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韓電影 » 明朝和日本的戰爭電影
擴展閱讀
最新動畫片大電影熱映 2024-10-18 03:04:14
韓國電影繼父虐待孩子 2024-10-18 02:57:43
特工電影豆瓣72 2024-10-18 02:52:00

明朝和日本的戰爭電影

發布時間: 2021-05-17 16:31:31

㈠ 明朝以前,中國日本發生過幾次戰爭

二戰之前的,仔細看吧

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戰爭是663年8月進行的白江口之戰。 659年,百濟聯合高句麗進攻新 羅,新羅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蘇定方率軍13萬征百濟,新羅以5萬精兵接應,唐、新羅聯軍 迅速擊潰了百濟,俘虜了百濟國王義慈。義慈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殘部,企圖復國,於660年向 日本求助,並要求放回作為人質的豐璋王子,日本當在位的齊明女皇答應福信的請求,送回 豐璋王子,並於661年1月前往九州,欲親自指揮與唐、新羅聯軍的戰斗,卻因勞累過度而病 故,出征計劃擱淺。

662年,日本組織大量戰備物資援助百濟,5月,援百濟將軍阿曇比邏夫率170艘船師抵達 百濟。663年8月,日本又派盧原君率援軍萬余,渡海趕赴白江口。這時日本在百濟的總兵力 為三萬兩千多人。同時,唐、新羅聯軍決定進攻百濟豐璋王所在的周留城,由唐將劉仁願、 劉仁師及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進擊,由唐將劉仁軌、杜爽、百濟降將扶餘隆等率水軍,從熊 津江前往錦江下游的白江口,與陸軍配合,夾擊周留城。

13日,豐璋王為迎接日本援軍,率水軍候於白江口,17日時唐、新羅的水軍和日本船師 同時抵達,兩軍交戰。當時日本戰船有400餘艘,唐、新羅聯軍只有170艘,兵力也處在劣勢 ,在三回合較量中,雙方未取得決定性戰果,到18日,兩軍第四次合戰,由於日、百濟方高 估了已方優勢,輕視唐、新羅聯軍的實力,盲目拼殺,結果大敗,400餘艘戰船被焚,兵卒大 多溺死,殘軍投降,百濟國滅亡。

白江口海戰勝利後,唐朝繼續對高句麗用兵,因此未能懲罰倭國與百濟聯合與唐朝發生 戰爭的行為,唐朝始終與當時的倭國保持聯系,但密切程度已經低於聖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 這段期間與中國隋唐兩朝的關系。而日本方面由於始終擔心唐朝對日用兵,同樣未能主動發 起更大規模的與唐朝密切聯系,而這一切,由於日本天武天皇登基後完全改變。日本在白江 口海戰敗於中國之後,更激發了向唐朝學習的熱情,開始派遣規模更大、次數更多的遣唐使 ,中日兩國歷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時期終於開啟,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單獨結束派遣遣唐使,才結束了這一中日歷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時期。


13世紀中期,蒙古帝國南取大理,東降高麗,征宋計劃也將完成。放眼整個東方,唯日本隔海獨立於帝國版圖之外。公元1270年,蒙古使節第五次到達日本,傳達了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朝貢 ,蒙古人即將出兵,當時18歲的日本執政者北條時宗(1251~1284)堅決拒絕這一要求,並壓制 了其他人的妥協態度,下令西國的守護和地頭准備防禦。忽必烈聞此訊後,抑制不住五次遣 使、五次被拒絕的憤怒與恥辱,他不顧蒙古與南宋激戰正酣,下令准備軍隊、船隻、糧餉, 向日本發起戰爭攻勢。日本軍隊也在北條時宗的命令下嚴陣以待。

公元1274年,忽必烈命「風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立,以千料舟、拔都魯輕 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載士卒一萬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為此高麗人、漢 人被迫造船、運糧餉,充當士兵,他們深受其害。但忽必烈執意攻取日本,「冬十月,入其 國,而官軍不整,又矢盡,惟虜驚四境而歸」。其實元朝軍隊僅僅在戰爭開始階段取得了一些戰果。以後則屢戰屢敗。

