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韓電影 » 隱身的電影韓國
擴展閱讀
電影教父國語版全集下載 2025-01-17 02:51:44
中國體育電影中女性形象 2025-01-17 02:51:36
日本電影情書很火的句子 2025-01-17 02:51:34

隱身的電影韓國

發布時間: 2025-01-16 22:48:44

1. HR必看10部國內外電影

電影可以說是這個現實世界的縮影,同時又是想像世界的佐證。每個人看完一部電影,都會從自己的感悟對電影進行個評價,惑喜或悲、或有所感悟或笑笑而過。而作為一個近似電影迷的我來講,在這段閑暇時,為什麼不從 電影的角度來看一下人力資源 呢?

什麼工作任何人都可以鏈銷顫做,但任何人肯定會有個工作是自己最適合做的。 那麼什麼樣的人適合做人力資源呢?

第一: 《射鵰英雄傳》里的傻乎乎、笨笨的,確深得一個機靈古怪、漂亮可愛MM的喜愛,是誰呢?--郭靖。這里我們在郭靖身上挑選的特徵可不是他不善言談,腦筋不夠快,而是他不會象楊康那樣認賊作父、韋小寶那樣見風使舵,在對錯之間,是非判斷時,那種浩然正氣的特徵-- 正直 。

想一想公司的人力資源的人是像岳不群那樣表面為人之師、暗地裡卻算盡機關,想一想在這樣的公司,就算有人請你抽根煙,恐怕在煙霧後面就有一份殺機吧。做人力資源,無論用褒義詞來評價叫「會做人」還是用貶義詞來形棚敗容「真圓滑」,但必須心地善良,為人正直,此乃之根本。

第二: 《這個殺手不太冷》,不用說呂克貝松的經典之作。還記得,里昂教小女孩如何射擊的情景吧。每次都是口香糖堵住門鏡、敲門、剪斷門鏈、開槍。還記得開槍的順序吧,尤其他特別叮囑小女孩的是「不要打臉,否則客戶可能認為你隨便殺個人來充數。」能做到,這樣的一個程序化,且實用,兩個字概括-- 專業。

但凡是現在有志做成人力資源專家的和剛步入人力資源門檻想長久發展的,一定要在鬥巧專業上下工夫。本身人力資源進入中國就晚,傳統的以人事論人資的習慣還沒徹底扭轉,再加上本土化的理論和方法還沒真正形成,尤其是中國逐漸成長的民營企業漸漸的都開始關注人力資源,但因為缺乏對人力資源的根本上的認識,往往很容易任用一些在專業上不是很強的hr,如果點低的話,在一段時間連著換了幾個偽hr,那麼可能就形成了對hr的不信任,那麼對將來進入的真正hr來講,這塊土壤已經成為鹽鹼地了,致使本來就缺乏的土壤就這么沒有了。所以,專業一定要做得好,中國hr的發展才有可能。

第三: 《黑社會》第一部里的任達華,哇,真是不容易!在爭奪繼任老大時明顯處於劣勢,但憑著游刃有餘、巧攻心計的策略,用義氣收服張家輝、用實際誘降了古天樂、用地位拉攏了林家棟……,甚至把對頭梁家輝都搞的拍著肩膀稱兄弟。可謂是在這個方面堪稱大師-- 人際關系。

其實,中國人是非常典型的活在人際里的人。從古到今,幾千年的文化已經塑造了獨有的處事風格。如果搞不好人際,那麼就算是專業再好,也是一隻飛不起來的老虎,總會碰到地面上一些躲不過去荊棘。但要是既有專業又做到人際練達,可謂是如虎添翼,再碰到地面上的荊棘,就會飛了,而且能看得更高,更遠。

第四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安迪,可謂是十年磨一劍。被冤枉入獄的安迪在漫長的牢獄生涯中,沒有被孤獨、挫折、威脅所嚇倒,而是每天都在為自己的夢想--自由,而堅持。終於憑著一個常人不可想像的毅力在那堵隔絕外面世界的監獄裡面挖通了一個密道,成功越獄。

生活中有許多機遇,工作中有許多坎坷,你是否經得起誘惑、抗得起挫折?在公司里做hr,夾板子氣可能是要會吃到的。若碰到了老闆的不理解,員工的不滿意,兩面不討好時,培訓就不做了,活動就不搞了……。不,不能,因為你既然認定了這是自己的領域,那就要要學會正激勵,訓練保持自己的-- 韌性。

第五: 《歡迎來到東莫村》是部韓國電影,看過之後,輕松卻又有些凝重,但卻看到了韓國人是怎麼用這種詼諧的手段去審視自己內戰的。片中那個頑皮、天真、可愛的小姑娘,無論是面對生死時刻,還是危機萬分,她都是以一個善的心態看待世界。而正使由她的那種善的心態促使了韓國和朝鮮那幾個掉隊的士兵由保衛自己國家的敵對,到穿上朝鮮族服裝到田裡耕種對民族認同,到共同拿起槍來保衛這個隔絕的村莊。

那麼做hr,能否有個積極、好的-- 心態 ,去調動自己、影響別人,並持續保持下去,使hr在公司真正成為潤滑劑,代表公司的窗口形象,並調動其他部門來共同塑造一個良好的公司文化。

第六: 《ET》作為斯皮爾伯格早期著名電影之一,使人類對外星人恐懼的認識有所改變。我相信任何看過這部片子的人,都不會忘記ET坐在自行車上帶領孩子們在那輪碩大的月亮面前飛過的場面。提到《ET》,我頭腦中第一反應就是這幅畫面。回顧一下,ET是如何和小男孩交流的,這可謂是斯皮爾伯格獨具匠心的設計。只有通過交流,外星人和人類的內心世界才有了連接的橋梁。

如果在公司里,hr如果能把公司最難以-- 溝通 的外星人得以順利溝通的話,那麼就可謂是真正做到了公司的信息平台,那麼從公司員工的動態到公司部門間的協調,也自然好做了。如果公司老闆要也要是個ET迷,那麼有可能以你為藍本,再拍一部公司版的ET也說不定呀。

第七 :《黑客帝國》里的那位被稱作「先知」的老太太,可謂是能夠預知未來。雖然出場次數不多,但給我留下的印象卻十分深刻。她能夠預測未來,因為她能夠洞悉現在,有-- 全局 觀念。

公司的hr部門,如果僅是負責幾個職能的話,那麼還是傳統的人事部門的影子。一個好的hr管理者,必須能夠從全局出發,洞悉各個方面的情況,知其聯系,並能做出預判,這樣才能為高層想之未想,想之未做的善後准備,從而成為現實中公司重要的部門,從而真正的從人力資源體系運作去搞人力資源。

第八 :《尼羅河的慘案》這部老片子,是我比較喜歡的懸疑電影。大偵探波羅那機智敏捷的表現,致使迷案揭開面紗,最終真相大白。但凡是作為像波羅、福爾摩斯這樣大的偵探都有著對-- 細節 的敏感把握。

