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三少爺的劍》謝曉峰誰演的
邵氏電影《三少爺的劍》於1977年上映,由楚原執導。影片中,爾冬升飾演謝曉峰,也就是人們熟知的三少爺和阿吉。燕十三由凌雲飾演,小麗則由余安安扮演。陳萍飾演的慕容秋荻與謝曉峰有著復雜的情感糾葛。谷峰飾演的老苗子是謝曉峰的師傅,而歐陽莎菲則飾演老苗子的母親。啞巴和啞巴的妻子由樊梅生和夏萍分別扮演。謝王孫由井淼飾演,楊老闆則由楊志卿扮演。玉面霸王兄弟由艾飛和顧冠忠共同飾演。慕容家的劍客由徐少強扮演,而傅紅雪作為客串角色由狄龍出演。姜大衛、岳華、羅烈也在影片中扮演了客串角色,分別為慕容金龍、毒郎君和韓棠。
影片講述了謝曉峰在江湖中的恩怨情仇,以及他與燕十三之間的對決。謝曉峰不僅是謝家劍法的傳人,還肩負著家族的重任,他在江湖中尋找著屬於自己的道路。在與燕十三的較量中,他不僅要面對敵人的挑戰,還要面對內心的掙扎。慕容秋荻的出現,讓謝曉峰的世界變得更加復雜。影片中的謝曉峰,不僅是一個劍客,更是一個有著復雜情感的武林高手。
《三少爺的劍》不僅是一部武俠電影,更是一部展現人性復雜性的作品。影片中的角色們,無論是正派還是反派,都有著自己的故事和背景。謝曉峰的劍法精湛,但他的內心世界卻充滿了矛盾。燕十三雖然強大,卻也有著自己的苦衷。慕容秋荻的出現,讓謝曉峰的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影片通過描繪這些角色的故事,展現了人性的復雜性和武俠世界的魅力。
《三少爺的劍》中的謝曉峰,是一個復雜的人物。他不僅是一個劍客,更是一個有著豐富情感的世界。影片通過描繪謝曉峰的劍法和內心世界,展現了一個武俠世界的獨特魅力。謝曉峰的劍法不僅精湛,更是他內心情感的體現。燕十三的強大,也讓人感到敬畏。慕容秋荻的出現,為影片增添了許多情感的色彩。影片通過這些角色的故事,展現了武俠世界的豐富多彩。
《三少爺的劍》是一部經典的武俠電影,不僅展現了劍術的精彩,更展現了人性的復雜性。影片中的謝曉峰,是一個復雜的人物,他的劍法精湛,內心世界豐富。燕十三的強大,讓影片更具看點。慕容秋荻的出現,讓影片的情感更加豐富。影片通過這些角色的故事,展現了一個武俠世界的獨特魅力。謝曉峰的劍法,不僅體現了他的技藝,更是他內心情感的體現。燕十三的強大,讓人感到敬畏。慕容秋荻的出現,為影片增添了許多情感的色彩。影片通過這些角色的故事,展現了武俠世界的豐富多彩。
Ⅱ 《新獨臂刀》:狄龍的血,姜大衛的骨
60年代,日本武士片與美國西部片的興起,催生了全球硬朗陽剛的直男電影。勝新太郎與伊斯特伍德成為英雄的象徵,游俠之名成為個人英雄主義的代名詞。此時,香港電影文化經過60年代初武俠文學的洗禮,與文學聯動實現,對個人英雄主義的塑造達到新高度。1971年,《新獨臂刀》在邵氏武俠片中脫穎而出,李小龍的光環之下,狄龍和姜大衛並未被掩蓋鋒芒。
《拳擊》與《新獨臂刀》分別獲得當年票房冠亞軍,緊隨國際巨星之後。張徹的武俠片在亞洲備受推崇,姜大衛與狄龍的搭配無懈可擊。姜大衛因《報仇》榮獲亞洲影帝,狄龍則因《刺馬》榮耀加身。王羽的影像魅力尚未褪去之時,張徹與倪匡另闢蹊徑,將《獨臂刀》玩出了新高度,姜大衛成為新的獨臂俠。
《新獨臂刀》最終票房定格在139萬,獨臂宇宙不再局限於王羽一人。姜大衛的角色雷力,以其雷力暖若驕陽、狠如羅剎的個人魅力,成為觀眾喜愛的角色。姜大衛的俠客始終帶有溫度,從出道時的年少輕狂到斷臂後的俠骨柔腸,再到一人殺盡姦邪,我們見證了姜大衛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六七十年代的武俠電影,與90年代的花俏飄逸形成鮮明對比。那時的俠客生活在凡人的世界,食人間煙火,簡陋的布景下,寫實的打鬥和對招式細節的揣摩,讓俠客世界與常人無異。他們擁有凡人的軀干,擁有身處江湖的困惑和憂慮。這些細節凸顯了張徹電影中赤子之心的本真俠客特徵。
