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看過韓國電影《弓》
在《弓》這部影片中,導演延續了過去作品中一貫的作風:失語的情結、封閉的空間、符號性的事物、糾纏的慾望……只是影片中多了一份溫情,結局增添了些許希望。金基德坦言自己迷戀將人性推到極致的狀態,然而正是這種追求導致他作品中沒法避免的缺陷:抽象空洞的符號、先入為主的概念以及被抽離的東方式奇觀等等。影片結尾處老人化身為箭,少女與箭做愛,以驚世駭俗之舉又能換取什麼呢?不過這或許也是金基德作品大受西方人歡迎的主因,而對於中庸的東方人卻大都接受不了金基德那種冰冷般超然的關懷。
❷ 韓國電影《弓》的影評,它是不是一部商業片
不是商業片、、
望採納\(^o^)/ ,謝謝誒,我在做任務。。
金基德是個極端的人,《弓》說的又是一個極端的故事。海上漂浮的船里生活著一個老人和一個少女,兩人靠用小船把客人接到船上來釣魚維生。少女是老人十年前收養的,他准備等她滿18歲就馬上與她結婚,但船上某日來了一個年輕英俊的遊客,少女的心開始反抗……
這其實是一個關於愛和佔有的命題,只不過金基德把它非常的極端化了。首先是人物設置極端化,如果說是普通的男女之情,一方對另一方有強烈的佔有慾望,我們還可以理解,但在電影里,一個是老人,一個是少女,而且少女還是老人養育大的,那麼這種佔有的感情就大大地變味了,帶有不倫的意味。就算我們還存在一絲善意把它理解為愛,也已經是不為俗世所容納的愛。而且,雖然有十年的養育之恩,卻一直把她禁錮在船上,不讓她接觸外界,這樣可怕的「愛」,恐怕也不是正常人可以接受的,更不用說到人權的范疇了。極端的感情,自然會有極端的結局,當佔有的慾望無法實現,結果只能是自我的毀滅。自我毀滅、自我犧牲、自我贖罪、自我摧殘……這些把終極的解脫方法回歸到自身的情節,在金基德作品中時有看到,或許這也是他自己的人生觀?
普通的男女之情所萌生的佔有慾望,在一般的文藝作品中已經很多,金基德向來不會只表現正常的情感沖突,他總是把它的極致放大給你看。為了突出這樣的效果,他在電影里往往把很多不必要的東西都大刀闊斧地刪除。比如社會背景、現實的生活環境、人物的名字、甚至人與人之間的對白。如果你看過《春來冬去》、《空房間》這些前作,你會明白我所說的。《弓》可以說是集金基德前作元素之大成,漂浮在海上的船,是故事發生的唯一場景,這跟《漂流欲室》是多麼的相似,當把其他所有的環境干擾都擯除之後,觀眾的注意力自然都放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沖突上了。當金基德把場景精簡到了只有一艘船這樣的地步,我開始猜想他以前是不是排過很多話劇,如此簡單的場景,卻表現出最完整的人性沖突,如果把這部電影搬到舞台去演出,實在是非常輕易的事情。可惜它還有另外一個特點是對白太少,演員幾乎完全是用表情和行動來推動情節的發展。在沒有特寫鏡頭的情況下,要讓觀眾看清楚演員的表演,又是比較困難的一件事,所以搬到舞台的可行性還得商榷。
金基德已經創造出一套自己非常鮮明的電影語言,除了上面所說的極精簡的場景、幾乎沒有的對白,還有的就是:精緻而重要的道具、對靈異宗教的迷戀以及密不可分的性與暴力。下面詳細說。
在《弓》里,最重要的道具當然是那把弓,是老人用來保護少女的武器,也可以說是用來禁錮少女的武器,同時,它又是一把樂器,老人竟然可以用它的弦來拉出美妙的聲音,類似一把二胡。武器與樂器的雙重作用,我所理解的正是愛和佔有的雙重矛盾。愛本是美好的,如弦絲拉出的美妙音樂,但當它變成佔有的慾望,卻成了傷人的利器。此外,那些精美的韓國結婚禮服、古舊的箱子和鎖,充分地表現了老人思想的守舊和頑固,與表現兩個年輕人的隨身聽及拍照手機形成強烈的對比,新與舊之間的矛盾沖突在所難免。我留意的還有那用來結婚的兩只雞,那個年輕人在把母雞松綁後並沒有給公雞松綁,而是用力地拍打它的頭,聰明的,你明白他為什麼這樣做了嗎?