做為hr,是否能照顧到細節、並把其做到位。好比培訓中,課程設計時銜接的小細節、控場中對現場人員的表情、動作的捕捉、課後對整體課程細節的修訂,這些都是應該精心去做的。這就好比刷車工,同樣拿著水槍,用了同樣多的水,使著同樣的擦車巾,但擦車的結果去不相同。你如果遠遠望去,可能效果整體效果差不多,但要是對倒車鏡等一些小地方進行比較的話,那麼你就會找到差異的。

第九 :《X戰警》中,那些有著特異功能的孩子們還都在學校里學習,為什麼各個身懷絕技(導引雷電、玩火、製冰、隱身等),卻還要在這個學校里呆著呢?因為學校里有大師指點,可以使其潛質更加發揮。

看一看,這樣的人都在-- 學習 ,那何況我們呢。只有不斷的學習,參能接觸到先進的知識,才能有可能把其應用於實踐,才更有可能推陳出新,創造本土的人力資源理念。

第十 :《霍元甲》中由李連傑扮演的霍大俠給了我一個與兒時霍元甲完全不同的印象。雖然媒體稱到霍元甲後人認為影片描寫的有所偏差,但我看過之後感覺就是霍元甲之所以成為一代宗師,就是-- 自省 幫了他 最大的忙。從最初的追求單純的武功第一到後來的為國家而戰,如果沒有自省,恐怕真的會像影片中間那樣潦倒一生吧。

在公司內hr負責人這個職位可是比較微妙,既不能因為怎樣就沾沾自喜,也不能因為一時失誤就全盤否定。這里,推薦一個真實的自省楷模-曾國藩。

每一個人心目中都有一部自己喜歡的影片,總能說出喜歡的理由,其實無形中你已經與影片的導演--分享了你們所共同的感受,因為通過彼此的分享,導演得到了影迷的支持,影迷得到了導演帶來的愉悅, 總之,是因為分享而帶來共同的發展和快樂。

那麼在公司中作為hr的你,與同事做好你的分享了么?在生活中的你,與家人友人做好了你的分享了么?在hr沙龍里,做好你與志同道合者的分享了么?

PS:現在看當時起的題目名字,也有些無師自通文案技巧的潛力了!

HR經驗濃縮1:HR是一個整體能力要求比較高的一個部門,只是職位從低到高過程中你會發現有些能力是需要快速成長的,比如溝通、全局、學習!

2. 恐怖片的來歷

大致是這樣的。。。。。1910年,愛迪生第一次把後來成為恐怖片反復拍攝的題材的民間傳說--吸血鬼「德拉庫拉」的故事搬上了銀幕。盡管以當時的電影手段,其恐怖效果十分有限,影片也只有一本的長度,但它無疑已被今天好萊塢的後來者們視為能夠代表其「光榮歷史」的經典,甚至被列入美國國會急切尋找和加以保護的10部最重要的影片之一。

歐洲是電影的故鄉,更是恐怖電影的發源地。在今天來看,早期一部重要的恐怖片是1916年由德國著名舞台劇演員保羅·韋格納演出並協助導演的一部根據希伯來傳奇中的人物改編的影片《無魂人》(原意為「一種有生命的人」)。是第一部有影響的恐怖片,而1919年德國烏發公司的《卡爾加里博士的小屋》引起了轟動,之後又有《吸血鬼》、《蠟像》等佳片相繼問世,使恐怖片成為最早確立風格的片種之一。

1920年的德國的表現主義恐怖片《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雖然在當時毀譽參半,但卻極大地激發起德國電影強調想像和恐懼。在其影響下,最著名的影片是茂瑙1922年的《諾斯費拉杜》,它同樣改編自斯托克的小說《德拉庫拉》。
正是在德國的影響下,美國的恐怖片真正興起。默片時代最著名的美國恐怖片是1920年的《傑克醫生和海德先生》,1925的《歌劇院里的幽靈》

1931年,兩部堪稱恐怖片經典的影片首先映入了觀眾的眼簾:它們是勃郎寧的《德拉庫拉》和詹姆斯·惠爾改編自瑪麗·雪萊的小說的《弗蘭肯斯坦》(又譯《科學怪人》)。
隨著這兩部影片的成功,恐怖片開始在環球公司的流水線上源源不斷地傾瀉而出。其中較有名氣的影片中包括《木乃伊》(1932),《隱身人》、《黑色老房子》、《畸形人》(1932)、《金鋼》(1933)以及屬於「科學怪人」系列的《弗蘭肯斯坦的新娘》(1935)。1931年,出現了所謂恐怖片的經典作品:《吸血僵屍》、《科學怪人》、《鬼醫》。1936年,卡孟隆·孟席斯拍攝的《未來世界》,描寫一百年以後將在地球上發生的突變。與此同時,英國也拍攝了一個美國富豪把一座古堡連同他的鬼魂搬運到大洋彼岸的《鬼魂西行》(1936),

40年代,雖然恐怖片開始作為低成本的B級片拍攝,這一類型中的許多影片仍然取了引人囑目的成就。環球公司開發出了和「吸血鬼」同樣在夜間出沒的「動物恐怖片」《狼人》(1941)。其中以《貓人》(1942)和《我與僵屍同行》(1943)尤為觀眾和影評人所稱道。

50年代,隨著核威脅和麥卡西主義散布的「共產主義滲透」陰影,恐怖片暫時脫離了早期的各種超自然的幽靈和神怪,而與科幻片結合起來以各種「核怪物」或外層空間的天外來客為核心形象,不斷渲染和演義著所謂「東方威脅」的神話。前者中如日本的《哥茲拉》系列(1955),美國的《它們》(1953),《黑湖怪獸》(1956);後者則以《身體入侵者》(1954)為代表。與此同時,在英國則出現了充滿暴力和性的彩色恐怖片。《弗蘭肯斯坦的詛咒》(1957)、《德拉庫拉的恐懼》(1958)等。

60年代,以希區柯克的《精神病患者》為開端,標志著恐怖片的一個重大的轉折。它從以前的各種幽靈、鬼怪、瘋狂的科學家和來自外星世界的異物轉向了一種「寫人的」恐怖片;同時期還有恐怖/ 災難片《群鳥》。

1973年,威廉·弗萊德金的《驅魔人》為70和80年代的恐怖片樹立起了一個樣板。這部明顯向傳統的「魔怪」回歸的恐怖片激發了一系列的妖術和魔怪電影,如《凶兆》系列(1976)、《魔女嘉麗》(1976)以及《驅魔人續集》等。
法國掀起六、七十年代恐怖片大行其道現象的經典作品,應是《Les Yeux Sans Visage》(沒有臉的眼睛 ),一九六○年(另有說一九五九年)導演是Georges Franju;《死後的愛情》 (Buio Omega)等