姜大衛與狄龍合作的電影中,《新獨臂刀》中姜大衛大部分時間以殘缺身體示人。身體的殘缺改變了雷力與封俊傑之間的強弱關系,也改變了他的人生。雷力在經歷最慘痛的挫折後,感受到了苦痛的真正含義。他並不在乎身體的殘缺,而是在乎對自我世界觀的否定。正所謂剛刀易折,封俊傑自斷右臂的一剎那,他認清了人心的善惡,一腔俠情卻中了奸人計謀,這正是江湖的真實狀態。
雷力與封俊傑的相遇激發了他久違的江湖熱血。他們兩位少年的赤誠之心,不為爾虞我詐所動,士為知己者死,幾乎成為了狄姜電影的座右銘。良知告訴雷力,他並不甘心自廢武功;英雄魂魄不滅,身體殘缺又何妨。姜大衛的少年風流與靈動矯捷,更多了些許肅殺感,雷力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更如燕趙俠士附身。
60年代的《座頭市》影響深遠,張徹在後續作品中延續了殘缺俠客的人設。以血還血的復仇路數、獨臂單刀的層次感,與60年代硬漢西部片一脈相承。《新獨臂刀》始終沒有讓雷力黑化,憤恨中夾帶的赤誠之心,為摯友復仇的決心,才是觀眾愛上姜大衛的真正原因。
在《新獨臂刀》中,姜大衛被委以重任,起初他是不願的,畢竟大師兄在先。但商業考量之下,這部電影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正值《獨臂刀》武俠宇宙方興未艾,王羽以與勝新太郎天地對決之時,這部電影的輝煌,更讓邵氏大俠與另兩位分庭抗禮,共赴武俠電影的巔峰。
與王羽版本一致的是,倪匡的劇本設計中,雷力是要斷右手的;只有廢了一個刀客的慣用手,才能讓他在逆境中完成最好的逆轉。王羽的斷臂是無心之舉,姜大衛的斷臂則有意而為之。
《新獨臂刀》的構思中,姜大衛飾演的雷力在故事中斷臂,這一設定與徐克90年代的作品《刀》中右臂被砍、因禍得福、浴火重生的主題相呼應。置死地而後生,正是江湖人一生的宿命。
《新獨臂刀》的三刀流把刀對於俠客的意義進一步升華,雷力一秒之內完成武學創新,真正做到了手中無刀、心中有刀。在當下武俠文化緩慢復興之際,這部電影被封存40年之久,更如一壇陳年老酒,越品越香。武俠迷對《新獨臂刀》的喜愛,不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消散。當獨臂雷力用三刀流擊敗龍異之時,那一瞬間成為永恆。
Ⅲ 81版《霍元甲》:男主出家男配入獄,女主失去摯愛,7位戲骨離世
世間事,當年看都是必然,回頭看全是偶然。
把時間倒回到1972年,年輕的導演吳思遠正在街上逛街,看到一個小子在街上打架身手很是了得,問明情況才知道,這小子三次參加全港搏擊比賽,兩獲冠軍、一次亞軍。更了不得的是他還曾街頭獨斗10多名持械匪徒緩棚凱不敗,是真正的少年英雄。
當年正是港產武俠片開始崛起的時候,好極了,正好帶著他進入演藝圈拍片,後來這小子打出名堂,和李小龍、狄龍、成龍等並稱四小龍,他就是梁小龍。
也是這一年,另一個小子報名加入邵氏的電影電視藝員訓練班學習。
他12歲習武,師從葉問,擅詠春,是李小龍的師弟,後來又學了洪拳和空手道,其形象近似當年正當紅的姜大衛狄龍,屬於標準的正小生。
形象好身手好,進入邵氏第二年,吳思遠就讓他上了《餓虎狂龍》,初次拍電影他就展現出不俗演技,當年《華僑日報》更是誇他:「身手是力與美的結合,既夠勁又瀟灑」。他就是黃元申。
時也命也,距離他們憑一部劇響徹中國,還要等8年,他們要用這8年,積累足夠的資格,從而在8年後,在劇中站穩主角的位置。
1980年,時候到了,當年正是無線和亞視前身麗的收視大戰如火如荼的時代,為了打垮亞視,無線一口氣挖走了亞視最核心的編導,其中包括未來將成大器的程小東,無線還向金庸先生買了版權,開始啟動一系列武俠劇拍攝,麗的如臨大敵,只能臨時啟用一批年輕編導,迎戰無線。
當年麗的也想拍武俠劇,但金庸的版權已經被無線買了,古龍的版權也在邵氏手裡,怎麼辦呢?
