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近現代廣告發展史
一、日本古代廣告的形式 固定廣告(招牌和暖簾) 可移動的廣告(引扎) 聲音廣告(商販的叫賣) 二、近代報紙和「廣告」一詞的出現4 1868年的明治維新,標志著日本進入現代化。 1861年6月22日,日本最早的外文報紙The Nagasaki Shipping List and Advertiser在長崎創刊 . 1863年10月27日,早期的另外一份外文報紙《日 本貿易新聞》(Japan Commercial News)上刊 出了日本最早的報紙廣告。 1867年,在外國人發行的報紙《萬國新聞紙》中 ,第一次出現了日本本土廣告主的廣告。 在日本,廣告一詞最早出現在1867年2月的《萬國 新聞紙》上。5 三、廣告批評 在日本,近代報紙一出現,最早把它用作廣告媒體的主要是出版商 和葯商。 四、早期的廣告代理業 1880年,日本最早的廣告代理公司——空氣堂組成立。 1901年7月1日,電通的前生,日本廣告株式會社成立,這是日本廣 告業中的第一家股份公司。其社長光永星郎在1906年12月收購了電 報通信社並創辦了日本電報通信社,第二年9月將日本廣告株式會社 合並,成立了新的日本電報通信社(即後來的株式會社電通)。 五、大廣告主的變化 1878年左右,日本的廣告主尚未形成規模。投放廣告最多的行業, 第一位是圖書,第二位是房地產,第三位是學校,葯品廣告排在十 位以外。 但此後葯品廣告迅速增多,明治後期超過圖書廣告而位居第一。6 第二節 甲午戰爭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 廣告(18941945) 一、城市化和報紙的大眾化 日本的資本主義在19世紀末基本確立。銀行、 股份公司等近代企業迅速發展,城市開始出現人口 集中的現象。 這一時期,隨著日本民粹主義思想的高揚,城 市化的推進以及教育水平的提高,報紙的發展也突 飛猛進。 滾筒印刷機的應用,為發行量的增加提供了技 術上的保障。7這一時期,報紙廣告逐步多樣化並日趨大型化。 1898年,《報知新聞》在日本首次推出職 業介紹分類廣告,該專欄吸引了眾多讀 者。 1900年,《報知新聞》開始使用紅色套版 印刷廣告; 自1904年起,《大阪朝日》每星期天刊登創 意廣告,然後每三個月評選一次優秀廣告。 此舉從正面推動了日本廣告創意水平的提 高。 1906年《大阪每日》在社會版下面開辟照片8 廣告欄; 二、廣告主的變化 從1908年起,日本電報通信社開始按年度對廣告進行 、 成為三大廣告主 統計。根據當時的統計, 、 化妝品 圖書出版 葯品 行業。且廣告總量呈持續增多的趨勢。 1908年,三大行業的廣告行數佔到了廣告總行數的 37.7,1912年,1913年則分別占總行數的49.8和 49.5,接近一半。 1912年以後,化妝品逐漸取代葯品而成為第一大廣告 行業。 相對於上升的化妝品廣告,葯品廣告的數量略顯停滯 ,傳統葯漸漸被新葯所取代。但到1919年以後,隨著 新葯種類的增加,葯品廣告又重新成為第一大廣告主 行業。 這一時期,香煙廣告和食品廣告作為新的廣告類別開始9 登場。 三、廣告管理法規的制訂 1911年(明治44年)4月7日,日本頒布了 廣告管理法規《廣告物取締法》。 1919年制訂了各地方行政單位的道路管理條 例、交通管理條例,對廣告塔、招牌等戶外 廣告進行了管理。 1921年制訂、發布了《實用新案法》(實用 新型法)、《特許法》(專利法)、《商標 法》等。10 《廣告物取締法》全文如下: 第一條 行政官廳為了市容美觀或維護社會風氣, 在認為必要的情況下,可以下命令禁止或限制廣告 標識或其他與此相關的物件的設置。 第二條 根據上一條的規定,行政官廳對違反上述 命令的物件可以予以取締或處以其他必要的處罰。 第三條 廣告、招牌或其他與此有關的物件,有潛 在的危險或妨礙社會治安或擾亂風俗的情況下,行 政官廳可以予以取締或處以必要的處罰。 第四條 如違反第二條、第三條的規定,行政官廳 可以處以拘留或罰款的處罰。11 四、廣告代理業發展 1894年甲午戰爭至1900年期間,日本的廣告代 理公司數量劇增,僅東京就有約150家。 五、廣告行業組織的成立 1913年,以日本電報通信社為核心,由報紙、 通信社、廣告代理公司組成的廣告行業組織— —新聞協會成立。 