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韓電影 » 電影赤壁在日本
擴展閱讀
電影赤壁在日本 2025-01-06 18:16:49
手機播放藍光電影沒聲音 2025-01-06 18:11:06
哥倫比亞迅雷電影下載 2025-01-06 18:08:59

電影赤壁在日本

發布時間: 2025-01-06 18:16:49

㈠ 電影赤壁觀後影評 客觀公正 隨心而發!

赤壁看了一半,有一些想說的話。首先這個電影比之前的一些大片好,怎麼看出好了呢?我看赤壁的時候竟然可以忍的住,沒吐。看別的一些大片我吐了。感覺吳導拍電影還是有兩把刷子。雲哥救主這里還行,雲哥出場救阿斗的時候還真有點英雄的感覺。 動作啥的沒什麼挑的,我感覺趙雲這里沒怎麼出格。別的地方感覺有點膚淺不切合實際。我覺得應當改個名字叫惡搞三國。號稱採用三國志多一點,可是一點也沒看出來。
總的來說赤壁邏輯性都不通。從一開始就有不對的地方,曹哥去征討誰啊?劉備?想打劉備總要找出個理由跟天下人說吧?有什麼理由去征討劉備?劉備稱王?人劉備屁大點地方都沒有,又是皇親。好好的守個縣城誰也沒招惹,朝廷拿什麼名義打人家?要是說是打劉表跟孫權還行。畢竟他們倆勢力大,對朝廷有潛在的危險。這樣也算師出又名。順便又能把劉備給滅了。所以這里應該是去征討劉表跟孫權。
還有曹哥去見皇帝下面那麼些兵!看著很不舒服。
飛哥這里整了一個回光戰術,要俺怎麼說啊。。。飛哥創立了一個步兵破騎兵的經典戰例,以後步兵打騎兵救這么打就行。拿盾牌一照全從馬上掉下來。千百年來騎兵之所以威震天下是因為多少代人都沒有想到這么一個「高」招。阿基米德也沒把他的招數傳到中國。而且再外國好像也失傳了。因為成吉思汗的騎兵也是橫掃歐洲啊!
雲長哥哥一出場我嘴裡的水都噴了。回光陣里一閃開出來一個人,單刀沒馬。雲長哥哥您一個人能把劉備救出來?連匹馬也沒有您跑著來的?還是您到陣前了把馬給仍了?您身上盔甲多少斤?力氣大也架不住這么整啊。戰將沒馬啥後果我不多說,一小會兒行,一直不騎馬累死你。說道這里見有人說三國時因為沒有馬鐙雙手不能放開,所以武將步戰很常見。我想說距三國多少年前的胡服騎射是怎麼整的?漢朝時匈奴單於的響箭是怎麼射的?沒馬鐙只是騎馬費力而且容易摔下來,並不是說人們都搞步戰。武將天天再干什麼啊?別告訴我關羽這樣的因為沒馬鐙救改步戰了。
雲長單刀沒馬闖入曹營被抓了,然後看見那個傢伙騎馬踩了劉備的軍旗就把馬推倒了,然後拿上軍旗向曹操沖去,等雲長走後,手下有個人問為什麼?曹操說:「雲長不是那種背後傷人的人。」我當時就倒了。曹操這話什麼意思?意思難道是說雲長不是那種搞偷襲的人?可是關羽再曹操眼皮底下搞了次偷襲把顏良給砍了哎。所以我很是搞不懂曹操到底想表達什麼。
最不能忍受的是諸葛亮去見孫權時來了一句:「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我眼鏡真跌下來了。文天祥文爺爺聽見了估計要跟諸葛亮要版權費了。
看到這里我實在看不下去了,等以後有機會了再把剩下沒看的補完吧。花這么多錢連個好點的編劇都沒找到。錢全花場面上了。3D動畫大家沒少看。赤壁真失敗

