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投名狀》這部電影講的是什麼意思看了沒看懂!
《投名狀》電影賞析:
《投名狀》運用了極度寫實的風格,正面營造了一個悲慘絕望的世界,將戰亂年代的流離失所,貧窮,骯臟,飢餓,暴力,一呈現於大銀幕,影像中浸滿血與土的味道,讓人不會有絲毫的神往。
序幕即是一場屠戮,逆光下塵土飛揚,兩軍兵勇野獸般地殘殺與被殺,正片伊始,主人公龐青雲從這一片死人堆中爬出,跟隨著行屍走肉的步伐,帶出了艱難苟活的底層黎民,窮困飢餓之下催生的亡命之徒。
「方圓百里已無糧,餓都餓死了,管他誰的糧。」金城武扮演的姜午陽在山村土匪劫軍糧時的這句獨白,令人印象極深,這就是赤裸裸的生存世界觀。亂世之下,社會文明失序,人露出動物性的一面,逐漸回歸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匪徒偷襲劫走太平軍的糧草,清兵又徑直擺端著火槍進村,盡數掠走,食物鏈環環相食。
土匪的老家,底層的山村,依靠暴力也無法擺脫窮與餓的苦難,在落草軍官龐青雲的建議下,匪首趙二虎與姜午陽率部下山,投靠清軍。《投名狀》是在一個冷兵器主導,又有槍炮出現的年代,展現出了戰爭的滲人。既有子彈爆頭穿臉,大炮將人轟碎,也有刀刃削肉斷肢,骨骼斷裂的聲音尖銳清晰。放下以往在武俠片中的飄逸風格,改為地板流的搏殺,出手沒有多餘的招式,只為殺傷取命。
盡管全片實質上只有攻打舒城一場展開描述的戰爭戲,以寡勝多的方案設計估計也能讓軍迷挑出很多不現實之處,李連傑也有一刀砍斷十幾個條人腿這樣偶爾的無雙。但《投名狀》仍生猛展現了戰爭的慘烈可怕,絕不是那種告訴你打仗很爽的態度。
而後來的蘇州圍城戰,又回到了飢餓的問題上,死城圍困,雙方糧草殆盡,城外的清軍要活活餓死,城裡的太平軍和百姓耗下去就要人吃人。開城之後,因為糧食的有限,又爆發了更為突破人道的射殺四千降兵事件,坑道中填滿掩埋的屍體,觸目驚心。
《投名狀》劇情簡介:
1870年秋,大哥龐青雲(李連傑 飾演)在城牆頂俯瞰自己的就職典禮舞台;胸懷壯志的他,如果沒有走上這條不歸路,極可能是推翻腐敗清庭的新中國革命者之一,可惜兩個強盜和一個女人改變了他的一生,造就了他的成功,也導致他最後的毀滅。這兩個強盜是曾跟他矢誓生死與共的結拜兄弟:二哥趙二虎(劉德華 飾演)和三弟姜午陽(金城武 飾演),而那個女人正是二哥的妻子蓮生(徐靜蕾 飾演)。
趙二虎在亂世中淪為強盜,帶著幾百人到處劫掠,他為人盜亦有道,就算打劫也「劫七留三」,所以深得眾心。趙二虎一生人最愛兩個人,一個是他的妻子蓮生,一個是十三歲便跟他做強盜的三弟姜午陽。在打劫太平軍糧車的一役中,大哥龐青雲這個陌生人為替姜午陽擋箭而受了傷,姜午陽深感救命的恩情,因此姜午陽對龐青雲的崇拜竟超過他對趙二虎的崇拜。
在趙二虎等人的山村被清軍洗劫,付出傷亡慘重的代價後,姜午陽極力主張他們三人結拜為兄弟,由大哥龐青雲帶領他們投效清廷,趙二虎為了不想令三弟失望,也為了不想自己的一班同村兄弟陷入絕境,他不計較個人得失,將首領地位拱手讓給龐青雲。
為實現天下沒有戰爭的太平盛世理想,龐青雲藉助以趙二虎、姜午陽為首的一班兄弟的力量,成立「山字營」暫時為清廷效力,原來是要藉助攻打太平天國結集軍力;但是隨著他大權在握,龐青雲變得越來越野心勃勃,令他要清除一切的障礙。