在這部電影里,沒有明顯地看到什麼宗教的影子,雖然船上畫了很多佛像,我想它們的裝飾作用是遠大於蘊藏的象徵意義的,如果有象徵意義的話。當然,金基德不可能是佛教信徒,他既然敢於在佛像面前表現性愛(《春來冬去》),這次更是無所畏懼地朝佛像的臉上射箭。這是老人所謂的占卜方式。所以,靈異的色彩還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他的占卜也真是准,從情節推斷,也可以知道他已經算出了自己的結局。但最靈異的,是老人最後射出的那支箭,竟然在老人投海後變成他男性性能力的象徵,並使少女破身,就顯得有點突兀多餘。雖然這樣令故事的結局有了點皆大歡喜的意味,卻讓我不明白為什麼非得要這樣皆大歡喜。或者導演只是想表達出來,弓箭還有一個重要象徵就是男性的性器官?
金基德對表現殘忍的暴力有偏好,對表現有點畸變的情慾也有偏好,而這兩者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的。看得出來,金基德在不斷地節制自己,他早期的作品表現這些是非常赤裸的。當少女在把玩兩個魚鉤的時候,我有點痛苦地閉上雙眼,口裡說「不是吧?又玩魚鉤」,看過《漂流欲室》的人會明白我的所指。好在她只是玩弄了一下,用弓箭射人的大腿,才算是《弓》里最嚴重的暴力。另一個殘忍的畫面,則是老人把纜繩套到自己的脖子上,金基德還是不能少了自殘。至於性,老人給少女洗澡的畫面非常曖昧,到最後少女獨自表演的性愛戲,雖然在尺度之內,卻也可以看得人瞠目結舌。另外,演少女的也是前作《撒馬利亞少女》的主演,兩相對照,金基德對未成年少女和性之間的聯系是否又有另一層特別的關注?
你可以說金基德在這部作品裡並沒有什麼突破,但它確實是集中體現了他所有的特點。以他這樣的創作速度,還能保持如此水準,確實不簡單。
❸ 韓國電影中的「華夏邊緣」是我們不曾了解被叫做「蠻夷」的地方
各國 歷史 電影,從描述戰爭到大事件,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一部代表作,如果喜歡看韓國電影的,就會發現, 從 《最終兵器:弓》、《宮中殘酷史》、《三劍客》、《華政》 再到 《南漢山城》 ,幾乎每年,韓國都會有直接講述清軍入侵朝鮮(即「丙子胡亂」)這一段 歷史 的電影(如果算上以丙子胡亂為故事背景的作品,則會更多)。
相比於國內的 歷史 電影,對這段 歷史 的描述並不多,因為這段 歷史 絕對是滄海一粟,是滾滾長江中的一朵浪花罷了,在眾多韓國 歷史 電影中,總有這么一幕: 在經歷了47天的圍困後,朝鮮君臣被迫出降。其國王身穿青衣小帽,面對皇太極行三拜九叩禮。
這一事件,在韓國 歷史 上被稱為「丁丑下城」。
這一天,與韓國被日本吞並的那一天並列,為韓民族 歷史 上最恥辱的兩天。
當然這段 歷史 ,基本上人人皆知,而在這些電影中除了他們描繪的強國,還有一些中國少數民族也進入了韓國電影人的視線,上面所述的幾部影片中都有出現過特別是女真、契丹等少數民族人物形象。
中國 歷史 上的女真、契丹、滿族等少數民族與朝鮮半島上的居民做鄰居長達一千餘年。
一直到明朝前期,朝鮮半島北部的圖們江岸地區還生活著數量可觀的女真人,不過後來女真等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開始落後, 所以歷來被宋、明等中原王朝視為「蠻夷之地」。
