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韓電影 » 高校知情教師日本電影
擴展閱讀
韓國電影屋頂戰神 2025-02-12 10:56:55
高校知情教師日本電影 2025-02-12 10:56:44
韓國電影兩個母親2 2025-02-12 10:52:27

高校知情教師日本電影

發布時間: 2025-02-12 10:56:44

① 有哪些關於老師和教育類的好電影推薦

關於老師和教育類的好電影推薦如下納前:

1、《講台深處》

《講台深處》主要是講女教師貝斯在流浪漢避難所里教無家可禪茄慎歸的孩子的故事。不用想像,也知道教學環境很差,孩子們沒有禮貌、規矩,家長們超級不合格,貝斯剛到時也是頭皮發麻,但對於職業的熱愛使她堅持了下來。

2、《熱血教師》

克拉克無疑是個偉大的老師:他有勇氣,有擔當,敢於接下成績和習慣最差的班級;他能夠放下架子和學生們一起玩耍;他制定規則,極其有耐心地教導學生遵守;他把班級打造成一個家庭,而不僅僅是學習知識的地方;他有一雙發現學生潛能的眼睛,並鼓勵他們追求夢想。

3、《五個小孩的校長》

因楊千嬅和古天樂入坑。離去倍覺依依,這一生里仍念我師,此際話別臨岐,再隱隱記舊日淘氣,小鳥今天遠飛離巢他去,但願進取賀敬指引光輝遠景有,足跡處盡是桃李,誠意送上祝福盼好風會常為你吹。

4、《小孩不笨》一二部

中國有很多小孩子也是面臨著同樣的處境,大家都只看到了「游戲規則」,卻從不關注玩不好游戲的這些人,也許是規則需要更改的更加人性化,更加多樣化呢。

5、《樹上有個好地方》

這部電影刻意將視角設定為20世紀90年代的鄉村小學,但這30年間的差距,除了臟兮兮的磚瓦房變成了寬敞明亮的教室,單調的黑板粉筆變成了功能齊全的電子教學設備,中專學歷的老師變成了大學甚至研究生博士學歷的老師之外,還有什麼呢?我們最應該進步的教學觀念並沒有發生什麼根本性的變化。

② 有哪些好的可以用來教育孩子的電影推薦

第一部推薦的電影:《錄取通知》。這是一部理想主義的校園勵誌喜劇片,講述了高中畢業的巴特比迫於升學及社會和家庭的壓力,自己虛構了一所大學,並招收落榜生,開啟了顛覆傳統教育的荒誕又感人的大學生活。這樣的大學也許只存在於電影人的幻想中,影片對教育體制的明嘲暗諷以及對傳統社會認知的顛覆,掩蓋了劇情的合理性與可行性,雖然影片給人一種膚淺的感覺,但其青春喜感、天真趣味,大膽的設想與構思以及一顆堅定的理想主義之心,還是讓人充滿感動。

電影中有一段很經典的台詞:「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凈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③ 淺析電影《孩子王》中的教育

一、電影《孩子王》概述

《孩子王》是由 阿城 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講述了中國「十年動亂」時期,知青「老桿」被調到農場中學教書;他盡己所能教給學生真正有用的知識,最後卻因沒有按教學大綱及課本教課而被解僱的故事。所謂「孩子王」,指的即是「教師」這一職業。影片整體的意境不顯波瀾,卻展示了當時中國的一些槐衡教育問題,暗藏了深刻的主旨。本文將以其中傳達的教育觀念為切入點展開,並對其中一些細節進行探討。

二、《孩子王》中的教育觀鉛吵做

1、平等真誠、虛心求教

「講老實話,字,我倒是認識不少;書,沒教過,不知道該教你們什麼。你說說看,李老師是怎麼教的?」

老桿初來乍到,面對學生的質問,他沒有生氣,而是誠實地承認自己「確實不會教書」,並虛心地向學生請教平常教書的方法,這體現了老桿平等真誠的教育觀念。之後他讓學生一個個上台圈出黑板上的生字,又進一步拉近了他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老師和學生不應該是絕對的上與下的關系,而應是一種相對平等的教學相長的關系。長久以來的傳統教育都強調學生應「尊師重教」,這沒有錯,但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一些老師對「尊重學生」的忽略。平等、真誠的理念都基於對學生的尊重,對教育事業的敬畏。這也是良好師生關系建立的必要條件。

