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韓電影 » 日本楢山節考類似的電影
擴展閱讀
小草微電影 2024-11-05 23:04:46
法國電影豆瓣榜 2024-11-05 22:54:06

日本楢山節考類似的電影

發布時間: 2024-08-14 19:24:30

① 七十歲老人丟下懸崖喂烏鴉是什麼電影

出自電影《楢山節考》。

《楢山節考》講述了在一個小山村中,69歲的阿鈴與丈夫死別後,和新喪妻的兒子辰平以及孫兒們住在一起,她一直在為兒子尋找續弦。村中有個習俗,凡是到了70歲的老人必須去參拜楢山,所謂的參拜,其實就是把老人舍棄在山裡。

幕後製作

本片根據深則七郎的同名小說改編,敘述了貧困農村中舍棄老人的殘酷習俗。影片並沒有強烈渲染這一舊俗的非人道,而是著重展現出老人的從容和親人們的復雜心情,令本片成為一部描繪普通農民家庭溫情故事的作品。

導演在影片中融合了舞台劇的風格,採用舞台劇的手繪大背景作為布景;場面切換時採用幕布來表現,畫面的構圖也充滿了日本傳統藝能的樣式美。這些都為影片帶來了獨特的效果。影片獲得了當年度電影旬報和每日電影評選的最佳影片獎,木下惠介憑藉此片贏得了最佳導演獎。

本片是融合日本凈琉璃與歌舞會藝術的凄美傑作。不僅布景、運鏡、燈光充滿古典舞台的美感,人物的心理及感情也以日本傳統的獨特色彩來傳達。

片中飾演阿林的田中絹代及飾演辰平的高橋貞二都演得十分生動感人。對於描述民間棄老習俗的本片,雖漂浮著殘忍的異樣人生觀,但導演木下惠介將日本傳統藝術之美結合於電影,堪稱登峰造極的古典作品。

② 電影《春歌》正式更名《媽媽!》定檔5月8日,講述母愛的電影有哪些

人類最偉大最無私的感情就是“母愛”,關於“母愛”的電影例如《媽媽再愛我一次》、《漂亮媽媽》、《楢山節考》、《告白》都非常的經典

一、《媽媽再愛我一次》

這部電影上映於1989年,電影上映後在國內外引起很大的轟動,甚至被中小學列為必看教育影片,電影中媽媽為了兒子忍辱負重十八年,最終在兒子的聲聲呼喚中清醒過來,電影中的每一個場景都讓觀眾淚目,尤其是其插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傳唱度很高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唱,這部電影的影響力和地位根本無法超越。

③ 將老母親背上荒山遺棄,天降大雪,他竟然說:媽媽,你運氣真好!

十年前,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無比震撼,當我決定寫出這篇稿件再次回溯這些情節的時候,仍然撼人心弦。這有可能是曾經真實發生過的,人類面臨的生存困境及其殘酷事實。 ——題記

1、人類面對的自然淘汰機制竟與百年前一般並無二致

我在給大家講述這個故事的起因在於,目前為止仍未結束的始於2020年的大瘟疫新冠肺炎,以及由此導致的死亡人群中老年人的比例非常高,據統計,60歲以上老年人死亡比例占據80%以上。(數據來源於網路)

當自然災害/極端災難產生時,老年人作為最羸弱的一個群體,也是最易遭受危險的人群,容易生存下來的總是青壯年們,人類千百年來似乎並沒有繞過這個自然淘汰法則。

2、這是一個殘酷生存規則下人類族群傳代的故事

現在我們開始講述這個故事。

故事來自於日本小說《楢山節考》(深沢七郎著),日本導演木下惠介與今村昌平分別於1958年及1983年拍攝了同名電影 。

在古代日本信州(今日本長野縣)的某個山村,由於極端貧困,老年人一旦到了70歲,就要由其長子背上山去丟棄,號稱祭拜楢山神,但其實是由於食物極端匱乏導致的不成文的規矩。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69歲的老婆婆阿玲,眼看著自己馬上要到70歲了,但是自己的兒子辰平卻仍是一個鰥夫,她明白自己馬上要「進山」了,可是對於兒子的續弦大事仍放心不下。

正好有一位叫阿玉的女人死了丈夫成了寡婦,就此成為辰平家一員,所謂續弦就是住在一起就行,沒有儀式,沒有規則,在那樣的條件下,無非是誰在誰家一起吃飯一起活下去的問題。

當然,阿玲還有一個令自己難堪的問題:自己已經69歲了,牙齒竟然都是完整的,作為消耗食物的證據,成為村裡人的笑柄。於是自己偷偷跑去石磨上磕掉門牙才略微坦然,她在認真面對這個規則,平和地准備 「進山」前的各項事務。

