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韓電影 » 日本反戰電影新幾內亞
擴展閱讀
大魚電影迅雷下載 2024-09-19 03:10:17
電影在線熊貓影院 2024-09-19 02:52:43

日本反戰電影新幾內亞

發布時間: 2024-09-15 02:29:13

⑴ 《八佰》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細節

我們來一起看看《八佰》的那些細節。

1.八佰的佰字
《八佰》原名為《八百啟示錄》,也曾叫過《戰爭啟示錄之八百壯士》。原意可能是致敬大導演科波拉執導的反戰經典《現代啟示錄》。
後來改為《八佰》,這個「佰」字其實意味深長,有三個意思:一是指古代軍隊的編制,十人為什,百人為佰;二是古代特指軍隊中百人之長;三才是常用「百」字的大寫。所以用在這里,講的是人的故事,是贊許這「八百」名士兵人人都是百人之長的勇士。
2.電審故字2019年800號
《八佰》的龍標其實也很有意思,恰好是2019年800號,不知道究竟是巧合還是廣電總局給這部電影定製了一個龍標。
3.片頭字幕「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電影的片頭字幕,有一句話:「待我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這句話出自魯迅先生寫於1925年的散文詩《墓碣文》。
文章很短,區區數百字,藉由一個夢境,描寫了墓中人內心的虛無和灰暗,以及無法擺脫這種心境的焦灼與痛楚。
「待我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放在影片里是在說,為追求正義犧牲,哪怕化為塵土,也會面帶微笑。
而革命精神將以塵土的形式繼續傳播下去,影響更多人,就如影片中人物愛國意識的覺醒過程一樣。
4.青幫弟子送電線
電影中,有一群年輕人不畏生死跑過橋去給四行倉庫的守軍送電話線,最後還是靠賭場阿飛刀子才得以成功。
這幫人很可能就是上海青幫,而且如果沒猜錯的話,那位端坐著幾乎沒有露過正臉的很可能是青幫大佬——杜月笙。
上海青幫一直都是國民黨的主要財政來源之一。歷史上的杜月笙也確實為四行倉庫保衛戰出過力,有一種說法稱,他曾在一天之內將20萬光餅秘密送進了四行倉庫。
5. 上海公共租界
因為四行倉庫的位置極為特殊,日軍占據了倉庫的西、北兩面,東、南兩面則是當時的英美公共租界。當時還沒有對英美宣戰的日本,因為擔心殃及租界,在進攻時並沒有使用火力過猛的重武器。
上海租界由來已久,鴉片戰爭失敗之後,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開放了上海作為通商口岸,隨後便劃分了上海租界區。
上海的租界區主要有兩塊,法租界和英美公共租界。在四行倉庫邊上的正是英美公共租界,所以電影中也多次出現英國國旗。

6.租界煤氣罐
電影中不僅提到了四行倉庫的特殊位置,更是著重提到因為煤氣罐的存在,導致日軍不敢使用重炮攻擊。這兩個煤氣罐在歷史上也確有其物,而歷史悠久。
早在1865年,上海成立了「大英自來火房」,後改名「上海英商煤氣公司」,這讓上海成為亞洲第一個使用煤氣的城市。當時的煤氣主要用於煤氣燈上作為照明之用,後來電燈流行之後,才逐漸轉為烹煮取暖之用。
這兩個煤氣罐的存在,為四行倉庫的守軍提供了一個天然的「保護屏障」。在淞滬會戰期間,可能是為了彰顯民心士氣,在老照片中很少出現煤氣罐。但因為煤氣在當時是文明的象徵,這兩個煤氣罐曾被畫入了風景明信片之中。
7.蘇州河岸的廣告牌
四行倉庫保衛戰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被民眾圍觀的戰斗。蘇州河兩岸,僅一河之隔,不過五十來米,一面是炮火連天的殘酷戰場,是地獄,一面卻是燈紅酒綠的英法租界,是天堂。
兩岸對比,更顯殘酷。所以電影中也特意安排了很多兩岸的人互相對望的鏡頭。而從守軍這邊望著對面,更是能夠看到無數廣告牌,足見劇組在布景上的用心之處。
隱約可見的有:SIEMENS,西門子電器;Camel,著名的駱駝牌香煙等等,還有許多虛構出來的酒吧、餐廳廣告牌。
8.電影彩蛋
最特別的是,霓虹燈之中還隱藏了兩部電影。
一部是「42ND STREET」,中文譯名《第42街》,1933年上映的一部美國歌舞片,這還挺符合當時上海租界區的觀影口味的。
另一部是大名鼎鼎的「SPELLBOUND」,希區柯克指導的《愛德華大夫》。這是一部1945年電影,應該是導演或者美術指導比較偏愛,加進去的彩蛋吧。
9.可口可樂廣告牌
說起片中的廣告,最顯眼的當然是四行倉庫西牆上那幅巨型的可口可樂廣告,上面寫著「請飲,可口可樂,屈臣氏汽水」。
這面牆也正是日軍進攻的主要方向,片中的攻城器械、鋼板陣炸牆、迫擊炮重炮攻擊的,陳樹生綁著炸彈跳下樓與日軍同歸於盡的都是這面牆。現實中的這面牆也是四行倉庫展覽館的重中之重,整面牆被完整保留,甚至保留下了彈孔和炮孔。
雖然這看起來這像是電影的浪漫化虛構,但其實這並不是沒有可能的。可口可樂早在1927年就進入中國,並在上海設廠生產,由屈臣氏礦泉水公司負責裝瓶。到了1933年,上海廠已經是可口可樂在美國之外的最大裝瓶廠。
在淞滬會戰的老照片中,確實也能看到日軍在可口可樂廣告牌下設立的陣地。