2、腳踏實地、學以致用

「我收拾著一應教具,覺得這兩節課尚有收獲,結結實實地教了幾個字,有如一天用鋤翻了幾分山地,計工員來量了,認認真真地記在賬上。」

在老桿來之前,學生上課即是抄書。在尚有許多生字存在的條件下,學生們並不能理解課文的含義,一味地抄書講解也就失去了意義。老桿放棄課文講述而專攻生字的決定,無疑是最利於學生自身發展的。幾個「結結實實」的漢字,勝與十萬高談闊論的文章——價值取決於是否內化於己。

山裡的孩子們並不會寫作,甚至一篇文章下來,不過一個「兔子尾巴」似的「走」字,老桿卻說這樣至少讓人明白「他不是跑來的,也不是飛來的,更不是叫人背來的,而是走來的」。「清楚」是老桿對這些孩子唯一的標准,也是最為實際的標准。語言文字的功能性在於傳情達意,而能夠「傳達」的首要條件,便是清楚。修飾性的語言只是輔助,如同房子中的牆飾、浮雕,這些是不能稱重的,真正承擔起房屋的架構的,仍是樸素的房梁支柱。

在作文章之外,「清楚」的首要性可延伸至為人處世的方方面面。不論做何事,都必須腳踏實地地做,不可做連字也不識,抄「社論」做文章之事。在自身能力有限時,至少保證「清楚明白」,內修而外致,方能屹立不倒。

3、就事論事、適時嚴厲

「我們說好是你昨天寫今天的勞動,你雖然作文是昨天寫的,但勞動也是昨天的。記錄一件事,永遠在事後,這個道理是扳不動的。」

影片中,王福是個刻苦努力的學生,他與老桿以字典為賭注,稱自己今天能完成明天勞動後的作文。在他提前完成了勞動與作文,並與第二天交於老桿後,老桿對他說了這段話。此時的老桿是嚴厲的,他沒有因為王福的努力,或是王福向來的「好學生」形象而遷就他,讓他贏得這個賭注,而是借刺深刻闡述了「記錄一件事,永遠在事後」的道理。「就事論事」的教育觀念是老生常談的,但能做到卻又是難能可貴的。

由於刻板印象造成的教育中區別對待的現象至今仍不鮮見。老師常常對「好學生」會稍顯寬容,而對「差學生」則更為嚴厲,這在教育中是不恰當的。教師對於學生的態度應當取決於學生處於事件的對錯,正確的事情應當贊賞,而錯誤的事情無論對象是誰都應該加以批評,闡明原委,這樣才能在學生中樹立正當的對錯觀與賞罰觀。

4、時時反思、常懷審視

「我每每點一支煙在旁邊望他抄。有時懷疑起來,是不是我害了學生?書究竟可以這樣教嗎?學也究竟可以這樣學嗎?初時將教書看得嚴重,現在又將學習搞得如此呆板,我於教書,到底要負怎樣的責任?」

這是老桿的自我懷疑與反思,也應當是每一位教師都應常常問自己的問題。教育是發展的,甚至教育應當走在時代之前,而非在時代的浪潮中被裹挾。所謂「正常」的教育模式,有時候已經成為限制孩子發展的枷鎖,如果我們陷入這種「潮流」,我們是否有勇氣去突破禁錮,去尋找更好的教育方碰圓式?我們所身負的教育責任,不僅僅是講授書中的文化知識,更是去培養一個個立體的人。因此,在從事教育事業時,我們必須時時反思,常懷審視的目光,承擔起下一代的責任。

三、《孩子王》中的細節反思

1、循環的故事

「老黑他們明白過來,極嚴肅地一齊吼道:『講的什麼呢?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廟里有個和尚講故事。講的什麼呢?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