正在頭疼的時候,一位年輕編導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買什麼版權,我們自己原創一個故事不就行了。高層說那拍個什麼故事呢?年輕編導說,不如拍霍元甲。這位年輕編導就是徐小明。
正是從這個當年在麗的高層眼中荒謬絕倫的創意開始,一場港產武俠劇的風暴開始醞釀。在此之前,所有的港產武俠劇講的都是個人恩怨,江湖兒女,沒有人想到武俠類型,竟然還能和家國聯系在一起,其中也包括那幾年拍了不少武俠劇的黃元申和梁小龍。
誰能想到,他們終將憑借一對正氣師徒的角色,讓自己的名字響徹華夏的每一個角落,並最終讓飾演的角色成為大俠的代表。這部劇就是《霍元甲》。
劇集在中國香港開播兩年後,廣東台向央視要劇,央視把這部劇給了廣東台,廣東台迅速編輯排播。
然後在1983年的劇集播出的每個夜晚,許多家庭全家老小會集體帶上板凳,到有電視的人家或者露天去等待劇集主題曲響起——「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
一直到30多年後的2020年央視春晚,成龍還會再次唱響這首主題曲——《萬里長城永不倒》。
那時的黃元申梁小龍當然不會知道,這部將轟動一時萬人空巷的電視劇,將會徹底改變他們兩人的命運,也將影響很多人的命運。
現在的觀眾很難想和慶象,《霍元甲》原本是一部清裝劇。而令劇集變成現在觀眾看到的樣子的,則是黃元申一個任性的決定。
霍元甲的故事最初出現於 「平江不肖生」向愷然的《近代俠義英雄傳》中,他第一個將霍元甲的故事寫成傳奇小說。
1972年李小龍擾喚主演的電影《精武門》中,倪匡又虛構了霍元甲的弟子陳真。
徐小明決定將真實 歷史 和演義故事結合在一起,再結合陳真的形象,拍攝《霍元甲》,但在一開始,並沒有「霍元甲」三部曲的計劃。
畢竟麗的連一部都不想投拍。
因為在1972年李小龍的《精武門》之後,再沒有一部民國題材的功夫片大賣過,能賣錢的全部都是古裝武俠片。何況上一部以霍元甲為原型的電影《迷蹤霍元甲》票房徹底撲街,再拍不是找死?
但徐小明並不認同這個說法,他認為《迷蹤霍元甲》沒人看,絕對不是霍元甲的故事不吸引觀眾,而是拍法錯了,霍元甲生平最厲害的根本不是武功,而是武術家難得的愛國情懷和海納百川的胸懷,電影拍來拍去都是打功夫老一套當然會失敗了。
他要拍,就要拍一部壯懷激烈的有情節有人物有情懷的作品。
麗的高層還是覺得徐小明在畫大餅,但必須感謝無線幫忙,把麗的能拍的導演幾乎挖光了,除了拍過《大地恩情》的徐小明,麗的手上的確已經沒有能打的牌。
就這樣,高層妥協了。
搞定了高層,徐小明立刻馬不停蹄開始籌拍,他心中霍元甲的人選只有一個——黃元申。
當年黃元申已經憑《少年黃飛鴻》等片成為人氣小生,但徐小明找他也不全是因為他的人氣,而是看中他身上那股豪邁與儒雅兼具的氣質,這簡直是扮演霍元甲的完美人選。
但黃元申的人生其實和霍元甲毫不沾邊,他祖籍重慶,1948年生於上海,後隨父母移居中國香港,住在九龍調景嶺,也就是傳說中窮人住的九龍城寨。
當年他家裡有5個弟妹,黃元申是大哥,活脫脫就是一部《喬家的兒女》,為了養家,他打過很多份工,甚至曾自嘲說:都說七十二行,我已經做到七十三行了!