在這之前,阿玲還教給阿玉抓鱒魚的技巧,她是捕魚高手,知道在哪裡可以找到魚,完成了這些之後,她終於可以安心地離開了。在今村昌平的版本中,阿玲還有一個傻兒子:未曾體驗過性生活的次子利助,她努力說服了一位老寡婦才完成了這一「心願」。

長子辰平雖然不願意母親離去,但迫於傳統的規矩,也只能忍痛送別母親。

這一天終於來臨,按照規定,必須在無人知曉時進山,進山之後不能說話,送完之後不能回頭。辰平背著母親上了山,母子二人一路無言,電影中用了很長的鏡頭描述這一過程,山上氣氛悚然,怪石嶙峋、白骨累累、群鴉起落,如步入地獄一般。

在一步一步抵達山頂的過程中,辰平希望母親說點什麼,然而母親一言不發,到達楢山頂,即將臨別,辰平放聲嚎啕,悲痛不已,母親揮手示意他回去,辰平再三不舍,踉蹌返回,不忍回頭。不料下山途中,突然間有雪花自天空飄落,他迅速跑回母親身邊,邊跑邊喊:「媽媽,下雪了,你運氣真好」。

一長串的運動鏡頭跟隨著辰平,再到雪地中端坐的母親,此時山頂已是一片白茫茫,阿玲頭上落了一層雪,卻仍如一尊坐佛一般,聽到返回的兒子的呼喊,只是輕輕揮手讓他回去。至此每一個觀眾均被悲愴的情緒感染到極致。

在告別母親的最後時刻突遇漫天飛雪,竟然是「運氣好」,這裡面有三層含義,一是正好在上山之後就開始下雪,不早不晚,這是被山神「接納和祝福」的象徵;二是在大雪之前上了山,避免了大雪封山之後出現延遲上山的狀況,因為延遲就會被人恥笑;三是天降大雪,母親很快會被凍到失去知覺,從而縮短忍受痛苦的過程。

辰平下山途中還見到鄰居也在背著老父親上山,不同的是那位老父親拚命掙扎,竟然被心狠的兒子綁縛全身推下山崖。在那個一人偷竊全家被活埋的村落里,什麼樣殘酷的事件看起來都不為過了,辰平送別她媽媽的過程反倒像是嚴守規矩的「模範」母子了。

回到家裡,看著幾個兒子圍坐在火爐前,辰平和他的妻子阿玉遠遠望向楢山,跪拜一番,那裡有他剛剛送去的母親,二人說道:我們把老人遺棄在後山裡,我們到了七十歲,也一起進楢山吧。

影片至此結束。

3、是順應規則還是被動篩選,這是人類持續面對的問題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的《楢山節考》,是真實事件還是後人杜撰?是文藝創作者對資源匱乏的一種臆想還是虛構?我們一味追溯這一真偽並無太大意義,因為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存在很多相似性,從而推導出傳說並非僅僅是傳說,比如中國 「易子而食」這樣慘絕人倫的情況(出自《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以此來說,這個故事是一個高度提煉了人類曾經面對過的生存的困境的藝術創作。

如果僅僅以野蠻、人性未開舊時代的窺奇記錄,這是缺少思考的膚淺理解,電影中囿於野蠻規則的村夫們何嘗不想擺脫那個窘境?然而個體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的力量是微小無比的,只能順應規則而存在下去,再進一步延伸,那是人類無法逃離的自然淘汰法則。

值得警惕的是,這樣的困境放在今天,看似是遙遠的歷史,卻在以另外一種方式再現,在面臨極端災難的情況下,年老體弱的老者依然是先被淘汰的群體,尤其是當人類面臨未知傳染疾病的特殊情況面前,這樣的「規則」仍然會上演。

無獨有偶,在日本漫畫家淺野一二〇的作品《TEMPEST》中,描述的是老齡化嚴重的未來,85歲以上的老年人需要被收回「人權卡」,需要再次面臨嚴酷的生存考驗,似乎是給未來的人類再現了又一個「楢山」而已。在有限的生存條件面前,人類與自然對抗、爭奪資源的過程似乎是一個經久不衰的命題。

註:
1、文章中配圖除最後一張外,均來自58版電影《楢山節考》海報及劇照;
2、文中部分評論僅為個人觀點,歡迎各位在評論區交流。

④ 細數電影界的現實主義大師,張藝謀只排第八

前段時間看了杜甫的一個專題片,算是真正明白為什麼他可以被稱為「詩聖」,他的詩憑什麼可以成為「詩史」?