1916年11月,大阪地區最有實力的九家廣告 代理公司組成了水耀會。 1923年3月,東京的五大廣告代理公司組成了 一水會。12 六、廣告教育與廣告研究的起步 進入大正時代(19121926),大學也開始關注 起廣告研究來。 1914年1月17日,「早稻田大學廣告研究會」成 立,這是日本的第一個廣告研究團體。 廣告業界的研究活動也很活躍,電通、博報堂、 萬年社等資深廣告代理公司大力推進廣告研究和 教育活動的開展。 與此同時,廣告專業書籍和廣告專業雜志也紛紛出 版和創刊。廣告書籍中絕大多數都是美國廣告理論 的翻譯版。13 七、廣告走向現代化的政經背景 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日本經濟 的飛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使日本的經濟結 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邁 出了由農業國到工業國的第一步。 1923年,關東大地震,使日本首都東京與明治時 代徹底斷絕關系,變成現代化的東京。 1929年,紐約經濟危機波及日本,加上1931年和 1934年日本東北部農村的自然災害等,導致日本 經濟生活困窘。14 大眾媒介方面 雜志作為新的大眾媒體的新地位得到確立 僅在1914年至1923年的10年間,新創刊的雜志就達400種,1923年 至1937年間,雜志的種類和發行量顯著增長,僅大眾娛樂雜志和婦 女雜志增長了約兩倍。 1926年,東芝公司的霓虹燈管生產實現國產 化,此後霓虹燈廣告普及。 1931年,電影由無聲變為有聲。 1925年3月22日,廣播出現。 1926年,日本放送協會(NHK)成立。 1925年至1937年間,收音機的擁有量從約26萬 台劇增至358萬台。15 八、戰時體制下的日本廣告業 1938年《國家總動員法》出台後,日本政府制訂 、公布和實施了難以計數的各種管制條例。 1941年2月,《朝日新聞》研製出了扁平活字,此 後該活字迅速被全日本其他報紙所採用。 扁平活字的應用使報紙的規格得到統一,報紙廣 告廣告費的計算標准得到統一。 情報局的指導下,負責對外宣傳的是日本工房。 (後更名為國際報道工藝)16 第三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廣告 的發展(1945…) 一、戰後過渡期(19451951) 1945年8月至1948年初期,日本面臨嚴重的糧食 短缺問題。巨額的財政赤字使這一時期惡性通貨膨 脹難以抑制,物價飛漲。 1948年,美國開始著手幫助日本恢復經濟。 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所產生的特殊需求成為日 本戰敗後經濟復興的轉機。17 二、經濟復甦時代(19511956) 1951年起,出現了耐用消費品的消費熱潮。 1953年12月,東京首次出現超級市場。 隨著消費品生產的復甦和各種新產品的問世,加 上1951年民營電台、1953年民營電視台的出現, 日本的廣告媒體資源愈加豐富,企業的廣告活動 也隨之活躍。18 幾種媒體在這時的表現 印刷媒體(報紙和雜志) 民營廣播 電視 戶外媒體及非傳統媒體19報紙廣告經營額年 當時媒介廣告費增幅狀況 雜志廣告經營狀況 的分配狀況年份 經營額年 時間 產值 增幅 戰後 約為零195051 35 1947 達到1.6億日 80.00 元195152 50.6 70.00 1956 達到40億日元 60.00195253 50 (增長了25倍 50.00 報紙廣告 費 ,若考慮通貨195354 18.5 40.00 雜志廣告 膨脹因素,實 費 際增幅可能達195455 0.6 30.00 其他媒體 廣告費 51倍) 20.00 10.00195556 4.7 0.00 第一季度 20
② 佐藤晃一主要作品
佐藤晃一是一位多產的藝術家,他的作品涵蓋了廣泛的領域,從繪畫到設計,展現了他的藝術才華。他的主要作品系列包括「薰風」、「富士連作」四季系列,從春到冬,細膩描繪了富士山的四季變遷。此外,他還參與了JAGDA海報展,展示了他的視覺設計能力。東京暖簾會和傳說的盒子等作品則體現了他對傳統和創新的結合。