盡管日本人的武器無法與蒙古人的長距離武器相匹敵,他們的指揮官也不如久經戰場考 驗的蒙古軍隊領袖那樣有經驗,但他們擅長於面對面的搏鬥,而戰斗過程中突然降臨的暴風 雨使蒙古軍隊和船艦在退往曠海中時損害慘重,他們不得不無功撤退。蒙古人第一次東征日 本以失敗告終。這在蒙古興起後的戰爭史中極其罕見的。蒙古人戰無不勝的神話在海戰中破滅。

忽必烈聽到征服日本失敗的消息後,感到非常震驚,再次派遣重要使者攜書前往日本, 並以強硬的態度要求日本納貢,否則將訴諸於武力。但日本政府拒絕了元朝統治者的要求並 處死了使節。忽必烈與他的祖父一樣,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懲罰日本國,他一方面招募軍隊、籌集資金;另一方面遣使要求日本迅速朝貢,否則元軍將至。北條時宗再次拒絕了忽必烈的 要求,並積極策劃遠征高麗。忽必烈別無選擇,他於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以日本殺使臣 為由,結集南宋新投降的十萬人組成一支大軍遠征日本。兵分兩路:洪茶丘、忻都率蒙古、 高麗、漢軍四萬,從高麗渡海;阿塔海、範文虎、李庭率新附軍乘海船九千艘,從慶元、定海啟航。

元朝的二路大軍約定六月以前會於壹岐島及平壹島。高麗國王也為元朝提供了1萬軍隊, 1500水手,900隻船和大批糧食。然而,人數多、輜重多的元南方軍隊行動遲緩,沒有按預定 時間與東路軍會合,東路軍在等待無望的情況下,從合浦出發,侵襲日本對馬、一岐兩島後 ,進抵築前志賀島登陸。日本守軍已有前次抗擊蒙古的經驗,他們在箱崎、今津等外沿岸構 築防禦工事,並以精銳部隊開進志賀島(志賀島與九州之間有陸路可通),與東征元軍進行了 激烈戰斗。」元軍戰敗,退至鷹島、對馬、一岐、長門等地,與姍姍來遲的江南軍會合。

然而會合後的元軍不但不積極進攻,反而因高麗、漢、蒙古統率之間的矛盾而不能協調 作戰。這樣,蒙古軍在毫無蔭蔽的前提下,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兩方對峙達兩 個月之久,蒙古軍隊無法取得勝利。兩個月之後,既8月15~16日,一場巨大的台風襲擊了日 本海岸,在此次台風襲擊下,蒙古東路軍損失1/3,江南軍損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 日本人屠殺或溺死。漢文史料也記載到,由於元軍戰船「縛艦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 台風襲擊下「震撼擊撞,舟壞且盡。軍士號呼溺死海中如麻。」統率範文虎臨陣脫逃,「獨 帆走高麗」。蒙古人第二次東征日本又以慘敗而告終。

而盛怒之下的忽必烈不但不總結教訓,反而於1283年再次命令南方商人和東北女真人為 他出征日本建造船隻、高麗人為他提供糧食。但由於國內經濟形勢每況愈下,忽必烈終於在 公元1286年屈服於客觀力量短缺的壓力,放棄了對日本的戰爭。至此,元朝與日本的軍事關 系以元朝的失敗而結束。


在日本的對外擴張歷程中,為日本的大陸野心定下所有的基調,以至於影響了日本以後 的歷史,直至今天仍被認為是日本歷史上最偉大實質上是日本歷史上最富有侵略野心的人物 ,莫過於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1536~1598年),原在戰國大名織田信長(日本「戰國」時代勢力強大的封建領 主)部下為將,因屢建戰功,漸受重用,1573年被擢升為大名。初名木下藤吉郎,1558年改姓 羽柴氏,1582年織田信長被家臣襲擊,被逼自殺身亡,豐臣秀吉代之而起。1586年擁立「後 陽成天皇」,自己測冠以「豐臣」。1585年任關白(相當於「御前第一大臣」),1586年任太 政大臣(相當於「太攝政」王),1590年完成日本統一。1591年將職位讓給其養子豐臣秀次, 自稱「太閣」(相當於「國老」),改而專事「海事征討」謀略及計劃實施。