朝鮮作為中原王朝的藩屬國,通過吸收以儒學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其文明發展程度遠遠超過了女真等少數民族,所以朝鮮也以「小中華」自詡。 與中原王朝一樣,他們也將女真、契丹等民族稱為「蠻夷」。
《南漢山城》、《最終兵器:弓》、《天軍》、《代立軍》、《與神同行2:因與緣》 等影片中都出現了女真、契丹等「蠻夷」形象,影片中的「蠻夷人」外形和裝束, 最還原的還是《南漢山城》這部影片中的造型,是迄今為止對於女真人發式特徵最還原的。
女真人和契丹人在人種上同漢族人一樣,屬於典型的蒙古人種,因此在體征上彼此差異並不明顯,區別只在於發型和著裝,北方民族有著悠久的披發式傳統, 在清中期之前,女真族以及後來以女真人為核心形成的滿族,男人大多剃發,僅僅保留其中一小撮頭發,然後編起來,很細的一根自然垂下。
所以在《南漢山城》中,人們梳著「金錢鼠尾」的發式 ,這種造型對中國的觀眾來說很陌生,因為熟悉清宮戲的觀眾已經習慣的「大辮子」,其實「大辮子」發飾要晚至一百年後的乾隆年間開始才是普遍發型,之前清軍發動「南漢山城」之戰時,清朝還沒有入關統一, 所以滿洲人依然梳著其祖輩的發式,也就是女真人的「金錢鼠尾」頭。
從這一細節可以看出,《南漢山城》的導演是下了功夫在研究 歷史 了。
此外,在韓國電影中的「蠻夷人」還有一個特色,就是「語言」。
早在2005年上映的電影《天軍》中,出場的女真人用的是 「女真語」 進行交流,但當時只是嘗試,畢竟女真語在電影中也只是曇花一現,直到2011年上映的電影《最終兵器:弓》里, 滿語台詞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劇情,只要是有清朝官員出現的鏡頭,用的都是滿語。
他們的演員還專門進行了滿語口語的培訓和矯正,對於這類影片,無疑是符合 歷史 本來面目的,相比於我們自己影片中一口流利中文的女真人形象,韓國影片中的確實比較專業。
依託真實戰爭 歷史 事件,是這類電影的共同特點之一,而韓國電影也以此作為敘事策略,電影幾乎無不取材於真實的、讓廣大韓國民眾念念不忘的 歷史 事件,在參照史實的基礎上,考慮到當代人的生活和審美傾向,即高度還原 歷史 環境,又以藝術的處理,創造出能為廣大海內外觀眾所接受的電影內容。
不過目前的韓國電影中,大多數電影主創們都不自覺的將自己的立場設置在「中華」這個位置上,對於他們所創造出的「蠻夷」形象,更多的是一種上帝視角 ,在塑造人物的時候也有幻想的成分,有時候還會用力過猛,比如電影《最終兵器:弓》。
在表現清兵殘忍弒殺的特點時,虛構了一場清兵用活著的俘虜當做箭靶子的情節,其實戰爭是殘酷的,不過在沒有確切 歷史 資料的情況下,虛構一個這樣的場景,難免會造成觀眾的抵觸, 而影片中其他形象如性格狡詐、猥瑣、見利忘義、不講個人衛生、邋遢等,都像是極個別人物,並不能代表整個民族……
盡管韓國影片中塑造的形象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我們也看到了其形象上的還原,人們也漸漸變得中立客觀起來,表明韓國電影人已經在逐步拋棄陳舊觀念,以及偏激的情緒,開始自主思考如何拍攝還原 歷史 戰爭電影。
其實每個國家關於 歷史 的影片都不需要踩一捧一,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上看,每一種文明都有自己的特色,並沒有高低、優劣之分, 因此我們在塑造其他民族人物形象的時候,應該做到還原,秉持平等、謙虛的態度, 自覺克服「傲慢與偏見」這一文明交流的最大障礙。
