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赤壁國際版
是這樣 本來赤壁 吳說 要分成兩部 但是美國那邊(西方國家)那邊 不太喜歡看分上下集的電影 喜歡一部是一部 所以他們決定 等下部 上映完之後 和1一起剪切成一部大概2個小時的電影 但是吳語森覺得 變成一部的話 好多都沒有交代清楚 所以到這邊來(亞洲) 還是分成上下兩部 而 歐洲那邊 應他們的要求 剪切成一部
⑵ 電影《赤壁》的影評
好,我就來試試~
一:首先來分類討論一下每個重要演員(不用說,我只看過第一集,對於不盡完善的地方,希望大家指出):
1,小喬:作為全片中唯一一個以絕對女性化的身份出現的角色(當然趙微演得很男性化),又在這邊男人的片子里出現,個人認為,她唯一的作用就是花瓶.其實做花瓶也不錯,起碼可以做一個陰陽的調和劑嘛`~
她以自己的夫君為自己的中心,在和周愈的對手戲中,也演得很牽強,舉首投足間,都投出一種很不專業的生硬與做作(喜歡她的不要仍磚啊~).
2,周俞:汗``其實說真的,梁的眼神很幽怨深邃,既色戒之後,更有姦邪的感覺...所以啊~他還真的不是很適合當風度翩翩的公謹,當他和諸葛亮調侃鬥智的時候,甚至會有一種類似於小孩子抑或是情敵之間的嫉妒(不知道是否為在下的錯覺!~),所以,比較主觀的說,這次的周俞是不太盡如人意的!
3,諸葛亮,這次的諸葛亮確實有點不傳統,甚至可以說是有點後現代!很多關於他和周的對手戲竟都成了全片搞笑的橋段!汗```真搞不懂吳宇森導演的意圖```
4,曹操:這個在赤壁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人物,竟被刻畫成為了一個奸險,無比好色的人,導演還通過旁人之口說出,曹操發動赤壁的真正意圖是小喬!汗``再怎麼醜化孟德,也要騙得了觀眾嘛``!
二:再來就不得不說說它另我迷惑的情節設計了~:
1:為什麼前面要花那麼多時間寫趙雲是怎樣就出阿斗的呢?這和赤壁之戰有什麼聯系?難道就是為了突出子龍的帥氣抑或是突出曹操的那句話:劉備雖力薄,但身邊猛將如雲?汗`````?!這真的讓全片的結構很亂套!~
2:額`為了不讓太多人攻擊我,我還是低調點好了不說了``嘿嘿``
辛苦自打,把分給我吧`嘿嘿~~~~
⑶ 為什麼《赤壁》(上)在日本要11月1日公映
哼!這部片子迎合的是歐美市場,甚至小日本的,諸葛亮由金城武飾演,小日本根本沒把他當中國人,咱好像也從不感覺他是外人,也算了。無端端搞個中村獅童,沒點技術含量地在《赤壁》裡面裝出兇巴巴的小樣,看了就煩。再就是拍成了個「三國無雙」游戲的電影版,曹操的兩千輕騎兵被圍,蜀吳兩邊的大將都沖將上去以一敵百,我靠,敢情那些兵養來圍觀的。張翼德舍卻丈八蛇矛飾演了一下劉翔,關雲長徹頭徹尾的京劇行頭,小喬古今難辨的演技。。。。。。絕了!絕了!絕了我們對中國電影還有希望的盼頭!