或許是苦日子磨礪出黃元申忠義節孝的個人氣質,無形中與霍元甲的角色完美適配了,但黃元申一開始並不願接戲。
因為徐小明原本的規劃是拍一部辮子戲,霍元甲的發型是前面全部剃光,後面留一根辮子,可是急著賺錢養家的黃元申不想剃掉頭發,就婉言拒絕了徐小明的邀請。
但徐小明鐵了心要黃元申演霍元甲,最後心一橫,不剪就不剪,直接大筆一揮,把清裝戲變成了民國戲。
正是這個決定,既成就了後來經典的短發霍元甲,也歪打正著讓劇集跳出了當時過於泛濫的清代戲的窠臼,離成功更近了。
為了讓故事更好看,徐小明還虛構了霍元甲在劇中和俄國大力士打鬥的場景,實際上雖然 歷史 上霍元甲兩次接到外國武師的公開戰書,但一次都沒真打過。
第一位挑戰者是來中國混吃混喝的,一聽霍元甲真的武功了得,直接被嚇跑了。第二位多少會點功夫,但和霍元甲談不攏對戰規則,也溜號了。原本霍元甲真正的對決會發生在與一位日本武師之間,可他卻在決斗前被日本人下毒不幸去世了(並非虛構,後來媒體報道證實了影視劇的猜想)。
但徐小明將這些原本就很傳奇的 歷史 故事都改編得更加戲劇化了,而這一版故事,也成為後來鄭伊健、李連傑、趙文卓等多版霍元甲故事的藍本。
有了霍元甲,徐小明又虛構了女主角趙倩男,找來的女主角是憑借《神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大熱的新晉女神米雪。
當年有個武師出身的新功夫演員正在瘋狂地追求米雪,名叫陳港生,後來演電影,電影公司覺得名字不夠響,為他改名——成龍。
據成龍自己透露,他苦追了米雪8年後,她才終於同意在一起。
不過剛把米雪追到手的成龍,被邀約前往好萊塢拍攝電影《殺手壕》。有一次去海灘玩輪滑時,不小心撞到了又一個女神——鄧麗君。
轉眼之間,新人就換了舊人。 真是應了周董歌里的那句詞: 「愛情來得太快,就像龍卷風。」
不過這都是後話,拍霍元甲時的米雪,正是拼事業的時候,形象氣質俱佳。
徐小明又找來從中國香港首位職業騎師轉戰影視圈的董驃,飾演霍元甲他爹,陣容基本就配齊了。
但彷彿命中註定,另一位重要主演,自己送上門了。
當年梁小龍剛好受到好友邀約,到《霍元甲》的片場探班,聽說拍的講大俠的功夫片,一下來了勁,在片場就說自己很有檔期,能不能讓導演賞臉安排個小配角過過癮。
這句話傳到了徐小明耳里,他立馬跟演陳真的演員說了抱歉,然後把劇里敢愛敢恨,穿著學生裝打功夫的陳真改由梁小龍主演,
所以若非那位梁小龍好友邀約他來探班,後來觀眾看到的陳真,大概率就是另一個演員,那還會不會有陳真這個角色的大火,以及後面的衍生三部曲呢?