80年代以來,裹挾著當代電影日益濃厚的商業氣息,恐怖片不斷在好萊塢銀幕上掀起陣陣熱潮。首當其沖的是一貫被好萊塢電影視作「異類」的女性,大量以「女性威脅」為主題的恐怖片湧上銀幕,其中如德·帕爾瑪的《化裝殺人》(1980)和保羅·施萊德爾根據1942年的版本重拍的《貓人》(1982)都把性與暴力聯系在一起,進而把女性變成一種令人恐怖的社會形象。而接下來的恐怖片的「犧牲品」則是青少年甚至兒童,隨著《萬聖節》系列和《走失的兒童》等影片的上映,「問題少年」終於被塑造成了一種社會的恐怖。穿插於其間的還有各種來自太空或瘋狂科學家手中的「異物」。如克倫伯格的《蒼蠅1、2》、斯科特的《異形》系列。而近年來,一方面是傳統的恐怖形象「吸血鬼」和「科學怪人」的不斷被重新搬上銀幕,並多由著名的大導演執導。如科波拉的《吸血驚情四百年》(1992)、尼爾·喬丹的《夜訪吸血鬼》(1994)、《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1994)。他們紛紛以最忠實於原著相標榜,以現代電影的手段重新演義古老的恐怖故事,使人感到世界似乎只是經歷又一輪新的輪回;
另一方面,大量現實中的暴力和罪惡經過已經輕車熟路的恐怖片的包裝之後也不斷成為好萊塢新的賣點。

這些影片從表現以剝取人皮為癖的連環殺手的《沉默的羔羊》到以「起居室中的威脅」為核心的《晃動搖籃的手》,都令觀眾對其現實生活中的危機四伏感到震憾。 而1996年,大型獨立製片公司米蘭·麥克斯推出的《尖聲狂叫》更以變態的連環殺人的瘋狂殺人令人觀之失色。該片創下了有史以來恐怖片最高票房--一億美元的收入佳績。這使麥克斯公司的老闆大受鼓舞,幾乎把自己也變成了「連環殺人」--該片已經創作了三集。同時較有影響力的還有《去年夏天搞的鬼1、2》

因獲得金棕櫚大獎的《暴雨將至》而成名的馬其頓導演曼切夫斯基也來到好萊塢拍攝了一部表現一隊被困在冰雪中的美國大兵成為一名食人者盤中餐的恐怖片《惡魔軍官》(又名《貪婪者》)。

西方鬼片中,吸血鬼堪稱「鬼王至尊」,至尊中的最經典的是一個叫德庫拉(Dracule)伯爵的吸血鬼。吸血鬼的名片有《驚栗夜》(Fright Night,1985)及《德庫拉吸血鬼》(Bran Stoker's Dracula,1992)等

製作恐怖片最積極的歐洲國家是西班牙,如九七年出品的《變臉驚情》、歷桑德羅·阿曼巴執導的《掙開你的眼睛》,1999年西班牙影片《無名死嬰》以出色的美工、音響、大膽的劇情而達到了相當震撼的效果。

墨西哥同時受著西班牙和美國文化的影響,出色的恐怖片導演奎勒摩·德爾托羅在2001年的作品《魔鬼的脊樑》中,融合了美國式的先進技術、歐洲式的精美畫面、音樂和營造心理恐怖氣氛的方式,以及南美的魔幻色彩,是當年最佳恐怖片之一。

亞洲的恐怖片已經有很長發展時間了,影片數量尤其以香港為最,在這里只做一些簡單介紹:香港恐怖片:衛斯理之《老貓》、《蝶變》、《靈氣迫人》、《怪談協會》、《凶榜》、《夜半一點鍾》、《小姐撞到鬼》、《七月十四》、《目露凶光》、《幽靈人間1、2》、《陰陽路》系列、《鄉村老屍》、 《古鏡怪談》,《美容屍》、《裸體紅唇》、《拜錯神》, 《午夜上網》、《弟切草》、《枕邊凶靈》(2002)、《我左眼見到鬼》(2002)、《office有鬼》(2002)、《三更》(2002)、《鬼書》(2002) 、《見鬼》(2002)、《雙瞳》(2002)等

韓國電影的崛起已是不爭的事實,恐怖片也是其中不容忽視的一部分。2001年韓國新銳導演尹忠燦推出了恐怖片《毛骨悚然》,還有一些票房很好和影響力的例如《手機Phone》、《《幽靈凶咒A》》、《死亡錄播》、《退魔錄》、《女高怪談》、《死亡教室》、《鬼之戀》、《薔花紅蓮》、《狐狸樓梯》、《四人餐桌》、《在鏡子中》、《洋槐樹》等

日本作為亞洲的電影大國,不僅藝術影片在國際影壇享有盛譽,恐怖片同樣佳作不斷。除了人們熟知的《午夜凶靈》系列,還有《死國》、《催眠》、《案山子》、《迴路》、《鬼水凶靈》、《鬼娃花子》、《錢仙》、《咒怨1、2》、《冬季恐怖作》等

泰國恐怖片不錯的也有幾部《鱷魚魔女》、《鬼妻》等。

平心而論,美國恐怖片中大量的高科技運用往往給觀眾帶來的只是刺激的視覺奇觀,而恐怖效果卻不夠強烈。當然,美國作為世界電影工業的中心,也在不斷吸納世界各國的人才,不斷創作出一些偏離「美國色彩」的恐怖片。2000年,印度導演奈特夏馬蘭在好萊塢的第一部影片(心理恐怖片)《第六感》以2億8000萬美元的成績橫掃美國電影票房;2001年,西班牙導演亞歷桑德羅·阿曼巴的作品《小島驚魂》帶有濃厚的歐洲心理恐怖片的色彩,成為當年最成功的電影之一。2002年奈特夏馬蘭又執導了驚僳恐怖片《天兆》又一次創造了票房神話;美國上映了改編自日本恐怖片《午夜凶鈴》的美國版《凶鈴》;同時購買了香港恐怖片《見鬼》的版權。

恐怖片常見的故事類型

(一)科幻恐怖類。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異形》系列。此外還有《異物》(Thing)、《異種1、2》、《黑洞表面》、《入侵腦細胞》、《捉夢人》根據游戲改編的《生化危機》、《捉夢人》等

(二)鬼怪類。這類恐怖片佔了最大比重。不管是妖怪、惡靈,還是什麼恐怖的外太空生物都可以歸到其中。著名的有庫布里克的《閃靈》(被譽為史上最恐怖的恐怖片)、《驅魔人》、《惡魔嬰兒》、《人玩鬼》、《活魔人》、《宇宙天魔》、《活屍之夜》、《鬼追人》系列、《魔方》系列、《鬼食人》系列、《幽冥怪談》系列、《13號星期五》系列、《生人勿近》系列、《搭便車》、《夜半鬼敲門》、《撒旦回歸》、《鬼娃新娘》系列、《猛鬼街》系列、《夜訪吸血鬼》(今年號稱其續集的《吸血鬼女王》很濫)、《無頭騎士》、《死神來了1、2》、《鬼入侵》、《危機四伏》、《13幽靈》、《幽靈船》、《千屍屋》到最新的《佛列迪對傑森》等。