㈡ 電影《太平輪》真的有那麼差

這一切的構成讓《太平輪:彼岸》終於成為2015年度華語電影中,獨特不會被輕視的重要作品,也這這個夏天給了我們一個機會遙望那個盛開在彼岸的凄美時代,凝思那些被忽視忘卻的過往,緬懷在戰亂年代無端失去生命和青春的先輩。我來看這部片子也只不過是臨時有空,又歪打正著,根本就不是像以前看電影那樣有備而來。電影散場之後,多數人都匆匆離去,幾天前看另一部電影時,人們還在談笑嬉戲,如果電影很爛也就算了,可是此片的質量偏偏就不錯。看到這這種情況不禁嗟嘆,中國電影只認市場,沒有情懷了。當然這樣也並不是無法產生好電影,就近期來看,至少有三部電影絕對對得起它們的高票房,《捉妖記》《大聖歸來》《煎餅俠》。其中口碑最好的《大聖歸來》靠的是磨礪多年的高質量,以及感人而不幼稚的好故事,另外兩者則是靠著對市場的超高把握,還有較為優秀的電影工藝,以吳宇森的經驗,《太平輪》所得到的技術支持肯定高過這三部電影,此片敗就敗在自動與最大的觀眾群脫離。幾年前,進電影院的還僅僅只是影迷或者是半個影迷的時候,這部片子的反響應該會更大,那時候的觀眾至少還認為自己是文藝青年,電影的其他缺點掩蓋不住這種心懷天下的雄心,《赤壁》的成功,這些人功不可沒。可現在是屌絲當道的時候,此片還在延續《赤壁》的風格,明顯的家國天下情懷,使人仰望。吳宇森導演還是不想放下身價,他的電影,從來都是在表現他所珍視的東西,以前他就是這么一直成功的,從英雄本色到赤壁無不是這樣,他的失手,警醒的不僅僅因該是他自己,還有那些曾經給華語電影帶來無數榮耀的「大師們」。平心而論,此片拍得比上部好,重新剪輯後,有些情節與上部重合,使得不看上部也能夠基本明白。再也沒有過於鋪陳戰爭的事情,而是主要圍繞著愛情來做文章。

這樣一來情節更加緊湊,人物情感的表達也豐富了許多,這在嚴澤坤(金城武)這條線上尤為明顯,圍繞他的不僅僅再是愛情,對母親的孝順,對兄弟的關愛,以及和大嫂之間的莫名情感,使得他成為全部故事中最復雜的一環,其他幾條線索全都是擇其一點,的確還是不夠精彩,多數是在依靠演員的表演在撐起場面,劇本給他們可供發揮的空間實在太少,恍惚間章子怡似乎又退回到了當初剛出道的生硬表演階段,佟大為的表現如果沒看過上部,根本就不知道他在干什麼,而另兩位異國主演,則是在本本分分的扮演著花瓶。不過,由於大部分時間都是圍繞著那艘船進行的,脈絡很清晰,雖然情感與當代脫節,即使是生死離,還是不能令人感動,不過比起上半部敘事方面的群魔亂舞,情感上的清湯寡水,已經好了很多。

在故事方面略勝一籌,特效和攝影上,至少是原地踏步,這可不是一種嘲笑,上半部的戰爭場面其實是非常優秀的,不少方法甚至可以載入中國電影史,此片著重突出了記憶中台灣的美景,在金城武大段的回想鏡頭里,長澤雅美身著和服款款而來,四周飛揚的芒草,漂盪在米黃色的空中,如夢如幻的場景,比他們凄美的愛情更加動人。沉船的場面更是貢獻出了世界級的特效,就算是詹姆斯卡梅隆親自出手恐怕也不過如此吧,當然過於狹小的船體,沒有辦法產生泰坦尼克級別的震撼,船從出事到徹底沉默不過也就十幾分鍾的事情,這其實也難怪,整個電影其實與太平輪的關系並不算太大,這不是一艘船上的愛情故事,而是亂世的愛情傳奇,那艘船最多也只是幾段愛情的起點與終點。現在並不是一個邁向偉大的時代,而是一個自我覺醒的時代,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已經是個笑話,如果非要做的大氣就只能像復仇者聯盟或者是鋼鐵俠那樣,做的有趣,崇高,像是種騙小孩的童話,不過現在連小孩也不愛看這個了。

太平日久,人們不需要戰爭與和平的故事,朝不保夕的日子好像永遠都看不到,高質量太平輪沉沒,在那個時候是命運的悲劇,現在是時代的悲劇。

㈢ 赤壁電影為什麼日本的票房超過了中國

日本人有很深的三國情節。 眾所周知,日本的「三國文化」來自中國,那是「中學東漸」。

當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以下簡稱《三國演義》)於元末明初問世時,三國的故事在中國大陸民間已經流傳了近千年。但是故事有沒有傳到日本,此前沒有紀錄。日本真正第一個與中國的「三國」故事有關的作品,據邱嶺與吳芳齡所著《三國演義在日本》一書所研究,是一部叫做《太平記》的作品。它的誕生,大約也相當於中國的元末明初時期。

《太平記》是講述日本南北朝時期歷史的小說,其中的作品卷二十,引述了三國故事,從劉備三顧茅廬開始講,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死孔明走生仲達」結束。故事的主角,竟然不是劉備也不是曹操,而是諸葛亮。

