,壓抑許久的瘋狂終於在《驅魔降邪》(The Witchfinder General)一片中找到了宣洩口。年僅26歲的英國導演邁克爾·李維斯將漢默風格的古典哥特劇和現代元素相結合,用種種令人毛骨悚然的酷刑和折磨折射了年輕人對權威的不信任。導演本人也是吹響反抗號角的青年先鋒,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年輕人在拍攝時連老牌演員文森特·普雷斯也不放在眼裡。對後者的表演指手畫腳,惹得文森特惱怒地說:「我已經拍了87部電影了,你這個毛頭小子做過些什麼?」李維斯可一點不買老演員的帳,回敬道:「我只拍過三部,但部部都稱得上是上乘之作!」這句話也一語成讖,《驅魔降邪》上映僅6個月後,李維斯就在自己的居所里自殺身亡,年僅26歲。他的死可以說是恐怖電影界的一大無一彌補的損失。
60年代的另一個特徵是變化無常。在這個年代裡,恐怖電影的發展也相當多樣,從充滿東方神秘色彩,節奏緩慢的日本鬼片《怪談》、《鬼婆》(都是1966),到融合了性和殘忍的義大利哥特式恐怖片《黑色星期天》(1960,導演馬里奧·貝瓦)。恐怖電影在全世界范圍內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在類型多樣化的同時,恐怖電影也在畫面營造方面越走越遠,以至於電影審查官手中的剪刀都跟不上血液飛濺的速度。這一切的創始人是被稱為「血之教父」的美國導演高登·劉易斯,是他一手開創了恐怖電影的新類型:血淋淋的恐怖,把恐怖這個字眼塗成了腥紅色。在其代表作《血宴》(1963)中,他將一個前《花花公子》封面女郎開膛破肚。片中血淋淋的內臟遭到了影評人的「千夫指」,甚至有人尖刻的評價道:「劉易斯的影片就是一個深夜屠宰場。」然而,觀眾們卻絲毫不理會專家們的指責。和過往那些「貧血」的片子相比,劉易斯的影片確實提供了一種新鮮的刺激方式,令60年代的觀眾們大呼過癮。
不過,將血淋淋的恐怖推上巔峰的卻又另有其人。如果說《精神病患者》用一個人的癲狂揭開了60年代恐怖電影的序幕,那麼《活死人之夜》(198)則是用全民皆狂為60年代畫上了句號。片中喪屍們從喉嚨深處發出的低吼透露出一種近乎絕望的恐怖氣息。導演喬治·羅梅羅用11萬4千美元的低成本換回了高達3千萬美元的全球票房,堪稱影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恐怖片。本片也開創了喪屍片這一全新的恐怖題材,並引來了數不清的後續作品,其中包括其本人執導的《活死人黎明》、《活死人之日》和《活死人之地》,以及近年來大紅大紫的《生化危機》系列等。曾有影評家把本片喻為「一場沒有終點,毫無節制的喪屍嘉年華」。本片採用黑白膠片拍攝,畫面顆粒感明顯,頗有新聞片的真實感,彌漫著悲觀主義情緒。片中,喪屍們吞食著內臟(據說,由當地的屠宰場捐贈),隨後被「活活」燒死;變身喪屍的女孩用鏟子刺向母親(明顯是在向《精神病患者》致意);黑人主角最後因被誤會成喪屍而被種族主義者爆頭。這些情節雖披著喪屍片的外衣,事實上卻敘說著整個60年代的故事,包括血淋淋的越戰和其中葬身火海的士兵、年輕人對父輩的反抗、以及爭取種族平等的民權運動。導演將整個60年代熔入96分鍾的恐怖故事裡,為這動盪的十年呈上了一份完美的總結報告。

羅梅羅的《活死人之夜》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恐怖片、是「一場沒有終點,毫無節制的喪屍嘉年華」。