因為他的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文學除了文學本身的高度之外,攜帶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更是影響了無數後來者。

電影亦然。

有這么一些導演,他們更願意把鏡頭對准現實,對准底層人物,樂此不疲地拍著專屬普通人的電影。

要想了解美國的種族問題,斯派克·李的電影一定要看。

斯派克·李的電影不像《綠皮書》那樣散發著一股濃濃的雞湯味,他的電影簡直可以用臟亂差來形容。

不要誤會,臟亂差指的是電影里的環境,而不是電影的質量。

斯派克·李從來不避諱黑人的丑與惡。

作為一名黑人導演,他很清楚黑人的性格、受教育程度以及所處的環境。

於是在他的電影里,黑人張揚跋扈、游手好閑、惹是生非。

有人看完他的電影對黑人的態度進一步惡化,但凡事不應該只看錶面。

斯派克·李的電影看似反映的是美國的種族主義,其實,從更深處來講,電影講的是美國的階級對立。

我把美國的黑人比作中國的農村人。

「窮山惡水出刁民」,這是一種現象,那造成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窮山惡水」代表的是什麼?是物質基礎差。

當物質基礎尚且沒有得到保障時,又怎麼能夠「知禮節」呢?

所以說,我們應該講的是「為什麼窮山惡水出刁民」,而不是一味地強調「窮山惡水出刁民」。

達內兄弟是電影界赫赫有名的兄弟搭檔導演, 這倆人分別是讓-皮埃爾·達內和呂克·達內。

達內兄弟曾經兩次獲得金棕櫚大獎,一次是1999年的《羅塞塔》,另外一次是2005年的《孩子》。

我們可以把他們和同樣獲得兩次金棕櫚的肯·洛奇做個比較。

達內兄弟在拍攝手法上和肯·洛奇很接近,比如鏡頭跟拍、近乎紀錄片式的攝影風格,但電影的主題卻是大相徑庭。

肯·洛奇是典型的左派導演,他對於當權者的態度是控訴,對於底層人民是同情。

這哥倆沒有肯·洛奇如此激進。

他們更注重探究人物的內心。

也許他曾經是一個「壞人」,但在之後的經歷中不斷成長,最後變成一個「好人」。

亦或者,電影開始和中間都有著激烈的沖突,可到電影的結尾,這個沖突由百煉鋼化為繞指柔。

正因如此, 他們的電影鮮有以悲劇收場。

無論是曾經拿下金棕櫚的《孩子》,還是最近的一部《年輕的阿邁德》都是如此。

張藝謀的新作《一秒鍾》正在熱映。

上映前大概對電影有個預測,「上限《山楂樹》」,果不其然猜對了。

作為一部有 歷史 紀實意義的電影,既沒有對 社會 現實的反映,又對人物性格刻畫不深,不可謂不失敗。

但話又說回來,這個責任不能全部歸咎於張藝謀,再想看到國師八九十年代的輝煌著實不大可能,其實何止他,我們所有人都回不到那個年代了(畢竟時光不會倒流)。

那個年代的張藝謀確實是中國電影的脊樑。

張藝謀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他沒有留洋的背景,他拍中國人的故事,說他是最了解中國鄉土的電影導演,一點兒都不為過。

張藝謀的電影里,我最喜歡的有三部 《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和《秋菊打官司》

這三部電影,無一例外都是現實主義的佳作。

三部電影都在控訴,控訴封建禮教、控訴傳統家族、控訴現代官場。

於我而言,這三部電影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應該是《菊豆》中的「擋棺材」。

楊金山去世後,菊豆和天青要為他「擋棺材」 ,而且要擋四十九回,別說他倆人日夜盼著這人去死,就算真是孝子賢孫,擋四十九回也多過了頭!完全撕碎了封建傳統虛偽的面具!

時至今日,這種現實意義依舊對人有警醒作用。

台灣電影史上有兩個著名的導演,一個是侯孝賢,一個是楊德昌。

侯孝賢喜歡拍往事,楊德昌則熱衷拍現在。

要想了解八九十年代的台灣,不用親身經歷(你也沒法經歷),可以去看看楊德昌的電影。

我一直覺得 那個時候的台北很像今天的北上廣 ,經濟高速發展,可人與人之間呢?

