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戰期間,日本也曾研發原子彈
在電影《奧本海默》喚起人們對二戰核武器研發的關注時,鮮為人知的是,日本也曾投入資源研發原子彈,但最終以失敗告終。這個被稱為「仁計劃」的項目,由陸軍中將安田武雄發起,他發現原子能可能改變戰爭格局,於1940年著手論證。日本的核研究團隊包括物理學家仁科芳雄,他不僅在核物理領域有深厚造詣,還在日本建造了世界上第二台迴旋加速器,顯示了當時日本的科研實力。
然而,「仁計劃」受到國力限制,資金和人力匱乏。經費只有「曼哈頓計劃」的千分之一,參與人員僅有20多人,且大部分是缺乏經驗的青年。經費捉襟見肘,設備簡陋,理論計算錯誤,如理論組低估了原子彈所需鈾量,合成六氟化鈾過程艱難。即使仁科芳雄試圖採用氣體熱擴散法,最終也未能實現U-235的富集,實驗停滯不前。
日本海軍獨立進行的「F-計劃」同樣命運多舛,荒勝文策的超級離心機停留在紙上設計。鈾礦資源的匱乏,加上運輸困難,使得日本幾乎無法獲取足夠的原料。1945年,美軍在東京的大規模轟炸摧毀了大部分設施,最終日本的原子彈計劃在8月6日廣島原子彈爆炸後徹底失敗。
日本的失敗提醒我們,核武器研發不僅需要頂尖科學家,還需要充足的資金、資源和穩定的供應鏈。美國在「曼哈頓計劃」中所具備的這些優勢,是日本無法復制的。仁科芳雄和奧本海默的對比,展現了科學在不同歷史背景下的命運多舛,而他們的失敗對於人類來說,無疑是歷史的幸事。
㈡ 美國在日本丟下核武器的電影叫什麼
《日本最漫長的一天》(日語:日本のいちばん長い日)是戰後七十年之際,由導演原田真人改編自半藤一利原著《日本最漫長的一天》之電影作品,於2015年8月8日在日本上映。本片是繼1967年由岡本喜八拍攝《日本最長的一日》後,再次以宮城事件為背景製作的同名電影作品。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軸心國成員之一的大日本帝國在海外勢力節節敗退,在日本本土也面臨著東京大空襲、長崎和廣島遭受美國毀滅性轟炸。內閣總理大臣鈴木貫太郎和政府內部軍隊商討如何終止戰爭,希望能夠盡早結束災難的昭和天皇在御前會議表明接受波茲坦條約,並請日本放送協會製作昭和天皇親口錄制的終戰詔書全文的黑膠唱片,打算在1945年8月15日正午播放。不料15日凌晨,為阻止這段玉音放送的陸軍軍官,發布軍事動員令控制皇居;叛亂最終被平息,受降的錄音準時播送至日本各地,正式宣告結束戰爭。
㈢ 跪求一部電影 是講述的是1945年左右的日本戰敗前夕
《紫日》
首發必中,望採納
㈣ 求一部電影名字是講1945日本投降的
《太陽帝國》, 斯皮爾伯格 執導電影之一,根據J·G·巴拉德的小說改編,影片在向我們講述一個英國少年在二戰日佔區的種種經歷的同時,也向觀眾表達了一種對和平嚮往和追求的過程。
㈤ 找一部電影,日本二戰失敗,內容是講述一個日本女孩子被右翼份子逼迫自殺(我也不太記得了 )右
《紫日》,你說的是最後那段,日本軍官把手榴彈分給平民,讓他們自殺
那個日本女孩試圖去阻止他們,被打死了
最後的橋段就是中國倖存者和毛子的紅軍戰士一切將那些狂熱分子幹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