經典背後的傳奇故事,總是偶然地如此玄妙。
不過,一切了不起的抱負,都需要時間醞釀。 那些燦爛的美夢,都要等一個契機。
《霍元甲》的成功,在於趕上了天時地利人和。
人和首先是徐小明,當年徐小明認為,一部真正好的武俠劇首先必須要有一個有血有肉,重情重義的英雄,而不是整天喊打喊殺的莽夫。
現在回頭看來,由徐小明主導創作的這部劇絕對是一部超前的作品,如今國產劇強調的多類型融合,根本是徐小明當年玩剩下的。
劇集開場霍元甲文弱書生會蓋世武功,是典型的TVB反轉大戲,陳真真假拜師是懸疑戲,日本女間諜潛入是諜戰戲,後來日本女間諜愛上了中國俠客又有了愛情戲元素,霍元甲被害後,又加入了陳真最後的復仇戲。
堪稱爆點、爽點、燃點兼具。
但除了徐小明厲害,一個重要的天時是港產功夫類型開始崛起,大量武術人才進入影視行業,所以劇集邀請到了袁仁祥擔任武術指導,加上黃元申和梁小龍都是一身真功夫,雖然當年的動作場面還不乏套招,但兩位男主演的動作都是標准武術家的風采,所有動作獨立完成,根本不需要替身,況且替身能比他們打得好嗎?
如今再看梁小龍在劇中展現的腿法,黃元申硬橋硬馬的功夫,依舊感到酣暢淋漓。
而在功夫和商業元素之外,徐小明最成功的還是為劇集注入了強烈的愛國情懷。
劇中霍元甲和陳真的成長,也都與家國情懷聯系在一起,最終兩人都跳出了傳統武俠劇主角報仇雪恨成功之類的窠臼,成為了俠之大者。
加上黃元申無論形象,氣質,武打動作等方面都徹底演出了"霍元甲"一代愛國武術家的風范,劇集想不爆已經不可能了。
但徐小明又在火上添了一把柴——那就是找到了黎小田和「詞壇聖手」盧國沾創作主題曲。
要求很復雜,必須要帶有喚醒國人的同時還要有抵禦外敵的感情在裡面,這個遠遠超過了當年武俠主題曲常規創作的要求提出來,反倒激發出了黎小田和盧國沾的創作天才。
後來徐小明聽到黎小田創作的大氣磅礴的曲子已經滿意不已,看到盧國沾第一句歌詞就更炸裂了,這句歌詞你們都會——就是「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
如果說劇集的巨大創作能量已經足夠創造一部爆款,那麼再加上這首震撼人心的主題曲,劇集在內地放映時的成功,已經不再能以爆款來形容。
據說《霍元甲》第一次在廣州播放,當時廣州街頭都沒人了,全都跑回去看《霍元甲》去了。
劇集不但火遍大江南北,而且在大江南北都創造了萬人空巷,這樣的轟動場面,這屆年輕人不可能有機會碰到了。
劇集大獲成功後,根本不用徐小明再據理力爭,麗的高層已經催著他趁熱打鐵拍續集,徐小明順勢推出了《陳真》、《霍東閣》。由梁小龍主演的《陳真》繼續創造了收視神話,不過錢小豪主演的《霍東閣》就差了一大截。
劇集不僅進一步推動了功夫武俠文化熱潮,更無形中促進了粵語的普及和粵語歌在內地的流行。
而黃元申則一度成為了「俠義」的代名詞,當年農村有電視的家庭還不多,只要《霍元甲》一播出,人們就打著手電筒,帶著小凳子,跑去十幾里外的地方圍坐在一起看劇,每次看到霍元甲痛打反派的時候,男女老少一齊拍手叫好,孩子們現場就舞起霍元甲的迷蹤拳。
梁小龍也成為最火的武打明星。
由於劇集太受歡迎,《萬里長城永不倒》還被更名的亞視定為台歌,並由呂念祖唱上了春晚。
可是人間萬物,總不可能一直在巔峰,太早達到巔峰的,也可能為日後的命運,埋下重重伏筆。
因為這部劇迅速達到事業巔峰的主角們,悲欣交集的人生故事,這才真正開始。
當年的黃元申梁小龍米雪,當真是鮮花著錦,但也是烈火烹油。
憑借黃元申當年的聲勢,只要假以時日,他也完全有機會也成為像成龍、李連傑一樣的功夫巨星。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已經有了家室的他卻突然在1989年宣布退出影視圈,不僅推掉10多部影視片約,還於同年遁入空門,成為聖一法師的弟子,法號衍申,在中國香港大嶼山寶林禪寺修行。
正處於事業巔峰的黃元申忽然落發為僧,也由此成為港娛一大未解之謎。
坊間最著名的猜測,就是被當年的八卦港媒極力渲染的為情所困說。
因為1989年,趙雅芝前夫黃漢偉找到一個媒體朋友,哭訴這幾年自己的境遇。提到他當年撿到了一封黃元申寫給趙雅芝的信。
結果第二天這一切就都出現在港媒上。
人們由此得出一個結論,「黃元申因為迷戀趙雅芝」,為了不讓趙雅芝難做而遁入空門。
但這個說法可以說漏洞百出,首先當年趙雅芝已經再婚了,其次就算黃元申為了保護趙雅芝,忽然遁入空門不是進一步讓事情鬧得滿城風雨?