利益至上,甚至是父子親人之間也是如此。

如果你不信,可以去看看《獨立時代》,裡面有一段「醫鬧」,簡直就是今日的預言。

《一一》作為楊德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裡面的東方人生哲學對於當下的我們依舊有警示意義。

《麻將》里的四個「好哥們」,一起住,一起吃,甚至連女朋友都能一起分享,可大難臨頭各自飛。

我將楊德昌的電影比作手術刀,刀刀見血,他把 社會 當作病人,自己就是醫生,醫病即醫人。

要想了解台灣的過去,侯孝賢的電影不得不看,要想了解台灣的當下以及未來,我推薦你去看楊德昌。

在今年的金馬獎上,一眾「徒子徒孫」向侯孝賢獻獎,當然這是侯導應得的。

但在天堂也有一位與侯導並駕齊驅的大師,我們更不能忘記。

和達內兄弟一樣,肯·洛奇是雙金棕櫚俱樂部的成員。

我對於肯·洛奇有多熱愛呢?我曾經專門為他寫過一篇文章。

肯·洛奇何許人也?一個只為窮人拍電影的導演,一個左派導演。

他電影的主角基本上都是單親媽媽、沒人管教的孩子、酗酒的下崗職工、小混混、外來移民等等,而他所控訴的對象就是「冷酷無情」的資本主義政府。

因為肯·洛奇總是向國際展示英國的黑暗面,他也沒少受英國保守勢力的攻擊。

當然他也不甘示弱,有采訪問他怎麼評價英國政府,他隨口一說: bastards(一群混蛋)

2014年,年近七十的肯·洛奇宣布退休,可在他宣布退休後不久,英國保守黨執政,限制工會權利,忽視底層民眾呼聲。

於是肯·洛奇復出,《我是布萊克》應運而生,緊接著是《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

前段時間在資料館重新觀看了《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

第二次看,依舊嘆息絕望、依舊淚流滿面,但嘆息流淚之後,我們更應該思考。

這個世界的不公到底是因為什麼?我們應該怎麼做?

這不僅是看肯·洛奇電影應該思考的問題,也是所有現實主義電影帶給我們的啟示。

又一位戛納雙金棕櫚的得主,日本電影大師今村昌平!

提到今村昌平電影,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情色,確實他的電影尺度都很大。

除了情色,當然還有其他。

今村昌平對人性的剖析在電影界堪稱翹楚,他在犯罪題材作品《復仇在我》里刻畫了一個性格復雜的殺人犯形象,而《鰻魚》的主人公則是一個在感情中受挫的中年男人。

同樣他的電影也反映 社會 。

有表現二戰之後日本都市風貌的《豬與軍艦》,有描寫日本農村落後習俗的《楢山節考》,前者代表現代,後者代表傳統。

當傳統和現代發生交匯,那就是《諸神的慾望》的劇情了。

人類個體的悲劇是源於人性的兩極分化,人類群體的悲劇則是因為傳統和現代的激烈碰撞。

這是我對今村昌平電影的總結。

有一個小知識點值得一提,今村昌平曾經是小津安二郎的導演助理,但他本人對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不大感冒。

在任小津安二郎的副導期間,他已經明確表示自己受不了小津大師不動如山的風格。

相反,他視當時另外一位大師黑澤明為偶像。

今村昌平不安於現狀的個性決定了他的電影風格。

要想了解維托里奧·德·西卡,得先知道什麼是義大利新寫實主義。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運動,其特點在關懷人類對抗非人 社會 力的奮斗,以非職業演員在外景拍攝,從頭至尾都以尖銳的寫實主義來表達。

而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 維托里奧·德·西卡

二戰結束之後,勝利的背景之下卻是整個歐洲的破爛以及困窘的人民。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因此而誕生。

在形式上,大部分的新寫實主義電影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運用非職業演員表演與講究自然的生活細節描寫,相較於戰前的封閉與偽裝,新寫實主義電影反而比較像紀錄片,帶有不加粉飾的真實感。

這種技術手法影響了後來的無數電影人。

維托里奧·德·西卡最具盛名的電影就是 《偷自行車的人》

一個身處底層的小人物,一個為了生活摸爬在泥沼的打工人,一個希望讓自己的家人和孩子過上好日子的父親。

電影結局十足好評,看似一個非悲劇的結尾,但並沒有將本片的悲劇色彩減少半分,反而讓觀眾更加絕望。這才是最現實的表現手法。

1930年後,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先後成立。

隨著九一八的爆發,人民民族情緒高漲,左翼電影逐漸取代鴛鴦蝴蝶派成為了中國電影的主流。

同時也誕生了一大批現實主義電影導演,蔡楚生就是其中的代表。

提到蔡楚生這個人, 歷史 課上沒有打瞌睡的童鞋一定不陌生。

沒錯,他是被寫進 歷史 書的人物。

中國首部在國際上獲得大獎的電影《漁光曲》就是由他執導的。

同時他還執導過張愛玲主演的《新女性》,和鄭君里共同執導了史詩大作《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多部優秀電影。

都是中國電影史上不朽的經典。

蔡楚生很懂中國人,他有一句著名的「蹲著」理論——

民國時期的好導演不少,蔡楚生、費穆、吳永剛、鄭君里等人,不管是人文情懷還是技巧手法都不遜於同時期的日本導演。

可惜的是,到了五十年代,日本導演們紛紛走出國門,去歐洲摘取大獎;