10.片尾曲《蘇州河》
片尾曲蘇州河改編自《倫敦德里小調》(Londonderry Air),由歌手那英和義大利盲人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共同演唱。
《倫敦德里小調》是一首有著悠久歷史的愛爾蘭民謠,作於1600年間,流傳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它的旋律舒展優美、純朴輕柔。
其最知名的一個填詞版本名為《Danny Boy》(《丹尼男孩》),同樣也是一首關於戰爭、父子訣別的歌曲,和電影中的《蘇州河》有著「同曲同工」之妙。
11.中日軍服和各式武器
《八佰》作為一部戰爭片,在武器、裝備上當然也做得非常細致。
其中日軍穿的昭和五式陸軍制服。該套軍服從30年一直沿用到38年,其標志性的特點就是立領設計,而且軍銜章是在肩部的兩側。
當時進攻四行倉庫的是日軍上海派遣軍第三師團,是日本帝國陸軍中最精銳的部隊,穿著本套軍服是比較合理的。
而中國守軍方面的軍服也同樣合理。八十八師作為中央軍三個教導師之一,是知名的德械師,全副武裝都是德國裝備,其軍服也是淺綠色的德械師軍服。
電影中還出現了捷克式輕機槍、蘇羅通20mm機關炮等等,都非常符合當時的歷史細節。其中守軍還使用過一台百式火焰噴射器,這其實是屬於日軍的裝備,當時的國軍並不具備,可以理解為是繳獲的戰利品。
12.老鼠和白馬
電影的第一個鏡頭就是老鼠,最後一幕是白馬,老鼠和白馬也在片子中間反復出現。對於《八佰》這部「時間就是金錢」、恨不得再壓縮一點時長的電影來說,花費這么多筆墨來展現這兩種動物顯然是有深意的。
理解起來也很簡單。老鼠,本能就是求生,是躲藏。一開始倉庫守軍們沿路收攏上來的「雜牌軍」里,有許多人只想活著不想打仗,這顯然對應的是他們。
他們有的是只會種田的農民,有的是只會打算盤的文職,甚至有的還是十來歲的孩子。戰斗一打響,他們能想到的只有躲藏或逃跑。
至於白馬,它是希望,是未來。純白的馬從始至終都圍繞著小七月和小湖北,代表的應該就是「希望是少年擁有的,未來是屬於少年的」。
13.長坂坡趙子龍,黃忠定軍山,走麥城
電影中不止一次出現過《三國演義》的元素。
上官志標說淞滬會戰國軍潰敗猶如「一路走麥城」,正是關雲長敗走麥城的典故。
而對面戲班子唱的戲是「長坂坡趙子龍,再殺他個七進七出」,李晨飾演的角色山東兵隨身帶著一套趙雲的皮影戲,因為他覺得:「關老爺講的是兄弟情誼,可趙子龍不一樣,他護著國呢。」
在端午死後,山東兵拿起了皮影演起了趙子龍,唱到最後一句時掉下眼淚,唱詞是「漢室中興待後生」,與山東兵平時叫端午「小孩兒」遙相呼應。而小湖北想像中的趙子龍也在端午犧牲之後,變成了端午的樣子。
趙雲這個角色恰好對應著四行倉庫的孤軍,「獨身一人」,面對著千軍萬馬,七進七出,毫無懼色。
最後姜武的角色老鐵上樓頂耍大刀唱的戲文也正是「黃忠定軍山」的橋段。這段戲講的是老將黃忠力斬夏侯淵的故事,正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寫照,也是四行守軍窮途末路之際,依舊有壯志報國之心。