影片里老黑一眾將這個循環的故事吼得極富節奏感,這個場景卻透著無法言說的荒誕與虛無。重復的情節還有老桿的兩次上山下山。這種重復循環的情節設置,既是前後的一次對比,同時也從結構上暗喻了影片循環的本質。而上山下山的重復,又如同西西弗斯神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而意義在何處尚看不見盡頭。這也透露著歷史循環於一代人的悲劇性。在這樣的歷史洪流中,怎樣的教育似乎都無濟於事。

王福的一個標志是「抄字典」,而「抄字典」行為本身也是重復。影片最後,老桿給王福的一句話是:「今後什麼都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這是在引導王福跳出循環,還是一聲無奈的嘆息,暗示著王福也無法跳出歷史、階級的層層圈套?答案尚未可知。

2、放牛娃的象徵

放牛娃在影片中是一個象徵性的人物,老桿曾四次與放牛娃相遇,他執著地詢問其是否要念書識字,得到的只有呆滯的凝視。放牛娃的身份經歷,影片中沒有展現,但僅從他迷濛的目光中,我們可以推測他對「讀書」並無概念,也不知讀書對改變命運的重要性,甚至連「改變現在的生活」的意識也沒有,只是機械地接受著生活現狀。當時中國又有多少這樣處於教育背面的孩子呢?老桿有心教授,卻空有表達,實乃心有餘而力不足。

3、紫色迷霧的隱喻

影片的最後,老桿被迫離開農場中學,他走進了一片紫色迷霧中,神色迷茫。這片迷霧即是以當時的視角,對中國未來教育發展的隱喻。老桿要回隊里勞作,孩子們繼續抄著講著階級斗爭的課文,他教孩子們識字寫作的這段日子,是否會如向一潭死水裡投的一顆石子,激起的波紋轉瞬即逝,老桿在迷茫,很多人也在迷茫。眾多的迷茫匯聚成紫色迷霧,仍只能隨時代前行,懷抱著教育的希冀,等待霧散雲開的那一天。

四、總結

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在電影《孩子王》中,我們看到了一位真誠平等,學以致用、不盲從時代的教師形象,也看到了中國當時教育制度,教育方式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對中國教育未來發展的憂慮。在當今時代,這些問題都得到了較大程度的解決與改善,但知青老桿傳達的教育觀念,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品味。

參考文獻
[1]陳琳.《孩子王》的影像寓言[J].視聽,2020(12):88-89.DOI:10.19395/j.cnki.1674-246x.2020.12.044
[2]邱晨晨,姜思羽.作為教師,我是誰?——來自電影《孩子王》的追問[J].中國教師,2019(05):119-121.
[3]萬思揚,蘇米爾.壓抑的年代與反叛的精神——再談電影《孩子王》的文化意涵[J].電影評介,2017(11):56-58.DOI:10.16583/j.cnki.52-1014/j.2017.11.016.
[4]阿城.《棋王樹王孩子王》

④ 這部日本電影叫什麼名字

這片子是文革前的,夠老的了,我幫不了你,不過我找到了一片文章,提到了你所講的,如下:

花痴
陳英驥 [2007-10-14]