而我們的導演,大都慘死在了內斗之中。

與蔡楚生同時期的日本影壇,也出現了大師,黑澤明、小津安二郎以及溝口健二。

和小津的小資、黑澤明的西方表達相比,溝口健二可以說是純粹的日本代表。

而他的電影,無一不是現實主義的典範。

溝口健二的主題是反封建,這與他們所處的時代有關,正好是傳統 社會 向現代 社會 的過渡時期。

溝口健二擅長拍悲劇,因為他的電影都是強調不同制度、不同時代對於人性的壓迫。

死亡更能讓人醍醐灌頂,所以他的電影結尾一定要死人。

《近松物語》最後主母與男僕雙雙殉情,溝口健二借用凄美的愛情抨擊封建 社會 對女性的壓迫與不公;

《武藏野夫人》的女主人公為了逃避世俗,服毒自盡。在她自殺不久後,日本廢除「通姦罪」。

同樣是拍女人,溝口和小津安二郎、成瀨巳喜男各有千秋。

小津的家庭,成瀨的 情感 糾葛,而溝口講的是大時代。

不管是溝口健二的現實主義還是他在攝影中開創的「一場一鏡」,都被後世爭相效仿。

同樣是大師的法國導演戈達爾特別崇拜溝口健二,他說: 「溝口健二的藝術在於讓事物呈現它原本的面貌,而這種『簡單』正是他電影里最復雜的部分。」

電影界的第一位現實主義大師,大概就是卓別林!

很多人都知道卓別林是喜劇大師,其實他還是一位現實主義電影大師。

網上流傳著這么一句話: 喜劇的內核是悲劇。

這句話的出處已無處考證,但我想這句話的發明者一定是卓別林的影迷。

因為他的喜劇電影都可以用這句話來概括。

卓別林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1914年的《謀生》,從他的第二部電影《陣雨之間》開始,他 「穿著松垮褲子、大號鞋子、緊綳上衣、頭戴圓頂禮帽」 的形象就確立了。

他以此形象相繼執導並且出演了《流浪漢》、《摩登時代》、《城市之光》、《馬戲團》等等。

這不僅是卓別林的形象,也是喜劇電影界最偉大的形象,同時也是現實主義電影的代表形象之一。

看《摩登時代》,我們想起了996;

看《尋子遇仙記》,我們會想到《賣火柴的小女孩》;

看卓別林,我們會想到我們自己。

我們笑的是這個荒謬的世界,悲的是自己的人生。

直到今天, 100年過去了,卓別林的電影依舊沒有過時。

除了上面的十位大師,韓國的現實主義電影也經常引發網友觀眾的討論。

不過也有另外的一種聲音,他們這樣調侃韓國電影, 「什麼都能拍,什麼都敢拍,但什麼都改變不了!」

這話說得絕對了。

魯迅先生在《吶喊·自序》中有一段和錢玄同的對話。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錢玄同回答: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現實主義電影的作用大概就是這樣吧!

⑤ 30部國外勵志電影

30部國外勵志電影

1、《天地玄黃》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生有大悲不自知。每一個鏡頭都美到極致,勝過一切言語以及文字!

2、《2001太空漫遊》

人對宇宙的想像力,到此為止。最後半個小時,近乎癲狂。本片讓我對電影產生敬畏之心。

3、《生命之樹》

生命無價,生命無常,生命的真諦,大愛無疆。這是一部只能以偉大來形容的電影,兒女情長,宇宙洪荒。

4、《浮生一日》

眾生浮世繪,平常一日;一沙一世界,一日一生。我以百分之百的誠意,推薦這部電影,它其實不是電影,它就是生活本身。最真實的感動,永遠來自於最平凡的生活。這是上帝的傑作,遠勝於人造的故事。

5、《穿越時間的聲音》

蟬噪林逾靜,月出驚山鳥。跟隨鏡頭,我們看到兒童,看到純凈,看到少年,看到歡笑,看到青春,看到美好,看到戀人,看到甜蜜,看到中年,看到躊躇,看到老年,看到安詳。當你駐足、凝視、傾聽,你會被每一張生動的面孔,每一縷穿越時間的聲音所感動,忘卻營營,生命值得經歷。