他不惜和趙二虎決裂,屠殺被趙二虎勸降的太平軍降兵,只為怕降兵造反。他利用姜午陽的狂熱性格,說服他站向自己那一邊。本來,龐青雲距離成功已僅有一步之遙,但他的作為傷透了對他崇拜不已的姜午陽。就在他設毒計暗害了二虎後的就職大典上,就在權勢如日中天的最輝煌時刻,龐青雲竟橫死於刺客之手。
(1)日本冷兵器電影十三個人擴展閱讀:
《投名狀》是由陳可辛執導,李連傑、劉德華、金城武主演的動作片,於2007年12月在中國內地上映。講述了龐青雲、趙二虎、姜午陽這三個結拜兄弟之間的恩怨糾葛。2008年,該片獲得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第4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電影等獎項,李連傑憑此片獲得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投名狀》的歷史背景,屬於是一個平行的晚清,有太平天國運動,沒有李鴻章、曾國藩等人。電影改編自晚清四大奇案的刺馬案,1973年張徹曾經拍過《刺馬》,但相比這部復仇片,陳可辛在《投名狀》里顯然傾注了更大的野心。
『貳』 哪部電影裡面女演員的武器是血滴子
血滴子 黃曉明版 2012
豆瓣評分:4.6
時長:112分鍾
導演:劉偉強
國家/地區: 內地
主演: 黃曉明 阮經天 李宇春 余文樂
簡介: 血滴子以革為囊,內藏快刀數把,控以機關,用時趁人不備,囊罩其頭,撥動機關,首級立取,是為冷兵器時期戰斗工具之極致,創於清雍正時期,專為清除異己之秘密武器。時值清初盛世,乾隆(文章飾)繼承皇位。京城中有一個叫人聞風而喪膽的組織血滴子—身懷絕世本領的王磊(阮經天飾),率領陳泰(蒲巴甲飾)、胡圖(高天飾)、聶森(李宇春飾)、十三(井柏然飾)、布喀(周一圍飾)等多名年輕高手,專門執行朝廷秘密任務,緝殺反清異己。在王磊指揮若定下,眾人默契配合天衣無縫,每次以秘密兵器血滴子取敵首級有如探囊取物,執行過三百四十八趟任務依然從未失手。輝煌戰績令他們越來越自負,也令他們逐漸失去戒心。
『叄』 求一部老電影的名字
陰陽奇兵,我看過
http://video..com/v?word=%D2%F5%D1%F4%C6%E6%B1%F8&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1024
『肆』 武士的日本武士
武士,10—19世紀在日本的一個社會階級,一般指通曉武藝、以戰斗為職業的軍人,除了受到漢語語系影響的少數國家以外,絕大多數種語言以日語的「侍」(羅馬字:以Samurai來顯示,或者Bushi。武士的精神被稱為「武士道」(Bushido))。武士遵守不畏艱難,忠於職守,精幹勇猛的信念。有人認為這一準則代表的不只是理想,武士的忠誠、勇猛是建立在他所效忠的領主能對武士所作出的貢獻給予獎賞的主從制度上。
日語原文 武士 假名 ぶし、もののふ
羅馬字 Bushi, Mononofu 武士的雛形是在日本平安時代律令體制下產生的武官,最初是日本恆武天皇為了鞏固政權而設立的。在平安時代以前,除了奴隸,所有的的壯丁都有責任和義務成為被天皇募兵的對象。然而這些士兵必須自己補給和養活自己,很多人因此不能回到自己的家鄉,而是選擇在當地定居。人們可以通過交重稅來免除兵役,這種主要由農民組成的士兵在日本統稱為防人。由於防人士兵的不正規性,而且又給農民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在平安時代初期被恆武天皇所廢止。這種形式的士兵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武士。平安時代早期(8世紀末—9世紀初),恆武天皇想要在北本州島鞏固和擴張自己的統治范圍。天皇所派遣的針對本州北部土著(Emishi)的討伐軍缺乏士氣和紀律,很難在戰場上取勝。於是恆武天皇開始向地方豪族求助,提出將授予征夷大將軍的稱號給任何替代自己討伐北本州的地方勢力。這些弓馬嫻熟的地方豪族很快成為了天皇用來剿滅反抗力量的工具。