14.湖北保安團
全片開始時有一句台詞:「我們是湖北保安團的臉面」,而且還操著一口湖北方言,畫面中是一支軍隊戴著蓑衣笠帽,在浦東的蘆葦盪中急行軍。顯而易見,這支軍隊是來自湖北的保安團。
淞滬會戰期間,國軍損失了大量原經過德式訓練的士兵,基本上20天左右就要補一次兵。守衛四行倉庫前夕,八十八師剛好進行了第五次補充,來源是湖北保安團,尤其是來自通城保安大隊的士兵。所以,歷史上四行倉庫保衛戰的絕大多數也都是湖北子弟兵。
15.童子軍送旗楊惠敏
電影中,有一位女童子軍向四行倉庫守軍送旗。這位女學生名為楊惠敏,在歷史上也確有其人。
歷史上有一種說法是,她將一面12尺長的中華民國國旗裹在身上所穿著的童軍服底下,冒著戰火危險游過蘇州河。電影中採用的就是這一種說法。
楊惠敏給守軍送旗的事件,大大振奮了守軍士氣與隔岸觀戰的民眾,並獲得當時駐扎在租界內的世界各國媒體之贊揚。
16.日軍凌遲處死俘虜
電影中有一個鏡頭,日軍為了逼迫四行倉庫內的守軍盡快投降,公開凌遲處死了一批俘虜,其中就包括黃志忠飾演的老葫蘆。這在歷史上也是真實發生過的。
在四行倉庫保衛戰中,班長蔣敬帶領戰士九人負責在蒙古路旱橋一帶警戒,惜因未能及時撤出,全數被俘。隨後,他們被押至蘇州河畔,被日軍以刺刀一刀刀刺死。
17. 謝晉元團長的家書
電影中,小湖北擔任謝晉元的勤務兵之後,在會客室中見到一封信,信封上寫著一個名字「張萍舟」。這在歷史上也是真實存在的。這封信是謝晉元寫給連襟兄弟張萍舟的家信。
信中寫道:「泰山鴻毛之訓,早已瞭然於胸,故常處境危難,心神亦覺泰焉。」——足以可見謝晉元的鎮定自若和報國意志。
因為謝晉元率領孤軍死守四行倉庫的英雄事跡,上海市政府將四行倉庫旁的滿洲路改名晉元路,更將與孤軍營一牆之隔的膠州公園更名為晉元公園,建立晉元中學作為紀念。

18. 鷹犬將軍宋希濂
王千源飾演的角色羊拐,雖然也在逃兵組中,但戰鬥起來儼然是個訓練有素的老兵。電影中的他唯一掛念的就是自己的老母親,受傷時解開衣服掉下很多錢,可見他一直都在攢錢想寄給母親。
電影的後段,他才自報家門是三十三師的,原三十六師。朱勝忠說了句「宋長官的兵沒有慫的」,這位宋長官指的是三十六師師長宋希濂。
宋希濂黃埔軍校一期生,驍勇善戰,在淞滬戰役、武漢會戰以及阻止侵緬日軍側擊滇西等戰役中,均給予日軍以沉重打擊,曾獲「青天白日勛章」,美國政府贈予「棕葉自由勛章」,被譽為「黃埔之光,」有「鷹犬將軍」之稱。
19.亞洲首部全程採用IMAX攝影機的影片
《八佰》的幕後也有很多值得一提的地方,比如等比復刻的四行倉庫、蘇州河夜景,在布景方面就耗費不少心力。
其中最厲害的還是亞洲首部全程採用IMAX攝影機的影片,在全球范圍內也僅有《復仇者聯盟3》《復仇者聯盟4》兩部先例。
IMAX攝影機以廣闊的動態范圍和極為細膩的鏡頭捕捉見長,對於戰爭場面的臨場感展現、上海十里洋場的表現都發揮了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20. 孤軍的悲慘結局
電影的最後,四行倉庫守軍退入租界,僅留下了一支敢死隊吸引日軍火力。電影並沒有細致描述敢死隊的結局,但是他們的悲壯下場似乎是人人都可以猜到的。這個時候,不再需要大場面,留白反而能讓人悲痛不已。
在真實歷史上,退入租界的孤軍同樣悲慘。一進入租界,他們就立刻被繳械,關進收容所。三百五十八人被禁於膠州路空地,被稱為「孤軍營」。團長謝晉元更是被叛變的士兵刺殺致死。隨後,日軍入侵租界,孤軍成為戰俘,被分送各地集中營,甚至被運往赤道以南的巴布亞紐幾內亞當勞工。
正如《我的堂弟留在了巴布亞紐幾內亞》中所唱的:我的團長倒在租界的操場旁/我的堂弟留在了巴布亞紐幾內亞/他和他的提琴再也沒有回到故鄉。
戰士們埋骨他鄉,而《八佰》把他們的精神帶了回來。

⑵ 你心目中最好看的韓國戰爭片是哪部為什麼

韓國的戰爭片無外乎兩種類型,古裝戰爭片和現代戰爭片。

古裝戰爭片敵人或者是小日本,或者是清朝明朝,韓國將士必然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與史實還是有一些差距的。這一類的戰爭片經典的有《鳴梁海戰》,近期的有《南漢山城》。

