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是什麼時代,孕育了沖動、叛逆的日本電影
1959年,松竹的城戶四郎社長提拔在大船攝影所還是中堅助理導演的大島渚,讓他拍攝了一部小影片。這是因為他看中了登載在大船一批志同道合的助理導演發行的劇本集里的大島渚的劇本《賣鴿子的少年》。
春歌是這個混亂世界的進行曲。
這一時期,佐藤慶、小松方正、戶浦六宏等作為老搭檔在大島渚的影片里出演,他們都展現出以銳利的攻擊性態度與表情為特色的角色造型,創造出不讓觀者有絲毫鬆懈的充滿緊張感的戲劇展開。
㈡ 立川昭二 日本人的生死觀
我幫你查了一下:
試試這個鏈接把,裡面有立川昭二的《江戶人的生死觀》
http://library.hokkai-s-u.ac.jp/servlets/library?func=function.opacsch.tenkyodsp&view=view.opacsch.toshoshozodsp&lang=eng&tenkyosbt=2&tenkyono=0000068882
另:
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日本人的生死觀,委實是我們中國人難明,據說「他們將死亡看作是一種解脫,一種很美麗的事情。總之,日本人對死亡有一種病態的迷戀。」放到此片具體的情境下,倒稍稍有些了解。生命如許寂寞,死亡更象是一個溫暖的歸宿。
死生亦大矣———《日本人の死生觀》
生死觀是日本民族性的根本問題。《日本人的死生觀》,是日本學者立川昭二1998年的著述。有關生死問題,日本出版了很多值得一讀的著作。這里與其說是推薦這一本書,倒不如說是借這本書的名字,向讀者推薦有關日本人生死觀的一系列書。
日本人是怎樣考慮生死的?這是討論日本民族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書從日本古典中,選出了渴望死於花下的西行,安靜地等待一死的良寬等12位日本人為例,對 日本人的死生觀念從正面做了生動的敘述。本書聯系日本人的現代生活,深入討論了日本人怎樣思考、怎樣對待死亡,是一本了解日本人的很好的入門書。
扶疏的花木,清幽的庭園,四周是青青稻田,遠處是蒼郁的山戀。家門前,一片清謐,竹竿上晾曬著衣裳,有清風徐來,真個是歲月靜好。安靜的攝影、構圖和恬然的意境,竟有些象是《麥秋》和《東京物語》人家的家常光景。無可否認,《共舞華爾茲》的確受到小津的影響。
導演月野木隆,未詳其人。但是,看畢電影,我竟有些驚奇。看片初時象小津的感覺越來越坐實了。我發現,姑不論其成就如何,在題旨上,竟是可以將此片當是《東京物語》的續篇來看的。探索老年的孤獨與死亡,在小津戛然而止的地方,他開始。
老年喪偶是小津愛用的題材,晚期的作品有淋漓盡致的描繪,以表達他生途悠悠的寂寞的主題。小津作品的老人,很少有同偕白發的情形出現,沒有完美的結局。因為他明白生命充滿無常,因此便也處之泰然。盡管他的主角或守寡如《彼岸花》中的原節子,或孤獨如《東京物語》《秋刀魚之味》的笠智眾,但均能面對生命的 缺失處之豁然,表現手法上,小津無論在疾病和死亡的場面,絕不以冗長的篇幅來作煽情的效果,多是輕輕帶過,沒有太多的激情或悲痛場面,之後也絕少以回憶的鏡頭呈現主角對已經逝去人物的緬懷,也沒有對著遺像發呆的情形出現。在作品的末尾,小津往往以克制的手法,將老人的寂寥孤獨以點到為止的簡省刻畫。老年人 的寂寞心事,在他作品裡,既充滿無可奈何,但也很灑脫。
真是能夠這么灑脫?在《共舞華爾茲》中,月野木隆在《東京物語》止步的地方起步,將老年人喪偶後的心境加以延展曲折,將小津「點」的呈現手法鋪陳成全方位「面」的刻劃,令觀眾從中感受到更深切厚重的人生況味。
電影一開始,仲代達矢(此時已是七十三高齡,片中形象極象《女人四十》中的喬宏)飾演的老園藝家阿部機(象是《麥秋》中的祖父形象的照搬),一日從外歸來突然發現老伴光惠跌倒庭院里不起,送至醫院,只有片刻的清醒,死前向他舉起了三個手指。他不明所以。
老人的寧靜安閑的生活從此變得不同。老伴的離去,變成他生命中無法承受的苦楚。在廚房裡,他在做菜,感覺一室充滿光惠的氣息,恍恍惚惚之間,哀痛無法自持,廚具打翻了,人也跌坐在地。洗浴的時候,仍以為日子如往常,大喊著「光惠!光惠!給我加水。」女兒聽到,心如刀絞。有日他突然收到老伴死前為他定做的 衣服,竟象是來自天國的禮物,他俯臉貼緊衣服,生命何以堪。