9世紀中期開始,一些地方領主開始建立保衛自己的私人武裝,並利用其擴張勢力。這種武裝逐漸成熟為一種制度化的專業軍事組織,其基礎是宗族和主從關系。到了十世紀,朝廷無力鎮壓地方勢力的叛亂,不得不藉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進一步得到了中央的承認,成為日本的特權統治階級。
12世紀末,武士首領源賴朝出任「征夷大將軍」,創立鐮倉幕府,統帥天下軍政,標志著武士時代的來臨。爾後的軍事領袖多半襲用「征夷大將軍」之官位,實施統治。由1192年開始,大部分幕府勢力握有日本實際政權,直到1868年明治維新,江戶幕府交出政權給天皇為止。日本武士理論上必須是文武雙全的人,除了要擅長劍道、馬術、射箭等武藝,也須讀書、習漢文、練書法、做文章;尤其兵法、韜略更是所須精通。品行、操守、勇氣也都是被評鑒的范圍,武士的道德被稱為武士道。武士小學年紀就需現場參觀死刑的執行,甚至上戰場作戰,日本戰國時代,失去君主的武士會變成浪人。
在20世紀,宮本武藏成為世界家喻戶曉的日本武士代表人物;日本電影導演黑澤明,五社英雄為詮釋日本武士電影最佳代表人。
直到明治維新,武士都是統治日本社會的支配力量,而他們從體制、職能上看,更類似西方 的封建領主和騎士,與一般的亞洲國家存在差異。這種情況在明治維新後改變,1871年是最重要的一年,6月,平民被准許騎馬,9月,武士被允許「散發」、「廢刀」,10月,准許武士和平民通婚。當時據統計(1872年),日本有士族425872人,加上家屬合計1941286人。他們每年領取的俸祿消耗了日本政府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明治政府採取了漸進的手段,以發行債券或贖買等方式逐漸取消俸祿,消滅了武士階級。一部分高級武士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爵位,成為僅次於皇族的華族,但隨著二戰的戰敗,日本被迫接受民主改革,華族階層也成為了歷史。今天,有些日本人還記著自己祖先的武士身份,但並不具備任何實質意義。然而,武士的思想遺產,比如武士道,仍舊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武士制度的完備象徵是德川幕藩制,整個日本社會的統治階級由以將軍、大名為代表的高級武士到最低級的足輕(步卒)低級武士組成,而從豐臣秀吉的時代起,就實行了兵農分離制度。武士完全脫離了生產。不過,武士之間的生活水準是相差極大的,即便同為藩主大名,在長崎的也和在山形的截然不同。