⑶ 二戰的時候為什麼美國一開始不參戰

美國一直奉行「孤立主義」外交政策,即除自衛戰爭外,不主動捲入任何外部軍事沖突,這種政策是由華盛頓在其總統任滿後,發表的《告別詞》中提出來的:「美國獨處一方,遠離他國,這種地理位置允許並促使美國推行一種獨特的外交路線,使好戰國家不能從美國獲利,也不敢輕易向美國挑釁。」在此後的一百多年裡,「孤立主義」深入人心,美國領導人也忠實地執行了這一政策。

1823年,美國門羅總統更一步表明了觀點,即歐州列強不得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國與墨西哥等主權相關的事務,而美國對歐洲各國之間的沖突,或各國之間的戰事,美國保持中立。

這就是說,只要戰爭不延伸到美洲,各個國家打來打去,美國不管,只有把戰爭波及到了美洲,美國才會參與戰爭。

1914年6月,薩拉熱窩事件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英、法、俄組成的協約國,同德、奧、意的同盟國打的熱火朝天,但美國始終沒有參戰,一直以調停人的身份調解於各國之間,直到1917年1月7月,德國通過海底通信光纜,發密報給墨西哥,支持墨西哥與美國開戰,收回19世紀中期失去的土地,結果這份密報被英國情報部門截獲,當呈送給美國總統威爾遜,威爾遜將它公之於眾後,才引起美國公眾的一片嘩然,這時的「孤立主義」思潮才有所退卻,當德國擊沉美國船隻,致使大批美國人民死亡後,美國才在1917年4月6日參戰。

一戰結束後,美國重回「孤立主義」狀態,再說1929年經濟危機蔓延,國內大蕭條,美國主要精力放在了恢復生產,發展經濟上,而國內民眾對大量年輕人死於戰場還記憶猶新,大部分美國人不願參加和自己無關的戰爭,但對戰爭中的受害國還是願意幫助的。

假如日本不是在1941年12月7日,偷襲美國珍珠港,美國什麼時候加入二戰還真很難說,起碼要退後很長時間,因為美國是個三權分立的國家,盡管羅斯福總統己看到了戰爭的危害,但沒有權力發動戰爭,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日本的愚蠢作法,導致了美國參戰。

現今的美國,早己擯棄了「孤立主義」政策,積極參與外部事務,其結果就是霸權主義盛行。

謝謝閱讀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原因相當復雜。

主要是美國民眾不支持參加。

美國是民主國家,三權分立,不是獨裁者一人說了算的國家。

根據美國的國家制度,總統是無法向別國宣戰的,也不能擅自使用軍隊,必須通過國會的批准。

而美國國會,是選舉出來的,基本上是反應國內民眾的意志。

而美國民眾不願意參加二戰,主要原因是之前的一戰。

在一戰中,本來英法協約國一度頂不住。法軍傷亡慘重,德軍幾乎打到巴黎。英軍被德國潛艇封鎖,國內物資供應幾乎崩潰。俄軍損失幾百萬大軍,尤其是遇到德軍百戰百敗,沙皇政府搖搖欲墜。


這種情況下,美國果斷參戰,介入協約國一方,從此徹底扭轉了戰爭的局面。

而美國除了提供大量物資援助以外,戰死11萬人,20萬重傷致殘,損失相當大。

然而,美國民眾認為自己沒有得到什麼好處。

美國並沒有從德奧手中接手什麼利益,也放棄了德奧的主要賠款。

相反,英法則搞垮了宿敵德奧,奧匈帝國由此瓦解,德國所有殖民地都被其他國家瓜分。

根據巴黎和會定下的條約,日本得到加羅林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法國得到多哥和喀麥隆;比利時得到部分德屬東非;而英國則得到德屬新幾內亞、納米比亞、部分德屬東非和薩摩亞。

而德國在中國的租界和殖民地,一部分被日本繼承,一部分則廢除還給了中國。

連中國都得到了一些好處,但美國並沒有得到什麼殖民地。

這種情況下,美國民眾認為不應該讓自己的小夥子們,為別國人去送死,普遍反對參加歐洲的戰爭。



所以,以羅斯福的睿智,早在1937年日本入侵中國的時候,就知道未來不久會有世界大戰,對手是德意日軸心國。

然而,1939年波蘭被德國閃電佔領,甚至德國隨後3周內佔領法國,都沒有讓美國民眾支持參戰。

羅斯福雖然在力所能及范圍內,盡量幫助了英國、法國流亡政府等等各種反軸心國實力,也給中國《桐油借款》等大量貸款。

但是,只要國會不批准開戰,羅斯福就沒有任何辦法。


所以,羅斯福屬於干著急而已,直到日本人在珍珠港投下了炸彈。

一種說法是,羅斯福直到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必然導致日本對美國發動攻擊,藉此引起美國民眾的憤怒支持參戰。