在中國人心目中,諸葛亮是智慧的象徵。但是在《太平記》中,諸葛亮的主要表現是「忠誠」與「仁義」。他對主人公劉備的鞠躬盡瘁,一直延續到他死後,還可嚇退敵人,給蜀國做貢獻。還有,他「出師未捷身先死」,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個人悲劇,也都是日本人津津樂道的內容。不過,《太平記》中的三國故事,還不是來自《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真正進入日本,是在《三國演義》的嘉靖本問世167年後。其時正是中國剛剛完成明清交替,一批明朝遺民避居日本,帶去大量中國書籍。而日本恰逢多年戰亂結束,進入江戶時代,對中國文化有了濃厚興趣和需求。1689年——明亡之後40餘年,《三國演義》的第一個日譯本《通俗三國志》出版,譯者署名「湖南文山」。

江戶時代的日本,知識分子和上層武士是可以直接讀漢語原文的,也就是說,其實他們可以看中文的《三國演義》。但庶民階層卻不行。所以說,湖南文山的這個《通俗三國志》,很大的意義是使「三國」在日本全社會各階層中,尤其是中小學生中普及。不過,從那個時候起,日本譯家們已經在搞「編譯」,按自己對內容的理解開始對原著改編。120回的小說變成了50卷,每回末尾必有的說唱套話也都抹去,實現了由說唱故事到讀本的轉換。

日本人對於三國的執著熱情與認真,簡直近乎自虐。至今,他們仍會寫出無數本書來,考查三國里的史實,三國里的謎團,收集三國名言,繪制三國地圖,編制三國大詞典。有一個日本職員,就是因為喜歡三國,利用假期到中國來考察三國故地,已經堅持了20多年。至今,到網上搜索,關於三國的購書網頁有30多頁,每頁都包含十幾本書。僅就三國人物評價而言,在光榮公司做三國的電腦游戲的同時,日本一家「新人物往來社」推出《三國英雄資料編》,對169個三國人物的統率能力、決斷能力等8個方面進行打分,買了書的人都可參與進去,花樣無窮。

而日本的文學,從最早接受三國故事時起,就已經開始走上了與中國文學不同的道路。邱嶺與吳芳齡為日本文學總結的三大特點是:追求真實;非社會化而強調個人;悲美。所謂「悲美」,一代日本動畫迷和游戲迷恐怕早已在日本動漫中領教。那種滿天飛著血紅的箭雨的悲愴與凄美,英雄人物經歷生離死別時,心碎之處的典雅傷感,都隱隱地在打動著一代年輕的游戲迷們。這些來自東瀛的「三國」,千百年前曾經從中國傳過去,不知充盈了多少日本人的內心,現在它們又轉回到發源地母國,又會在這邊釀出什麼樣的果實?

日本大手前大學校長川本皓嗣,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在日本,以前常聽到『同文同種』的說法。日本人相信自己和中國人沒有多少不同的地方……以為學習同『文』者就具有相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直到近代以後這種錯覺仍然存在著。

另一方面,中國人雖然一點也不認為自己像日本人,但就像美國人多覺得加拿大是美國的一部分或者一個『准州』似的,中國人不也覺得日本文化像是中國文化浮淺的模仿或者派生物嗎?

當然,這兩方面都是很大的錯覺。」

觀察日本的「三國文化」與中國的「三國文化」之不同,似乎讓我們突然得到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文化、中國的歷史觀的某些清晰鏡像。