6、《自由的幻影》

結構酷似《儒林外史》,諷刺有過之無不及。布努埃爾堪稱吳敬梓的異國晚輩知己。

7、《趣味游戲》

哈內克對人性之惡的揭露無人能及。觀看這部電影,是一種極端的體驗。能夠擺脫這種暴力圈套的人寥寥無幾,佛陀算一個,耶穌算一個,或許還應該加上甘地。

8、《無姓之人》

事關選擇、回憶、時間、偶然、平行宇宙、蝴蝶效應……,比任何一部同題材的`電影都要復雜,敘事手法完全打破常規,尤為難得的是拍出了美感。

9、《遁入虛無》

採用空中俯視的視角匪夷所思,主觀鏡頭極好,觀念來自佛學,探討的是生死、輪回、真實與虛幻。

10、《反基督者》

離經叛道,驚世駭俗。電影史上最經典的開場由此誕生。

11、《我是古巴》

天下第一長鏡頭當之無愧!沖這牛逼的鏡頭,怎麼溢美都不過分。

12、《阿涅斯的海灘》

看哭了,愛你,瓦爾達,八十歲了,你越活越通透;對影像天生的好感覺,永恆的童心,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在我眼裡,你近乎於神。

13、《黃色潛水艇》

音樂、畫面、色彩、造型、想像力全都無懈可擊,披頭士歌曲與波普藝術和動畫的結合,空前絕後。

14、《極樂同盟》

史雲梅耶的電影是獨一無二的,之前不曾有過,之後也不會再有,連模仿都不可能。

15、《神秘列車》

賈木許拍出了人生的常態:無聊!無聊的人生,卻有好聽的音樂。《神秘列車》也許不是他最好的一部,但是沒辦法,我對三段式的結構情有獨鍾。

16、《蓋瑞》

雲如泉涌,風吹草動,旭日東升,大地排卵。美到絕望為止!

17、《白絲帶》

以善之名行惡之實,專制之花結暴力之果,哈內克的刀又准又狠,對民族及個人罪惡根源的挖掘入骨三分,一如魯迅。

18、《泯滅天使》

宴會過後莫名其妙走不出房子,這個創意簡直是神來之筆;結果令一群衣冠楚楚的“貴人”原形畢露,諷刺的效果堪稱絕妙。布努埃爾,如得神助。

19、《江原道之力》

洪尚秀是結構大師。我發現玩結構的人,都熱愛諷刺。洪尚秀如此,布努埃爾亦如此。不同的是,布努埃爾的諷刺指向人性普遍的虛偽,而洪尚秀則對男性知識分子的虛偽更感興趣。女人要想看清楚男人是個什麼玩意兒,有必要到洪尚秀這里,取點經。

20、《穆赫蘭道》

我相信林奇絕不是在故弄玄虛或者故作高深,他應該是個真正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人說電影就是在造夢,那麼林奇的夢最離奇。

21、《十誡》Dekalog

陸陸續續看完了《十誡》,我想說,這哪裡是一個導演在拍電影,這分明就是一個哲學家(這個標簽並不貼切)在拍攝他的疑問,內容所涉包括宗教、哲學、倫理、道德、法律、情感等種種,我們經常會被導演帶入一個進退維谷的兩難處境,留下的是無盡的思考。

22、《YHY》

這是中國大陸第六代導演拍出的最好的一部作品,在我眼裡,它甚至也是中國大陸導演拍出的最好的一部作品。它被禁了,是它必然的命運,你懂的。

23、《花為媒》

吳祖光才高八斗才比子建,新鳳霞風華絕代風情萬千。看得我眼花繚亂如夢如幻,聽得我滿耳生香如醉如仙。

24、《楢山節考》

今村昌平的目光總是向下,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將書寫蛆蟲,至死方止。在他拍攝的所有怪力亂神裡面,楢山節考是最悲天憫人的一部,人生之苦,人性之惡,人世之殘酷,面對這些,誰都別想轉過頭去。

25、《愛情萬歲》

和賈木許多少有些相似,蔡明亮的電影是邊緣的,疏離的,外在於人的一切都被淡化,只剩下一張孤獨的、憂傷的臉。

26、《潛行者》

塔可夫斯基的目光永遠向上,潛行者就是一部純粹的形而上影片。從始至終,我們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所引領,從最初的懷疑,到將信將疑,到姑妄聽之,到寧信其有,到最後的失望。其實,結尾那個被意念推動的杯子,才是一切的答案。

27、《霧中風景》

霧中風景,如詩美麗!我看過的最詩意的長鏡頭來自安哲羅普洛斯,但這份詩意的長鏡頭呈現給我們的卻是成長的殘酷。

28、《死囚越獄》

絢爛之極歸於平淡,是另外一種純粹。布列松是一個源頭,我個人偏愛的哈內克、蔡明亮,都可以上溯至此。

29、《半夢半醒的人生》

真人拍攝,動畫呈現,形式非常獨特;哲學電影,夢的解析,內容極其深刻。

30、《都靈之馬》

看你套馬車,看你趕馬車,看你卸馬車;看你穿衣服,看你脫衣服,看你洗衣服;看你煮土豆,看你吃土豆,看你吃完了;看你去打水,看你在燒水,看你水沒了;看你大風吹,看你大風吹,看你大風吹……

;

⑥ 這個送走了很多老人的保姆,真讓人心慌!