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戰國時代大名紛爭的日本後,自感實力強大,迫不及待地發動對 中國的戰爭。早在戰國紛爭階段,他奉命征伐時,就說過「圖朝鮮,窺視中華,此乃臣之素 志」,1585年時說:「如今為已征服全日本,地位晉升,鄰國在握,財富充裕,已無他求。 唯望自己的名聲和權勢遺留後世。待日本諸事穩定後,將讓日本於兄弟,自己為征服朝鮮和 中華,決意渡海」。1587年他在給愛妾淺野氏的信中說:「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明)之領土納入我版圖」。

1590年他致信朝鮮國王,要求借道進攻中國,遭拒絕後,他於1591年把關白職位讓給養 子豐臣秀次,自稱「太閣」,在松浦郡建造名護屋城,作為作戰大本營。1592年4月,傾舉國之兵,出兵20萬入侵朝鮮,豐臣秀吉宣稱官次戰爭不是對朝鮮而是對明朝,朝鮮只是路過,這從5月18日發布的遷都北京准備令里也有體現,該命令中只公布了中國和日本的官職,對朝鮮未做安排。豐臣秀吉認為兩年內就可以遷都北京,自己將定居寧波,然後主持對印度的征服。

出兵朝鮮後,豐臣秀吉坐鎮名護屋為統帥,宇喜多秀家擔任前線總指揮,黑田長政、小 西行長和加藤清正兵分三路進擊,並迅速攻佔朝鮮京城和大片國土,但由於其海戰能力弱, 被朝鮮將領李舜臣通過兩次海戰,殲滅了日軍精銳部隊,致使日本陸軍的北進受到牽制。明朝政府派遣的援軍李如松部近5萬人與朝鮮軍隊配合,在強大的火炮和騎兵優勢下,通過平壤戰役、碧蹄館大戰、漢城圍困戰等三次戰役,大敗日軍小西行長、黑田長政、宇喜多秀家等軍團。相繼收復失地,日軍退縮,豐臣秀吉提出議和,第一次戰爭暫告結束。

由於豐臣秀吉無法滿足於當時明朝中國在華夷體系內預留給日本的地位,此後兩年多的明和談最終失敗。1597年1月,日軍再次進攻,黑田長政在稷山被明朝軍隊擊敗,海軍也被 李舜臣在鳴梁海面重創,明朝援軍繼續入朝,進擊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長部隊。1598年8月18日 豐臣秀吉憂郁而死,日本撤軍,到12月全部撤出朝鮮,第二次侵朝徹底失敗。另一位日本封 建領主德川家康也了取代豐臣秀吉的勢力,建立統一的日本戶幕府。 豐臣秀吉是日本近代擴張的始作俑者,他是明確了已經經朝鮮而中國的大陸擴張模式的 第一人。豐臣秀吉時代完全失敗的日本朝鮮半島和中國大陸擴張,在300多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又卷土重來。而這以後的戰爭, 就是中日歷史上的第四次百年戰爭了。

「甲午中日戰爭」是國人永遠的一塊傷疤,清政府最為自豪的現代化軍隊—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億萬國人的強國夢破碎了。

