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影1 《十八洞村》,治貧愈心
「莫非你貧窮是哪個害得啊?」這是《十八洞村》里的一句台詞,答案雖顯而易見但卻常被忽視;沒有誰能讓一個人貧窮,除了那人本身。拿到電影里來說,楊家班一開始要打的那場硬仗的對手就不是旁人。說到這里,沒看過電影的觀眾可能會想到楊家將的故事,遺憾但卻意外的是,這里沒有刀槍血影的戰場,有的只是層層疊疊的梯田、陡峭蜿蜒的公路和一個在精準扶貧政策下治貧愈心的故事。
當然,不能一看到精準扶貧就草草的將其定義為宣教片,如果給《十八洞村》定個類型,宣教片將會是它最不值得一提的類型,至少看完電影的我這樣認為。
看完電影的我覺得還應該寫在前面的是,電影一開始會有一點在情節上的用力過猛,但這是一個治貧愈心的故事;像治傷的過程一樣,隨著劇情的發展,傷疤恢復的越來越快,到最後痊癒或者說結尾,會發現竟是受過傷的痕跡都消失淡化了,全然沒了過於的跡象。一切不能過早定論。因此,若是將十八洞村定義為窮鄉僻壤,那就有些言之過早了,讓我們從楊家將們的身上來一一細說這窮病是如何診斷又怎麼治療的罷。
十八洞村它不窮,因為有楊英俊。他當過兵,復原以後回村做了農民。當他知道自己被識別為貧困戶時的憤然離場,我的第一感覺是疑惑:作為我所了解的貧困戶是每年有產業扶持補貼、醫療費90%報銷和子女上學資助等政策,為什麼有人不願意當呢?或者說為什麼他不願意當呢?我以為是他戰士的骨氣讓他拉不下面子來接受現實。可好像不全是這樣,就像他疑惑的一樣:自己一心一意種田,飯飽酒足,怎麼就成了貧困戶?他不窮,他心不窮,他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的縮影,他們吃苦耐勞,憑勞動吃飯,他們經歷過那種飯吃不飽、衣穿不暖的貧窮讓他們覺得貧窮已經一去不返了。他們普普通通的堅守著一方水土,在他們的眼裡,人這一輩子過完了都要走,只有田地不走,土地就是命根子。他們為子孫後代守著一方土地,守好了,才安心。他們的行為有著不期望被理解的偉大。
我還能說些什麼呢?像,太像了,我的爺爺和楊英俊的經歷太相似。先是當兵,復原以後回來做了農民。我曾疑惑於他十年如一日的勞作,究竟是圖個什麼?他說「如果他每天讓自己忙一點就不至於東想西想,而且他不種莊稼又能幹什麼呢?」是啊,我們總抱怨我們太忙碌,可閑日子未必就要好過一些。他們那一代人有他們的想法和性格,他們需要治癒的是:明白精準扶貧要得不僅是生活,還要幸福的生活,於他們而言,只需要他們跟上步伐就夠了。
當然,如果單楊英俊一人是不夠有說服力的。十八洞村它不窮,還因為它有以麻妹為代表的女性。她們做得美味、釀得好酒、還會刺綉,勤勤懇懇的操持著家業。她們擁有更細膩、更堅韌和更無私的愛,她們頂起了這里的半邊天,是這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們是十八洞村的財富,就像她們支持著丈夫們一樣,她們是這兒治癒貧窮最得力的幫手、最堅實的後盾。
但這還不夠,之所以要治癒貧窮是因為貧窮更多。
十八洞村它窮,因為有楊英蘭。他是楊英俊的弟弟,他以前在外找礦,因為他一進山就知道礦在哪裡,結果老闆們為了搶他火拚,他被砍傷兩刀,死裡逃生而轉回了家。他窮,因為極度貧窮的心,他一心想的就是讓國家來幫他,他有土地不做,整天喝酒晃悠,惹是生非,也沒有娶到老婆,他需要的是治窮心。
十八洞村它窮,還因為扶貧小組成員小龍的離開,倒不是說小龍有多能幹以致於失去他是村子的損失,而是因為從他那裡我們更真切的明白這個村子有多窮。窮到讓一個滿懷熱血前來幫扶的青年發出「我幫村子,誰來幫扶我呢?這個在底層最辛苦卻什麼都得不到的我」無聲的吶喊。他站在扶貧的最底層,卻也是第一線,他看不到脫貧的希望,也看不到自己的前途,他陷入了窮途選擇了離開,他的窮病得以診斷,治療卻不屬於這里了。這是十八洞村的故事,離開的且讓他抽身去吧。至於他走後治貧的重擔,新來的小王已然做好了和楊家班一起斗窮的准備,未來值得被期待。