歷史 戰爭電影對於人們來說,有著喚醒民族記憶、表達美好憧憬、激發民族精神力量的意義,不僅僅是韓國電影通過確立與改進敘述策略,使自身逐漸具有品牌力量, 世界各國電影都各有千秋,在國家的文化建構上,都扮演著越來越引人注目的角色。
❹ 《弓》電影大結局是什麼
《弓》電影大結局是少女為了報恩與老人成婚。
老頭和女孩在船上結婚了,儀式很莊重,然後老頭跳進了水裡,沒有上來。老人的靈魂又來到女孩身邊,與女孩完成了結合,雖然老人活著時沒有勇氣不忍心侵犯女孩,但是他的靈魂讓他們得到了結合,並且老人的船也與老人一起永遠沉入大海中。
老人:自私、卑劣、懺悔、消亡
女孩是老人撿到的,養了她十年。老人要女孩以身相許來報答他的養育之恩。再加上老人並無妻兒老小,一生都漂泊在海上,如果沒有女孩,他哪天死掉了都沒人知道。
老人對女孩的佔有是不容侵犯的,凡是有行為不軌的人接近女孩,老人都會射出一支箭以示主權。這艘船就是他的領土,他就是船上的王。
❺ 如何評價韓國電影《弓 》
一個老人,一個少女,終日漂泊在海上,人來人往在他們的船上釣魚,有的認真釣魚,有的對少女垂涎欲滴。老人用弓箭恫嚇走所有騷擾少女的人,卻恫嚇不了少女對大陸的嚮往,對男孩的情愫。
❻ 韓國電影《弓》的結局解析是什麼
導演很巧妙地運用了極具東方特色的含蓄方式表達了老人對於女孩的渴望。當老人套上繩子,載著女孩的船漸行漸遠,老人幾近被勒死,老人執拗的愛一下從緊綳的繩子上體現出來。
鏡頭由對老人醬紫臉部的特寫遠去小船的遠景來回對切,一個是充滿壓迫感的橙黃色,一個是寧靜閑適的大海的藍,兩個極致景別下的兩種情緒在這一刻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女孩對於老人的不理解和老人強烈的慾望成了全片最大的沖突。
在這樣強烈的純粹的慾望之下,女孩的離去對老人而言正如那緊綳的麻繩一樣會要了老人的命!這一刻,女孩終於理解了老人執拗的渴望,我們也第一次理解了這個只剩下渴望的老人。
電影簡評:
電影對白很少,少到幾乎讓人誤以為老人與少女是啞巴。
金基德說自己的作品更適合西方人,《春夏秋冬又一春》在韓國的票房是5萬美元,而在西方的票房卻是8億美元。於是對白要少,因為怕翻譯的過程破壞自己原本的期望。
在這部短短90分鍾,所有對白不過十多句的電影里,卻蘊含了太多的內容,情慾、孤獨、禁錮、父權、成長、掙脫,不能不震動。
❼ 金基德的電影《弓》最後8分鍾是什麼意思啊
《弓》反反復復看了幾遍,總感覺很很多話要說,總感覺說什麼都不見的是作者的本意。好在千萬個人看金基德會有千萬個感想。這也是這個韓國導演所追求的吧。
女孩和弓箭ML其實是和那個老頭在發生關系,和慾望的集合體在發生關系,其實這是一種佔有欲。老頭只是想佔有女孩,這是種霸佔主義,現代生活中有很多情侶都是霸佔對方,也許根本就不相愛。那艘船的淹沒代表了慾望的滿足,而女孩也完成了自己對於老頭的使命,她和那個帥氣的男孩將走向新的未來。
金基德的電影風格一向如此,幾乎沒有對白,人物用行動表現自己的所思所想和矛盾的掙扎,所以在同類電影中顯得很晦澀難懂,在韓國票房也很差,在國外倒是獲得了很多獎項。
❽ 哪裡可以看韓國電影《弓》
推薦你個視頻,就是小草視頻,還有個叫大象視頻,大海視頻。這個大海視頻,是小草視頻的升級版。裡面特別多的資源都可以免費看了,但是看前需要看一個小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