精神病患者Psycho 美國 1960
馬里恩盜取公款逃亡,投宿於一間汽車旅館,卻在浴室中慘遭殺害,她的妹妹及男友加入警方進行深入調查。恐怖驚悚片的代表之作,希區柯克首次探索精神分裂殺人狂的世界;尤其是48秒的浴室謀殺段落,盡管是黑白影像,但仍憑借78個快速切換的鏡頭,以及燈光、音響的綜合運用,拍攝出令人心驚肉跳的震撼性畫面;主人公諾曼·貝茨因此成為精神分裂症的代名詞。環球法國二區發行了雙碟版,正片花絮收錄了94分鍾的製作紀錄片,花絮碟收錄了15分鍾「向希區柯克致敬」的短片,以及33分鍾「電影大師」短片。

㈣ 英語作文談論大家對恐怖電影的看法

Firstly, let's go back some 45 years to 1968 to a black-and-white film, loosely based on the sci-fi novel "I Am Legend". A brother and sister travel to the countryside to visit their father's grave. After a series of bizarre attacks, the sister takes shelter in a farmhouse which is soon surrounded by the reanimated dead, or zombies as they were later known. George A. Romero's film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was initially controversial, too gruesome, then lauded as a success and social commentary. And the director went on to make it a series of six each nodding to contemporary concerns, big consumerism or economic division. Horror to me was always, an author of somehow upsetting the applecart of life. And it seemed to me that at the end, people always set it upright again. And we didn't wanna do that. We wanna just sort of leave it upset. So the events in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in fact are tragic events. And it's all about misunderstanding and people who behave stupidly, and faced with something that's really could be disastrous. The dead are coming back to life, all over the world. And what I wanted to say is that they all just concerned about their own little petty interests, instead of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
首先,讓我們回到45年前的1968年.這部電影由名為《我是傳奇》的科幻小說改編而成,故事一對兄妹來到鄉下給父親掃墓,卻遭受一系列怪異的襲擊.之後,妹妹躲進了一間農舍避難,但很快房子就被一群活死人(後被稱作僵屍)包圍.喬治·A·羅梅羅的影片《活死人之夜》 在上映之初因其恐怖的場面飽受非議,後來被視為一部成功的影片,是對社會的批判.接著,這位導演繼續創作了這一系列電影的另外五部,均反映了當代社會人們的擔憂、消費主義或經濟分工問題. 對於我而言,恐懼是打亂生活安排的始作俑者.我覺得,到最後人們總是能自我恢復,但我們並不想這樣,我們想讓這種不安感延續下去.因此,《活死人之夜》其實是一部悲劇.整部影片充斥著誤解,以及面對災難做出愚蠢行為的人.全世界的死人都活過來了.他們根本沒有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反而只關心自己雞毛蒜皮的小事.

㈤ 我要寫 論恐怖電影的心理分析 誰能幫幫我高分懸賞!!

《午夜凶鈴》----恐怖電影的心理學分析
本文來自:心門社區 轉載請註明出自【www.xindoor.com】 文章提交者:清風
午夜凶鈴是一個日本恐怖電影。這個電影的影響很大,因為它真的很令人恐怖。這個電影中的一個情節和神秘的電話有關,有些膽小的女生看了這個電影後好半天都不敢接電話。

作為一個心理學家,我也對這個電影很感興趣。因為我發現,凡是讓人格外恐怖的電影,必然能揭示潛意識中的心理秘密。

在潛意識中,人會用形象來做比喻和象徵,來表達一些和表面意義不同的意義。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夢,夢表面上很荒謬,沒有什麼邏輯。但是,如果我們懂得心理學,就可知道這些表面上莫名其妙的東西實際上表現了這個人潛意識中的心理。假如一個人夢見和一個異性在天上飛,這是不合邏輯的。但是,這也許是表明他想和這個異性作愛,一起飛可以代表**,因為那快樂的感覺就象是在飛。