---花 痴---
團部來了一個「花痴」。
她是我的一位校友的妹妹,但我只聽說過其人卻從未見過面。關於她的事情版本很多,主要都是關於生活作風方面的。版本很多是正常的,在中國一件事的口頭傳播,尤其是男女之事,速度絕不亞於光速,而且傳到最後一定會有多種說法,難辨真偽。但關於她的生活作風問題的傳聞,最後都驚人一致的相似:她有「花痴」的毛病,把連長拉上了炕,也就把革命幹部拉下了水。
我是一個凡夫俗子,心裡對此類事也充滿了好奇。就像從小養成的壞毛病,看見人家結婚娶媳婦,第一個念頭就想看看新娘子漂亮不漂亮,這毛病到老了也沒改掉,可見根深蒂固。尤其是聽說為了避免她再禍害別人,把她安排在團部一間空置的家屬房,還派了一個女知青二十四小時陪伴她的時候,總想找個機會一睹芳容。但好奇歸好奇,以我的教師身份特意到家屬區趴窗戶看這位花痴,怎麼能避得開遍布全團部的學生?假如被學生撞見,成何體統!
不久,又傳來新的驚人消息,她竟然在陪伴她的女知青回連隊取東西的時候,把住在隔壁的一個汽車連的司機給勾搭到炕上了。這一下全團部大嘩。這個「花痴」可是不得了,相當於重度傳染病啊!用現在的話來說她就是SARS「毒王」,誰沾上誰倒霉呀!我想,這個女孩子真是的,年紀輕輕的咋這樣呢?這以後還怎麼做人呢?這病能治好嗎?
某天,我在團部看見了被她「拉下水」的那個連長。滿是皺紋的長臉,皺紋里都是灰,一口參差不齊的黃牙,叼著一支自卷的「老蛤蟆頭」(東北特產的關東煙葉,抽起來勁很大,嗆人)煙卷,人看上去很臟。他正和別人談笑風生,一嘴臟話。我在一旁默默地觀察他,心裡暗想:這個「花痴」也太沒水準了,要勾搭也要勾搭一個城市裡來的知青啊,不是說「花痴」不論男女,總要喜歡比較漂亮點兒的嗎?和這種骯臟的老傢伙干那事兒……,想到這兒我有一種要嘔吐的感覺,我不敢再往下想了。
後來,這事被人們漸漸地淡忘了,她彷彿從大家的視線里消失了,也不大有人提起這事了。只是聽說她的姐姐因為她的事覺得無顏見人,很少和大家來往。其實她的姐姐文革時在學校曾是一位風雲人物,平時性格也挺開朗的。
又過了一段時間,中共中央、中央文革發布了關於嚴厲打擊懲處迫害女知識青年案件的通知,張春橋還作了批示。兵團三師某團團長、政委因為強奸女知青被槍決,團宣傳處長借挑選宣傳隊員為名,白天下連隊「選美」,晚上回來胡作非為被判刑。兵團涉及此類案件的現役軍人竟有九十人之多。我看了一份材料:一位上海女知青在黑龍江省邊遠農村插隊,被村支書、村長、倉庫保管員、直至村長他爹共計七人霸佔、欺侮。我是知道一些黑龍江農村情況的,很多村落地處偏僻,下火車、坐汽車,還要再坐上幾個小時的馬車才能到達。生活極度貧困,沒有電。想想這個女知青真是可憐,遠離家鄉,遠離親人,叫天不應,叫地不靈,落到這步田地,真是羔羊落入猛虎口。這群披著人皮的畜生!
這時團里某些「瞎參謀」、「爛幹事」的桃色新聞開始浮出了水面,但是大家並沒有多麼驚奇,因為這些事早在地下流傳。但是緊接著竟又傳出某位團領導的「風流韻事」,這使我陷入了困惑與迷茫。因為畢竟是近在身邊的領導啊!畢竟經常近距離聆聽他的教誨呀!後來又是一位,而這位在我心目中一直是德高望重的。這時用困惑和迷茫已經不能概括我的心情,我無語了。每當我看到他們穿一身國防綠軍裝,紅帽徽、紅領章,總是肅然起敬的。他們是從董存瑞、黃繼光、雷鋒、王傑的隊伍中向我們走來的呀!他們難道也像那個連長一樣么?把那些齷齪之事和他們連在一起,在我看來簡直是一種褻瀆。
這時我的胡思亂想的毛病又犯了,(但沒敢胡言亂語)。我想起了文革前看的一部日本電影,名字忘記了。一位老師在上課的時候不小心放了一個屁,全班小同學一時愕然。有一個小男孩舉起手,不慌不忙地站起來,一臉天真地說:「是人都一樣,老師也會放屁。」
又過了幾年,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見了那位「花痴」。她不認識我,使我得以多看了她幾眼,她人長得很普通,不好看但也不難看,是屬於走進人群就不容易被發現的那種女孩。衣著也很樸素,臉色恬靜。我特別注意了一下她的那雙眼睛,那是一雙與她年齡相符的眼睛,沒有風霜,更沒有風月,依然還葆有幾分女孩子的純真。
我斷定,她不是「花痴」,她只是一個弱女子。

⑤ 求一部知情影片名:一知青被全村人欺騙,與一女子結婚生子,並留下做教師幾十年,最後發現孩子不是自己的

江一燕主演的《寶貴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