占武士大多數的是中下級小人物,他們如果不能依靠一位有錢有勢的主公,生活往往是在窮困中勉強維持。在江戶時代的一個笑話說:「小武士的家裡除了被子和鍋,還有一塊大石頭,因為當他感到冷的時候,可以舉石頭取暖。」倘若依附的主公犯了事被開革,或是主公的財政困難必須削減人手,低級武士們就只能成為浪人,有的便去為黑社會之類的勢力作打手,成為「用心棒」。雖然現代日語中的「浪人」指的是未考上合適高校的學生,但在那個時代,浪人是日本社會重要的不安定因素。為了避免國內矛盾的激化,官方就常常默認或慫恿浪人的對外武裝侵略。浪人對於對外戰爭則充滿野心,鄭成功為反清復明,曾派人到日本借兵,幕府雖然拒絕,但下面浪人紛紛請戰。在反映清末民初的影視作品中,日本浪人在中國各地流竄,正是明治維新改革等級制度的結果。在《黃昏的清兵衛》中,下級武士清兵衛在吃飯時還要用飯團把湯碗擦一遍,顯示出了生活的貧困。《最後的武士》導演愛德華·茲維克稱他最愛讀「維新三傑」之一西鄉隆盛的傳記,西鄉出身倒數第二級的下層武士,年輕時為了貼補家用就要去做抄寫的零工。他的故鄉薩摩是日本著名強藩,70萬人口中武士家族佔了20多萬,財政一直緊張。這些底層武士的生活在日本國門被打開之後,窮困潦倒的情況加劇,終於成為維新的主力軍。在維新之後,一部分上層武士轉化為資產階級或政府官僚,而下層武士日趨沒落,還製造了一系列暴亂,連西鄉也捲入其中。因此,日本在近代化進程初見成效後,立即展開了對外擴張。
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中的下級武士很多人沒錢討老婆,而他們的軍事體制和男權傳統文化又使得解決眾多武士的性問題成為社會性症結。於是,宣揚儒學的幕府卻繞開了一些儒家提倡的家庭倫理,特別是女性的貞操觀念。直到山本五十六那一代乃至今天,武士(男人)在色情場所和藝妓(妓女)的鬼混也受到了默認,甚至是妻子的容忍。 日本武士的思想核心自然是「 」。在經過數十年的反日本侵略斗爭之後,這個詞對於中國人來說稱得上「臭名昭著」,但對它進行必要的分析解剖還是必要的。
《最後的武士》將武士道概括成了「勇、仁、忠……」等一系列抽象的良好道德規范,但有人認為這只是表象,否則就無法解釋在更多的時候,武士體現出的卻是兇殘、愚昧直到癲狂。這個原因要在武士道的思想根源中尋找,而武士道其實是一個成分復雜的大雜燴。
武士道的初期發軔,主要理論背景是長期受中國知識分子批判的朱子(朱熹)理學。自鐮倉幕府後期開始,武士必須遵守「忠誠、廉恥、信義、儉朴」等美德,而到了德川幕府,一些著名的學者和儒學家等等將武士道理論系統化、規范化,終於成為整個武士社會的操守典範。電影一再翻拍的「忠臣藏」事件正是發生在此時期,是武士「全忠死節」的道德理想的「完美體現」。一般認為,日本雖然引進了中國的儒學思想,但就象他們吸收任何外國文明一樣,都具有鮮明的自主選擇性。周作人也指出,中國歷史上的一些糟粕文化,如宦官、纏足等等,日本都沒有照單全收。對於儒學,日本更強調的核心是「忠」,而中國則為「仁」。所以,日本武士為了「忠」,可以做出違反人道的舉動。
作為武士道行為的中國楷模的,則是中國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陸秀夫等人。江戶時代,這些人物被稱為「本朝武士之鑒」,他們狂熱的推崇為「大義」而淡看生死的精神和武士。在沖繩以及太平洋戰場的諸多島嶼爭奪戰中,日軍甚至在平民飢渴不堪的情況下,仍發起一次次自殺沖鋒,戰敗則切腹跳崖跳海,而陸秀夫、張世傑等在崖山被元軍擊敗後則是其的翻版。在明治維新後,日本軍國主義為侵略而營造對中國的歧視貶低,再加上「殺身成仁」的英雄本來就是以日本為主,所以從歌頌寬泛到漸漸變為以本國為主,文天祥的故事直到二戰結束前且有被日本的教科書收錄的內容。