但即便是羅斯福,也沒想到日本人竟然冒險長驅6000公里,空襲太平洋艦隊大本營珍珠港。

羅斯福認為日本最多襲擊菲律賓或者關島的美軍基地,結果差點太平洋艦隊就被殲滅了。



其實,這個問題沒必要回答,大家有興趣玩玩戰棋 游戲 《鋼鐵雄心》就知道了。

游戲 中,民主國家是無法主動宣戰的。

二戰對美國來說,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一來美國軍火商向作戰雙方大量出售武器裝備大發戰爭財,所以他們巴不得作戰雙方大打出手。二來戰爭剛開始美國與作戰雙方沒有多少利害沖突,美國也巴不得作戰多方互相殘殺和消耗國力,好最後從中坐收漁翁之利。三來美國確實也沒有能夠參戰的理由。主要是戰爭沒有在美國本土發生,作戰多方也沒有嚴重危害美國的利益。四來美國國內反戰情緒此起彼伏,即是國會和政府願意出兵,也得不到更多民眾的支持。五來美國在找參戰的機會和理由。理由不充分,機會不成熟,急於和盲目出兵,不符合美國國家的戰略利益,還只能讓美國更早和更多遭受戰爭創傷。

隨著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的發生,美國政府終於找到了向德意日軸心國宣戰的理由和借口,這個時候也正是軸心國和同盟國打得難分難解之時,美國此時參戰,既可以以逸待勞,又能在軍事和政治上起到四兩拔千斤與收拾殘局的作用,這應該說正是美國正想要的結果,最後以美國、蘇聯為首的同盟國徹底打敗了以德國為首的軸心國,戰後,美國不但超越英國,和蘇聯一起成為世界超級大國,還以戰勝國身份重新給世界各國立規矩,定條款,迫使世界格局朝著有利於美國的方向發展,成為二戰最大的利益受益國,也為美國現在能夠成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奠定了政治、經濟和外交基礎。

研究二戰,我們會發現一件比較奇怪的事。

戰爭爆發於1939年,從那個時候起,就一直有美國的身影,一會兒和這個國家談,一會兒和那個國家談,參與的態度很明顯。但是,雖然表現得十分積極,美軍卻並沒有立刻參戰。

直到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美國海空軍基地珍珠港,算是直接打到美國頭上了,美軍才開辟太平洋戰場,在這里正式和日本交戰。最終日本戰敗投降,成了美國與蘇聯冷戰的亞洲根據地。

那麼問題來了,美國既然很想插手世界事務,為什麼不在一開始就參戰呢?是想作為大BOSS最後出場嗎?

倒也不是,而是為了利益。

由於 歷史 的原因,美國是個多種族的聯邦國家,政府對各個州的控制力度不像其它國家那麼強。換言之,其它國家如果想打仗,中央政府決定就行了,但美國不是這樣,中央決定了不一定有用,得各州都同意才行。

說白了,任部分美國政客上竄下跳,各州不表態,總統也沒辦法。而二戰時的美國各州,並不想參戰,原因何在?主要因為經濟大蕭條。

1929年至1933年之間,美國出現了一場史無全例的經濟危機,並迅速波及其它國家,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

據說期間約有200至400萬中學生中途輟學,許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殺, 社會 治安日益惡化。其中最嚴重的問題則是失業,美國的失業人口總數達到了830萬,在美國各城巿,排隊領救濟食品的窮人長達幾個街區。

保守估計,當時至少有700萬人死亡,約占當時美國總人口的7%,記錄美國 歷史 的《光榮與夢想》中寫到這一事件時,說「千百萬人只因像畜生那樣生活,才免於死亡。」

這就是讓整個世界為之動盪的經濟大蕭條,造成了長期的大規模失業,並最終導致二戰的爆發。

那個時候的美國各州政客包括總統,幾乎快要瘋了,挖空心思想解決的辦法。其中一條就是增加出口,創造就業崗位,不管是什麼,只要有訂單,美國就出口,小到棉花土豆等民用資源,達到飛機坦克等軍用物資,只要有人敢買,美軍就敢賣。

二戰爆發後,美國高興了,大發戰爭財。初期以中立國身份搞出口,增加了巨額訂單,創造了許多就業崗位,迅速緩解經濟壓力,非常的高明。

中立國的身份特別好用,把武器物資賣給誰,別人也沒話說,因為美國是中立國,美國靠中立國身份賺全世界的錢,二戰結束以後,美國能迅速崛起,靠的就是誰都欠它的錢。

美國在二戰中期其實已經比較偏向同盟國,畢竟納粹那一套實在太反人類了,許多美國人以類似志願者的身份參與戰爭,比如電影《珍珠港》里的男主角就已經直接到英國參加空戰。但就算如此,美國依然和德國、日本有貿易來往。

比如,1940年7月26日至1941年1月15日之間,美國向日本簽署了700萬桶的石油輸出許可證,其中有300萬桶石油已經輸入日本。同時,美國的廢鋼鐵輸出,也是日本獲取煉鋼原來的重要途徑。