(三)生命變異恐怖片。比如《鳥》、《活跳屍》、《蒼蠅》、《糖人》、《食人魚》、《群屍玩過界》、《狂蟒之災》、《史前巨鱷》、《極度深寒》、《水深火熱》、《八腳怪》、《驚變28天》。

(四)連環變態殺手類:著名的《萬聖節》(《月光光心慌慌》)系列可以從1978年一直拍到今年的第八集《萬聖節驚魂——刀光再現》、《德克薩斯電鋸殺人狂》、《連環殺手肖像:亨利》、《危情十日》、《繼父》、《尖聲驚叫》系列、《去年夏天搞的鬼1、2》、《毛骨悚然》、《七宗罪》、《來自地獄》、《沉默的羔羊》、《漢尼拔》到今年的《紅龍》、《支解狂魔》、《毛骨悚然2》等
最後特別介紹英國恐怖片《殺人如麻》(CRADLE OF FEAR)

聽聽,光是片名就已叫人頭皮發麻。它還有晾兩個嚇人名字《催眠終結者》、《生砌人肉》。影片的情節有點亂,但耀眼的血光已經晃的人睜不開眼睛,情節已無暇顧及。用暴力,血腥,色情,變態來形容這個電影毫不為過。最變態的情節是女人做愛前竟然舔男人殘疾的大腿斷肢,而且是特寫鏡頭,簡直令人發指。它的恐怖是來自血腥,殺人場面均以寫實手法拍攝,血肉橫飛,血點好像都濺到了你臉上。中國絕對不會公映此片,因為片剪之後,影片已沒有情節。

3. 世界恐怖電影排行前十都有哪些

恐怖電影作為電影里口碑極為兩極化的一個種類,受到了很多膽大者的追捧,有許多人來藉此尋求刺激,當然還有相當大一部分人對此望而卻步。但即使是這樣,在電影史上,也是出現了很多部非常出色和經典的恐怖片,可以說是真的恐怖到了極致。以下可以說是十部最恐怖的電影:

《閃靈》—由斯坦利·庫布里克導演於1980年上映的恐怖片,這部劇主要講述了一個作家為了尋找靈感,不顧別人勸阻帶著妻子兒子住進了一家山間飯店,之後因為腦袋裡出現的恐怖幻像變得不再理智,最後被逼瘋。這部電影自問世以來就被許多人稱為世界恐怖片之最,雖然這部電影里並沒有大量的血腥以及暴力這些恐怖片里常見的元素,但是在這部電影卻很好地運用了氣氛的渲染和烘托,將不同視角和環境都做到了極致。這部電影恐怖之處不在於那些見到的場景,而在於人的主觀意識的可怕。可能這部電影初次看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但是,電影中許多細節之處真的是「細思極恐」,人性的思考成為這部影片最為精彩的部分。

除過以上這幾部電影還有幾部非常經典的恐怖片,比如:泰國電影《鬼影》,以及歐美恐怖電影《驅魔人》,還有《寂靜嶺》,《德州電鋸殺人狂》《異性》等

如今的恐怖電影也是非常多,視覺沖擊和心理暗示的各有千秋,還是有非常多經典的恐怖電影值得它的愛好者去看,膽小的人就不要輕易嘗試了。

4. 恐怖片分幾種類型

↑點擊轉發,讓更多汕頭139用戶看到您的貼子!劇情片:傳統的恐怖片類型,多涉及兇殺、變態、鬼魂等情節,以破案、偵探為主要
特徵,恐怖指數一般,畫面一般較含蓄,以光影聲效構築恐怖效果,血腥度不高,但
演員表演功力較好,代表作有:閃靈、驅魔人、人骨拼圖等。

人物片:多以某個恐怖主角為貫穿,拍成多部系列片。一般套路是兇手連續殺人,直
到被女主角消滅,留個開放性的尾巴,下集重生。這類片娛樂性較強,人物性格鮮
明,血腥度和恐怖指數適中,但往往越拍越流於形式,著名的美國片猛鬼街系列、鬼
娃系列、狂人JASON系列、萬聖節等均屬此列。

心理片:這類片比較高級,往往畫面上很少有特別刺激的鏡頭,但在心理暗示、懸疑
氣氛的營造上均獨樹一幟。它強調的是給你一種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而不是簡單的
感官刺激。這類片的導演多數很有名,劇本也是精彩紛呈,不過恐怖的味道也是特濃
的!代表作有第六感、希區科克系列、沉默的羔羊、女巫布萊爾等。

科幻片:很難說這是誰的分支,特徵是以大量的特技效果和未來色彩講述恐怖故事,
這類片一般觀賞度較高,場面豪華,但現實意義較差。觀賞性高,血腥度一般,恐怖
指數也很低。代表作有:異形系列、生化危機、Jason X、火星幽靈、細胞等。

血漿片:這是大量美國B級恐怖片的總稱,這類片往往投資很低,角色單一,主要依靠
血漿和詭異的化妝來恐嚇觀眾,典型模式是:一群年輕人度假來到一個樹林,然
後……總之,從頭到尾肢體亂滾、血糊拉茬,恐怖指數不高,惡心度倒是可以,其中
也不乏一些異軍突起之作,如鬼玩人系列、德州鏈鋸殺手等。

靈異片:這是以午夜凶鈴為代表的東方恐怖片的統稱,主要代表是日本片和香港片,
近來韓國和東南亞如泰國等國家也出現了一些佳作。這類片不與美國片的大製作、高
科技較量,轉而以日常生活中的元素來發掘恐怖素材,多以鬼魂等靈異事件構築恐怖
核心。由於它和我們生活貼得很近,又致力於在恐怖心理上下工夫,因此成為嚇唬MM
的首選利器。恐怖指數較高,代表作有午夜凶鈴、三更、OFFICE有鬼等。

黑色片:這類影片的導演有些另類,多以古怪、駭人而又頗具黑色幽默的手法來表現
恐怖。影片往往包含瘋狂的妄想因素,同時借片中人物的嘴對現實或社會觀念進行諷
刺和調侃,代表作有斷頭谷、活跳屍等,恐怖指數和血腥度一流。

幽默片:這類片是披著恐怖外衣的諧趣片,恐怖在這里只是搞笑的因素。比較出名的
有嘩鬼家族、恐怖電影等。

動作片:這類電影的動作元素較多,觀賞性極強,相比之下,恐怖的場面倒不是那麼
突出了。吸血鬼題材在這個類型中大有市場,早期有殺出個黎明、吸血鬼2000等,近
年的力作則是刀鋒戰士。

青春片:這類片也曾經一度很流行,多以發生在校園的兇殺案為素材,兇手往往就潛
伏在學生或老師之間。以帶有推理和驚怵色彩的橋段來吸引觀眾。不過,這類片模式
較刻板,近來已有走下坡路之勢。代表作有:奪命狂呼、老師不是人、我知道你去年
夏天幹了什麼等