夢是形象化的,電影也是,所以電影也可以用這樣的象徵的方式來表達潛意識的心理。

作為電影的編劇者,他不懂得潛意識的心理學,他不過是要講一個恐怖的故事,不過是要達到越恐怖越好的效果。要想有恐怖效果,他所講的故事必然是能讓自己最害怕的,也是能讓觀眾最容易被感染害怕情緒的。他知道這樣的情節會讓人恐怖,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這樣的情節會讓人恐怖,所以他的電影才最真實地展示了潛意識。這個電影,就象是編劇的一個惡夢。所以我們可以象解夢一樣,用心理學方法解這個電影。

講心理學理論會比較難懂,讓我們直接從午夜凶鈴的故事開始吧。我先講講故事梗概,然後用潛意識的心理學來分析一下這個故事,看看它展示了什麼樣的心理秘密。

午夜凶鈴的一開始,是發現連續有幾個人奇怪的死去,死時的樣子都是睜大眼睛,神態極端恐懼。所有的死者都看過同一盤錄象帶。有一個傳說,說看過這個錄象帶後,就會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里沒有人說話。這之後,過了7天,這個看過錄象帶的人就必死無疑。

一個女記者淺川調查這件事情,她找到死者去過的旅店,並且在旅店裡發現了一盤奇特的錄象帶。她看了錄象,錄象中是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一開始是一個鏡子,然後是鏡子中出現一個女子的像。然後是一張報紙。後來是一個野地中的井。在看完錄象後,淺川也接到了奇怪的無言電話。

淺川不相信神秘,把這個錄象給一個朋友看,讓他幫助她找到線索。但是,後來發生的事情越來越讓淺川相信傳說是真的棗也就是說自己將在看錄象的7天後死去。不幸的是,她的兒子也看了這個錄象,兒子說,是他認識的一個姐姐帶他看的。而這個姐姐正是看過這個錄象後已經死了的。

淺川和那個朋友追尋線索。錄象上的報紙是記載一次火山爆發的,他們來到火山爆發的村莊,發現錄象上的鏡子和女子是這個村莊上的一個有特異功能的人,她曾預言火山要爆發。這個女子已故,她的女兒也有特異功能。不知生死。在尋找這女兒的時候,神秘錄象中顯示出了一個秘密,錄象上顯示,這個女兒被她自己的父親推進錄象上的井,並用石板蓋子壓在了井中。於是,他們及時到這井中撈出了女孩的遺骨,把有罪的父親送上法庭。

他們以為事情過去了,不會有人再死了。但是,不是這樣。淺川的那個看過錄象的男朋友突然死了。他是因為看到了恐怖情景而嚇死了。他看到一個白衣女鬼從那個錄象里的井中爬出來,爬出電視,來到他身邊。撥開長發露出臉,她的眼睛幾乎沒有黑眼球。

淺川奇怪,為什麼都看了錄象,自己到了7天沒有死,而這個朋友卻死了。錄象中,這個朋友的鬼魂出現,暗示出了答案「如果你把錄象帶給其他人看,你自己就不會死了」。淺川開始為兒子擔心了,兒子也快到7天限期了。怎麼辦?找誰做兒子的替死鬼?

電影的最後,淺川打通了自己父親的電話,告訴他說要帶著他的外孫去見他。

用心理學的方法,我幾乎可以逐個解釋這個電影中的每個細節,它都有象徵性的意義。用心理學的方法,我發現這個電影是人的一種心理沖突的體現。

也讓我們一步步分析,理解這個「女鬼」代表的心理,理解她的動機和行為。

錄象是在電視上播出的。在我們分析一個夢的時候,如果出現電視。心理學家會認為那是潛意識的象徵,或者說是我們內心深處的象徵。錄象是錄的過去的事情,所以是記憶的象徵。

電話也同樣可以象徵潛意識。

在這里,它顯然象徵著那個井中女孩的記憶。

故事裡的井中女孩不是已經死了嗎,怎麼會還有記憶呢?這彷彿不合理,但是在象徵中的合理的:在潛意識的象徵中說一個人死了,實際上並不意味著這個人在肉體上真的死了。只是代表「心死了」,我們平時說「哀莫大於心死」,就是這個意思。死代表著她有嚴重的心理障礙。這心理障礙當然和潛意識中的記憶有關。

那麼,她潛意識中有什麼記憶呢?