五一放假,在外地工作的張先生來看望自己的老母親,當天就住在母親家。晚上10點的時候,他看過老人後就回房睡覺,11點時,保姆通知他說,老人不行了,張先生趕到床前時,老母親已經沒有了生命體征。

張先生發現老母親去世時,腦子里一片混亂,不知道應該做什麼。

照顧老母親的保姆倒是非常鎮定,對他說: 「不要慌,我送走了很多人,這個我懂。」 她讓張先生通知其他子女,她自己給老人擦洗身體,換上壽衣。

其他的兄弟姐妹陸續趕來處理後事,小女婿覺得事有蹊蹺,想起因為以前請的保姆對老人不好,子女們曾在老人的房間里裝了監控,就通過手機查看監控。

這一看,小女婿氣得渾身發抖,原來竟是這個保姆用毛巾捂住老人面部,將其悶死。

張家人馬上報警,警方已介入調查。

張先生說,老人患有糖尿病,平時是嫂子照顧的,一個多月前,老人的病情加重,行動更加不便,嫂子一個人忙不過來,其他子女都在外工作,於是就請這個保姆來搭把手照顧。

這個保姆是同鄉人,和老人的大女兒認識十多年了,以前在醫院里做過護工,有經驗,所以家人就很放心地把老人交給保姆照顧。

從4月25日算起,新保姆來家裡才8天,大家相處融洽,實在想不通保姆為什麼要這樣做。

我想起我家以前一個保姆和我說過,有一些狠心的保姆,他們就是希望老人死,這樣他們幫助處理後事時,家屬會給他們一筆類似感謝費的錢,他們拿到錢後再換一家。

張先生家的這個保姆對張先生說,「不要慌,我送走了很多人,這個我懂。」 這句話讓人細思極恐,有多少老人就這樣被她送走了?張先生家是因為裝了監控才發現事實真相,那些沒有裝監控的人家呢?

尊老一直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所有的老人,不管是自己家的,還是其他人家的,都必須得到尊重和愛護,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老去。

為什麼老人的生命在這個保姆眼中就如同草芥?那是因為她的心中沒有愛,沒有尊老,只有貪婪。

貪婪,讓她沒有了良知和人性。

陝西靖邊的 58 歲男子馬某,他的心中同樣沒有愛,沒有尊老,只有憎恨。

他的母親在他12歲時拋棄了他,帶著弟弟妹妹另外改嫁,把他扔給了叔父。

36年後,母親沒有了依靠,回來找他。自去年年底,母親摔了一跤後便卧床不起,近乎癱瘓,大小便也難以自理。

馬某厭惡母親大小便失禁,經常把家裡弄得臭烘烘,就用手推車將 79 歲的母親,拉到廢棄墓坑裡活埋。

21世紀還出現活埋母親,這種沒有人性的恐怖事件,真是讓國人蒙羞。

他的這種行為,讓我想到了曾獲得戛納金棕櫚獎的日本電影《楢山節考》。

若干年前的日本楢山,是個窮鄉僻壤。這里有一個習俗,只要附近山村的老人到了七十歲,就要被兒子背進楢山,獨自迎接死亡的降臨,這樣做,他的家人就會得到山神的庇佑和祝福。其實,這樣做就是為了淘汰沒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從而省下家中為數不多的口糧。

電影中,生存環境如此惡劣,但兒子辰平心裡依然有愛,有良知,不願意把母親送上山,但是母親執意要上山,因為孫媳婦快生孩子了,又多了一張嘴吃飯,如果自己再死乞白賴地待下去,恐怕這個冬天兒孫們會很難熬過去。

母親堅持要上山,孝順的兒子辰平只好背母親上山,他找到一個沒有屍骨的空地把背上的母親放下,緊緊抱住母親瘦弱的身體,落淚不舍,希望母親能夠臨時反悔,答應同自己一起下山去。

母親看到兒子如此悲痛,也忍不住掉下淚水,但是她沒有動搖,而是狠心地打了兒子一個巴掌,催促他立刻起身,背上行囊,早點下山去。

俗話說,窮山惡水出刁民。

楢山的這群人在極度窮困的環境中,每天都要面臨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為了生存,他們干什麼都行。養不起的男嬰生下來直接埋田裡當肥料也行,女嬰生下來直接賣掉也行,把人家小偷全家活埋也行,把老人背上山去冷死餓死喂狼也行,美其名曰是傳統,可是他們為了生存,誰又能夠指責呢?