5. 山中傳奇的影片評價

1977年,對於胡金銓是一個十分關鍵的節點,他與作家鍾玲結婚,不久宣布赴韓同時開拍《空山靈雨》和《山中傳奇》兩部影片。1978年他獲選當年英國《國際電影指南》世界五大導演之一。然而,本應處在事業巔峰的他,卻因為1979年兩片票房的相繼失利,陡然間遭受嚴重挫折,繼而嚴重地影響到他未來的電影創作生涯。尤其是《山中傳奇》曾被剪輯出多個不同版本,有的甚至支離破碎,嚴重偏離了作者的原意,這無疑是令胡金銓萬分痛心的。《山中傳奇》商業失敗的主因,是影片由始至終彌漫著的悲觀遁世的消極氣息。
今天來看,《山中傳奇》是胡金銓個人意志極度膨脹的產物,是一件精雕細琢、巧奪天工的藝術品,也是一件完全背離電影製片規律、不合格的大眾文化產品——它無法被納入某種既定的類型中,並與胡金銓過往的俠義經典拉開了鴻溝。
1.陰陽戀:文本互涉與交響音畫
創作《山》之前,胡金銓曾拍攝了兩部廣受贊譽的影片《迎春閣之風波》和《忠烈圖》,但從《山》完成後的形態來看,它與較早之前的《俠女》更有創作理念和藝術手法上的共通性。這或許是因為《俠》1975年在戛納獲得技術大獎,1976年在台灣重新剪輯復映後再獲佳績令胡金銓倍感振奮的緣故。《山》與《俠》一樣,取材於古代文學,並進行了大量的刪改。其原型《西山一窟鬼》存於宋元時期的《京本通俗小說》之中,後來也被輯入明馮夢龍所編的《警世通言》,易名為《一窟鬼癩道人除怪》。《山》中,像樂娘、王婆的姓氏角色便是直接來自原作,男主人公也同為落第舉子,只不過身份從教書先生變成了替寺院謄寫降魔經的抄經人,地點則從臨安熙攘的市井街頭直接搬到了邊塞的荒涼屯堡。正是在這鬼域人寰的一片閉塞環境中,儒生何雲青的奇幻之旅緩緩展開。
影片一如《俠》般由行走段落開篇,這已被視為最「胡金銓式」的視覺標簽。行走,往往意味著人生前路之多艱,參禪悟道之苦旅,也是胡金銓個人藝術創作的自我指涉(為拍攝《山》,胡的攝制組幾乎走遍了韓國全境采景,並探訪了很多人跡罕至、深隱山中的古剎)。這種沉沐於山水之情的生命體驗讓《山》中的行走得到了空前的強化,藉由著何雲青的視點,大自然的壯美、靈韻飄然於影片的主體敘事線之外,在影片的前二十分鍾內成為了真正的主角。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山水之美與攝影機運動以及觀眾視點之間,達到了天人合一般的默契。編劇鍾玲曾在《鬼氣、美感與文化》一文中指出,作為書法家和水墨畫家的胡金銓在展現風景時多採用觀畫者看手卷的方式,「銀幕上出現書生在大自然中徒步長途行走,他大多從銀幕的左方出場,走向右方。此時,壯麗的風景即隨著書生的移動以水平方向呈現在觀眾面前」。像眾多的水墨畫一樣,《山》中的人物往往從屬於自然,在構圖中居於遠方一隅,卻使整個畫面無形間變得氣韻生動。另外,國畫里「無中生有」的留白技巧也在影片中得到廣泛使用,如何雲青第一次看到庄依雲的著名一幕:山色溪光,風霧迷濛,白衣女子於遠方持笛吹奏,聲音婉轉之處倩影綽綽,似真似幻惹人遐想,可謂美不勝收。
一切景語皆情語,在何雲青目睹此番情景後再次上路,影片的愛情音樂主題開始適時地接入,預示著這位原本想找個清凈地方抄經的書生終究無法逃脫凡間情慾的羅網。很快,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何雲青便墮入到與樂娘、庄依雲兩位女鬼之間的三角戀中,並陷於一場意在奪經的陰謀中無法自拔。胡金銓在描述何與二女之間陰陽戀時,音畫關系的差異性處理是非常值得玩味的。何與樂娘拜堂成親後, 在高牆深宅里整日沉溺流連於床笫之歡,在表現二人肉體的歡愉同時,胡金銓用很多象徵的手法(如熾熱的陽光、奔放的花朵,交配的昆蟲、池底旖旎的錦鯉)來強化躁動亢奮的生命力;而當何結識依雲後,二人去後山采醒酒草的段落,卻是另一番清麗脫俗的自然景象——煙霧、雲靄、怪石、激流和點染其間的秀木,兩人之間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交流。我們應該注意到,襯托這兩個段落的音樂實際上是相同的愛情主題,但是在情感色彩上卻是截然不同的:前一個段落使用西洋管弦樂隊和鋼琴的交響演奏,熱烈而充滿律動;後一個段落則使用民樂隊演奏,舒緩而含蓄悠長(音樂聲常被溪水聲所掩蓋)。除了相同主題的變奏處理之外,在前一個段落中間胡金銓還突然插入了一個13個短鏡頭組成「蜘蛛結網捕食」的華彩章節,配以女鬼凄厲得意的笑聲,這宿命般的一幕令人不由地想起《俠》片首相同的藝術處理(那部影片同樣由石雋和徐楓主演,但兩人間的關系卻與《山》里大相徑庭)。
因此,在敘事表意的層面,《山中傳奇》里除了依託瑰麗高超的攝影技巧,作曲家吳大江的配樂是十分突出的亮點。正如黃沾之於徐克那樣,吳大江和胡金銓之間也早已超出了一般的搭檔關系,他的音樂圓融地與畫面糾纏在一起,相互闡釋定義。而且,相較於兩人早期的合作(如60年代的《龍門客棧》),《山中傳奇》中音樂的手法和功能要重要得多,這既是吳70年代中期之後對於「中樂交響化」理念的一次重要實踐【「中樂交響化」(又稱「中樂西化」)較早成功的實踐,是吳大江1975年創作的《新加坡啦》交響組曲,這首40分鍾的樂曲融合了數十種中西樂器及人聲。1977年吳返港成立香港中樂團,將「中樂交響化」作為樂團的藝術路線。其後20多年間,這一理念不斷引起音樂界人士的激辯。但無論如何,《山中傳奇》是「中樂交響化」在電影配樂中最成功的實踐,吳也憑藉此在1979年底擊敗李泰祥的《歡顏》和翁清溪的《小城故事》奪得第16屆金馬獎最佳配樂獎。】,更關鍵的是,音樂在《山中傳奇》中部分地取代了胡金銓賴以成名的、以剪輯技巧詮釋武功招式的功能。譬如影片上半段的高潮戲,也就是吳明才飾演的番僧與樂娘擊鼓過招時,音樂由稀疏的鼓聲漸入,隨著兩人鬥法的愈發激烈,越來越多的打擊樂元素(包括錢鼓、罐鼓、獅鼓、大、中、小鈸、小鑼、武鑼、梆板等等)逐漸匯聚在一起,時急時緩,最後沖向疾風驟雨般的高潮。在這約10分鍾的段落中,音樂突破了傳統的藝術使命,以抽象的韻律帶給了觀眾比畫面更畫面的具象感。胡金銓與吳大江「合導」的這首令人嘆為觀止的「群鬼交響曲」,實在堪稱是世界最一流的大師手筆。
2.無題詩:胡金銓的禪機與危機
胡金銓在《山中傳奇》中以極其緩慢悠長的步調來描述其唯一的內容「情慾」(更確切地說,應為「情獄」),其手法曾引發很多研究者的討論。譬如,張建德便認為,在上文所述的何雲青與樂娘間的那段激情場景中「過分的象徵意味叫人尷尬」,黃清霞也指出《山中傳奇》的敘事不足以持續觀眾的興趣,影片「迷失在太富噱頭、太豐富的景色場面中,或是在迪士尼式純裝飾的自然畫面中,像蜘蛛捕食、鯉魚戲水或飛鳥等等」。胡金銓在《山中傳奇》中似乎在刻意地強調一種道家的陰陽相生觀點。其實對於「道」的闡述,他在《大醉俠》以來的很多影片中都多少有所涉及,但從沒有《山中傳奇》里這般突出和風格化。《一窟鬼癩道人除怪》的故事裡原本並沒有庄依雲這個角色,胡金銓增加了這個角色,並在視覺呈現上賦予其與樂娘之間的對立關系,如鍾玲所說:「個性上,依雲柔和,樂娘剛強;衣著上,依雲都穿白色或藍色的衣裳,樂娘則著紅色或艷黃色,兩人衣著的象徵意義,不言自喻。」同時,體現在音樂賦予的色彩上,何與依雲是清麗脫俗,與樂娘則是濃墨重彩。然而,從某種角度上看,這兩位女性又是統一的,她們與陽間的儒生何雲青又構成了一種相生關系。因此當她們彼此之間爆發激烈沖突時,只能打破原本中正平和的戲劇布局。