隨著日本的侵略意圖日漸明顯,侵佔了中國東三省,接著又把手伸向華北,甚至挑動全面侵華戰爭。美國不願目睹日本逐漸坐大,才在1941年8月1日宣布對日實行石油禁運,到9月份才停止了與日本的所有貿易。

同年,大受刺激的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如果不是有這么一出,美國各州政府及普通的平民老百姓,壓根不會同意參戰。這一參戰,肯定會損失軸心國那一邊的訂單,對美國沒有好處。而他們的意願,會反映在選票上,政客們不能逆民意,否則會被下台。

看到這里,可能有朋友想問,美國人怎麼只顧訂單不顧大局?那是因為,美國位於北美洲中部,周邊只有加拿大一個強國,其它都是發展中國家。

也就是說,世界大戰的戰火,基本不會燒到美國本土,民眾也就不會有緊迫感,認為非得打敗納粹什麼的,對於他們來說,那是離自己很遙遠的事情。

因而,美國在那個時代一直奉行「孤立主義」的外交政策,不主動捲入任何外部軍事沖突。

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在公開發表的《告別詞》中說「美國獨處一方,遠離他國,這種地理位置允許並促使美國推行一種獨特的外交路線,使好戰國家不能從美國獲利,也不敢輕易向美國挑釁。」

言下之意是咱們過咱們自己的,不惹事不怕事,也不樹敵人,和各國都交上「朋友」,好從中獲取所需。

之後的一百多年,美國各屆領導團都忠實地執行了這一政策,美國民眾也早已習慣了。但珍珠港事件,讓美國人認識到獨善其身是不行的,加入同盟國的行列中。再往後,在二戰中狠狠發了一筆大財的美國就跳出來了,以霸主自居。

無利不起早

一戰時

美國 隔岸觀火

歐洲列強互毆

美國 大肆出賣軍火

列強打得半殘

美國才出手

參與最後一擊

功勞與利益

大都被美國撈去

美國成為最大的贏家

但英法還有實力

二戰開打

按照上次大戰的豐富經驗

老美先坐壁上觀

與交戰雙方做買賣

財源滾滾

英國一下子拿不出大筆現金

購入急用的軍事裝備

美國通過租借法案

讓英國 用殖民地換軍火

英國打斷牙往肚子里吞

只能交出眾多戰略要島

換取軍火

等到日本偷襲珍珠港後

美軍全面捲入二戰

二戰勝利後

美國在參戰國的廢墟上

真正雄起

成為世界首霸

故,美一肚子壞水

不見兔子不撒鷹

用最小的代價

成功坐穩世界頭把交椅

#凌遠長著#

1929經濟危機重創美國,百廢待興。經過緩慢恢復,直到35年才開始有些氣色。當時,美國與歐洲貿易熱絡,對恢復國內就業信心很有幫助。哪怕德國在歐洲橫沖直撞時,美國與德國義大利de貿易也沒有中止。在英國受到德國轟炸攻擊後,美國才應英國的強烈要求,終止與軸心國貿易關系,開始向反納粹一方傾斜。而在此之前,美國已經開始根據租借法案,向被納粹德國欺侮的蘇聯提供武器裝備,幫助蘇聯恢復因突然襲擊造成的混亂局面。



我不認為二戰初期美國不參戰,就是為了要發戰爭財。而是當時歐洲局勢十分詭異,戰爭的正義性與否還表現得不夠清晰。即使納粹已開始虐待歐洲佔領國的猶太人,但惡劣行徑還不突出。美國沒有投入外交力量進行調停,但對歐戰的情報工作一直未停,對各方的經濟軍事實力有深入了解和分析,這些都對後來投入戰爭起到很大幫助

1939年9月,德國對波蘭發動了閃電襲擊,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1941年12月,日本對美國珍珠港發起了突襲,美國在次日對法西斯集團宣戰,正式加入戰場之中。

根據一戰的情況來看。美國顯然是非常想通過戰爭發財並提升國際地位的。那麼,美國為什麼在二戰進行了兩年多以後,才加入戰場,在這之前美國又在忙些什麼呢?

(閃電襲擊波蘭)

一戰期間,美國政府對戰爭進行了巨大的投入。然而在戰爭結束後,美國卻並沒有得到滿意的收益。這樣的一個結果,讓美國政府和美國人民都非常的失望。

因此在一戰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美國一直都奉行著孤立政策。尤其在1935年,美國還頒布了一條將孤立政策推向極致的《中立法案》。

《中立法案》規定,在兩個或若干個外國之間發生戰爭時或在戰爭過程中,凡美國或其屬地的任何地點把武器、彈葯及軍事裝備輸往交戰國港口,或輸往中立國以轉運至交戰國者,均屬違法。簡單來說,這條法案就是美國不能直接或間接向戰爭中的國家出口物資。

不過在1937年,日本向中國發動侵略後。美國為了維系其在亞洲地區的利益,便破例沒有在中日戰爭中使用該條法案。中國政府因此從美國購入了大量的物資,而日本也購入了大量的石油。