十八洞村它窮,更因為有楊英俊侄子那樣的人。當他問「不脫貧要罰款嗎?」時,連楊英蘭都看不慣的說他是被超生罰款罰習慣了。他超生的原因或者說願望,很真實,他有四個女兒了,但他就是想要一個兒子,真實的殘忍並可笑著。他以腰痛為借口整日坐在家門前像個守門的,而他的妻子承擔了本應該由他們共同承擔的責任,外出打工。我且不論男女平等了,當楊家班准備和窮打一仗時,他說等他腰桿養好了,生個兒子,兒子長大了幫他打仗的那一刻,我看到的是他這個人的可笑、可惡又可憐。他不過是想有個人來代他做他不想做的事兒罷了,他和楊英蘭一樣都是懶窮病,得治。
十八洞村它窮還有許多原因:大路不通、人多地少和血酒的陳規等等。
但,這是一個治癒貧窮的故事。於是,當楊英蘭將失去土地時,他著急了。作為楊家班班長也是他哥哥的楊英俊帶他去了飛地,本想帶給他一線希望,卻不想面對全是礦渣一眼望不到邊的廢地,從前還以帶人挖礦為豪的楊英蘭意識到了他所造的孽,希望變成了生機,他看到了他心口上的窮傷疤,於是他開始用自己的勞動來「掙錢治傷」,他的傷疤終於不是在流血而是在恢復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看到,其實楊英蘭他並不是一開始就是患窮病。他外出打工差點丟了性命工作失意,他年齡大了沒有娶到老婆情場失意,他也是弱勢的一方,所以如果我們在評價像他這樣的人時不妨先聽一聽他的故事,將問題根源找出來,然後再對症下葯達到最好的治療。
隨後,楊家班填土造田的工程開始忙碌起來了,楊英俊的侄子讓他大女兒打電話把妻子叫了回來,自己做起了真正的農民。原來,治療他這種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加入一個隊伍,跟著隊伍一起行動。
這是一個治癒貧窮的故事。路不通村子裡就修路;地少楊家班就在飛地上填土造田;喝血酒是陋習,所以他們把施有成帶回來了,當他重新聽了十八洞村的規律,喝了十八洞村的井水,這個陳俗便被破除了。
這是一個治癒貧窮的故事,但從一開始《十八洞村》就不止是要講一個脫貧的故事。它讓我們了解到原來貧困戶是那樣識別來的,原來家裡有外出打工的人一般不能識別為貧困戶,可轉念想想,如果不是因為太窮又為什麼外出呢?思鄉之愁、分離之痛、奔波之累,農民工從一開始就是一場年復一年的苦旅。它讓我們感受到這一片村子裡的風土人情、自然光景。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又一個窮病的源頭,它是在講治癒貧窮的故事,它也治癒了我們內心的貧窮。
它還講了許多:敬重天地、孝敬父母、尊重生靈、平等待人、愛惜莊稼……那十八洞規里都寫了。如果沒看影片可能會覺得這是什麼教條規矩,可若看了就不會這樣說了,因為十八洞村裡的人真正的在實踐,他們骨子裡帶著這質朴的東西。
隨著楊家班裡一個又一個人的病症被診斷並開始治療,這個治貧愈心的故事也在幾條廣播中結束了。這其中不乏溫情、思考、真實、堅韌、笑點、哄鬧、安靜……在稻田魚、苗綉、苗鼓、填土造田工程、微微網店、村路通車的廣播中我們知道他們的窮疤正在一點一點的恢復。如電影的英譯名 「Hold your Hands」一樣,因為他們齊心協力一致抗窮,他們的窮思窮心已然慢慢治癒。
要治其貧,必愈其心;沒有誰能讓一個心不窮的人貧窮,而十八洞村的故事正在生活中輪番上演。
『貳』 電影十八洞村他們計劃採用的改造方法是
他們計劃採用的改造方法是,填土造田。
電影《十八洞村》中,扶貧工作人員王申帶領復原老兵楊英俊來到一處尾礦庫,這里已經被礦渣埋成了絕境,王申希望楊英俊能夠同改造這塊地,在上面種植水稻。
劇情簡介
湖南湘西鄉村在扶貧政策實施過程中,十八洞村退伍老兵楊英俊(王學圻飾)和幾個堂兄弟家均為精準識別的貧困戶,面對現狀,他們雖心態各異,但是內心深處都有改變命運的期盼。