事實上更靠譜的還是媒體的另一種推測,即他在1984年主演《邊城龍虎鬥》,認識了對佛法有一定見解的林國雄,之後的幾年裡,他已經經常和林國雄待在一起,去廟里帶發修行,還帶著妻兒一起食素。
談起為什麼出家的時候,黃元申自己說的是:「出家全是佛緣所定。在剃度前我早已倦怠世相,厭棄虛榮,後逐漸染濡佛法,感到心中豁然開朗,令我充實平靜,遂萌發了出家皈依佛祖的決心。」
如果沒有出演霍元甲,事業沒那麼快抵達高峰,黃元申會這么快倦怠世相嗎?
無法考證了,但當年有人主動皈依佛門,也有人被動了卻部分塵緣。
彷彿宿命一般,同在80年代的尾聲,梁小龍也因為一些原因在中國香港接不到戲了,被迫暫時退出了 娛樂 圈。
90年代,他來到內地做生意,與東北女孩宋驤結緣,兩人1995年結婚,婚後育有一對兒女。
至於從《霍元甲》中獲益相對較少的米雪,則在這部戲後不久等到了成龍的分手。
成龍後來回憶這段感情,仍然覺得自己對米雪有所虧欠。
但若非如此,米雪也就不會遇到她的一生摯愛尹志強。
不過要說演完《霍元甲》後人生故事最像一出戲的,還是飾演陸大安的楊家安。
陸大安在劇中是個不起眼的小人物,雖是霍元甲的徒弟,卻是標準的戰五渣。
不過以如此身手,這個角色卻一直挺過了這個系列三部曲的最後。
但楊家安本人卻沒角色這么好的運氣,他80年代後期淡出影視圈經商。
2002年11月30日中國香港中環陸羽茶室發生一起命案,商人林漢烈被職業殺手射殺。
不久買兇者和行凶者共8人都在深圳被捕,楊家安正是主謀之一。
後來楊家安被判處無期徒刑,據說因表現良好,曾獲得減刑2次,但至今仍在獄中。
王安憶在《長恨歌》里怎麼說來著? 「時間最具腐蝕力,那奪目的榮耀,終會成過眼雲煙,留不住的風景。」
人生,不過是聚散。
2006年,米雪曾組織《霍元甲》劇組重聚,劇組的人幾乎都來齊了,唯獨缺少了「霍元甲」黃元申。
但而是這次聚會米雪曝出消息:「黃元申在2005年就已經還俗了,現在居住於美國」。
黃元申已經告別紅塵,但還有人在紅塵打拚。
梁小龍2001年曾復出拍過《陳真後傳》,依舊演陳真,同劇還有陳寶國、何晴等知名演員,可惜時勢已經過去,加上劇集質量平平,並沒有任何風浪。
直到2004年,梁小龍才憑借《功夫》里的「火雲邪神」真正重回觀眾視野,但梁小龍在《越光寶盒》等少數院線電影登場後,就從此混跡於網路電影,往日的聲名,終成消耗品。
至於米雪,與男友經歷26年的愛情長跑,感情一直十分穩定,可惜尹志強2010年因癌症去世。
此後11米雪並未釋懷,把男友靈位設於家中,外界盛傳她還辦了一場冥婚,雖然她本人否認,但如今已66歲的她依舊單身。
雖然命運崎嶇,但她也沒有怨天尤人,不時有新戲推出,
50多歲還和黎耀祥對戲演慈禧。
最近66歲的她頻頻素顏爬山,屬於她的風頭過去了,安然快樂老去也不錯。
魏秋樺飾演的日本女間諜王秀芝當年人氣更勝女主,一大關鍵是魏秋樺演出了一個悲劇人物外冷內熱的氣質,加上她人長得美,「秀芝頭」一度成為80年代發廊的流行發型。
可是這部劇終究沒有帶給她太多紅利,後來她轉戰台劇,回歸無線時已是中年女星,最知名的角色在1995年古天樂版《神鵰俠侶》中飾演的黃蓉。