⑷ 日本人為什麼熱衷中國電影赤壁
日本觀眾普遍認為影片最大程度的表現出三國歷史傳說中勇猛的英雄豪傑,那些人物的銀幕形象令人神往,金城武扮演的孔明十分漂亮優美和冷靜,而梁朝偉在影片中表現出來的壓倒眾人的存在感,使得周瑜這個最高統帥非常具有男人的色調和勇敢,日本觀眾盛贊梁朝偉是亞洲最高水平的演員,在這部戲中能夠內斂的演出人物風平浪靜的從容,當然,另一個日本演員中村獅童在影片中的表現也非常令日本觀眾興奮。而對於導演吳宇森,日本觀眾幾乎一致同意,影片中華麗的動作和凌厲的氣勢完全都是動作巨匠吳宇森的特色。所以,網路上日本觀眾幾乎是一邊倒的嚴重推薦這部力作。
⑸ 看過《赤壁》的進,高分評影
周瑜(梁朝偉):梁朝偉的年齡在戲里有點不合適(個人感覺)。
還有就是他的身高對模特出身的林志玲來說有點矮呀。
孫尚香(趙薇):有點讓我回味起當年的小燕子了。
諸葛亮(金城武):他扮演的諸葛亮給我的感覺有點過於時尚呀。
1,小喬:作為全片中唯一一個以絕對女性化的身份出現的角色(當然趙微演得很男性化),又在這邊男人的片子里出現,個人認為,她唯一的作用就是花瓶.其實做花瓶也不錯,起碼可以做一個陰陽的調和劑嘛`~
她以自己的夫君為自己的中心,在和周愈的對手戲中,也演得很牽強,舉首投足間,都投出一種很不專業的生硬與做作(喜歡她的不要仍磚啊~).
2,周俞:汗``其實說真的,梁的眼神很幽怨深邃,既色戒之後,更有姦邪的感覺...所以啊~他還真的不是很適合當風度翩翩的公謹,當他和諸葛亮調侃鬥智的時候,甚至會有一種類似於小孩子抑或是情敵之間的嫉妒(不知道是否為在下的錯覺!~),所以,比較主觀的說,這次的周俞是不太盡如人意的!
3,諸葛亮,正如LS的幾位所說,這次的諸葛亮確實有點不傳統,甚至可以說是有點後現代!很多關於他和周的對手戲竟都成了全片搞笑的橋段!汗```真搞不懂吳宇森導演的意圖```
4,曹操:這個在赤壁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人物,竟被刻畫成為了一個奸險,無比好色的人,導演還通過旁人之口說出,曹操發動赤壁的真正意圖是小喬!汗``再怎麼醜化孟德,也要騙得了觀眾嘛``!
⑹ 電影《赤壁》的評價
赤壁拍得太爛了,
首先在選人方面:中國家喻戶曉的追受人尊敬的諸葛亮居然用韓國人,難道中國沒有適合的人選?
其次影片中居然說八卦陣是過時的,大家居然都懂,這可是中國自古以來公認最深奧的陣法,據算是今天也沒多少人真正領悟它的內涵。
再次世界公認最早的足球是中國發明的,可是你應該尊重歷史,中國人發明的足球還是和現在的有很大不同,比如球門是圓的,在桿子上的,而他卻排成現代足球的樣。
再有赤壁之戰,以少勝多,在影片中並沒有表現出來,眾所周知,赤壁之戰最著名的是非常巧妙的使用連環計,而在赤壁中卻沒有是用什麼計策,而且將水戰改成了陸戰,諸葛亮居然說曹操攻擊的重點是路上。
還有,為什麼你排什麼都要整點色情內容?這是對中國古代歷史和那些英雄人物的褻瀆。
再有,在三國中,曹操對關羽有恩,關羽報恩才會放過曹操,而影片中,沒有關羽和曹操的那段情節卻設計關羽沖到曹操面前沒殺他,而曹操那種為了自己寧可殺錯世界上所有人的奸雄卻說不讓手下上去擋住關羽,關於更不會面對自己的敵對勢力而不殺他,即使是為了形成三足鼎立,關羽又不會有這樣的雄才大略,更何況,外國人不明白其中緣由,就更看不明白了。
再有,戰場上出現的那個陣型並不是古人所用的,這是對歷史的惡搞,
也不應該給人以關二哥不會騎馬的感覺;至於那些猛將我感覺在沒給他們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前提下是很難在敵陣中恣意縱橫的(最起碼要受點傷塞),更別說還赤手空拳!八卦陣變王八陣,騎兵傻的自己鑽進去,曹操的將帥喊著用騎兵布陣,殺出重圍,卻跑出來一堆步兵,圍圈防守。
外國人對中國的歷史不太了解,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去宣傳一個真實的中國,古老而充滿智慧的民族,而他卻為了賺錢而惡搞三國,這是作為一個中國人所都不能忍受的。那些歷史和英雄人物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不是讓它用來騙錢的。
一些別人的評價赤壁之戰處於東漢末年,當時冷兵器戰爭已經相當成熟了。赤壁既然要表現戰爭,就必須仔細研究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到底是怎麼進行的。赤壁的戰爭場景,犯了非常非常多且低級的錯誤。我沒有仔細研究過冷兵器戰爭,但《煮酒論史》裡面就有一些帖子,探討得比較深入。那個場景說把,冷兵器時代,騎兵是最厲害的,因為機動高速,沖擊力非常強,所以騎兵絕對不可能隨隨便便就下馬和人步戰,赤壁裡面大量出現,勇將棄馬、貼身近戰的事情,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也不應該給人以關二哥不會騎馬的感覺;至於那些猛將我感覺在沒給他們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前提下是很難在敵陣中恣意縱橫的(最起碼要受點傷塞),更別說還赤手空拳!