音樂方面,他為音樂會《新音樂媒體》設計了海報,電影《豪姬》和《利休》的海報則展示了他在電影視覺藝術上的精湛技藝。唱片封套的設計同樣引人注目,展現了他對音樂的理解和表達。
舞台劇海報如《死之團》和《白色森林》展示了他對於戲劇藝術的深入探索,而五十歲威暢·佐藤晃一展則記錄了他職業生涯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同時,他的設計作品也延伸到了教育領域,如高崎藝術短期大學的相關海報。
佐藤晃一的作品還涉及廣告設計,如松下電話的海報,以及與建築相關的《西班牙建築大師高迪作品集》。他的設計風格在各種媒體上都有所體現,如雜志《日本的女性美》、《川島織物》、《草月》等。
他的藝術實踐也得到了認可,如在第1回國民文化節文藝大會和草月會開創70周年活動中亮相,以及為江戶東京博物館和香港三越百貨店的項目設計。他的「醉月」系列作品展和請柬,顯示了他在不同場合的獨特審美和創意。
總的來說,佐藤晃一的作品豐富多樣,不僅在本土,也在國際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他的藝術貢獻豐富了視覺藝術的寶庫。
(2)日本電影暖簾擴展閱讀
多摩美術大學教授。群馬縣高崎市出身。1944年出生於日本群馬縣高崎市,1969年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視覺藝術設計專業,畢業後進入日本著名的化妝品公司--資生堂公司廣告宣傳部,兩年後離開資生堂,成為獨立的自由設計師。1982年至1987年在東京藝術大學設計專業任客座講師,現為社團法人日本平面設計家理事,多摩美術大學教授,東京ADC會員。
③ 推薦一些日本作家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成名作是《伊豆舞女》
1968年10月17日,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繼泰戈爾之後,成為第二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1926年,川端發表了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小說描寫一個
二十歲的大學預科生獨自去伊豆旅行,途中與一個賣唱的貧苦舞
女邂逅。在數天的共同旅行中,他愛上了這個舞女,陷入悲劇性
的戀愛中。舞女美麗文雅,身世悲慘,深深打動了青年的心。最
後,在公共浴場上,當他知道舞女只是個天真爛漫、純潔無暇的
少女時,便豁然開朗,在純潔無邪的心境中感到了純真的愛和甘
甜的美。小說情節平淡無奇,但細膩地描述了人物的心理活動及
伊豆的美好風光。文中自然美、風俗美和人物美交相輝映,情因
景現,情景交融。這構成了川端作品的基調。
川端康成,1899年生,大阪人。1924年東京帝國大學國文科畢業。同年創辦《文藝時代》,歷任日本筆會會長、藝術院會員、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
1933年,川端與林房雄等人創辦了《文學界》,推薦和輸送
了一批文藝新人登上文壇。他在該雜志上陸續發表了《禽獸》、
《花的圓舞曲》、《雪國》等小說。其中《雪國》最負盛名,這
是他自一九三七年始,用了十二年時間寫成的。
1962年,川端的又一部重要作品《古都》問世了。
1961年,川端完成了其後期虛無、頹廢文學的代表作《睡美
人》。
1968年,他因《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
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在斯德哥爾摩的授獎儀式上,諾貝爾獎金評
選委員會在談到川端康成的藝術成就時指出:川端康成以其典型
的敘事文學,非凡地、敏銳地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實質。」他的
作品被譯成英、法、德、意、瑞典、芬蘭等各國文字,我國也有
他的譯本。
1972年,川端康成逝世,終年73歲。
有《川端康成全集》35卷。