正如胡金銓可以讓攝影機模擬出觀者品畫的神韻,對於陰陽相生,也不僅體現在表面的符號設置上,更深植於高度技巧化的剪接技巧中,這是胡金銓《山中傳奇》最突出的價值所在。我們以番僧向道長學習打鼓的一段情節為例,這個5分鍾的段落可以粗略地分解成下面12個子段:
⑴何謄抄《大手印》;
⑵僧道達成共識;
⑶何與樂娘喂魚;
⑷僧道比試棋藝;
⑸何與樂娘下棋;
⑹道長輸棋,答應傳授擊鼓術,關屋門取對象;
⑺何開櫥門,放謄好的經稿;
⑻道長開屋門;
⑼道長變出大鼓、番僧變出小鼓;
⑽何與樂娘、小青笙簫笛合奏;
⑾道長向番僧傳授鈸術;
⑿何謄抄【大手印】。
在這個不長的段落中,始於抄經,落於抄經,渾然自成一體。其間更包含各種陰陽的對立關系,如世俗與禪悟、幸福與危機、勝與敗、開與關、大與小、害人與救人等等,都通過精妙的段落剪輯技融為一爐,其聯系的紐帶便是溝通陰陽兩界的西土秘典《大手印》。而縱觀整部影片,由何臨海一場起,最終以同景收尾,因此打鼓這個段落也便與影片整體形成了一種精妙呼應的同心結構。
這正是《山中傳奇》的野心所在,因為胡金銓希望藉此表明他對儒佛道三界的態度。顯然,胡金銓對提倡入 世的儒是頗為憂慮的,正像片中的何雲青,鬼迷心竅、見異思遷還技能有限,差點因色心死於非命;而對於道家的宇宙觀和佛家的空鏡救心,胡金銓卻是相當地認同。我甚至認為,他不僅是在通過《山中傳奇》表現人鬼溝通的「傳奇」,而是根本就相信、認同陰陽相通之理;他在片中著力表現的一切「所為」,根本上卻都是為了「無為」。當年很多觀眾在看《山中傳奇》後都糊里糊塗,不明白影片的「中心思想」(主題)是想表現什麼,胡金銓對此回答是影片「沒有主題」。這讓我想起《一窟鬼癩道人除怪》最後的批語來:「一心辦道絕凡塵,眾魅如何敢觸人?邪正盡從心剖判,西山鬼窟早翻身。」想免遭鬼魅的加害,關鍵在於「絕凡塵」,萬物皆空——看來,雖然胡金銓、鍾玲夫婦在劇本創作時對原始的話本小說進行大量的改編,但其核心精神卻是一貫不變的。「無題」(亦或言「空」)便是領悟《山中傳奇》的禪機奧秘。
胡金銓是從何時變得如此「念念皆禪」?據他自己說是在拍攝《俠女》期間受到一位篤信佛教的老先生的啟發,「禪只能感覺,不能解釋」,於是胡金銓餘生的努力,便是將它的概念轉變為電影語言,「注入電影中」。既然胡金銓自己都說他的影片只能禪悟而不能闡釋,筆者在此也不再糾纏於《山中傳奇》的「主題」到底為何;但可以確定的是,對於「空」的追求極大地影響了影片的人物塑造和表現技巧,使它與胡過往的任何電影都陡生差異。首先,胡金銓完全放棄了個人賴以成名的戲曲風味元素,如《大醉俠》和《迎春閣之風波》中的客棧戲(受京劇深刻影響)在《山中傳奇》中不再出現;其次,胡金銓弱化了廣受贊譽的動作剪輯方式(部分功能被音樂所取代),《山中傳奇》成為他「唯一一部不是以動作片為目標開拍的電影」;最重要的,胡金銓放棄了對人物道德合法性的界定。以往,觀眾至少對胡武俠影片中人物形象的忠奸一目瞭然,然而拍攝《山中傳奇》時,胡金銓卻對此有所反思,他認為過去中國的敘事一向偏向「載道」和「說教」,反映在人物上就是「簡單化」——「好人做的都是好事;而壞人做的都是壞事。這可能與我國的傳統劇的臉譜、既是以化裝將角色類型化的傳統有很深的關系」,也即是說「合自己意的就是好的;不合自己意的就是壞的。本質上是沒有分別的」。對於這一點,我認為胡金銓的勇氣十分可嘉,但無形間也會對那些將電影視為通俗娛樂產品的受眾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胡金銓為追求禪悟而將《山中傳奇》導入一種令人不安的歷史虛無主義,這為影片的商業慘敗提早便埋下了伏筆。
3.南柯夢:再評胡金銓的作者意識
鍾玲曾將中國鬼怪故事的特點概括為「人情、幽美「,意思大概是說,中國的鬼魂們常會染上人類的氣質行為。具體表現為:女鬼常現身為美女,她們或者美艷動人,或者楚楚可憐,容易動心愛上人類,甚至為人類懷孕產子。然而,凡是看過《山》的觀眾,卻發現胡金銓的處理非常「不近人情」。尤其是在影片結尾的決斗中,當何雲青扔出降魔的蜜蠟念珠,數聲轟隆巨響過後,無論是意欲害他的樂娘、王婆、小青,抑或是一直保護他的番僧、依雲、崔參軍,竟然無一例外地死光光!對比程小東在《倩女幽魂》(1987)中的處理,聶小倩和寧采臣雖然陰陽兩隔、無法廝守,但至少還為她保留了入土為安、下輩子順利投胎做人的補償性結尾。可胡金銓為了追求個人精神上的圓滿,竟要求觀眾同他一道「絕凡塵」,斬斷情慾,結果可想而知。正如黃清霞所言:「在電影中,胡金銓沒有提出答案——連一星希望的火花或絲毫安慰也沒有,而觀眾來戲院看的,或不是正勝邪,至少也是我們寄望的價值:正義、忠實和犧牲這些。胡金銓堅毅地接受殘酷的現實,使他的電影有一種哲學的、差不多密封的完美感覺,但卻要付出代價。」
沒有哪一部胡金銓的影片像《山》那般擁有如此多的衍生版本(這似乎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發行商的困惑)。影片的完整版長達183分鍾,但是在台灣最初的放映卻是115分鍾;1998年香港國際電影節的胡金銓回顧展上放映的是125分鍾版,據說是胡親自剪輯的;此後在日本發行的DVD則為117分鍾,封底稱胡是「香港的黑澤明」,《山》是他的「最高傑作」。對於內地的研究者來說,《山》的完整版很長時期內芳蹤難覓,幸而台灣地區於2009年出版了影碟,筆者這才得償所願。比較一下112分鍾短版與完整版,主要差別在:縮短了開頭的行走部分(無海天一色、悄立山崖……諸景,何三次見到依雲減為兩次)、刪去第一次番僧與樂娘的鬥法(即上文所言的「群鬼交響樂」)、刪除小青半路襲擊雲青、依雲的情節(本來這段最具胡金銓過往快速剪輯的神韻);刪除一窟鬼的前世回憶(孫越的戲份完全不見)、刪除了樂娘殺害道長、被打入陰曹地府受審的情節,此外還刪除了大量的細節描寫等等。但最令人無法忍受的,是刪節版去掉了完整版結尾「南柯一夢」的情節設置(觀眾到最後會發現,何雲青的山中傳奇似乎是一場「夢境」,這恰有「鏡花水月、一切皆空」之意),如此便讓影片原本前後呼應、頭尾銜接的圓形封閉結構無法自圓其說。對此,身在香港的胡金銓雖然怒不可遏,卻也無可奈何。