武士道思想的另一重要核心是禪學。武士生活於戰亂之中,隨時要為主公赴死,日本的地理環境又惡劣,災害頻仍,這都使得武士具有強烈的朝不保夕的危機感,因此需要禪宗的頓悟生死來調和。同時,禪宗的神秘主義傾向和審美情趣也給武士及日本文化帶來了巨大影響。不過,禪學在武士手中,空洞虛無的人生觀被放大,成為漠視他人生命和自己作出違背人性之舉的借口。
最終使武士道徹底變為軍國主義工具的是與儒學、佛學並稱為幕藩體制三大支柱的神道教,在明治維新的過程中,日本的民粹主義思想泛濫,將天皇神化,定鼓吹日本民族優越論的神道教為國教,推行「國家神道」,以此形成了向現代民族國家和工業化軍事化帝國的轉型,還吸收了德國的國家主義哲學,終於完成了武士道的法西斯化。 作為專業的軍事集團,作戰是武士的第一使命。 的最大戰斗特點是穿戴樣式獨特的甲胄,並有自成一家的格鬥技藝。由於作戰勇敢頑強,是極為不好對付的職業軍人。幕府末期,在鴉片戰爭中輕松擊敗清朝的英國海軍,與薩摩藩發生「薩英戰爭」,雖然令武備落後的日本武士損失慘重,但也不的不承認對方「善戰」。更早時候,元軍遠征日本,登陸和日軍作戰,以密集火器令當時尚推崇單騎決斗的武士大吃苦頭,但仍然不能突破日軍的拚死阻截,在無法取得鞏固的橋頭堡情況下只好上船休整,結果遇到台風。
在冷兵器時代,日本武士一方面擁有精良的刀劍,另一方面則重視戰斗訓練,經驗豐富,因此是不可忽視的勁敵。在明朝的援朝和抗倭戰爭中,日本武士的單兵和小集團作戰能力,都明顯高於普通的明軍。特別是武士鋒利的長刀加上詭異的刀法,往往能戰勝人數居多的明軍。只有戚繼光發明「鴛鴦陣」,集合長短兵器和火器的綜合威力,加以訓練有素的精兵,才能剋制倭寇。
今天日本雖已不存在武士階層,但質量上乘的武士刀仍受到世界收藏家的歡迎,與大馬士革刀、馬來刀並稱為「世界三大名刃」。早在宋代,文豪歐陽修就有《日本刀歌》,稱「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事實上,日本刀製作技術本來源於中國兩漢的鋼鐵花紋刀劍,但經過不斷改良加工,形成了不論外觀還是實用都「在遠東首屈一指」的地位。而中國的刀劍製造技術卻不斷衰退湮沒,連對日本刀風格大有影響的唐刀原物都已盪然無存,反倒在日本有所保存。
在日本的古裝時代劇中,武士的刀劍搏鬥更是家常便飯,也形成了一個名為「殺陣」的專業打鬥涉及群體。由於日本在學校教育中重視劍道、柔道、空手道、合氣道等格鬥技藝,因此許多日本演員的身手都頗具基礎,演起電影中實戰性的打鬥也象模象樣。那些「殺陣」設計者也確實是日本刀法各流派的專家,象《黃昏的清兵衛》中,負責指導真田廣之的就是小太刀高手。小太刀(肋差)指的是日本武士普遍隨身佩帶的長刀之外的短刀,也是剖腹的工具。劍聖宮本武藏以創出雙手分使長刀和小太刀的二刀流聞名,但日本刀法還是以雙手持刀的居多。據有的專家考證,日本雙手刀法在漢唐時代傳入日本,此後於中國日漸絕跡,但日本武士卻在此基礎上逐步完善了自己的雙手刀法,形成了劍道體系,其主要特點是擯棄了中國求套路美觀的弊端,強調實戰的「技法朴實嚴瑾、勁力充實流暢」。 《神劍闖江湖》:始於1996年Aniplex連載之動畫作品。
《琉球武士瘋雲錄》:2004年manglobe動畫公司首部原創動畫作品。
《SAMURAI 7》:2004年GONZO製作之電視動畫,改編自黑澤明之真人電影代表作《七人之侍》。
《爆炸頭武士》:2007年GONZO製作之電視動畫。
《風魔小次郎》
《銀魂》
《薄櫻鬼》:以日本幕末時期親幕府武士組織新選組為原型
《新撰組異聞錄》
《宮本武蔵‐雙剣に馳せる夢》:動畫電影
《戰國BASARA》:2009年4月1日於TBS系播放電視動畫