㈣ 中國在日本取得高票房的電影都有哪些

徐克的《倩女幽魂》當年風靡了整個日本和韓國,王祖賢也成為了日韓的女神。

㈤ 為什麼電影赤壁會在日本大暢銷

日本人有很深的三國情節。 眾所周知,日本的「三國文化」來自中國,那是「中學東漸」。
當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以下簡稱《三國演義》)於元末明初問世時,三國的故事在中國大陸民間已經流傳了近千年。但是故事有沒有傳到日本,此前沒有紀錄。日本真正第一個與中國的「三國」故事有關的作品,據邱嶺與吳芳齡所著《三國演義在日本》一書所研究,是一部叫做《太平記》的作品。它的誕生,大約也相當於中國的元末明初時期。
《太平記》是講述日本南北朝時期歷史的小說,其中的作品卷二十,引述了三國故事,從劉備三顧茅廬開始講,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死孔明走生仲達」結束。故事的主角,竟然不是劉備也不是曹操,而是諸葛亮。
在中國人心目中,諸葛亮是智慧的象徵。但是在《太平記》中,諸葛亮的主要表現是「忠誠」與「仁義」。他對主人公劉備的鞠躬盡瘁,一直延續到他死後,還可嚇退敵人,給蜀國做貢獻。還有,他「出師未捷身先死」,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個人悲劇,也都是日本人津津樂道的內容。不過,《太平記》中的三國故事,還不是來自《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真正進入日本,是在《三國演義》的嘉靖本問世167年後。其時正是中國剛剛完成明清交替,一批明朝遺民避居日本,帶去大量中國書籍。而日本恰逢多年戰亂結束,進入江戶時代,對中國文化有了濃厚興趣和需求。1689年——明亡之後40餘年,《三國演義》的第一個日譯本《通俗三國志》出版,譯者署名「湖南文山」。
江戶時代的日本,知識分子和上層武士是可以直接讀漢語原文的,也就是說,其實他們可以看中文的《三國演義》。但庶民階層卻不行。所以說,湖南文山的這個《通俗三國志》,很大的意義是使「三國」在日本全社會各階層中,尤其是中小學生中普及。不過,從那個時候起,日本譯家們已經在搞「編譯」,按自己對內容的理解開始對原著改編。120回的小說變成了50卷,每回末尾必有的說唱套話也都抹去,實現了由說唱故事到讀本的轉換。
日本人對於三國的執著熱情與認真,簡直近乎自虐。至今,他們仍會寫出無數本書來,考查三國里的史實,三國里的謎團,收集三國名言,繪制三國地圖,編制三國大詞典。有一個日本職員,就是因為喜歡三國,利用假期到中國來考察三國故地,已經堅持了20多年。至今,到網上搜索,關於三國的購書網頁有30多頁,每頁都包含十幾本書。僅就三國人物評價而言,在光榮公司做三國的電腦游戲的同時,日本一家「新人物往來社」推出《三國英雄資料編》,對169個三國人物的統率能力、決斷能力等8個方面進行打分,買了書的人都可參與進去,花樣無窮。
而日本的文學,從最早接受三國故事時起,就已經開始走上了與中國文學不同的道路。邱嶺與吳芳齡為日本文學總結的三大特點是:追求真實;非社會化而強調個人;悲美。所謂「悲美」,一代日本動畫迷和游戲迷恐怕早已在日本動漫中領教。那種滿天飛著血紅的箭雨的悲愴與凄美,英雄人物經歷生離死別時,心碎之處的典雅傷感,都隱隱地在打動著一代年輕的游戲迷們。這些來自東瀛的「三國」,千百年前曾經從中國傳過去,不知充盈了多少日本人的內心,現在它們又轉回到發源地母國,又會在這邊釀出什麼樣的果實?
日本大手前大學校長川本皓嗣,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在日本,以前常聽到『同文同種』的說法。日本人相信自己和中國人沒有多少不同的地方……以為學習同『文』者就具有相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直到近代以後這種錯覺仍然存在著。
另一方面,中國人雖然一點也不認為自己像日本人,但就像美國人多覺得加拿大是美國的一部分或者一個『准州』似的,中國人不也覺得日本文化像是中國文化浮淺的模仿或者派生物嗎?
當然,這兩方面都是很大的錯覺。」
觀察日本的「三國文化」與中國的「三國文化」之不同,似乎讓我們突然得到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文化、中國的歷史觀的某些清晰鏡像。

㈥ 求韓國愛情電影,中國愛情電影,日本人愛情電影總評

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無論職業生涯與曲折閱歷,跨越2個世紀,又生活在嶄新的21世紀,是充實而幸運的,而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影響頗大的因素還是電影文化。早在上一世紀70、80年代,可以說電影是日常生活光環中最精彩的部分,至今回憶起來還是非常甜美而幸福的。

由於地理、文化、歷史、經濟、人際等因素,中國、日本、韓國(朝鮮)的電影的緣分更深,相互間的影響也很大,就像本鄉本村鄰居之間發生的真實故事。

——對歷史文化的共享:我國歷史名著《紅樓夢》,在日本與韓國因文化習俗的不同,反響並不大,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對中日韓三國老百姓來說,是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諸葛孔明、劉備、武松、孫悟空路人皆知,談論起來,眉飛色舞。經典傳奇人物和故事性,使三國人民有了共同的情趣和話題。這是今後文化產業,尤其在電影產業中,擴大合作與交流的極好契機和線索。