八卦陣變王八陣,騎兵傻的自己鑽進去,
曹操的將帥喊著用騎兵布陣,殺出重圍,卻跑出來一堆步兵,圍圈防守。
冷兵器時代,步兵對付騎兵,確實是用盾牌和長槍來應對的,但赤壁裡面的戰陣擺得不對,這種長槍是非常長的,可能有兩丈之長;而且步兵近戰,主要是小組對戰,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吳宇森花了大量的篇幅和鏡頭反映戰爭場面,但不得不說,基本上都不符合真正的冷兵器戰爭場景。裡面有個鏡頭,騎兵沖鋒,吳軍射箭,奇怪的是箭竟然是平射的,可以看看好萊塢拍的片子,也包括英雄等張藝謀的片子,對付騎兵沖鋒,多用箭,箭是向天上射,然後劃曲線下去的;絕對不是平射,裡面還有很多搞笑的東西;懂軍事的,可能會發現更多;比如裡面的八卦陣,也是很扯淡的,打仗要這么去打,會死無葬身之地的;
⑺ 為什麼赤壁上下兩總的日本票房幾乎達到全球總票房的
TOP1:
影片:《卧虎藏龍》
導演:李安
演員:周潤發 / 楊紫瓊 / 章子怡 / 張震 / 鄭佩佩
上映日期:2001年
全球票房:2.13億美元,內地票房:1500萬人民幣,扣除內地票房約為:2.11億美元
TOP2:
影片:《赤壁上下》(以下如無特別聲明,統稱為影片《赤壁》
導演:吳宇森
演員:梁朝偉 / 金城武 / 張豐毅 / 趙薇 / 佟大為 / 林志玲 / 張震 / 胡軍 / 尤勇
上映日期:2008/2009
全球票房:2.51億美元,大陸:5.63億人民幣,扣除內地票房約為:1.6億美元
TOP3:
影片:《英雄》
導演:張藝謀
演員:李連傑 / 梁朝偉 / 張曼玉 / 陳道明 / 甄子丹 / 章子怡
上映日期:2002年
全球票房:1.77億美元,大陸:2.5億人民幣,扣除內地票房全球約為:1.43億美元
⑻ 赤壁電影為什麼日本的票房超過了中國
日本人有很深的三國情節。 眾所周知,日本的「三國文化」來自中國,那是「中學東漸」。
當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以下簡稱《三國演義》)於元末明初問世時,三國的故事在中國大陸民間已經流傳了近千年。但是故事有沒有傳到日本,此前沒有紀錄。日本真正第一個與中國的「三國」故事有關的作品,據邱嶺與吳芳齡所著《三國演義在日本》一書所研究,是一部叫做《太平記》的作品。它的誕生,大約也相當於中國的元末明初時期。
《太平記》是講述日本南北朝時期歷史的小說,其中的作品卷二十,引述了三國故事,從劉備三顧茅廬開始講,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死孔明走生仲達」結束。故事的主角,竟然不是劉備也不是曹操,而是諸葛亮。
在中國人心目中,諸葛亮是智慧的象徵。但是在《太平記》中,諸葛亮的主要表現是「忠誠」與「仁義」。他對主人公劉備的鞠躬盡瘁,一直延續到他死後,還可嚇退敵人,給蜀國做貢獻。還有,他「出師未捷身先死」,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個人悲劇,也都是日本人津津樂道的內容。不過,《太平記》中的三國故事,還不是來自《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真正進入日本,是在《三國演義》的嘉靖本問世167年後。其時正是中國剛剛完成明清交替,一批明朝遺民避居日本,帶去大量中國書籍。而日本恰逢多年戰亂結束,進入江戶時代,對中國文化有了濃厚興趣和需求。1689年——明亡之後40餘年,《三國演義》的第一個日譯本《通俗三國志》出版,譯者署名「湖南文山」。