《死狂》:2006年浜崎博嗣執導的日本18禁動畫
《戰國鬼才傳》:2011年真下耕一執導動畫
《浪客劍心》:1996年古橋一浩執導日本動畫作品
《無限之住人》:真下耕一執導動畫 《末代武士》:主要描述了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以1876年-1877年中的西南戰爭和明治維新作為背景。
《七人之侍》(七武士):1954年4月26日上映的日本電影,黑澤明導演的代表作,故事背景是日本戰國時代末期。
《戰國英豪》(原題:隠し砦の三悪人/かくしとりでのさんあくにん),黑澤明導演的作品,講述的戰國時代的忠心武將真壁六郎太經歷險難擁護女公子雪姬再與主家的故事。
《一命》:2010年三池崇史執導的3D武士復仇電影。講述一名武士如何走上切腹之路,又如何將必死信念轉化為復仇。
《十三刺客》:2010年三池崇史執導的武士電影。該片翻拍自1963年工藤榮一的同名影片,講述了島田新左衛門秘密召集十三名武士,暗殺殘暴藩主的故事。
《大菩薩嶺》:1966年岡本喜八制導的電影。講述一個武士走火入魔,以致踏上瘋狂殺戮之路的故事。 柳生宗嚴、柳生宗矩、柳生十兵衛(柳生三天狗)
宮本武藏:日本戰國末期至江戶時代初期的劍術家、兵法家、藝術家
佐佐木小次郎:日本戰國時代與安土桃山時代的劍術家
織田信長:第六天魔王。活躍於日本安土桃山時代的戰國大名
德川家康: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安土桃山時代、江戶時代的武將、戰國大名,江戶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將軍, 日本戰國三英傑(另外兩位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之一
伊達政宗:安土桃山時代奧羽地方著名大名,江戶時代仙台藩始祖,人稱「獨眼龍政宗」
島左近(勝猛):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著名武將
前田利家:被稱為「槍之又左」。豐臣政權下五大老之一,地位僅次於德川家康
土方歲三:日本舊幕府新選組副長,是個善於謀略的劍術家與兵法家
沖田總司:日本江戶時代後期幕末新選組隊士,天然理心流的天才劍士
上杉謙信:日本戰國時代名將。有著「軍神」、「越後之龍」的稱號。
武田信玄:日本戰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被稱為「甲斐之虎」。有「戰國第一名將」之稱。
西鄉隆盛: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幕末)的薩摩藩武士、軍人、政治家。
本多忠勝:日本戰國時期名將,時稱「戰國第一強將」、「鬼之平八」,「三河飛將」,德川四天王之首。
酒井忠次:戰國中後期名將。德川四天王之一。
林崎甚助:拔刀術的開山祖師。著名日本劍術家。
上泉信綱:日本戰國時代的兵法家。開創日本劍術知名流派:新陰流,與冢原卜傳一起被後人尊稱為劍聖。
鍾卷自齋:自創了鍾卷流,並擔任北條家的劍術指導。其弟子為一刀流流祖的伊藤一刀齋景久
伊藤一刀齋:日本戰國時代一位強大的劍豪。一刀流始祖。
東鄉重位:薩摩示源流的創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