——然而,在近代電影產業發展上,三國都走了各自不同的路。上一世紀60、70年代,應該說,這個時期對三國來說,是奠定電影產業發展基礎的最佳時期,但我國被文革夭折,日本則達到頂峰,韓國徘徊迷惘。當韓國沒有找到自己的發展道路,模仿香港武打電影,步其後塵的時候,我國深受意識形態的影響,而日本追求藝術經典,涌現出諸如黑澤明、佐藤純彌、熊井啟、山田洋次等著名導演和我國觀眾所熟悉的《追捕》、《人證》、《望鄉》、《遠山的呼喚》等優秀影片。即使在深受意識形態影響的50、60年代,我國電影工作者也拍出了《武訓傳》、《紅旗譜》、《英雄兒女》、《早春二月》等優秀的電影,而且諸如《青春之歌》等這些革命電影還深深影響了日本青年一代。

這個時期因眾所周知的原因,韓國電影無緣與中國觀眾見面,而朝鮮電影如《賣花姑娘》、《看不見的戰線》、《鮮花盛開的村莊》、《摘蘋果的時候》等電影文化與藝術豐富了國人的業餘生活,至今這個時代的年輕人還深深懷念著這些電影文化。很可惜,在文革期間,日本電影藝術登峰造極,而中國的電影創作被中斷夭折,跌入低谷。

當上一世紀80、90年代,中國電影奮起直追、韓國電影積淀沃土的時候,日本電影開始進入萎縮和休眠狀態。改革開放初期,被10年文革塵封、禁錮的中國電影和電影人日夜趕程、奮起直追的時候,韓國電影業也悄然找到自己的感覺,雖然那時的韓國電影充滿著不和諧社會的怨恨和撞擊,但正在沿著藝術的生涯艱難探索。提早進入國際化、全球化的日本以及被工作極度興奮的日本經濟人,已經無心無暇光顧嚴肅、精湛的藝術世界,而消遣和徘徊於現成的美國大片和色情世界了。嚴肅、認真的藝術家被擱淺,電影產業受到生死危機。

——面臨著同樣的危機。同樣處於驚險危機的韓國電影,比日本更多了一層危機意識,視死如歸、破釜沉舟,探索著自主的創意和製作,比中國歷史文化負荷輕,不太講究日本的形式美,更加重視即興與具有急促性格文化特徵的韓國人,在電影創作中也更加急促地尋找著什麼。電影市場沒有日本和我國那麼大,而且受美國影響更大,追求人性和休閑生活化的電視劇和追求快節奏的電影便應運而生。《我的野蠻女友》、《實尾島》、《太極旗飄揚》、《密陽》等優秀電影紛至沓來。然而,對韓國電影的最大威脅還是美國電影,電影經紀人越來越少,國內市場萎縮,將都成為致命打擊。好比一個力大無比的相撲運動員和小體格拳擊手的拼搏,更重要的是這些相撲運動員已來自於全世界,成為開放的文化系統。日本電影也如此薄命,盡管山田洋次的《武士的尊嚴》等多部優秀電影出世,但總體走向如同韓國面臨的十字路。

按道理,中國13億人口,有悠久、獨特的歷史文化經典,中國的電影應該真正起飛,但是前景比日本、韓國好不到哪裡去。歷史傳統文化並沒有與現代電影藝術接軌,沒有形成一大批視電影為生命的藝術家,眼前的商業化和政治化趨向,使電影人還沒有找到適合走向國際化的發展路徑,卻遭遇國內批判和困惑。

——新的創意與探索。如同經濟全球化一樣,信息也在一體化。能否與美國大片文化對等的發展道路,我們究竟比美國文化缺少什麼?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症結可能還是教育和文化。缺乏美國的創新教育,缺乏來自全世界的優秀人才,缺乏開闊開放的體制與文化,缺乏如何處理單元和多元文化和民族的經驗與胸懷,更執著的還是以誰為主的局部紛爭。自主創新的最終結果是否達成和諧與共同體?和諧與共同體是否比自主創新還要升華,更上一層樓?

既然美國文化強勢的真諦在於開放和創意,我們是否嘗試一下:中日韓共同打造東方文化神韻和電影共同體?中國畫的神韻和精彩,日本畫的精細和精巧,朝鮮畫的純朴和親近,三國文化與電影能否優勢互補、相輔相成?接續電影《赤壁》後,再共同拍攝《孔子》、《地藏菩薩》和《嫦娥奔月》?

缺乏創意、開放性和共同體意識,將成為中日韓文化電影乃至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桎梏和瓶頸。東方電影文化的突圍,需要更大的智慧和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