表面上是零散的,有母親的樣子,有地震的報道,還有自己死的那個井。

淺川和那個朋友追尋線索。這就彷彿是我們心理學家在為這個女孩做心理咨詢,想找到她心理障礙的根源一樣。通過層層線索,他們找到了根源,因為她被父親殺死在井裡了。

「 殺死在井裡」象徵著什麼呢?

井的形狀和女性陰道相似,而且是封閉性的。被父親殺死在這個井中,代表著一種心理學家常見的心理沖突棗心理上的亂倫慾望和對亂倫的恐懼。

電影中,沒有說這個父親是為什麼要殺死自己的女兒。而從心理分析的角度,我們可以知道發生了什麼:這個父親對女兒有性的慾望,也許他還勾起了女兒的性意識。然後,他把她投入井中棗這個行為有多重意義。一方面代表性。理由是井的形狀和女性陰道相似。而且,在女性的性幻想中,性有時和被虐、被征服有關。這個情景就是父親在虐待和征服女兒。另一個意義,是代表壓抑。因為,女兒被封閉在井中了。而且,井上還有蓋子,這也代表性壓抑。井的封閉性也和亂倫的恐懼有關,因為亂倫性的情感最大的害處,就是使人的情感封閉,情感沒有向外投向外人而投向了自己家的人。

電影中,在井中尋找女孩遺骨時。那個女孩的骷髏伸出手,抓住了淺川的手臂。但是,本來應該很害怕的淺川卻沒有恐怖的表現,她象安慰一個孩子一樣,把這個骷髏抱在懷里。

實際上這也是一個象徵。骷髏出現象徵著宣洩,淺川則在安慰她。

看過錄象的男朋友死的過程也需要解釋。一個白衣女鬼從那個錄象里的井中爬出來,爬出電視。一個電視中的影響從電視中出來了,這代表的是「幻想和現實的界限分不清楚了」。電視裡面的東西代表想像或幻想,電視外是現實世界。如果一個人的想像和現實分不清楚,這個人就是嚴重的心理疾病患者了。精神病人都是把自己的幻覺當成真的東西的

「女鬼」撥開長發露出臉,她的眼睛幾乎沒有黑眼球。這有什麼可怕呢?她沒有滿臉是血,也沒有吐長舌頭,僅僅是露眼睛。為什麼會嚇死一個男人?

㈥ 本科生論文,有關恐怖片的。希望大家給點建議,從哪些角度來寫呢

本人比較喜歡恐怖片的,幫你一把吧,非復制哦~

建議從歐美恐怖與亞洲恐怖片的差別上寫,最後融匯一下人類對恐怖世界的理解。這樣寫不僅內容豐富,而且能夠拓展開湊字數,嘿嘿。

歐美恐怖片大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血腥味很濃郁的,比如經典的《猛鬼街》啊神馬的。
亞洲恐怖片大都是看不見摸不著,鬼啊什麼啊,這邊要提醒的是亞洲恐怖片很多都是復仇類的,歐美很多都是誰碰上誰倒霉的,哈哈。

當然,我建議你自己去多看幾部,慢慢就明白導演們拍恐怖片的意圖在哪裡,商業是一部分,但也代表人類對未知對解不開的那些有著怎樣的心態。

如果你不想從亞歐區別來寫,那就從恐怖片的類型來寫,恐怖片從小的來講還有黑色幽默類啊,陰暗傷感類啊,但是不好把握,因為舉例方面需要你有大量的閱歷來出口成章,否則顯得不具有代表性和說服性。

PS:還是自己多看幾部恐怖片和相關影評,自己多思考思考,好的恐怖片只把嚇人作為方式,而不是最終目的。

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