這些年這位女星已經隱退,更多是出現在八卦新聞中了。
至於飾演雲英的陳婉薇,當年的美貌如同驚鴻一瞥。從此觀眾就再也沒有在熒幕上見過她,就連消息也全無。
而當曾經的美貌少女都已漸漸老去,曾經的老者許多都已經遠去。
飾演秋野的吳回,後來最著名角色是《九品芝麻官》中包龍星的老爹,演完這部戲不久老人家就去世了。
演霍恩弟的董驃曾是成龍的老搭檔,出現在《警察故事》系列、《紅番區》、《醉拳2》、《奇跡》等片中,還和沈殿霞搭檔創造過《富貴逼人》喜劇系列,可惜這位港片喜劇老戲骨 2006年去世了。
演劉鏢師的曹達華早在粵語片時代就憑借《黃飛鴻》系列、《如來神掌》等成名,到90年代還演出了《逃學威龍2》的重案組之虎曹達華等,這位一生奉獻給港片的老戲骨也在2007去世。
同樣告別我們的還有飾演王希文(田中)的麥天恩,飾演馮志高的凌禮文,飾演龍紹基的司馬華龍等。
離開時最年輕的則是飾演龍海生的黎漢持,雖然在劇中他飾演喪盡天良的小人,觀眾看到就想揍他,但現實中的黎漢持卻是踏踏實實的老戲骨。
他留給觀眾最深的印象,還是在金庸劇中,比如梁朝偉版《倚天屠龍記》的楊逍、朱茵版《射鵰英雄傳》和古天樂版《神鵰俠侶》的一燈大師、《笑傲江湖》的曲洋等等,可惜這位正反派皆宜的好戲之人,62歲就離去了。
但人世間的告別,就是這么突然。
多年以後,我們只能在《霍元甲》,在《九品芝麻官》,在《倚天屠龍記》里再見他們的身影, 那呼嘯而去的記憶,彷彿應了那句詩: 「今看花月渾相似,安得情懷似往時?」
至於在80年代正處於事業巔峰之時急流勇退的黃元申,還俗後最終從美國移居內地,住在兒子黃吉梁家中。
但他的生活低調無比,不僅少有消息,再無復出打算,就連聚會也很少參加,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只有他紅塵往事全不放在眼裡,就這么任憑當年的風光隱沒塵埃。
至此,《霍元甲》已走過漫漫四十年光陰。
當年的頂流紅星,或主動皈依佛門,或被動從巔峰跌落,或失意於事業,或失去了愛人。逝者已逝,活著的人,40年間,吃過的苦,已經可以說成笑談;當年的恩怨情仇,在江湖上沒了聲跡。
個中滋味,有奼紫嫣紅,也有滿目瘡痍,最後都已化作一聲嘆息。
紅塵翻滾,人世蒼涼,四十載風雨坎坷,到頭來如大夢一場。
2005年黃元申還俗,他的一首詩也回答了眾生之疑:生命托化三世通,死神來去無影蹤;事主不論貧與富,大限忽來戲即終。
所謂人生如戲,一半劇本是老天給的,一半是自己的選擇。
黃元申拿到的人生劇本是巨星的命,卻選擇了歸隱,從此超然物外。
米雪拿到的人生劇本是苦情戲,但卻被她演出了豁然開朗。
果然,人生並非平滑的直線,而是波折的曲線。
有些人「沖開血路,揮手上吧」自創人生固然精彩紛呈,但像黃元申這樣,說歸隱就歸隱,從此再無塌房的可能,讓他演的霍元甲成為一代中國人的記憶。
這自然也是另一番有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