㈡ 有沒有關於,明朝萬曆年間,日本侵略朝鮮的電影

壬辰倭亂1592
主演: 崔秀鍾 / 金應洙
類型: 劇情 / 歷史 / 戰爭
首播: 2016
單集片長: 50分鍾

㈢ 求反映大明朝鮮日本的電影

真塞外風雪,你TMD別提這幾部人渣片

㈣ 描寫明朝時抗擊日本侵略朝鮮的電影

一時半會也不會有的
萬曆壬辰抗日援朝戰爭
給了努爾哈赤一次觀察明軍作戰方式的機會
而且這場戰爭大大消耗了大明的國力
所以,可以說是間接成就了努爾哈赤

目前,國內蠻夷風盛行
這場戰爭不會被正面大肆宣傳的

㈤ 釋小龍演的明朝跟日本的戰爭叫什麼

萬曆朝鮮戰爭

㈥ 有沒有中國明朝和日本的戰爭電影

戚繼光題材應該是有的,你可以搜一下,他就是在福建等抗擊日寇的,望採納

㈦ 求反映明朝與日本在朝鮮進行戰爭的日本電視劇

經過了一年多的時間,終於,在2007年4月1日星期日的早上,這部二十七萬字,三十二章的拙作的第三稿改完了。想著這一年來所付出的艱辛,心裡實在是頗有感慨。
玩了多年歷史,最後還是發現明朝好啊,本來准備寫一部關於明朝與東亞國家外交的書,奈何自己業余水平,於是就寫了部小說。
之所以寫這部小說,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一,完成自己的一個心願,那就是寫一本歷史方面的書,算是對自己涉獵歷史這么久的總結。在歷史方面幹得如何,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其二,就是想多交一些有共同話題的朋友,一個人的戰役太累啦。又不是專業人士,本來弄歷史就是為了好玩的;其三呢,在玩東亞史的時候,發現竟然在抗日戰爭之前,中國就和日本交過手,但這段傳奇的戰爭卻鮮有人提,韓國、朝鮮和日本都提了的,但出於一些原因,戰爭中真正的主角,中國明朝被不同程度的削弱。所以,就讓我將這場沉澱到水底的戰爭再攪起來吧。
本小說的成分:歷史50%,虛構50%。
在小說中,我虛構了一個人物——史初杉。在文學方面,我最推崇有「波蘭的魯迅」之稱的亨利克-顯克微支。顯克微支的人物特點是:「偉大的性格,偉大的罪過,偉大的犧牲。」史初杉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既然是小說,那就不可能完全和歷史一樣,為了塑造人物,我對萬曆朝的一小部分人做了改動,比如名將潭綸死於萬曆五年,但為了劇情需要,我讓他在萬曆二十多年才死去。當然,改動的地方並不多,我還是堅持以真實歷史為主。為了小說的嚴謹性,我查閱了兩百多萬字的資料,堆在那裡就有兩大箱啊,盡管這樣,難免還是會與歷史有一些出入的,到時候大家可不要笑話我啊,呵呵。:)
小說盡量使用了平直的語言,所以明朝歷史基礎不扎實的朋友也可以流暢得看,哪怕你不喜歡歷史,或認為文章與真實歷史差了太遠,那你就乾脆把它當成是純小說來看,其實也是挺好看的,實在不行,就當成是歷史奇幻,再不行,你當成是科幻也......寒////

㈧ 有沒有關於明朝萬曆年間援助朝鮮的電影和電視劇

中國和日本基本還沒有。韓國倒是拍了幾部相關的。比如前幾年的那部電影《鳴梁海戰》,再有就是電視劇《懲戒錄》,不過裡面類似於咱們國家的抗日神劇,對於明朝援軍的作用刻畫較少,還是以烘托朝鮮軍隊和朝鮮的英雄人物(李舜臣等)為主,看著也挺郁悶的。就如同咱們抗日劇裡面也很少能看到飛虎隊、美國武器援助、駝峰路線這些盟友幫助一樣,可能韓國也有影視政審吧,你懂得。
個人對這段歷史也很感興趣,國內倒是有幾部小說是描寫這段歷史的。包括《龍戰三千里》《帝國最後的榮耀》《獵明》。前兩本都寫得比較簡略,而且是明軍的單一視角。個人最推薦的是這幾年妄語臣寫的的《獵明》,200多萬字的網路小說,以一個錦衣衛的視角(還有個日本武士作為輔線),非常詳細、系統地描寫了戰爭全景。尤其戰場細節描寫,感覺身臨其境一般。包括中間所謂議和鬧劇的真相分析,還有李如松的死因等,都有不少新角度的更合理解釋。還有個日本女忍者,叫櫻子的,雖然估計是虛構的,但是印象很深刻。感興趣的話,建議可以看一看這部《獵明》(好像還有個重名的小說,記得作者是妄語臣,用以區分),網上一搜就有很多資源,就是字數有點兒多,200多萬字,看你時間和興趣嘍。沒時間的話,看看另外兩本也OK。