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楊英俊帶領楊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決心打一場脫貧攻堅戰,在追求生活脫貧的過程中,他們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脫貧,山民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的巨大變化。
(2)十八洞村電影劇情詳解擴展閱讀
電影通過一系列生動的細節展現了當代鄉村風貌,具有鮮活的生4活質感。石頭砌成的豬舍、屋內燃燒的灶火、圍繞在井水邊的洗衣池,還有那隻不斷出現的雄雞。
既讓中年觀眾感受到了久違的鄉村氣息,帶有濃厚的懷舊色彩,又讓缺乏農村生活歷練的新生代觀眾看到了當下最真實的農村景象。
『叄』 《十八洞村》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電影的所表現的內容很明確,就是表現十八洞村民致富的故事,聽上去很「主旋律」,但故事卻並非這樣。政策引導是作為線索,但故事發展卻絕非如此,因為電影的主角是一位拒絕接受「扶貧」的貧困戶。
『肆』 如何評價主旋律電影《十八洞村》
很意外竟然不錯,農村題材的電影,脫貧致富的主題,但拍得非常接地氣,一點也不浮誇。聚焦村民本身,湘西苗裔風土人情盡收眼底,多數是在描寫祖輩務農家族的鄉土性和民族性,世俗與傳統之間,從沖突變成了融合,並有著對環境的反思,桃花源,如今也能靠著一方水土走出一片天地,王學圻與陳瑾演得真好。
美味的禾花魚、漫山遍野的老稻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一下這兩種只能依靠傳統務農而來的農作物在如今市面上的價值,誰說種田不能成為「大土豪」?從開場的各種鋪墊到後期,借用楊英俊小孫女的身影展示,到來情緒上的突破點。這一切都讓影片真實可信,在如今浮華的電影市場上,本片猶如一道清流,沁人心脾。
『伍』 電影《十八洞村》中的小南瓜扮演者是誰
電影《十八洞村》小南瓜的扮演者是張軒睿,為電影助演。
電影中小南瓜得了腦膜炎,有後遺症,終身只有三歲的智力。在城裡治病,花光了積蓄。爺爺是軍人出身的楊英俊,是個勤懇勞作的村民,一輩子都守望著家鄉的田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家庭美滿,妻子在家收拾得井井有條,兒子和媳婦在外務工,一輩子自給自足。
卻因為家中的孫女小南瓜身患先天殘疾被精準識別成了「貧困幫扶對象」,對他而言這是一種恥辱,而守護著自己的妻子和智障的孫女小南瓜,用祖輩留下來的田地和插秧經驗,在家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務農,且自己堅持要守護農田而脫貧。
(5)十八洞村電影劇情詳解擴展閱讀:
劇情介紹:
湖南湘西鄉村在扶貧政策實施過程中,十八洞村退伍老兵楊英俊和幾個堂兄弟家均為精準識別的貧困戶,面對現狀,他們雖心態各異,但是內心深處都有改變命運的期盼。
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楊英俊帶領楊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決心打一場脫貧攻堅戰,在追求生活脫貧的過程中,他們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脫貧,山民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的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