江戶時代的日本,知識分子和上層武士是可以直接讀漢語原文的,也就是說,其實他們可以看中文的《三國演義》。但庶民階層卻不行。所以說,湖南文山的這個《通俗三國志》,很大的意義是使「三國」在日本全社會各階層中,尤其是中小學生中普及。不過,從那個時候起,日本譯家們已經在搞「編譯」,按自己對內容的理解開始對原著改編。120回的小說變成了50卷,每回末尾必有的說唱套話也都抹去,實現了由說唱故事到讀本的轉換。
日本人對於三國的執著熱情與認真,簡直近乎自虐。至今,他們仍會寫出無數本書來,考查三國里的史實,三國里的謎團,收集三國名言,繪制三國地圖,編制三國大詞典。有一個日本職員,就是因為喜歡三國,利用假期到中國來考察三國故地,已經堅持了20多年。至今,到網上搜索,關於三國的購書網頁有30多頁,每頁都包含十幾本書。僅就三國人物評價而言,在光榮公司做三國的電腦游戲的同時,日本一家「新人物往來社」推出《三國英雄資料編》,對169個三國人物的統率能力、決斷能力等8個方面進行打分,買了書的人都可參與進去,花樣無窮。
而日本的文學,從最早接受三國故事時起,就已經開始走上了與中國文學不同的道路。邱嶺與吳芳齡為日本文學總結的三大特點是:追求真實;非社會化而強調個人;悲美。所謂「悲美」,一代日本動畫迷和游戲迷恐怕早已在日本動漫中領教。那種滿天飛著血紅的箭雨的悲愴與凄美,英雄人物經歷生離死別時,心碎之處的典雅傷感,都隱隱地在打動著一代年輕的游戲迷們。這些來自東瀛的「三國」,千百年前曾經從中國傳過去,不知充盈了多少日本人的內心,現在它們又轉回到發源地母國,又會在這邊釀出什麼樣的果實?
日本大手前大學校長川本皓嗣,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在日本,以前常聽到『同文同種』的說法。日本人相信自己和中國人沒有多少不同的地方……以為學習同『文』者就具有相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直到近代以後這種錯覺仍然存在著。
另一方面,中國人雖然一點也不認為自己像日本人,但就像美國人多覺得加拿大是美國的一部分或者一個『准州』似的,中國人不也覺得日本文化像是中國文化浮淺的模仿或者派生物嗎?
當然,這兩方面都是很大的錯覺。」
觀察日本的「三國文化」與中國的「三國文化」之不同,似乎讓我們突然得到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文化、中國的歷史觀的某些清晰鏡像。
⑼ 各位對赤壁這部電影作什麼評價
B吧,其實吳宇森拍的是三國志式的[赤壁]而不是[三國演義]式的[赤壁],
很多是有史實根據的,如周瑜非量窄,張飛是書法家.包括他們的年紀更符合史實.
缺點是很多人物都沒有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對白也寫得沒有古味.不象日本拍的古裝片,確實很精緻,但它也比國內大片好很多.