但是,張家的保姆是江蘇溧陽人,溧陽2019年上半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4368.2元。馬某是靖邊人,靖邊2019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5353元,他們生活的環境絕對不是窮山惡水,也不會吃不飽飯,他們再苦再難能有楢山的這群人難嗎?

張家的保姆為了追求金錢殺害老人,靖邊的馬某為了逃避責任活埋老人,他們必將受到法律和道德的雙重懲罰。

另外,我們在給家中老人找保姆時, 一定要「多長點心」。

類似張家保姆這種催命保姆有幾大共同特點:

1.  自己找上門的。

2. 喜歡照顧患病老人。 

3. 在受雇之前,都會強調行規:「就算做一兩天,也要按一個月的費用來收。」

歡迎關注@披星戴月的長工,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長工,永遠在別人的故事裡找尋屬於自己的東西。

⑦ 挑戰你審美觀的10部「社會底層」電影

星期五言: 人類在原始社會還是平等的,大概到了農業社會,伴隨著人類文明的出現便開始有了階層的概念……事到如今,「階層」成了當今社會誰都不能否認的現實。自然,商業電影喜歡描寫更高階層的生活,原因很簡單,階層越往上畫面越好看、色彩越飽和、構圖也越完整……可偏偏有那麼些導演,他們喜歡拍「社會底層」的東西,具體的說,什麼醜陋他們拍什麼,什麼不協調他們拍什麼,什麼見不得人他們拍什麼!而往往這種電影又是更接近現實的。

問題是,我們在現實中已經嘗夠了生活之苦,為什麼還要在電影中遭這罪呢!難道在電影中短暫地逃避下現實不好嗎!

以下10部關於「底層社會」的電影也許會幫我們找到答案。(註:這里的「底層社會」不包含「邊緣社會」以及特殊工作人群,它更接近普通正常民眾)

「星期五文藝」上片——

1、《偷自行車的人》(1948)

原名:Ladri di biciclette

導演:維托里奧·德·西卡

國家:義大利

「推薦語」 故事發生在戰後義大利的一個普通底層家庭里。父親憑一輛自行車得到了一份工作,卻又因自行車被盜讓全家陷入絕境。於是,他和兒子踏上了尋找自行車之路。

2、《慾望號街車》(1951)

原名: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導演:伊利亞·卡贊

國家:美國

「推薦語」 故事描繪了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新奧爾良的底層人的生活——骯臟、歧視、貧窮、無所事事的小混混充斥了整部電影。

3、《木屐樹》(1978)

原名:L'albero degli zoccoli

導演:埃曼諾·奧爾米

國家:義大利

「推薦語」 故事放生在二十世紀初的義大利山村,描寫了一群在地主壓榨下的農民的生活。

4、《楢山節考》(1983)

原名:楢山節考

導演:今村昌平

國家:日本

「推薦語」 這部83版的《楢山節考》更加註重了社會「底層」的概念。導演甚至把那些底層人與骯臟角落裡的草蛇、臭蟲捆綁在了一起。

5、《戀戀風塵》(1986)

原名:戀戀風塵

導演:侯孝賢

國家:中國台灣

「推薦語」 故事講了台灣某個山村的一對男孩兒女孩兒,他們在台北大城市裡打拚生存的經歷。故事朴實而感人。

6、《火柴廠女工》(1990)

原名:Tulitikkutehtaan tyttö

導演:阿基·考里斯馬基

國家:芬蘭

「推薦語」 一個其貌不揚的在火柴廠打工的女人,經受著被人冷落、欺騙與嘲笑...

7、《光棍兒》(2010)

導演:郝傑

國家:中國

「推薦語」 這部電影用喜劇、黑色幽默的方式生動地刻畫了中國當今社會農村的現狀。

8、《一次別離》(2011)

原名:A Separation

導演:阿斯哈·法哈蒂

國家:伊朗

「推薦語」 電影講述了一個普通伊朗家庭維權的故事,然而,現實環境對這個底層家庭又是如此殘酷。

9、《酒神小姐》(2016)

原名:죽여주는 여자

導演:李在榮

國家:韓國

「推薦語」 這是一部描寫韓國老年性工作者的電影,她們干著最見不得人的事情,卻承擔著神聖的社會責任。

10、《我是布萊克》(2016)

原名:I, Daniel Blake

導演:肯·洛奇

國家:英國

「推薦語」 在英國當今社會里,同樣也存在著這樣一群底層人,他們受著同樣不平等的待遇,干著同樣卑劣的工作,過著同樣艱難的生活。

與我們一起看經典電影,閱讀經典圖書,了解社會人生,請關注【星期五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