1939年,納粹德國向波蘭發起進攻,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實際上早在二戰之前,德國就已經先後對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發起過進攻。所以這一次德國進攻波蘭,美英法等西方國家也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然而在滅掉波蘭後,德軍兵鋒一轉,突然開始向西歐發動進攻。在美國還沒有回過神來的時候,號稱陸軍世界第一的法國已經宣布投降。此時歐洲除了西邊的英國和東邊的蘇聯外,其餘國家大部分已經盡在德國的掌控之中。

這也就意味著,歐洲即將出現一個超級強國。而這個超級強國的出現,嚴重威脅到了美國的利益。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

在美國總統羅斯福看來,1940年是美國加入二戰的最佳時機。

首先,美國為了自身在歐洲的利益,必須打擊不斷壯大的德國。只有歐洲始終保持均勢,各大強國間互相制衡,美國才能夠得到更多的發展時間與機會。

其次,在德國強勢橫掃歐洲之後,德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人民眼中軍事力量最強大的國家。如果此時美國能對德國宣戰並將其擊敗,無疑是一次向全世界秀肌肉的最佳機會。

法西斯集團挑起戰爭,打破了世界人民渴望的和平。並且由於納粹軍隊執行了希特勒的種族主義,大量的猶太人遭到了屠殺,這引起了全世界的公憤。

這就意味著,美國如果對德國發起進攻,就是完全站在人道主義立場上的正義的一方,是得到全世界共同支持的。一旦能夠出兵並取得勝利,這對提升美國的國際地位顯然是非常有幫助的。

不過,盡管想像很美好,但羅斯福卻不能直接在國會中提出這個主張。因為他十分清楚,孤立主義在美國的支持者是非常多的。一旦沒有處理好,他說不定還會被彈劾下台。

在苦思冥想之後,羅斯福最終找到了一個突破口。那就是在中國戰場上,美國的《中立法案》被撕開了一個口子。這說明出口物資也並不是就完全行不通。那麼為了把這道口子徹底撕開,美國乾脆把出口物資的形式改成租借。這樣一來,相信孤立主義者也沒什麼話好說了。

於是在1941年3月11日,美國正式通過了《租借法案》。該法案規定:美國將會有償地向盟國提供糧食和武器裝備等物資。

與此同時,羅斯福還下令減緩了日本的戰爭資源出口。而這一招,其實才是真正的殺手鐧。

(入侵菲律賓的日本軍)

我們知道,日本是個資源貧瘠的島國,在失去了美國的石油出口後,是必須要尋找新的能源供給來維持戰爭的。

對於日本來說,想要得到資源,就只有北上蘇聯或者南下東南亞兩條路。

當時蘇聯並沒有參與任何戰爭,而日本則深陷於中國戰場的泥沼中。如果日本直接北上蘇聯,是很可能在兩線壓力中直接被打崩的。並且即使日本打下了蘇聯的遠東地區,也根本無法從貧瘠的土地中尋找到太多的資源。

但如果日本選擇南下,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東南亞不僅資源豐富,足夠日本的戰爭需要,還有助於日本構建大東亞共榮圈。但唯一麻煩的一點是,東南亞國家大都是世界強國的殖民地,日本攻擊東南亞,顯然會招惹到其背後的宗主國。

最終日本在慎重考慮後,選擇了對菲律賓等國出兵。而巧合的是,菲律賓的宗主國正是美國。

這樣看來,美國為了加入二戰,還真的是煞費苦心啊。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等)

二戰時美國沒有馬上參戰,主要還是因為美國長期奉行「孤立主義」,沒有做好戰爭准備。

美國建立以後,因為遠離歐洲,周邊也沒有什麼強國,因此一直忙著在美洲擴張自己的勢力,對於歐洲事務一向敬而遠之,並美其名曰「孤立主義」。直到一戰後期,美國國力日盛,有意借著一戰的機會介入歐洲事務,才參加了一戰。

美國算盤雖然打的精,但是論心眼還是玩不過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最後在巴黎和會上英法兩國基本控制了會議節奏,美國被排斥在外。美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卻什麼都沒得到,於是「孤立主義」再次盛行。

在二戰爆發以後,普通美國民眾對於這場戰爭也是態度冷淡,大多不願意介入。羅斯福雖然意識到了德國統一歐洲,壟斷歐洲市場以後對美國巨大的威脅,不過受限於國內政治氣氛也不可能直接參戰。

而且因為因為「孤立主義」的影響,到了1939年,美國軍隊的總數不過33.5萬人,其中陸軍只有10萬人,坦克還沒有波蘭多,根本沒法和英法德蘇等強國比。羅斯福也不可能立即參戰。