⑽ 為什麼電影赤壁會在日本大暢銷
日本人有很深的三國情節。 眾所周知,日本的「三國文化」來自中國,那是「中學東漸」。
當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以下簡稱《三國演義》)於元末明初問世時,三國的故事在中國大陸民間已經流傳了近千年。但是故事有沒有傳到日本,此前沒有紀錄。日本真正第一個與中國的「三國」故事有關的作品,據邱嶺與吳芳齡所著《三國演義在日本》一書所研究,是一部叫做《太平記》的作品。它的誕生,大約也相當於中國的元末明初時期。
《太平記》是講述日本南北朝時期歷史的小說,其中的作品卷二十,引述了三國故事,從劉備三顧茅廬開始講,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死孔明走生仲達」結束。故事的主角,竟然不是劉備也不是曹操,而是諸葛亮。
在中國人心目中,諸葛亮是智慧的象徵。但是在《太平記》中,諸葛亮的主要表現是「忠誠」與「仁義」。他對主人公劉備的鞠躬盡瘁,一直延續到他死後,還可嚇退敵人,給蜀國做貢獻。還有,他「出師未捷身先死」,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個人悲劇,也都是日本人津津樂道的內容。不過,《太平記》中的三國故事,還不是來自《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真正進入日本,是在《三國演義》的嘉靖本問世167年後。其時正是中國剛剛完成明清交替,一批明朝遺民避居日本,帶去大量中國書籍。而日本恰逢多年戰亂結束,進入江戶時代,對中國文化有了濃厚興趣和需求。1689年——明亡之後40餘年,《三國演義》的第一個日譯本《通俗三國志》出版,譯者署名「湖南文山」。
江戶時代的日本,知識分子和上層武士是可以直接讀漢語原文的,也就是說,其實他們可以看中文的《三國演義》。但庶民階層卻不行。所以說,湖南文山的這個《通俗三國志》,很大的意義是使「三國」在日本全社會各階層中,尤其是中小學生中普及。不過,從那個時候起,日本譯家們已經在搞「編譯」,按自己對內容的理解開始對原著改編。120回的小說變成了50卷,每回末尾必有的說唱套話也都抹去,實現了由說唱故事到讀本的轉換。
日本人對於三國的執著熱情與認真,簡直近乎自虐。至今,他們仍會寫出無數本書來,考查三國里的史實,三國里的謎團,收集三國名言,繪制三國地圖,編制三國大詞典。有一個日本職員,就是因為喜歡三國,利用假期到中國來考察三國故地,已經堅持了20多年。至今,到網上搜索,關於三國的購書網頁有30多頁,每頁都包含十幾本書。僅就三國人物評價而言,在光榮公司做三國的電腦游戲的同時,日本一家「新人物往來社」推出《三國英雄資料編》,對169個三國人物的統率能力、決斷能力等8個方面進行打分,買了書的人都可參與進去,花樣無窮。
而日本的文學,從最早接受三國故事時起,就已經開始走上了與中國文學不同的道路。邱嶺與吳芳齡為日本文學總結的三大特點是:追求真實;非社會化而強調個人;悲美。所謂「悲美」,一代日本動畫迷和游戲迷恐怕早已在日本動漫中領教。那種滿天飛著血紅的箭雨的悲愴與凄美,英雄人物經歷生離死別時,心碎之處的典雅傷感,都隱隱地在打動著一代年輕的游戲迷們。這些來自東瀛的「三國」,千百年前曾經從中國傳過去,不知充盈了多少日本人的內心,現在它們又轉回到發源地母國,又會在這邊釀出什麼樣的果實?
日本大手前大學校長川本皓嗣,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在日本,以前常聽到『同文同種』的說法。日本人相信自己和中國人沒有多少不同的地方……以為學習同『文』者就具有相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直到近代以後這種錯覺仍然存在著。
另一方面,中國人雖然一點也不認為自己像日本人,但就像美國人多覺得加拿大是美國的一部分或者一個『准州』似的,中國人不也覺得日本文化像是中國文化浮淺的模仿或者派生物嗎?
當然,這兩方面都是很大的錯覺。」
觀察日本的「三國文化」與中國的「三國文化」之不同,似乎讓我們突然得到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文化、中國的歷史觀的某些清晰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