那麼,該如何評價胡金銓這個人和他的作品呢?似乎站在不同的角度,當有不同的答案。對於研究者而言,絕大多數視其為一個不世出的電影作者和藝術大師。而站在投資者和製片人的角度,他們往往苦樂參半。如曾投資《龍門客棧》和《俠女》的台灣「聯邦」老闆沙榮峰便在回憶錄里大吐苦水,說胡金銓完全不考慮電影工業的製片規律,費工費時,超支無度,更視違約為家常便飯,實在不夠仗義;可在同時,他也坦言,也正是胡金銓讓「聯邦」的大名彪炳史冊,因此雖然在合作中摩擦不斷,但在過盡千帆之後終是無怨無悔。《空山靈雨》的製片人胡樹儒也說:「當年羅開睦和我找胡金銓拍電影,是出於對他的崇敬;明知他會超支超時也大力支持他,沒有加以制肘,只想還一個心願,拍一部好片出來,……胡導演對理想的執著,對完美的要求是中國導演中少見的。站在製片人的立場來說,如果不是心中有數,加上財力充足,等閑不敢找他拍片。」事實上正是如此,客觀地說,1978年誕生的《山中傳奇》便是胡金銓「最後的傑作」,也是他精神圓滿的標志。此後他雖也拍過幾部影片,但再也沒能實現對影片的自由掌控,暮年十幾載的生命,他幾乎便是在困惑自哀和壯志難酬中度過。
那些將胡金銓視為電影作者的觀點,我認為沒有問題,但還需要在兩個維度上加以強調。因為胡金銓的電影風格並不統一,至少《山》便是一個不同於以往的異數,這也是它不像《大醉俠》、《俠》那般經常被學術界討論的原因。首先,我認為胡金銓所一以貫之的,不是一種簡單的藝術表現技巧,而是一種追求純粹和完美的「舊文人」作風。他早就有機會開拍《華工血淚史》,卻總想再籌些錢,讓影片能有更出色的表現,為此他不僅與機遇擦肩而過,還犧牲了與鍾玲的婚姻。他的徒弟、也是為他投資《畫皮之陰陽法王》的吳明才說:「我們的想法是既然請他拍片,就應絕對信任及支持他,可能他某些手法已經過時,但不能要求他模仿別人的手法,例如徐克、程小東那種快速的畫面剪接法就絕不是胡導演的風格。」無論電影潮流如何變化,胡金銓「我自巋然不動」,他那固執、力求完美的舊派作風仍然驅使著他不急不緩地在愈發狹窄的電影之路走下去。如同《山中傳奇》,不賣座,但足以傳世。
其次,是胡金銓電影中永遠揮之不去的故土情結。日本人稱他「香港的黑澤明」不是沒有道理,因為他的攝影技術便頗有偷師宮川一夫的影子;波德維爾也指出,胡金銓的剪輯技巧基本因循了好萊塢的古典經驗(除了為數不多的實驗性嘗試)。可令人驚嘆地是,當他把上述技巧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時,一切突然都變成了「中國的」,不僅僅止於歷史、音樂、鏡語與片頭字幕,連影片的敘事節奏和觀賞過程都成了民族化的獨特體驗。大多時候,這種獨特體驗並不是香港的,而是內地的,更具體地說,是他的故鄉北京的,如《山中傳奇》里那個亦惡亦諧的王婆,滿口的京片子便讓人倍感親切。我們需得承認,在70年代末期香港本土意識高漲、國語片下滑的時節,胡金銓這種對個體離散經驗的強調一定更為加劇了他的困惑和落寞。正像那個在山中獨自背負前行的何雲青,不經意間經歷了一場翻江倒海般精彩絕倫的春秋大夢,醒來卻無人知曉,也無法說於人聽,於是只好拍去身上的塵土,兀自前行。胡金銓無疑是孤決的,但也正是這份遺世獨立的孤決,讓他——這位20世紀中國電影藝術的先行者永垂不朽。
——沙丹《大匠的困惑:『山中傳奇』與胡金銓的心靈世界》 在我看來,胡導演一直企圖要表達一種氛圍或一個哲理,他的作品還是比較內斂,他希望多一點空間讓觀眾自己去想。就像《山中傳奇》是一個聊齋故事,他就用一種聊齋的方式去寫,到底是真還是假?人生有多少事情發生過後,你去回想,難辨真假。
——張艾嘉《俠義浪漫 最終仍在》
胡金銓的片子,畫面美,節奏夠,但又不夠好。(做影評人真舒服,左也不夠,右也不夠。)有時候咚咚咚的讓我心煩。(你煩他不煩。)他的影片進行(節奏)速度快過一般同輩導演。(拍片速度超慢,嘻!)我喜歡他的《山中傳奇》,白天的鬼,(四個好字。)很特殊的表現手法。
——三毛《送你一匹馬》學期作業報告『五、我最喜歡的戲劇種類』
胡金銓導演的電影中,鬼是有人性、有情趣,是可愛的,他是把中國鬼的正確觀念充分表達了。他塑造了張艾嘉所扮的依雲,是那樣淸純可喜,即使真是鬼,也會讓人著迷的。所以我並不覺得「山中傳奇」是一個鬼片,藉著鬼,它表達了人性中貪婪的一面,也表達了命運的不可抗衡,更表達了情愛的不可解。胡金銓雖然沒有為我們提出答案,我相信,他精美的構圖和流暢的剪接最能表現鬼的凄美和浪漫的世界,而他對人世的觀念也就溶鑄在其中了。
——林清玄《山中傳奇》前言
看了《山中傳奇》《俠女》,一開始也有點進不去,因為它的電影語言已經是70年代的語言了,但是慢慢進去以後就會覺得,它在美學上非常完整,整體氛圍的把握和動作的節制讓我非常佩服。
——賈樟柯 有關超自然戀愛的觀念,西方的認識架構與中國人的架構完全不同。因此《山中傳奇》中人鬼相戀的故事對中國人來說視為自然,而西方人則會莫名所以。中國觀眾認為書生夠憨,但是他認為依雲是人,而會隱身術這一點,卻是可以接受的想法。至於西方觀眾則會認為這種人鬼相戀的故事匪夷所思,而且男主角實在是太笨了,那些鬼個個心懷鬼胎要搶他的經,那麼明顯,他居然完全看不出來。此外電影中還與許多情節與特定中國文化傳統有關,西方觀眾怕也無法理解。
雖說《山中傳奇》在歐洲與美國的影展上沒有獲得大獎,西方的影展卻爭相邀請這部片子展出『參加歐美影展如下:英國倫敦(1979)、蘇格蘭愛丁堡(1979)、奧地利維也納(1979)、澳大利亞悉尼(1979)、比利時根德(1980)、紐西蘭惠靈頓(1980)、澳大利亞阿德雷德(1980)、德沙龍尼奇等國際影展,及二十八屆孟罕影展(1979)、多倫多影展之「慶祝節目」(1979)等』,此片也在西德的電視上放映過。為什麼西方的影展單位與觀眾居然那麼喜愛這部難以理解的片子呢?吸引他們的至少有亮點:
一是純視覺、純電影藝術的東西;另一方面是象徵的、屬原始基形的內容。
如文人畫中有位隱士,而溪邊麗人一場戲中也有一位男性觀看者,即書生;但是不同於文人畫的是,在畫面中央有位女性,成為男性觀者矚目的焦點,可以將其視為道家「陰」的象徵,即陰柔的象徵,也象徵人的內在自我,人的潛意識。「溪邊麗人」一系列鏡頭里,書生與麗人都沒有說話,用的是純電影語言。用電影剪輯的手法,這位白衣飄飄、靈異動人的女子突然消失,溶入雲霧騰騰的山水風景之中,可以將這個電影語言理解為人類的潛意識融入了原始的大自然。然後下一個鏡頭是書生入鏡,接著是他上半身的近景,然後用伸縮鏡頭拉開,我們不懂看見書生站在那雲霧騰騰山林溪畔尋覓麗人, 而且他站的地方剛巧就是那個白衣女子站過的地方。這個拉開鏡頭的電影語言可以象徵人的自我意識原來可以很強,但卻覺悟大自然很玄秘,人在大自然之中無限地渺小。更由於這跳接表現麗人與書生都站在水邊同一個地方,呈現兩種人與自然的關系——潛意識層的與意識層的——這兩種關系又彼此形成了對話。
也許就因為如「溪邊麗人」這樣的場景的豐富的象徵意義,所以能把觀眾的心神緊緊吸住,不論是東方或西方的觀眾都會運用想像,或多或少心生領悟。
——原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暨文學院院長、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鍾玲《鬼氣、美感與文化——論胡金銓的『山中傳奇』》