所以羅斯福選擇了一面加強國內的輿論造勢,宣傳美國參加戰爭的必要性,一面推動對盟國的援助,間接介入戰爭。此外羅斯福還開始擴軍備戰,為未來介入戰爭做好准備。

1941年3月,美國通過了《租借法案》,正式開始大規模援助和德國、日本等國交戰的國家。這個時候美國實際上已經開始放棄孤立主義,剩下的只是戰爭准備問題了。

到1941年12月,美國陸軍擴充到了168.5萬人,海軍在役軍艦343艘。此外還有344艘在建。也正是因為軍事力量的加強,因此早在珍珠港以前,美國就開始派遣軍艦幫助英國運輸船隊護航,逐步介入戰爭。

按照美國政府計劃,大約在1042年年中,美國將做好全面戰爭准備,屆時就可以全面參戰。當然,日本偷襲珍珠港使得美國提早了參戰時間。

二戰爆發開始是在歐洲戰場和亞洲戰場,戰火離美國本土很遠,並且當時的美國國內處於和平快速發展時期,喜歡自己關起門過日子,別處的事情只要不影響到自己的利益,就不願意管。因此,美國在很長時間內,奉行孤立主義政策,也就是跟我們家沒關的事兒我不管,只要不影響我,那就跟我沒關系,這也是一種中立政策。
但是隨著戰火的蔓延,美國越來越難以置身事外了,異國的殺戮也使得美國國內民眾的情緒發生變化,開始要求國家介入二戰,但是也僅僅是介入,並不是要求參戰。因此處於國內壓力,美國簽署了大西洋憲章,對正處於戰爭中的,英國和中國進行援助,美國雖然沒有直接參戰,但是已經不是中立國了,而是明顯的站隊了。
到了1941年,美國與中國,英國,荷蘭,建立了ABCD封鎖圈,使日本完全處於崩潰的邊緣,日本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希望重創美國海軍,讓美國繼續保持中立,當時的日本人一直判斷美國人膽小,怕死,很明顯日本人估計錯了,這一下就把美國人給打急眼了。全國上下團結一致,下定決心參戰。日本的這下等於把美國這頭沒睡醒的獅子給打精神了。
之後美日之間的戰爭我們就知道了,在美軍在中途島海戰戰勝日本海軍之後,日本海軍就再也沒有還手之力了,之後美國對日本本土的轟炸,也加速了日本投降的速度。並且美國在二戰期間同時對歐洲盟友,蘇聯,中國,進行了大量的軍事援助。

為什麼美國沒有一開始就參戰,因為美國想要贏家通吃。

二戰之前美國曾經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支援非常貧瘠的國家,他從美國進口的產品最重要的就是石油,鋼鐵等戰略物資,其比例最高達到了80%以上。

日本發動戰爭之後,對這些物資的需求更是翻著番兒的往上漲。


這就出現了一個非常矛盾的地方,美國不同意日本在東亞發動戰爭,因為這違反了美國門戶開放政策,損失了美國的利益,但與此同時美國和日本之間的經貿往來又讓他不得不考慮如果徹底和日本斷絕經濟來往,對該國從大蕭條中恢復過來是極為不利的。

所以,日本在東亞地區發動大規模戰爭之後,美國表示反對,但對日本的各種物資需求也直接刺激了美國經濟,讓美國沒有拒絕對日貿易。

當時不光是美國,英國、荷蘭同樣沒有終止和日本之間的貿易,石油、鐵礦、橡膠等物資從這些國家或者這些國家的殖民地源源不斷地輸入到日本,為該國發動侵略戰爭添磚加瓦。

一直到1941年,日本的外匯儲備幾乎消耗殆盡,只剩下了6萬馬克,沒有能力對外進口物資,日本對美國的經濟貢獻已經宣告消失,美英等國這才逐漸開始了對日本的制裁。

日本只好想辦法通過其他途徑獲得必要的戰略物資,這個途徑就是搶。

與此同時,日本帝國主義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艦隊之一,在太平洋地區更是無敵的存在。


更關鍵的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海軍在東亞戰爭爆發之後,除了在沿海、沿江地區為陸軍提供火力掩護,海上航空兵登上陸地提供空中支援之外絕大多數武裝力量處於閑置狀態。

於是,當整個國家因為戰爭資源幾乎消耗殆盡,日本付出數10年心血打造的強大無敵艦隊就開始行動了,通過偷襲珍珠港讓美國卷了進來!


其實即使這個時候,美國還沒有參戰的想法,對美國來說,晚一天參戰,讓各國多拼幾天,他就能坐山觀虎鬥,得到更大的利益!

當然,美國不會坐視盟國戰敗,法西斯是當時的邪惡軸心,妄圖以殘酷手段統治世界,要是讓法西斯取勝,對美國來說可是重大失誤,所以美國一直沒有放棄對英國的支援。

只要英國人不投降,美國就能夠通過英國影響到歐洲的戰局。


事實證明美國在二戰中幾乎取得了最大的利益,戰爭結束後大多數國家都把美國當做救世主,不僅感恩涕零,還允許美國在當地駐軍。

於是,美國正式代替英國成為西方世界的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