㈨ 萬曆抗倭援朝題材的電影,比較精彩的電影

電影的話,中國這邊拍得很少。可能是題材比較敏感吧。包括日本也比較避諱這段歷史。韓國拍得電影比較好的有《鳴梁》(國內又叫《鳴梁海戰》),可惜沒有明軍的鏡頭。另外電視劇還有一部《懲戒錄》,但是也是挺貶低明軍這邊的,一味地誇大朝鮮軍隊的作用,也是看著來氣。
除了影視作品,小說倒是有幾本寫得不錯的。我正好也對這段歷史很感興趣。凡是寫這段歷史的國內小說基本都看過,簡單談談個人看法。
1,高拙音的《龍戰三千里》,字數30來萬。寫得比較簡略,也就是把明史裡面的內容稍為復述了一遍。感覺不夠深入。
2,馬伯庸、汗青的《帝國最後的榮耀》,字數40來萬字。比高拙音寫得稍為帶點兒情節,但是依據也基本都是明史這邊單方面的資料。有些矯枉過正、反而過於誇大明軍的威力。還算有意思,但是40來萬字感覺份量還是不夠足,讀過一遍,沒有印象特別深刻的人物和情節。基本是對著明史照本宣科。但卻絲毫沒發覺明史裡面本身就有很多自相矛盾、疑點重重的地方。
3,妄語臣的《獵明》,字數200多萬。強烈推薦。這個說起來,是我今年偶然才發現的小說,在寫這段歷史的小說裡面,感覺是寫得最細、三方(中日朝)人物刻畫最深入、也最為客觀寫實的一本。看得出作者八成是詳細查了中國、日本、朝鮮等各方的資料,其中還有不少的邏輯推敲、隱含其中(比如沈惟敬這個人物的動機分析、大明朝廷內部的國本之爭、朝鮮內部光海君的奪嫡之爭、露梁海戰其中貓膩的影射諷刺等等),雖然這個作者名氣不大,但感覺這本不僅情節精彩、而且也最寫實,遠比前兩本比著中國單方史料、絲毫不做邏輯推敲、照本宣科、一看就是趕時間轉稿費的要深刻得多。200多萬字,洋洋灑灑,也把整個戰爭全貌、包括中間議和的曲折,包括中、日兩個視角的全方位展示,寫得都很到位。看完之後對中日雙方好幾個人物都覺得十分立體,感情復雜。
4,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第六本後半部分),字數大約不到20萬。當年明月在寫《明朝那些事兒》裡面,也著重寫過這段歷史。寫得確實比較有意思,老早看時覺得就挺好的。不過,在後來看過不少資料、尤其是上面妄語臣的那本《獵明》後,覺得當年明月寫得雖然也挺有意思,但是未免過於淺了些。很多隱藏在其中的東西都沒有深入發掘出來。(舉個例子,比如沈惟敬明史裡面寫是一個嘉興的小混混,卻會說日語。在那個年代,而且是對日本海禁幾十年的時代,怎麼可能有個普通小混混會說日語呢?放在信息發達的現代,估計嘉興市的小混混裡面也沒幾個會說日語,能和日本人談買賣的吧。而且普通小混混又怎麼這么容易被舉薦到朝廷、委以重任?這么大的疑點,當年明月也就是一提,絲毫沒有分析以下歷史隱藏的真相)
總之,看電影推薦韓國的《鳴梁海戰》,電視劇就《懲戒錄》。
小說裡面,沒時間就《明朝那些事兒》第六本後半部分,圖個樂呵就行。《帝國最後的榮耀》也還可以。對這段歷史特別感興趣的話,建議還是看妄語臣的《獵明》。越往後看越覺得作者其實挖掘得很深刻。
望採納。

㈩ 火速求求明朝和日本倭寇打仗的,以及和豐臣秀吉打仗的影片,拜託了

這種題材的電影中國沒有,日本不願拍(理由都知道),倒是棒子可能拍過一些,但是棒子的歷史電影……看了瞎狗眼別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