一日,他在小工具室(過去的卧室),見到一隻小白狗。此後,他的生命 就圍繞著那隻白狗打轉。白狗在他身邊的出現,給他慘淡的生涯增添了生機和樂趣,稀釋著生命中的無限岑寂。狗在日本是忠貞的象徵。老人心中一定認定它是亡人不放心他,以另一種形式來與他相依相偎。他和白狗在室內跳華爾茲,依稀記起和老伴年輕相識的舞姿與呢喃。他帶白狗到老伴的墓間,對狗,也對墓地訴說著衷 腸。
如果說小津的電影中女兒的出嫁往往意味著家庭的解體,老人孤獨的開始。那麼,本片的老人在老伴死後,拒絕女兒搬回家的提議,只願自己獨居以終老,則更為深刻地表明生途寂寞,至親也不可開解,只能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片中的老人如同小津作品的父親,達觀承受老年的命運的到來,沉默忍受。同時承認並尊重生命各流程中,各有各的命數與精彩,不能抹煞。他的不願女兒搬回同住,其實也有不願女兒的青春耗在自己身上於事無補,而失去她們那一階段應該享受的生活和悅樂的心理。他省思自己以前的作為,為以前拆散女兒和鄰居青年秀一 的愛情而歉疚,並竭力彌補。在秀一的商店裡,有流氓來尋釁,秀一憤然欲拚命時,老人揮老拳揍了他要他冷靜:「你如果死了,年老的阿媽妮(秀一的老母親)誰 來照料?」要秀一承擔年青人應當承擔的責任。他為秀一的鬱郁不得志開解:「放心吧,不會一直是壞日子的。時來運轉的時候,好事會一件接著一件。沒有什麼大 不了的。要學會自得其樂。只要找到一點小小的樂趣,生活就可以進行下去。」和白狗的相依相伴就是他餘生最大的樂趣。
老人對死的態度,不是我們可以夠體會得來的。自從老伴過世,他無時無刻地一再提到自己的死,不斷提醒女兒,死後要將他葬在櫻花樹下老伴和早夭的兒子旁邊,這也就是老伴死前舉手示意三的意思。
在以往的電影里很少見到,老人是如此的渴望死,時時刻刻迎接著死亡的到來。死之於他,不是恐懼,竟是最大的解脫和至樂,令人想起歐仁.尢奈斯庫的話, 「生,是為了死。死是生的目的。」止庵在一篇文章中說:「生是不會厭惡生的,生所厭惡的,只是生的不如意而已。死正是使人能夠不再忍受他已不能忍受的疾病之類的折磨。」恐怕是這樣,老人所厭惡的,只是生命中無法擺脫的悠悠苦悶與孤寂。
老人說他是活一天過一天,其來有自。吉田兼好法師在《徒然草》說:「有遭逢憂患感到悲傷的人,不必自然發心遞發出家,如若存若亡的閉著門別無期待度日更為適宜。」若存若亡,別無期待,正是老人生命的寫照。
簡.奧斯汀得了「一種頑固的不治之症」,當家人最後問她還需要什麼時,她回答道:「除了死亡,我什麼也不需要了。」老人也是這種心理,他對秀一說,「死 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可以快點見到(先逝的)親人。」奧斯汀或許苦於病痛的折磨,片中的老人則是為解脫晚景的大孤寂大苦楚。在老伴的七七那天,他駕車 (帶上白狗)將老伴的骨灰送到櫻花樹下-----早前埋葬早夭的兒子的地方,再次叮矚女兒,「我死後合葬我骨灰於此處。過些時日,骨灰化作春泥,當同歸大自然。」令人聯想起聖經的「塵歸塵,土歸土」以及莊子的話:「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生命以另一種形式重新開始輪回。
「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日本人的生死觀,委實是我們中國人難明,據說「他們將死亡看作是一種解脫,一種很美麗的事情。總之,日本人對死亡有一種病態的迷戀。」放到此片具體的情境下,倒稍稍有些了解。生命如許寂寞,死亡更象是一個溫暖的歸宿。
電影的結尾:依然清幽的庭園,老人閉目坐於藤椅中。鏡頭輕輕地搖過空空的庭園,陽光溫煦,一切如此靜謐安詳。一片清風將桌上的報紙輕輕地拂落地。我們知道,死神豁免了他悠悠生途的苦楚與哀涼。
(補:月野木隆,橫濱映畫專門學校(現日本映畫學校前身)的第一期學生,在《猷山節考》里曾擔任副導演,後來又參與了罔本喜八,今村昌平,北野武等諸多名導的拍攝工作。《共舞華爾茲》是他的處女作。出演男主角的仲代達矢,在日本是和三船敏郎地位相當的著名藝人,曾出演小林正樹的《黑河》、《切腹》,黑澤 明的《用心棒》、《影武者》和《亂》等佳作。)
㈢ 求一部日本電影的名字,是和妖怪有關的,電影開頭是一幅女妖的畫像
《妖女傳說之魔性的悅樂》
㈣ 求電影《悅樂之園》大竹一重 此部電影。
此等絕版,我收藏的有,還有可疑的妻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