6. 說一部你認為經典的電影

寧缺勿濫,只介紹一部:
Casablanca卡薩布蘭卡/北非諜影
主要演員
漢弗萊 博加特(Humphrey Bogart)
英格麗 褒曼(Ingrid Bergman)
保羅 亨里德(Paul Henreid)
克勞德 雷恩斯(Claude Rains)
康拉德 維德(Conrad Veidt)
悉尼 格林斯特里特(Sydney Greenstreet)
彼得 洛(Peter Lorre)

出品年代 1942
類別 劇情/愛情
國家 美國
片長 102
分級 美國:PG
片廠 米高梅電影公司(MGM / UA)
劇情無可奉告,必須親身體會
幾位影星表演極為出色,而本片也曾獲七項奧斯卡提名並獲得一九四三年度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與最佳改編三項奧斯卡獎.被電影研究家們視為美國偵探片的「里程碑」之作,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拍攝的最賣座的影片之一 ,其公映前八天,艾森豪威爾指揮的英美聯軍十二萬人在北非登陸成功,一舉攻克卡薩布蘭卡、阿爾及爾與奧蘭等地,製片人沃利斯不失時機地提前發行了這部影片,將它送往登陸部隊獻映,身價一下子抬高了許多。次年年初,羅斯福與丘吉爾在卡薩布蘭卡舉行會談。因此。該片在這一年多的上映時期內一直令人矚目。
《卡薩布蘭卡》幾乎囊括了好萊塢浪漫影片的特點,緊張的情節、多彩的性格、俏皮的對話……這部影片另一個特點是劇本沒寫完即只有半部劇本就開拍了,按照先後順序從第一場戲開始。編劇在繼續改編後半部時,是現寫現拍,連導演也不清楚戲會怎麼發展。尤其是結尾導演曾有幾種處理方法,最終結局你看了再慢慢體會。
漢弗萊.博加特魅力十足的演出,成為影片最大的吸引力之一。他和英格麗.褒曼也因本片成為影史上足以和《亂世佳人》中的克拉克.蓋博與費.雯麗相提並論的一對銀幕情侶。
本片的主題曲「時光流逝」(AS Time Goes By)不但在男女主角初相見時發揮了烘托氣氛的畫龍點睛作用,其美妙旋律也使它成為不朽金曲流傳至今。
另一名曲Casablanca是後來的「電影觀後感」,卻也成為經典
1998,美國作家Michael Walsh著成AS Time Goes By一書(亞馬遜網上書店有售),是一本關於電影Casablanca中主角前世今生的小說,一經上市即榮登暢銷書榜,這部小說寫得挺好,作者本身就十分喜愛電影Casablanca看了50與遍後開始著手小說的寫作。
本人也是電影Casablanca忠實影迷,收集有DVD版Casablanca,電影原聲錄音,主題曲AS Time Goes By,及Casablanca,以及AS Time Goes By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